细菌和真菌的分布

《细菌和真菌的分布》一节的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联系日常现象,说出细菌和真菌分布的广泛性。

2.观察不同形态的菌落图片及菌落实物,说出细菌和真菌分布的特点。

3.尝试采用细菌和真菌培养的一般方法,探究细菌和真菌的分布特点。

(二)能力目标:

1.通过观察细菌和真菌分布的特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发现并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探究细菌和真菌的分布特点,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探究能力、合作能力等。

(三)情感目标:

1.树立细菌和真菌无处不在的思想意识,从而养成讲究卫生的好习惯。

2.通过做“细菌和真菌分布”的探究实验,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体验合作与交流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点:

1.细菌和真菌的形态。

2.细菌和真菌的分布特点。

3.设计并实施实验的过程。

三、教学难点:

1.如何确认培养基中的菌落类型及描述它们的特点。

2.探究实验的组织教学。

四.教学方法:

观察、探究和启发相结合。

五、学法指导:

引入新课→提出问题→讨论、分析、综合→师生总结

六、课型:新授课

七、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播放儿歌《采蘑菇的小姑娘》片段;歌中提到一种我们最喜欢吃的生物是什么?蘑菇是植物吗?蘑菇是动物吗?那么,它究竟是什么生物呢? 再请同学们观看图片。你们知道这些都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吗?要想解开这个谜,现在我们就来学习细菌和真菌的分布。

讲授新课:

同学们你们对细菌和真菌的了解有多少呢?是的,细菌和真菌的分布确实很广泛,可以说是无处不在。但是,我们在一般情况下用肉眼是看不见的,只有当它们大量繁殖形成集合体后,肉眼才能看到。那么,这个集合体叫什么呢?如何培养细菌或真菌呢?

互动1

学习细菌和真菌培养的一般方法:

引导学生说出菌落的概念及培养细菌或真菌的一般方法。

菌落:指一个细菌或真菌繁殖后形成的肉眼可见的集合体。

培养的一般方法:

下面,请同学们自学课本56页第二段,思考并回答下面的问题。

1.怎样配制培养基?

2.什么是接种?

回答非常好,你们想一想,在接种之前,我们把配置好的培养基应该如何处理,才能保证实验的成功?

接种后,应把培养基放在什么地方培养?

看来对于培养微生物并不那么简单,但大致过程是相同的。

制培养基→接种→培养

互动2

观察菌落(不同形态的菌落图片)。

1.细菌的菌落大小如何?颜色怎样?(细菌的菌落较小,呈白色。)

2.你认为细菌的表面怎样?光滑黏稠,还是粗糙干燥?(有的光滑黏稠,有的粗糙干燥。)

3.和细菌菌落相比,真菌的菌落大小如何?形态如何?(真菌的菌落比细菌的菌落大几倍到几十倍。)

4.霉菌形成的菌落大小如何?形态如何?(霉菌的菌落往往较大,常呈绒毛状、絮状和蜘蛛网状,颜色多样。)

小结:

细菌菌落:较小,呈白色,表面光滑黏稠或粗糙干燥。

真菌菌落:较大,呈绒毛状、絮状或蜘蛛网状,颜色多样。

互动3

探究活动

复习探究的一般步骤:

提出问题→做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交流

1.引导学生进入探究活动。

问:我们为什么要经常洗手?洗过的手和没有洗过的手上的细菌的数量有什么不同?是不是细菌可以在任何环境下生存?火星上有细菌吗?

2.引导学生提出问题。

如:细菌和真菌在哪种环境中最适宜?我手上有细菌吗?等等

3.确定问题和假设

问题:不同环境中都有细菌和真菌吗?

假设:不同环境中都有细菌和真菌存在。

4.制定探究计划。

让学生设计“检测不同环境中的细菌和真菌”的方案

参考计划:

(1)提出问题:不同环境中都有细菌和真菌吗?

(2)材料:每组两套装有牛奶培养基的培养皿(已经高温灭菌)、无菌棉棒、标签纸、透明胶带、放大镜等。

(3)实验步骤: ①.配制好培养基。(分成两套,一套培养皿不做处理,为对照组,另一套培养皿在选定的环境中处理,为实验组)

②.按要求在各种环境中采集细菌和真菌。 ③.把对照组和实验组都放在恒温箱中或室内温暖的地方培养3~4天。 (4)观察、填表。 表格参考

(4)交流、讨论,得出结论。

你的结论是:细菌和真菌存在十分广泛。

5.实施探究计划。(强调严格按照探究计划进行。)

6.引导各小组得出结论。

(1).细菌和真菌是生物圈中广泛分布的生物。

(2). 细菌和真菌的生存需要一定的条件:水分、适宜的温度、有机物和一定的

生存空间等。

知识小结:

1.菌落的概念:指一个细菌或真菌繁殖或形成的肉眼可见的集合体。

2.菌落形态:

细菌菌落:较小,白色,表面或光滑黏稠,或粗糙干燥。

真菌菌落:较大,呈绒毛状、絮状或蜘蛛网状,颜色多样。

3.细菌和真菌的分布十分广泛。

4.细菌和真菌的生存需要一定的条件:水分、适宜的温度、有机物和一定的生存空间等。

思考与练习:

1.下面各种环境中,可能有较多细菌存在的是:(A )

A. 夏天馊了的饭菜里 B.洗得很干净的手上

C. 经过严格灭菌、密封后的罐头里 D.洗净的苹果上

2. 你见过泡菜吗? 制作泡菜的原理就是利用乳酸菌使蔬菜中的有机物生成乳酸. 泡菜坛的结构, 既要加盖, 还要用一圈水来封口, 你能推测其中的科学道理吗?(泡菜坛加盖后封口, 目的是不让空气进入坛内而保持坛内的缺氧环境. 因乳酸菌只有在缺氧或无氧的环境下才能把蔬菜中的有机物分解为乳酸。)

作业:课后观察自己培养的细菌菌落的形态。

教学反思:

由于时间关系,培养基的配制过程无法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只能由教师提供;也由于时间短,学生自己培养的细菌菌落,无法当场观察到细菌菌落的形态,导致在总结细菌的分布和细菌的生存条件时,带来一定的难度。

作者:贵州省福泉市第一中学(550500) 王国平

《细菌和真菌的分布》一节的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联系日常现象,说出细菌和真菌分布的广泛性。

2.观察不同形态的菌落图片及菌落实物,说出细菌和真菌分布的特点。

3.尝试采用细菌和真菌培养的一般方法,探究细菌和真菌的分布特点。

(二)能力目标:

1.通过观察细菌和真菌分布的特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发现并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探究细菌和真菌的分布特点,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探究能力、合作能力等。

(三)情感目标:

1.树立细菌和真菌无处不在的思想意识,从而养成讲究卫生的好习惯。

2.通过做“细菌和真菌分布”的探究实验,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体验合作与交流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点:

1.细菌和真菌的形态。

2.细菌和真菌的分布特点。

3.设计并实施实验的过程。

三、教学难点:

1.如何确认培养基中的菌落类型及描述它们的特点。

2.探究实验的组织教学。

四.教学方法:

观察、探究和启发相结合。

五、学法指导:

引入新课→提出问题→讨论、分析、综合→师生总结

六、课型:新授课

七、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播放儿歌《采蘑菇的小姑娘》片段;歌中提到一种我们最喜欢吃的生物是什么?蘑菇是植物吗?蘑菇是动物吗?那么,它究竟是什么生物呢? 再请同学们观看图片。你们知道这些都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吗?要想解开这个谜,现在我们就来学习细菌和真菌的分布。

讲授新课:

同学们你们对细菌和真菌的了解有多少呢?是的,细菌和真菌的分布确实很广泛,可以说是无处不在。但是,我们在一般情况下用肉眼是看不见的,只有当它们大量繁殖形成集合体后,肉眼才能看到。那么,这个集合体叫什么呢?如何培养细菌或真菌呢?

互动1

学习细菌和真菌培养的一般方法:

引导学生说出菌落的概念及培养细菌或真菌的一般方法。

菌落:指一个细菌或真菌繁殖后形成的肉眼可见的集合体。

培养的一般方法:

下面,请同学们自学课本56页第二段,思考并回答下面的问题。

1.怎样配制培养基?

2.什么是接种?

回答非常好,你们想一想,在接种之前,我们把配置好的培养基应该如何处理,才能保证实验的成功?

接种后,应把培养基放在什么地方培养?

看来对于培养微生物并不那么简单,但大致过程是相同的。

制培养基→接种→培养

互动2

观察菌落(不同形态的菌落图片)。

1.细菌的菌落大小如何?颜色怎样?(细菌的菌落较小,呈白色。)

2.你认为细菌的表面怎样?光滑黏稠,还是粗糙干燥?(有的光滑黏稠,有的粗糙干燥。)

3.和细菌菌落相比,真菌的菌落大小如何?形态如何?(真菌的菌落比细菌的菌落大几倍到几十倍。)

4.霉菌形成的菌落大小如何?形态如何?(霉菌的菌落往往较大,常呈绒毛状、絮状和蜘蛛网状,颜色多样。)

小结:

细菌菌落:较小,呈白色,表面光滑黏稠或粗糙干燥。

真菌菌落:较大,呈绒毛状、絮状或蜘蛛网状,颜色多样。

互动3

探究活动

复习探究的一般步骤:

提出问题→做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交流

1.引导学生进入探究活动。

问:我们为什么要经常洗手?洗过的手和没有洗过的手上的细菌的数量有什么不同?是不是细菌可以在任何环境下生存?火星上有细菌吗?

2.引导学生提出问题。

如:细菌和真菌在哪种环境中最适宜?我手上有细菌吗?等等

3.确定问题和假设

问题:不同环境中都有细菌和真菌吗?

假设:不同环境中都有细菌和真菌存在。

4.制定探究计划。

让学生设计“检测不同环境中的细菌和真菌”的方案

参考计划:

(1)提出问题:不同环境中都有细菌和真菌吗?

(2)材料:每组两套装有牛奶培养基的培养皿(已经高温灭菌)、无菌棉棒、标签纸、透明胶带、放大镜等。

(3)实验步骤: ①.配制好培养基。(分成两套,一套培养皿不做处理,为对照组,另一套培养皿在选定的环境中处理,为实验组)

②.按要求在各种环境中采集细菌和真菌。 ③.把对照组和实验组都放在恒温箱中或室内温暖的地方培养3~4天。 (4)观察、填表。 表格参考

(4)交流、讨论,得出结论。

你的结论是:细菌和真菌存在十分广泛。

5.实施探究计划。(强调严格按照探究计划进行。)

6.引导各小组得出结论。

(1).细菌和真菌是生物圈中广泛分布的生物。

(2). 细菌和真菌的生存需要一定的条件:水分、适宜的温度、有机物和一定的

生存空间等。

知识小结:

1.菌落的概念:指一个细菌或真菌繁殖或形成的肉眼可见的集合体。

2.菌落形态:

细菌菌落:较小,白色,表面或光滑黏稠,或粗糙干燥。

真菌菌落:较大,呈绒毛状、絮状或蜘蛛网状,颜色多样。

3.细菌和真菌的分布十分广泛。

4.细菌和真菌的生存需要一定的条件:水分、适宜的温度、有机物和一定的生存空间等。

思考与练习:

1.下面各种环境中,可能有较多细菌存在的是:(A )

A. 夏天馊了的饭菜里 B.洗得很干净的手上

C. 经过严格灭菌、密封后的罐头里 D.洗净的苹果上

2. 你见过泡菜吗? 制作泡菜的原理就是利用乳酸菌使蔬菜中的有机物生成乳酸. 泡菜坛的结构, 既要加盖, 还要用一圈水来封口, 你能推测其中的科学道理吗?(泡菜坛加盖后封口, 目的是不让空气进入坛内而保持坛内的缺氧环境. 因乳酸菌只有在缺氧或无氧的环境下才能把蔬菜中的有机物分解为乳酸。)

作业:课后观察自己培养的细菌菌落的形态。

教学反思:

由于时间关系,培养基的配制过程无法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只能由教师提供;也由于时间短,学生自己培养的细菌菌落,无法当场观察到细菌菌落的形态,导致在总结细菌的分布和细菌的生存条件时,带来一定的难度。

作者:贵州省福泉市第一中学(550500) 王国平


相关文章

  • 细菌真菌的分布教案
  • 第一节 细菌和真菌的分布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联系日常现象,说出细菌和真菌分布的广泛性. (2)观察不同形态的菌落图片,说出细菌和真菌分布的特点. (3)尝试采用细菌和真菌培养的一般方法,探究细菌和真菌的分布. 2 ...查看


  • 细菌和真菌的分布教案2
  • 第四章:分布广泛的细菌和真菌 课题:第一节 教材分析 教材主要介绍了细菌和真菌等微观世界的生物.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说出细菌和真菌的分布特点 尝试采用细菌和真菌的培养方法,探究细菌和真菌的分布 过程与方法 小组成员间相互交流.合作.共同 ...查看


  • 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的分布
  • "三段式"有效教学导学案 一.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说出细菌和真菌分布特点 2.尝试采用细菌和真菌培养的一般方法,探究细菌和真菌的分布 3.知道细菌和真菌生活所需要的一般条件和不同细菌生活所需要的特殊条件 二.学习重 ...查看


  • 第一节 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教案
  • 公 开 课 资 料 教案 第一节 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教案 一: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说出细菌和真菌在物质循环中的作用. 2列举细菌.真菌对动植物及人类的影响. 能力目标:尝试收集资料从多角度.多层次比较全面地认识自然界中细菌和真 ...查看


  • 八年级生物上册细菌真菌病毒自学提纲
  • 第四.五章自学提纲 观察菌落.培养细菌或真菌的一般方法.探究细菌和真菌的分布: 培养:培养细菌或真菌,首先要配置含有营养物质的培养基.琼脂是这一过程常用的材料之一.将配置好的培养基进行高温灭菌冷却以后,就可以使用了. 将少量细菌或真菌放在培 ...查看


  • 八年级生物实验报告单
  • 实验名称 观察酵母菌和霉菌 目的要就 认识酵母菌和霉菌的形态结构 实验用具 酵母菌培养液.培养皿中培养好的青霉,吸管.镊子.显微镜.解剖针.载玻片.盖玻片.放大镜.碘液.吸水纸. 实验步骤 观察现象并记录 1.仔细观察酵母菌 取一滴酵母菌培 ...查看


  • 初二生物上册的重点内容_百度作业帮
  • 八年级生物上册 第五单元 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 第一章 各种环境中的动物 ▲动物的分类: (1)根据动物体内是否有脊柱,动物可分为两类: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 (2)根据动物生活环境和运动方式,动物可分为三类:陆生动物.水生动物和空生动物. ...查看


  • 导学案八年级上
  • 第五单元 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学案 使用时间:2015-9-18 第二章 动物的运动与行为 第三章 动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第四章 分布广泛的细菌和真菌 第五章 细菌和真菌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教师寄语:科学上伟大的发现,都需要有一双敏锐的眼睛. ...查看


  • 肾移植术后肺部感染的CT特征
  • ・12・ 生垡然盘堂盈查至Q塑玺!且筮塑鲞筮!翅g!i!』坠生鱼!:』!!!!盟!鱼塑:!丛箜:盥!:! .胸部放射学 肾移植术后肺部感染的CT特征 薛峰刘士远 [摘要] 李理 高欣 刘锴李惠民 目的回顾分析121例临床证实的肾移植术后肺部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