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铁路与公路的发展
【公路的发展】
一、近代道路(1912~1949年)
1. 清末和北洋政府时期
中国公路的萌芽阶段,我国第一条公路是1908年在广西南部边防兴建的龙州至那甚公路,长30km。截至1927年,全国公路通车里程约为29000km。
2. 国民党政府时期(1927~1936年)
我国公路开始纳入国家建设规划阶段。1927年国民党政府的交通部和铁道部草拟了全国道路规划及公路工程标准。截至1936年6月,全国通车里程达117300km。
3. 抗日战争时期(1937~1945年)
由于战争的影响和破坏,公路发展缓慢。截至1946年12月,全国公路总里程只有130307km
4. 解放战争时期(1946~1949年)
公路交通以军用为主,公路建设进展不大。特别是国民党军队溃退时,公路遭到严重破坏。截至新中国成立前夕,全国通车里程只有75000km。
二、现代公路(1949年以后)
1. 国民经济恢复时期(1949~1952年)
全国从上到下建立了公路管理机构,并建立了设计、施工和养护的专业队伍。国家还颁布了一系列有关公路建设的重要法规,进行了全国公路普查,全国恢复并改善了原有公路。截至1953年底,公路通车里程达12.6万km,有路面里程达5.5万km。
2. 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1953~1957年)
公路稳步发展阶段。公路通车里程和有路面里程都增长了1倍,分别达到25.4万km和12.1万km。桥梁达3.5万座、55.1万延米。
3. “大跃进”和国民经济调整时期(1958~1966年)
公路数量猛增,再进行巩固的阶段。截至1965年底,公路通车里程达51.4万km,有路面里程达30.5万km,桥梁达10.4万座、156.6万延米,公路绿化里程达18万km。
4. 十年动乱时间(1966~1976年)
公路建设仍有发展,渣油路面发展较快,10年来增长了10万km。截至1976年底,公路里程达82.3万km,有路面里程达57.9万km,桥梁达11.7万座、293万延米。公路绿化里程达25.4万km。
5. 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时期(1977年以后)
从1978年至1985年。这一阶段国民经济恢复较快,交通紧张问题凸现,交通运输系统内结构不合理问题逐渐暴露,国家开始着力调整国民经济结构,加强以铁路为中心的运输基础设施的建设,对公路建设也给予了相应重视。
“七五”时期,国家明确交通运输是国民经济发展的瓶颈产业,国务院批准设立公路建设专项基金和车辆购置附加费,专门用于公路建设。根据我国人口密度大,车辆技术水平差异大,大量农用拖拉机、牲畜车上路运输的国情,首次明确提出汽车专用公路的概念, 国家开始较大规模地建设汽车专用公路,建成了沈阳至大连、上海至嘉定等共约600多公里高速公路,实现了我国大陆高速公路零的突破。 “八五”初期,根据国民经济发展对交通运输的总体要求,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特点,我国在总结以往公路建设经验后,提出公路建设的方针是“普及与提高相结合,以提高为主”,使公路建设事业能够更好地适应经济结构转变以及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对公路运输质量的要求。国家继续在利用国际金融组织贷款如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日本输出入银行贷款、日本海外经济协力基金贷款以及其他国外政府优惠贷款方面给予公路建设有力支持,同时为进一步扩大利用境外资本对我国公路行业的直接投资,国家计委、国家经贸委、外经贸部联合颁布了《指导外商投资方向暂行规定》和《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将公路建设列为鼓励外商投资类。这一时期我国公路建设利用外资成绩斐然,对加快我国公路建设事业发展,提高公路设计、养护、管理水平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九五”期间,计划集中力量建设“三纵两横”和两条重要国道主干线公路,除部分路段外,基本以高速公路或汽车专用公路贯通。五年新增通车里程10万公里(含中西部地区约6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4000公里,汽车专用公路7000公里,一般二级公路25000公里。到2000年,通车里程达126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6141公里,汽车专用路2万公里,二级以上公路13万公里。届时,以高等级公路为主的国道主干线形成规模效益,使东部地区干线公路拥挤状况明显缓解,中西部贫困地区交通条件有所改善,国边防公路得以加强。
2001—2010年重点建设“五纵七横”国道主干线中余下的“两纵五横”主要路段;加快建设国道主干线系统以外交通特别繁忙的其他高等级公路,改善和提高边境口岸公路标准,完成川藏、青藏等国防公路的整治和改造;积极扶持未通车的行政村公路建设,实现行政村基本通公路。
[1**********]7
【铁路的发展】
我国地域辽阔,人口众多,资源分布不均,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因此,铁路长期以来在中国 交通运输体系中一直起着骨干作用,而且由于铁路的技术经济特性,铁路事业的发展对中国当前实施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发展开端
中国第一条铁路是1876年英商在上海至吴淞间修建的,较之世界上第一条正式营业的铁路落后了51年。1881年清政府准许修建一条自唐山矿区至胥各庄10公里铁路,掀开了中国铁路建设的序幕。
1876年至1911年,清政府时期总共建成铁路9100公里,其中,京张铁路(北京至张家口)是第一条由中国人主持修建的铁路干线。
1912年孙中山先生提出要修建16万公里铁路的规划。这是中国最早的铁路网布局设想。 从1911年至1949年,民国时期共建成铁路17100公里,连同清政府时期,中国大陆共有铁路26200公里。但由于战争破坏或其它原因被拆去3600公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中国大陆仅留下铁路22600公里。
旧中国铁路建设,不仅数量少、质量低,而且布局不合理,大部分在沿海地区,西南西北地区几乎没有铁路。由于各条铁路在管理上各自为政,限制了铁路运输能力的发挥。
二.新中国成立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人民政府成立了铁道部,统一管理全国铁路,组织了桥梁和线路恢复工程,并大力修建新铁路,以保证日益增长的运输需要。
在三年经济恢复时期(1949—1952年),相继完成了成渝、天兰铁路的铺轨通车任务。接着又动工新建兰新、宝成、丰沙。至1958年,恢复旧有铁路1994公里,新建及修复第二线铁路共1337公里,14个铁路枢纽得到改善和加强。由于武汉长江大桥的建成,北京至广州铁路全线贯通,全国铁路营业里程(不含地方铁路及企业专用线)增加到26708公里。
从1958年至1965年,新建铁路干线有包兰、兰新、兰青、干武、黔桂铁路都匀至贵阳段、京承、太焦、外福、肖甬铁路等。建成第一条宝成铁路宝鸡至凤州段91公里的电气化铁路区段。
“文革”期间,铁路建设遭受了极大的干扰,但施工生产没有完全停滞。建成铁路干线有贵昆、成昆、湘黔、京原、焦枝等铁路;还建成了南京长江大桥和枝城长江大桥。1976年底,全国铁路营业里程为46262公里,其中复线率为15.7%。
三.改革开放
改革开放以后,国民经济快速发展,铁路客货运量猛增,铁路运输能力全面紧张。八十年代铁路建设的重点主要放在提高“三西”煤炭外运能力和加强沿海港口后方铁路的运输能力,特别是运输“卡脖子”区段通过能力方面。在此期间,先后建成了京秦、大秦、兖石、新菏、皖赣、青藏铁路哈格段、南疆铁路吐库段等铁路新线。增建胶济、同蒲、石德、陇海东段、京广南段、沪宁等铁路第二线,对丰沙大、石太、太焦、成渝、贵昆等铁路进行了电气化改造。到1990年末,铁路营业里程达到53378公里,复线13024公里,电气化里程6941公里。地方铁路达到4424公里。
“八五”期间,我国铁路建设以缓解运输紧张状况为重点,突出干线通道的建设。特别是小平同志南巡讲话发表以后,国民经济高速发展,铁路运输紧张状况加剧。党中央、国务院高 度重视铁路的发展,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铁路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从1990年至1996年,全国铁路营业里程增加了7129公里,达到6.49万公里,其中包括合资铁路3043公里,地方铁路5210公里,国家铁路复线为18423公里,电气化铁路为10082公里。京九、宝中、兰新复线、浙赣复线、大秦线1亿吨配套工程、侯月线、广深准高速铁路、北京西站等相继建成投产,使路网布局有了较大改善,运输能力得到提高,为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创造了条件。
“八五”期末,我国内燃机车的生产能力为600台,电力机车为300台,客车为3100辆(含路外工厂能力200辆),货车为48000辆(含路外工厂能力9000辆)。
1992年8月,国务院批准中央与地方合资建设铁路的政策。合资建设铁路的政策实施,调动了中央和地方建设铁路的两个积极性,带来了铁路建设和运营体制上的变革,加快了铁路建设速度,促进了地区经济的发展。至1996年,全国建成的合资铁路有三茂线、集通线、阳涉线、合九线、广梅汕线、漳泉肖线、成达线、西 一、北疆线和孝柳线,正在建设的有广大、金温、石长、横南、邯济、水柏、朔黄等铁路。
为解决铁路建设资金短缺问题,1991年3月,国务院批准设立铁路建设基金,并先后两次提高征收水平。目前基金总水平达到每吨公里2.7分,每年可积累300多亿元的建设基金用于铁路建设。从1991年4月起国家相继批准福建、四川、山东等省征收铁路建设附加费,每年还可筹集6亿元资金用于铁路建设。
1997年,全国国家铁路预计全年可完成货物发送量16.2亿吨,货物周转量13050亿吨;全年旅客发送量可完成9.2亿人,旅客周转量3500亿人公里。1997年全国铁路实施提速战略,加强客货营销,提高竞争能力。4月1日新的铁路运行图实施后,优化了旅客和货物列车结构。客车提速,开行夕发朝至客车和货运“五定”班列、集装箱专列,受到社会广泛好评;在全路积极推行计算机售票方式,提高了服务质量,缓解了旅客买票难乘车难的状况。
四.当前情况
目前,铁道部的管理体制仍为政企合一,实行铁道部、铁路局、铁路分局三级负责的管理体制。目前全国国家铁路共有哈尔滨、沈阳、北京、济南、上海、南昌、广州、郑州、柳州、昆明、成都、呼和浩特、兰州、乌鲁木齐14个铁路局及50个分局。其中,南昌、呼和浩特、柳州铁路局实行由铁路局直接领导基层站段的新体制;铁路运输企业进行了企业转换经营机制的尝试,在广州铁路局进行了组建集团公司的试点,成立了大连铁道有限公司,广深铁路股份有限公司在香港、美国上市成功。
“九五”期间,铁路发展总的目标是,以建设大能力客货运输通道和打通主要限制口为重点,优化和强化路网结构,提高铁路的综合运输能力和现代化水平。“九五”期间集中力量建设和改造一批对国民经济全局有重要影响、在路网上起骨干作用的大能力干线,并建设部分地区性辅助通道,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如南昆线、朔黄线、西安安康线、新荷兖石复线、水城株州复线、哈大线电气化、南疆线、邯济线、内昆线、粤海通道、芜湖长江大桥等。计划建设国家铁路新线6100公里,既有线复线2700公里,既有线电气化4300公里,地方铁路1500公里。到2000年,我国铁路总营业里程将达68000公里以上。
目前铁路存在的主要问题是,铁路体制和运行机制不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在长期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铁路传统管理模式仍然束缚着企业活力;粗放经营问题比较突出。客货服务质量、市场营销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也制约着铁路的市场竞争能力。为此,加快铁路发展,一是要加大改革力度,包括政企分开、调整企业结构,推进公有制实现形式多样化,改革投资体制;二是要加强经营管理,包括建立和完善生产经营责任制,调整生产布局,减员增效,发展多种经营;三是要依靠科技进步,包括加大科技投入,扩大对外开放。
五.中国高速铁路发展历程
武广高速客运新干线的全面建成,标志着中国全面掌握了高速铁路成套技术。中国高速铁路的
发展,用不到10年的时间,走过了发达国家半个世纪走过的历程。
2001年10月, 以全国铁路第四次提速为标志,广(州)深(圳) 铁路推出了设计时速首次突破100 km。
2004年,在广深铁路首次开行时速达160 km的国产快速旅客列车。广深铁路被誉为中国高速铁路成长、成熟的“试验田”。
2006—2007年, 中国铁路实施了第六次大提速,铁路系统全面掌握了既有铁路线提速200~250 km/h的成套技术, 国产动车组的运营时速达到了250 km。
2008年, (北) 京(天) 津城际高速铁路系统解决了制约速度的一系列技术难题,最高运营时速达到350 km,标志我国高速铁路技术跨入了世界的先进行列。
2009-2011年, 武广、郑西、哈大等客运专线持续运营时速将达350 km。武广客运专线的建设,形成了中国高速铁路体系的标准。京沪高速铁路最高运营时速将达380 km。
纵观中国铁路发展史,成就不断,开拓不断,创新不断。其中不乏詹天佑的人字形铁轨,青藏铁路等众多成果,它们堪称世界交通建设史上的奇迹。然而,未来还有很多等待我们开拓。詹天佑若没有留学在外的苦读,不会打破列强的技术封锁,成就中国铁路史上神话。青藏铁路若没有强大的理论知识作为指导,冻土层的难题也定不会解决。路漫漫其修远兮,我们要学习先进的文化知识,开创更美好的明天。
中国铁路与公路的发展
【公路的发展】
一、近代道路(1912~1949年)
1. 清末和北洋政府时期
中国公路的萌芽阶段,我国第一条公路是1908年在广西南部边防兴建的龙州至那甚公路,长30km。截至1927年,全国公路通车里程约为29000km。
2. 国民党政府时期(1927~1936年)
我国公路开始纳入国家建设规划阶段。1927年国民党政府的交通部和铁道部草拟了全国道路规划及公路工程标准。截至1936年6月,全国通车里程达117300km。
3. 抗日战争时期(1937~1945年)
由于战争的影响和破坏,公路发展缓慢。截至1946年12月,全国公路总里程只有130307km
4. 解放战争时期(1946~1949年)
公路交通以军用为主,公路建设进展不大。特别是国民党军队溃退时,公路遭到严重破坏。截至新中国成立前夕,全国通车里程只有75000km。
二、现代公路(1949年以后)
1. 国民经济恢复时期(1949~1952年)
全国从上到下建立了公路管理机构,并建立了设计、施工和养护的专业队伍。国家还颁布了一系列有关公路建设的重要法规,进行了全国公路普查,全国恢复并改善了原有公路。截至1953年底,公路通车里程达12.6万km,有路面里程达5.5万km。
2. 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1953~1957年)
公路稳步发展阶段。公路通车里程和有路面里程都增长了1倍,分别达到25.4万km和12.1万km。桥梁达3.5万座、55.1万延米。
3. “大跃进”和国民经济调整时期(1958~1966年)
公路数量猛增,再进行巩固的阶段。截至1965年底,公路通车里程达51.4万km,有路面里程达30.5万km,桥梁达10.4万座、156.6万延米,公路绿化里程达18万km。
4. 十年动乱时间(1966~1976年)
公路建设仍有发展,渣油路面发展较快,10年来增长了10万km。截至1976年底,公路里程达82.3万km,有路面里程达57.9万km,桥梁达11.7万座、293万延米。公路绿化里程达25.4万km。
5. 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时期(1977年以后)
从1978年至1985年。这一阶段国民经济恢复较快,交通紧张问题凸现,交通运输系统内结构不合理问题逐渐暴露,国家开始着力调整国民经济结构,加强以铁路为中心的运输基础设施的建设,对公路建设也给予了相应重视。
“七五”时期,国家明确交通运输是国民经济发展的瓶颈产业,国务院批准设立公路建设专项基金和车辆购置附加费,专门用于公路建设。根据我国人口密度大,车辆技术水平差异大,大量农用拖拉机、牲畜车上路运输的国情,首次明确提出汽车专用公路的概念, 国家开始较大规模地建设汽车专用公路,建成了沈阳至大连、上海至嘉定等共约600多公里高速公路,实现了我国大陆高速公路零的突破。 “八五”初期,根据国民经济发展对交通运输的总体要求,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特点,我国在总结以往公路建设经验后,提出公路建设的方针是“普及与提高相结合,以提高为主”,使公路建设事业能够更好地适应经济结构转变以及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对公路运输质量的要求。国家继续在利用国际金融组织贷款如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日本输出入银行贷款、日本海外经济协力基金贷款以及其他国外政府优惠贷款方面给予公路建设有力支持,同时为进一步扩大利用境外资本对我国公路行业的直接投资,国家计委、国家经贸委、外经贸部联合颁布了《指导外商投资方向暂行规定》和《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将公路建设列为鼓励外商投资类。这一时期我国公路建设利用外资成绩斐然,对加快我国公路建设事业发展,提高公路设计、养护、管理水平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九五”期间,计划集中力量建设“三纵两横”和两条重要国道主干线公路,除部分路段外,基本以高速公路或汽车专用公路贯通。五年新增通车里程10万公里(含中西部地区约6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4000公里,汽车专用公路7000公里,一般二级公路25000公里。到2000年,通车里程达126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6141公里,汽车专用路2万公里,二级以上公路13万公里。届时,以高等级公路为主的国道主干线形成规模效益,使东部地区干线公路拥挤状况明显缓解,中西部贫困地区交通条件有所改善,国边防公路得以加强。
2001—2010年重点建设“五纵七横”国道主干线中余下的“两纵五横”主要路段;加快建设国道主干线系统以外交通特别繁忙的其他高等级公路,改善和提高边境口岸公路标准,完成川藏、青藏等国防公路的整治和改造;积极扶持未通车的行政村公路建设,实现行政村基本通公路。
[1**********]7
【铁路的发展】
我国地域辽阔,人口众多,资源分布不均,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因此,铁路长期以来在中国 交通运输体系中一直起着骨干作用,而且由于铁路的技术经济特性,铁路事业的发展对中国当前实施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发展开端
中国第一条铁路是1876年英商在上海至吴淞间修建的,较之世界上第一条正式营业的铁路落后了51年。1881年清政府准许修建一条自唐山矿区至胥各庄10公里铁路,掀开了中国铁路建设的序幕。
1876年至1911年,清政府时期总共建成铁路9100公里,其中,京张铁路(北京至张家口)是第一条由中国人主持修建的铁路干线。
1912年孙中山先生提出要修建16万公里铁路的规划。这是中国最早的铁路网布局设想。 从1911年至1949年,民国时期共建成铁路17100公里,连同清政府时期,中国大陆共有铁路26200公里。但由于战争破坏或其它原因被拆去3600公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中国大陆仅留下铁路22600公里。
旧中国铁路建设,不仅数量少、质量低,而且布局不合理,大部分在沿海地区,西南西北地区几乎没有铁路。由于各条铁路在管理上各自为政,限制了铁路运输能力的发挥。
二.新中国成立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人民政府成立了铁道部,统一管理全国铁路,组织了桥梁和线路恢复工程,并大力修建新铁路,以保证日益增长的运输需要。
在三年经济恢复时期(1949—1952年),相继完成了成渝、天兰铁路的铺轨通车任务。接着又动工新建兰新、宝成、丰沙。至1958年,恢复旧有铁路1994公里,新建及修复第二线铁路共1337公里,14个铁路枢纽得到改善和加强。由于武汉长江大桥的建成,北京至广州铁路全线贯通,全国铁路营业里程(不含地方铁路及企业专用线)增加到26708公里。
从1958年至1965年,新建铁路干线有包兰、兰新、兰青、干武、黔桂铁路都匀至贵阳段、京承、太焦、外福、肖甬铁路等。建成第一条宝成铁路宝鸡至凤州段91公里的电气化铁路区段。
“文革”期间,铁路建设遭受了极大的干扰,但施工生产没有完全停滞。建成铁路干线有贵昆、成昆、湘黔、京原、焦枝等铁路;还建成了南京长江大桥和枝城长江大桥。1976年底,全国铁路营业里程为46262公里,其中复线率为15.7%。
三.改革开放
改革开放以后,国民经济快速发展,铁路客货运量猛增,铁路运输能力全面紧张。八十年代铁路建设的重点主要放在提高“三西”煤炭外运能力和加强沿海港口后方铁路的运输能力,特别是运输“卡脖子”区段通过能力方面。在此期间,先后建成了京秦、大秦、兖石、新菏、皖赣、青藏铁路哈格段、南疆铁路吐库段等铁路新线。增建胶济、同蒲、石德、陇海东段、京广南段、沪宁等铁路第二线,对丰沙大、石太、太焦、成渝、贵昆等铁路进行了电气化改造。到1990年末,铁路营业里程达到53378公里,复线13024公里,电气化里程6941公里。地方铁路达到4424公里。
“八五”期间,我国铁路建设以缓解运输紧张状况为重点,突出干线通道的建设。特别是小平同志南巡讲话发表以后,国民经济高速发展,铁路运输紧张状况加剧。党中央、国务院高 度重视铁路的发展,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铁路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从1990年至1996年,全国铁路营业里程增加了7129公里,达到6.49万公里,其中包括合资铁路3043公里,地方铁路5210公里,国家铁路复线为18423公里,电气化铁路为10082公里。京九、宝中、兰新复线、浙赣复线、大秦线1亿吨配套工程、侯月线、广深准高速铁路、北京西站等相继建成投产,使路网布局有了较大改善,运输能力得到提高,为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创造了条件。
“八五”期末,我国内燃机车的生产能力为600台,电力机车为300台,客车为3100辆(含路外工厂能力200辆),货车为48000辆(含路外工厂能力9000辆)。
1992年8月,国务院批准中央与地方合资建设铁路的政策。合资建设铁路的政策实施,调动了中央和地方建设铁路的两个积极性,带来了铁路建设和运营体制上的变革,加快了铁路建设速度,促进了地区经济的发展。至1996年,全国建成的合资铁路有三茂线、集通线、阳涉线、合九线、广梅汕线、漳泉肖线、成达线、西 一、北疆线和孝柳线,正在建设的有广大、金温、石长、横南、邯济、水柏、朔黄等铁路。
为解决铁路建设资金短缺问题,1991年3月,国务院批准设立铁路建设基金,并先后两次提高征收水平。目前基金总水平达到每吨公里2.7分,每年可积累300多亿元的建设基金用于铁路建设。从1991年4月起国家相继批准福建、四川、山东等省征收铁路建设附加费,每年还可筹集6亿元资金用于铁路建设。
1997年,全国国家铁路预计全年可完成货物发送量16.2亿吨,货物周转量13050亿吨;全年旅客发送量可完成9.2亿人,旅客周转量3500亿人公里。1997年全国铁路实施提速战略,加强客货营销,提高竞争能力。4月1日新的铁路运行图实施后,优化了旅客和货物列车结构。客车提速,开行夕发朝至客车和货运“五定”班列、集装箱专列,受到社会广泛好评;在全路积极推行计算机售票方式,提高了服务质量,缓解了旅客买票难乘车难的状况。
四.当前情况
目前,铁道部的管理体制仍为政企合一,实行铁道部、铁路局、铁路分局三级负责的管理体制。目前全国国家铁路共有哈尔滨、沈阳、北京、济南、上海、南昌、广州、郑州、柳州、昆明、成都、呼和浩特、兰州、乌鲁木齐14个铁路局及50个分局。其中,南昌、呼和浩特、柳州铁路局实行由铁路局直接领导基层站段的新体制;铁路运输企业进行了企业转换经营机制的尝试,在广州铁路局进行了组建集团公司的试点,成立了大连铁道有限公司,广深铁路股份有限公司在香港、美国上市成功。
“九五”期间,铁路发展总的目标是,以建设大能力客货运输通道和打通主要限制口为重点,优化和强化路网结构,提高铁路的综合运输能力和现代化水平。“九五”期间集中力量建设和改造一批对国民经济全局有重要影响、在路网上起骨干作用的大能力干线,并建设部分地区性辅助通道,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如南昆线、朔黄线、西安安康线、新荷兖石复线、水城株州复线、哈大线电气化、南疆线、邯济线、内昆线、粤海通道、芜湖长江大桥等。计划建设国家铁路新线6100公里,既有线复线2700公里,既有线电气化4300公里,地方铁路1500公里。到2000年,我国铁路总营业里程将达68000公里以上。
目前铁路存在的主要问题是,铁路体制和运行机制不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在长期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铁路传统管理模式仍然束缚着企业活力;粗放经营问题比较突出。客货服务质量、市场营销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也制约着铁路的市场竞争能力。为此,加快铁路发展,一是要加大改革力度,包括政企分开、调整企业结构,推进公有制实现形式多样化,改革投资体制;二是要加强经营管理,包括建立和完善生产经营责任制,调整生产布局,减员增效,发展多种经营;三是要依靠科技进步,包括加大科技投入,扩大对外开放。
五.中国高速铁路发展历程
武广高速客运新干线的全面建成,标志着中国全面掌握了高速铁路成套技术。中国高速铁路的
发展,用不到10年的时间,走过了发达国家半个世纪走过的历程。
2001年10月, 以全国铁路第四次提速为标志,广(州)深(圳) 铁路推出了设计时速首次突破100 km。
2004年,在广深铁路首次开行时速达160 km的国产快速旅客列车。广深铁路被誉为中国高速铁路成长、成熟的“试验田”。
2006—2007年, 中国铁路实施了第六次大提速,铁路系统全面掌握了既有铁路线提速200~250 km/h的成套技术, 国产动车组的运营时速达到了250 km。
2008年, (北) 京(天) 津城际高速铁路系统解决了制约速度的一系列技术难题,最高运营时速达到350 km,标志我国高速铁路技术跨入了世界的先进行列。
2009-2011年, 武广、郑西、哈大等客运专线持续运营时速将达350 km。武广客运专线的建设,形成了中国高速铁路体系的标准。京沪高速铁路最高运营时速将达380 km。
纵观中国铁路发展史,成就不断,开拓不断,创新不断。其中不乏詹天佑的人字形铁轨,青藏铁路等众多成果,它们堪称世界交通建设史上的奇迹。然而,未来还有很多等待我们开拓。詹天佑若没有留学在外的苦读,不会打破列强的技术封锁,成就中国铁路史上神话。青藏铁路若没有强大的理论知识作为指导,冻土层的难题也定不会解决。路漫漫其修远兮,我们要学习先进的文化知识,开创更美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