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流业有关知识
物流
物流是指物品从供应地向接收地的实体流动过程。根据实际需要,将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基本功能实施的有机结合。
现代物流业
现代物流业是指原材料、产成品从起点至终点及相关信息有效流动的全过程。它将运输、仓储、装卸、加工、整理、配送、信息等方面有机结合、形成完整的供应链,为用户提供多功能、一体化的综合性服务。
现代物流业是一个新型的跨行业、跨部门、跨区域、渗透性强的复合型产业。现代物流业所涉及的国民经济行业具体包括:铁路运输、道路运输、水上运输、装卸搬运及其它运输服务业、仓储业、批发业、零售业。
物流的分类
物流是社会经济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贯穿于社会再生产的全过程,存在于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
(一)宏观物流
宏观物流是社会再生产过程中,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区域之间以及国家之间的物流活动。宏观物流又称社会物流或国民经
济物流,具体包括部门物流、区域物流和国际物流。
1、部门物流。指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物资资料的流转。部门物流反映了国民经济产业结构中的部门结构,是各部门协调发展的重要条件。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社会生产的专业化程度不断提高,部门和企业之间的分工日益细化,这使得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企业之间的物流活动越来越复杂。各个部门在生产上要相互衔接、紧密配合,以实现国民经济顺利运行,就要求投资品生产、消费品生产、中间产品生产以及生产和生活服务的部门,依据它们在生产和供应上的相互衔接性,形成相互适应、相互促进的物流系统。物流不畅,必然影响一些部门的发展,造成国民经济部门发展的失衡。
部门物流还关系到生产资源在各个部门之间的合理分配和使用。在一定时间和一定的技术条件下,供应生产发展的各种资源是有限的,而且是不平衡的。有的生产资源供应相对充裕,有的则相对稀缺。部门之间物流能力不足和流向不合理,会造成充裕的资源闲置,得不到有效的利用,从而影响生产资源供给与需求的平衡,制约产业结构的合理配置,造成宏观经济效益低下。
2、区域物流。包括一定区域范围内的物流和不同区域之间的物流。任何生产都是在一定的区域内进行的。由于自然、技术、经济、社会等因素的制约,客观上形成了一定的生产和经济协作区域,这些区域又构成国民经济产业结构的地区和空间布局。经济区域是以城市为中心的,一般来讲,一个城市就是一个经济中
心。城市的经济活动以物流为依托,其发展对物流有很强的依赖性,区域内的发展规划,如工厂、仓库、住宅、商业以及道路、桥梁、车站、机场等都要以物流为约束条件。
城市具有经济活动高度集中的特点,对周边地区有强大的吸引力、辐射力和广阔的吸引辐射范围,从而形成以它为中心的联系紧密的经济区域。大城市特别是中心城市的经济联系范围更加广泛,它作为工业中心、贸易中心、交通运输中心等,既是物资资料的集散地,又是各个地区经济交流的枢纽。各个大的经济中心之间的经济活动相互联结、相互依存,共同组成了国民经济的有机整体。我国地区之间经济发展严重不平衡,是现实的客观存在。沿海中心城市一般具有资金、技术和管理上的优势,却缺乏原材料和自然资源;而内地在资金、技术、人才和管理等方面处于劣势,但却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资源从内地流向沿海,产成品从沿海流往内地,是我国区域之间物资资料流动的显著特点。因此,沿海和内地之间的经济联合和协作,各个地区之间的经济往来和平衡发展,程度上依赖顺畅的物流。
3、国际物流。是国家之间经济交往、贸易活动中的物资资料流转。国际物流是伴随着国际贸易的发展而发展的,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科学技术进步与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使国际分工日益深化,世界经济联系日趋密切,生产国际化已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基本趋势。发达国家之间的经济联系全面强化,跨国公司内部的交换成为国际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国际分工从不同产业部门深
入到同一行业不同产品之间,出现了若干国家协作生产的“国际产品”。世界经济的发展变化使国际贸易迅速增长,各国之间经济发展对国际贸易的依赖性大幅度提高。
国际贸易的发展对国际物流的要求也越来越高,60年代开始形成了国际间数量巨大的物流,出现了超大型的运输工具。70年代国际集装箱以及集装箱船的普及,使散杂货的物流水平迅速提高。80年代以后,国际物流也开始向“小批量、高频度、多品种”的方向发展。同时,伴随国际联运物流的发展,而建立的国际化物流信息系统,进一步促进了国际物流向更高的水平发展。
(二)微观物流
微观物流是局部范围的物流,又叫做企业物流。微观物流是企业生产过程各个阶段物资资料的流转。具体包括供应物流、生产物流、销售物流、回收物流和废弃物流。
1、供应物流。企业供应生产所需原材料、零部件、燃料、辅助材料的物流活动。具体包括采购、运箱、装卸、检验、入库等环节。供应物流对企业生产有着直接的影响,生产所需物资资料供应的时间、数量和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企业的生产节奏和生产成本,从而影响企业的经济效益。供应物流因市场条件不同而有很大的不同。在物资资料供不应求的市场条件下,采购人员要想尽一切办法去搞到所需的物资资料,时间、数量、质量往往得不到保证,企业生产经常因此而陷入困境。现在市场条件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供大于求成为常态,供应数量的保证已经
相当容易,在这种条件下,如何选择最优,降低成本,减少库存,以适当的品质、适当的数量、适当的时间、适当的场所、适当的价格供应生产所需物资资料,配合企业总体战略目标的实现,就成为供应物流追求的目标。在这一方面物资供应者的配合和努力是不可缺少的。
2、生产物流。指伴随着企业生产工艺的物流活动。生产物流一般从企业物资供应仓库开始,按照生产进度和要求,对物资进行分类,装卸搬运,向各个生产环节和作业场所配送。在供应商服务水平较高的情况下,往往是在指定的时间,把指定的数量直接送到指定的作业场所,形成生产物流的起点。经过加工制成的半产品进入半成品成品仓库,或者继续按照生产工艺和流程不断流转,直至成品产出,然后经过检验、分类、包装、装卸搬运等作业环节,最后进入成品仓库。生产物流主要取决于生产工艺流程,配合生产计划的物流计划是否科学,对于生产工艺各个环节的衔接和缩短生产周期,有着直接影响。而工厂相关车间、仓库的配置,以及车间内流水线、作业点的布置,都会影响生产物流的路线距离和装卸搬运的作业次数,从而影响生产物流的效率。
3、销售物流。指伴随企业销售活动,将产品转送给客户的物流活动。具体包括仓储、分类、包装、装卸、运输和售后服务。产品在销售之前,都需要存储起来,存储货物可以在工厂或者附近,也可以在各个销售地点分散存储。按照客户订单或供货合同,对存储的货物进行分类、包装、运达客户指定的地点,并进行必
要的服务,是销售物流的全过程。销售物流是企业营销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拿到客户定单开始物流过程,产品送达客户并经过售后服务,伴随商流的物流过程才算结束。如前所述,现代市场经济的特征是买方市场,企业销售已经从推销发展到以客户为中心的市场营销。因此,销售物流不仅仅是以最低的成本单纯地送货上门,而成为客户提供更佳服务,赢得客户信赖,提高企业竞争力的有力手段。
4、回收物流。指企业在供应、生产、销售过程中产生的可再利用物资的回收活动。具体包括供应物流过程和销售物流过程产生的可再利用的包装物、衬垫物等的回收;生产过程产生的可再利用的边角余料的回收;各种报废的生产工具、设备以及失去部分使用价值的辅助材料和低值易耗品的收集、分类、加工,转化为新的生产要素。可再利用物资的回收物流,不仅有利于降低成本,而且关系企业生产环境和生产效率。
5、废弃物流。指企业供应、生产、销售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品的收集、处理和再生的物流活动。在生产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产生废水、废气、废油以及各种废弃物,随着工业化的发展,废弃物严重污染环境,危及人类的生活环境和人身健康,在世界各国都成为不可忽视的社会问题。在我国,废弃物对环境的污染已经引起政府及社会的广泛关注,但环境污染的趋势并没有明显的改善。因此,企业树立环境观念,从长远利益和社会利益出发,建立废弃物流系统,已成为刻不容缓的重大课题。
物流节点
广义的物流节点是指所有进行物资中转、集散和储运的节点,包括港口、空港、火车货运站、公路枢纽、大型公共仓库及现代物流(配送)中心、物流园区等。狭义的物流节点仅指现代物流意义的物流(配送)中心、物流园区和配送网点。
物流园区
关于物流园区的概念,国内尚无确切定义,根据物流园区的特征,可表述为物流园区是在几种运输方式衔接地形成的物流节点活动的空间集散体,是在政府规划指导下多种现代物流设施和多家物流组织机构在空间上集中布局的大型场所,是具有一定规模和多种服务的新型物流业务载体。
物流中心
物流中心是综合性、地域性、大批量的货物物理位移转换集散的新型设施设备的集合,它把物流、信息流融为一体成为产销企业之间的中介组织和现代物流活动的主要载体。应基本符合下列要求:(1)主要面向社会服务;(2)物流功能健全;(3)完善的信息网络;(4)辐射范围大;(5)少品种、大批量;(6)存储、吞吐能力强;(7)物流业务统一经营、管理。
第三方物流
所谓第三方物流是指生产经营企业为集中精力搞好主业,把原来属于自己处理的物流活动,以合同方式委托给专业物流服务企业,同时通过信息系统与物流企业保持密切联系,以达到对物
流全程管理和控制的一种物流运作与管理方式。
第三方物流,英文表达为Third-Party Logistics,简称3PL,是相对“第一方”发货人和“第二方”收货人而言的。3PL既不属于第一方,也不属于第二方,而是通过与第一方或第二方的合作来提供其专业化的物流服务,它不拥有商品,不参与商品的买卖,而是为客户提供以合同为约束、以结盟为基础的、系列化、个性化、信息化的物流代理服务。由于服务方式一般是与企业签订一定期限的物流服务合同,所以有人称第三方物流为“合同契约物流(contract Logistics)”。
冷链物流
泛指冷藏冷冻类食品在生产、贮藏运输、销售到消费前的各个环节中始终处于规定的低温环境下,以保证食品质量,减少食品损耗的一项系统工程。它是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制冷技术的发展而建立起来的,是以冷冻工艺学为基础、以制冷技术为手段的低温物流过程;是需要特别装置,需要注意运送过程、时间掌控、运输型态、物流成本所占成本比例非常高的特殊物流形式。
城市配送
城市配送是指服务于城区以及市近效的货物配送活动,在经济合理区域内,根据客户的要求对物品进行加工、包装、分割、组配等作业,并按时送达指定地点的物流活动,其主要对象为商品,也包括部分工业品。在我国,城市配送的从业者主要包括专业物流服务商,转型搬家、货运公司,邮政和快递企业(主要从
事小件、小包裹运输)等。
发达国家现代物流业发展模式
美国:整体化的物流管理系统
美国是世界上最早发展物流业的国家之一,也是物流业发展较为成熟的国家,2000年美国物流产业规模达9000亿美元,占美国GDP的10%以上,有超过1000家专门提供物流服务的公司。美国物流模式强调“整体化的物流管理系统”,是一种以整体利益为重,冲破按部门分管的体制,从整体进行统一规划管理的方式。美国的全国物流体系各组成部分均居世界领先地位,而其中尤以配送中心、速递、第三方物流等最为突出。目前,美国使用第三方物流的企业比例约为58%,而且其需求仍在不断增长。整个美国第三方物流业的收入以年均15%至20%的比例递增,由1994年的150亿美元增长到2000年的500亿美元。美国的第三方物流,不仅承担仓储或运输的单项业务,而且负责配货、送货、库存管理、收货验货以及调货分装等综合性客户物流业务。
日本:政府主导的物流系统
日本在物流产业的发展过程中,政府体现出较强的导向作用。日本政府主要通过规划优先、加大投入、出台政策三大手段加强对物流产业的引导。首先是规划优先。考虑到国土面积小,国内资源和市场有限,商品进出口量大的实际情况,按照“流通据点集中化”战略,在大中城市的郊区、港口、主要公路枢纽等区域规划建设物流园地。同时倡导发展“城市内最佳配送系统”,围绕
某个标准轴心,将城市内无规则发生的各种方向、数量、时间的货运需求加以汇总,实现混载配送,提高配送效率。其次是政府加大物流基础的资金投入和建设。在科学规划的基础上,日本政府于1997年制定了《综合物流施政大纲》,对主要的物流基础设施,包括铁路、公路、机场、港口、中心基地建设,提供强大的资金支持。如日本最大最新的综合物流中心——和平岛货物中心建设总投资572亿日元,其中70%由中央财政出资,20%由东京地方财政出资,10%由企业投资。从20世纪60年代至今,日本已建成20多个平均占地74公顷的物流园区。第三是出台相关政策,鼓励现代物流产业发展。在完善道路设施、改善城市内河运输条件、缓解城市道路阻塞、发展货物联运等方面,日本政府出台了许多如放松政府管制、建立政府部门协调促进机构、提供政府援助等可行的鼓励政策。日本物流业在短期内就得到迅速发展与日本政府对物流业的宏观政策引导有着直接的关系。
物流业有关知识
物流
物流是指物品从供应地向接收地的实体流动过程。根据实际需要,将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基本功能实施的有机结合。
现代物流业
现代物流业是指原材料、产成品从起点至终点及相关信息有效流动的全过程。它将运输、仓储、装卸、加工、整理、配送、信息等方面有机结合、形成完整的供应链,为用户提供多功能、一体化的综合性服务。
现代物流业是一个新型的跨行业、跨部门、跨区域、渗透性强的复合型产业。现代物流业所涉及的国民经济行业具体包括:铁路运输、道路运输、水上运输、装卸搬运及其它运输服务业、仓储业、批发业、零售业。
物流的分类
物流是社会经济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贯穿于社会再生产的全过程,存在于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
(一)宏观物流
宏观物流是社会再生产过程中,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区域之间以及国家之间的物流活动。宏观物流又称社会物流或国民经
济物流,具体包括部门物流、区域物流和国际物流。
1、部门物流。指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物资资料的流转。部门物流反映了国民经济产业结构中的部门结构,是各部门协调发展的重要条件。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社会生产的专业化程度不断提高,部门和企业之间的分工日益细化,这使得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企业之间的物流活动越来越复杂。各个部门在生产上要相互衔接、紧密配合,以实现国民经济顺利运行,就要求投资品生产、消费品生产、中间产品生产以及生产和生活服务的部门,依据它们在生产和供应上的相互衔接性,形成相互适应、相互促进的物流系统。物流不畅,必然影响一些部门的发展,造成国民经济部门发展的失衡。
部门物流还关系到生产资源在各个部门之间的合理分配和使用。在一定时间和一定的技术条件下,供应生产发展的各种资源是有限的,而且是不平衡的。有的生产资源供应相对充裕,有的则相对稀缺。部门之间物流能力不足和流向不合理,会造成充裕的资源闲置,得不到有效的利用,从而影响生产资源供给与需求的平衡,制约产业结构的合理配置,造成宏观经济效益低下。
2、区域物流。包括一定区域范围内的物流和不同区域之间的物流。任何生产都是在一定的区域内进行的。由于自然、技术、经济、社会等因素的制约,客观上形成了一定的生产和经济协作区域,这些区域又构成国民经济产业结构的地区和空间布局。经济区域是以城市为中心的,一般来讲,一个城市就是一个经济中
心。城市的经济活动以物流为依托,其发展对物流有很强的依赖性,区域内的发展规划,如工厂、仓库、住宅、商业以及道路、桥梁、车站、机场等都要以物流为约束条件。
城市具有经济活动高度集中的特点,对周边地区有强大的吸引力、辐射力和广阔的吸引辐射范围,从而形成以它为中心的联系紧密的经济区域。大城市特别是中心城市的经济联系范围更加广泛,它作为工业中心、贸易中心、交通运输中心等,既是物资资料的集散地,又是各个地区经济交流的枢纽。各个大的经济中心之间的经济活动相互联结、相互依存,共同组成了国民经济的有机整体。我国地区之间经济发展严重不平衡,是现实的客观存在。沿海中心城市一般具有资金、技术和管理上的优势,却缺乏原材料和自然资源;而内地在资金、技术、人才和管理等方面处于劣势,但却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资源从内地流向沿海,产成品从沿海流往内地,是我国区域之间物资资料流动的显著特点。因此,沿海和内地之间的经济联合和协作,各个地区之间的经济往来和平衡发展,程度上依赖顺畅的物流。
3、国际物流。是国家之间经济交往、贸易活动中的物资资料流转。国际物流是伴随着国际贸易的发展而发展的,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科学技术进步与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使国际分工日益深化,世界经济联系日趋密切,生产国际化已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基本趋势。发达国家之间的经济联系全面强化,跨国公司内部的交换成为国际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国际分工从不同产业部门深
入到同一行业不同产品之间,出现了若干国家协作生产的“国际产品”。世界经济的发展变化使国际贸易迅速增长,各国之间经济发展对国际贸易的依赖性大幅度提高。
国际贸易的发展对国际物流的要求也越来越高,60年代开始形成了国际间数量巨大的物流,出现了超大型的运输工具。70年代国际集装箱以及集装箱船的普及,使散杂货的物流水平迅速提高。80年代以后,国际物流也开始向“小批量、高频度、多品种”的方向发展。同时,伴随国际联运物流的发展,而建立的国际化物流信息系统,进一步促进了国际物流向更高的水平发展。
(二)微观物流
微观物流是局部范围的物流,又叫做企业物流。微观物流是企业生产过程各个阶段物资资料的流转。具体包括供应物流、生产物流、销售物流、回收物流和废弃物流。
1、供应物流。企业供应生产所需原材料、零部件、燃料、辅助材料的物流活动。具体包括采购、运箱、装卸、检验、入库等环节。供应物流对企业生产有着直接的影响,生产所需物资资料供应的时间、数量和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企业的生产节奏和生产成本,从而影响企业的经济效益。供应物流因市场条件不同而有很大的不同。在物资资料供不应求的市场条件下,采购人员要想尽一切办法去搞到所需的物资资料,时间、数量、质量往往得不到保证,企业生产经常因此而陷入困境。现在市场条件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供大于求成为常态,供应数量的保证已经
相当容易,在这种条件下,如何选择最优,降低成本,减少库存,以适当的品质、适当的数量、适当的时间、适当的场所、适当的价格供应生产所需物资资料,配合企业总体战略目标的实现,就成为供应物流追求的目标。在这一方面物资供应者的配合和努力是不可缺少的。
2、生产物流。指伴随着企业生产工艺的物流活动。生产物流一般从企业物资供应仓库开始,按照生产进度和要求,对物资进行分类,装卸搬运,向各个生产环节和作业场所配送。在供应商服务水平较高的情况下,往往是在指定的时间,把指定的数量直接送到指定的作业场所,形成生产物流的起点。经过加工制成的半产品进入半成品成品仓库,或者继续按照生产工艺和流程不断流转,直至成品产出,然后经过检验、分类、包装、装卸搬运等作业环节,最后进入成品仓库。生产物流主要取决于生产工艺流程,配合生产计划的物流计划是否科学,对于生产工艺各个环节的衔接和缩短生产周期,有着直接影响。而工厂相关车间、仓库的配置,以及车间内流水线、作业点的布置,都会影响生产物流的路线距离和装卸搬运的作业次数,从而影响生产物流的效率。
3、销售物流。指伴随企业销售活动,将产品转送给客户的物流活动。具体包括仓储、分类、包装、装卸、运输和售后服务。产品在销售之前,都需要存储起来,存储货物可以在工厂或者附近,也可以在各个销售地点分散存储。按照客户订单或供货合同,对存储的货物进行分类、包装、运达客户指定的地点,并进行必
要的服务,是销售物流的全过程。销售物流是企业营销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拿到客户定单开始物流过程,产品送达客户并经过售后服务,伴随商流的物流过程才算结束。如前所述,现代市场经济的特征是买方市场,企业销售已经从推销发展到以客户为中心的市场营销。因此,销售物流不仅仅是以最低的成本单纯地送货上门,而成为客户提供更佳服务,赢得客户信赖,提高企业竞争力的有力手段。
4、回收物流。指企业在供应、生产、销售过程中产生的可再利用物资的回收活动。具体包括供应物流过程和销售物流过程产生的可再利用的包装物、衬垫物等的回收;生产过程产生的可再利用的边角余料的回收;各种报废的生产工具、设备以及失去部分使用价值的辅助材料和低值易耗品的收集、分类、加工,转化为新的生产要素。可再利用物资的回收物流,不仅有利于降低成本,而且关系企业生产环境和生产效率。
5、废弃物流。指企业供应、生产、销售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品的收集、处理和再生的物流活动。在生产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产生废水、废气、废油以及各种废弃物,随着工业化的发展,废弃物严重污染环境,危及人类的生活环境和人身健康,在世界各国都成为不可忽视的社会问题。在我国,废弃物对环境的污染已经引起政府及社会的广泛关注,但环境污染的趋势并没有明显的改善。因此,企业树立环境观念,从长远利益和社会利益出发,建立废弃物流系统,已成为刻不容缓的重大课题。
物流节点
广义的物流节点是指所有进行物资中转、集散和储运的节点,包括港口、空港、火车货运站、公路枢纽、大型公共仓库及现代物流(配送)中心、物流园区等。狭义的物流节点仅指现代物流意义的物流(配送)中心、物流园区和配送网点。
物流园区
关于物流园区的概念,国内尚无确切定义,根据物流园区的特征,可表述为物流园区是在几种运输方式衔接地形成的物流节点活动的空间集散体,是在政府规划指导下多种现代物流设施和多家物流组织机构在空间上集中布局的大型场所,是具有一定规模和多种服务的新型物流业务载体。
物流中心
物流中心是综合性、地域性、大批量的货物物理位移转换集散的新型设施设备的集合,它把物流、信息流融为一体成为产销企业之间的中介组织和现代物流活动的主要载体。应基本符合下列要求:(1)主要面向社会服务;(2)物流功能健全;(3)完善的信息网络;(4)辐射范围大;(5)少品种、大批量;(6)存储、吞吐能力强;(7)物流业务统一经营、管理。
第三方物流
所谓第三方物流是指生产经营企业为集中精力搞好主业,把原来属于自己处理的物流活动,以合同方式委托给专业物流服务企业,同时通过信息系统与物流企业保持密切联系,以达到对物
流全程管理和控制的一种物流运作与管理方式。
第三方物流,英文表达为Third-Party Logistics,简称3PL,是相对“第一方”发货人和“第二方”收货人而言的。3PL既不属于第一方,也不属于第二方,而是通过与第一方或第二方的合作来提供其专业化的物流服务,它不拥有商品,不参与商品的买卖,而是为客户提供以合同为约束、以结盟为基础的、系列化、个性化、信息化的物流代理服务。由于服务方式一般是与企业签订一定期限的物流服务合同,所以有人称第三方物流为“合同契约物流(contract Logistics)”。
冷链物流
泛指冷藏冷冻类食品在生产、贮藏运输、销售到消费前的各个环节中始终处于规定的低温环境下,以保证食品质量,减少食品损耗的一项系统工程。它是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制冷技术的发展而建立起来的,是以冷冻工艺学为基础、以制冷技术为手段的低温物流过程;是需要特别装置,需要注意运送过程、时间掌控、运输型态、物流成本所占成本比例非常高的特殊物流形式。
城市配送
城市配送是指服务于城区以及市近效的货物配送活动,在经济合理区域内,根据客户的要求对物品进行加工、包装、分割、组配等作业,并按时送达指定地点的物流活动,其主要对象为商品,也包括部分工业品。在我国,城市配送的从业者主要包括专业物流服务商,转型搬家、货运公司,邮政和快递企业(主要从
事小件、小包裹运输)等。
发达国家现代物流业发展模式
美国:整体化的物流管理系统
美国是世界上最早发展物流业的国家之一,也是物流业发展较为成熟的国家,2000年美国物流产业规模达9000亿美元,占美国GDP的10%以上,有超过1000家专门提供物流服务的公司。美国物流模式强调“整体化的物流管理系统”,是一种以整体利益为重,冲破按部门分管的体制,从整体进行统一规划管理的方式。美国的全国物流体系各组成部分均居世界领先地位,而其中尤以配送中心、速递、第三方物流等最为突出。目前,美国使用第三方物流的企业比例约为58%,而且其需求仍在不断增长。整个美国第三方物流业的收入以年均15%至20%的比例递增,由1994年的150亿美元增长到2000年的500亿美元。美国的第三方物流,不仅承担仓储或运输的单项业务,而且负责配货、送货、库存管理、收货验货以及调货分装等综合性客户物流业务。
日本:政府主导的物流系统
日本在物流产业的发展过程中,政府体现出较强的导向作用。日本政府主要通过规划优先、加大投入、出台政策三大手段加强对物流产业的引导。首先是规划优先。考虑到国土面积小,国内资源和市场有限,商品进出口量大的实际情况,按照“流通据点集中化”战略,在大中城市的郊区、港口、主要公路枢纽等区域规划建设物流园地。同时倡导发展“城市内最佳配送系统”,围绕
某个标准轴心,将城市内无规则发生的各种方向、数量、时间的货运需求加以汇总,实现混载配送,提高配送效率。其次是政府加大物流基础的资金投入和建设。在科学规划的基础上,日本政府于1997年制定了《综合物流施政大纲》,对主要的物流基础设施,包括铁路、公路、机场、港口、中心基地建设,提供强大的资金支持。如日本最大最新的综合物流中心——和平岛货物中心建设总投资572亿日元,其中70%由中央财政出资,20%由东京地方财政出资,10%由企业投资。从20世纪60年代至今,日本已建成20多个平均占地74公顷的物流园区。第三是出台相关政策,鼓励现代物流产业发展。在完善道路设施、改善城市内河运输条件、缓解城市道路阻塞、发展货物联运等方面,日本政府出台了许多如放松政府管制、建立政府部门协调促进机构、提供政府援助等可行的鼓励政策。日本物流业在短期内就得到迅速发展与日本政府对物流业的宏观政策引导有着直接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