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乡镇农技推广体系是推广普及农业科学技术,实施科教兴农战略的重要载体。稳定和完善乡镇农技推广体系对实现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乡镇农技推广体系;建设;必要性;存在问题;解决对策 中图分类号:F32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2)—08—0133—1 1 加强乡镇农技推广体系建设的必要性 乡镇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是国家设立在基层的公益性服务组织,是政府为农民提供农业技术服务的桥梁和纽带,是实施科教兴农战略的重要载体,是推动农业科技进步的重要力量。乡镇农技推广体系是实施科教兴农战略、防控动植物疫病、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最前沿阵地,是推进现代农业发展、新农村建设的基本依靠力量。今年中央1号文件明确提出,强化基层公益性农技推广服务,实现“一个衔接,两个覆盖”。这是中央支持基层农技推广工作的重大举措,是基层农技人员的长期期盼,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加强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增强农业公共服务能力,有利于强化农业基础,促进各项“三农”政策贯彻落实到位;有利于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应用,促进农业转型升级;有利于保障农业生产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满足群众绿色消费需求,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各地各有关部门要充分认识加强农技推广体系建设的重要性,切实把这项工作作为贯彻落实中央1号文件精神、建设现代农业的一项重要基础性工作抓实抓好。 层农技推广体系是设立在基层的公益性公共服务组织,是各级政府直接为农民提供农业政策、技术和管理等服务的桥梁和纽带,是提高广大农民科学素质、生产技能和培养新型农民的重要力量,是实施科教兴农战略的重要载体。建设现代农业,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必须以科技进步为支撑,以健全基层农业科技推广体系为保障。《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明确提出:“力争三年内在全国普遍健全乡镇或区域性农业技术推广等公共服务机构,逐步建立村级服务站点”。这充分说明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对提高农业科技水平,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性。 改革开放以来,伊通县各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为开展农民技能培训、推广先进实用农业技术、发展高产优质农业、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做出了重要贡献。特别是在公益性技术推广服务上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新形势下,伊通县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体制不顺、机制不活、素质不高、队伍不稳、保障不足等问题亟须解决。各地要站在政治和全局的高度,充分认识加快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和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按照强化公益性职能、放活经营性服务的要求,加大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建设力度,有效发挥其主导和带动作用,为全县农业农村经济全面发展提供有效服务和技术支撑。 2 乡镇农技推广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 2.1 执法力度不大 地方各级党委政府对乡镇农技推广体系建设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抓的力度还不太大,特别是一些法律法规和文件明文规定的一些政策措施没有得到很好的落实。比如在农技站的建设上、管理体制上、乡镇农技员的工资报酬问题上等等都没有依法得到有效的解决。 2.2 乡镇农技员的思想观念比较陈旧 一些乡镇农技站的开拓精神不强,等、靠、要的思想比较严重,没有很好地将技术服务、经营服务与当地的主导产业结合起来。有的农技站的同志一心只想经营服务,将技术服务摞置在一边不管,也有的农技站的同志的知识老化,跟不上时代的节拍,难以满足农民对新技术的需要。 2.3 乡镇农技站的管理体制不理顺 有的乡镇农技站以乡镇党委政府管理为主,将农技员作为乡镇干部使用,农技员成为乡镇的财税征收员、尾欠清收员、计划生育工作队员、驻村工作队员等等;有的乡镇农技站的人事、物业由县区农业局管理,财务、业务由乡镇党委政府管理,最后谁也没有管好,谁也管不了,乡镇的农技推广工作难以开展起来。 2.4 农技站的事业经费十分短缺 乡镇农技站的同志工作在农村,各方面的条件都有十分艰苦,但得到的报酬却很低,养家服口都十分困难,哪里有心思去想农技推广工作,哪里有心思去从事农技推广工作。因此,有些农技员就成为了农资经营“专业户”,有的外出打工谋求自己的生路,造成农技推广队伍很不稳定。 3 解决目前农技推广体系建设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的对策 3.1 转变思想观念,开展科技创新 一方面要求各级党委政府转变思想观念,大力支持农技站开展科技创新,对在科技兴农方面做出重大贡献的乡镇农技推广人员给予重奖。另一方面,要求乡镇农技站的同志也要转变观念,克服等、靠、要的思想,主动参与当地主导产业的开发,扎实为当地的经济发展做出贡献。这样,才能树立起农技推广部门的形象,提高自身的地位。 3.2 拓宽服务领域,不断延伸产业服务链 在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过程中,乡镇农技站必须按照服务产业化发展的思路,依据发展特色农业和农民群众的需要,不断改进推广手段,拓宽服务领域,延伸产业服务链,把产前、产中、产后服务有机地结合起来。根据过来的实践经验,我认为要逐步实现服务链条的“三级延伸”:一要把技术无偿服务与技术承包有偿服务相结合,实现服务链条一级延伸。过去,大部分乡镇农技站为农民开展技术培训、技术指导都是无偿的,既没有自然风险,又没有经济责任,服务者与被服务者的积极性都不高。为此,必须根据农民的意愿,按照利益均沾、风险共担的原则,以合同的方式对当地的主导产业实行全程技术承包,为农民群众解决了后顾之忧。 3.3 转换服务机制,增强农技服务工作活力 为了激活农技站人员的责任意识和服务意识,增强农技服务工作的活力,乡镇农技站要大胆改革现有的管理体制,转换经营服务机制,实行“一站两制”的管理办法,确保乡镇农技站在新的形势下各项工作有条不紊的开展。 3.4 狠抓科技培训,提高农民素质 要紧紧围绕农村主导产业发展,本着面向“三农”、服务“三农”的原则,充分动员和利用一切资源,以新农村建设为重点,以提高农民综合素质为目的,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为目标,以科技进村入户为突破口,将农民科技培训贯穿于农村工作的始终,提高农业科技的转化率、入户率,着力提高农民科技意识、市场意识、生产技能、从业能力和经营水平,造就一支有技术、懂经营、善管理的高素质农民队伍。 作者简介:苏刚(1979—),男,吉林伊通人,吉林省伊通满族自治县农业技术推广总站助理农艺师,从事农业技术推广工作。
摘要:乡镇农技推广体系是推广普及农业科学技术,实施科教兴农战略的重要载体。稳定和完善乡镇农技推广体系对实现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乡镇农技推广体系;建设;必要性;存在问题;解决对策 中图分类号:F32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2)—08—0133—1 1 加强乡镇农技推广体系建设的必要性 乡镇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是国家设立在基层的公益性服务组织,是政府为农民提供农业技术服务的桥梁和纽带,是实施科教兴农战略的重要载体,是推动农业科技进步的重要力量。乡镇农技推广体系是实施科教兴农战略、防控动植物疫病、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最前沿阵地,是推进现代农业发展、新农村建设的基本依靠力量。今年中央1号文件明确提出,强化基层公益性农技推广服务,实现“一个衔接,两个覆盖”。这是中央支持基层农技推广工作的重大举措,是基层农技人员的长期期盼,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加强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增强农业公共服务能力,有利于强化农业基础,促进各项“三农”政策贯彻落实到位;有利于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应用,促进农业转型升级;有利于保障农业生产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满足群众绿色消费需求,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各地各有关部门要充分认识加强农技推广体系建设的重要性,切实把这项工作作为贯彻落实中央1号文件精神、建设现代农业的一项重要基础性工作抓实抓好。 层农技推广体系是设立在基层的公益性公共服务组织,是各级政府直接为农民提供农业政策、技术和管理等服务的桥梁和纽带,是提高广大农民科学素质、生产技能和培养新型农民的重要力量,是实施科教兴农战略的重要载体。建设现代农业,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必须以科技进步为支撑,以健全基层农业科技推广体系为保障。《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明确提出:“力争三年内在全国普遍健全乡镇或区域性农业技术推广等公共服务机构,逐步建立村级服务站点”。这充分说明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对提高农业科技水平,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性。 改革开放以来,伊通县各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为开展农民技能培训、推广先进实用农业技术、发展高产优质农业、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做出了重要贡献。特别是在公益性技术推广服务上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新形势下,伊通县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体制不顺、机制不活、素质不高、队伍不稳、保障不足等问题亟须解决。各地要站在政治和全局的高度,充分认识加快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和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按照强化公益性职能、放活经营性服务的要求,加大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建设力度,有效发挥其主导和带动作用,为全县农业农村经济全面发展提供有效服务和技术支撑。 2 乡镇农技推广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 2.1 执法力度不大 地方各级党委政府对乡镇农技推广体系建设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抓的力度还不太大,特别是一些法律法规和文件明文规定的一些政策措施没有得到很好的落实。比如在农技站的建设上、管理体制上、乡镇农技员的工资报酬问题上等等都没有依法得到有效的解决。 2.2 乡镇农技员的思想观念比较陈旧 一些乡镇农技站的开拓精神不强,等、靠、要的思想比较严重,没有很好地将技术服务、经营服务与当地的主导产业结合起来。有的农技站的同志一心只想经营服务,将技术服务摞置在一边不管,也有的农技站的同志的知识老化,跟不上时代的节拍,难以满足农民对新技术的需要。 2.3 乡镇农技站的管理体制不理顺 有的乡镇农技站以乡镇党委政府管理为主,将农技员作为乡镇干部使用,农技员成为乡镇的财税征收员、尾欠清收员、计划生育工作队员、驻村工作队员等等;有的乡镇农技站的人事、物业由县区农业局管理,财务、业务由乡镇党委政府管理,最后谁也没有管好,谁也管不了,乡镇的农技推广工作难以开展起来。 2.4 农技站的事业经费十分短缺 乡镇农技站的同志工作在农村,各方面的条件都有十分艰苦,但得到的报酬却很低,养家服口都十分困难,哪里有心思去想农技推广工作,哪里有心思去从事农技推广工作。因此,有些农技员就成为了农资经营“专业户”,有的外出打工谋求自己的生路,造成农技推广队伍很不稳定。 3 解决目前农技推广体系建设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的对策 3.1 转变思想观念,开展科技创新 一方面要求各级党委政府转变思想观念,大力支持农技站开展科技创新,对在科技兴农方面做出重大贡献的乡镇农技推广人员给予重奖。另一方面,要求乡镇农技站的同志也要转变观念,克服等、靠、要的思想,主动参与当地主导产业的开发,扎实为当地的经济发展做出贡献。这样,才能树立起农技推广部门的形象,提高自身的地位。 3.2 拓宽服务领域,不断延伸产业服务链 在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过程中,乡镇农技站必须按照服务产业化发展的思路,依据发展特色农业和农民群众的需要,不断改进推广手段,拓宽服务领域,延伸产业服务链,把产前、产中、产后服务有机地结合起来。根据过来的实践经验,我认为要逐步实现服务链条的“三级延伸”:一要把技术无偿服务与技术承包有偿服务相结合,实现服务链条一级延伸。过去,大部分乡镇农技站为农民开展技术培训、技术指导都是无偿的,既没有自然风险,又没有经济责任,服务者与被服务者的积极性都不高。为此,必须根据农民的意愿,按照利益均沾、风险共担的原则,以合同的方式对当地的主导产业实行全程技术承包,为农民群众解决了后顾之忧。 3.3 转换服务机制,增强农技服务工作活力 为了激活农技站人员的责任意识和服务意识,增强农技服务工作的活力,乡镇农技站要大胆改革现有的管理体制,转换经营服务机制,实行“一站两制”的管理办法,确保乡镇农技站在新的形势下各项工作有条不紊的开展。 3.4 狠抓科技培训,提高农民素质 要紧紧围绕农村主导产业发展,本着面向“三农”、服务“三农”的原则,充分动员和利用一切资源,以新农村建设为重点,以提高农民综合素质为目的,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为目标,以科技进村入户为突破口,将农民科技培训贯穿于农村工作的始终,提高农业科技的转化率、入户率,着力提高农民科技意识、市场意识、生产技能、从业能力和经营水平,造就一支有技术、懂经营、善管理的高素质农民队伍。 作者简介:苏刚(1979—),男,吉林伊通人,吉林省伊通满族自治县农业技术推广总站助理农艺师,从事农业技术推广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