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部地区的对外开放与开发问题研究

中西部地区的对外开放与开发问题研究

摘 要:自从20世纪80年代我国对外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逐步实现了质的飞跃,国民经济稳步增长,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社会发展动力更为多元。不可否认对外开放确实使中国的经济实现了脱胎换骨,以一种新的姿态全然呈现在世人面前,外媒评中国似一条腾飞的巨龙,从此让世界都为之瞩目。中国从此也进入到了一段新的篇章,开启了一扇新的大门。虽然对外开放政策给我国到来了很大的进步,但是对于疆域辽阔、人口众多、56个民族的大家庭来说,我国的对外开放不是全面深层的,一些内陆城市和不发达地区依旧没有享受到对外开放带来的福利,改革的效果也不明显,特别是我国中西部地区,依然比较落后,而与之相对应东部沿海地区对外贸易已经成为了经济发展的主动力。由此带来的的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极度不平衡,这也很容易就造成了国民经济发展畸形,同时也容易加剧社会的不稳定性。因此,要想实现中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实现中国社会的长治久安,实现祖国繁荣昌盛的景象,改革势在必行,对我国中西部地区来说,经济发展政策必须完善并贯彻落实下来。本文概括了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总特征,又从从多个方面分析了影响中西部地区对外开放的因素,并根据这些因素提出了一些促进我国中西部地区对外开放与开发问题的对策,以便更好的实现我国国民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

关键词:对外开放;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社会政策

一、引言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经济取得了高速的发展,社会发展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在全球的金融危机下,我国仍然保持了约8.5%的经济增长率,再一次肯定了我国经济发展的成绩。但是在我国居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的同时,来自城乡、地区及行业部门间的收入差距却现象日渐突出,不仅制约了资源的最优配置,降低了经济运行效率,还影响社会的长期稳定发展,因此逐步成为国内外学者及政府关注的焦点。为了改善这种情况,国家曾经采用很多优惠政策和大量投资来鼓励内地的发展,使我国沿海与内地之间的差距缩小。但是中西部地区在自然环境和经济基础方面的限制使得中西部地区的效益低,区域经济均衡发展战略也影响了东部沿海地区的发展机会。这种政策在很大程度上使得国家的总体经济增长减缓,缩小国内地区间收入距离。但也增大了中国同其他国家的收入差距[1]。

对于中西部地区对外开放,学者们大都从对外贸易对我国居民之间或城乡之间收入差距影响角度来对其进行分析,而对我国地区发展差距影响的研究有待深入。而地区收入间不平等的加剧日益成为我国社会最突出的问题之一,不利于维护社会稳定,也不利手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本文采用文献检索和归纳总结的研究方法,对对外开放的进程和区域经济发展进行研究,深入分析探讨中国东、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原因。从而为开放条件下我国国民经济的整体健康有序发展提供了可借鉴经验和可行性思路。为更好的促进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我们需要深入探究对外贸易对地区收入差距的影响力,这不仅对于寻求缩小地区收入不平等的方案和对策具有积极意义,而且对于社会的长期稳定与现代化的建设也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

二、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总特征

(一)中西部地区的划分

在说特征之前我们先说下东中西部地区的划分。西部地区指陕西省、青海省、甘肃省、宁夏省、新疆省、四川省、重庆市、云南省、贵州省、西藏自治区10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土地面积约540万平方公里,占了全国陆地国土面积的56%,总人口为2.8亿,占全国总人口的23%。西部地区是我国少数民族的主要聚居区。中部地区包括山西省、内蒙古自治区、吉林省、黑龙江省、安徽省、江西省、河南省、湖北省、湖南省等9省、自治区,其中土地面积占全国总面积30%,承载全国三分之一左右的人口,是我国主要的动力和原材料输出地区。东部地区包括12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分别有辽宁省、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山东省、江苏省、上海市、浙江省、福建省、广东省、广西省、海南省。东部地区的面积占全国国土总面积的15%,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43%,国内生产总值占全国国内生产总值的60%。

(二)产业结构比例,GDP及增速

东部是我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该地区的人口数占了全国总人数的五分之二,创造了全国五分之三的地区生产总值,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将近3万元,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8倍,其中东部沿海经济特区以长三角为引擎,实力最强。南部沿海经济区以珠三角为引擎,但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为2.5万元,是全国的1.5倍,中部以占全国三分之一的人口,创造了全国23%的地区生产总值,中部的第一产业的优势相对要强于第二、三产业,但是中部地区的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却不及全国平均水平,仅为为全国的0.7倍。西部的经济实力又弱于中部。西部以占全国23%的人口,创造了全国13%的地区生产总值,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为全国的0.6倍。大西南经济区的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为8379元,为八大经济特区中最低。经济区中只有重庆超过万元,大西北经济区的人均生产总值近万元,略高于大西南经济区[2]。

(三)区间投资程度

一般在工业化国家,产业结构一般有着这样的演变规律,伴随着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第一产业逐步降低,第二产业的由提高到降低,第三产业一直在逐渐的上升。从我国各地区三次产业产值比重来看,现阶段西部地区第一产业产值比全国高5.9%,但是第二产业的产值要比全国低6%,第三产业产值虽然与全国平均水平比较接近,但是也已少于东部足足4个百分点。另一方面从三次产业的就业人数来看,中西部地区第一产业就业人数比全国平均水平高14%,比东部高18%,第二产业比全国低10%,比东部低2%,第三产业比全国低1.5%。但是,比东部少将近6%[4]。以上这些足以证明中国的区间产业结构还很不合理,尤其是东部与中西部之间还存在很大的差异,而西部地区得产业分配结构更是不合理。

(四)市场发育程度

西部地区有着丰富的矿物资源,一些稀有金属储量名列全国,甚至位居世界前茅,能源、旅游、土地资源也非常丰富。特别是西南地区拥有着丰富的水能资源,全国规划中的10大水电基地,其中有7个分布在西部地区,但西北地区水资源却相对缺乏。

从整体改革的推进状况看,中西部地区就远远落后于了东部地区。东部地区各省、区、市已建立了比较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但是中西部地区在这方面却严重滞后,同时社会保障体系改革建立对推进国有企业改革以及促进社会稳定具有重大意义。但是由于人口文化素质、市场经济意识、交通基础设施、改革开放状况等方面的影响,东部地区的市场体系发育程度要比比中西部地区市场体系发育的程度更加的成熟健全[6]。

三、影响我国中西部地区对外开放与开发问题的因素

(一)制度与政策因素

从1978年到1990年,我国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是非均衡发展战略,效率被做为经济发展优先考虑对象,秉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国家向沿海地区投入了很多资源,给予了更多的优惠政策。此后,东部沿海地区的经济飞速发展,也带动了整个国家的经济实现了高速增长。但国家经济发展重心的“东移”使得东部地区和中西部地区的差距迅速扩大[7]。自1991年起,

国家先后颁布了“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掘起”等发展战略,虽然国家已加大力度来协调区域经济发展,但区域之间依然保持着很大差距。

政策和制度方面的差异也会影响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我国所有所有地区都是在中央政府的领导下,虽然制度措施和法律法规的框架基本上相一致,但实际上各地方的微观规制却存在很大的差别。中西部地区由于多年来计划经济体制束缚,思想观念上还比较落后,对政策的执行也不灵活,不能根据实际的情况因地制宜,西部地区的政府也比较保守,不愿突破,没有创新意识与观念。与此相比,东部地区的则表现的敢于突破,勇于进取,市场观念以及创新意。则新经济制度与体制迈出的步伐上,东西部之间就均存在明显的差距[9]。改革开放以后,我国东西部的明显不同之处在于,一是沿海的公有制经济低于内地,也就是产权制度基本不同。二是东部地区是一种市场导向型经济。所以,从制度方面看,我国中西部地区制度改革成本要高于东部地区制度改革的成本。

(二)区位因素

一方面,我国地域广阔,东与沿海地区主要以平原为主,交通阡陌纵横,与外界交流方便快捷,但是中西部地区特别是西部地区高山众多位于我国第一二阶梯地势绵延起伏,环境也极其险峻,气候恶劣,交通不便,所以对外开放政策极其不利。另一方面,中央对地方实施的政治经济制度总体是一致的,但是市场却存在严重的脱离现象。为提高地区的国民生产总值、税收以及居民就业,地方政府通常会采取限制本地企业投资于外地或与外地企业兼并重组,也会制定对企业保护的政策。在这样的干预下,市场就不能完全的利用价值规律,不能完全按市场规律在不同地区间配置资源,以实现资源在东西部之间的合理分配。

特别是改革开放后,由于我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当今世界经济重心向亚太地区转移,我国选择了沿海地区首先改革开放快速发展并逐步向中西部推进的战略。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处于太平洋西岸,与港、澳、台比邻而居,与美、加等发达国家隔海相望。因此很多大城市与东南亚、日本及环太平洋诸国经贸交往频繁,特别是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地区。而中西部地区处于半封闭状态。国家选择优先发展东部地区,但是,在大力发展东部地区经济的同时,也容易忽视中西部内陆的开发,造成了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差距急剧拉大。

中国的中西部地区却相对处于内陆封闭或半封闭地带,尤其是我国的西部地区,尽管资源丰富,但是由于地形上崇山峻岭,基础设施落后,交通十分不便,在约占250万平方公里的国土上甚至没有一条铁路,而且公路的数目也极少,我国西部地区虽也开通了一些对外贸易口岸,但由于与我国西部接壤的国家,其经济发展水平并不具有明显的优势,无力带动我国边疆地区的发展,因此在区位上并不具有优势[10]。

(三)基础设施因素

1.交通设备。西部地区因为地势原因,一些大型的基础设施完全不能有效的建设,例如交通方面,由于沿途高山,冰川河流,甚至荒漠给工程都会带来很大的挑战,中部地区在交通、通讯,能源供应方面远远落后于东部地区。中部地区区位优势比较明显,地处中国的腹地,发挥着接北进南、承东启西、辐射八方、吸引四面的独特作用,也是我国重要的交通要地、客货运输的主要集散地和中转中心,全国将近一半的铁路、三分之一的公路和河流都分布于这一地区,全区货运量和货物周转量都达到全国的1/3以上。一批大中城市都处全国交通咽喉要道则在投资环境中,更多企业与公司更愿意投资在基础设施完善且交通便捷,通讯畅通的地区。所以东部沿海地区备受青睐,西部地区与东部沿海地区的差距也就越来愈大。

2.通讯设备。西部地区的邮电通讯事业也非常落后。目前,我国城乡电话网点容量早就突破1亿门,在世界上排名居前,而且每年仍以2000万门的速度增长。全国平均每2户家庭就有一部电话,而西部地区平均每60多户才有一部电话,仅为全国平均数的1/27,更为惊人的是,中国还有很多农村不通电话,曾有调查发现,在我国云南省西盟县,平均每半个月才通一次邮。通讯设备的落后,严重影响了信息的传播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对当地人的市场意识开化也不能

起到作用,对当地经济的发展不能不说是一种阻碍因素[11]。

(四)市场意识

当然一个地区人们的思想观念,还与其当地的文化背景、传统习俗等不无关系。自元以来,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就有许多城市被辟为通商口岸,如泉州、福州、广州等地,而这些口岸的设立,对重农抑商的思想则有一定的颠覆作用,口岸商贸经济繁盛,居民纷纷从事商业。同时从地理文化的角度来说,文化可以分为大陆文化、高原文化和海洋文化等,而我国的东部沿海地区则可以归纳为海洋文化,其居民所处地域缺乏大面积的平原以及肥沃的耕作土地,这些决定了背朝土地靠天吃饭的小农意识远远比内陆地区的人民薄弱。而生存环境让商品意识早早萌生在当地人们头脑中。“温州人”则可以说是这个方面的典型。温州是个多山多丘陵的地区,造成原先的地理交通也十分不方便,温州人的从商意识浓厚与这个也不无关系。显然,思想观念、市场意识淡薄,是制约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又一原因。我们称它为“观念约束力”或“意识约束力”。在我国中西部地区,特别是西部及一些偏远地区,生产方式粗犷,生产工具落后,而传统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仍占很大的比重。保守封闭思想束缚着人们的头脑,计划经济的思维模式阻碍着经济进步。这也严重阻碍了改革开放的进程。不能很好的利用西部地区的天然优势充分发挥人力物力资源,环境也得不到有效的改善和投资。但是而东部地区抓住改革开放的机会,改革创新, 利用一种现代化的思维方式推动了经济的发展。所以在市场意识方面,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力发展社会主义经济的背景下,西部地区远远落后于东部沿海地区。

四、促进我国中西部对外开放的对策

(一)加强对中西部地区的教育科技投资力度,培养优秀人才

我国以前对科技教育事业的投入非常少。一般只占国内生产总值的0.7%左右。在西部地区的更少,与此相对应发达国家教育投资几乎占国民生产总值的3%,而我国又是一个地大物博,人口密集的一个国家,如何把人口优势转化为人才优势是一个很关键的步骤。因此中西部地区也必须坚持“科教兴国”发展战略,要坚定不移发展人才强国战略。首先必须普及九年义务制教育;其次还要充分利用中西部地区现有科研院所的优势,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发展科技型企业和民营科技企业,重点是扶持已有高科技园区。最后是要建立和培育起引进和留住人才的机制和环境。要努力创造条件,提供更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加强对优秀人才的利用、引进与培养。要形成一种鼓励人才干事业,最大限度的帮助人才干成事业的机制。努力创造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机制和政策环境[13]。中西部地区引进、培养人才最重要的是管理型人才。中西部地区的科技人才还具有一定的实力,如农业科技专家杂交水稻之父一一袁隆平,甘肃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的航空航天专家等。

(二)改善区域战略不完善性,加强区域间互动合作

首次体现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在“七五”计划。在“七五”计划中提出的要正确处理东部沿海、中部、西部三个经济地带的关系,“要加速东部沿海地带的发展,同时把能源、原材料建设的重点放到中部,并积极做好进一步开发两部地带的准备”。把东部沿海的发展同中、西部的开发很好地结合起来,做到互相支持、互相促进的思想,可以说是区域协调发展的初步设想。 在“八五”计划中又提出了区域经济发展的基本指导原则,即统筹规划、合理分工、优势互补、协调发展、利益兼顾、共同富裕。但是在目前阶段,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特征已经十分突出。但在我国经济模式转型过程中,区域经济需要在互动中更好促进各方面协调。我国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已实现了从均衡到非均衡发展,再到协调发展的两个转变。相应地从空间特征看,我国的经济发展重心经过了从沿海向内地转移,再从内地转向沿海,然后转向东、中、西部协调发展几个阶段[14]。

西部资本市场本来数量就少,体系也不够不完整,同时没有发挥它合适恰当的作用,因此,资源就很难得到有效得配置,在我国,在经济比较发达的东部沿海地区,一般是比较重视完善

市场经济体制的。但在市场经济转变中西部地区则表现的慢得多。因为西部地区经济不发达,还不能完全自如的利用价值规律去支配市场去吸引资金与人才。也不能利用价值规律发展本地的经济。那么久而久之市场经济就会表现出一种惰性,中西部地区也就没有了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内在需求、发展动力和主动性,那么从而就会使它经济转型变得非常困难,西部地区的发展也越来越慢。一直以来我国都存在一个问题,就是区域发展不平衡。这也是我们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需要着力解决的问题。东部沿海地区的经济一直领先与全国,在各方面也发挥着领头与示范的作用。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大国,经济发展不平衡本质上就是一个发展中的问题。发展中的问题也只有在发展中通过改革去解决。因此,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任务中,东部沿海地区要率先实现现代化以便能更好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东部在体制创新、科技创新、对外开放和经济发展中保持领先地位。在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中,只有优先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和出口产业;要努力发展外向型经济,广泛的参与国际交流合作,充分发挥经济特区的领先优势,把东部沿海发达区域建设成我们国家最具国际竞争力的地区之一。然后,东部沿海地区也要利用自己的优势来支持中西部的改革建设,促进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16]。

(三)加快城镇化发展,促进中西部乡镇企业发展

中西部地区印一般只有省会城市发展进程比较明显其他地区鲜有活跃的发展动力,很大的一个表现就是城镇化进程缓慢,农村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大。而在我国正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着力提高城镇化水平,不仅为经济发展提供广阔的市场和持久的动力,同时也优化了城乡经济结构,促进经济良性循环和社会协调发展。自改革开放以来,中西部地区大批农民工都远离故土奔赴到更为发达的东部地区的企业打工,这不仅推动了东部沿海地区的发;同时也增加中西部地区农民工家庭的收入。加快中发展西部地区城镇化有助于中西部地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促进当地乡镇企业的产业和结构调整,带动了农村第三产业特别是服务业的发展。

在推进中西部地城镇化的进程中,要始终协调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发展。一方面,小城镇需要以现有的县城以及有良好条件的建制镇为基础,科学规划,合理布局,要把发展乡镇企业和发展农村服务业协调起来。以发展乡镇企业为基础,着重发展二、三产业。要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实行土地集中,统一连片开发同时要避免“开发区热”和“圈地运动”。其次在占用农民土地时,要切实保护好农民的利益。长期以来,户籍制度是城乡之间的一道沟壑。也是根据这种制度我国的人口分为农民和城市居民,从而也就限制农民的自由流动。因此要加快城镇化发展就必须改革现有的户籍管理制度,应该实施方案同意那些有条件、有能力的农民改变户籍,帮助他们到城市购房、置业、就业、定居,享受到与城市居民同等的待遇。

(四)主抓特色产业,积极发展西部特色经济

在传统工业产品全球性过剩背景下,对于初级产业来讲,中西部地区在市场上最具竞争力的就是独具特色的农业、特色旅游业、民族手工业,以及特色资源加工品。

1.特色农业。中西部地区身居内陆维度与海拔都很高,地域广阔,气候带多,生物资源丰富多样,可以进发展有区域特色的种植业、养殖业,发展生态农业。一些著名的特色农业。例如云南的花卉种植、新疆的葡萄和哈密瓜、长江中游的优质稻种植。在发展特色农业的过程中,要大力推广适合当地特点、增产增收效果明显的优良品种以及使用先进而且实用技术。

2.矿产资源开发。中西部地区地势复杂一些地区还比较原始,很多地方的资源也没有被充分,因此矿产资源丰富、开发潜力大。要加强对石油、天然气、有色金属等生产基地的建设。在产业结构的调整中,要把粗犷型产业转化为集约型生产。要紧紧依靠科技进步,提高资源重复利用率,提高资源开发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争取把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3.特色旅游业。中西部地区不仅拥有丰富的农业与矿产资源同样有着丰富的旅游资源。中西部地区依据它独有的地形地貌特征,悠久的历史文化和民俗,多姿多彩的民族风情,从而

中西部地区便形成了独特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例如广西桂林的喀斯特地貌、、西藏的高原雪山,甘肃敦煌的莫高窟,陕西的秦始皇陵兵马俑等。这些旅游资源吸引全国乃至世界各地的游客。因此要充分利用这一优势,进一步发展特色旅游业。一是要加强基础设施的建设,为旅游业的发展营造好优质环境;其次是在旅游业的发展过程中还要特别注意开发和保护并重,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不能因为过度的开发而忽视对旅游资源与环境的保护[15]。

(五)改善投资环境,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长期以来,在自然条件变化和经济、社会发展中,中西部地区生态环境日益恶化。水土流失严重,江河污染严重,沙漠化、荒漠化进一步加剧,洪涝灾害严重。这些原因都严重制约了中西部地区的经济社会的发展,也对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构成了严重的威胁。因此必须进行生态环境的改善与建设,防沙治沙、植树造林、防止水土流失,才能减少长江、黄河中下游的洪涝灾害。从而更有利地促进中西部地区乃至全国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因此,在发展中西部经济的过程中必须注意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首先,要按照“预防为主,保护优先”的要求,坚持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及生态建设并重,城镇污染治理和农村环境综合治理并重,统筹兼顾[16]。在经济建设的过程中要遵循自然规律、经济规律和生态规律。把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结合起来,促进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统一。其次,要采取具体措施保护人类共有的生态环境。

1.要加大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要有条理,有步骤地实施退耕还林、退牧还草。国家应该向农民无偿提供粮食和种苗,鼓励引导农民积极治理荒山荒坡,努力扩大森林面积。

2.推进防沙治工作。一方面国家应加大防沙治沙的投入,另一方面更要鼓励农民、企业、外资参与防沙治沙。

3.是搞好城镇的污染防治工作。对现有企业的“三废”排放必须达到标准,才能排放,防止污染进一步加重。要关停一批污染严重的中小型企业,实现产业转移。避免走先污染、后治理,先破坏、后恢复的被动治理模式。

4.是加大执法监督力度。各级政府、各有关部门按照各自职责,严格按照国家和地方有关生态建设和保护的各项法律规定,把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纳入法制化轨道。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六)对观念进行开发,促进当地群众思想观念与时俱进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不仅仅表现在自然、地理、区位、环境、社会与政策方面的因素上,也表现在观念意识方面。无论在哪一个时代、一个民族、一个区域,人们都有着他们共同的观念性的东西,共同的心理状态、思维方式、社会习惯、行为准则等,总体上决定着人们的活动方式。先进的思维和意识会促使人向好的方向发展,而落后的思维意识活动促使人向不好的方向发展,而我国目前正处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大发展繁荣时期,只有紧紧跟随社会变迁和时代潮流的步伐,保持先进的思维意识,在改革新时期,大力发展市场经济,加强市场意识。用市场经济的观念取代计划经济观念,才能极大地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五、结语

中西部地区吸引外商投资应取长补短,发挥优势,才能吸引更多的外商投资。综合分析中西部地区吸引外资的优势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自然资源优势,中西部地区有丰富的煤炭、石油、天然气等矿产资源和水利。二是劳动力资源优势。中西部地区劳动力资源丰富,价格较低。三是政策优势,国家提出西部大开发战略,对西部地区实施的产业倾斜政策,税收优惠政策。而中西部地吸引外资的劣势综合来看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基础设施发展不足,特别是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严重不足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同样也成为吸引外商投资重要障碍。二是人力资源素质较低。东部改革开放以来就形成了“孔雀东南飞”,中西部地区的大量人才外流到东部沿海地区。三是思想观念相对滞后,人们解放思想,开拓

创新的精神较欠缺。

我国中西部经济与东部存在很大差距,关键在于中西部缺乏一种能够把这种潜在的生产要素和资源优势转变为现实的生产力和经济优势的制度环境;缺乏一整套能提高生产率和实现经济增长的制度框架;现存制度结构的运行效率不高。这表现为各种不合理的制度安排使人们的努力与报酬联系的程度还很低;制度在保障人们经济自由方面较差;缺乏一种公平竞争、真正体现个体才能的制度环境;整个中西部地区缺乏激励性制度安排和有效的制度保障,当地经济发展缺乏活力和动力。相较而言,东部地区经济发展中制度效率比较高,合理的制度安排有力地推动了个体的主观能动性;现存的制度结构把个人努力与报酬紧密联系在一起,极大调动了个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经济发展中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法制、契约观念;各种正式、非正式制度安排有效地激励并约束着利益主体的行为,从而使资源利用效率及技术进步程度都比中西部高[17]。因此,中西部地区要吸引更多的外商投资,一方面是要制定适当的吸引外资的政策,另一方面是着力改善投资环境,做到扬长避短,发挥“后发优势”。

参考文献

[1]陈栋升.西部经济崛起之路[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1996.145—176.

[2]程超泽.中国,一个经济大国的崛起[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8.140—178.

[3]陈龙江.外部效应视角考察国际贸易问题[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32—37.

[4]高洪深.区域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166—195.

[5]张耀辉.区域经济理论与地区经济发展[M].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1999.55—81.

[6]都晓辉.中西部地区可持续发展研究[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0.22—56.

[7]陈栋生.西部大开发与可持续发展[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1.30—87.

[8]赖明勇.出口贸易与内生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2.36—52.

[9]徐滇庆.中国区域经济不平衡发展[J].北京:北京当代财经,2005,(12):51—75.

[10]高志刚.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及差异研究评述叨[J].北京当代财经.2005,(5):22—65.

[11]伞锋. 试论我国三大地区的对外开放度[N].经济周刊.2002-05-08(10).

[12]王玉华、赵平.中国 放型经济发展模式探析[N].商业研究.2012-11-08(7).

[13]肖俊夫、林勇.内陆 放型经济指标评价体系的构建[J].北京当代财经.2013,(7):13—36

[14]李兴江.中国区域经济差距与协调发展[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51—90.

[15]谢晓波.经济转型中的区域经济协调发展[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9.21—53.

[16]徐华.非均衡发展与协调发展[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4.92—182.

[17]权衡.关于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理论思考[N].晋阳学刊.2012-08-24(2).

Opening to the Outside World and Development Studies

of the Upper Midwest

Abstract: Since the 1980s, China's opening up to the outside world, our economy has been gradually achieved a leap in quality, steady growth of the national economy and the people's living standards, and driving force of social development more. The policy of opening up to foreign countries for our country has got a great deal of progress, but the country's opening up to the outside world is not comprehensive in the deep, and some inland cities and areas still do not enjoy the benefits of opening up to the outside world , in particular, our central and western regions, the corresponding coastal areas in the eastern region's foreign trade has become an economic development initiatives. As a result of China's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extreme imbalance, it is easy to cause economic development abnormalities, and also easily exacerbate social instability. therefore, in our country, the western region's economic development policies must be developed and implemented. This document from a variety of analysis of the effects of the opening up of the western region, and in the context of these factors has made some western region to the outside world and opening up to the outside world and development issues. To achieve good and fast development of our national economy.

Key words: Opening up to the outside world;Regional economy; Development gap;Social policy

中西部地区的对外开放与开发问题研究

摘 要:自从20世纪80年代我国对外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逐步实现了质的飞跃,国民经济稳步增长,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社会发展动力更为多元。不可否认对外开放确实使中国的经济实现了脱胎换骨,以一种新的姿态全然呈现在世人面前,外媒评中国似一条腾飞的巨龙,从此让世界都为之瞩目。中国从此也进入到了一段新的篇章,开启了一扇新的大门。虽然对外开放政策给我国到来了很大的进步,但是对于疆域辽阔、人口众多、56个民族的大家庭来说,我国的对外开放不是全面深层的,一些内陆城市和不发达地区依旧没有享受到对外开放带来的福利,改革的效果也不明显,特别是我国中西部地区,依然比较落后,而与之相对应东部沿海地区对外贸易已经成为了经济发展的主动力。由此带来的的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极度不平衡,这也很容易就造成了国民经济发展畸形,同时也容易加剧社会的不稳定性。因此,要想实现中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实现中国社会的长治久安,实现祖国繁荣昌盛的景象,改革势在必行,对我国中西部地区来说,经济发展政策必须完善并贯彻落实下来。本文概括了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总特征,又从从多个方面分析了影响中西部地区对外开放的因素,并根据这些因素提出了一些促进我国中西部地区对外开放与开发问题的对策,以便更好的实现我国国民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

关键词:对外开放;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社会政策

一、引言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经济取得了高速的发展,社会发展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在全球的金融危机下,我国仍然保持了约8.5%的经济增长率,再一次肯定了我国经济发展的成绩。但是在我国居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的同时,来自城乡、地区及行业部门间的收入差距却现象日渐突出,不仅制约了资源的最优配置,降低了经济运行效率,还影响社会的长期稳定发展,因此逐步成为国内外学者及政府关注的焦点。为了改善这种情况,国家曾经采用很多优惠政策和大量投资来鼓励内地的发展,使我国沿海与内地之间的差距缩小。但是中西部地区在自然环境和经济基础方面的限制使得中西部地区的效益低,区域经济均衡发展战略也影响了东部沿海地区的发展机会。这种政策在很大程度上使得国家的总体经济增长减缓,缩小国内地区间收入距离。但也增大了中国同其他国家的收入差距[1]。

对于中西部地区对外开放,学者们大都从对外贸易对我国居民之间或城乡之间收入差距影响角度来对其进行分析,而对我国地区发展差距影响的研究有待深入。而地区收入间不平等的加剧日益成为我国社会最突出的问题之一,不利于维护社会稳定,也不利手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本文采用文献检索和归纳总结的研究方法,对对外开放的进程和区域经济发展进行研究,深入分析探讨中国东、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原因。从而为开放条件下我国国民经济的整体健康有序发展提供了可借鉴经验和可行性思路。为更好的促进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我们需要深入探究对外贸易对地区收入差距的影响力,这不仅对于寻求缩小地区收入不平等的方案和对策具有积极意义,而且对于社会的长期稳定与现代化的建设也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

二、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总特征

(一)中西部地区的划分

在说特征之前我们先说下东中西部地区的划分。西部地区指陕西省、青海省、甘肃省、宁夏省、新疆省、四川省、重庆市、云南省、贵州省、西藏自治区10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土地面积约540万平方公里,占了全国陆地国土面积的56%,总人口为2.8亿,占全国总人口的23%。西部地区是我国少数民族的主要聚居区。中部地区包括山西省、内蒙古自治区、吉林省、黑龙江省、安徽省、江西省、河南省、湖北省、湖南省等9省、自治区,其中土地面积占全国总面积30%,承载全国三分之一左右的人口,是我国主要的动力和原材料输出地区。东部地区包括12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分别有辽宁省、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山东省、江苏省、上海市、浙江省、福建省、广东省、广西省、海南省。东部地区的面积占全国国土总面积的15%,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43%,国内生产总值占全国国内生产总值的60%。

(二)产业结构比例,GDP及增速

东部是我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该地区的人口数占了全国总人数的五分之二,创造了全国五分之三的地区生产总值,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将近3万元,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8倍,其中东部沿海经济特区以长三角为引擎,实力最强。南部沿海经济区以珠三角为引擎,但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为2.5万元,是全国的1.5倍,中部以占全国三分之一的人口,创造了全国23%的地区生产总值,中部的第一产业的优势相对要强于第二、三产业,但是中部地区的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却不及全国平均水平,仅为为全国的0.7倍。西部的经济实力又弱于中部。西部以占全国23%的人口,创造了全国13%的地区生产总值,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为全国的0.6倍。大西南经济区的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为8379元,为八大经济特区中最低。经济区中只有重庆超过万元,大西北经济区的人均生产总值近万元,略高于大西南经济区[2]。

(三)区间投资程度

一般在工业化国家,产业结构一般有着这样的演变规律,伴随着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第一产业逐步降低,第二产业的由提高到降低,第三产业一直在逐渐的上升。从我国各地区三次产业产值比重来看,现阶段西部地区第一产业产值比全国高5.9%,但是第二产业的产值要比全国低6%,第三产业产值虽然与全国平均水平比较接近,但是也已少于东部足足4个百分点。另一方面从三次产业的就业人数来看,中西部地区第一产业就业人数比全国平均水平高14%,比东部高18%,第二产业比全国低10%,比东部低2%,第三产业比全国低1.5%。但是,比东部少将近6%[4]。以上这些足以证明中国的区间产业结构还很不合理,尤其是东部与中西部之间还存在很大的差异,而西部地区得产业分配结构更是不合理。

(四)市场发育程度

西部地区有着丰富的矿物资源,一些稀有金属储量名列全国,甚至位居世界前茅,能源、旅游、土地资源也非常丰富。特别是西南地区拥有着丰富的水能资源,全国规划中的10大水电基地,其中有7个分布在西部地区,但西北地区水资源却相对缺乏。

从整体改革的推进状况看,中西部地区就远远落后于了东部地区。东部地区各省、区、市已建立了比较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但是中西部地区在这方面却严重滞后,同时社会保障体系改革建立对推进国有企业改革以及促进社会稳定具有重大意义。但是由于人口文化素质、市场经济意识、交通基础设施、改革开放状况等方面的影响,东部地区的市场体系发育程度要比比中西部地区市场体系发育的程度更加的成熟健全[6]。

三、影响我国中西部地区对外开放与开发问题的因素

(一)制度与政策因素

从1978年到1990年,我国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是非均衡发展战略,效率被做为经济发展优先考虑对象,秉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国家向沿海地区投入了很多资源,给予了更多的优惠政策。此后,东部沿海地区的经济飞速发展,也带动了整个国家的经济实现了高速增长。但国家经济发展重心的“东移”使得东部地区和中西部地区的差距迅速扩大[7]。自1991年起,

国家先后颁布了“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掘起”等发展战略,虽然国家已加大力度来协调区域经济发展,但区域之间依然保持着很大差距。

政策和制度方面的差异也会影响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我国所有所有地区都是在中央政府的领导下,虽然制度措施和法律法规的框架基本上相一致,但实际上各地方的微观规制却存在很大的差别。中西部地区由于多年来计划经济体制束缚,思想观念上还比较落后,对政策的执行也不灵活,不能根据实际的情况因地制宜,西部地区的政府也比较保守,不愿突破,没有创新意识与观念。与此相比,东部地区的则表现的敢于突破,勇于进取,市场观念以及创新意。则新经济制度与体制迈出的步伐上,东西部之间就均存在明显的差距[9]。改革开放以后,我国东西部的明显不同之处在于,一是沿海的公有制经济低于内地,也就是产权制度基本不同。二是东部地区是一种市场导向型经济。所以,从制度方面看,我国中西部地区制度改革成本要高于东部地区制度改革的成本。

(二)区位因素

一方面,我国地域广阔,东与沿海地区主要以平原为主,交通阡陌纵横,与外界交流方便快捷,但是中西部地区特别是西部地区高山众多位于我国第一二阶梯地势绵延起伏,环境也极其险峻,气候恶劣,交通不便,所以对外开放政策极其不利。另一方面,中央对地方实施的政治经济制度总体是一致的,但是市场却存在严重的脱离现象。为提高地区的国民生产总值、税收以及居民就业,地方政府通常会采取限制本地企业投资于外地或与外地企业兼并重组,也会制定对企业保护的政策。在这样的干预下,市场就不能完全的利用价值规律,不能完全按市场规律在不同地区间配置资源,以实现资源在东西部之间的合理分配。

特别是改革开放后,由于我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当今世界经济重心向亚太地区转移,我国选择了沿海地区首先改革开放快速发展并逐步向中西部推进的战略。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处于太平洋西岸,与港、澳、台比邻而居,与美、加等发达国家隔海相望。因此很多大城市与东南亚、日本及环太平洋诸国经贸交往频繁,特别是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地区。而中西部地区处于半封闭状态。国家选择优先发展东部地区,但是,在大力发展东部地区经济的同时,也容易忽视中西部内陆的开发,造成了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差距急剧拉大。

中国的中西部地区却相对处于内陆封闭或半封闭地带,尤其是我国的西部地区,尽管资源丰富,但是由于地形上崇山峻岭,基础设施落后,交通十分不便,在约占250万平方公里的国土上甚至没有一条铁路,而且公路的数目也极少,我国西部地区虽也开通了一些对外贸易口岸,但由于与我国西部接壤的国家,其经济发展水平并不具有明显的优势,无力带动我国边疆地区的发展,因此在区位上并不具有优势[10]。

(三)基础设施因素

1.交通设备。西部地区因为地势原因,一些大型的基础设施完全不能有效的建设,例如交通方面,由于沿途高山,冰川河流,甚至荒漠给工程都会带来很大的挑战,中部地区在交通、通讯,能源供应方面远远落后于东部地区。中部地区区位优势比较明显,地处中国的腹地,发挥着接北进南、承东启西、辐射八方、吸引四面的独特作用,也是我国重要的交通要地、客货运输的主要集散地和中转中心,全国将近一半的铁路、三分之一的公路和河流都分布于这一地区,全区货运量和货物周转量都达到全国的1/3以上。一批大中城市都处全国交通咽喉要道则在投资环境中,更多企业与公司更愿意投资在基础设施完善且交通便捷,通讯畅通的地区。所以东部沿海地区备受青睐,西部地区与东部沿海地区的差距也就越来愈大。

2.通讯设备。西部地区的邮电通讯事业也非常落后。目前,我国城乡电话网点容量早就突破1亿门,在世界上排名居前,而且每年仍以2000万门的速度增长。全国平均每2户家庭就有一部电话,而西部地区平均每60多户才有一部电话,仅为全国平均数的1/27,更为惊人的是,中国还有很多农村不通电话,曾有调查发现,在我国云南省西盟县,平均每半个月才通一次邮。通讯设备的落后,严重影响了信息的传播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对当地人的市场意识开化也不能

起到作用,对当地经济的发展不能不说是一种阻碍因素[11]。

(四)市场意识

当然一个地区人们的思想观念,还与其当地的文化背景、传统习俗等不无关系。自元以来,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就有许多城市被辟为通商口岸,如泉州、福州、广州等地,而这些口岸的设立,对重农抑商的思想则有一定的颠覆作用,口岸商贸经济繁盛,居民纷纷从事商业。同时从地理文化的角度来说,文化可以分为大陆文化、高原文化和海洋文化等,而我国的东部沿海地区则可以归纳为海洋文化,其居民所处地域缺乏大面积的平原以及肥沃的耕作土地,这些决定了背朝土地靠天吃饭的小农意识远远比内陆地区的人民薄弱。而生存环境让商品意识早早萌生在当地人们头脑中。“温州人”则可以说是这个方面的典型。温州是个多山多丘陵的地区,造成原先的地理交通也十分不方便,温州人的从商意识浓厚与这个也不无关系。显然,思想观念、市场意识淡薄,是制约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又一原因。我们称它为“观念约束力”或“意识约束力”。在我国中西部地区,特别是西部及一些偏远地区,生产方式粗犷,生产工具落后,而传统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仍占很大的比重。保守封闭思想束缚着人们的头脑,计划经济的思维模式阻碍着经济进步。这也严重阻碍了改革开放的进程。不能很好的利用西部地区的天然优势充分发挥人力物力资源,环境也得不到有效的改善和投资。但是而东部地区抓住改革开放的机会,改革创新, 利用一种现代化的思维方式推动了经济的发展。所以在市场意识方面,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力发展社会主义经济的背景下,西部地区远远落后于东部沿海地区。

四、促进我国中西部对外开放的对策

(一)加强对中西部地区的教育科技投资力度,培养优秀人才

我国以前对科技教育事业的投入非常少。一般只占国内生产总值的0.7%左右。在西部地区的更少,与此相对应发达国家教育投资几乎占国民生产总值的3%,而我国又是一个地大物博,人口密集的一个国家,如何把人口优势转化为人才优势是一个很关键的步骤。因此中西部地区也必须坚持“科教兴国”发展战略,要坚定不移发展人才强国战略。首先必须普及九年义务制教育;其次还要充分利用中西部地区现有科研院所的优势,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发展科技型企业和民营科技企业,重点是扶持已有高科技园区。最后是要建立和培育起引进和留住人才的机制和环境。要努力创造条件,提供更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加强对优秀人才的利用、引进与培养。要形成一种鼓励人才干事业,最大限度的帮助人才干成事业的机制。努力创造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机制和政策环境[13]。中西部地区引进、培养人才最重要的是管理型人才。中西部地区的科技人才还具有一定的实力,如农业科技专家杂交水稻之父一一袁隆平,甘肃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的航空航天专家等。

(二)改善区域战略不完善性,加强区域间互动合作

首次体现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在“七五”计划。在“七五”计划中提出的要正确处理东部沿海、中部、西部三个经济地带的关系,“要加速东部沿海地带的发展,同时把能源、原材料建设的重点放到中部,并积极做好进一步开发两部地带的准备”。把东部沿海的发展同中、西部的开发很好地结合起来,做到互相支持、互相促进的思想,可以说是区域协调发展的初步设想。 在“八五”计划中又提出了区域经济发展的基本指导原则,即统筹规划、合理分工、优势互补、协调发展、利益兼顾、共同富裕。但是在目前阶段,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特征已经十分突出。但在我国经济模式转型过程中,区域经济需要在互动中更好促进各方面协调。我国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已实现了从均衡到非均衡发展,再到协调发展的两个转变。相应地从空间特征看,我国的经济发展重心经过了从沿海向内地转移,再从内地转向沿海,然后转向东、中、西部协调发展几个阶段[14]。

西部资本市场本来数量就少,体系也不够不完整,同时没有发挥它合适恰当的作用,因此,资源就很难得到有效得配置,在我国,在经济比较发达的东部沿海地区,一般是比较重视完善

市场经济体制的。但在市场经济转变中西部地区则表现的慢得多。因为西部地区经济不发达,还不能完全自如的利用价值规律去支配市场去吸引资金与人才。也不能利用价值规律发展本地的经济。那么久而久之市场经济就会表现出一种惰性,中西部地区也就没有了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内在需求、发展动力和主动性,那么从而就会使它经济转型变得非常困难,西部地区的发展也越来越慢。一直以来我国都存在一个问题,就是区域发展不平衡。这也是我们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需要着力解决的问题。东部沿海地区的经济一直领先与全国,在各方面也发挥着领头与示范的作用。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大国,经济发展不平衡本质上就是一个发展中的问题。发展中的问题也只有在发展中通过改革去解决。因此,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任务中,东部沿海地区要率先实现现代化以便能更好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东部在体制创新、科技创新、对外开放和经济发展中保持领先地位。在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中,只有优先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和出口产业;要努力发展外向型经济,广泛的参与国际交流合作,充分发挥经济特区的领先优势,把东部沿海发达区域建设成我们国家最具国际竞争力的地区之一。然后,东部沿海地区也要利用自己的优势来支持中西部的改革建设,促进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16]。

(三)加快城镇化发展,促进中西部乡镇企业发展

中西部地区印一般只有省会城市发展进程比较明显其他地区鲜有活跃的发展动力,很大的一个表现就是城镇化进程缓慢,农村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大。而在我国正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着力提高城镇化水平,不仅为经济发展提供广阔的市场和持久的动力,同时也优化了城乡经济结构,促进经济良性循环和社会协调发展。自改革开放以来,中西部地区大批农民工都远离故土奔赴到更为发达的东部地区的企业打工,这不仅推动了东部沿海地区的发;同时也增加中西部地区农民工家庭的收入。加快中发展西部地区城镇化有助于中西部地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促进当地乡镇企业的产业和结构调整,带动了农村第三产业特别是服务业的发展。

在推进中西部地城镇化的进程中,要始终协调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发展。一方面,小城镇需要以现有的县城以及有良好条件的建制镇为基础,科学规划,合理布局,要把发展乡镇企业和发展农村服务业协调起来。以发展乡镇企业为基础,着重发展二、三产业。要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实行土地集中,统一连片开发同时要避免“开发区热”和“圈地运动”。其次在占用农民土地时,要切实保护好农民的利益。长期以来,户籍制度是城乡之间的一道沟壑。也是根据这种制度我国的人口分为农民和城市居民,从而也就限制农民的自由流动。因此要加快城镇化发展就必须改革现有的户籍管理制度,应该实施方案同意那些有条件、有能力的农民改变户籍,帮助他们到城市购房、置业、就业、定居,享受到与城市居民同等的待遇。

(四)主抓特色产业,积极发展西部特色经济

在传统工业产品全球性过剩背景下,对于初级产业来讲,中西部地区在市场上最具竞争力的就是独具特色的农业、特色旅游业、民族手工业,以及特色资源加工品。

1.特色农业。中西部地区身居内陆维度与海拔都很高,地域广阔,气候带多,生物资源丰富多样,可以进发展有区域特色的种植业、养殖业,发展生态农业。一些著名的特色农业。例如云南的花卉种植、新疆的葡萄和哈密瓜、长江中游的优质稻种植。在发展特色农业的过程中,要大力推广适合当地特点、增产增收效果明显的优良品种以及使用先进而且实用技术。

2.矿产资源开发。中西部地区地势复杂一些地区还比较原始,很多地方的资源也没有被充分,因此矿产资源丰富、开发潜力大。要加强对石油、天然气、有色金属等生产基地的建设。在产业结构的调整中,要把粗犷型产业转化为集约型生产。要紧紧依靠科技进步,提高资源重复利用率,提高资源开发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争取把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3.特色旅游业。中西部地区不仅拥有丰富的农业与矿产资源同样有着丰富的旅游资源。中西部地区依据它独有的地形地貌特征,悠久的历史文化和民俗,多姿多彩的民族风情,从而

中西部地区便形成了独特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例如广西桂林的喀斯特地貌、、西藏的高原雪山,甘肃敦煌的莫高窟,陕西的秦始皇陵兵马俑等。这些旅游资源吸引全国乃至世界各地的游客。因此要充分利用这一优势,进一步发展特色旅游业。一是要加强基础设施的建设,为旅游业的发展营造好优质环境;其次是在旅游业的发展过程中还要特别注意开发和保护并重,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不能因为过度的开发而忽视对旅游资源与环境的保护[15]。

(五)改善投资环境,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长期以来,在自然条件变化和经济、社会发展中,中西部地区生态环境日益恶化。水土流失严重,江河污染严重,沙漠化、荒漠化进一步加剧,洪涝灾害严重。这些原因都严重制约了中西部地区的经济社会的发展,也对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构成了严重的威胁。因此必须进行生态环境的改善与建设,防沙治沙、植树造林、防止水土流失,才能减少长江、黄河中下游的洪涝灾害。从而更有利地促进中西部地区乃至全国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因此,在发展中西部经济的过程中必须注意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首先,要按照“预防为主,保护优先”的要求,坚持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及生态建设并重,城镇污染治理和农村环境综合治理并重,统筹兼顾[16]。在经济建设的过程中要遵循自然规律、经济规律和生态规律。把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结合起来,促进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统一。其次,要采取具体措施保护人类共有的生态环境。

1.要加大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要有条理,有步骤地实施退耕还林、退牧还草。国家应该向农民无偿提供粮食和种苗,鼓励引导农民积极治理荒山荒坡,努力扩大森林面积。

2.推进防沙治工作。一方面国家应加大防沙治沙的投入,另一方面更要鼓励农民、企业、外资参与防沙治沙。

3.是搞好城镇的污染防治工作。对现有企业的“三废”排放必须达到标准,才能排放,防止污染进一步加重。要关停一批污染严重的中小型企业,实现产业转移。避免走先污染、后治理,先破坏、后恢复的被动治理模式。

4.是加大执法监督力度。各级政府、各有关部门按照各自职责,严格按照国家和地方有关生态建设和保护的各项法律规定,把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纳入法制化轨道。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六)对观念进行开发,促进当地群众思想观念与时俱进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不仅仅表现在自然、地理、区位、环境、社会与政策方面的因素上,也表现在观念意识方面。无论在哪一个时代、一个民族、一个区域,人们都有着他们共同的观念性的东西,共同的心理状态、思维方式、社会习惯、行为准则等,总体上决定着人们的活动方式。先进的思维和意识会促使人向好的方向发展,而落后的思维意识活动促使人向不好的方向发展,而我国目前正处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大发展繁荣时期,只有紧紧跟随社会变迁和时代潮流的步伐,保持先进的思维意识,在改革新时期,大力发展市场经济,加强市场意识。用市场经济的观念取代计划经济观念,才能极大地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五、结语

中西部地区吸引外商投资应取长补短,发挥优势,才能吸引更多的外商投资。综合分析中西部地区吸引外资的优势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自然资源优势,中西部地区有丰富的煤炭、石油、天然气等矿产资源和水利。二是劳动力资源优势。中西部地区劳动力资源丰富,价格较低。三是政策优势,国家提出西部大开发战略,对西部地区实施的产业倾斜政策,税收优惠政策。而中西部地吸引外资的劣势综合来看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基础设施发展不足,特别是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严重不足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同样也成为吸引外商投资重要障碍。二是人力资源素质较低。东部改革开放以来就形成了“孔雀东南飞”,中西部地区的大量人才外流到东部沿海地区。三是思想观念相对滞后,人们解放思想,开拓

创新的精神较欠缺。

我国中西部经济与东部存在很大差距,关键在于中西部缺乏一种能够把这种潜在的生产要素和资源优势转变为现实的生产力和经济优势的制度环境;缺乏一整套能提高生产率和实现经济增长的制度框架;现存制度结构的运行效率不高。这表现为各种不合理的制度安排使人们的努力与报酬联系的程度还很低;制度在保障人们经济自由方面较差;缺乏一种公平竞争、真正体现个体才能的制度环境;整个中西部地区缺乏激励性制度安排和有效的制度保障,当地经济发展缺乏活力和动力。相较而言,东部地区经济发展中制度效率比较高,合理的制度安排有力地推动了个体的主观能动性;现存的制度结构把个人努力与报酬紧密联系在一起,极大调动了个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经济发展中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法制、契约观念;各种正式、非正式制度安排有效地激励并约束着利益主体的行为,从而使资源利用效率及技术进步程度都比中西部高[17]。因此,中西部地区要吸引更多的外商投资,一方面是要制定适当的吸引外资的政策,另一方面是着力改善投资环境,做到扬长避短,发挥“后发优势”。

参考文献

[1]陈栋升.西部经济崛起之路[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1996.145—176.

[2]程超泽.中国,一个经济大国的崛起[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8.140—178.

[3]陈龙江.外部效应视角考察国际贸易问题[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32—37.

[4]高洪深.区域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166—195.

[5]张耀辉.区域经济理论与地区经济发展[M].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1999.55—81.

[6]都晓辉.中西部地区可持续发展研究[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0.22—56.

[7]陈栋生.西部大开发与可持续发展[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1.30—87.

[8]赖明勇.出口贸易与内生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2.36—52.

[9]徐滇庆.中国区域经济不平衡发展[J].北京:北京当代财经,2005,(12):51—75.

[10]高志刚.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及差异研究评述叨[J].北京当代财经.2005,(5):22—65.

[11]伞锋. 试论我国三大地区的对外开放度[N].经济周刊.2002-05-08(10).

[12]王玉华、赵平.中国 放型经济发展模式探析[N].商业研究.2012-11-08(7).

[13]肖俊夫、林勇.内陆 放型经济指标评价体系的构建[J].北京当代财经.2013,(7):13—36

[14]李兴江.中国区域经济差距与协调发展[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51—90.

[15]谢晓波.经济转型中的区域经济协调发展[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9.21—53.

[16]徐华.非均衡发展与协调发展[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4.92—182.

[17]权衡.关于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理论思考[N].晋阳学刊.2012-08-24(2).

Opening to the Outside World and Development Studies

of the Upper Midwest

Abstract: Since the 1980s, China's opening up to the outside world, our economy has been gradually achieved a leap in quality, steady growth of the national economy and the people's living standards, and driving force of social development more. The policy of opening up to foreign countries for our country has got a great deal of progress, but the country's opening up to the outside world is not comprehensive in the deep, and some inland cities and areas still do not enjoy the benefits of opening up to the outside world , in particular, our central and western regions, the corresponding coastal areas in the eastern region's foreign trade has become an economic development initiatives. As a result of China's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extreme imbalance, it is easy to cause economic development abnormalities, and also easily exacerbate social instability. therefore, in our country, the western region's economic development policies must be developed and implemented. This document from a variety of analysis of the effects of the opening up of the western region, and in the context of these factors has made some western region to the outside world and opening up to the outside world and development issues. To achieve good and fast development of our national economy.

Key words: Opening up to the outside world;Regional economy; Development gap;Social policy


相关文章

  • 关于西部大开发若干问题的讨论
  • 内容提要:本文分析了西部大开发进展和需要解决的十个方面的问题,指出现在是西部大开发推进的极好时机,提出了政策需要解决的问题与努力方向. 关键词:西部大开发:成就:问题:政策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4161 ...查看


  • 论加快西部经济发展,积极推进西部大开发
  • 党的十六大作出了在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形势下,积极推进西部大开发的新的战略部署.在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形势下,我们应采取怎样的思路.战略积极推进西部大开发.这是一个亟待研究解决的重要问题.笔者认为在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形势下积极推进西 ...查看


  • 对内对外开放融为一体 中国重塑区域大格局
  • 2014-06-09 10:00:1421世纪网-21世纪经济报道 本报记者李伯牙北京报道 中国新一届领导层上任之后,丝绸之路经济带.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京津冀.长江经济带等新区域战略陆续出炉,舆论.市场以及地方政府纷纷跟进. 然而,在各 ...查看


  • 西部大开发中需要注意的若干与民族有关的问题
  • 西部大开发中需要注意的若干与民族有关的问题[ 来源:中国民族宗教网 | 发布日期:2013-04-15 | 浏览( 112)人次 | 投稿 | 收藏 ] 李红杰 内容提要:文章从"民族性"的角度分析了我国西部的" ...查看


  • 我国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政策展望
  • 发布日期:2010年09月20日 作者:中国社会科学院 研究员 魏后凯 2010年7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召开了西部大开发工作会议,并下发<关于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了今后10年深 ...查看


  • 我国西部地区发展状况与面临的重大课题
  • 2008年第5期(总第2133期) 我国西部地区发展状况与面临的重大课题 中国社会科学院西部发展研究中心 魏后凯 张冬梅 实大成效但也存在不少问题.这里笔者着重对当前我 , , 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我国西部地区发展取得了较2296美元.西 ...查看


  • 长江经济带协调性均衡发展的战略构想_成长春
  • 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31卷第1期 双月刊2015年1月出版 编者按:长江通道作为货运量位居全球内河第一的黄金水道,是中国国土空间开发最重要的东西轴线. 长江经济带覆盖长江流域的11省市,其人口和生产总值均超过全国的40%,已发展为全国 ...查看


  • 胡锦涛关于西部大开发的讲话
  • 中央确定西部新十年战略 优化资源利益分配 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十年之后,新的战略目标被再次设定. 7月5日到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北京召开西部大开发工作会议.能源资源优化利用.环境生态补偿机制和公共服务均等化成为西部大开发下一个十年的关键词 ...查看


  • 发展大学高科技产业推动中国西部大开发
  • 作者:刘盛纲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 2000年11期 [中图分类号]F2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8105(2000)02-0001-(04) 信息革命.知识经济正在改变着我们认识.适应环境的视角和能力,一体化正在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