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华寺位于广东省韶关市曲江区马坝东南7公里的曹溪之畔,始建于南北朝梁武帝时期,被赐名为“宝林寺”,后又先后更名为“中兴寺”、“法泉寺”,直至被宋太祖赐“南华禅寺”,其寺名才沿袭至今,已经有1500多年的历史,被誉为岭南禅林之冠,而六祖惠能大师也曾在这里说法37载,写下千古绝句“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而在2013年9月7日,为纪念六祖惠能圆寂1300周年和更好地宣传、保护文物古迹,中国邮政曾发行了《南华寺》特种邮票一套,也将南华寺依山面水、峰峦秀丽的景色留在了方寸之上。
《南华寺》特种邮票,全套4枚,采用连票形式,通过“连绵远山、千年古树、鼎盛香火”等元素,将4枚邮票联系起来,用国画的形式深深的体现出了这座千年古寺的浓厚的佛法禅韵。邮票色彩淡雅,在写实中透出佛教庄严的气氛,邮票两边齿孔中间一个为椭圆形齿孔。版票采用小版张形式,16枚4套邮票按(4×4,四图连印)居中偏下排列;上面居中为祥云装饰陪衬的“南华寺”文字;边饰为曹溪门门前广场全景;邮票左右上下四角为直排“北京邮票厂”厂铭。
(4-1)为“曹溪门”。画面描绘了在门前广场和经幢村托下曹溪门的雄姿。曹溪门是南华寺第一山门,高12.5米,宽22.4米,上书有曹溪二字木匾,门口还悬有赵朴初老先生所写南华禅寺。门旁有一副对联:庾岭继东山法脉,曹溪开洙泗禅门。曹溪实乃南华寺之地名,寺前有河由门前自东向西流过,名日曹溪河。曹溪门前,眼前一片开阔的广场,广韶公路由寺前经过,背倚宝林山,面对曹溪河,千山围绕,觉路顿开。曹溪二字蕴意中国禅宗源头之意。
(4-2)为“大雄宝殿”。画面描绘了在菩提树环抱下大雄宝殿的雄伟。
大雄宝殿建于元大德十年(1306),明清时及1934年重修。殿前有月台,四周回廊,重檐歇山顶,飞檐饰坐狮,顶用双鱼吻,门窗为格子式。三宝大佛塑于大雄宝殿正中屏墙神龛之上,连座均8.31米,全身遍贴金箔。观音菩萨泥塑立于三宝佛后屏墙,身高4米,遍贴金箔,跣足立于鳌头,左手倒持净瓶,右手轻执柳枝。五百罗汉泥塑群分塑大雄宝殿四壁及后屏墙,神形怪异,每尊身高约1.1米,与名山大海浑为一体,气势磅礴。弥勒佛塑像坐于天王殿正中屏墙神龛之上,体宽肚凸,笑口常开,憨态可掬。四大天王塑像两两分立天王殿东西两厢,手持法器,面目狰狞。殿后有千人锅,元代铸造,高1.6米,口径2.08米。
(4-3)为“灵照塔”。画面描绘了在祖殿、藏经阁映衬下灵照塔的古朴。
灵照塔初建于唐先天年间(公元712~713年),唐元和七年(公元812年)宪宗赐额曰“元和灵照之塔”。初建时为木塔,多次焚毁重建,至明成化年间(1465~1487)始改为砖塔。明清及1933年多次重修。今仍保持明代原貌,为南华寺最古、最高的建筑。灵照塔为楼阁式八角五层涩檐出平座砖塔。塔高29.6米,底径11米。塔顶用生铁铸成“堵婆”式,铜铸宝瓶塔刹,正面有券门可入内。塔内辟有螺旋形阶梯直到塔顶,每层每面均有卷门和小窗,八柱攒尖顶,上置大型铜铸净瓶及铁铸覆盆。寺后有卓锡泉,俗称九龙泉,传为六祖浣洗袈裟之处,泉水甘洌,经年不竭。
(4-4)为“祖殿”。画面描绘了在菩提树映衬下祖殿的庄严。隐约可见殿内的镇寺之宝--六祖惠能真身。
祖殿,即六祖殿,六祖真身像就供奉在红墙绿瓦、古色古香的六祖殿内。南华寺最珍贵的文物,就是被僧人称作镇山之宝的六祖真身像了,坐像通高八十厘米,六祖惠能(亦作慧能)结跏趺坐,腿足盘结在袈裟内,双手叠置腹前作入定状。头部端正,面向前方,双目闭合,面形清瘦,嘴唇稍厚,颧骨较高。从塑像中可以看出这位饱经风霜的高僧多思善辨的才智和自悟得道的超然气质,表情生动,栩栩如生。六祖殿于2011年开始重修,2012年9月修缮落成。重修的六祖殿为砖木结构,完全按照明代的原貌重建,以大型红木为柱,采用上等木材,整座六祖殿气势宏伟、结构庄严。祖殿中央三座仿阿育王式木塔佛龛分别供奉着三具肉体真身菩萨,左为明代丹田和尚真身,右为明代憨山德清和尚真身,居中者则为禅宗六祖惠能和尚真身。
邮币通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
南华寺位于广东省韶关市曲江区马坝东南7公里的曹溪之畔,始建于南北朝梁武帝时期,被赐名为“宝林寺”,后又先后更名为“中兴寺”、“法泉寺”,直至被宋太祖赐“南华禅寺”,其寺名才沿袭至今,已经有1500多年的历史,被誉为岭南禅林之冠,而六祖惠能大师也曾在这里说法37载,写下千古绝句“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而在2013年9月7日,为纪念六祖惠能圆寂1300周年和更好地宣传、保护文物古迹,中国邮政曾发行了《南华寺》特种邮票一套,也将南华寺依山面水、峰峦秀丽的景色留在了方寸之上。
《南华寺》特种邮票,全套4枚,采用连票形式,通过“连绵远山、千年古树、鼎盛香火”等元素,将4枚邮票联系起来,用国画的形式深深的体现出了这座千年古寺的浓厚的佛法禅韵。邮票色彩淡雅,在写实中透出佛教庄严的气氛,邮票两边齿孔中间一个为椭圆形齿孔。版票采用小版张形式,16枚4套邮票按(4×4,四图连印)居中偏下排列;上面居中为祥云装饰陪衬的“南华寺”文字;边饰为曹溪门门前广场全景;邮票左右上下四角为直排“北京邮票厂”厂铭。
(4-1)为“曹溪门”。画面描绘了在门前广场和经幢村托下曹溪门的雄姿。曹溪门是南华寺第一山门,高12.5米,宽22.4米,上书有曹溪二字木匾,门口还悬有赵朴初老先生所写南华禅寺。门旁有一副对联:庾岭继东山法脉,曹溪开洙泗禅门。曹溪实乃南华寺之地名,寺前有河由门前自东向西流过,名日曹溪河。曹溪门前,眼前一片开阔的广场,广韶公路由寺前经过,背倚宝林山,面对曹溪河,千山围绕,觉路顿开。曹溪二字蕴意中国禅宗源头之意。
(4-2)为“大雄宝殿”。画面描绘了在菩提树环抱下大雄宝殿的雄伟。
大雄宝殿建于元大德十年(1306),明清时及1934年重修。殿前有月台,四周回廊,重檐歇山顶,飞檐饰坐狮,顶用双鱼吻,门窗为格子式。三宝大佛塑于大雄宝殿正中屏墙神龛之上,连座均8.31米,全身遍贴金箔。观音菩萨泥塑立于三宝佛后屏墙,身高4米,遍贴金箔,跣足立于鳌头,左手倒持净瓶,右手轻执柳枝。五百罗汉泥塑群分塑大雄宝殿四壁及后屏墙,神形怪异,每尊身高约1.1米,与名山大海浑为一体,气势磅礴。弥勒佛塑像坐于天王殿正中屏墙神龛之上,体宽肚凸,笑口常开,憨态可掬。四大天王塑像两两分立天王殿东西两厢,手持法器,面目狰狞。殿后有千人锅,元代铸造,高1.6米,口径2.08米。
(4-3)为“灵照塔”。画面描绘了在祖殿、藏经阁映衬下灵照塔的古朴。
灵照塔初建于唐先天年间(公元712~713年),唐元和七年(公元812年)宪宗赐额曰“元和灵照之塔”。初建时为木塔,多次焚毁重建,至明成化年间(1465~1487)始改为砖塔。明清及1933年多次重修。今仍保持明代原貌,为南华寺最古、最高的建筑。灵照塔为楼阁式八角五层涩檐出平座砖塔。塔高29.6米,底径11米。塔顶用生铁铸成“堵婆”式,铜铸宝瓶塔刹,正面有券门可入内。塔内辟有螺旋形阶梯直到塔顶,每层每面均有卷门和小窗,八柱攒尖顶,上置大型铜铸净瓶及铁铸覆盆。寺后有卓锡泉,俗称九龙泉,传为六祖浣洗袈裟之处,泉水甘洌,经年不竭。
(4-4)为“祖殿”。画面描绘了在菩提树映衬下祖殿的庄严。隐约可见殿内的镇寺之宝--六祖惠能真身。
祖殿,即六祖殿,六祖真身像就供奉在红墙绿瓦、古色古香的六祖殿内。南华寺最珍贵的文物,就是被僧人称作镇山之宝的六祖真身像了,坐像通高八十厘米,六祖惠能(亦作慧能)结跏趺坐,腿足盘结在袈裟内,双手叠置腹前作入定状。头部端正,面向前方,双目闭合,面形清瘦,嘴唇稍厚,颧骨较高。从塑像中可以看出这位饱经风霜的高僧多思善辨的才智和自悟得道的超然气质,表情生动,栩栩如生。六祖殿于2011年开始重修,2012年9月修缮落成。重修的六祖殿为砖木结构,完全按照明代的原貌重建,以大型红木为柱,采用上等木材,整座六祖殿气势宏伟、结构庄严。祖殿中央三座仿阿育王式木塔佛龛分别供奉着三具肉体真身菩萨,左为明代丹田和尚真身,右为明代憨山德清和尚真身,居中者则为禅宗六祖惠能和尚真身。
邮币通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