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不能忘却的记忆
——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感想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七十周年,70年弹指一挥间,遥想当年,抛头颅、洒热血、拯黎民于水火,救民族于危难之间的中华热血儿女,现如今也至耄耋之年,据统计,目前尚健在的抗战老兵约有两万人,大都垂垂老矣,得以在和平年代颐养天年,是之幸也,然则老兵百年之后,在枪林弹雨中为中华民族救亡图存,求得民族解放,写就的惊天地、泣鬼神壮丽的人生篇章,是否会就此湮灭在历史的长河之中呢?问及身边的90后,大多对这段历史并不了解,甚至漠不关心。可是这段历史却恰恰是我们中华民族最不能忘却的记忆啊,八年峥嵘岁月,中华民族付出3500万人伤亡,经济损失6000亿美元的代价换来了来之不易的和平。2015年9月3日,举世瞩目的中国抗战胜利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大阅兵在天安门前举行,整齐的队伍、恢弘的气势震撼全球,国人对祖国富强的自豪之情油然而升。我们是在炫耀武力么,不,不是,正因为我们有昨日的苦难,我们才比任何人更懂得珍惜和平,忘记历史意味着背叛。民族记忆的传承要口口相传才能鲜活生动、栩栩如生,否则随着当事人的故去,这段中华民族艰苦卓绝的历史将只能存活在故纸堆了,就此可能抛弃在历史的尘埃里。今后我们的子孙能记住我们民族的这段屈辱史、抗争史、
胜利史么?今天,我们纪念这场伟大的胜利,就是要永远铭记惨遭日本侵略者杀戮的无辜死难同胞;永远铭记在抗日战争中英勇战斗、为国捐躯的烈士;永远铭记参加抗日战争的老战士、爱国人士、抗日将领;永远铭记为抗战胜利建立了功勋的海内外中华儿女;永远铭记支援和帮助了中国抗战的外国政府和国际友人。铭记他们的浴血奋战,铭记他们的聪明与智慧,铭记他们的大公无私,铭记他们的深深爱国情。
因为工作原因,我来到了云南,原想云南作为大后方,并没有遭受到这场战争的苦难,不料上网一查,云南在抗日战争中的地位竟然极其突出,既是抗战的大后方又是最前线,是中国抗日战场的主战场,更是世界反法西斯东方战场的结合部。“最前线”体现在抗日战争爆发后,随着北方及沿海城市逐步被日军占领,昆明成为抗战的大后方,但同时云南又位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东方战场和中国抗日战场的结合部。在1941年底,日本从泰国攻入缅甸,从而进攻滇西,占领了怒江以西3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云南又成为抗日的前线。“大后方”体现在,抗战全面爆发后,日寇不断南下,大部分国土沦陷。此后,国民党政府迁都重庆,西南成为中国抗战的后方,云南更是成为大后方最重要的战略基地之一。大量的厂矿、企业、军政机关和学校搬迁来此,沦陷区的人民也逃难来到云南。云南举全省之力,从各个方面支援着中国的抗战。用朱德总司令的话来说,云南成为了抗战中一个重要根据地。昆明又被誉为大后方的“民主堡垒”,这一说法最早来源于西方、尤其是美国的一些记者,因其感受到西南联大校园里浓郁的
民主氛围和民主精神,而把它称作是“中国抗战后方的民主堡垒”。因其成就显著,有“内树学术自由,外筑民主堡垒”之美誉。
说到西南联大,最初的记忆当属年轻时读钱钟书先生的小说《围城》,主人公方鸿渐从克莱登大学毕业,去三闾大学教书的故事情节了。后来才知道这所三闾大学竟然就是西南联大的化名,而且就在昆明,顿时对西南联大产生浓厚的兴趣。驱使我去了解它的历史和传承。
1937年“七七事变”后不久,平津陷落。8月,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南开大学陆续南迁。1938年,三校在昆明联合组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1946年抗战胜利后,联大“胜利关闭”,三校各自北归复校。联大这所抗战时期的流亡大学,堪称“草屋大学”,西南联大校长梅贻琦早在上个世纪30年代就曾经说过:“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在这里,走出了2位诺贝尔奖获得者、8位“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171位两院院士……,是什么样的精神造就了西南联大的这段传奇呢?
还记得我们初中学过作家都德《最后一课》的课文,打开一读,现在竟能更加深刻的理解到其中所蕴含的亡国之痛和爱国之情。战争魔头阿道夫希特勒曾经说过“要消灭一个民族,首先要瓦解它的文化;要瓦解它的文化,首先要消灭承载它的语言;要消灭这种语言,首先从他们的学校下手”。 如果一个民族完完全全丧失了自己的语言,那么,它就几乎失去了它生存的土壤。亡了国的人民,如果牢牢记住他们的语
言,守住自己民族独特的文化,这个民族的人民之间就永远存在向心力,不论异族的统治多么严酷,这个民族的人民怎样被分离,民族的精神文化随时可以把他们团结到一起来。侵略者只能奴役其身,不能奴役其心。正因为如此,普鲁士政府在军事占领阿尔萨斯与洛林之后,就马上强迫当地学校取消法语教学而改教德语;同样,在20世纪30年代,日本帝国主义占领我国东三省之后,也是不遗余力地大肆推行日语教学。他们都是出于同样的目的——在军事占领之后开始语言文化的侵略奴役!因此,可以说对一个民族的军事占领还不是真正的占领,只有通过语言文化的殖民化才能实现对一个民族真正的占领和征服。
1937年7月,侵华日军发动“卢沟桥事变”,迅即攻占平津。国难当头、民族精神、民族血脉、民族文化生死存亡之际,为保存中华民族教育精华免遭毁灭,国立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与私立南开大学举校南渡,于长沙合并为“长沙临时大学”,以求暂避烽烟,存续书香一脉。不久又因时局恶化,战火蔓延至南方诸省,校方再作决议西迁至云南省会昆明。次年(1938年)2月20日,二百余师生从长沙启程,经湘、黔、滇三省,历时68天,全程1671公里(其中步行逾1300公里),最终抵达云南省会昆明。随着三校麾下各路人马陆续入滇(女生及体弱者多走海路赴越南,再经滇越铁路至昆明),一座在中国现代史上“刚毅坚卓”的大学——国立西南联合大学——遂建校于春城的翠湖之畔。西南联大追求科学、民主,继承了之前北大、清华、南开三校 “五四”、“一二·九”
的光荣传统,加上中国共产党地下组织适应当时形势的正确领导,充分利用云南地方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政治环境,成为当时大后方爱国民主活动的一个重要策源地。
今日在云南师范大学校内西南联大旧址建成了一所博物馆,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正是为了纪念和传承中华民族的这种不屈不挠、永不服输的精神。中华民族好儿女竟在西南一隅延续中华血脉创世界文明史之奇迹,让人70多人后还感之叹之。让我们再来回顾西南联大的校歌吧:西山苍苍,滇水茫茫。这已不是渤海太行,这已不是衡岳潇湘。同学们,莫忘记失掉的家乡!莫辜负伟大的时代!莫耽误宝贵的辰光!赶紧学习,赶紧准备,抗战,建国,都要我们担当,都要我们担当!同学们,要利用宝贵的时光,要创造伟大的时代,要恢复失掉的家乡!
为了不能忘却的记忆
——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感想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七十周年,70年弹指一挥间,遥想当年,抛头颅、洒热血、拯黎民于水火,救民族于危难之间的中华热血儿女,现如今也至耄耋之年,据统计,目前尚健在的抗战老兵约有两万人,大都垂垂老矣,得以在和平年代颐养天年,是之幸也,然则老兵百年之后,在枪林弹雨中为中华民族救亡图存,求得民族解放,写就的惊天地、泣鬼神壮丽的人生篇章,是否会就此湮灭在历史的长河之中呢?问及身边的90后,大多对这段历史并不了解,甚至漠不关心。可是这段历史却恰恰是我们中华民族最不能忘却的记忆啊,八年峥嵘岁月,中华民族付出3500万人伤亡,经济损失6000亿美元的代价换来了来之不易的和平。2015年9月3日,举世瞩目的中国抗战胜利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大阅兵在天安门前举行,整齐的队伍、恢弘的气势震撼全球,国人对祖国富强的自豪之情油然而升。我们是在炫耀武力么,不,不是,正因为我们有昨日的苦难,我们才比任何人更懂得珍惜和平,忘记历史意味着背叛。民族记忆的传承要口口相传才能鲜活生动、栩栩如生,否则随着当事人的故去,这段中华民族艰苦卓绝的历史将只能存活在故纸堆了,就此可能抛弃在历史的尘埃里。今后我们的子孙能记住我们民族的这段屈辱史、抗争史、
胜利史么?今天,我们纪念这场伟大的胜利,就是要永远铭记惨遭日本侵略者杀戮的无辜死难同胞;永远铭记在抗日战争中英勇战斗、为国捐躯的烈士;永远铭记参加抗日战争的老战士、爱国人士、抗日将领;永远铭记为抗战胜利建立了功勋的海内外中华儿女;永远铭记支援和帮助了中国抗战的外国政府和国际友人。铭记他们的浴血奋战,铭记他们的聪明与智慧,铭记他们的大公无私,铭记他们的深深爱国情。
因为工作原因,我来到了云南,原想云南作为大后方,并没有遭受到这场战争的苦难,不料上网一查,云南在抗日战争中的地位竟然极其突出,既是抗战的大后方又是最前线,是中国抗日战场的主战场,更是世界反法西斯东方战场的结合部。“最前线”体现在抗日战争爆发后,随着北方及沿海城市逐步被日军占领,昆明成为抗战的大后方,但同时云南又位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东方战场和中国抗日战场的结合部。在1941年底,日本从泰国攻入缅甸,从而进攻滇西,占领了怒江以西3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云南又成为抗日的前线。“大后方”体现在,抗战全面爆发后,日寇不断南下,大部分国土沦陷。此后,国民党政府迁都重庆,西南成为中国抗战的后方,云南更是成为大后方最重要的战略基地之一。大量的厂矿、企业、军政机关和学校搬迁来此,沦陷区的人民也逃难来到云南。云南举全省之力,从各个方面支援着中国的抗战。用朱德总司令的话来说,云南成为了抗战中一个重要根据地。昆明又被誉为大后方的“民主堡垒”,这一说法最早来源于西方、尤其是美国的一些记者,因其感受到西南联大校园里浓郁的
民主氛围和民主精神,而把它称作是“中国抗战后方的民主堡垒”。因其成就显著,有“内树学术自由,外筑民主堡垒”之美誉。
说到西南联大,最初的记忆当属年轻时读钱钟书先生的小说《围城》,主人公方鸿渐从克莱登大学毕业,去三闾大学教书的故事情节了。后来才知道这所三闾大学竟然就是西南联大的化名,而且就在昆明,顿时对西南联大产生浓厚的兴趣。驱使我去了解它的历史和传承。
1937年“七七事变”后不久,平津陷落。8月,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南开大学陆续南迁。1938年,三校在昆明联合组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1946年抗战胜利后,联大“胜利关闭”,三校各自北归复校。联大这所抗战时期的流亡大学,堪称“草屋大学”,西南联大校长梅贻琦早在上个世纪30年代就曾经说过:“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在这里,走出了2位诺贝尔奖获得者、8位“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171位两院院士……,是什么样的精神造就了西南联大的这段传奇呢?
还记得我们初中学过作家都德《最后一课》的课文,打开一读,现在竟能更加深刻的理解到其中所蕴含的亡国之痛和爱国之情。战争魔头阿道夫希特勒曾经说过“要消灭一个民族,首先要瓦解它的文化;要瓦解它的文化,首先要消灭承载它的语言;要消灭这种语言,首先从他们的学校下手”。 如果一个民族完完全全丧失了自己的语言,那么,它就几乎失去了它生存的土壤。亡了国的人民,如果牢牢记住他们的语
言,守住自己民族独特的文化,这个民族的人民之间就永远存在向心力,不论异族的统治多么严酷,这个民族的人民怎样被分离,民族的精神文化随时可以把他们团结到一起来。侵略者只能奴役其身,不能奴役其心。正因为如此,普鲁士政府在军事占领阿尔萨斯与洛林之后,就马上强迫当地学校取消法语教学而改教德语;同样,在20世纪30年代,日本帝国主义占领我国东三省之后,也是不遗余力地大肆推行日语教学。他们都是出于同样的目的——在军事占领之后开始语言文化的侵略奴役!因此,可以说对一个民族的军事占领还不是真正的占领,只有通过语言文化的殖民化才能实现对一个民族真正的占领和征服。
1937年7月,侵华日军发动“卢沟桥事变”,迅即攻占平津。国难当头、民族精神、民族血脉、民族文化生死存亡之际,为保存中华民族教育精华免遭毁灭,国立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与私立南开大学举校南渡,于长沙合并为“长沙临时大学”,以求暂避烽烟,存续书香一脉。不久又因时局恶化,战火蔓延至南方诸省,校方再作决议西迁至云南省会昆明。次年(1938年)2月20日,二百余师生从长沙启程,经湘、黔、滇三省,历时68天,全程1671公里(其中步行逾1300公里),最终抵达云南省会昆明。随着三校麾下各路人马陆续入滇(女生及体弱者多走海路赴越南,再经滇越铁路至昆明),一座在中国现代史上“刚毅坚卓”的大学——国立西南联合大学——遂建校于春城的翠湖之畔。西南联大追求科学、民主,继承了之前北大、清华、南开三校 “五四”、“一二·九”
的光荣传统,加上中国共产党地下组织适应当时形势的正确领导,充分利用云南地方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政治环境,成为当时大后方爱国民主活动的一个重要策源地。
今日在云南师范大学校内西南联大旧址建成了一所博物馆,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正是为了纪念和传承中华民族的这种不屈不挠、永不服输的精神。中华民族好儿女竟在西南一隅延续中华血脉创世界文明史之奇迹,让人70多人后还感之叹之。让我们再来回顾西南联大的校歌吧:西山苍苍,滇水茫茫。这已不是渤海太行,这已不是衡岳潇湘。同学们,莫忘记失掉的家乡!莫辜负伟大的时代!莫耽误宝贵的辰光!赶紧学习,赶紧准备,抗战,建国,都要我们担当,都要我们担当!同学们,要利用宝贵的时光,要创造伟大的时代,要恢复失掉的家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