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兵法》简介
河海大学军事教研室 王建中
同学们好,前面我们学习了军事思想的基本概念,了解了军事思想发展的历程及其主要的内容,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军事思想的典型代表,一本被古今中外都奉为经典的兵书——《孙子兵法》。让我们共同走进这部兵学经典,一起来探究其思想之精髓,了解其对现代战争及社会生活的普遍指导意义。
一、孙武生平简介
孙武,字长卿,春秋末期齐国乐安人(今山东省惠民县人),孙子是后世对他的尊称。孙子的先祖可以追溯到陈国的公子完,祖父因战功赐姓为孙。出生在军事世家,从小便研习兵法,颇有心得。青年时代,因齐国内乱,离开齐国,来到了吴国(今苏州附近地区)。据《吴县志》记载,孙子当时就隐居在苏州郊外的穹窿山上,潜心钻研兵法。后来,经好友伍子胥推荐,孙子把自己撰写兵法呈献给吴王阖闾,并被任命为为将,为吴国立下了汗马功劳。
二、《孙子兵法》的影响
中国历代兵家名将无不重视对《孙子兵法》的研究与应用。三国时曹操说‚吾观兵书战策多矣,孙武所著深矣‛。唐太宗李世民赞叹到:‚观诸兵书,无出孙武‛。明代的茅元仪认为:‚前孙子者,孙子不遗;后孙子者,不能遗孙子‛。也就是说,孙子对他以前的战争经验,都无一遗漏的吸收、总结到他的兵书里来;而在孙子之后研究战争的人,没有超越他的,都是在吸收孙子的精髓基础上的进一步发挥。评价之高可见一斑。
无论是中国革命先驱孙中山,还是共产党的第一代领导核心毛泽东对《孙子兵法》都推崇备至。毛泽虽未上过军校,却用兵如神,这与他熟读兵书,仔细钻研《孙子兵法》不无关系。
在国外,《孙子兵法》也久负盛名。日本人称其为‚兵学经典‛、‚世界第一兵书‛;在他们眼中,孙子是‚百世兵家之师,东方兵学的鼻祖‛。18世纪后《孙子兵法》传入欧洲,流传甚广。1772年出版了《孙子兵法》的法译本。据说拿破仑对此书推崇备至,常在作战间隙中研读。有人评价,拿破仑之所以失败,就是因为没有完全掌握《孙子兵法》的精髓。1905年,英国人翻译了《孙子兵法》,名为《孙子十三篇》。英国著名军事理论家利德尔•哈特说 ‚《孙子兵法》是研究战争的最佳入门捷径,又是深入全面地研究战争问题时经常要参
考的宝贵资料。‛1961年,英国元帅蒙哥马利在收到毛主席接见时曾建议将孙子兵法作为世界所有高等军事学府的教材。美国对《孙子兵法》的研究虽在二战之后,但在20世纪80年代已相当的普遍与深入。事实上,《孙子兵法》如今已成为许多世界著名军事院校学生的必修课程,美国著名的西点军校就在此列。1991年1月,海湾战争爆发以后,美国华尔街日报记者从前线发回这样一条消息:尽管中国在这里没有派驻一兵一卒,但有一个神秘的中国人却亲临前线,操纵作战行动,他就是2500年前的孙子。这是因为每一个美国海军陆战队军官的背囊里,都装有《孙子兵法》的英译本和一盘解释性的录音带。
《孙子兵法》不但在军事上备受推崇,还被广泛运用到社会的各个领域。文学家、哲学家、医学家、商人和管理学家都从《孙子兵法》中得到不同的启示与收获。《孙子兵法》是一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百科宝库。
三、《孙子兵法》及其主要思想介绍
《孙子兵法》现存13篇,约6000余字。
1、重战、慎战、备战思想
重战思想。顾名思义,就是重视战争,重视对战争的研究和准备。《孙子兵法》第一篇《计篇》开宗明义:‚兵者,国之大事,生死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战争就意味着血与火的考验,生与死的对抗。在孙子眼中这是关系到国家民众生死存亡的头等大事,必须认真研究和对待。
慎战思想。即慎重对待战争,不轻易言战。孙子一生研究战争,却不是好战主义者。他对战争的态度是慎之又慎。《孙子兵法〃火攻篇》中这样写道:‚亡国不可以复存,死者不可以复生‛。因此,对待战争问题,明智的国君、贤良的将帅一定要慎重和警惕。由此出发,孙子又提出了‚非利不动,非得不用,非危不战‛的观点。任何时候,国家利益是第一位的,不是对国家有利的,没有取胜的把握,未处在危急关头,不能轻易发动战争。
备战思想。其意就是居安思危、未雨绸缪。春秋战国时期,大国争霸、,战争频繁。生活在那个时代的孙子,提出了必须重视战备的思想,告诫人们要做到‚用兵之法,无恃其不来,恃吾有以待也;无恃其不攻,恃吾有所不可攻也。‛用兵的原则,不是寄希望敌人不会来,而要依靠自己有充分的准备,使自己具备敌人无法攻破的条件。
2、不战而屈人之兵
(1)不战而屈人之兵就是一种‚全胜‛的战略思想。
自古以来,战争的直接目的就在于保存自己、消灭敌人。‚百战百胜‛是历来兵家孜孜以求又难以实现的最高目标,在这个问题上,孙子有不同的看法。《谋攻篇》中孙子提出:‚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毁人之国而非久也,必以全争于天下。‛意思是说,善于用兵的人,使敌人屈服而不用进行交战,夺取敌人的城池而不靠硬攻,毁灭敌人的国家而不需久战,必须用完善的计谋争胜于天下。
不经过直接交战,而使敌人屈服的‚全胜‛战略思想,是孙子军事上所希望达到的最理想的境界。‚全胜‛思想,就是用不流血的斗争方法,迫使敌人屈从于己方的意志,使‚用兵之害‛减少到最低的程度,使‚用兵之利‛发挥到最大。
(2)如何才能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境界呢?
◆孙子认为在实战中必须要重视谋略。孙子主张‚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用兵的上策是以谋略取胜,其次是通过外交手段取胜,再次是使用武力战胜,最下策是攻城。概括起来就是综合运用政治、外交、经济、武力威慑等手段,制止战争的爆发,达到最终的政治目的。从其具体的运用手段来讲,主要有‚伐谋‛和‚伐交‛两种。
《谋攻篇》即用谋略进攻。
《孙子兵法》的第一篇《计》讲的就是谋略,它明确指出:‚兵者,诡道也‛,‚诡道十二法‛、主张先计而后战。他的一系列谋略思想被历代兵家继承和发展,写出了很多杰出的作品,其中最著名的一部便是《三十六计》。
◆‚不战而屈人之兵‛是西方震慑理论的思想源泉。孙子是历史上第一个提出并实践了震慑战略理论的人。
‚震慑‛理论的主创人哈伦•厄尔曼博士曾经毫不讳言地表示,他的理论正是从《孙子兵法》中获取的灵感,他说:‚我一直在思考像孙子所说的那种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战略。‛‚震慑‛理论不再强调消灭敌人的军队和战争潜力,而是把打击的重点集中在摧毁和挫败敌人的战斗意志上,强调通过心理震慑迫使敌人屈服。这一点,与孙子‚夺气、夺心‛的思想惊人地一致!《军争篇》‚三军可夺气,将军可夺心‛。即对于敌方军队,可以挫伤其锐气,使其丧失士气;
对于敌方将帅,可以动摇他的决心,使其丧失斗志。
3、攻其不备,出其不意
‚攻其不备,出其不意‛的思想指的是在作战过程中隐蔽自己的作战意图,出其不意地打击敌人。语出《孙子兵法》第一篇《计篇》,强调要在敌人没有防备的地方进行攻击,在敌人意想不到的时候采取行动。‚攻其不备,出其不意‛的出奇制胜是军事谋略中的一条普遍使用的原则,战例举不胜举。
4、知彼知己,百战不殆
《孙子兵法〃谋攻篇》写道:‚知彼知己者,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己,不知彼,每战必殆‛。简明扼要的语言,指出了战争的普遍规律。毛泽东对此曾有过高度评价,在《论持久战》一文中他说:‚战争不是神物,乃是世间的一种必然运动,因此,孙子规律‘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乃是科学的真理。‛毫无疑问,任何作战都应该首先做到知已知彼;历史上以少胜多的战例无不是以知已知彼为前提的。‚知彼知已‛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重视信息和情报工作。通过有效的情报工作,了解对方的战略意图、掌握对方的兵力部署情况。
5、先胜而后求战
《孙子兵法〃形篇》指出:‚故善战者,立于不败之地,而不失敌之败也。是故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败兵先战而后求胜。‛打胜仗的军队总是首先创造取胜的条件,然后再同敌人作战;打败仗的军队总是先同敌人交战,希望在战争中取得侥幸的胜利。
同学们,今天,我们共同走进了被誉为‚兵学圣典‛的《孙子兵法》,通过对其原文的解读及主要军事观点分析,亲身感受了孙子的军事思想在中国及世界军事史上举足轻重的地位和跨越时空的魅力。
我们常说,学习的目的是学以致用。 ‚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如何在生活、学习中运用《孙子兵法》?请同学们课后思考,下节课请同学们来讨论!
《孙子兵法》简介
河海大学军事教研室 王建中
同学们好,前面我们学习了军事思想的基本概念,了解了军事思想发展的历程及其主要的内容,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军事思想的典型代表,一本被古今中外都奉为经典的兵书——《孙子兵法》。让我们共同走进这部兵学经典,一起来探究其思想之精髓,了解其对现代战争及社会生活的普遍指导意义。
一、孙武生平简介
孙武,字长卿,春秋末期齐国乐安人(今山东省惠民县人),孙子是后世对他的尊称。孙子的先祖可以追溯到陈国的公子完,祖父因战功赐姓为孙。出生在军事世家,从小便研习兵法,颇有心得。青年时代,因齐国内乱,离开齐国,来到了吴国(今苏州附近地区)。据《吴县志》记载,孙子当时就隐居在苏州郊外的穹窿山上,潜心钻研兵法。后来,经好友伍子胥推荐,孙子把自己撰写兵法呈献给吴王阖闾,并被任命为为将,为吴国立下了汗马功劳。
二、《孙子兵法》的影响
中国历代兵家名将无不重视对《孙子兵法》的研究与应用。三国时曹操说‚吾观兵书战策多矣,孙武所著深矣‛。唐太宗李世民赞叹到:‚观诸兵书,无出孙武‛。明代的茅元仪认为:‚前孙子者,孙子不遗;后孙子者,不能遗孙子‛。也就是说,孙子对他以前的战争经验,都无一遗漏的吸收、总结到他的兵书里来;而在孙子之后研究战争的人,没有超越他的,都是在吸收孙子的精髓基础上的进一步发挥。评价之高可见一斑。
无论是中国革命先驱孙中山,还是共产党的第一代领导核心毛泽东对《孙子兵法》都推崇备至。毛泽虽未上过军校,却用兵如神,这与他熟读兵书,仔细钻研《孙子兵法》不无关系。
在国外,《孙子兵法》也久负盛名。日本人称其为‚兵学经典‛、‚世界第一兵书‛;在他们眼中,孙子是‚百世兵家之师,东方兵学的鼻祖‛。18世纪后《孙子兵法》传入欧洲,流传甚广。1772年出版了《孙子兵法》的法译本。据说拿破仑对此书推崇备至,常在作战间隙中研读。有人评价,拿破仑之所以失败,就是因为没有完全掌握《孙子兵法》的精髓。1905年,英国人翻译了《孙子兵法》,名为《孙子十三篇》。英国著名军事理论家利德尔•哈特说 ‚《孙子兵法》是研究战争的最佳入门捷径,又是深入全面地研究战争问题时经常要参
考的宝贵资料。‛1961年,英国元帅蒙哥马利在收到毛主席接见时曾建议将孙子兵法作为世界所有高等军事学府的教材。美国对《孙子兵法》的研究虽在二战之后,但在20世纪80年代已相当的普遍与深入。事实上,《孙子兵法》如今已成为许多世界著名军事院校学生的必修课程,美国著名的西点军校就在此列。1991年1月,海湾战争爆发以后,美国华尔街日报记者从前线发回这样一条消息:尽管中国在这里没有派驻一兵一卒,但有一个神秘的中国人却亲临前线,操纵作战行动,他就是2500年前的孙子。这是因为每一个美国海军陆战队军官的背囊里,都装有《孙子兵法》的英译本和一盘解释性的录音带。
《孙子兵法》不但在军事上备受推崇,还被广泛运用到社会的各个领域。文学家、哲学家、医学家、商人和管理学家都从《孙子兵法》中得到不同的启示与收获。《孙子兵法》是一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百科宝库。
三、《孙子兵法》及其主要思想介绍
《孙子兵法》现存13篇,约6000余字。
1、重战、慎战、备战思想
重战思想。顾名思义,就是重视战争,重视对战争的研究和准备。《孙子兵法》第一篇《计篇》开宗明义:‚兵者,国之大事,生死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战争就意味着血与火的考验,生与死的对抗。在孙子眼中这是关系到国家民众生死存亡的头等大事,必须认真研究和对待。
慎战思想。即慎重对待战争,不轻易言战。孙子一生研究战争,却不是好战主义者。他对战争的态度是慎之又慎。《孙子兵法〃火攻篇》中这样写道:‚亡国不可以复存,死者不可以复生‛。因此,对待战争问题,明智的国君、贤良的将帅一定要慎重和警惕。由此出发,孙子又提出了‚非利不动,非得不用,非危不战‛的观点。任何时候,国家利益是第一位的,不是对国家有利的,没有取胜的把握,未处在危急关头,不能轻易发动战争。
备战思想。其意就是居安思危、未雨绸缪。春秋战国时期,大国争霸、,战争频繁。生活在那个时代的孙子,提出了必须重视战备的思想,告诫人们要做到‚用兵之法,无恃其不来,恃吾有以待也;无恃其不攻,恃吾有所不可攻也。‛用兵的原则,不是寄希望敌人不会来,而要依靠自己有充分的准备,使自己具备敌人无法攻破的条件。
2、不战而屈人之兵
(1)不战而屈人之兵就是一种‚全胜‛的战略思想。
自古以来,战争的直接目的就在于保存自己、消灭敌人。‚百战百胜‛是历来兵家孜孜以求又难以实现的最高目标,在这个问题上,孙子有不同的看法。《谋攻篇》中孙子提出:‚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毁人之国而非久也,必以全争于天下。‛意思是说,善于用兵的人,使敌人屈服而不用进行交战,夺取敌人的城池而不靠硬攻,毁灭敌人的国家而不需久战,必须用完善的计谋争胜于天下。
不经过直接交战,而使敌人屈服的‚全胜‛战略思想,是孙子军事上所希望达到的最理想的境界。‚全胜‛思想,就是用不流血的斗争方法,迫使敌人屈从于己方的意志,使‚用兵之害‛减少到最低的程度,使‚用兵之利‛发挥到最大。
(2)如何才能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境界呢?
◆孙子认为在实战中必须要重视谋略。孙子主张‚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用兵的上策是以谋略取胜,其次是通过外交手段取胜,再次是使用武力战胜,最下策是攻城。概括起来就是综合运用政治、外交、经济、武力威慑等手段,制止战争的爆发,达到最终的政治目的。从其具体的运用手段来讲,主要有‚伐谋‛和‚伐交‛两种。
《谋攻篇》即用谋略进攻。
《孙子兵法》的第一篇《计》讲的就是谋略,它明确指出:‚兵者,诡道也‛,‚诡道十二法‛、主张先计而后战。他的一系列谋略思想被历代兵家继承和发展,写出了很多杰出的作品,其中最著名的一部便是《三十六计》。
◆‚不战而屈人之兵‛是西方震慑理论的思想源泉。孙子是历史上第一个提出并实践了震慑战略理论的人。
‚震慑‛理论的主创人哈伦•厄尔曼博士曾经毫不讳言地表示,他的理论正是从《孙子兵法》中获取的灵感,他说:‚我一直在思考像孙子所说的那种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战略。‛‚震慑‛理论不再强调消灭敌人的军队和战争潜力,而是把打击的重点集中在摧毁和挫败敌人的战斗意志上,强调通过心理震慑迫使敌人屈服。这一点,与孙子‚夺气、夺心‛的思想惊人地一致!《军争篇》‚三军可夺气,将军可夺心‛。即对于敌方军队,可以挫伤其锐气,使其丧失士气;
对于敌方将帅,可以动摇他的决心,使其丧失斗志。
3、攻其不备,出其不意
‚攻其不备,出其不意‛的思想指的是在作战过程中隐蔽自己的作战意图,出其不意地打击敌人。语出《孙子兵法》第一篇《计篇》,强调要在敌人没有防备的地方进行攻击,在敌人意想不到的时候采取行动。‚攻其不备,出其不意‛的出奇制胜是军事谋略中的一条普遍使用的原则,战例举不胜举。
4、知彼知己,百战不殆
《孙子兵法〃谋攻篇》写道:‚知彼知己者,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己,不知彼,每战必殆‛。简明扼要的语言,指出了战争的普遍规律。毛泽东对此曾有过高度评价,在《论持久战》一文中他说:‚战争不是神物,乃是世间的一种必然运动,因此,孙子规律‘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乃是科学的真理。‛毫无疑问,任何作战都应该首先做到知已知彼;历史上以少胜多的战例无不是以知已知彼为前提的。‚知彼知已‛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重视信息和情报工作。通过有效的情报工作,了解对方的战略意图、掌握对方的兵力部署情况。
5、先胜而后求战
《孙子兵法〃形篇》指出:‚故善战者,立于不败之地,而不失敌之败也。是故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败兵先战而后求胜。‛打胜仗的军队总是首先创造取胜的条件,然后再同敌人作战;打败仗的军队总是先同敌人交战,希望在战争中取得侥幸的胜利。
同学们,今天,我们共同走进了被誉为‚兵学圣典‛的《孙子兵法》,通过对其原文的解读及主要军事观点分析,亲身感受了孙子的军事思想在中国及世界军事史上举足轻重的地位和跨越时空的魅力。
我们常说,学习的目的是学以致用。 ‚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如何在生活、学习中运用《孙子兵法》?请同学们课后思考,下节课请同学们来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