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环境危害因素识别

职业环境危害因素识别

职业环境应视为接触的多方面因素,包括化学、物理、生物、社会心理和人机因素等。劳动者过度接触这些职业危害因素,就会产生不良影响、损害健康,甚至引起职业病、工伤和工作等有关疾病。损害程度主要取决于各类因素本身的特性、接触条件以及个体反应的特性。

一、化学因素

自然界存在数以万计的天然有毒物质,人类的进化首先也是从识别有毒有害物质开始的,工业革命后随着化学工业的发展,人工合成的化学毒物种类和数量大大增加。有关资料显示已登记的化学物种类超过2300万种,这些物质中有超过700万种曾经在生产活动中得到过应用。我国是一个化工、农药大国,也是化学毒物、农药、鼠药等化学中毒灾害高发生率的地区。《中国现有化学物质名录(2003版)》中收载的化学品就有39176种。我们首先要熟悉生产工艺,了解工艺中有毒物质的存在形式,如原料、半程品、成品、辅料、副产品及废弃物、夹杂物等,并且要了解化学物质在生产环境中的存在形式,如固体、液体、气体、蒸汽、粉尘、烟尘、雾等形式,以此为依据,可以从化学分类、理化特性去分析和预测可能造成的危害。如苯的氨基硝基化和物主要形成高铁血红蛋白,氰类化合物抑制细胞色素C,有机磷农药抑制胆碱脂酶等。

二、物理因素

物理因素通常指生产和工作环境中的噪声、振动、非电离辐射和电离辐射、微小气候和气压等。随着现代工业和科技的发展,接触物理因素的职工人数增多,物理因素的强度也在增高。有些物理因素的识别是容易的,如噪声、振动、高温、低温,而微波、电离辐射、非电离辐射只有通过仪器检测才能识别出来。如,电动缝纫机、电视屏幕、微波炉周围就存在电磁辐射。

噪声,根据持续的时间和声波特征,可分为连续噪声和间断噪声,稳态噪声和脉冲噪声。时续时间小于0.5秒,间隔时间大于1秒,声压变化大于40(dB)的称为脉冲噪声,声压波动小于5dB的称为稳态噪声。根据频率特性,又可将噪声分为三个频段,小于300Hz为低频,300~800Hz为中频,大于800Hz为高频。从危害程度来看,高频噪声大于低频噪声,间断噪声危害大于连续噪声。

振动是由频率、振幅、速度和加速度几个变量来描述的,其强度常以速度或加速度率表示。

微小气候是由作业点的气温、气湿、气流和周围热源的辐射热四个参数综合组成,它可直接影响机体与外界环境的热交换,也影响到作业环境内其他职业因素的作用。

电离辐射包括α粒子、β粒子、γ射线和其他类型的放射线。非电离辐射包括紫外线、红外线、激光、微波、高频波段等。

三、生物因素

生物因素有动植物源性物质、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昆虫类等。饲养动物或接触皮毛工人可能由病毒、细菌、立克次体、原生动物、螺旋体等引起健康损害。另外,接触含有真菌的植物类如干草、谷类、烟草、棉尘、甘蔗尘等也可能引起急性、亚急性或慢性呼吸道炎症和过敏症。生物因素引起的职业危害至今尚未引起足够重视,一部分原因是由于接触这类因素的职业者散在,单位小,乡镇企业居多,往往被忽略,这是值得注意的问题。

四、社会心理因素和人机因素的识别

社会心理因素常见的包括:劳动者对社会贡献的大小,对工作的兴趣,对工作满意的程度,人事关系,上下级关系,家庭关系等。人机因素是指机器设备、工作环境和劳动者三者之间的彼此协调关系,如机器设备操作方便繁??机械化、电气自动化发展,一方面人们从强体劳动中逐步解放出来,另一方面用脑和精神高度集中的操作,复杂的自动控制及流水作业的职工日渐增多,工作性质单调、神经系统处于高度紧张状态,这些职业往往缺少体力活动,一但超过机体调节与适应功能,就会引起生理和神经、内分泌的调节改变。实验研究证明,中枢神经系统高度紧张的脑力劳动,可导致心血管、神经系统早期功能失调。 目前对社会心理因素和人机因素作定量评定尚有困难,但这些因素在现代劳动生产活动中对健康的影响已逐渐显得重要,在识别职业有害因素中必须重视。

五、职业多因素联合作用的识别

职业环境中常常存在多种职业有害因素,操作者同时或相继接触各种有害因素。如矿井工人可同时接触粉尘、振动、噪声、放射性气体等。铸造工人同时受高温、矽尘、噪声、振动、一氧化碳、金属烟尘等的作用。电焊工在通风不良的密闭区域操作时,除接触金属和焊割的烟尘外,由于紫外线和高温的存在,可将空气中的氧和氮和成氧化氮,并形成臭氧。职业有害因素的联合作用,其作用强度和性质会有所改变,因此职业医学工作者要注意多因素联合作用对工人的健康效应,并制订某些常见职业因素联合作用的卫生标准。

物理因素的联合:如高温和高湿,振动和噪声,低温和振动等。

化学因素的联合:生产环境中常有数种毒物同时存在作用于人体,这种联合作用可表现为独立作用、相加作用、增强作用。在化工、染料、制药、冶炼等行业中,这种联合作用极为多见,如油漆工同时接触二氯甲烷和甲醇时,比单独接触二氯甲烷这作用持久,毒性有增强作用。

物理和化学因素的联合:关于高温环境与工业毒物的联合作用研究最多。高温可改变化学物质的物理性状,如使有机溶剂挥发加快、空气中的毒物浓度增加。动物实验证明,当大鼠同时接触甲苯和噪声时,所引起的听力损伤效应远远大约单独作用的结果。

职业环境危害因素识别

职业环境应视为接触的多方面因素,包括化学、物理、生物、社会心理和人机因素等。劳动者过度接触这些职业危害因素,就会产生不良影响、损害健康,甚至引起职业病、工伤和工作等有关疾病。损害程度主要取决于各类因素本身的特性、接触条件以及个体反应的特性。

一、化学因素

自然界存在数以万计的天然有毒物质,人类的进化首先也是从识别有毒有害物质开始的,工业革命后随着化学工业的发展,人工合成的化学毒物种类和数量大大增加。有关资料显示已登记的化学物种类超过2300万种,这些物质中有超过700万种曾经在生产活动中得到过应用。我国是一个化工、农药大国,也是化学毒物、农药、鼠药等化学中毒灾害高发生率的地区。《中国现有化学物质名录(2003版)》中收载的化学品就有39176种。我们首先要熟悉生产工艺,了解工艺中有毒物质的存在形式,如原料、半程品、成品、辅料、副产品及废弃物、夹杂物等,并且要了解化学物质在生产环境中的存在形式,如固体、液体、气体、蒸汽、粉尘、烟尘、雾等形式,以此为依据,可以从化学分类、理化特性去分析和预测可能造成的危害。如苯的氨基硝基化和物主要形成高铁血红蛋白,氰类化合物抑制细胞色素C,有机磷农药抑制胆碱脂酶等。

二、物理因素

物理因素通常指生产和工作环境中的噪声、振动、非电离辐射和电离辐射、微小气候和气压等。随着现代工业和科技的发展,接触物理因素的职工人数增多,物理因素的强度也在增高。有些物理因素的识别是容易的,如噪声、振动、高温、低温,而微波、电离辐射、非电离辐射只有通过仪器检测才能识别出来。如,电动缝纫机、电视屏幕、微波炉周围就存在电磁辐射。

噪声,根据持续的时间和声波特征,可分为连续噪声和间断噪声,稳态噪声和脉冲噪声。时续时间小于0.5秒,间隔时间大于1秒,声压变化大于40(dB)的称为脉冲噪声,声压波动小于5dB的称为稳态噪声。根据频率特性,又可将噪声分为三个频段,小于300Hz为低频,300~800Hz为中频,大于800Hz为高频。从危害程度来看,高频噪声大于低频噪声,间断噪声危害大于连续噪声。

振动是由频率、振幅、速度和加速度几个变量来描述的,其强度常以速度或加速度率表示。

微小气候是由作业点的气温、气湿、气流和周围热源的辐射热四个参数综合组成,它可直接影响机体与外界环境的热交换,也影响到作业环境内其他职业因素的作用。

电离辐射包括α粒子、β粒子、γ射线和其他类型的放射线。非电离辐射包括紫外线、红外线、激光、微波、高频波段等。

三、生物因素

生物因素有动植物源性物质、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昆虫类等。饲养动物或接触皮毛工人可能由病毒、细菌、立克次体、原生动物、螺旋体等引起健康损害。另外,接触含有真菌的植物类如干草、谷类、烟草、棉尘、甘蔗尘等也可能引起急性、亚急性或慢性呼吸道炎症和过敏症。生物因素引起的职业危害至今尚未引起足够重视,一部分原因是由于接触这类因素的职业者散在,单位小,乡镇企业居多,往往被忽略,这是值得注意的问题。

四、社会心理因素和人机因素的识别

社会心理因素常见的包括:劳动者对社会贡献的大小,对工作的兴趣,对工作满意的程度,人事关系,上下级关系,家庭关系等。人机因素是指机器设备、工作环境和劳动者三者之间的彼此协调关系,如机器设备操作方便繁??机械化、电气自动化发展,一方面人们从强体劳动中逐步解放出来,另一方面用脑和精神高度集中的操作,复杂的自动控制及流水作业的职工日渐增多,工作性质单调、神经系统处于高度紧张状态,这些职业往往缺少体力活动,一但超过机体调节与适应功能,就会引起生理和神经、内分泌的调节改变。实验研究证明,中枢神经系统高度紧张的脑力劳动,可导致心血管、神经系统早期功能失调。 目前对社会心理因素和人机因素作定量评定尚有困难,但这些因素在现代劳动生产活动中对健康的影响已逐渐显得重要,在识别职业有害因素中必须重视。

五、职业多因素联合作用的识别

职业环境中常常存在多种职业有害因素,操作者同时或相继接触各种有害因素。如矿井工人可同时接触粉尘、振动、噪声、放射性气体等。铸造工人同时受高温、矽尘、噪声、振动、一氧化碳、金属烟尘等的作用。电焊工在通风不良的密闭区域操作时,除接触金属和焊割的烟尘外,由于紫外线和高温的存在,可将空气中的氧和氮和成氧化氮,并形成臭氧。职业有害因素的联合作用,其作用强度和性质会有所改变,因此职业医学工作者要注意多因素联合作用对工人的健康效应,并制订某些常见职业因素联合作用的卫生标准。

物理因素的联合:如高温和高湿,振动和噪声,低温和振动等。

化学因素的联合:生产环境中常有数种毒物同时存在作用于人体,这种联合作用可表现为独立作用、相加作用、增强作用。在化工、染料、制药、冶炼等行业中,这种联合作用极为多见,如油漆工同时接触二氯甲烷和甲醇时,比单独接触二氯甲烷这作用持久,毒性有增强作用。

物理和化学因素的联合:关于高温环境与工业毒物的联合作用研究最多。高温可改变化学物质的物理性状,如使有机溶剂挥发加快、空气中的毒物浓度增加。动物实验证明,当大鼠同时接触甲苯和噪声时,所引起的听力损伤效应远远大约单独作用的结果。


相关文章

  • 职业危害因素识别
  • 职业危害因素识别记录 盐城市瓯华化学工业有限公司 (2011) 职业危害因素识别 一.识别依据 首先按照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来源分为3大类:①生产工艺过程中产生的有害因素,主要包括化学因素.物理因素及生物因素.化学因素主要有生产性毒物(如铅.苯 ...查看


  • 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原理及注意原则
  • 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原理及注意原则 一.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原理 尽管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在职业卫生领域中的应用广泛,方法与手段众多,识别对象千变万化,且往往不同属性的识别对象要用不同的识别方法,但究其识别的思维方式和理论基础而言仍是基本一致的. ...查看


  • 职业安全健康管理制度
  • 职业健康宣传教育培训制度 为了提高职工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第三十一条的规定,结合本公司实际,组织对职工进行职业安全健康法规.职业安全健康知识.操作规程.职业病防护设备和个人使用的职业病防护用品 ...查看


  • 工厂风险评估程序
  • 昆山统福美耐磁制品有限公司 风险评估与风险管理程序 1.目的: 对本厂之活动.产品和服务中能够控制的危害因素进行识别.评价,以确保危害因素能够得到有效监管和改进. 2.适用范围 本程序对本厂活动.产品和服务中能够控制的危害因素进行识别.评价 ...查看


  • 危险有害因素辨识 1
  • 危险.有害因素的分类记忆诗 危险.有害因素的分类很多,每一类又有很多项,很难记忆. 我在学习时抽出了每项的一个代表字,编成了一首诗.只要诗背会,对照学习笔记,相应的 分类就记住了. 存在失控事故因,人13 物4 管6. 操造使手物冒攀,起机 ...查看


  • 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因素检测标准
  • 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因素检测标准 1 总则 作业场所监测数据必须具有科学性.可靠性和可比性,通过监测对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因素的接触水平.变化趋势及其危害性做出评定,进而通过改善劳动环境和加强个体防护以实现控制接触来保护员工的健康,特制定本检测标准 ...查看


  • 危险源告知制度
  • 细汇报.调查取证材料,必须经调查取证人员确认签字. 第二十条 事故发生后1-3日内向铁运公司安全监察部写出事故报告. 第二十一条 安全监察部接到调查处理报告后,由安全监察部召开事故处理会议,分析原因,判明责任,对事故作出处理决定. 第二十二 ...查看


  • 危害因素识别相关知识及风险评价方法
  • HSE 危害因素识别相关知识及风险评价方法 一.风险评价知识 (一)HSE 危害因素相关知识 中国石油现行标准Q/SY1002.1-2013中把"危险源"和"环境因素"统称为危害因素."危险 ...查看


  • 危险源管理制度
  • 危险源管理制度 一.目的 为了辨识公司范围内作业场所的危险源,规范公司危险源的安全管理,防范重大事故发生,确保公司安全生产顺利进行,保障职工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特制定本制度. 二.适用范围 适用于公司的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估及控制的管理工作.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