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与教的心理学

学习理论

一 试误——联结 学习理论

1 代表人物与实验

桑代克 教育心理学的创始人 猫的学习实验 (问题箱 尝试错误 即s-r) 记忆实验,联想实验范型

2三大学习理论

准备率

练习率========77面

效果率

3评价

贡献:1运用实验的方法研究学习

2鉴定了联结派学习理论的基础

局限:1简化了学习过程的性质,只能解释简单的机械学习

2未能揭示学习的意识性和能动性

3未能区别人类学习与动物学习的本质特征

二 经典型条件反射学习理论

1 代表人物 基本观念

巴浦洛夫

消退率:如果条件刺激多次出现而没有无条件刺激的强化,则建立的条件反射将逐渐减弱甚至消失

泛化与分化率:条件反射一旦建立,其他类似最初条件刺激的刺激也可以引起条件反射,称为泛华

华生

频因律:在其他条件相等的条件下,某种行为练习得越多,习惯形成的越迅速,即练习的次数在习惯形成中占主导地位

近因律:当反应频率发生时,最近新的反应比旧的反应更容易加强

贡献:巴;揭示了学习活动最基本的生理机制

华;将巴的理论引进学习领域,促成了该派学习理论的形成

局限:只能解释简单的低级学习

三 完形学习理论

1代表人物

柯勒 考夫卡 韦特海默———— 黑猩猩实验

学习本质;学习并非形成刺激-反应的联结,而是形成一个新的完形

过程:1并不是简单的神经路的连接,而是对情景进行组织的过程

2

2评价

贡献:1强调整体观和知觉经验的组织作用,关切知觉和认知的过程

2对桑代克的理论进行批判,使认知派和联结派的区别明确化,并促进学习理论的发展

局限:1把学习完全归功有机体的组织活动,否认客观现实的反应过程

2把试误学习和顿悟学习完全对立起来,不符合人类学习的特点

四 符号学习理论

1代表人物:托尔曼

2学习本质:学习并不是简单地s-r联结,而是s-o-r的过程,结果形成认知地图,o代表有机体的内部机构变化

3学习结果:不是在强化条件下形成刺激反应的联结,而是形成情境的“认知地图”,他是局部环境的综合体现,是情境整体的领悟

4学习过程:有机体在达到目的的过程中,根据预期进行尝试,不断对周围环境进行尝试,形成目标-对象-手段,有联系在一起的认知结构,即形成整体的认知地图

5学习规律 1能力率

2刺激率:涉及材料所固有的条件

3材料的呈现方式的定律:包括呈现的频率,练习的分化和鼓励的运用等 6评价

贡献:1认知观点引入联结理论改变了联结派讲学习看成盲目地,机械的

2重视学习的中介变量,强调学习的认知性和目的性

3创造性的设计了各种严密的实验,其研究范式对现代认知心理学的诞生造成了先行作用

局限:1无完整的理论体系

2忽视了人类学习与动物学习的本质差异

认知结构,完形,认知地图,三者的共性是整体

五 操作条件反射观的学习理论

1代表人物:斯金纳

行为的分类:应答性 操作性

学习观:学习的本质;学习是指有机体在某种自发行为由于得到强化而提高了该行为在这种情景下发生的概率

操作学习的过程:即操作性条件反射的形成过程

启示:行为塑造技术与强化

1连续接近技术:通过不断强化有机体的一系列逐渐接近最终行为的反应来使他逐渐形成

2强化原理和技术:类型:正或负强化

安排:连续强化和间歇强化

2理论应用

A程序教学理论(斯金纳)——白鼠学习理论

原则:1小的步子 2积极反应(正强化) 3自定步调 4低的错误率 5及时反馈 3评价

贡献:1克服了桑代克,华生联结学派学说解是学习现象的局促,扩展了联结派学说的眼界 2加深了人们对行为习得机制的理解,使人们能够成功的预测,控制,塑造和矫正 3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尤其是对现在的CAI教学

六 社会学习理论

1代表人物:班杜拉

2学习实质:1学习是指个体通过他人的行为及其强化性结果的观察,从而获得某些新的行为反应或已有的行为反应得到修正的过程

2行为习得的的途径:A是个体的直接实践认识,是直接经验的学习

B通过观察他人行为而学习(人类主形式,间接经验) 3观察学习的过程:注意过程 保持过程 动作过程 动机过程

4观察学习的教学设计:示范类型(真实的示范,象征性示范,创造性示范);

示范过程(在教学情境中确立适当的榜样,建立行为的机能价值,引

导学习者的认知和动作再创过程

5评价

贡献:1重视中介因素,综合了认知派和结合派的认知理论的思想,形成了一种认知—联结的模式,

2理论建立在严密的,以人为被试的实验基础上

3揭示了观察学习的基本规律以及社会因素对个体行为形成的作用

局限:,

1研究成果与社会环境中的具体运用存在一定的差距

2示范教学观还不够成熟

七 发现学习理论

1代表人物:布鲁纳

2认知结构:指个体对外界事物进行感知,概括的一般方式或经验所组成的观念结构,它可

以给经验中的规律以意义和组织,并形成一个模式,其主要成分是一套感知的

类别”

3新知识学习的环节:1知识的活动

2知识的转化

3对知识的评价

4促进学习的条件:知识的呈现方式 学习的内在动机

5学习结果:形成与发展认知结构,即形成各学科领域的类别编码系统

6学习过程:是类目化(概括化)的过程,学习者通过这类科类的活动将新知识与原有题目

编码系统联系起来,不断形成或发展新的类目编码系统

7学习的最佳方式:发现学习

内涵:学生利用教材或教师提供的条件自己独立思考,自己发现知识,掌握原理和规律 特点:1发生较早 2内容是无定论的实际材料 3过程复杂

优点:1能提高学生的智慧技能,培养学生直觉思维

2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内在动机

3有利于培养学生发现的技巧

4有利于知识的记忆保持和提取

8发现法教学模式

指导思想:教师为学生提供材料,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独立地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从

中发现规律,获得知识。形成发展认知结构

特点: 1教学是围绕一个课题情境展开,不是围绕一个知识项目展开

2教学中以学生的“发现”活动为主,老师起引导作用

3没有固定的组织形式

基本步骤:1提出和明确使学生感兴趣的问题

2让学生对某种问题体验到不确定性,以激发探究

3提供解决问题的各种材料和线索

4协助学生分析材料和证据、提出可能的假设帮助学生分析、判断

5协助引导学生审查假设得出的结论

教师的任务:1鼓励学生有发现的自信心

2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使之产生求知欲

3帮着学生寻找新问题与已有经验的联系

4训练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5协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

6启发学生进行对比

9 学习实质:学习者主动加工形成认知结构的过程

10评价

贡献1

2强调学习的自主性,强调学习者的独立自主思考与内在动机

局限

八 接受——同化学习理论

1代表人物:奥苏贝尔

2有意义学习:指在学习过程中,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

建立实质性和非人为性的联系的过程

3有意义学习的实质:发现学习比接受学习多了一个“发展的阶段”,但发现学习不等同于

有意义学习,接受学习不等同于机械学习

4有意义学习的过程:1学生从已有的认知结构中找出对新知识起固定作用的观念,即寻找

一个同化点

2将新知识置入到认知结构的合理位置,并与原有观念建立相应联系 3对新知识和原有知识进行精细的分化

4在新知识与其他相应知识之间建立联系,使之构成一个完整的观念

系统,继而学习者原有可认知结构得到丰富和发展

5有意义学习的结果: 1形成认知结构

2奥苏贝尔指认知结构是指个体头脑中已形成的,按层次组织起来的,

能使新知识获得意义的概念系统

6有意义学习的条件:1学习材料本身具有逻辑结构

2学习者必须具有有意义学习的心向

3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必须有同化新知识的原有知识基础

7有意义学习的类型:1表征学习

2 概念学习:包括概念的发现(自下而上)和概念的同化

3命题学习(上位学习,下位学习,并列结合学习)

8奥苏贝尔:教学策略—先行组织者

分类:说明性组织者(上位学习的类属者);比较性组织者

内涵:先行组织者是指在教新的学习材料之前,先给学生一种引导性材料,它要比新知识

更抽象,概括和综合,并且能清楚的反映认知结构中原有材料与新学习任务的联系 九: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1学习不是由教师把知识简单的传授给学生,而是由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

2学习不是被动接受信息刺激,而是主动的建构意义。意义是学习者通过新旧知识间的反复的双向的相互作用而建构而成的

3学习意义的获得,是每个学习者以自己的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对新知识重新认识和编码,建构自己的理解,在这一过程中,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经验因为新知识的进入而发生调整和改变

讲解式教学特点:1教学过程中,师生要互动

2大量利用例证

3它是演绎的,从一般到逐步具体的过程

4它是有序的

陈述性知识的教学过程环节:1保证学生习得所教的概念和策略

2 设计变式练习,使习得的规则变为智慧技能,变式练习是概

念和规则的变化

陈述性知识为主要目标的作用: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促进学生的知识的

保持

教学过程环节:1教材的组织与呈现

2促进知识的理解

3指导复习,促进知识的巩固

知识的保持(巩固):复述策略 组织策略 精加工策略 恰当安排复习时间

操作题

1、假如你是一位四年级语文教师,本节课要讲授的杜甫的诗歌《绝句》。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提问策略主要包括哪些方面?请设计简短教学片断,并充分利用提问策略。 提问策略

1提问的目的要明确:A鼓励思考理解教学内容的价值 B诊断和检查学生掌握知识技能情况

C复习,巩固与强化以学习的知识D管理性目的E鼓励学生

参与

2选择恰当的问题:选择问题的类型,问题可分为内容性问题,过程性问题,选择问题的难

度,应选择适应性问题,好的问题是学生感到有能力回答的,

有兴趣回答的,准备回答的,因而会主动的回答。提出的问

题,应该有大多数人能够回答,选择清晰明白的问题,选择

速进教学的问题,选择教师能够回答或知道怎么回答的问题,

避免提是与否的问题,及分析含量低,猜测成分大的问题

3正确叫答具体做法:A留下等候时间。低水平问题三到四秒,高水平问题十五秒。 B提问

后再叫学生回答 C给学生同等的机会回答问题 D保持悬念,

使学生感到任何时候都有被要求回答问题的可能性

4有效反馈具体做法:A学生回答的问题后与教师予以评价之间,应留下三至四秒时间,使

学生进行一些补充说明 B对学生的回答必须做出反馈 C对

学生的回答作出肯定性反馈 D对学生的不同回答做出不同

反馈

5采取支持性措施:首先,教师和其他学生在学生回答问题时要认真倾听,其次,当学生的

问题偏离教学内容或教学方向,教师通过暗示、提醒、引导、

点拨等方式,使学生的问题围绕答案,指向问题的正确答案,

不要轻易中断他们的回答,再次,在学生回答时通过非评判

性的反馈方式,鼓励犹豫不决的学生,最后,在随后的教学

中应用或反复提到学生回答问题时的观念

6管理教学时间的策略:A减少教学时间的浪费:快速进入教学,三分钟内进入教学为宜,

减少教学活动间的过渡时间,避免干扰教学的中断,建立教

学规程和程序,确保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和教学方法的正确性

B增加在学时间:以教学为中心,减少组织教学组织的时间C

增加专注学习的时间:引发学生的兴趣,进行挑战式教学,

进行生动形象的教学,激发学生的动机 D提高时间利用效

率:把握最佳教学时间,根据学习过程中大脑工作能力的一

般变化规律安排教学,适当加大每课时的教学信息量

7目标导向的教学设计主要环节

1教学并陈述教学的目的 2分析学习任务 3根据任务分析,导出适当的教学过

程 4对照教学目标,检测与教学评价结果

名词解释:

1、有意义学习:以符号为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原有认知结构建立实质的非人为的联系。

2、先行组织者:一种引导性材料,分为说明性与比较性的先行组织者。

3、陈述性知识:是个人有意识地提取线索,因而能直接陈述的知识。主要是用来回答世界是什么的知识。

4、程序性知识:是指个人没有一是地提取线索,只能借助某种作业形式间接推测其存在的知识,主要用来解决怎么办的知识。又分为对外办事的程序性知识和对内调控的程序性知识。

5、迁移:指的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所产生的影响。

6、任务分析:任务分析是一种教学设计的技术,指在开始教学活动之前,预先对教学目标中所规定的、需要学生习得的能力或倾向的构成成分及其层次关系详加分析,为学习顺序的安排和教学条件的创设提供心理学依据。

7、 连续接近技术:通过不断强化有机体的一系列逐渐接近最终行为的反应来使他逐步形成这种行为。

8、消退律:如果条件刺激多次出现而没有无条件刺激的强化,则已建立的条件反射将逐渐减弱甚至消失。

9、泛化与分化律:条件反射一旦建立,其它类似最初条件刺激的刺激也可以引起条件反射,称为泛化。

10、频因律:在其它条件相等的情况下,某种行为练习得越多,习惯形成得就越

迅速,即练习的次数在习惯中起重要作用。

11、近因律:当反应频繁发生时,最新近的反应比较早的反应更容易得到加强。

12、发现学习:是以学生为中心的一种教学方法,它是为学生提供可使用的知识,来建构理解的一种策略。在发现学习模式中,教师首先提供一系列事例,而后让学生运用归纳推理的方式得到隐含于其中的原理。

13、个别化教学:是为了满足每个学生特定的学习需要而采用的一种教学方式。也就是说,个别化教学是为了适应个别学生的需要、能力、兴趣、学习进度和认知方式等而设计教学的方法,但它并不意味着个体独自学习。

14、学习策略:就是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的效果和效率,有目的有意识的制定的有关学习过程的复杂的方案。

15、赫尔巴特的四段教学法:明了-给学生明确讲解新知识;联想——新知识要与旧知识形成联系;系统——形成概念和结论;方法——把所学的知识用于实践。

16、动机:是激发、维持并使行为指向特定目的的一种力量。它是一种解释性的概念。

17、 诱因:能够激发个体动机的刺激或情境都可成为诱因。诱因可分为正诱因和负诱因。

18、自我效能感:是对自我能力或操作绩效的感知。

19、学习:主体与环境相互作用所引起的能力或行为倾向的相对持久地变化。 简答题

1、加涅根据学习结果将学习分为哪几类?

答:五种学习结果,它们是:1.言语信息;2.智力技能;3.认知策略;4.态度;5.动作技能

2、新课文的学习大致分为哪几步?

答:第一步:通过从下至上的加工(即从局部到整体的加工),理解课文的内容;第二步:在初步掌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通过由上至下的加工,即从整体到局部加工,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找到课文分段与分层的依据;第三步:在前两部的基础上,反复品读课文,学习课文在遣词造句和表达方面的特色并通过多种形式的联系,使课本上的语文知识转化为学生自身的读写技

能和策略。

3、进行概念形成教学时,教师应提供哪些学习外部条件?

提供正例与反例,正例要有变化,否则学习者会将非本质属作为本质属性。反例的呈现有助于学生辨别,使概念的概括精确化。

及时反馈,以检验他的假设是否正确。

4、进行概念同化学习时,教师应提供哪些学习外部条件?

学习条件:要求学生认知结构中具有同化新概念的适当上位结构

教师:下定义方式将概念的本质特征呈现给学生,同时举少量具有典型意义的例子作分析说明,证明定义中涉及的那些共同属性。

5、语文阅读能力由哪几类知识构成:

有关课文内容的知识

通过对字、词、句的解码,从中获得意义的技能

理解作者的思路、构思与表达技巧方面的技能

6、辨别学习中,教师可采取哪些技术来促进学生的识别学习?

扩大有关特征;对比;发挥多种知觉系统的作用;强化或反馈。

6、举例说明上位学习、下位学习和并列结合学习。(略

7、任务分析的步骤有哪些?

任务分析从确定终点行为开始,即确定某些教学活动完成后,学生要达到的终点目标。

为了实现终点目标,首先要诊断学生,确定学生的起点能力,即学生在接受新的学习任务之前,他原有知识与技能方面的学习准备,

其次要确定从起点能力到达终点目标之间学生必须掌握的各种先备知识和技能(使能目标)。

8、列举组织策略的类型。

主要有概念图、比较图表、示意图、层级图、群集策略、纲要法等

9、简述布鲁姆的认知领域教学目标。

知识、领会、运用、分析、综合、评价。

10、列举一些记忆术。

位置法、首字母缩写、关键词法、联想法、谐音法、做笔记等。

11、管理教学时间的策略有哪些?

减少教学时间的浪费:快速进入教学,3分钟内进入正式教学为宜;减少教学活动间的过渡时间;避免干扰教学的中断;建立教学规程和程序;确保教学内容的科学性与教学方法的正确性。

增加在学时间:以教学为中心;减少组织教学的时间。

增加专注学习的时间:引起学生的兴趣;进行挑战性教学;进行生动形象的教学;激发学生的动机。

提高时间利用效率:把握最佳教学时间;根据学习过中大脑工作能力的一般变化规律安排教学;适当加大每课时的教学信息量。

12、根据学习目标的不同进行的分类。

美国心理学家布卢姆(B.B loom)将教育目标分为认知领域的目标、情感领域的目标和动作技能领域的目标三大部分,每一领域的目标又从低到高分为若干等级。其中认知领域的目标可以分为知识、理解、运用、分析、综合、评价六类

13、凯洛夫的教学过程

组织上课-检查复习-提出上课的目的、内容和要求-讲授新教材并明确内容要点-检查巩固所学的知识-布置课外作业

14、观察学习的过程是怎样的?

①注意过程;②保持过程;③动作再现过程;④动机过程

15、辨别学习教师应怎样处理?

扩大有关特征;对比;发挥多种知觉系统的作用;强化或反馈。

16、概念分析包括哪些方面?

概念名称、概念例证、概念属性、概念定义

17、目标导向的课堂教学设计的主要环节有哪些?

1、设置并陈述教学目标;2、分析学习任务;3、根据任务分析,导出适当的教学过程;4、对照教学目标,检测与评价教学结果

18、讲解式教学的特点有哪些?

1、要求师生之间有大量的相互作用。虽然以教师先讲为主,在课上始终要求学生作出反应,要抓住学生的注意。2、大量利用例证。虽然强调有意义言

语学习,但例证包括图解或图画。3、它是演绎的,最一般的蕴涵的概念最初呈现,然后从中引出特殊的概念。4、它是有序的,材料的呈现有一定步子,这些步子首先是先行组织者。

19、关于动作技能增补的反馈结果知识的准确性应注意什么?

1、既呈现错误的方向,又提供错误大小的结果的知识,其效果最好。2、结果知识的范围较大时,能有效促进学习;3、由学习者来决定何时呈现结果的知识,学习效果较好。

20、学习策略怎样分类?

认和策略、元认知策略和资源管理策略

21、建构主义的主要学习观是怎样的?

1、学习不是由教师把知识简单地传递给学生,而是由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2、学习不是被动接收信息刺激,或简单的信息输入、存储和提取而是主动地建构意义。意义是学习者通过新旧知识经验间的反复的、双向的相互作用过程而建构成的3、学习意义的获得,是每个学习者以自己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对新信息重新认识和编码,建构自己的理解。在这一过程中,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经验因为新知识经验的进入而发生调整和改变。

22、提高教学可懂性的技术

1、设计先行组织者,促进保持与迁移

2、设计符号标志,使教材结构鲜明

3、设计附加问题,控制学生的注意

论述题

1、支架式教学模式是怎样的,联系实际教学请做一个支架式设计。

(1)搭脚手架--围绕当前学习主题,按“最邻近发展区”的要求建立概念框架。

(2)进入情境--将学生引入一定的问题情境。

(3)独立探索--让学生独立探索。探索内容包括:确定与给定概念有关的各种属性,并将各种属性按其重要性大小顺序排列。探索开始时要先由教师启发引导,然后让学生自己去分析;探索过程中教师要适时提示,帮助学生沿概念框架逐步攀升。

(4)协作学习--进行小组协商、讨论。讨论的结果有可能使原来确

定的、与当前所学概念有关的属性增加或减少,各种属性的排列次序也可能有所调整,并使原来多种意见相互矛盾、且态度纷呈的复杂局面逐渐变得明朗、一致起来。在共享集体思维成果的基础上达到对当前所学概念比较全面、正确的理解,即最终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5)效果评价--对学习效果的评价包括学生个人的自我评价和学习小组对个人的学习评价,评价内容包括:①自主学习能力;②对小组协作学习所作出的贡献;③是否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设计略。

2 试论述随机进入教学模式

随机进入教学——指学习者面对事物的复杂性和问题的多面性,可以随意通过不同途径,不同方法进入同样的教学内容的学习,从而获得对同一事物或同一问题的多方面的认识与理解,真正对所学知识达到全面而深刻的意义建构。

教学流程:呈现基本情境→随机进入学习→思维发展训练→小组协作学习→学习效果评价。

适用范围:研究对象的内在性质和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比较复杂,研究的问题涉及面较广。

3、概念形成的学习条件与过程是怎样的?

概念形成适宜于具体概念的学习

学习过程:知觉辨认——假设——检验假设——概括

教师提供学习外部条件:提供正例与反例,正例要有变化,否则学习者会将非本质属作为本质属性。反例的呈现有助于学生辨别,使概念的概括精确化。及时反馈,以检验他的假设是否正确。

4、概念同化的学习条件与过程是怎样的?

概念同化适宜于定义性概念的学习。

学习条件:要求学生认知结构中具有同化新概念的适当上位结构

教师:下定义方式将概念的本质特征呈现给学生,同时举少量具有典型意义的例子作分析说明,证明定义中涉及的那些共同属性。

5、程序性知识的教学过程是怎样的?

程序性知识为主要目标的教学,主要任务是:习得的概念和规则在新情境中

运用

程序性知识的教学过程环节:保证学生习得所教的概念和规则;设计变式练习,使习得的规则转化为智慧技能。

(1)知识习得阶段:概念和规则正例的变化,有助于学习者排除无关特征的干扰;宜设置与原先的学习情境相似的问题情境进行练习。

(2)知识转化和应用阶段:题型或问题情境的变化,有助于学习者获得熟练解决问题的技能。

(3)反馈:提供信息的反馈是程序性知识的学习中非常重要的外部条件之

一。对错误学习的反馈意见越具体、越有针对性,效果越好。

教学片段设计:

一、理解诗题,知晓诗人

1、师:现在是什么季节?春天在同学们的眼里是怎样的?(鼓励学生思考)

2、简介绝句这种体裁。

绝句是旧诗的一种体裁,每首四句,每句五个字的,就称五言绝句,每句七个字的就称七言绝句。这一首诗就是一首几言绝句?(七言绝句)(掌握知识点)

二、疏通句读,初知诗意

1、诗人眼中的春天是怎样的?他看到了什么呢?(内容性问题)

2、诗中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都有什么特点呢?(内容性问题)

3、为什么诗人形容雪用“千秋”,形容船用“万里”呢?你觉得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呢?(鼓励学生思考,提高学生兴趣)

4、你能将诗人所见的用自己的话描述吗?(鼓励学生思考,发展学生表达能力与想象能力)

5、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你是怎么知道的?

6、我们应该带着什么情感去朗诵这首诗,哪些同学愿意试一试。

„„

2、怎样衡量一个教学目标是明确的,马杰提出行为目标应具有哪些要素?请你运用行为目标技术陈述目标,写出《题西林壁》的教学目标。

答:教学目标明确:

第一,教学目标要用可观察的行为来陈述,使教学目标具有可操作性;

第二,教学目标的陈述要反映学生行为的变化,要陈述学生的学习结果

马杰提出行为目标有以下三个要素:

1.可观察的行为

2.行为发生的条件

3.可接受的行为标准

绝句的教学目标如下:

1.认识3个生字,会写4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默写《题西林壁》。

3.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能把读诗的感受与他人交流。

3、阅读过程是怎样的,请联系实际教学谈一谈:

自下而上的加工;自上而下的加工

新课文的学习大致分为三步:

第一步:通过从下至上的加工(即从局部到整体的加工),理解课文的内容;

第二步:在初步掌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通过由上至下的加工,即从整体到局部加工,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找到课文分段与分层的依据;

第三步:在前两部的基础上,反复品读课文,学习课文在遣词造句和表达方面的特色并通过多种形式的联系,使课本上的语文知识转化为学生自身的读写技能和策略。 联系实际略。

4、任务分析的方法是怎样的?请用小学数学《看图解答加法应用题》一课为例,绘出一个任务分析图。

答:任务分析通常采用逆推法,即从终点目标开始,提出这样的问题:“学生要达到这一目标,他预先必须具备哪些知识和技能?”一直追问到学生已经熟练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即学生的起点状态或起点能力。

然后将从起点能力到终点目标之间需要预先掌握的知识和技能目标使能目标逐级排列起来。

教学时,从起点能力开始,首先实现最低层次的使能目标,然后实现第二层次的(使能目标),依次类推,最后达到终点目标。

任务设计图:

5、陈述性知识的教学过程,试举例说明。

以陈述性知识为主要目标的教学,主要任务是:

首要是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然后是在理解的基础上促进学生对知识的保持

陈述性知识的教学过程环节:

(1)教材的组织与呈现,利用教材呈现技术,提高教材可懂度:可采用先行组织者策略、符号标志技术和附加问题设计

(2)设计教学活动,促进知识理解,激活原有知识:促进学生参与理解活动、使学生自我控制理解活动,进行知识理解的策略训练。

(3) 指导复习,促进知识的巩固:复述策略、组织策略、精加工策略、恰当安排复习时间等。其中恰当安排复习时间的策略包括:机械程度高的学习材料遗忘先快后慢,习得后两天内遗忘量达70%,应及时复习;

有意义的材料,学习不易遗忘,复习时间可延后;采用分散复习(不要集中复习)(不同性质的材料穿插复习,复习一段时间后进行放松活动)

举例略。

6、规则学习的教与学,请联系实际作一个教学设计。

规一例法与例一规法 具体阐述与教学设计略。

学习理论

一 试误——联结 学习理论

1 代表人物与实验

桑代克 教育心理学的创始人 猫的学习实验 (问题箱 尝试错误 即s-r) 记忆实验,联想实验范型

2三大学习理论

准备率

练习率========77面

效果率

3评价

贡献:1运用实验的方法研究学习

2鉴定了联结派学习理论的基础

局限:1简化了学习过程的性质,只能解释简单的机械学习

2未能揭示学习的意识性和能动性

3未能区别人类学习与动物学习的本质特征

二 经典型条件反射学习理论

1 代表人物 基本观念

巴浦洛夫

消退率:如果条件刺激多次出现而没有无条件刺激的强化,则建立的条件反射将逐渐减弱甚至消失

泛化与分化率:条件反射一旦建立,其他类似最初条件刺激的刺激也可以引起条件反射,称为泛华

华生

频因律:在其他条件相等的条件下,某种行为练习得越多,习惯形成的越迅速,即练习的次数在习惯形成中占主导地位

近因律:当反应频率发生时,最近新的反应比旧的反应更容易加强

贡献:巴;揭示了学习活动最基本的生理机制

华;将巴的理论引进学习领域,促成了该派学习理论的形成

局限:只能解释简单的低级学习

三 完形学习理论

1代表人物

柯勒 考夫卡 韦特海默———— 黑猩猩实验

学习本质;学习并非形成刺激-反应的联结,而是形成一个新的完形

过程:1并不是简单的神经路的连接,而是对情景进行组织的过程

2

2评价

贡献:1强调整体观和知觉经验的组织作用,关切知觉和认知的过程

2对桑代克的理论进行批判,使认知派和联结派的区别明确化,并促进学习理论的发展

局限:1把学习完全归功有机体的组织活动,否认客观现实的反应过程

2把试误学习和顿悟学习完全对立起来,不符合人类学习的特点

四 符号学习理论

1代表人物:托尔曼

2学习本质:学习并不是简单地s-r联结,而是s-o-r的过程,结果形成认知地图,o代表有机体的内部机构变化

3学习结果:不是在强化条件下形成刺激反应的联结,而是形成情境的“认知地图”,他是局部环境的综合体现,是情境整体的领悟

4学习过程:有机体在达到目的的过程中,根据预期进行尝试,不断对周围环境进行尝试,形成目标-对象-手段,有联系在一起的认知结构,即形成整体的认知地图

5学习规律 1能力率

2刺激率:涉及材料所固有的条件

3材料的呈现方式的定律:包括呈现的频率,练习的分化和鼓励的运用等 6评价

贡献:1认知观点引入联结理论改变了联结派讲学习看成盲目地,机械的

2重视学习的中介变量,强调学习的认知性和目的性

3创造性的设计了各种严密的实验,其研究范式对现代认知心理学的诞生造成了先行作用

局限:1无完整的理论体系

2忽视了人类学习与动物学习的本质差异

认知结构,完形,认知地图,三者的共性是整体

五 操作条件反射观的学习理论

1代表人物:斯金纳

行为的分类:应答性 操作性

学习观:学习的本质;学习是指有机体在某种自发行为由于得到强化而提高了该行为在这种情景下发生的概率

操作学习的过程:即操作性条件反射的形成过程

启示:行为塑造技术与强化

1连续接近技术:通过不断强化有机体的一系列逐渐接近最终行为的反应来使他逐渐形成

2强化原理和技术:类型:正或负强化

安排:连续强化和间歇强化

2理论应用

A程序教学理论(斯金纳)——白鼠学习理论

原则:1小的步子 2积极反应(正强化) 3自定步调 4低的错误率 5及时反馈 3评价

贡献:1克服了桑代克,华生联结学派学说解是学习现象的局促,扩展了联结派学说的眼界 2加深了人们对行为习得机制的理解,使人们能够成功的预测,控制,塑造和矫正 3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尤其是对现在的CAI教学

六 社会学习理论

1代表人物:班杜拉

2学习实质:1学习是指个体通过他人的行为及其强化性结果的观察,从而获得某些新的行为反应或已有的行为反应得到修正的过程

2行为习得的的途径:A是个体的直接实践认识,是直接经验的学习

B通过观察他人行为而学习(人类主形式,间接经验) 3观察学习的过程:注意过程 保持过程 动作过程 动机过程

4观察学习的教学设计:示范类型(真实的示范,象征性示范,创造性示范);

示范过程(在教学情境中确立适当的榜样,建立行为的机能价值,引

导学习者的认知和动作再创过程

5评价

贡献:1重视中介因素,综合了认知派和结合派的认知理论的思想,形成了一种认知—联结的模式,

2理论建立在严密的,以人为被试的实验基础上

3揭示了观察学习的基本规律以及社会因素对个体行为形成的作用

局限:,

1研究成果与社会环境中的具体运用存在一定的差距

2示范教学观还不够成熟

七 发现学习理论

1代表人物:布鲁纳

2认知结构:指个体对外界事物进行感知,概括的一般方式或经验所组成的观念结构,它可

以给经验中的规律以意义和组织,并形成一个模式,其主要成分是一套感知的

类别”

3新知识学习的环节:1知识的活动

2知识的转化

3对知识的评价

4促进学习的条件:知识的呈现方式 学习的内在动机

5学习结果:形成与发展认知结构,即形成各学科领域的类别编码系统

6学习过程:是类目化(概括化)的过程,学习者通过这类科类的活动将新知识与原有题目

编码系统联系起来,不断形成或发展新的类目编码系统

7学习的最佳方式:发现学习

内涵:学生利用教材或教师提供的条件自己独立思考,自己发现知识,掌握原理和规律 特点:1发生较早 2内容是无定论的实际材料 3过程复杂

优点:1能提高学生的智慧技能,培养学生直觉思维

2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内在动机

3有利于培养学生发现的技巧

4有利于知识的记忆保持和提取

8发现法教学模式

指导思想:教师为学生提供材料,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独立地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从

中发现规律,获得知识。形成发展认知结构

特点: 1教学是围绕一个课题情境展开,不是围绕一个知识项目展开

2教学中以学生的“发现”活动为主,老师起引导作用

3没有固定的组织形式

基本步骤:1提出和明确使学生感兴趣的问题

2让学生对某种问题体验到不确定性,以激发探究

3提供解决问题的各种材料和线索

4协助学生分析材料和证据、提出可能的假设帮助学生分析、判断

5协助引导学生审查假设得出的结论

教师的任务:1鼓励学生有发现的自信心

2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使之产生求知欲

3帮着学生寻找新问题与已有经验的联系

4训练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5协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

6启发学生进行对比

9 学习实质:学习者主动加工形成认知结构的过程

10评价

贡献1

2强调学习的自主性,强调学习者的独立自主思考与内在动机

局限

八 接受——同化学习理论

1代表人物:奥苏贝尔

2有意义学习:指在学习过程中,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

建立实质性和非人为性的联系的过程

3有意义学习的实质:发现学习比接受学习多了一个“发展的阶段”,但发现学习不等同于

有意义学习,接受学习不等同于机械学习

4有意义学习的过程:1学生从已有的认知结构中找出对新知识起固定作用的观念,即寻找

一个同化点

2将新知识置入到认知结构的合理位置,并与原有观念建立相应联系 3对新知识和原有知识进行精细的分化

4在新知识与其他相应知识之间建立联系,使之构成一个完整的观念

系统,继而学习者原有可认知结构得到丰富和发展

5有意义学习的结果: 1形成认知结构

2奥苏贝尔指认知结构是指个体头脑中已形成的,按层次组织起来的,

能使新知识获得意义的概念系统

6有意义学习的条件:1学习材料本身具有逻辑结构

2学习者必须具有有意义学习的心向

3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必须有同化新知识的原有知识基础

7有意义学习的类型:1表征学习

2 概念学习:包括概念的发现(自下而上)和概念的同化

3命题学习(上位学习,下位学习,并列结合学习)

8奥苏贝尔:教学策略—先行组织者

分类:说明性组织者(上位学习的类属者);比较性组织者

内涵:先行组织者是指在教新的学习材料之前,先给学生一种引导性材料,它要比新知识

更抽象,概括和综合,并且能清楚的反映认知结构中原有材料与新学习任务的联系 九: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1学习不是由教师把知识简单的传授给学生,而是由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

2学习不是被动接受信息刺激,而是主动的建构意义。意义是学习者通过新旧知识间的反复的双向的相互作用而建构而成的

3学习意义的获得,是每个学习者以自己的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对新知识重新认识和编码,建构自己的理解,在这一过程中,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经验因为新知识的进入而发生调整和改变

讲解式教学特点:1教学过程中,师生要互动

2大量利用例证

3它是演绎的,从一般到逐步具体的过程

4它是有序的

陈述性知识的教学过程环节:1保证学生习得所教的概念和策略

2 设计变式练习,使习得的规则变为智慧技能,变式练习是概

念和规则的变化

陈述性知识为主要目标的作用: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促进学生的知识的

保持

教学过程环节:1教材的组织与呈现

2促进知识的理解

3指导复习,促进知识的巩固

知识的保持(巩固):复述策略 组织策略 精加工策略 恰当安排复习时间

操作题

1、假如你是一位四年级语文教师,本节课要讲授的杜甫的诗歌《绝句》。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提问策略主要包括哪些方面?请设计简短教学片断,并充分利用提问策略。 提问策略

1提问的目的要明确:A鼓励思考理解教学内容的价值 B诊断和检查学生掌握知识技能情况

C复习,巩固与强化以学习的知识D管理性目的E鼓励学生

参与

2选择恰当的问题:选择问题的类型,问题可分为内容性问题,过程性问题,选择问题的难

度,应选择适应性问题,好的问题是学生感到有能力回答的,

有兴趣回答的,准备回答的,因而会主动的回答。提出的问

题,应该有大多数人能够回答,选择清晰明白的问题,选择

速进教学的问题,选择教师能够回答或知道怎么回答的问题,

避免提是与否的问题,及分析含量低,猜测成分大的问题

3正确叫答具体做法:A留下等候时间。低水平问题三到四秒,高水平问题十五秒。 B提问

后再叫学生回答 C给学生同等的机会回答问题 D保持悬念,

使学生感到任何时候都有被要求回答问题的可能性

4有效反馈具体做法:A学生回答的问题后与教师予以评价之间,应留下三至四秒时间,使

学生进行一些补充说明 B对学生的回答必须做出反馈 C对

学生的回答作出肯定性反馈 D对学生的不同回答做出不同

反馈

5采取支持性措施:首先,教师和其他学生在学生回答问题时要认真倾听,其次,当学生的

问题偏离教学内容或教学方向,教师通过暗示、提醒、引导、

点拨等方式,使学生的问题围绕答案,指向问题的正确答案,

不要轻易中断他们的回答,再次,在学生回答时通过非评判

性的反馈方式,鼓励犹豫不决的学生,最后,在随后的教学

中应用或反复提到学生回答问题时的观念

6管理教学时间的策略:A减少教学时间的浪费:快速进入教学,三分钟内进入教学为宜,

减少教学活动间的过渡时间,避免干扰教学的中断,建立教

学规程和程序,确保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和教学方法的正确性

B增加在学时间:以教学为中心,减少组织教学组织的时间C

增加专注学习的时间:引发学生的兴趣,进行挑战式教学,

进行生动形象的教学,激发学生的动机 D提高时间利用效

率:把握最佳教学时间,根据学习过程中大脑工作能力的一

般变化规律安排教学,适当加大每课时的教学信息量

7目标导向的教学设计主要环节

1教学并陈述教学的目的 2分析学习任务 3根据任务分析,导出适当的教学过

程 4对照教学目标,检测与教学评价结果

名词解释:

1、有意义学习:以符号为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原有认知结构建立实质的非人为的联系。

2、先行组织者:一种引导性材料,分为说明性与比较性的先行组织者。

3、陈述性知识:是个人有意识地提取线索,因而能直接陈述的知识。主要是用来回答世界是什么的知识。

4、程序性知识:是指个人没有一是地提取线索,只能借助某种作业形式间接推测其存在的知识,主要用来解决怎么办的知识。又分为对外办事的程序性知识和对内调控的程序性知识。

5、迁移:指的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所产生的影响。

6、任务分析:任务分析是一种教学设计的技术,指在开始教学活动之前,预先对教学目标中所规定的、需要学生习得的能力或倾向的构成成分及其层次关系详加分析,为学习顺序的安排和教学条件的创设提供心理学依据。

7、 连续接近技术:通过不断强化有机体的一系列逐渐接近最终行为的反应来使他逐步形成这种行为。

8、消退律:如果条件刺激多次出现而没有无条件刺激的强化,则已建立的条件反射将逐渐减弱甚至消失。

9、泛化与分化律:条件反射一旦建立,其它类似最初条件刺激的刺激也可以引起条件反射,称为泛化。

10、频因律:在其它条件相等的情况下,某种行为练习得越多,习惯形成得就越

迅速,即练习的次数在习惯中起重要作用。

11、近因律:当反应频繁发生时,最新近的反应比较早的反应更容易得到加强。

12、发现学习:是以学生为中心的一种教学方法,它是为学生提供可使用的知识,来建构理解的一种策略。在发现学习模式中,教师首先提供一系列事例,而后让学生运用归纳推理的方式得到隐含于其中的原理。

13、个别化教学:是为了满足每个学生特定的学习需要而采用的一种教学方式。也就是说,个别化教学是为了适应个别学生的需要、能力、兴趣、学习进度和认知方式等而设计教学的方法,但它并不意味着个体独自学习。

14、学习策略:就是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的效果和效率,有目的有意识的制定的有关学习过程的复杂的方案。

15、赫尔巴特的四段教学法:明了-给学生明确讲解新知识;联想——新知识要与旧知识形成联系;系统——形成概念和结论;方法——把所学的知识用于实践。

16、动机:是激发、维持并使行为指向特定目的的一种力量。它是一种解释性的概念。

17、 诱因:能够激发个体动机的刺激或情境都可成为诱因。诱因可分为正诱因和负诱因。

18、自我效能感:是对自我能力或操作绩效的感知。

19、学习:主体与环境相互作用所引起的能力或行为倾向的相对持久地变化。 简答题

1、加涅根据学习结果将学习分为哪几类?

答:五种学习结果,它们是:1.言语信息;2.智力技能;3.认知策略;4.态度;5.动作技能

2、新课文的学习大致分为哪几步?

答:第一步:通过从下至上的加工(即从局部到整体的加工),理解课文的内容;第二步:在初步掌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通过由上至下的加工,即从整体到局部加工,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找到课文分段与分层的依据;第三步:在前两部的基础上,反复品读课文,学习课文在遣词造句和表达方面的特色并通过多种形式的联系,使课本上的语文知识转化为学生自身的读写技

能和策略。

3、进行概念形成教学时,教师应提供哪些学习外部条件?

提供正例与反例,正例要有变化,否则学习者会将非本质属作为本质属性。反例的呈现有助于学生辨别,使概念的概括精确化。

及时反馈,以检验他的假设是否正确。

4、进行概念同化学习时,教师应提供哪些学习外部条件?

学习条件:要求学生认知结构中具有同化新概念的适当上位结构

教师:下定义方式将概念的本质特征呈现给学生,同时举少量具有典型意义的例子作分析说明,证明定义中涉及的那些共同属性。

5、语文阅读能力由哪几类知识构成:

有关课文内容的知识

通过对字、词、句的解码,从中获得意义的技能

理解作者的思路、构思与表达技巧方面的技能

6、辨别学习中,教师可采取哪些技术来促进学生的识别学习?

扩大有关特征;对比;发挥多种知觉系统的作用;强化或反馈。

6、举例说明上位学习、下位学习和并列结合学习。(略

7、任务分析的步骤有哪些?

任务分析从确定终点行为开始,即确定某些教学活动完成后,学生要达到的终点目标。

为了实现终点目标,首先要诊断学生,确定学生的起点能力,即学生在接受新的学习任务之前,他原有知识与技能方面的学习准备,

其次要确定从起点能力到达终点目标之间学生必须掌握的各种先备知识和技能(使能目标)。

8、列举组织策略的类型。

主要有概念图、比较图表、示意图、层级图、群集策略、纲要法等

9、简述布鲁姆的认知领域教学目标。

知识、领会、运用、分析、综合、评价。

10、列举一些记忆术。

位置法、首字母缩写、关键词法、联想法、谐音法、做笔记等。

11、管理教学时间的策略有哪些?

减少教学时间的浪费:快速进入教学,3分钟内进入正式教学为宜;减少教学活动间的过渡时间;避免干扰教学的中断;建立教学规程和程序;确保教学内容的科学性与教学方法的正确性。

增加在学时间:以教学为中心;减少组织教学的时间。

增加专注学习的时间:引起学生的兴趣;进行挑战性教学;进行生动形象的教学;激发学生的动机。

提高时间利用效率:把握最佳教学时间;根据学习过中大脑工作能力的一般变化规律安排教学;适当加大每课时的教学信息量。

12、根据学习目标的不同进行的分类。

美国心理学家布卢姆(B.B loom)将教育目标分为认知领域的目标、情感领域的目标和动作技能领域的目标三大部分,每一领域的目标又从低到高分为若干等级。其中认知领域的目标可以分为知识、理解、运用、分析、综合、评价六类

13、凯洛夫的教学过程

组织上课-检查复习-提出上课的目的、内容和要求-讲授新教材并明确内容要点-检查巩固所学的知识-布置课外作业

14、观察学习的过程是怎样的?

①注意过程;②保持过程;③动作再现过程;④动机过程

15、辨别学习教师应怎样处理?

扩大有关特征;对比;发挥多种知觉系统的作用;强化或反馈。

16、概念分析包括哪些方面?

概念名称、概念例证、概念属性、概念定义

17、目标导向的课堂教学设计的主要环节有哪些?

1、设置并陈述教学目标;2、分析学习任务;3、根据任务分析,导出适当的教学过程;4、对照教学目标,检测与评价教学结果

18、讲解式教学的特点有哪些?

1、要求师生之间有大量的相互作用。虽然以教师先讲为主,在课上始终要求学生作出反应,要抓住学生的注意。2、大量利用例证。虽然强调有意义言

语学习,但例证包括图解或图画。3、它是演绎的,最一般的蕴涵的概念最初呈现,然后从中引出特殊的概念。4、它是有序的,材料的呈现有一定步子,这些步子首先是先行组织者。

19、关于动作技能增补的反馈结果知识的准确性应注意什么?

1、既呈现错误的方向,又提供错误大小的结果的知识,其效果最好。2、结果知识的范围较大时,能有效促进学习;3、由学习者来决定何时呈现结果的知识,学习效果较好。

20、学习策略怎样分类?

认和策略、元认知策略和资源管理策略

21、建构主义的主要学习观是怎样的?

1、学习不是由教师把知识简单地传递给学生,而是由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2、学习不是被动接收信息刺激,或简单的信息输入、存储和提取而是主动地建构意义。意义是学习者通过新旧知识经验间的反复的、双向的相互作用过程而建构成的3、学习意义的获得,是每个学习者以自己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对新信息重新认识和编码,建构自己的理解。在这一过程中,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经验因为新知识经验的进入而发生调整和改变。

22、提高教学可懂性的技术

1、设计先行组织者,促进保持与迁移

2、设计符号标志,使教材结构鲜明

3、设计附加问题,控制学生的注意

论述题

1、支架式教学模式是怎样的,联系实际教学请做一个支架式设计。

(1)搭脚手架--围绕当前学习主题,按“最邻近发展区”的要求建立概念框架。

(2)进入情境--将学生引入一定的问题情境。

(3)独立探索--让学生独立探索。探索内容包括:确定与给定概念有关的各种属性,并将各种属性按其重要性大小顺序排列。探索开始时要先由教师启发引导,然后让学生自己去分析;探索过程中教师要适时提示,帮助学生沿概念框架逐步攀升。

(4)协作学习--进行小组协商、讨论。讨论的结果有可能使原来确

定的、与当前所学概念有关的属性增加或减少,各种属性的排列次序也可能有所调整,并使原来多种意见相互矛盾、且态度纷呈的复杂局面逐渐变得明朗、一致起来。在共享集体思维成果的基础上达到对当前所学概念比较全面、正确的理解,即最终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5)效果评价--对学习效果的评价包括学生个人的自我评价和学习小组对个人的学习评价,评价内容包括:①自主学习能力;②对小组协作学习所作出的贡献;③是否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设计略。

2 试论述随机进入教学模式

随机进入教学——指学习者面对事物的复杂性和问题的多面性,可以随意通过不同途径,不同方法进入同样的教学内容的学习,从而获得对同一事物或同一问题的多方面的认识与理解,真正对所学知识达到全面而深刻的意义建构。

教学流程:呈现基本情境→随机进入学习→思维发展训练→小组协作学习→学习效果评价。

适用范围:研究对象的内在性质和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比较复杂,研究的问题涉及面较广。

3、概念形成的学习条件与过程是怎样的?

概念形成适宜于具体概念的学习

学习过程:知觉辨认——假设——检验假设——概括

教师提供学习外部条件:提供正例与反例,正例要有变化,否则学习者会将非本质属作为本质属性。反例的呈现有助于学生辨别,使概念的概括精确化。及时反馈,以检验他的假设是否正确。

4、概念同化的学习条件与过程是怎样的?

概念同化适宜于定义性概念的学习。

学习条件:要求学生认知结构中具有同化新概念的适当上位结构

教师:下定义方式将概念的本质特征呈现给学生,同时举少量具有典型意义的例子作分析说明,证明定义中涉及的那些共同属性。

5、程序性知识的教学过程是怎样的?

程序性知识为主要目标的教学,主要任务是:习得的概念和规则在新情境中

运用

程序性知识的教学过程环节:保证学生习得所教的概念和规则;设计变式练习,使习得的规则转化为智慧技能。

(1)知识习得阶段:概念和规则正例的变化,有助于学习者排除无关特征的干扰;宜设置与原先的学习情境相似的问题情境进行练习。

(2)知识转化和应用阶段:题型或问题情境的变化,有助于学习者获得熟练解决问题的技能。

(3)反馈:提供信息的反馈是程序性知识的学习中非常重要的外部条件之

一。对错误学习的反馈意见越具体、越有针对性,效果越好。

教学片段设计:

一、理解诗题,知晓诗人

1、师:现在是什么季节?春天在同学们的眼里是怎样的?(鼓励学生思考)

2、简介绝句这种体裁。

绝句是旧诗的一种体裁,每首四句,每句五个字的,就称五言绝句,每句七个字的就称七言绝句。这一首诗就是一首几言绝句?(七言绝句)(掌握知识点)

二、疏通句读,初知诗意

1、诗人眼中的春天是怎样的?他看到了什么呢?(内容性问题)

2、诗中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都有什么特点呢?(内容性问题)

3、为什么诗人形容雪用“千秋”,形容船用“万里”呢?你觉得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呢?(鼓励学生思考,提高学生兴趣)

4、你能将诗人所见的用自己的话描述吗?(鼓励学生思考,发展学生表达能力与想象能力)

5、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你是怎么知道的?

6、我们应该带着什么情感去朗诵这首诗,哪些同学愿意试一试。

„„

2、怎样衡量一个教学目标是明确的,马杰提出行为目标应具有哪些要素?请你运用行为目标技术陈述目标,写出《题西林壁》的教学目标。

答:教学目标明确:

第一,教学目标要用可观察的行为来陈述,使教学目标具有可操作性;

第二,教学目标的陈述要反映学生行为的变化,要陈述学生的学习结果

马杰提出行为目标有以下三个要素:

1.可观察的行为

2.行为发生的条件

3.可接受的行为标准

绝句的教学目标如下:

1.认识3个生字,会写4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默写《题西林壁》。

3.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能把读诗的感受与他人交流。

3、阅读过程是怎样的,请联系实际教学谈一谈:

自下而上的加工;自上而下的加工

新课文的学习大致分为三步:

第一步:通过从下至上的加工(即从局部到整体的加工),理解课文的内容;

第二步:在初步掌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通过由上至下的加工,即从整体到局部加工,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找到课文分段与分层的依据;

第三步:在前两部的基础上,反复品读课文,学习课文在遣词造句和表达方面的特色并通过多种形式的联系,使课本上的语文知识转化为学生自身的读写技能和策略。 联系实际略。

4、任务分析的方法是怎样的?请用小学数学《看图解答加法应用题》一课为例,绘出一个任务分析图。

答:任务分析通常采用逆推法,即从终点目标开始,提出这样的问题:“学生要达到这一目标,他预先必须具备哪些知识和技能?”一直追问到学生已经熟练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即学生的起点状态或起点能力。

然后将从起点能力到终点目标之间需要预先掌握的知识和技能目标使能目标逐级排列起来。

教学时,从起点能力开始,首先实现最低层次的使能目标,然后实现第二层次的(使能目标),依次类推,最后达到终点目标。

任务设计图:

5、陈述性知识的教学过程,试举例说明。

以陈述性知识为主要目标的教学,主要任务是:

首要是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然后是在理解的基础上促进学生对知识的保持

陈述性知识的教学过程环节:

(1)教材的组织与呈现,利用教材呈现技术,提高教材可懂度:可采用先行组织者策略、符号标志技术和附加问题设计

(2)设计教学活动,促进知识理解,激活原有知识:促进学生参与理解活动、使学生自我控制理解活动,进行知识理解的策略训练。

(3) 指导复习,促进知识的巩固:复述策略、组织策略、精加工策略、恰当安排复习时间等。其中恰当安排复习时间的策略包括:机械程度高的学习材料遗忘先快后慢,习得后两天内遗忘量达70%,应及时复习;

有意义的材料,学习不易遗忘,复习时间可延后;采用分散复习(不要集中复习)(不同性质的材料穿插复习,复习一段时间后进行放松活动)

举例略。

6、规则学习的教与学,请联系实际作一个教学设计。

规一例法与例一规法 具体阐述与教学设计略。


相关文章

  • 全国心理学博士招生信息库
  • 全国心理学博士招生信息库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 学科.专业名称及研究方向 院系名称 指导老师 考试科目 040201 基础心理学 01心理学应用 02实验心理学 040201 基础心理学 03社会认知与人格 04心理学原理与应用 040201 ...查看


  • 心理学博士点
  • 心理学博士点 全国心理学博士招生信息库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 学科.专业名称及研究方向 院系名称 指导老师 考试科目 备注 040201 基础心理学 01心理学应用 02实验心理学 心理学系 杨治良 ①101英②266实验心理学③375认知心 ...查看


  • 2017心理学专业大学排名
  • 权威师资优质教学博仁考研www.borenedu.cn 2017心理学专业大学排名 现如今我们丰衣足食的小康生活已经不能满足我们了,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心自己的心理层面,心理健康和精神世界,所以近几年心理学得到更多关注与快速发展.无论是在各大 ...查看


  • 全国应用心理学院校排名
  • 全国应用心理学院校排名 1.专业简介 应用心理学是心理学中迅速发展的一个重要学科分支.由于人们在工作及生活方面的需要,多种主题的相关研究领域形成应用心理学学科.应用心理学研究心理学基本原理在各种实际领域的应用,包括工业.工程.组织管理.市场 ...查看


  • 1.2心理学的历史和现状
  • 第二节 心理学的历史和现状 心理学的历史大致可分为两个时期:哲学心理学时期,大约从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19世纪中叶,包括古代.中世纪.近代(文艺复兴时期及17-19世纪上半期)对心理问题的探讨:科学心理学的创建和发展时期,从19世纪后半叶至2 ...查看


  • 中国文化与心理学
  • 中国文化与心理学 高岚 申荷永 我们于:两年前,在<光明日报>上发表了"心理学与中国文化"一文,表达我们从心理学的角度,来分析我们中国文化的心理学的意义,进而发挥中国文化中所固有的心理学的精神与思想.那么现在 ...查看


  • 公关心理学论文
  • 公关心理学论文 浅论心理学在管理中的运用 科学院山东分院教育研究所等单位举行心理学問題討論会 欢迎订阅<心理学探新> 试论心理学对提升管理的作用 浅析女性主义心理学研究现状 威廉·詹姆斯的心理学整合观及其当代启示 试析中西方心理 ...查看


  • 世界现代主要心理学流派
  • 现代世界主要心理学流派 反省心理学派 反省心理学简介 反省心理学派成立于2007年12月,创始人是中国学者杜向阳先生,是当今世界上最新的一个心理学流派,也是目前唯一的由中国人开创的心理学流派,反省心理学以反省为主要研究方法,故名" ...查看


  • 西方心理学史复习重点
  • 西方心理学史 第一章 绪论 一. 把握西史的学科性质和研究对象. 学科性质:心理学与历史学的交叉学科范畴; 理论心理学的范畴. 研究对象:研究西史的起源, 产生和发展演变的历史及其规律的科学 二. 理解西史发展的内部动力和外部条件 内部动力 ...查看


  • 生态心理学的理论取向及其意义_何文广
  • 2012年7月第4期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Nanjing Normal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Jul ,2012No.4 生态心理学的理论取向及其意义 何文广,宋广文 摘 要:生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