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分子世界教学案例1

“走进分子世界”教学案例

泰兴市大生初级中学 蒋勇

【设计思路】

分子仅凭肉眼看不见、摸不着,学生感到陌生和抽象。物质的微观性质可以通过宏观现象反映出来。本节课按照科学家研究物质的过程与方法来展开教学内容,即:根据观察到的现象提出有关物质结构模型的猜想,再收集证据来检验自己的猜想。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 通过活动了解分子模型的主要内容,知道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单元,对分子大小有一定的感性认识。

(2) 知道显微镜在拓展人们的视觉范围、探测微观粒子方面的重要作用。

(3) 通过实验探究初步了解分子在做永不停息的运动,体会分子世界的物理性质,并能定性解释一些物理现象。

2.过程与方法:

了解科学家是如何探索微观世界奥秘的,初步体会探究微观物质结构的模型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对科学的热爱和对我们生存的空间探索的欲望。

【教学过程】

【片段一】情境引入,激情示标

同学们刚跑完步,有些累,让我们放松一下。闭上眼睛,深呼吸。 (喷香水,观察学生的反应。大部分学生表现奇怪时)怎么了?香味怎么到你鼻子里的?带着这个问题,让我们一起走进分子世界。(板书课题:走进分子世界)

【评析】“闭上眼睛,深呼吸”可以缓释学生的疲劳,“喷香水,闻香味”又让学生感觉新奇,“香味怎么到你鼻子里的?”激发学生的思考。这样创设情境,自然、新奇、简捷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片段二】自主学习,引导思考

分子模型

活动1:用素描炭素笔在纸上画一条线,再用放大镜对这一条线仔细观察,你会看到什么现象?

(可能有学生会说成分子,了解分子尺度后,再纠正。)

活动2:将高锰酸钾微粒放入水中,描述你看到的现象。

活动3:酒精和水混合,观察现象(视频展示,教师口述,学生观察)

以下是关于物质微观结构的三种模型(课件展示三种模型),请选择一种模型解释上述现象。同桌之间相互解释,补充。

(如果学生选择另两种模型可以问其他同学是否还有更好的选择。对其他的模型也应该鼓励,但应给学生明确模型2是最合理的)

许多现象都能用物质的微粒模型来解释。科学家发现,物质是可分的,

当分到一定程度后,其化学性质会发生变化。科学家把能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称为分子。其中化学性质我们将在九年级继续学习(课件展示分子的定义)

这是碳化硅分子结构图(课件展示并出示放大1500万倍的碳化硅分子结构图)放大1500万倍后才是这样的。可想而知,分子很小。

科学探究发现,分子直径很小,一般分子直径数量级为10-10m,人眼无法直接观察(课件展示分子直径很小,一般分子直径数量级为10-10m)。打个比方,如果把水分子与乒乓球相比,它们的比例就好像乒乓球与地球之比。 既然引入分子概念,我们从物质微观结构模型就可以得到分子模型,请同学们总结一下。

(教师板书:1、物质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分子之间有空隙。)

【评析】让学生围绕问题,积极参与,体会科学家在探究微观物质结构时采用模型法的意义。

【片段三】分组讨论,交流合作

分子的运动

分子运动吗?你的猜想是什么?

(可能有些同学回答是静止的)让我们再呼吸一下,还能闻到刚才的香味吗?说明什么?

活动1:墨水滴入水中

活动2:用鼻子嗅气味,鉴别醋和酱油。

说明了什么?

大量事实证明,分子处在永不停息的运动中

(教师板书:2、分子处在永不停息的运动中。)

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现象说明分子是在运动的?(可以由教材图片点拨:将一勺糖放入一杯水中,整杯水变……我们走进花园,闻到了……有学生可能会举例灰尘运动,应从分子的尺度去引导)

请你尝试解释下列现象:1.酒精涂在手臂上,一会儿不见了,闻到了酒精的味道;2.放久的樟脑丸变小了。同桌之间相互解释,补充。

【评析】香水的香味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巧妙的解决了引入课题中的问题。让学生通过讨论交流,解释现象,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展示自我的勇气,树立学生的自信心。

【片段四】探究发现,创新应用

分子间的相互作用

既然分子间有空隙,分子又处在永不停息的运动中,为什么我们看到的许多物体却不是一盘散沙呢?

出示铅块,若将它们压紧能粘在一起吗?

生活中还有哪些支持你的猜想?

(学生回答比较困难。教师引导: 粘……我们用胶带纸粘字……寄信件,用胶水粘邮票……两个小水珠相互靠近时会合成一滴大水珠。)

(有同学可能会举到摩擦起电现象,磁铁吸引大头针。应将两个例子写下来,暂不做评价,可以在读一读部分解决。)

拿出你们的笔,用力压,变小了么。

请学生先压缩注射器里面的气体,再压缩注入吸水的注射器。

既然分子间有空隙,且分子间存在吸引力,那么我们就应该很容易压缩任何物体。但事实上,固体、液体很难被压缩,即使气体也不能无限制的被压缩。说明什么问题?

大量事实和研究证明分子间不仅存在吸引力,而且存在排斥力

(教师板书:3、分子间不仅存在吸引力,而且还存在排斥力。)

许多物理现象可以用分子模型来解释,请同学们读一读,并解释给你的同桌听。

(可以引导学生观察图片中气体模型,说明分子间的作用力几乎为零,初步判断上述摩擦起电现象,磁铁吸引大头针,不是分子间的吸引力,而是物体之间的作用)

【评析】让学生在探究的基础上,实现知识的转移,内容的深化,参与发现,分析解决问题。

【片段五】生活·物理·社会 纳米材料

了解物质的结构,对我们的生产和生活有什么影响?请同学们阅读“生活物理社会”完成下列问题(课件展示)

(课件展示我国在纳米科技领域取得的成就)

【评析】让学生关注物理与生活、社会的联系,突出现代物理学知识在改善人类生活质量、促进社会发展方面的重要作用。

【片段六】分层巩固,反馈评价

本节课你学到了什么?请总结给你的同学听。

我们来检测一下吧(课件展示)

今天我们学到了分子的一些知识,并尝试解释了一些现象。分子还可以再分吗?请同们课后思考?作业:补充习题册第七章第一节

【评析】分层次巩固练习,布置作业,体现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

【教学反思】

1.通过实验现象提出结构模型猜想,再用结构模型解释现象,最终得出结论,体会体会科学家在探究微观物质结构时采用模型法的意义。可以将抽象的知识具体化,有助于学生的理解,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2.通过学生相互合作,用模型解释现象,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展示自我的勇气,对树立学生的自信心有好处。

3.学生对“分子间不仅存在吸引力同时存在排斥力”理解有困难,对为什么带电塑料棒吸引轻小物体,磁铁吸引铁钉,不是分子间的吸引力难以理解。第二节课可以适当举一些例子加以分析,结合分子间的作用力课件加以认识,理解。

“走进分子世界”教学案例

泰兴市大生初级中学 蒋勇

【设计思路】

分子仅凭肉眼看不见、摸不着,学生感到陌生和抽象。物质的微观性质可以通过宏观现象反映出来。本节课按照科学家研究物质的过程与方法来展开教学内容,即:根据观察到的现象提出有关物质结构模型的猜想,再收集证据来检验自己的猜想。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 通过活动了解分子模型的主要内容,知道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单元,对分子大小有一定的感性认识。

(2) 知道显微镜在拓展人们的视觉范围、探测微观粒子方面的重要作用。

(3) 通过实验探究初步了解分子在做永不停息的运动,体会分子世界的物理性质,并能定性解释一些物理现象。

2.过程与方法:

了解科学家是如何探索微观世界奥秘的,初步体会探究微观物质结构的模型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对科学的热爱和对我们生存的空间探索的欲望。

【教学过程】

【片段一】情境引入,激情示标

同学们刚跑完步,有些累,让我们放松一下。闭上眼睛,深呼吸。 (喷香水,观察学生的反应。大部分学生表现奇怪时)怎么了?香味怎么到你鼻子里的?带着这个问题,让我们一起走进分子世界。(板书课题:走进分子世界)

【评析】“闭上眼睛,深呼吸”可以缓释学生的疲劳,“喷香水,闻香味”又让学生感觉新奇,“香味怎么到你鼻子里的?”激发学生的思考。这样创设情境,自然、新奇、简捷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片段二】自主学习,引导思考

分子模型

活动1:用素描炭素笔在纸上画一条线,再用放大镜对这一条线仔细观察,你会看到什么现象?

(可能有学生会说成分子,了解分子尺度后,再纠正。)

活动2:将高锰酸钾微粒放入水中,描述你看到的现象。

活动3:酒精和水混合,观察现象(视频展示,教师口述,学生观察)

以下是关于物质微观结构的三种模型(课件展示三种模型),请选择一种模型解释上述现象。同桌之间相互解释,补充。

(如果学生选择另两种模型可以问其他同学是否还有更好的选择。对其他的模型也应该鼓励,但应给学生明确模型2是最合理的)

许多现象都能用物质的微粒模型来解释。科学家发现,物质是可分的,

当分到一定程度后,其化学性质会发生变化。科学家把能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称为分子。其中化学性质我们将在九年级继续学习(课件展示分子的定义)

这是碳化硅分子结构图(课件展示并出示放大1500万倍的碳化硅分子结构图)放大1500万倍后才是这样的。可想而知,分子很小。

科学探究发现,分子直径很小,一般分子直径数量级为10-10m,人眼无法直接观察(课件展示分子直径很小,一般分子直径数量级为10-10m)。打个比方,如果把水分子与乒乓球相比,它们的比例就好像乒乓球与地球之比。 既然引入分子概念,我们从物质微观结构模型就可以得到分子模型,请同学们总结一下。

(教师板书:1、物质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分子之间有空隙。)

【评析】让学生围绕问题,积极参与,体会科学家在探究微观物质结构时采用模型法的意义。

【片段三】分组讨论,交流合作

分子的运动

分子运动吗?你的猜想是什么?

(可能有些同学回答是静止的)让我们再呼吸一下,还能闻到刚才的香味吗?说明什么?

活动1:墨水滴入水中

活动2:用鼻子嗅气味,鉴别醋和酱油。

说明了什么?

大量事实证明,分子处在永不停息的运动中

(教师板书:2、分子处在永不停息的运动中。)

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现象说明分子是在运动的?(可以由教材图片点拨:将一勺糖放入一杯水中,整杯水变……我们走进花园,闻到了……有学生可能会举例灰尘运动,应从分子的尺度去引导)

请你尝试解释下列现象:1.酒精涂在手臂上,一会儿不见了,闻到了酒精的味道;2.放久的樟脑丸变小了。同桌之间相互解释,补充。

【评析】香水的香味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巧妙的解决了引入课题中的问题。让学生通过讨论交流,解释现象,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展示自我的勇气,树立学生的自信心。

【片段四】探究发现,创新应用

分子间的相互作用

既然分子间有空隙,分子又处在永不停息的运动中,为什么我们看到的许多物体却不是一盘散沙呢?

出示铅块,若将它们压紧能粘在一起吗?

生活中还有哪些支持你的猜想?

(学生回答比较困难。教师引导: 粘……我们用胶带纸粘字……寄信件,用胶水粘邮票……两个小水珠相互靠近时会合成一滴大水珠。)

(有同学可能会举到摩擦起电现象,磁铁吸引大头针。应将两个例子写下来,暂不做评价,可以在读一读部分解决。)

拿出你们的笔,用力压,变小了么。

请学生先压缩注射器里面的气体,再压缩注入吸水的注射器。

既然分子间有空隙,且分子间存在吸引力,那么我们就应该很容易压缩任何物体。但事实上,固体、液体很难被压缩,即使气体也不能无限制的被压缩。说明什么问题?

大量事实和研究证明分子间不仅存在吸引力,而且存在排斥力

(教师板书:3、分子间不仅存在吸引力,而且还存在排斥力。)

许多物理现象可以用分子模型来解释,请同学们读一读,并解释给你的同桌听。

(可以引导学生观察图片中气体模型,说明分子间的作用力几乎为零,初步判断上述摩擦起电现象,磁铁吸引大头针,不是分子间的吸引力,而是物体之间的作用)

【评析】让学生在探究的基础上,实现知识的转移,内容的深化,参与发现,分析解决问题。

【片段五】生活·物理·社会 纳米材料

了解物质的结构,对我们的生产和生活有什么影响?请同学们阅读“生活物理社会”完成下列问题(课件展示)

(课件展示我国在纳米科技领域取得的成就)

【评析】让学生关注物理与生活、社会的联系,突出现代物理学知识在改善人类生活质量、促进社会发展方面的重要作用。

【片段六】分层巩固,反馈评价

本节课你学到了什么?请总结给你的同学听。

我们来检测一下吧(课件展示)

今天我们学到了分子的一些知识,并尝试解释了一些现象。分子还可以再分吗?请同们课后思考?作业:补充习题册第七章第一节

【评析】分层次巩固练习,布置作业,体现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

【教学反思】

1.通过实验现象提出结构模型猜想,再用结构模型解释现象,最终得出结论,体会体会科学家在探究微观物质结构时采用模型法的意义。可以将抽象的知识具体化,有助于学生的理解,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2.通过学生相互合作,用模型解释现象,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展示自我的勇气,对树立学生的自信心有好处。

3.学生对“分子间不仅存在吸引力同时存在排斥力”理解有困难,对为什么带电塑料棒吸引轻小物体,磁铁吸引铁钉,不是分子间的吸引力难以理解。第二节课可以适当举一些例子加以分析,结合分子间的作用力课件加以认识,理解。


相关文章

  • 走进分子世界教学反思
  • 反思一:走进分子世界教学反思 <走进分子世界>是本章的第一节,由于这一章<从粒子到宇宙>是向物质世界的两极进军,所以学生在感知这些知识时有一定的困难,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多注意对学生微观分子模型的引导. 但学生对新 ...查看


  •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第十章第一节 走进微观教案
  • 第一节 走进微观 教学目标: 1. 能简单的说明物质是由分子和原子组成的,了解分子动理论的基本观点. 2. 了解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大致了解人类探索微观世界的历程,并认识到这种探索将不断深入. 3. 对物质世界从微观到宏观的尺度有大致的数量 ...查看


  • 物质构成的奥秘说课稿
  • 物质构成的奥秘说课稿 豫灵一中 刘永生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好! 教材是引领学生自主学习的"路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教师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了解学生,把握教材,这是教师长远发展的基石. 在探 ...查看


  • 以文化为切入点来走进鲁迅小说的精神世界
  • 以文化为切入点来走进鲁迅小说的精神世界 鲁迅先生的小说历来是我们中学阶段教学的重点,也是学生学习的难点.<故乡><孔乙己>等鲁迅小说作品可圈可点之处俯拾皆是,但是因为小说反映的生活与学生相去甚远,加上学生阅历的单纯, ...查看


  • 沪科版高中物理目录
  • 必修一 开篇 激动人心的万千体验 1.物理学--理性的追求 2.物理学--人类文明的 3.学物理--探究求真 第一章 怎样描述物体的运动 1.走近运动 2.怎样描述运动的快慢 3.怎样描述运动的快慢 第四章 能量守恒与可持续发展 1.势能的 ...查看


  • 重温鲁迅作品,感受鲁迅精神
  • 摘 要: 学习鲁迅作品对提高学生听说读写能力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但由于生活年代的不同,加之鲁迅作品本身的深奥性,学习时存在一定的难度.怎样教学鲁迅作品,是本文探究的问题. 关键词: 初中语文教学 鲁迅作品 鲁迅精神 鲁迅作品教学历来是中学语 ...查看


  • 走进微观世界
  • 走进微观世界 [分析]教材分析 一.教 材 分 析 遵循课程标准提出的使学生形成基本的美术素质的基本理念,培养他们敏锐的视觉意识,对视觉现象和美术作品能做出积极的?穴或许还应该是独特的?雪反应,发展感知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熏提高综合思维水平 ...查看


  • 技术与设计1第一章走进技术世界
  • 第一章 走进技术世界 一.知识梳理 技术的价值 技术的价值 技术与社会技术与人 保护人 解放人 发展人 促进生产发展丰富文化内容 改变生活方式 利用自然改造自然 保护自然 走进技术世界技术与自然目的性创新性综合性两面性专利性 充满希望 隐含 ...查看


  • 实习生教育教学案例
  • 我的未来我做主 一.让爱连接师生 因为喜欢孩子也喜欢当老师,所以我选择了师范,现在终于可以踏进校园走上讲台当老师-实习老师.在实习的日子里,我的世界里除了教学就是学生.冰心先生说:世界上没有一朵鲜花不美丽,没有一个孩子不可爱.因为每一个孩子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