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分子世界”教学案例
泰兴市大生初级中学 蒋勇
【设计思路】
分子仅凭肉眼看不见、摸不着,学生感到陌生和抽象。物质的微观性质可以通过宏观现象反映出来。本节课按照科学家研究物质的过程与方法来展开教学内容,即:根据观察到的现象提出有关物质结构模型的猜想,再收集证据来检验自己的猜想。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 通过活动了解分子模型的主要内容,知道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单元,对分子大小有一定的感性认识。
(2) 知道显微镜在拓展人们的视觉范围、探测微观粒子方面的重要作用。
(3) 通过实验探究初步了解分子在做永不停息的运动,体会分子世界的物理性质,并能定性解释一些物理现象。
2.过程与方法:
了解科学家是如何探索微观世界奥秘的,初步体会探究微观物质结构的模型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对科学的热爱和对我们生存的空间探索的欲望。
【教学过程】
【片段一】情境引入,激情示标
同学们刚跑完步,有些累,让我们放松一下。闭上眼睛,深呼吸。 (喷香水,观察学生的反应。大部分学生表现奇怪时)怎么了?香味怎么到你鼻子里的?带着这个问题,让我们一起走进分子世界。(板书课题:走进分子世界)
【评析】“闭上眼睛,深呼吸”可以缓释学生的疲劳,“喷香水,闻香味”又让学生感觉新奇,“香味怎么到你鼻子里的?”激发学生的思考。这样创设情境,自然、新奇、简捷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片段二】自主学习,引导思考
分子模型
活动1:用素描炭素笔在纸上画一条线,再用放大镜对这一条线仔细观察,你会看到什么现象?
(可能有学生会说成分子,了解分子尺度后,再纠正。)
活动2:将高锰酸钾微粒放入水中,描述你看到的现象。
活动3:酒精和水混合,观察现象(视频展示,教师口述,学生观察)
以下是关于物质微观结构的三种模型(课件展示三种模型),请选择一种模型解释上述现象。同桌之间相互解释,补充。
(如果学生选择另两种模型可以问其他同学是否还有更好的选择。对其他的模型也应该鼓励,但应给学生明确模型2是最合理的)
许多现象都能用物质的微粒模型来解释。科学家发现,物质是可分的,
当分到一定程度后,其化学性质会发生变化。科学家把能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称为分子。其中化学性质我们将在九年级继续学习(课件展示分子的定义)
这是碳化硅分子结构图(课件展示并出示放大1500万倍的碳化硅分子结构图)放大1500万倍后才是这样的。可想而知,分子很小。
科学探究发现,分子直径很小,一般分子直径数量级为10-10m,人眼无法直接观察(课件展示分子直径很小,一般分子直径数量级为10-10m)。打个比方,如果把水分子与乒乓球相比,它们的比例就好像乒乓球与地球之比。 既然引入分子概念,我们从物质微观结构模型就可以得到分子模型,请同学们总结一下。
(教师板书:1、物质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分子之间有空隙。)
【评析】让学生围绕问题,积极参与,体会科学家在探究微观物质结构时采用模型法的意义。
【片段三】分组讨论,交流合作
分子的运动
分子运动吗?你的猜想是什么?
(可能有些同学回答是静止的)让我们再呼吸一下,还能闻到刚才的香味吗?说明什么?
活动1:墨水滴入水中
活动2:用鼻子嗅气味,鉴别醋和酱油。
说明了什么?
大量事实证明,分子处在永不停息的运动中
(教师板书:2、分子处在永不停息的运动中。)
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现象说明分子是在运动的?(可以由教材图片点拨:将一勺糖放入一杯水中,整杯水变……我们走进花园,闻到了……有学生可能会举例灰尘运动,应从分子的尺度去引导)
请你尝试解释下列现象:1.酒精涂在手臂上,一会儿不见了,闻到了酒精的味道;2.放久的樟脑丸变小了。同桌之间相互解释,补充。
【评析】香水的香味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巧妙的解决了引入课题中的问题。让学生通过讨论交流,解释现象,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展示自我的勇气,树立学生的自信心。
【片段四】探究发现,创新应用
分子间的相互作用
既然分子间有空隙,分子又处在永不停息的运动中,为什么我们看到的许多物体却不是一盘散沙呢?
出示铅块,若将它们压紧能粘在一起吗?
生活中还有哪些支持你的猜想?
(学生回答比较困难。教师引导: 粘……我们用胶带纸粘字……寄信件,用胶水粘邮票……两个小水珠相互靠近时会合成一滴大水珠。)
(有同学可能会举到摩擦起电现象,磁铁吸引大头针。应将两个例子写下来,暂不做评价,可以在读一读部分解决。)
拿出你们的笔,用力压,变小了么。
请学生先压缩注射器里面的气体,再压缩注入吸水的注射器。
既然分子间有空隙,且分子间存在吸引力,那么我们就应该很容易压缩任何物体。但事实上,固体、液体很难被压缩,即使气体也不能无限制的被压缩。说明什么问题?
大量事实和研究证明分子间不仅存在吸引力,而且存在排斥力
(教师板书:3、分子间不仅存在吸引力,而且还存在排斥力。)
许多物理现象可以用分子模型来解释,请同学们读一读,并解释给你的同桌听。
(可以引导学生观察图片中气体模型,说明分子间的作用力几乎为零,初步判断上述摩擦起电现象,磁铁吸引大头针,不是分子间的吸引力,而是物体之间的作用)
【评析】让学生在探究的基础上,实现知识的转移,内容的深化,参与发现,分析解决问题。
【片段五】生活·物理·社会 纳米材料
了解物质的结构,对我们的生产和生活有什么影响?请同学们阅读“生活物理社会”完成下列问题(课件展示)
(课件展示我国在纳米科技领域取得的成就)
【评析】让学生关注物理与生活、社会的联系,突出现代物理学知识在改善人类生活质量、促进社会发展方面的重要作用。
【片段六】分层巩固,反馈评价
本节课你学到了什么?请总结给你的同学听。
我们来检测一下吧(课件展示)
今天我们学到了分子的一些知识,并尝试解释了一些现象。分子还可以再分吗?请同们课后思考?作业:补充习题册第七章第一节
【评析】分层次巩固练习,布置作业,体现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
【教学反思】
1.通过实验现象提出结构模型猜想,再用结构模型解释现象,最终得出结论,体会体会科学家在探究微观物质结构时采用模型法的意义。可以将抽象的知识具体化,有助于学生的理解,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2.通过学生相互合作,用模型解释现象,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展示自我的勇气,对树立学生的自信心有好处。
3.学生对“分子间不仅存在吸引力同时存在排斥力”理解有困难,对为什么带电塑料棒吸引轻小物体,磁铁吸引铁钉,不是分子间的吸引力难以理解。第二节课可以适当举一些例子加以分析,结合分子间的作用力课件加以认识,理解。
“走进分子世界”教学案例
泰兴市大生初级中学 蒋勇
【设计思路】
分子仅凭肉眼看不见、摸不着,学生感到陌生和抽象。物质的微观性质可以通过宏观现象反映出来。本节课按照科学家研究物质的过程与方法来展开教学内容,即:根据观察到的现象提出有关物质结构模型的猜想,再收集证据来检验自己的猜想。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 通过活动了解分子模型的主要内容,知道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单元,对分子大小有一定的感性认识。
(2) 知道显微镜在拓展人们的视觉范围、探测微观粒子方面的重要作用。
(3) 通过实验探究初步了解分子在做永不停息的运动,体会分子世界的物理性质,并能定性解释一些物理现象。
2.过程与方法:
了解科学家是如何探索微观世界奥秘的,初步体会探究微观物质结构的模型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对科学的热爱和对我们生存的空间探索的欲望。
【教学过程】
【片段一】情境引入,激情示标
同学们刚跑完步,有些累,让我们放松一下。闭上眼睛,深呼吸。 (喷香水,观察学生的反应。大部分学生表现奇怪时)怎么了?香味怎么到你鼻子里的?带着这个问题,让我们一起走进分子世界。(板书课题:走进分子世界)
【评析】“闭上眼睛,深呼吸”可以缓释学生的疲劳,“喷香水,闻香味”又让学生感觉新奇,“香味怎么到你鼻子里的?”激发学生的思考。这样创设情境,自然、新奇、简捷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片段二】自主学习,引导思考
分子模型
活动1:用素描炭素笔在纸上画一条线,再用放大镜对这一条线仔细观察,你会看到什么现象?
(可能有学生会说成分子,了解分子尺度后,再纠正。)
活动2:将高锰酸钾微粒放入水中,描述你看到的现象。
活动3:酒精和水混合,观察现象(视频展示,教师口述,学生观察)
以下是关于物质微观结构的三种模型(课件展示三种模型),请选择一种模型解释上述现象。同桌之间相互解释,补充。
(如果学生选择另两种模型可以问其他同学是否还有更好的选择。对其他的模型也应该鼓励,但应给学生明确模型2是最合理的)
许多现象都能用物质的微粒模型来解释。科学家发现,物质是可分的,
当分到一定程度后,其化学性质会发生变化。科学家把能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称为分子。其中化学性质我们将在九年级继续学习(课件展示分子的定义)
这是碳化硅分子结构图(课件展示并出示放大1500万倍的碳化硅分子结构图)放大1500万倍后才是这样的。可想而知,分子很小。
科学探究发现,分子直径很小,一般分子直径数量级为10-10m,人眼无法直接观察(课件展示分子直径很小,一般分子直径数量级为10-10m)。打个比方,如果把水分子与乒乓球相比,它们的比例就好像乒乓球与地球之比。 既然引入分子概念,我们从物质微观结构模型就可以得到分子模型,请同学们总结一下。
(教师板书:1、物质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分子之间有空隙。)
【评析】让学生围绕问题,积极参与,体会科学家在探究微观物质结构时采用模型法的意义。
【片段三】分组讨论,交流合作
分子的运动
分子运动吗?你的猜想是什么?
(可能有些同学回答是静止的)让我们再呼吸一下,还能闻到刚才的香味吗?说明什么?
活动1:墨水滴入水中
活动2:用鼻子嗅气味,鉴别醋和酱油。
说明了什么?
大量事实证明,分子处在永不停息的运动中
(教师板书:2、分子处在永不停息的运动中。)
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现象说明分子是在运动的?(可以由教材图片点拨:将一勺糖放入一杯水中,整杯水变……我们走进花园,闻到了……有学生可能会举例灰尘运动,应从分子的尺度去引导)
请你尝试解释下列现象:1.酒精涂在手臂上,一会儿不见了,闻到了酒精的味道;2.放久的樟脑丸变小了。同桌之间相互解释,补充。
【评析】香水的香味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巧妙的解决了引入课题中的问题。让学生通过讨论交流,解释现象,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展示自我的勇气,树立学生的自信心。
【片段四】探究发现,创新应用
分子间的相互作用
既然分子间有空隙,分子又处在永不停息的运动中,为什么我们看到的许多物体却不是一盘散沙呢?
出示铅块,若将它们压紧能粘在一起吗?
生活中还有哪些支持你的猜想?
(学生回答比较困难。教师引导: 粘……我们用胶带纸粘字……寄信件,用胶水粘邮票……两个小水珠相互靠近时会合成一滴大水珠。)
(有同学可能会举到摩擦起电现象,磁铁吸引大头针。应将两个例子写下来,暂不做评价,可以在读一读部分解决。)
拿出你们的笔,用力压,变小了么。
请学生先压缩注射器里面的气体,再压缩注入吸水的注射器。
既然分子间有空隙,且分子间存在吸引力,那么我们就应该很容易压缩任何物体。但事实上,固体、液体很难被压缩,即使气体也不能无限制的被压缩。说明什么问题?
大量事实和研究证明分子间不仅存在吸引力,而且存在排斥力
(教师板书:3、分子间不仅存在吸引力,而且还存在排斥力。)
许多物理现象可以用分子模型来解释,请同学们读一读,并解释给你的同桌听。
(可以引导学生观察图片中气体模型,说明分子间的作用力几乎为零,初步判断上述摩擦起电现象,磁铁吸引大头针,不是分子间的吸引力,而是物体之间的作用)
【评析】让学生在探究的基础上,实现知识的转移,内容的深化,参与发现,分析解决问题。
【片段五】生活·物理·社会 纳米材料
了解物质的结构,对我们的生产和生活有什么影响?请同学们阅读“生活物理社会”完成下列问题(课件展示)
(课件展示我国在纳米科技领域取得的成就)
【评析】让学生关注物理与生活、社会的联系,突出现代物理学知识在改善人类生活质量、促进社会发展方面的重要作用。
【片段六】分层巩固,反馈评价
本节课你学到了什么?请总结给你的同学听。
我们来检测一下吧(课件展示)
今天我们学到了分子的一些知识,并尝试解释了一些现象。分子还可以再分吗?请同们课后思考?作业:补充习题册第七章第一节
【评析】分层次巩固练习,布置作业,体现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
【教学反思】
1.通过实验现象提出结构模型猜想,再用结构模型解释现象,最终得出结论,体会体会科学家在探究微观物质结构时采用模型法的意义。可以将抽象的知识具体化,有助于学生的理解,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2.通过学生相互合作,用模型解释现象,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展示自我的勇气,对树立学生的自信心有好处。
3.学生对“分子间不仅存在吸引力同时存在排斥力”理解有困难,对为什么带电塑料棒吸引轻小物体,磁铁吸引铁钉,不是分子间的吸引力难以理解。第二节课可以适当举一些例子加以分析,结合分子间的作用力课件加以认识,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