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国足球,这么多年,好像还没有真正地赢得过人们的喝彩声。
一亿个人中间挑不出一个绿茵场上业务水平过硬的爷们儿,只有两个地方能造就这样的景观,一个是印度,另一个就是咱们这儿。
可是,这也不是说咱们没有一点儿炫耀的资本,七年前,国际足联就曾正式宣布:“中国是足球的故乡。”
再追溯九百年,神州大地上一个业余的足球爱好者更是经过摸爬滚打,成功地实现华丽转身,一跃成为皇帝身边的大红人。
不用消耗脑细胞就可以猜得出来,这家伙就是高俅。
施耐庵先生是这样介绍高俅的:“东京开封府汴梁宣武军,一个浮浪破落户子弟,姓高,排行第二。自小不成家业,只好刺枪使棒。最是踢得好脚气球。京师人口顺,不叫高二,却叫他做高球。后来发迹,便将气球那字,去了毛傍,添作立人,便改作姓高名俅。这人吹弹歌舞,刺枪使棒,相扑顽耍,颇能诗书词赋。若论仁义礼智,信行忠良,却是不会。”
吃喝玩乐,样样精通,诗词歌赋,半个专家,一个典型的新潮青年。
可是,时至今日,高俅依然没有什么粉丝或者拥趸,因为,在超级畅销书《水浒传》中,人们看不到高俅身上有任何优点,相反,在祸国殃民方面高俅真的是让前前后后的奸臣们羞愧汗颜。
报复王进、陷害林冲、埋汰杨志,居然凭借一人之力把大宋王朝的忠臣良将折腾得七七八八,这份能耐与人生观、价值观,还真不一般。
甚至,宋江、卢俊义这些曾经的“乱臣贼子”在“忠义厅”下举起“替天行道”的大旗,站在赵氏家族一边之后,搅局的还是这位高先生。
劣迹斑斑的高俅设计毒杀宋江等人,广大读者朋友的愤慨达到顶点……这种效果,似乎也正是施耐庵试图营造的,无怪乎开篇除了以典故做铺垫,就是把高俅拽出来,杵在那里,当作众人唾骂的对象。
不过,这只是文学作品艺术加工的需要。
巧的是,施耐庵的小说中需要一个大反派,更加巧的是,老施偏偏把这么一个大反派的帽子安在了高俅的身上。
这么多年来,不知多少人试图从历史图集中勾勒出一个清晰的高俅,百般努力没有明显的成效,只有南宋王明清的《挥麈后录》给出一份并不是太详细的注解。
原来,高俅最初是苏东坡的一个小助理,平时帮忙誊写下文件,称不上多么优秀,但也不是太寒碜,后来,苏轼职务变迁,觉得带着小高到处跑不合适,就琢磨着安排高俅到曾巩的弟弟曾布那里工作,谁知曾布先生并不买账。
苏轼是个老好人,好事做到底,一心一意地帮助高俅解决出路,在曾布那里碰了壁,就给高俅找了另一个老板——王诜王晋卿。
王诜在历史上的名气并不大,留传下来的只有为数不多的文字和书画作品。
这位仁兄能在道上混,靠的并不是两杆秃笔,人家是皇室中人,公开身份是大宋第七届主人宋哲宗赵煦的姑夫。
了不得吧?
能够成为皇帝姑夫手下的一名喽罗,境况毕竟比在苏轼门下时要好了些,可要说这就鲤鱼跃龙门了,还真没多少人相信,皇室的虾兵蟹将那么多,一个高俅在其中绝对称不上多显眼。
改变高俅人生轨迹的,是一个人,比王诜更牛的人物。
王诜有一个忘年交,赵煦的老弟端王赵佶,这哥俩不仅有着共同的艺术追求,酷爱书画,而且多少都有些玩世不恭的味道,典型的狐朋狗友。
看似狐朋狗友,其实不过是老小子王诜哄着赵佶玩。
有一天,两人在朝堂外相遇了,赵佶想整理仪容发现忘带篦刀子,只好向王诜求助,暂借一把,免得影响到王爷大人的光辉形象。
修理完胡须鬓角,赵佶对篦刀子爱不释手,啧啧称赞:“这件篦刀子款式新颖,造型别致,蛮可爱的嘛。”
王诜闻弦音而知雅意:“我前些天刚刚整了两副篦刀子,还有一副尚未启用,下班后我托人给您送过去。”
承担运送篦刀子这一光荣使命的人,正是高俅。
高俅迈进的不是端王府的大门,而是一条升官发财的道路。
这不,幸运之神已经在向高俅招手了。
高俅到达端王府时,赵佶正在进行自己最喜爱的体育运动——踢球,小高同学不敢打扰王爷大人的雅兴,只好在一旁老老实实地当个围观者。
这地,奇迹发生了。
有人说,高俅很不认可端王爷的球技,那不屑一顾的表情激发了赵佶的好奇心,本是跑腿的小厮却迎来一个展示球技的机会。
我觉得,这有些言过其实了,人家高俅是读过书的人,在苏轼身边熏陶这么久,保家爱国的思想固然一点儿没有学到,礼节多少是懂一些的,自己的现任老板王诜尚且变着法子讨赵佶开心,他高俅又怎么敢表露对赵佶蹴鞠技术的丝毫不屑?
不仅不能看不起,还得跟着拉拉队一起喝彩才是。
不知哪位仁兄用力过猛,或是失去准星,气球失控,直奔高俅而去。
这样的机会真是千载难逢。
啥也没有的人只有坐得机遇,聪明的人能抓住机遇,精明的人能创造机遇。
高俅嘛,最不济也是第二种水平。
砸向高俅的,表面上只是一个气球,实际上却是一个明晃晃的未来。
高俅轻轻一跳,接住气球,顺势在左右外脚踝之间来个腾挪,然后一发力,气球干净利索地落到端王脚下。
短短的几秒钟,几个动作看起来也不是太显眼,可是,行家一出手,便知有没有,高俅显露的这身绝活让赵佶又惊又喜:这小子球踢得不赖,来,过两招。
颠球、盘带、过人、倒挂金钩,一番演示下来,赵佶心花怒放,——这技术要比手下这帮只知“喂球”的家伙不知高出多少辈,留下来一定会有不少的乐子。
赵佶决定把篦刀子和送篦刀子的照单全收。
对王诜来说,只是少了一个跑腿的,赵佶收获的,也不过是一个玩伴。
看起来,一切都没有太多变化。
高俅不是预言家,说不准赵佶以后的发展方向,可是,跟着王爷混,绝对不是什么坏事儿,高俅始终不移地把讨主子欢心作为工作的最高目标,赵佶写字,他去研墨,王爷踢球,他当陪练。一时间,高俅成了端王的首席心腹。
公元1100年,哲宗病逝,赵佶弟承兄位,坐上龙椅。
“一人升天,仙及鸡犬”,赵佶对这位“潜邸”玩伴不是一般的眷顾,眼瞅着高俅不是个能在科举考试中脱颖而出的料,转了个弯,把高俅下放到军队中历练了几年。
皇帝钦点的培养对象,各层各级一点儿不敢怠慢,吃了败仗,黑锅有人背,打了胜仗,功劳非高俅莫属,保得住小命就是胜利。
不出意外地,高俅重回京城时,已经荣耀光环集于一身,被塑造成一个不大不小的英雄。
凭借着官场上的辛苦钻营,加上宋徽宗的刻意栽培,没过几年,高俅成长为大宋官场的中坚力量,执掌天下兵马。
谁能相信,以前那个不受人待见的后进分子,一眨眼的功夫竟然站到了一种不可思议的高度。
官场上的事儿,不服不行。
地位提升了,哄赵佶开心的宗旨没有发生任何变化,确切地讲,还得到进一步的升华,高俅一次次地组织部队大比武,邀请最高长官宋徽宗莅临指导,那场面,相当的恢宏,“横列四彩舟,上有诸军百戏,如大旗、狮豹、棹刀、蛮牌、神鬼、杂剧之类。又列两船,皆乐部。”,旌旗飘飘,锣鼓争鸣,真让人分不清是军事竞赛还是文艺汇演。
混了这么多年,高俅在军事上依然是个门外汉,赵佶更好不到哪里,看到的只是高俅杰出的指挥与组织能力。
在宋徽宗耳根子以外的地带,高俅又是怎样的一副嘴脸呢?“身总军政,而侵夺军营,以广私第,多占禁军,以充力役。其所占募,多是技艺工匠,既供私役,复借军伴。军人能出钱贴助军匠者,与免校阅。凡私家修造砖瓦、泥土之类,尽出军营诸军。请给既不以时,而俅率敛又多,无以存活,往往别营他业。虽然禁军,亦皆僦力取直以苟衣食,全废校阅,曾不顾恤。夫出钱者既私令免教,无钱者又营生废教,所以前日缓急之际,人不知兵,无一可用。”
外忧内患层出不穷,高俅却视军事如儿戏,一个劲的瞎整胡整,大宋军队还能有一点儿战斗力,那倒叫人奇怪了。
后来,金兵南渡,高俅与同样臭名昭著的童贯争权夺利,落得下风,“童贯以胜捷兵三千扈从渡淮如淮阳。高俅以禁卫三千留泗上,控扼淮津”,高俅黯然地离开政治舞台,而童贯等人并没有高兴太久,宋钦宗秋后算账时,童贯、梁师成、蔡攸成为刀下亡魂,倒是高俅由于及时和众人“划清界限”,得以幸免,最后居然善终。
这,不能不说是个莫大的讽刺。
然而,小说家并没有就此放过已经作古多年的高俅,清朝人陈忱在《水浒后传》中专门设置“渡黄河叛臣因授首 进鸩酒狭路巧相逢”一章,给高俅安排了一种截然不同的命运。
也就这样了。
关于中国足球,这么多年,好像还没有真正地赢得过人们的喝彩声。
一亿个人中间挑不出一个绿茵场上业务水平过硬的爷们儿,只有两个地方能造就这样的景观,一个是印度,另一个就是咱们这儿。
可是,这也不是说咱们没有一点儿炫耀的资本,七年前,国际足联就曾正式宣布:“中国是足球的故乡。”
再追溯九百年,神州大地上一个业余的足球爱好者更是经过摸爬滚打,成功地实现华丽转身,一跃成为皇帝身边的大红人。
不用消耗脑细胞就可以猜得出来,这家伙就是高俅。
施耐庵先生是这样介绍高俅的:“东京开封府汴梁宣武军,一个浮浪破落户子弟,姓高,排行第二。自小不成家业,只好刺枪使棒。最是踢得好脚气球。京师人口顺,不叫高二,却叫他做高球。后来发迹,便将气球那字,去了毛傍,添作立人,便改作姓高名俅。这人吹弹歌舞,刺枪使棒,相扑顽耍,颇能诗书词赋。若论仁义礼智,信行忠良,却是不会。”
吃喝玩乐,样样精通,诗词歌赋,半个专家,一个典型的新潮青年。
可是,时至今日,高俅依然没有什么粉丝或者拥趸,因为,在超级畅销书《水浒传》中,人们看不到高俅身上有任何优点,相反,在祸国殃民方面高俅真的是让前前后后的奸臣们羞愧汗颜。
报复王进、陷害林冲、埋汰杨志,居然凭借一人之力把大宋王朝的忠臣良将折腾得七七八八,这份能耐与人生观、价值观,还真不一般。
甚至,宋江、卢俊义这些曾经的“乱臣贼子”在“忠义厅”下举起“替天行道”的大旗,站在赵氏家族一边之后,搅局的还是这位高先生。
劣迹斑斑的高俅设计毒杀宋江等人,广大读者朋友的愤慨达到顶点……这种效果,似乎也正是施耐庵试图营造的,无怪乎开篇除了以典故做铺垫,就是把高俅拽出来,杵在那里,当作众人唾骂的对象。
不过,这只是文学作品艺术加工的需要。
巧的是,施耐庵的小说中需要一个大反派,更加巧的是,老施偏偏把这么一个大反派的帽子安在了高俅的身上。
这么多年来,不知多少人试图从历史图集中勾勒出一个清晰的高俅,百般努力没有明显的成效,只有南宋王明清的《挥麈后录》给出一份并不是太详细的注解。
原来,高俅最初是苏东坡的一个小助理,平时帮忙誊写下文件,称不上多么优秀,但也不是太寒碜,后来,苏轼职务变迁,觉得带着小高到处跑不合适,就琢磨着安排高俅到曾巩的弟弟曾布那里工作,谁知曾布先生并不买账。
苏轼是个老好人,好事做到底,一心一意地帮助高俅解决出路,在曾布那里碰了壁,就给高俅找了另一个老板——王诜王晋卿。
王诜在历史上的名气并不大,留传下来的只有为数不多的文字和书画作品。
这位仁兄能在道上混,靠的并不是两杆秃笔,人家是皇室中人,公开身份是大宋第七届主人宋哲宗赵煦的姑夫。
了不得吧?
能够成为皇帝姑夫手下的一名喽罗,境况毕竟比在苏轼门下时要好了些,可要说这就鲤鱼跃龙门了,还真没多少人相信,皇室的虾兵蟹将那么多,一个高俅在其中绝对称不上多显眼。
改变高俅人生轨迹的,是一个人,比王诜更牛的人物。
王诜有一个忘年交,赵煦的老弟端王赵佶,这哥俩不仅有着共同的艺术追求,酷爱书画,而且多少都有些玩世不恭的味道,典型的狐朋狗友。
看似狐朋狗友,其实不过是老小子王诜哄着赵佶玩。
有一天,两人在朝堂外相遇了,赵佶想整理仪容发现忘带篦刀子,只好向王诜求助,暂借一把,免得影响到王爷大人的光辉形象。
修理完胡须鬓角,赵佶对篦刀子爱不释手,啧啧称赞:“这件篦刀子款式新颖,造型别致,蛮可爱的嘛。”
王诜闻弦音而知雅意:“我前些天刚刚整了两副篦刀子,还有一副尚未启用,下班后我托人给您送过去。”
承担运送篦刀子这一光荣使命的人,正是高俅。
高俅迈进的不是端王府的大门,而是一条升官发财的道路。
这不,幸运之神已经在向高俅招手了。
高俅到达端王府时,赵佶正在进行自己最喜爱的体育运动——踢球,小高同学不敢打扰王爷大人的雅兴,只好在一旁老老实实地当个围观者。
这地,奇迹发生了。
有人说,高俅很不认可端王爷的球技,那不屑一顾的表情激发了赵佶的好奇心,本是跑腿的小厮却迎来一个展示球技的机会。
我觉得,这有些言过其实了,人家高俅是读过书的人,在苏轼身边熏陶这么久,保家爱国的思想固然一点儿没有学到,礼节多少是懂一些的,自己的现任老板王诜尚且变着法子讨赵佶开心,他高俅又怎么敢表露对赵佶蹴鞠技术的丝毫不屑?
不仅不能看不起,还得跟着拉拉队一起喝彩才是。
不知哪位仁兄用力过猛,或是失去准星,气球失控,直奔高俅而去。
这样的机会真是千载难逢。
啥也没有的人只有坐得机遇,聪明的人能抓住机遇,精明的人能创造机遇。
高俅嘛,最不济也是第二种水平。
砸向高俅的,表面上只是一个气球,实际上却是一个明晃晃的未来。
高俅轻轻一跳,接住气球,顺势在左右外脚踝之间来个腾挪,然后一发力,气球干净利索地落到端王脚下。
短短的几秒钟,几个动作看起来也不是太显眼,可是,行家一出手,便知有没有,高俅显露的这身绝活让赵佶又惊又喜:这小子球踢得不赖,来,过两招。
颠球、盘带、过人、倒挂金钩,一番演示下来,赵佶心花怒放,——这技术要比手下这帮只知“喂球”的家伙不知高出多少辈,留下来一定会有不少的乐子。
赵佶决定把篦刀子和送篦刀子的照单全收。
对王诜来说,只是少了一个跑腿的,赵佶收获的,也不过是一个玩伴。
看起来,一切都没有太多变化。
高俅不是预言家,说不准赵佶以后的发展方向,可是,跟着王爷混,绝对不是什么坏事儿,高俅始终不移地把讨主子欢心作为工作的最高目标,赵佶写字,他去研墨,王爷踢球,他当陪练。一时间,高俅成了端王的首席心腹。
公元1100年,哲宗病逝,赵佶弟承兄位,坐上龙椅。
“一人升天,仙及鸡犬”,赵佶对这位“潜邸”玩伴不是一般的眷顾,眼瞅着高俅不是个能在科举考试中脱颖而出的料,转了个弯,把高俅下放到军队中历练了几年。
皇帝钦点的培养对象,各层各级一点儿不敢怠慢,吃了败仗,黑锅有人背,打了胜仗,功劳非高俅莫属,保得住小命就是胜利。
不出意外地,高俅重回京城时,已经荣耀光环集于一身,被塑造成一个不大不小的英雄。
凭借着官场上的辛苦钻营,加上宋徽宗的刻意栽培,没过几年,高俅成长为大宋官场的中坚力量,执掌天下兵马。
谁能相信,以前那个不受人待见的后进分子,一眨眼的功夫竟然站到了一种不可思议的高度。
官场上的事儿,不服不行。
地位提升了,哄赵佶开心的宗旨没有发生任何变化,确切地讲,还得到进一步的升华,高俅一次次地组织部队大比武,邀请最高长官宋徽宗莅临指导,那场面,相当的恢宏,“横列四彩舟,上有诸军百戏,如大旗、狮豹、棹刀、蛮牌、神鬼、杂剧之类。又列两船,皆乐部。”,旌旗飘飘,锣鼓争鸣,真让人分不清是军事竞赛还是文艺汇演。
混了这么多年,高俅在军事上依然是个门外汉,赵佶更好不到哪里,看到的只是高俅杰出的指挥与组织能力。
在宋徽宗耳根子以外的地带,高俅又是怎样的一副嘴脸呢?“身总军政,而侵夺军营,以广私第,多占禁军,以充力役。其所占募,多是技艺工匠,既供私役,复借军伴。军人能出钱贴助军匠者,与免校阅。凡私家修造砖瓦、泥土之类,尽出军营诸军。请给既不以时,而俅率敛又多,无以存活,往往别营他业。虽然禁军,亦皆僦力取直以苟衣食,全废校阅,曾不顾恤。夫出钱者既私令免教,无钱者又营生废教,所以前日缓急之际,人不知兵,无一可用。”
外忧内患层出不穷,高俅却视军事如儿戏,一个劲的瞎整胡整,大宋军队还能有一点儿战斗力,那倒叫人奇怪了。
后来,金兵南渡,高俅与同样臭名昭著的童贯争权夺利,落得下风,“童贯以胜捷兵三千扈从渡淮如淮阳。高俅以禁卫三千留泗上,控扼淮津”,高俅黯然地离开政治舞台,而童贯等人并没有高兴太久,宋钦宗秋后算账时,童贯、梁师成、蔡攸成为刀下亡魂,倒是高俅由于及时和众人“划清界限”,得以幸免,最后居然善终。
这,不能不说是个莫大的讽刺。
然而,小说家并没有就此放过已经作古多年的高俅,清朝人陈忱在《水浒后传》中专门设置“渡黄河叛臣因授首 进鸩酒狭路巧相逢”一章,给高俅安排了一种截然不同的命运。
也就这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