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鼓应:老庄思想与现代境遇

陈鼓应先生

陈鼓应先生1935年生于福建漳州,祖籍长汀。母亲在鼓浪屿怀上他,故取名鼓应。他骨子里悲天悯人,心底充溢着冲创意志,平生古道热肠。童年亲历日军飞机轰炸,心底潜埋下反殖民、反侵略的民族意识。青年时期于台湾大学追随殷海光先生,直接受到五四精神的鼓舞摇荡。人权与主权,民主与民族,贯穿着陈先生的一生,造次颠沛皆由之而来。作为知识分子他仗义执言,先后三次被大学解聘。作为学者他沉潜积厚,译注老庄文本、引入现代哲学、诠释道家思想。作为家人、弟子、朋友、师长,他一生温厚、热忱、爽朗、平易。谈话间,陈先生望着笔者的眼睛,轻语道:“也许我是一个性情中人。”

□:天道、人道贯通呼应是中国哲学的重要特点。我们似乎觉得,老子谈天道多些,而注意力更多地落向人道;庄子谈人道多些,其注意力则倾向于融入天道。

■陈鼓应:这个很有意思。中国哲学用《史记》的话说,“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一个讲空间的扩展,一个讲时间的绵延,拉开无限开阔的时空维度。老子“推天道以明人事”,他谈人道都从天道推演出来,为的是扩大人的思想视野。比如《老子》第五章“天地之间,其犹槖籥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天地广大而虚空,像风箱一样中空,风箱一鼓动,创造因子就涌动起来。道体是虚的,所以心灵也要虚静。空灵的心境才能照见多彩的世界,人要有开阔的心胸、开放的心态。

老子讲“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还有“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等等,都是天道推演人事的思维方式。罗素说人类有两种意志,创造的意志跟占有的意志。老子主张人道效法天道,就是要发扬创造的意志,收敛占有的意志。老子说的“为无为”,就是不专权,不集权,不滥权。黄老学派主张各司其职,经济、法律、教育、财政、卫生等等,各自按照自身规律良性发展。

《老子》五千言是“救世之书”,实际说来“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是一种人间社会的关怀。老子偏重治国,而庄子偏重治身,他从个体生命出发,注重养形、养神。庄子推崇精神境界,人的形迹很小,但是心很大。他用浪漫主义的笔法、文学的想象力,描绘鲲鹏展翅的壮阔景象,借形的巨大,衬托心的宽广,所以说逍遥游的主旨是“游心于无穷”。

老子“无为”,庄子“游心”,这是老跟庄在内涵上的重要差别。《老子》书中讲“无为”有12次,除了“道常无为”,其他都是从政治角度对管理阶层提要求。《庄子》书中“心”出现了180多次,主要描写由封闭的心灵到开放的心灵,敞开精神空间。庄子不给中央领导写建议书,不帮着出谋划策,也不参加写作小组,他就是平民知识分子,表达民声。老子向领导阶层说话,庄子则转向个体生命,使人思想开阔、精神自由,进入自适自得的生命状态。庄子讲“无为”三次,也都是这个意思,他很少直接谈现实政治。

2013年陈鼓应先生在香港演讲

□:游、忘、适、真、任、安、情,庄子及其后学提出这些关乎心灵的范畴,似乎从老子“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思想中受益。老子的天人观念转换成庄子的生命境界,是怎样完成的?

■陈鼓应:实际上老子所讲的“道”是一种预设,就是他在经验世界中体悟的道理。他同时指出道的一些特质,例如静、虚、明等。而庄子继承“道”的思想,以道为“生生者”。中国古代哲学举凡阐述天地万物蓬勃生机,皆出自庄子。庄子提出“气化论”,以解释万物的生成、演化。庄子认为“气”是自然界的基本物质,人的生死就是“气”的聚散。《至乐》篇说:“察其始而本无生,非徒无生也而本无形,非徒无形也而本无气。杂乎芒芴之间,变而有气,气变而有形,形变而有生,今又变而之死,是相与为春秋冬夏四时行也。”不仅“本无生”,甚至“本无气”,那是“始”的状态,而道生出气,气化出万物。

庄子还认为,天地万物统一于气。道生化万物,而气是道与万物的中间环节,并承载着万物的统一性。庄子借“本无”“变而有”的气,将老子“玄之又玄”的道,化予万物生生,由自然的存在转入生命的境界。同时在自然论方面,庄子更为深入地发挥了人的自由性跟自在性。

《知北游》说“通天下一气耳”,而气又有阴阳之分,《田子方》说“两者交通成和而物生焉”,并且讲到身是“天地之委形”,生是“天地之委和”,性命是“天地之委顺”,认为个体生命是天地阴阳两气交通的产物。性命源于天地,万物同体并生,《齐物论》说“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人的存在当从宇宙的规模来把握它的意义。

庄子把生命看成是气的凝结与消散,世间万象“假于异物,托于同体”,现象万物是气的聚散,整个宇宙是一气之大化流行。庄子的人生观融于其气化论的宇宙观,在《大宗师》得出“游乎天地之一气”的人生态度。

在庄子看来,宇宙是个生生不息的大生命,个体生命从宇宙大生命中偶生,终究还要复归于天地生命母体,所以他培养一种“安时而处顺”“安排而去化”的态度。“化”是庄子宇宙观一个基本概念,而“游”则是庄子人生观一个至高境界。“游”是庄子人生哲学最独特、最具有代表性的观念。所谓“游”,是个体生命自得自适的意境,不仅是主体精神在困顿中获取自由,也是主体心灵在观照万物中体悟美感。《德充符》说“游心乎德之合”,《田子方》说“得至美而游乎至乐”,并且讲到“与物为春”。

老跟庄最大的不同,就是庄子讲“游”。庄子有《逍遥游》《齐物论》,而老子没有“游”这个概念。而且到战国时代“心”这个概念出现了,孟子树起道德心,庄子树起审美心。孟子讲“思之官”,就是鼓励发挥思想的功能跟精神的作用。人要建构思想生命,成就精神生命,开显心思与心神。

庄子说“游心于无穷”,这几个字非常重要。“游心”不只是精神自由的表现,还是一种审美的人生态度,是艺术人格的体现。《庄子》书中五次谈及“游心”,都很精彩。庄子重视生命的内涵,要保持内在精神的自得自适,这与他所处的战国中期有很大关系。

道家从老子开始就特别重视“真”,庄子及其后学崇尚“返真”“贵真”,进而主张“任性命之情”“安性命之情”。道家推崇内心的真情实感,所谓“仁义其非人情乎”“礼者因人之情”,与郭店出土的《性自命出》篇所谓“道始于情”“礼作于情”等命题可以相互参照。

《大宗师》写颜回“坐忘”,所谓“忘”就是自在、自得、自适的主体感受。《达生》篇有很好的解释:“忘足,履之适也,忘要,带之适也,忘是非,心之适也。”《达生》讲“心之适”指心灵的安适,讲“事会之适”指处境的安适,进而又讲本性常适以至于无往而不适的境界,清人郭庆藩称之为“忘适之适”。庄子通过寓言写颜回“忘礼乐”“忘仁义”,最终“离形去知”乃至“同于大通”,这是个体生命通向宇宙生命而与之合一的精神境界。

□:庄子在“庄周梦蝶”这则寓言里提出了“物化”。先秦诸子当中,似乎庄子对于“物”有着不同寻常的感受与认知。

■陈鼓应:“昔者庄周梦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胡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胡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齐物论》篇尾这段“庄周梦蝶”,呼应开篇首段的主旨“吾丧我”。“吾丧我”与“物化”首尾呼应,将个体自我提升出来,发觉与宇宙万物会通的大我。《庄子》书中写到“我”,语境不同意涵不同,有时指自我中心的个体,有时指社会关系中的存在,有时指参与宇宙大化的大我。“庄周梦蝶”承接开篇“吾丧我”,写个体生命“翛然而往,翛然而来”,融入宇宙大化流行之中,“此之谓物化”。

“周与胡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最后这两句非常关键。“分”与“化”,是重要的哲学范畴。“分”是讲个体生命,时空中的存在体;“化”是讲宇宙的大化流行。“庄周梦蝶”须从《齐物论》的主旨来看,个体生命千差万别,又在宁宙大生命中相互会通。庄周和蝴蝶“必有分矣”,庄子却借梦境打破二者的区分。在庄子的气化论中,死生一体,无数个体生命起起落落,时而化成庄周,时而化为蝴蝶,个体生命终究融入宇宙大生命。“物化”要与“道通为一”联系起来看,“化”和“通”是庄子哲学重要的范畴,鲲可以化而为鹏,庄周可以化而为蝴蝶,大化流行,个体生命在宇宙大生命中不住地流通、会通。

比之“庄周梦蝶”,我个人更欣赏“濠梁观鱼”的故事。惠子凭理性分辨问题,而庄子则以感性观赏世界。早先我认为庄子在逻辑上流于诡辩,后来我慢慢体会到,“请循其本”并不是“从头解释”。所谓“循其本”是指,从心、性、情来观照,人与人之间情性可以相通,人与物之间也是如此。庄子站在感性同通的角度观看事物,一下就把精神领域敞开了。

陈鼓应先生著作《老子今注今译》和《庄子今注今译》

□:在现代城市里生活,天地被遮盖,万物被制造,太阳底下无不是人类的工具。面对这样一种生存境遇,接触老庄思想对我们有哪些益处?

■陈鼓应:现代社会的物质化、功利化,把人机械化、工具化。人们追逐物欲与世沉浮,浮动、盲动、骚动。群体迷失了方向,个体丧失了自我。《庄子·缮性》篇描述得最为精辟,“丧己于物,失性于俗”。人啊,茫茫然。《庄子·至乐》篇讲,“举群趣者,誙誙然如将不得已,而皆曰乐者,吾未之乐也,亦未之不乐也。”很值得反复掂量。老庄倡导的虚、静、明等等,有助于我们与过度的物质追逐拉开距离,反思人生的走向。通常我们说自由,侧重于财富的自由、法律的自由、政治的自由,除了这些之外还有精神的自由。在很多先进国家,社会制度、社会福利已经具备了一些基础,但是人的形与神都陷入物化的漩涡,心灵越来越狭小局促,不能伸展,不能敞开。

庄子像一面镜子,映照现代人心灵的浮躁与紧张。《齐物论》说,“一受其成形,不忘以待尽。与物相刃相靡,其行尽如驰,而莫之能止,不亦悲乎!终身役役而不见其成功,苶然疲役而不知其所归,可不哀邪!人谓之不死,奚益!”整个生命啊,置于磕磕碰碰当中。

世界原本丰富多彩,但是现代社会催生了刻板的模式化,本来千差万别,现在全从一个模子里出来。资讯铺天盖地,人迷失其中,终日关心琐屑之事,自己的心智跟精神也变成了碎片。科技把人们之间的距离缩短,同时又把每个生命孤立起来,人与人之间反而更远了。老庄、尼采和存在主义可以把人带向另外一个境地,再反过来观照。

□:庄子讲“吹万不同”,孔子也讲过“和而不同”,儒道两家都重视“不同”,对于现代文明能否构成一种启发?

■陈鼓应:儒家、道家都重视“不同”,个体生命的殊异、民族文化的差别会得到一些强调。“吹万不同”用庄子另外一句话来说,“恢诡谲怪,道通为一”。在社群中,个体与个体之间可以互为主体;在世界范围,群体与群体也可以相互交流、彼此了解。各个国家各个民族的生活习俗、风土民情、文化价值都有所不同,应当彼此会通,而不是唯我独尊。罗素讲,基督教继承犹太教的传统,但是也继承了不宽容跟排他性。我几十年前就很欣赏罗素的话。中世纪十字军东征,是对于异己的激烈斗争与残酷镇压。我这里有一本《阿拉伯人的十字军东征》,西方人东征阿拉伯世界,那些屠杀,引用法国诗人的一句诗来说,“就此结下千年的仇恨”。西方世界信仰上的那种一元化跟绝对主义,最终诉诸武力。现在正在进行第二次十字军东征,文化上的渊源就是不宽容跟排他性。

美国所谓“西部开拓史”,其实是一部印第安原住民的血泪史。美国拍西部片,通过艺术技巧把掠夺土地淡化,把驱赶、杀戮印第安人忽略,描写成白人主持正义。国际上所谓强国,那种自我中心、单边主义、霸权行径,十分令人忧虑。一边讲自由民主,一边挖挖掘掘、打打杀杀。甚至形成军事工业,为军工集团所左右,不晓得把人群带到哪里去。

我们应该破除单边思考,尊重地球村各个不同的民族,包容欣赏不同的文化特色与生活方式,多边思考以期相互会通,同时保有各自的特性。《齐物论》中“啮缺问王倪”的寓言,接连发问“孰知正处”“孰知正味”“孰知天下之正色”,振聋发聩,提示打破自我中心,用多重视角、多边观点认识世界。

我读《庄子》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最初阶段,我由尼采进入《庄子》,主要从尼采的自由精神来阐发《庄子》,同时也受到存在主义的影响。第二个阶段,1972年旅美所见所闻,使我的注意力从个体觉醒转入民族意识,对《庄子》的理解也转移到“归根”和“积厚之功”。第三个阶段,“911”使我更加看清霸强的自我中心和单边主义,推到《庄子》研究上,我更加注重多维视角、多重观点。到了第三个阶段,我感到“不同”跟“同通”至关重要。

泰戈尔说过,东西方总是以西方标准来评判一切。庄子主张互相站在对方的立场和角度看问题,“物无非彼,物无非是。自彼则不见,自是则知之。故曰:彼出于是,是亦因彼。”庄子还提倡对于异己的了解与包容,“物固有所然,物固有所可;无物不然,无物不可。故为是举莛与楹,厉与西施,恢恑谲怪,道通为一。”应该相尊相蕴,以开阔的心境、开放的心灵,照见这个多彩的世界。

“鲁侯养鸟”跟“混沌之死”两则寓言也很重要,引人入胜且发人深省。《庄子·至乐》篇就讲,“先圣不一其能,不同其事”。我们的教育往往不是诱导,而是训诫。领导者制定政策法规,出于己意而不适民情,就容易酿成灾难。所以说,政治层面不能流于专断、独断,社会层面也要警惕自我中心。

庄子说:“自其异者视之,肝胆楚越也;自其同者视之,万物皆一也。”起初我偏向于“自其异者视之”,由衷赞赏“万窍怒呺”“吹万不同”,那是出于专制政体压抑个体自由的反抗意识。后来我渐渐地认识到,仅只“自其异者视之”,容易流于片面,滑向自我中心,因而也需要“自其同者视之”以扩大自己的视野。孟子讲“物之不齐,物之情也”,庄子讲“恢诡谲怪,道通为一”。天地万物千差万别,而在宇宙的大生命中,彼此又相互会通。

年轻时我读“任公子钓大鱼”,觉得唉呀气派非凡,内心赞叹不已。光阴流逝,年岁增长,我逐渐对这则寓言有了更多的体会。任公子拿五十头牛做饵,投竿东海,旦旦而钓,付出了巨大的耐心。我相信文化上深积厚养、兼容并包,一定有助于我们获得辽阔的眼界跟宽广的心胸。

陈鼓应先生(右)在寓所接受访谈

(本文节选自《儒风大家》2015年第4辑,总第27辑,原标题《陈鼓应:吹万不同,道通为一》,全文经陈鼓应先生审定。)

侵权必究,转载本文须注明:

来源:儒风大家(微信ID:rufengdajia)

陈鼓应先生

陈鼓应先生1935年生于福建漳州,祖籍长汀。母亲在鼓浪屿怀上他,故取名鼓应。他骨子里悲天悯人,心底充溢着冲创意志,平生古道热肠。童年亲历日军飞机轰炸,心底潜埋下反殖民、反侵略的民族意识。青年时期于台湾大学追随殷海光先生,直接受到五四精神的鼓舞摇荡。人权与主权,民主与民族,贯穿着陈先生的一生,造次颠沛皆由之而来。作为知识分子他仗义执言,先后三次被大学解聘。作为学者他沉潜积厚,译注老庄文本、引入现代哲学、诠释道家思想。作为家人、弟子、朋友、师长,他一生温厚、热忱、爽朗、平易。谈话间,陈先生望着笔者的眼睛,轻语道:“也许我是一个性情中人。”

□:天道、人道贯通呼应是中国哲学的重要特点。我们似乎觉得,老子谈天道多些,而注意力更多地落向人道;庄子谈人道多些,其注意力则倾向于融入天道。

■陈鼓应:这个很有意思。中国哲学用《史记》的话说,“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一个讲空间的扩展,一个讲时间的绵延,拉开无限开阔的时空维度。老子“推天道以明人事”,他谈人道都从天道推演出来,为的是扩大人的思想视野。比如《老子》第五章“天地之间,其犹槖籥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天地广大而虚空,像风箱一样中空,风箱一鼓动,创造因子就涌动起来。道体是虚的,所以心灵也要虚静。空灵的心境才能照见多彩的世界,人要有开阔的心胸、开放的心态。

老子讲“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还有“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等等,都是天道推演人事的思维方式。罗素说人类有两种意志,创造的意志跟占有的意志。老子主张人道效法天道,就是要发扬创造的意志,收敛占有的意志。老子说的“为无为”,就是不专权,不集权,不滥权。黄老学派主张各司其职,经济、法律、教育、财政、卫生等等,各自按照自身规律良性发展。

《老子》五千言是“救世之书”,实际说来“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是一种人间社会的关怀。老子偏重治国,而庄子偏重治身,他从个体生命出发,注重养形、养神。庄子推崇精神境界,人的形迹很小,但是心很大。他用浪漫主义的笔法、文学的想象力,描绘鲲鹏展翅的壮阔景象,借形的巨大,衬托心的宽广,所以说逍遥游的主旨是“游心于无穷”。

老子“无为”,庄子“游心”,这是老跟庄在内涵上的重要差别。《老子》书中讲“无为”有12次,除了“道常无为”,其他都是从政治角度对管理阶层提要求。《庄子》书中“心”出现了180多次,主要描写由封闭的心灵到开放的心灵,敞开精神空间。庄子不给中央领导写建议书,不帮着出谋划策,也不参加写作小组,他就是平民知识分子,表达民声。老子向领导阶层说话,庄子则转向个体生命,使人思想开阔、精神自由,进入自适自得的生命状态。庄子讲“无为”三次,也都是这个意思,他很少直接谈现实政治。

2013年陈鼓应先生在香港演讲

□:游、忘、适、真、任、安、情,庄子及其后学提出这些关乎心灵的范畴,似乎从老子“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思想中受益。老子的天人观念转换成庄子的生命境界,是怎样完成的?

■陈鼓应:实际上老子所讲的“道”是一种预设,就是他在经验世界中体悟的道理。他同时指出道的一些特质,例如静、虚、明等。而庄子继承“道”的思想,以道为“生生者”。中国古代哲学举凡阐述天地万物蓬勃生机,皆出自庄子。庄子提出“气化论”,以解释万物的生成、演化。庄子认为“气”是自然界的基本物质,人的生死就是“气”的聚散。《至乐》篇说:“察其始而本无生,非徒无生也而本无形,非徒无形也而本无气。杂乎芒芴之间,变而有气,气变而有形,形变而有生,今又变而之死,是相与为春秋冬夏四时行也。”不仅“本无生”,甚至“本无气”,那是“始”的状态,而道生出气,气化出万物。

庄子还认为,天地万物统一于气。道生化万物,而气是道与万物的中间环节,并承载着万物的统一性。庄子借“本无”“变而有”的气,将老子“玄之又玄”的道,化予万物生生,由自然的存在转入生命的境界。同时在自然论方面,庄子更为深入地发挥了人的自由性跟自在性。

《知北游》说“通天下一气耳”,而气又有阴阳之分,《田子方》说“两者交通成和而物生焉”,并且讲到身是“天地之委形”,生是“天地之委和”,性命是“天地之委顺”,认为个体生命是天地阴阳两气交通的产物。性命源于天地,万物同体并生,《齐物论》说“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人的存在当从宇宙的规模来把握它的意义。

庄子把生命看成是气的凝结与消散,世间万象“假于异物,托于同体”,现象万物是气的聚散,整个宇宙是一气之大化流行。庄子的人生观融于其气化论的宇宙观,在《大宗师》得出“游乎天地之一气”的人生态度。

在庄子看来,宇宙是个生生不息的大生命,个体生命从宇宙大生命中偶生,终究还要复归于天地生命母体,所以他培养一种“安时而处顺”“安排而去化”的态度。“化”是庄子宇宙观一个基本概念,而“游”则是庄子人生观一个至高境界。“游”是庄子人生哲学最独特、最具有代表性的观念。所谓“游”,是个体生命自得自适的意境,不仅是主体精神在困顿中获取自由,也是主体心灵在观照万物中体悟美感。《德充符》说“游心乎德之合”,《田子方》说“得至美而游乎至乐”,并且讲到“与物为春”。

老跟庄最大的不同,就是庄子讲“游”。庄子有《逍遥游》《齐物论》,而老子没有“游”这个概念。而且到战国时代“心”这个概念出现了,孟子树起道德心,庄子树起审美心。孟子讲“思之官”,就是鼓励发挥思想的功能跟精神的作用。人要建构思想生命,成就精神生命,开显心思与心神。

庄子说“游心于无穷”,这几个字非常重要。“游心”不只是精神自由的表现,还是一种审美的人生态度,是艺术人格的体现。《庄子》书中五次谈及“游心”,都很精彩。庄子重视生命的内涵,要保持内在精神的自得自适,这与他所处的战国中期有很大关系。

道家从老子开始就特别重视“真”,庄子及其后学崇尚“返真”“贵真”,进而主张“任性命之情”“安性命之情”。道家推崇内心的真情实感,所谓“仁义其非人情乎”“礼者因人之情”,与郭店出土的《性自命出》篇所谓“道始于情”“礼作于情”等命题可以相互参照。

《大宗师》写颜回“坐忘”,所谓“忘”就是自在、自得、自适的主体感受。《达生》篇有很好的解释:“忘足,履之适也,忘要,带之适也,忘是非,心之适也。”《达生》讲“心之适”指心灵的安适,讲“事会之适”指处境的安适,进而又讲本性常适以至于无往而不适的境界,清人郭庆藩称之为“忘适之适”。庄子通过寓言写颜回“忘礼乐”“忘仁义”,最终“离形去知”乃至“同于大通”,这是个体生命通向宇宙生命而与之合一的精神境界。

□:庄子在“庄周梦蝶”这则寓言里提出了“物化”。先秦诸子当中,似乎庄子对于“物”有着不同寻常的感受与认知。

■陈鼓应:“昔者庄周梦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胡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胡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齐物论》篇尾这段“庄周梦蝶”,呼应开篇首段的主旨“吾丧我”。“吾丧我”与“物化”首尾呼应,将个体自我提升出来,发觉与宇宙万物会通的大我。《庄子》书中写到“我”,语境不同意涵不同,有时指自我中心的个体,有时指社会关系中的存在,有时指参与宇宙大化的大我。“庄周梦蝶”承接开篇“吾丧我”,写个体生命“翛然而往,翛然而来”,融入宇宙大化流行之中,“此之谓物化”。

“周与胡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最后这两句非常关键。“分”与“化”,是重要的哲学范畴。“分”是讲个体生命,时空中的存在体;“化”是讲宇宙的大化流行。“庄周梦蝶”须从《齐物论》的主旨来看,个体生命千差万别,又在宁宙大生命中相互会通。庄周和蝴蝶“必有分矣”,庄子却借梦境打破二者的区分。在庄子的气化论中,死生一体,无数个体生命起起落落,时而化成庄周,时而化为蝴蝶,个体生命终究融入宇宙大生命。“物化”要与“道通为一”联系起来看,“化”和“通”是庄子哲学重要的范畴,鲲可以化而为鹏,庄周可以化而为蝴蝶,大化流行,个体生命在宇宙大生命中不住地流通、会通。

比之“庄周梦蝶”,我个人更欣赏“濠梁观鱼”的故事。惠子凭理性分辨问题,而庄子则以感性观赏世界。早先我认为庄子在逻辑上流于诡辩,后来我慢慢体会到,“请循其本”并不是“从头解释”。所谓“循其本”是指,从心、性、情来观照,人与人之间情性可以相通,人与物之间也是如此。庄子站在感性同通的角度观看事物,一下就把精神领域敞开了。

陈鼓应先生著作《老子今注今译》和《庄子今注今译》

□:在现代城市里生活,天地被遮盖,万物被制造,太阳底下无不是人类的工具。面对这样一种生存境遇,接触老庄思想对我们有哪些益处?

■陈鼓应:现代社会的物质化、功利化,把人机械化、工具化。人们追逐物欲与世沉浮,浮动、盲动、骚动。群体迷失了方向,个体丧失了自我。《庄子·缮性》篇描述得最为精辟,“丧己于物,失性于俗”。人啊,茫茫然。《庄子·至乐》篇讲,“举群趣者,誙誙然如将不得已,而皆曰乐者,吾未之乐也,亦未之不乐也。”很值得反复掂量。老庄倡导的虚、静、明等等,有助于我们与过度的物质追逐拉开距离,反思人生的走向。通常我们说自由,侧重于财富的自由、法律的自由、政治的自由,除了这些之外还有精神的自由。在很多先进国家,社会制度、社会福利已经具备了一些基础,但是人的形与神都陷入物化的漩涡,心灵越来越狭小局促,不能伸展,不能敞开。

庄子像一面镜子,映照现代人心灵的浮躁与紧张。《齐物论》说,“一受其成形,不忘以待尽。与物相刃相靡,其行尽如驰,而莫之能止,不亦悲乎!终身役役而不见其成功,苶然疲役而不知其所归,可不哀邪!人谓之不死,奚益!”整个生命啊,置于磕磕碰碰当中。

世界原本丰富多彩,但是现代社会催生了刻板的模式化,本来千差万别,现在全从一个模子里出来。资讯铺天盖地,人迷失其中,终日关心琐屑之事,自己的心智跟精神也变成了碎片。科技把人们之间的距离缩短,同时又把每个生命孤立起来,人与人之间反而更远了。老庄、尼采和存在主义可以把人带向另外一个境地,再反过来观照。

□:庄子讲“吹万不同”,孔子也讲过“和而不同”,儒道两家都重视“不同”,对于现代文明能否构成一种启发?

■陈鼓应:儒家、道家都重视“不同”,个体生命的殊异、民族文化的差别会得到一些强调。“吹万不同”用庄子另外一句话来说,“恢诡谲怪,道通为一”。在社群中,个体与个体之间可以互为主体;在世界范围,群体与群体也可以相互交流、彼此了解。各个国家各个民族的生活习俗、风土民情、文化价值都有所不同,应当彼此会通,而不是唯我独尊。罗素讲,基督教继承犹太教的传统,但是也继承了不宽容跟排他性。我几十年前就很欣赏罗素的话。中世纪十字军东征,是对于异己的激烈斗争与残酷镇压。我这里有一本《阿拉伯人的十字军东征》,西方人东征阿拉伯世界,那些屠杀,引用法国诗人的一句诗来说,“就此结下千年的仇恨”。西方世界信仰上的那种一元化跟绝对主义,最终诉诸武力。现在正在进行第二次十字军东征,文化上的渊源就是不宽容跟排他性。

美国所谓“西部开拓史”,其实是一部印第安原住民的血泪史。美国拍西部片,通过艺术技巧把掠夺土地淡化,把驱赶、杀戮印第安人忽略,描写成白人主持正义。国际上所谓强国,那种自我中心、单边主义、霸权行径,十分令人忧虑。一边讲自由民主,一边挖挖掘掘、打打杀杀。甚至形成军事工业,为军工集团所左右,不晓得把人群带到哪里去。

我们应该破除单边思考,尊重地球村各个不同的民族,包容欣赏不同的文化特色与生活方式,多边思考以期相互会通,同时保有各自的特性。《齐物论》中“啮缺问王倪”的寓言,接连发问“孰知正处”“孰知正味”“孰知天下之正色”,振聋发聩,提示打破自我中心,用多重视角、多边观点认识世界。

我读《庄子》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最初阶段,我由尼采进入《庄子》,主要从尼采的自由精神来阐发《庄子》,同时也受到存在主义的影响。第二个阶段,1972年旅美所见所闻,使我的注意力从个体觉醒转入民族意识,对《庄子》的理解也转移到“归根”和“积厚之功”。第三个阶段,“911”使我更加看清霸强的自我中心和单边主义,推到《庄子》研究上,我更加注重多维视角、多重观点。到了第三个阶段,我感到“不同”跟“同通”至关重要。

泰戈尔说过,东西方总是以西方标准来评判一切。庄子主张互相站在对方的立场和角度看问题,“物无非彼,物无非是。自彼则不见,自是则知之。故曰:彼出于是,是亦因彼。”庄子还提倡对于异己的了解与包容,“物固有所然,物固有所可;无物不然,无物不可。故为是举莛与楹,厉与西施,恢恑谲怪,道通为一。”应该相尊相蕴,以开阔的心境、开放的心灵,照见这个多彩的世界。

“鲁侯养鸟”跟“混沌之死”两则寓言也很重要,引人入胜且发人深省。《庄子·至乐》篇就讲,“先圣不一其能,不同其事”。我们的教育往往不是诱导,而是训诫。领导者制定政策法规,出于己意而不适民情,就容易酿成灾难。所以说,政治层面不能流于专断、独断,社会层面也要警惕自我中心。

庄子说:“自其异者视之,肝胆楚越也;自其同者视之,万物皆一也。”起初我偏向于“自其异者视之”,由衷赞赏“万窍怒呺”“吹万不同”,那是出于专制政体压抑个体自由的反抗意识。后来我渐渐地认识到,仅只“自其异者视之”,容易流于片面,滑向自我中心,因而也需要“自其同者视之”以扩大自己的视野。孟子讲“物之不齐,物之情也”,庄子讲“恢诡谲怪,道通为一”。天地万物千差万别,而在宇宙的大生命中,彼此又相互会通。

年轻时我读“任公子钓大鱼”,觉得唉呀气派非凡,内心赞叹不已。光阴流逝,年岁增长,我逐渐对这则寓言有了更多的体会。任公子拿五十头牛做饵,投竿东海,旦旦而钓,付出了巨大的耐心。我相信文化上深积厚养、兼容并包,一定有助于我们获得辽阔的眼界跟宽广的心胸。

陈鼓应先生(右)在寓所接受访谈

(本文节选自《儒风大家》2015年第4辑,总第27辑,原标题《陈鼓应:吹万不同,道通为一》,全文经陈鼓应先生审定。)

侵权必究,转载本文须注明:

来源:儒风大家(微信ID:rufengdajia)


相关文章

  • 论贾平凹的主要文学成就
  • "以中国传统的美的方法,真实地表现现代中国人的生活和情绪",并且将此主张.追求贯穿于自己创作实践的全部过程,并终于得到了越来越多的研究家和读者的承认.在其作品中,呈现出一个不断追求美和创造美的贾平凹,同时是一个祖国和人民 ...查看


  • 毕业论文题目
  • 成都师范学院汉语言文学教育自考本科毕业论文 论文题目 这是汉语言文学教育本科自考的论文题目供自考学生选用,学生也可自拟题目. 20世纪西方现代文学论文选题1 1.20世纪西方现代哲学与20世纪西方现代文学的关系 2.20世纪西方现代艺术与2 ...查看


  • 中国古代思想史之庄子及其思想
  • 中国古代思想史--庄子及其思想 庄子,名周,字子休,战国时代宋国人,中国古代思想史上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文学家.他创立了华夏重要的哲学学派庄学,是继老子之后,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是道家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先秦庄子学派的创始人. ...查看


  • 阮籍的人生困境及其最终解脱
  • 正直文人求仙隐逸思想的社会根源.同时, 魏晋文人求 阮籍的人生困境及其仙隐逸的风气, 也深受当时流行的玄学影响.玄学标榜 老庄, 老庄哲学的遁世思想又为隐逸求仙提供了思想基 最终解脱础.在那样一个时代背景和思想氛围之下, 全身保真, 遗 落 ...查看


  • 论老庄思想对现代人人际关系的启示
  • 论老子思想给现代人际关系的启示 南山坪九年制学校 杨 云 人活在世上不是生活在一个人的世界里,人与人要交际,这就有了人际关系,人际交往. 人一生要和多少人交际,每个人一生下来就形成一张人际关系网,而且随着人的成长不断地编织着这张网,所以每个 ...查看


  • 哥伦比亚的倒影
  • 木铎有心 --读作品集<哥伦比亚的倒影>有感 木心带着旧时光的微茫和清醒,带着痛彻心扉的冷静,遗世而立.他的文字含带有风格的优雅,眼界是穿透了悲喜的. 在<同车人的啜泣>篇中,"我"以旁观者的身份 ...查看


  • 从霍金的[大设计]到老庄的"道"
  • 从霍金的<大设计>到老庄的"道" [摘 要]本文将霍金的<大设计>一书内容和老庄的"大道"思想相联系,通过比较两者的诸多的共同处,对宇宙本质.科学与哲学做一深入浅出的分析-- ...查看


  • 社会学概论论文 1
  • 讨探家思想儒在代当意义的 在经济全 球化今天,人的类文明的合也成融为道一特独风景的作为一.个国中,我们人有很必关要心一下作为我们传统文主化流儒家文的化在明融合文当的有代何特独意义的. 自 近代以,来儒伦家理的境,处可以是说直一于处一种双受面 ...查看


  • 论贾平凹九十年代长篇小说的内涵意蕴
  • 附件1: 分类号: ****学院学士学位论文 论贾平凹九十年代长篇小说的内涵意蕴 系 院 名 称 指 导 老 师 学 生 姓 名 学 生 学 号 专 业.班 级提 交 时 间 ****学院教务处 制 论贾平凹九十年代长篇小说的内涵意蕴 **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