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单元
25、伯牙绝弦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了解祖国悠久灿烂的古代文化,感受文言文的和魅力,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3、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感受艺术的美好。
教学重点: 让学生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背诵积累。
教学难点: 体会伯牙,子期之间真挚的友情。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前置研究:
1、有感情有节奏地朗读课文。
2、借助工具书,理解课文意思。
3、体会文中的情感。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前游戏,铺垫学文
1、引导学生说词。
2、这些词都是描写什么的?
二、揭题导入
1、有一个故事千古流传,令人吟诵至今,它就是我们今天将要学的《伯牙绝弦》。
2、板书课题,指名读,提醒“弦”的读音。
3、回顾学习古文的好办法。
三、整体读文
1、自由读,大声读,有读不通的地方多读几遍。
2、再读,随机点评。
三、初解绝弦
1、理解文章的题目:“伯牙绝弦”是什么意思?
2、文章还在哪里提到了伯牙绝弦?这里的“绝弦”意味着什么,向世人宣告了什
么?
3、借助注释理解课文
四、再解绝弦
(一)何为知音
1、课文写了哪两个人?读读第一句,你了解了什么?是哪个字告诉你的?课文中
还出现了“善”请找出来,它们的意思一样吗?
2、从何处可以看出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换位体验:如果你是子期,伯牙鼓
琴志在高山,志在流水,透过伯牙的琴声,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于是你怎么赞叹?
3、我们知道俞伯牙是当时楚国有名的音乐家,那作为一个有名的音乐家,他的琴
声一定不只表现了高山流水,除了泰山峨峨,江河洋洋,俞伯牙的琴声还会表现那些动人的场景呢?
4、引导学生进行语言的拓展和运用:假如现在你是子期,当“伯牙鼓琴,志在清风”,通过伯牙的琴声,你感受到那徐徐的清风了吗?于是你怎么赞叹?
五、深悟绝弦
1、明代小说家冯梦龙在《警世通言》这一本书中,用生动的笔触描述了这个动人的故事。在子期墓前,伯牙曾经写下了一首短歌,来追悼自己的知音钟子期。出示诗歌 配乐:
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但见一抔土,惨然伤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
2、子期一死,俞伯牙又要回到以前那无人能理解的生活中去了,那一曲高山流水又弹给何人听?只有这一段动人的故事千古流传!学生读课文。
3、面对伯牙的痛苦与绝望,你想对他说什么?将你的想法写下来。 六、回味绝弦
作业设计:
1、选择加点字的正确解释,把序号填入括号。
绝:①断绝 ②穷尽 ③走不通的 ④独一无二的 ⑤极、最
伯牙绝琴( ) 斩尽杀绝( ) 绝处逢生( )
美妙绝伦( ) 绝大多数( ) 悬崖绝壁( )
善:①擅长、善于 ②好 ③善良 ④容易,易于 ⑤办好、弄好伯牙善鼓琴( ) 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 心怀不善( )
多愁善感( ) 善始善终( ) 英勇善战( )
2、句子停顿不恰当的一句是:( )
①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②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③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④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3、按课文内容填空并回答问题。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 ”
①句子含义:( )
②从这个句子我体会到( )
☆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 。
①句子含义:( )
②从这个句子我体会到( )
26、月光曲
教学目标:
1、学生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抓住环境特点,体会《月光曲》创作的背景,
理解《月光曲的内容。
2、学生能够抓住重点自然段,想象描写的景象;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情感。
3、学生能够了解贝多芬是个同情、热爱劳动的人民音乐家。
教学重点:
1、感受乐曲所表现的意境,体会他所具有的卓越才华和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心。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体会《月光曲》的意境。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前置研究: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想一想,贝多芬为什么要弹琴给盲姑娘兄妹听?
3、谈谈你的读后体会。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景激真情
1、课件出示,营造氛围
2、揭示课题,板书齐读
二、庖丁解牛显真情
1、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2、课文的哪一个地方是直接描述创作《月光曲》的?
3、直奔重点,体会意境
三、紧扣“三不”悟真情
请同学们仔细研读课文第2-7自然段,体会贝多芬的情感变化。
1、不期而听动真情
(1)在“幽静”的小路上散步„„,从“幽静”一词能想到什么?
(2)在这淡淡的月光下,幽静的莱茵河畔,贝多芬听到了断断续续的琴声,想想他此刻的心情该是怎样的?
(3)读第三小节,从兄妹俩的对话中你能体会到什么?
(4)假如你是贝多芬,听了姑娘的琴声和他们的对话你会有什么感受?你还会为他们做些什么?
2、不请而进遇知音
读课文第四、五、六三个自然段。
(1)“弹得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哪!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从盲姑娘的这句话中你能体会到什么?
(2)贝多芬是著名的音乐家,他的演奏不只是技巧,而是凭感情。盲姑娘深深地感受到了他赋予乐曲的感情。在这么一个小镇上,在一所茅屋里,贝多芬遇到了一个能够多凭借音乐与他进行感情交流的人——知音,他此时会是怎样的心情?
第二课时
一、朗读全文,用自己的话说说月光曲是怎样创作出来的。
二、再读第九自然段,感受月光曲的美好意境。
三、突破难点,“两境”统一
1、《月光曲》这一经典绝唱醉倒了兄妹俩,我们知道,艺术家都是用自己创作的
作品来抒发内心感受的,诗人李白观赏了雄奇的庐山瀑布,心中被壮丽的自然景观所感,他就写下了《望庐山瀑布》这千古名篇;画家列宾看到艰苦挣扎的伏尔加河上的纤夫,就用色块和线条描绘出《伏尔加河上的纤夫》这幅世界名画;在这里贝多芬的《月光曲》难道是凭空想象吗?
2、哪些是皮鞋匠看到的,哪些是他想到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用直线画出看到的,用波浪线画出想到的。
3、释放情感,朗读升华 五、全班交流。
作业设计:
1、比一比, 再组成词语.
茵( ) 盲( ) 券( ) 腊( ) 屡( )
菌( ) 育( ) 卷( ) 蜡( ) 缕( )
粼( ) 谱( ) 醒( ) 涛( ) 键( )
嶙( ) 普( ) 醉( ) 滔( ) 健( )
2、在括号里填写合适的量词.
粒 缕 艘 番 片 层 株 支 摞
一( )画报 一( )石子 一( )帆船
一( )话语 一( )草滩 一( )微云
一( )歌曲 一( )柳树 一( )涟漪
3、阅读训练:
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月光照进窗子,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显得格外清幽。贝多芬望了望站在他身旁的兄妹俩,借着( )的月光,按起了琴键。
皮鞋匠静静地听着。他好像面对着大海,月亮正从( )的地方升起来。( )的海面上,霎时间洒遍了银光。月亮越升越高,穿过( )轻纱似的微云。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皮鞋匠看看妹妹,月光正照在她那( )的脸上,照着她睁得大大的眼睛。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景象,在月光照耀下的( )的大海。
1、按原文填空。
2、下面不是比喻句的一句诗()
①月光照进窗子,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
②月亮越升越高,穿过轻纱似的微云。
③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景象,
3、用“__”在文中画出实在事物,用“~~”划出联想的内容。
4、皮鞋匠的第一次联想描绘了三幅画面,它们是
(1)_________(2)_____(3)______
5、为什么说盲姑娘“仿佛”也看到了她从没看见过的景象?
6、借助皮鞋匠的联想,我仿佛听到了贝多芬的《月光曲》:时而________,时
而________,时而________,时而________。
27、蒙娜丽莎之约
教学目标 :
1、读读记记“探访、交涉、风采、赴约、淡雅、捉摸、衬托、幻觉、深远、有朝一日、大样彼岸”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对照画面,了解课文中具体描写画像的部分,学习作者把看到的和想象到的自然地融合在一起的写作方法。
3、感受世界名画的魅力。
教学重难点:
对照插图,把具体描写《蒙娜丽莎》画像的部分找出来,欣赏蒙娜丽莎神秘莫测的美丽神韵和那如梦如幻的妩媚微笑,引导学生从蒙娜丽莎的面部表情以及她的坐姿、双手和背景等具体的描写中体会世界名画的魅力。
教学准备:
1、课前,安排学生查阅达·芬奇的资料,搜集蒙娜丽莎的画册、照片、挂历等,欣赏一下这幅世界名画。
2、教师准备此画的挂图。
前置研究:
1、阅读课文,说说你从哪些描写中看出了这幅世界名画的魅力。
2、把课文中具体描写《蒙娜丽莎》画像的部分找出来,对照插图多读几遍。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谈话导入。
2、师生交流有关达•芬奇以及《蒙娜丽莎》的资料。
3、出示课题:蒙娜丽莎之约。
读了课题有什么想问的吗?
二、初读课文,感知大意。
1、学生快速默读课文,要求:读通课文,想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三、再读课文,感受名画魅力
1、默读课文,看看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具体介绍了这幅名画,找到课文5──7自然段。
2、出示《蒙娜丽莎》的图画,让学生自由观赏,谈谈体会。
3、说说你感受到了什么?
4、课文是怎样具体介绍《蒙娜丽莎》这幅画的呢?选一个你最感兴趣的方面,细细读一读,体会体会,说说自己的感受。
5、全班交流,感受名画的魅力。
提问:你从哪些描写中看出了这幅世界名画的魅力呢?
(1)引导学生感受画的整体。(第五自然段)
(2)引导学生观察肖像画的面部表情。(第六自然段)
(3)引入资料:500年来,人们一直对《蒙娜丽莎》神秘的微笑莫衷一是。不同的观者或在不同的时间去看,感受似乎都不同。有时觉得她笑得舒畅温柔,有时又显得严肃,有时像是略含哀伤。在一幅画中,光线的变化不能像在雕塑中产生那样大的差别。但在蒙娜丽莎的脸上,微暗的阴影时隐时现,为她的双眼与嘴唇披上了一层面纱。法国卢浮宫公布蒙娜丽莎的微笑包含了83%的高兴、9%的厌恶、6%的恐惧和2%的愤怒。
(4)看了这则资料,你有什么想说?
(5)达芬奇的精湛技艺除了体现在蒙娜丽莎神秘的微笑上,还体现在哪里?
6、作者用优美生动的语言细致地向我们描述了蒙娜丽莎的美丽神韵,让我们感到蒙娜丽莎仿佛就在我们面前。作者不仅描写了自己看到的情景,而且融入了丰富的想象,你能找到这样的句段吗?
四、回扣前文,加深感悟
1、过渡:我们从作者对蒙娜丽莎的具体描述中感受到了她的魅力,你还从哪里看出蒙娜丽莎的魅力?
2、学生再读课文,找出1——4自然段,从人们的等待中感受蒙娜丽莎的魅力。
3、学生自由读后全班交流。
五、总结升华,激情朗读
1、过渡:
2、指名读。你感受到了什么?
3、激情朗读,师进行引读。
4、引入达芬奇的资料,师生交流。
六、结语
作业设计:
1、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和反义词
清晰( )( ) 细腻()()
朴素( )( ) 温柔()()
2、选词填空
寂静 幽静 恬静安静
☆蒙娜丽莎脸上流露出的微笑。
☆贝多芬在一条的小路上散步。
☆同学们 地坐在教室里。
☆四周一片 ,听不到一点声响。
3、按要求改写句子
☆《蒙娜丽莎》是世界上最杰出的肖像画,世界上有多少人能亲睹她的风采呢?(改写成陈述句)
☆我在她面前只停留了短短的几分钟。她已经成了我灵魂的一部分。(用关联词组织成一句话)
☆“蒙娜丽莎”是全人类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缩句)
含英咀华
蒙娜丽莎那微抿的双唇,微挑(tiǎotiāo)的嘴角,好像有话要跟你说。在那极富个性的嘴角和眼神里,悄(qiǎoqiāo)然流露出()、()的微笑。那微笑,有时让人觉得( ),有时让人觉得( ),有时让人觉得( ),有时又让人觉得( )。蒙娜丽莎那“神秘的微笑”是那样耐人寻味,难以捉摸。达·芬奇凭着他的天才想象力和他那神奇的画笔,使蒙娜丽莎转瞬即逝的面部表情,成了永恒的象征。
1、选择加点字的正确读音
2、按原文填空
3、联系上下文解释词语
转瞬即逝
耐人寻味
4、用““画出描写画面的句子,用““画出描写作者赏画时的想象和感受的句子。
5、读了这段文字,你感受到了什么?
28、我的舞台
教学目标:
1、读读记记“降生、模仿、身段、造就、抗议、风度、炼就、毅力、不解之缘、暗无天日、眼冒金星、一反常态、为所欲为、暑去寒来、不在话下、切切私语、无言以对”等词语。
2、用比较快的速度读懂课文,感受“舞台对我有着神奇的吸引力”,体会作者学艺的艰辛以及不一般的勇气和毅力。
3、感受戏剧表演的神奇魅力。
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感悟戏剧表演的神奇魅力。
2、体会在艺术之路上,人们所付出的心血和汗水,以及不一般的勇气和毅力。
前置研究:
1、快速阅读课文。
2、说说课文的哪些描写体现出“舞台对我有着神奇的吸引力”。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问题引入
1、“舞台”是什么?学生自由发言。
2、作者对“舞台”有怎样的感情?找出文中的句子,用横线划出。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3、再找出与这句相照应的句子读一读。这句话在文章中有什么作用?
(二)交流、讨论
1、思考:为什么说“舞台对我有着神奇的吸引力”,文中哪些事例可以表明这一点?
2、请大家细读课文,找出文中相关的句段并加以简要分析,从中感受“舞台”对“我”的“神奇的吸引力”。
(三)引入资料
介绍新凤霞,同时推荐新凤霞名言:“台上做戏,台下做人。不屈为至贵,最富为清贫。”
(四)小结
1、“我”在艺术上的成功离不开家庭的熏陶,特别是离不开母亲的影响,母亲对艺术孜孜不倦的追求,深深地感染了“我”。但是,“我”的成功更离不开“我”在艺术舞台上练就的勇气和力量。
2、快速浏览课文,勾出文中哪些地方写出了“我”在艺术生涯中磨练自己的勇气和力量?
(五)拓展训练
1、从文中受到了什么启发?
2、说说自己在学习成长之路上得到的锻炼和收获。
(六)总结全文
在“艺术和生活”的舞台上,勇气和力量让人走向成功,同时,课文还含蓄地阐述了“老实做人,认真演戏”的道理。
作业设计:
1、选择加点字的正确读音
模仿(mï mú) 喝彩(hâ hē) 绷着脸(bēnɡ běnɡ)
倒栽葱(dào dǎo) 蹿上(cuān cuàn) 自作自受(zuî zuō)
憋闷(mân mēn) 肖像(xiāo xiào) 有朝一日(zhāo cháo)
2、圈出句子中的错别字并改正
☆既使被挤在厚厚的暮布里,憋闷的满头是汗,也兴味昂然。( )
☆舞台如一炉火,练就了我的勇气和意力。( )
3、写出句子中引号和破折号的作用
据说,我在娘胎时就“登台唱戏”了--母亲在台上唱,我在她肚子里唱。
引号的作用是 ,破折号的作用是
4、课文围绕“舞台对我有着神奇的吸引力”写了哪几件事?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含英咀华
当这个女主角以轻盈而矫健的步子走出场来的时候,这个平静的海面陡然膨胀起来了,它上面卷起了一阵暴风雨,观众像触了电似的对这位女英雄报以雷鸣般的掌声。她开始唱了。她圆润的歌喉在夜空中颤(chàn zhàn )动,听起来似乎辽远而又逼近,似乎柔和而又铿锵(kēnɡqiānɡ jiānjiānɡ )。歌词像珠子似的从她的一笑一颦中,从她的优雅的“水袖”中,从她的婀娜(ēnuï ānà)的身段中,一粒一粒 地下来, 在地上, 到空中, 进每一个人的心里,引起一片深远的回音。这回音听不见,但是它却淹没了刚才涌起的那一股狂暴的掌声。
1、从“滴 溅 滚 落”四个动词中选择恰当的填在文中横线上
2、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3、用“ “画出文中描写观众的句子。
这个句子使用了 的修辞手法,表现出了
4. 用” “画出描写演员的句子。
从这些句子中,我感受到了
5.回答下列问题
①歌声是无形的,怎么能”像珠子似的“”一粒一粒地滚下来“?
②”回音“既然”听不见“,又怎么能”淹没“”狂暴的歌声“?
口语交际·习作八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口语交际
教学目标:让学生欣赏各种艺术形式的美,培养热爱艺术的情操,同时培养口头表达、倾听的能力以及留心观察生活的习惯。
课前准备:单元导读后,可分组发放《“身边的艺术”调查表》,让学生边学习本组课文边留心积累。
教学过程:
一、读内容,明要求
1、自己读口语交际的内容.
2、说说有什么要求?
二、创设氛围,激发交流欲望
三、联系生活,创设交际情景
1、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收集的资料将学生分成三组:
艺术形式大观圆
艺术品展览厅
艺术故事大联播
2、把学生分好组后,引导学生交流.交流形式不拘一格,或找同桌.或小组.或班级,也可组成一个个临时的口语交际单位,可导游介绍.双人对话.问答,或多人讨论.辩论.评价等.
四、在个人陈述,同桌或小组交流展示“身边的艺术”的基础上,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参与比赛。
要求:清楚,明白,最好能用上课内外积累的好词好句,其他学生认真倾听,听候交流自己感受最深的地方。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习作
教学目标:鼓励学生将阅读中体会到的表达感受的方法运用到习作中去,初步学会在习作中融入自己的联想和想象。
课前准备:让学生带一张自己学艺、参加艺术欣赏活动的照片,或者带一件自己喜欢的艺术品。
教学过程:
一、画面引入
二、上台介绍
三、小组交流
1、教师可以根据学生所带照片或艺术品的内容,将学生分成学艺组、艺术品欣赏组、艺术欣赏活动组等。
2、组内交流,互相提出优点,指出不足,帮助改进。
3、每组推荐1名代表,全班交流,提出修改建议。
四、指导选材
五、学生撰写习作,教师巡回指导
六、修改习作
七、赏析评改
1、学生修改完毕后,可以读一读自己习作中最满意的段落,请其他同学进行赏析。
2、教师选择少量习作展示、点评。
回顾·拓展八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交流平台
教学过程:
一、读交流平台的内容,明白要求
1、在课文中找出写联想和想象的句段,谈谈这样写的好处,并结合自己的习作谈谈体会。
2、结合本学期的学习,跟同学交流自己学习语文的做法和经验。
二、找出课文中写联想和想象的句段,谈谈这样写的好处。
1、找出有关的句段,并读一读。
2、读后体会这些句子,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3、全班交流。
4、教师结合学生的习作,举一些运用得比较好的例子。
三、教师创设宽松的交流氛围,让学生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交流第二个方面的内容
1、学生结合本学期的学习,说说自己课外是怎样学习语文的。
2、根据学生的发言总结学生的成功做法,推广一些课外学习语文的好习惯。
3、小结。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日积月累
教学过程:
一、学生自己读这些成语,说说这些成语和什么有密切的联系
二、自己理解这些成语的意思,可以用不同的方法理解,如查成语词典,还可以请教同学和老师。
三、让学生说说在哪里读到过或听到过这些成语,说说这些成语的出处,还可以让学生自主说一说同类的其他成语。
四、背一背这些成语,看谁先记下来。
五、学习成语故事。
1、学生自己读成语故事,并读懂内容。
2、文中的哪句话表明了这个成语的意思。
3、从这个成语故事中你受到什么启发?你能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个故事吗?
4、拓展练习:你还知道哪些成语故事。
作业设计:
一、看拼音写词语
pǔ xiě yōu jìnɡ là zhú shī mínɡ chún shǔ( ) ( ) ( ) ( ) ( ) mî shēnɡ qīnɡ yōu qín jiàn táo zuì sū xǐnɡ fēi bēn ( ) ( ) ( ) ( ) ( ) lái yīn hã shà shí jiān
( ) ( )
二、成语填空
1、填字组词,选择恰当的填入括号中。
余音绕( ) 妙笔生( ) 引人入( ) 美不胜( )
雅( )共赏 独( )匠心 巧( )天工 脍( )人口
⑴作者真是________,写出的文章构思________内容________。
⑵音乐会上,既有________的流行音乐,也有________的世界名曲,一曲终了,________,令人回味无穷。
⑶这些冰雕艺术品太美了,真是________、________。
2、将成语补充完整
微波( )( ) 有( )一( ) 大洋( )( ) ( )梁( )栋
古( )古( ) 不落( )( ) ( )( )龙蛇 曲高( )( )
( )( )白雪 不同( )( ) 别( )一( ) 不解( )( )
天日 ( )( ) 金星( )( ) 一反( )( ) 为( )( )为
( )去( )来 不再( )( ) ( )( )私语 ( )( )有神
无( )( )对
三、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伯牙绝弦》这个传说,人们用________比喻朋友间友谊深厚;用________比喻知音难觅或者乐曲高妙。
2、《月光曲》作者借这个美丽动人的传说故事,既表现了大音乐家贝多芬对穷苦人民的________和________,又表现了他________和________,同时也告诉人们,美好乐曲的产生不仅要依靠________,更要依靠________的情感。作者在叙事中进行恰当的________,使文章的表达更________、感情更________。贝多芬是最伟大的音乐家之一,被尊称为________________。
四、按原文填空
1、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伯牙________________,钟子期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皮鞋匠静静地听着。他好像面对着大海,月光正从________的地方________。________的海面上,洒满了________。月亮________,穿过________微云。忽然,海面上刮起了________,卷起了________。被月光照得________浪花,________朝着岸边涌过来„„皮鞋匠看看妹妹,月光正照在她那________的脸上,照着她________,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景象,在________照耀下的________的大海。
五、照样子写句子
(1)改为转述句:小青石得意地想:“我就要到都市里去了。我将成为发簪和纽扣呢?”
(2)圆明园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因为她不但建筑宏伟,还收藏着最珍贵的历史文物。
改成“因在前果在后”的因果关系句:
(3)改成拟人句:小河的水哗哗地流向远方。
(4)改成夸张句:桂花开了,很远就能闻到香味。
第八单元
25、伯牙绝弦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了解祖国悠久灿烂的古代文化,感受文言文的和魅力,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3、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感受艺术的美好。
教学重点: 让学生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背诵积累。
教学难点: 体会伯牙,子期之间真挚的友情。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前置研究:
1、有感情有节奏地朗读课文。
2、借助工具书,理解课文意思。
3、体会文中的情感。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前游戏,铺垫学文
1、引导学生说词。
2、这些词都是描写什么的?
二、揭题导入
1、有一个故事千古流传,令人吟诵至今,它就是我们今天将要学的《伯牙绝弦》。
2、板书课题,指名读,提醒“弦”的读音。
3、回顾学习古文的好办法。
三、整体读文
1、自由读,大声读,有读不通的地方多读几遍。
2、再读,随机点评。
三、初解绝弦
1、理解文章的题目:“伯牙绝弦”是什么意思?
2、文章还在哪里提到了伯牙绝弦?这里的“绝弦”意味着什么,向世人宣告了什
么?
3、借助注释理解课文
四、再解绝弦
(一)何为知音
1、课文写了哪两个人?读读第一句,你了解了什么?是哪个字告诉你的?课文中
还出现了“善”请找出来,它们的意思一样吗?
2、从何处可以看出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换位体验:如果你是子期,伯牙鼓
琴志在高山,志在流水,透过伯牙的琴声,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于是你怎么赞叹?
3、我们知道俞伯牙是当时楚国有名的音乐家,那作为一个有名的音乐家,他的琴
声一定不只表现了高山流水,除了泰山峨峨,江河洋洋,俞伯牙的琴声还会表现那些动人的场景呢?
4、引导学生进行语言的拓展和运用:假如现在你是子期,当“伯牙鼓琴,志在清风”,通过伯牙的琴声,你感受到那徐徐的清风了吗?于是你怎么赞叹?
五、深悟绝弦
1、明代小说家冯梦龙在《警世通言》这一本书中,用生动的笔触描述了这个动人的故事。在子期墓前,伯牙曾经写下了一首短歌,来追悼自己的知音钟子期。出示诗歌 配乐:
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但见一抔土,惨然伤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
2、子期一死,俞伯牙又要回到以前那无人能理解的生活中去了,那一曲高山流水又弹给何人听?只有这一段动人的故事千古流传!学生读课文。
3、面对伯牙的痛苦与绝望,你想对他说什么?将你的想法写下来。 六、回味绝弦
作业设计:
1、选择加点字的正确解释,把序号填入括号。
绝:①断绝 ②穷尽 ③走不通的 ④独一无二的 ⑤极、最
伯牙绝琴( ) 斩尽杀绝( ) 绝处逢生( )
美妙绝伦( ) 绝大多数( ) 悬崖绝壁( )
善:①擅长、善于 ②好 ③善良 ④容易,易于 ⑤办好、弄好伯牙善鼓琴( ) 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 心怀不善( )
多愁善感( ) 善始善终( ) 英勇善战( )
2、句子停顿不恰当的一句是:( )
①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②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③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④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3、按课文内容填空并回答问题。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 ”
①句子含义:( )
②从这个句子我体会到( )
☆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 。
①句子含义:( )
②从这个句子我体会到( )
26、月光曲
教学目标:
1、学生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抓住环境特点,体会《月光曲》创作的背景,
理解《月光曲的内容。
2、学生能够抓住重点自然段,想象描写的景象;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情感。
3、学生能够了解贝多芬是个同情、热爱劳动的人民音乐家。
教学重点:
1、感受乐曲所表现的意境,体会他所具有的卓越才华和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心。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体会《月光曲》的意境。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前置研究: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想一想,贝多芬为什么要弹琴给盲姑娘兄妹听?
3、谈谈你的读后体会。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景激真情
1、课件出示,营造氛围
2、揭示课题,板书齐读
二、庖丁解牛显真情
1、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2、课文的哪一个地方是直接描述创作《月光曲》的?
3、直奔重点,体会意境
三、紧扣“三不”悟真情
请同学们仔细研读课文第2-7自然段,体会贝多芬的情感变化。
1、不期而听动真情
(1)在“幽静”的小路上散步„„,从“幽静”一词能想到什么?
(2)在这淡淡的月光下,幽静的莱茵河畔,贝多芬听到了断断续续的琴声,想想他此刻的心情该是怎样的?
(3)读第三小节,从兄妹俩的对话中你能体会到什么?
(4)假如你是贝多芬,听了姑娘的琴声和他们的对话你会有什么感受?你还会为他们做些什么?
2、不请而进遇知音
读课文第四、五、六三个自然段。
(1)“弹得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哪!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从盲姑娘的这句话中你能体会到什么?
(2)贝多芬是著名的音乐家,他的演奏不只是技巧,而是凭感情。盲姑娘深深地感受到了他赋予乐曲的感情。在这么一个小镇上,在一所茅屋里,贝多芬遇到了一个能够多凭借音乐与他进行感情交流的人——知音,他此时会是怎样的心情?
第二课时
一、朗读全文,用自己的话说说月光曲是怎样创作出来的。
二、再读第九自然段,感受月光曲的美好意境。
三、突破难点,“两境”统一
1、《月光曲》这一经典绝唱醉倒了兄妹俩,我们知道,艺术家都是用自己创作的
作品来抒发内心感受的,诗人李白观赏了雄奇的庐山瀑布,心中被壮丽的自然景观所感,他就写下了《望庐山瀑布》这千古名篇;画家列宾看到艰苦挣扎的伏尔加河上的纤夫,就用色块和线条描绘出《伏尔加河上的纤夫》这幅世界名画;在这里贝多芬的《月光曲》难道是凭空想象吗?
2、哪些是皮鞋匠看到的,哪些是他想到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用直线画出看到的,用波浪线画出想到的。
3、释放情感,朗读升华 五、全班交流。
作业设计:
1、比一比, 再组成词语.
茵( ) 盲( ) 券( ) 腊( ) 屡( )
菌( ) 育( ) 卷( ) 蜡( ) 缕( )
粼( ) 谱( ) 醒( ) 涛( ) 键( )
嶙( ) 普( ) 醉( ) 滔( ) 健( )
2、在括号里填写合适的量词.
粒 缕 艘 番 片 层 株 支 摞
一( )画报 一( )石子 一( )帆船
一( )话语 一( )草滩 一( )微云
一( )歌曲 一( )柳树 一( )涟漪
3、阅读训练:
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月光照进窗子,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显得格外清幽。贝多芬望了望站在他身旁的兄妹俩,借着( )的月光,按起了琴键。
皮鞋匠静静地听着。他好像面对着大海,月亮正从( )的地方升起来。( )的海面上,霎时间洒遍了银光。月亮越升越高,穿过( )轻纱似的微云。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皮鞋匠看看妹妹,月光正照在她那( )的脸上,照着她睁得大大的眼睛。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景象,在月光照耀下的( )的大海。
1、按原文填空。
2、下面不是比喻句的一句诗()
①月光照进窗子,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
②月亮越升越高,穿过轻纱似的微云。
③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景象,
3、用“__”在文中画出实在事物,用“~~”划出联想的内容。
4、皮鞋匠的第一次联想描绘了三幅画面,它们是
(1)_________(2)_____(3)______
5、为什么说盲姑娘“仿佛”也看到了她从没看见过的景象?
6、借助皮鞋匠的联想,我仿佛听到了贝多芬的《月光曲》:时而________,时
而________,时而________,时而________。
27、蒙娜丽莎之约
教学目标 :
1、读读记记“探访、交涉、风采、赴约、淡雅、捉摸、衬托、幻觉、深远、有朝一日、大样彼岸”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对照画面,了解课文中具体描写画像的部分,学习作者把看到的和想象到的自然地融合在一起的写作方法。
3、感受世界名画的魅力。
教学重难点:
对照插图,把具体描写《蒙娜丽莎》画像的部分找出来,欣赏蒙娜丽莎神秘莫测的美丽神韵和那如梦如幻的妩媚微笑,引导学生从蒙娜丽莎的面部表情以及她的坐姿、双手和背景等具体的描写中体会世界名画的魅力。
教学准备:
1、课前,安排学生查阅达·芬奇的资料,搜集蒙娜丽莎的画册、照片、挂历等,欣赏一下这幅世界名画。
2、教师准备此画的挂图。
前置研究:
1、阅读课文,说说你从哪些描写中看出了这幅世界名画的魅力。
2、把课文中具体描写《蒙娜丽莎》画像的部分找出来,对照插图多读几遍。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谈话导入。
2、师生交流有关达•芬奇以及《蒙娜丽莎》的资料。
3、出示课题:蒙娜丽莎之约。
读了课题有什么想问的吗?
二、初读课文,感知大意。
1、学生快速默读课文,要求:读通课文,想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三、再读课文,感受名画魅力
1、默读课文,看看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具体介绍了这幅名画,找到课文5──7自然段。
2、出示《蒙娜丽莎》的图画,让学生自由观赏,谈谈体会。
3、说说你感受到了什么?
4、课文是怎样具体介绍《蒙娜丽莎》这幅画的呢?选一个你最感兴趣的方面,细细读一读,体会体会,说说自己的感受。
5、全班交流,感受名画的魅力。
提问:你从哪些描写中看出了这幅世界名画的魅力呢?
(1)引导学生感受画的整体。(第五自然段)
(2)引导学生观察肖像画的面部表情。(第六自然段)
(3)引入资料:500年来,人们一直对《蒙娜丽莎》神秘的微笑莫衷一是。不同的观者或在不同的时间去看,感受似乎都不同。有时觉得她笑得舒畅温柔,有时又显得严肃,有时像是略含哀伤。在一幅画中,光线的变化不能像在雕塑中产生那样大的差别。但在蒙娜丽莎的脸上,微暗的阴影时隐时现,为她的双眼与嘴唇披上了一层面纱。法国卢浮宫公布蒙娜丽莎的微笑包含了83%的高兴、9%的厌恶、6%的恐惧和2%的愤怒。
(4)看了这则资料,你有什么想说?
(5)达芬奇的精湛技艺除了体现在蒙娜丽莎神秘的微笑上,还体现在哪里?
6、作者用优美生动的语言细致地向我们描述了蒙娜丽莎的美丽神韵,让我们感到蒙娜丽莎仿佛就在我们面前。作者不仅描写了自己看到的情景,而且融入了丰富的想象,你能找到这样的句段吗?
四、回扣前文,加深感悟
1、过渡:我们从作者对蒙娜丽莎的具体描述中感受到了她的魅力,你还从哪里看出蒙娜丽莎的魅力?
2、学生再读课文,找出1——4自然段,从人们的等待中感受蒙娜丽莎的魅力。
3、学生自由读后全班交流。
五、总结升华,激情朗读
1、过渡:
2、指名读。你感受到了什么?
3、激情朗读,师进行引读。
4、引入达芬奇的资料,师生交流。
六、结语
作业设计:
1、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和反义词
清晰( )( ) 细腻()()
朴素( )( ) 温柔()()
2、选词填空
寂静 幽静 恬静安静
☆蒙娜丽莎脸上流露出的微笑。
☆贝多芬在一条的小路上散步。
☆同学们 地坐在教室里。
☆四周一片 ,听不到一点声响。
3、按要求改写句子
☆《蒙娜丽莎》是世界上最杰出的肖像画,世界上有多少人能亲睹她的风采呢?(改写成陈述句)
☆我在她面前只停留了短短的几分钟。她已经成了我灵魂的一部分。(用关联词组织成一句话)
☆“蒙娜丽莎”是全人类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缩句)
含英咀华
蒙娜丽莎那微抿的双唇,微挑(tiǎotiāo)的嘴角,好像有话要跟你说。在那极富个性的嘴角和眼神里,悄(qiǎoqiāo)然流露出()、()的微笑。那微笑,有时让人觉得( ),有时让人觉得( ),有时让人觉得( ),有时又让人觉得( )。蒙娜丽莎那“神秘的微笑”是那样耐人寻味,难以捉摸。达·芬奇凭着他的天才想象力和他那神奇的画笔,使蒙娜丽莎转瞬即逝的面部表情,成了永恒的象征。
1、选择加点字的正确读音
2、按原文填空
3、联系上下文解释词语
转瞬即逝
耐人寻味
4、用““画出描写画面的句子,用““画出描写作者赏画时的想象和感受的句子。
5、读了这段文字,你感受到了什么?
28、我的舞台
教学目标:
1、读读记记“降生、模仿、身段、造就、抗议、风度、炼就、毅力、不解之缘、暗无天日、眼冒金星、一反常态、为所欲为、暑去寒来、不在话下、切切私语、无言以对”等词语。
2、用比较快的速度读懂课文,感受“舞台对我有着神奇的吸引力”,体会作者学艺的艰辛以及不一般的勇气和毅力。
3、感受戏剧表演的神奇魅力。
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感悟戏剧表演的神奇魅力。
2、体会在艺术之路上,人们所付出的心血和汗水,以及不一般的勇气和毅力。
前置研究:
1、快速阅读课文。
2、说说课文的哪些描写体现出“舞台对我有着神奇的吸引力”。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问题引入
1、“舞台”是什么?学生自由发言。
2、作者对“舞台”有怎样的感情?找出文中的句子,用横线划出。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3、再找出与这句相照应的句子读一读。这句话在文章中有什么作用?
(二)交流、讨论
1、思考:为什么说“舞台对我有着神奇的吸引力”,文中哪些事例可以表明这一点?
2、请大家细读课文,找出文中相关的句段并加以简要分析,从中感受“舞台”对“我”的“神奇的吸引力”。
(三)引入资料
介绍新凤霞,同时推荐新凤霞名言:“台上做戏,台下做人。不屈为至贵,最富为清贫。”
(四)小结
1、“我”在艺术上的成功离不开家庭的熏陶,特别是离不开母亲的影响,母亲对艺术孜孜不倦的追求,深深地感染了“我”。但是,“我”的成功更离不开“我”在艺术舞台上练就的勇气和力量。
2、快速浏览课文,勾出文中哪些地方写出了“我”在艺术生涯中磨练自己的勇气和力量?
(五)拓展训练
1、从文中受到了什么启发?
2、说说自己在学习成长之路上得到的锻炼和收获。
(六)总结全文
在“艺术和生活”的舞台上,勇气和力量让人走向成功,同时,课文还含蓄地阐述了“老实做人,认真演戏”的道理。
作业设计:
1、选择加点字的正确读音
模仿(mï mú) 喝彩(hâ hē) 绷着脸(bēnɡ běnɡ)
倒栽葱(dào dǎo) 蹿上(cuān cuàn) 自作自受(zuî zuō)
憋闷(mân mēn) 肖像(xiāo xiào) 有朝一日(zhāo cháo)
2、圈出句子中的错别字并改正
☆既使被挤在厚厚的暮布里,憋闷的满头是汗,也兴味昂然。( )
☆舞台如一炉火,练就了我的勇气和意力。( )
3、写出句子中引号和破折号的作用
据说,我在娘胎时就“登台唱戏”了--母亲在台上唱,我在她肚子里唱。
引号的作用是 ,破折号的作用是
4、课文围绕“舞台对我有着神奇的吸引力”写了哪几件事?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含英咀华
当这个女主角以轻盈而矫健的步子走出场来的时候,这个平静的海面陡然膨胀起来了,它上面卷起了一阵暴风雨,观众像触了电似的对这位女英雄报以雷鸣般的掌声。她开始唱了。她圆润的歌喉在夜空中颤(chàn zhàn )动,听起来似乎辽远而又逼近,似乎柔和而又铿锵(kēnɡqiānɡ jiānjiānɡ )。歌词像珠子似的从她的一笑一颦中,从她的优雅的“水袖”中,从她的婀娜(ēnuï ānà)的身段中,一粒一粒 地下来, 在地上, 到空中, 进每一个人的心里,引起一片深远的回音。这回音听不见,但是它却淹没了刚才涌起的那一股狂暴的掌声。
1、从“滴 溅 滚 落”四个动词中选择恰当的填在文中横线上
2、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3、用“ “画出文中描写观众的句子。
这个句子使用了 的修辞手法,表现出了
4. 用” “画出描写演员的句子。
从这些句子中,我感受到了
5.回答下列问题
①歌声是无形的,怎么能”像珠子似的“”一粒一粒地滚下来“?
②”回音“既然”听不见“,又怎么能”淹没“”狂暴的歌声“?
口语交际·习作八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口语交际
教学目标:让学生欣赏各种艺术形式的美,培养热爱艺术的情操,同时培养口头表达、倾听的能力以及留心观察生活的习惯。
课前准备:单元导读后,可分组发放《“身边的艺术”调查表》,让学生边学习本组课文边留心积累。
教学过程:
一、读内容,明要求
1、自己读口语交际的内容.
2、说说有什么要求?
二、创设氛围,激发交流欲望
三、联系生活,创设交际情景
1、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收集的资料将学生分成三组:
艺术形式大观圆
艺术品展览厅
艺术故事大联播
2、把学生分好组后,引导学生交流.交流形式不拘一格,或找同桌.或小组.或班级,也可组成一个个临时的口语交际单位,可导游介绍.双人对话.问答,或多人讨论.辩论.评价等.
四、在个人陈述,同桌或小组交流展示“身边的艺术”的基础上,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参与比赛。
要求:清楚,明白,最好能用上课内外积累的好词好句,其他学生认真倾听,听候交流自己感受最深的地方。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习作
教学目标:鼓励学生将阅读中体会到的表达感受的方法运用到习作中去,初步学会在习作中融入自己的联想和想象。
课前准备:让学生带一张自己学艺、参加艺术欣赏活动的照片,或者带一件自己喜欢的艺术品。
教学过程:
一、画面引入
二、上台介绍
三、小组交流
1、教师可以根据学生所带照片或艺术品的内容,将学生分成学艺组、艺术品欣赏组、艺术欣赏活动组等。
2、组内交流,互相提出优点,指出不足,帮助改进。
3、每组推荐1名代表,全班交流,提出修改建议。
四、指导选材
五、学生撰写习作,教师巡回指导
六、修改习作
七、赏析评改
1、学生修改完毕后,可以读一读自己习作中最满意的段落,请其他同学进行赏析。
2、教师选择少量习作展示、点评。
回顾·拓展八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交流平台
教学过程:
一、读交流平台的内容,明白要求
1、在课文中找出写联想和想象的句段,谈谈这样写的好处,并结合自己的习作谈谈体会。
2、结合本学期的学习,跟同学交流自己学习语文的做法和经验。
二、找出课文中写联想和想象的句段,谈谈这样写的好处。
1、找出有关的句段,并读一读。
2、读后体会这些句子,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3、全班交流。
4、教师结合学生的习作,举一些运用得比较好的例子。
三、教师创设宽松的交流氛围,让学生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交流第二个方面的内容
1、学生结合本学期的学习,说说自己课外是怎样学习语文的。
2、根据学生的发言总结学生的成功做法,推广一些课外学习语文的好习惯。
3、小结。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日积月累
教学过程:
一、学生自己读这些成语,说说这些成语和什么有密切的联系
二、自己理解这些成语的意思,可以用不同的方法理解,如查成语词典,还可以请教同学和老师。
三、让学生说说在哪里读到过或听到过这些成语,说说这些成语的出处,还可以让学生自主说一说同类的其他成语。
四、背一背这些成语,看谁先记下来。
五、学习成语故事。
1、学生自己读成语故事,并读懂内容。
2、文中的哪句话表明了这个成语的意思。
3、从这个成语故事中你受到什么启发?你能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个故事吗?
4、拓展练习:你还知道哪些成语故事。
作业设计:
一、看拼音写词语
pǔ xiě yōu jìnɡ là zhú shī mínɡ chún shǔ( ) ( ) ( ) ( ) ( ) mî shēnɡ qīnɡ yōu qín jiàn táo zuì sū xǐnɡ fēi bēn ( ) ( ) ( ) ( ) ( ) lái yīn hã shà shí jiān
( ) ( )
二、成语填空
1、填字组词,选择恰当的填入括号中。
余音绕( ) 妙笔生( ) 引人入( ) 美不胜( )
雅( )共赏 独( )匠心 巧( )天工 脍( )人口
⑴作者真是________,写出的文章构思________内容________。
⑵音乐会上,既有________的流行音乐,也有________的世界名曲,一曲终了,________,令人回味无穷。
⑶这些冰雕艺术品太美了,真是________、________。
2、将成语补充完整
微波( )( ) 有( )一( ) 大洋( )( ) ( )梁( )栋
古( )古( ) 不落( )( ) ( )( )龙蛇 曲高( )( )
( )( )白雪 不同( )( ) 别( )一( ) 不解( )( )
天日 ( )( ) 金星( )( ) 一反( )( ) 为( )( )为
( )去( )来 不再( )( ) ( )( )私语 ( )( )有神
无( )( )对
三、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伯牙绝弦》这个传说,人们用________比喻朋友间友谊深厚;用________比喻知音难觅或者乐曲高妙。
2、《月光曲》作者借这个美丽动人的传说故事,既表现了大音乐家贝多芬对穷苦人民的________和________,又表现了他________和________,同时也告诉人们,美好乐曲的产生不仅要依靠________,更要依靠________的情感。作者在叙事中进行恰当的________,使文章的表达更________、感情更________。贝多芬是最伟大的音乐家之一,被尊称为________________。
四、按原文填空
1、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伯牙________________,钟子期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皮鞋匠静静地听着。他好像面对着大海,月光正从________的地方________。________的海面上,洒满了________。月亮________,穿过________微云。忽然,海面上刮起了________,卷起了________。被月光照得________浪花,________朝着岸边涌过来„„皮鞋匠看看妹妹,月光正照在她那________的脸上,照着她________,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景象,在________照耀下的________的大海。
五、照样子写句子
(1)改为转述句:小青石得意地想:“我就要到都市里去了。我将成为发簪和纽扣呢?”
(2)圆明园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因为她不但建筑宏伟,还收藏着最珍贵的历史文物。
改成“因在前果在后”的因果关系句:
(3)改成拟人句:小河的水哗哗地流向远方。
(4)改成夸张句:桂花开了,很远就能闻到香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