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研究

  摘 要: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沿着从抽象到具体的逻辑方法,从资本主义经济关系入手,紧紧抓住人与自然,精辟地论述了资本主义条件下人与自然异化的深层根源,从而大刀阔斧地展开了对资本主义人吃人制度的控诉。同时,也进行了关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及社会协调发展的有益探索。通过对商品的二重性的考察,得出了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是人类生活得以实现的永恒的自然必然性。通过对劳动关系的分析,动态地展现了人与自然关系发展的三个形态,通过对社会形态的划分,马克思集中批判了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资本主义制度。提出了合理控制和调节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应遵循的原则,对促进人与自然和社会的协调发展都有深远的意义。   关键字:马克思 自然观 辩证唯物主义 历史唯物主义   引言:   马克思在这一时期把自然观作为批判资本主义制度的理论武器,标志着马克思的自然观已经到了一个完善、成熟时期。自然观,不仅是人们对自然界的科学认识,而且也是人类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对自然界存在、变化及其规律所作的理性思考一个完整的自然观应该涵盖着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从自然科学的角度对自然界的存在状态,内部结构和演化规律作科学语意上的描述。二是对自然观发展演进规律进行哲学语意上的描述,即如何从自然界的角度去理解人和从人的角度去理解自然界。   一、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的理论价值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有助于人们转换思维方式和转变价值观念。马克思的自然观克服了传统自然观在认识人与自然关系上的缺陷,打破了传统的主客二分的思维方式,强调了自然是人的无机的身体,要求人们爱护自然就像爱护自己的身体一样。这种自然观有利于引导人们转换思维方式,在主客统一中去认识、改造自然。这种自然观就有利于人们转变价值观念,使人们真正认识到自然是人无机的身 体,为了不丧失人类持续生存的基础,人们就必须要用爱心保护自然,用真心改造自然,用美的规律建造自然,自觉地选择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生存方式,从而转变价值观念。   马克思的自然观是马克思主义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马克思考察分析人类社会,建构唯物史观的理论基础,而且也是他剖析批判资本主义社会,建构未来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学说的重要依据。在马克思哲学产生以前的一切自然�^和历史观,不是完全忽视人对自然的实践关系,即历史的现实基础,就是把这种关系仅仅看成与历史过程没有任何联系的附带因素。这样就造成了自然史与人类史的对立。马克思把人与自然的关系重新纳入到社会历史领域,弥合了自然与历史之间人为构筑的鸿沟,把自然观与历史观有机的统一起来。马克思以实践作为逻辑出发点,在把握人和自然的关系时,把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彻底的结合起来,真正实现了主体和客体的统一,内在尺度和外在尺度的统一,能动性和物质性的统一,展示的是自然―人―社会的有机互动。人们在认识马克思自然观所特有的彻底唯物性、较强辩证性和社会历史性的同时,也必然深化了人们对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认识和理解。   在马克思的实践的人化自然观中,人、自然及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是马克思关注的根本问题。在人与世界的大关系中,人与自然的关系具有基础性的意义,诸如生态失衡,环境污染,人口爆炸,自然资源匾乏等日益产峻的危及人类生存的全球性问题,都源于人与自然关系的破裂。要缓解这种危机,还必须从人与自然的关系入手。虽然马克思的自然观没有为我们解决当前的生存问题提供现成的答案,但至少为我们提供了方法论的指导。马克思在实践的人化自然观中特别强调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对人类生存发展的重大意义。马克思强调自然界是人类为了不致死亡而必须与之不断的进行物质、能量交换的人的无机的身体,人是自然界的有机的身体。告诫人们改变自然的实践活动应当理性地在合理的范围内展开,必须在有利于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向度内进行,必须合理地调节和控制人与自然的物质变换,人类的经济活动和社会发展不能超越自然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等。可见,马克思的实践的人化自然观的形成和发展,开创了实践的思维方式,超越了传统的“主客二元对立”的形而上学思维方式,深刻洞察到了主体与客体的内在统一,实现了世界观的科学变革,无疑将为我们寻求摆脱目前所遭遇的生存困境的途径提供方法论的指导。   二、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现实价值   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就其实质内容和社会功能而言,是关于人类解放的学说,也就是关于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马克思恩格斯都把实现人类同自然界的和解以及人类本身的和解,确立为人类社会在发展过程中处理人与自然、社会三者关系的最高价值目标。当然,马克思的实践的人化自然观也不例外。马克思在自然观中所强调的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是一致的,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过程也是人的主体性、创造性日益充分发挥的过程。与传统的自然观相比较而言,马克思的实践的人化自然观为人的个性发展提供了最充分的可能性,为人的全面发展营造了最现实的环境。马克思认为人的全面发展是指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即每个人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的综合性发展,包括人的体魄的增强,才干的增加,能力的提高,人格的健全和精神的升华等。马克思自然观中所主张的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和重要保障。恩格斯说过“人的思维的最本质的和最切近的基础,正是人所引起的自然界的变化,而不仅仅是自然界本身,人在怎样的程度上学会改变自然界,人的智力就在怎样的程度上发展起来。”马克思也承认如果我们研究自然的要求,我们的品德将更加完善。   马克思虽然未直接使用“可持续发展”这个词,但是马克思的人化自然观以实践为出发点,重视人与自然在社会中的统一,己经蕴涵了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完全可以看作是马克思对可持续发展的早期探索,实际上为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成为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先声。可持续发展理论是20世纪末期,人类在面对日益严重的生存危机时反思自身观念和行为而提出的一种新型社会发展观。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同时又不削弱后代人满足其需要之能力的发展,其核心内容就是强调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以保持与人类发展相适应的可持续利用的资源和环境基础。马克思的自然观在实践基础上把人与自然统一起来,为我们在可持续发展中解决人与自然的关系和人与人的关系提供了理论支撑。   人类的命运,始终是与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休戚与共的。纵观人类文明发展史,人类文明的进程随着人与自然关系的演化而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古代农业文明时代,是人类崇拜顺从自然界的阶段,人是自然的仆役和解释者是这一时代人与自然关系的真实写照。人类用刀耕火种的生产方式发展了农业、畜牧业、水产捕捞业和养殖业,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古代文明。但是,由于科学技术和生产力的不发达,农业活动同时导致了植被破坏,水土流失。人们劈山改河,开垦土地,砍伐森林,给曾经辉煌的两河流域的古巴比伦文明,印度河流域的哈巴拉文明,中美洲的玛雅文明和黄河流域的古代中国文明带来了灾难。由于使原本绿色的大地满目黄沙,农业文明因而被称为“黄色文明”。以蒸汽机的发明和使用为标志,人类进入了工业文明时代,从此也进入了人类征服、主宰自然的阶段。人是自然的主人和人为自然界立法是这一时期人与自然关系的真实写照,这是一个人类运用科学技术的武器以控制和改造自然取得空前胜利的时代。机器延长了人的器官,社会化大生产取代了手工业生产,生产力的高度发展在为人类带来巨大物质财富的同时,潘多拉的魔盒也一并被打开,环境污染、资源匾乏、生态失衡等危及人类生存的社会问题接踵而至。工业文明同燃烧化石燃料产生的黑烟相联系,因而又被称为“黑色文明”。   作者简介:   韩雅静,女,1993年10月15日,汉族,河北省石家庄市, 河北科技大学, 研究生, 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原理 。

  摘 要: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沿着从抽象到具体的逻辑方法,从资本主义经济关系入手,紧紧抓住人与自然,精辟地论述了资本主义条件下人与自然异化的深层根源,从而大刀阔斧地展开了对资本主义人吃人制度的控诉。同时,也进行了关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及社会协调发展的有益探索。通过对商品的二重性的考察,得出了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是人类生活得以实现的永恒的自然必然性。通过对劳动关系的分析,动态地展现了人与自然关系发展的三个形态,通过对社会形态的划分,马克思集中批判了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资本主义制度。提出了合理控制和调节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应遵循的原则,对促进人与自然和社会的协调发展都有深远的意义。   关键字:马克思 自然观 辩证唯物主义 历史唯物主义   引言:   马克思在这一时期把自然观作为批判资本主义制度的理论武器,标志着马克思的自然观已经到了一个完善、成熟时期。自然观,不仅是人们对自然界的科学认识,而且也是人类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对自然界存在、变化及其规律所作的理性思考一个完整的自然观应该涵盖着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从自然科学的角度对自然界的存在状态,内部结构和演化规律作科学语意上的描述。二是对自然观发展演进规律进行哲学语意上的描述,即如何从自然界的角度去理解人和从人的角度去理解自然界。   一、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的理论价值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有助于人们转换思维方式和转变价值观念。马克思的自然观克服了传统自然观在认识人与自然关系上的缺陷,打破了传统的主客二分的思维方式,强调了自然是人的无机的身体,要求人们爱护自然就像爱护自己的身体一样。这种自然观有利于引导人们转换思维方式,在主客统一中去认识、改造自然。这种自然观就有利于人们转变价值观念,使人们真正认识到自然是人无机的身 体,为了不丧失人类持续生存的基础,人们就必须要用爱心保护自然,用真心改造自然,用美的规律建造自然,自觉地选择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生存方式,从而转变价值观念。   马克思的自然观是马克思主义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马克思考察分析人类社会,建构唯物史观的理论基础,而且也是他剖析批判资本主义社会,建构未来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学说的重要依据。在马克思哲学产生以前的一切自然�^和历史观,不是完全忽视人对自然的实践关系,即历史的现实基础,就是把这种关系仅仅看成与历史过程没有任何联系的附带因素。这样就造成了自然史与人类史的对立。马克思把人与自然的关系重新纳入到社会历史领域,弥合了自然与历史之间人为构筑的鸿沟,把自然观与历史观有机的统一起来。马克思以实践作为逻辑出发点,在把握人和自然的关系时,把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彻底的结合起来,真正实现了主体和客体的统一,内在尺度和外在尺度的统一,能动性和物质性的统一,展示的是自然―人―社会的有机互动。人们在认识马克思自然观所特有的彻底唯物性、较强辩证性和社会历史性的同时,也必然深化了人们对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认识和理解。   在马克思的实践的人化自然观中,人、自然及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是马克思关注的根本问题。在人与世界的大关系中,人与自然的关系具有基础性的意义,诸如生态失衡,环境污染,人口爆炸,自然资源匾乏等日益产峻的危及人类生存的全球性问题,都源于人与自然关系的破裂。要缓解这种危机,还必须从人与自然的关系入手。虽然马克思的自然观没有为我们解决当前的生存问题提供现成的答案,但至少为我们提供了方法论的指导。马克思在实践的人化自然观中特别强调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对人类生存发展的重大意义。马克思强调自然界是人类为了不致死亡而必须与之不断的进行物质、能量交换的人的无机的身体,人是自然界的有机的身体。告诫人们改变自然的实践活动应当理性地在合理的范围内展开,必须在有利于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向度内进行,必须合理地调节和控制人与自然的物质变换,人类的经济活动和社会发展不能超越自然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等。可见,马克思的实践的人化自然观的形成和发展,开创了实践的思维方式,超越了传统的“主客二元对立”的形而上学思维方式,深刻洞察到了主体与客体的内在统一,实现了世界观的科学变革,无疑将为我们寻求摆脱目前所遭遇的生存困境的途径提供方法论的指导。   二、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现实价值   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就其实质内容和社会功能而言,是关于人类解放的学说,也就是关于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马克思恩格斯都把实现人类同自然界的和解以及人类本身的和解,确立为人类社会在发展过程中处理人与自然、社会三者关系的最高价值目标。当然,马克思的实践的人化自然观也不例外。马克思在自然观中所强调的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是一致的,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过程也是人的主体性、创造性日益充分发挥的过程。与传统的自然观相比较而言,马克思的实践的人化自然观为人的个性发展提供了最充分的可能性,为人的全面发展营造了最现实的环境。马克思认为人的全面发展是指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即每个人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的综合性发展,包括人的体魄的增强,才干的增加,能力的提高,人格的健全和精神的升华等。马克思自然观中所主张的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和重要保障。恩格斯说过“人的思维的最本质的和最切近的基础,正是人所引起的自然界的变化,而不仅仅是自然界本身,人在怎样的程度上学会改变自然界,人的智力就在怎样的程度上发展起来。”马克思也承认如果我们研究自然的要求,我们的品德将更加完善。   马克思虽然未直接使用“可持续发展”这个词,但是马克思的人化自然观以实践为出发点,重视人与自然在社会中的统一,己经蕴涵了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完全可以看作是马克思对可持续发展的早期探索,实际上为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成为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先声。可持续发展理论是20世纪末期,人类在面对日益严重的生存危机时反思自身观念和行为而提出的一种新型社会发展观。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同时又不削弱后代人满足其需要之能力的发展,其核心内容就是强调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以保持与人类发展相适应的可持续利用的资源和环境基础。马克思的自然观在实践基础上把人与自然统一起来,为我们在可持续发展中解决人与自然的关系和人与人的关系提供了理论支撑。   人类的命运,始终是与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休戚与共的。纵观人类文明发展史,人类文明的进程随着人与自然关系的演化而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古代农业文明时代,是人类崇拜顺从自然界的阶段,人是自然的仆役和解释者是这一时代人与自然关系的真实写照。人类用刀耕火种的生产方式发展了农业、畜牧业、水产捕捞业和养殖业,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古代文明。但是,由于科学技术和生产力的不发达,农业活动同时导致了植被破坏,水土流失。人们劈山改河,开垦土地,砍伐森林,给曾经辉煌的两河流域的古巴比伦文明,印度河流域的哈巴拉文明,中美洲的玛雅文明和黄河流域的古代中国文明带来了灾难。由于使原本绿色的大地满目黄沙,农业文明因而被称为“黄色文明”。以蒸汽机的发明和使用为标志,人类进入了工业文明时代,从此也进入了人类征服、主宰自然的阶段。人是自然的主人和人为自然界立法是这一时期人与自然关系的真实写照,这是一个人类运用科学技术的武器以控制和改造自然取得空前胜利的时代。机器延长了人的器官,社会化大生产取代了手工业生产,生产力的高度发展在为人类带来巨大物质财富的同时,潘多拉的魔盒也一并被打开,环境污染、资源匾乏、生态失衡等危及人类生存的社会问题接踵而至。工业文明同燃烧化石燃料产生的黑烟相联系,因而又被称为“黑色文明”。   作者简介:   韩雅静,女,1993年10月15日,汉族,河北省石家庄市, 河北科技大学, 研究生, 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原理 。


相关文章

  • 自然辩证法对中国社会进步的作用
  • 自然辩证法对中国社会进步的作用 数理信息与技术学院 2009210661 凝聚态 伍渊泼 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一直坚持关注当今社会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中出现的重大理论问题.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自然辩证法更加密切关注中国科学技术和 ...查看


  • [自然辩证法]论文
  • 20世纪后自然辩证法与科学论的研究 赵红博 淮海工学院 2011届研究生ZS11280027 摘要:自然辩证法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将各个学科的哲学问题进行了糅合,并且为解释阐述自然界万物的本征为目的.自然辩证法的研究中心是物质的实质,然而在2 ...查看


  • 自然辩证法概论书本思考题答案
  • 2013<自然辩证法概论> <自然辩证法概论>解答参考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1. 如何理解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和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辩证 关系? (1)古代朴素自然观以直观性.思辩证和猜测性的 ...查看


  • 自然辩证法作业 1
  • 浅谈自然辩证法与科学技术的关系 (东北农业大学园艺学院蔬菜学硕1502班张春利*150410362) 摘要:自然辩证法是辨证唯物主义与自然科技之间联系的纽带.文章简介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对象和研究领域,综述自然辩证法与科学技术的关系及对科学技术 ...查看


  • 日本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研究
  • 日本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研究 作者:戴建忠 来源:<商业时代>2014年第05期 内容摘要:"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是20世纪50年代以来出现的试图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来分析当代生态问题.探讨解决生态危机途径的 ...查看


  • 中国环境伦理学的十大热点问题
  • 作者:李培超 伦理学研究 2012年03期 [中图分类号]B82-05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9115(2011)06-0083-09 在中国改革开放已经跨越了三十个年头的背景下,反思我国哲学社会科学领域三十年来的发展变 ...查看


  • 材料科学与自然辩证法
  • 材料科学与自然辩证法 在短短六周的时间里,我虽然对自然辩证法没有深入的了解和研究,但通过老师精彩的讲解和不断的渗入,我对自然辩证法在我的研究生学习生活的作用还是有很大感慨.现代科技发展是科学的整体化发展.科学的整体化发展不仅表现在各个学科领 ...查看


  • 自然科学哲学论文1
  • 自然辩证法 自然辩证法是哲学的一个部分,而且是与我们自然科学联系最紧密的一部分,哲学问题与我们自然科学是紧密相连的.自然辩证法研究的内容主要有两大方面:一是自然观,即对自然界辩证法的研究:一是自然科学观,即对自然科学辩证法的研究. 1.自然 ...查看


  • 自然辩证法题库答案
  • 题库答案: 一.名词解释部分: 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对自然界和科学抚摩的本质及其发展的一般规律进行哲学概括所形成的学科,也是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方法论. <自然辩证法>:<自然辩证法> ...查看


  • 自然辩证法考试题
  • 1. 解析题:我国科学家屠呦呦在传统中医典籍启示下研究青藁素获得成功并获得今年诺贝尔奖,充分证明了我国中医中药的科学性. 北京时间10月5日下午17时30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奖名单揭晓,来自中国的女药学家屠呦呦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