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试题。
易中天:浅思维的成功
①最近,易中天成了一个新的引人瞩目的文化热点。他从一位学者突然变成了超级明星,受到追捧。易中天确实是红透了半边天,人们对于易中天的成功有不同的解释,在我看来,易中天的成功正是一种“浅思维”的成功。
②“浅思维”是八十年代中期刘心武创造的一个词,他当时用这个词指计划经济后期,不少青年的简单化思维方式。到今天,这个词早已被忘记了。不过我觉得它的字面的意义还是很有用的。我用它来指一种不同于感性的生活经验,又不同于理性的思考的特殊的思考。我觉得这种“浅思维”有点接近康德的“知性”的观念。它相当切近我们的日常生活,不是学院的高高在上的学理诉求,也不是一般大众文化的感性的诉求。它让我们从“知识”中获得用来应对人生的具体而微的策略和行为方式。它不需要太高蹈的分析,却自有其值得回味的妙处,它不需要高深的学理的展开,却要在感性和理性之间找到一块自己的独特的园地。其实这种“浅思维”文化的兴起是一个新的时代的标志,这里的“浅”并无褒贬的意思,仅仅是和“深”不同的东西而已,没有高下之分。
③这种“浅思维”其实有两个关键点:首先,这种浅思维乃是对知识的巧妙的“软”性处理,将知识变为有趣的叙述和充满具体可感的素材,故事是这类思考的核心,浅层的人生哲理和处世之道是这类思考的支柱。只需浅出无需深入,只要攻其一点,当然不及其余。引人入胜的趣味和漂亮的表达是这些浅思维的外壳。形式当然大于内容,也必然让这样的文化形态有其完全不同于传统知识分子的宏大叙述的新的特点。传道启蒙自然已被和大众的热闹的互动所取代,高高在上的宣讲已被热热闹闹的签售所替代,现代的大叙事已被后现代的碎片所覆盖。
④其次,这些“浅思维”的思路其实也切切实实地契合了当下的问题,今天的“后小资”的“草根”们并不仅仅需要感性的宣泄和满足。他们其实相当见多识广,通过互联网知道许多事情,文化水准比起当年计划经济时代的“群众”高多了,所以他们今天需要每种“有用”的“知性”的文化,光靠“超女”“好男儿”的感官满足还是不够的。用“浅思维”的文化来启悟自己的人生,迎接市场化下让人感到相当严峻的挑战是易中天流行的大背景。“浅思维”的好处在于切近生活经验,有感而发,局限在于康德所说到,它是“幻觉的家乡,在这里有许多浓雾和许多迅速溶化的冰山,造成了远方有海岸的假象,不断以空幻的希望迷惑喜欢冒险的水手。”当然也会帮助大家交流,让人在饭桌上和酒吧里避免成为没有话题的乏味之人,这也是另一个方面的价值。
⑤浅思维的运作依赖电视的有力传播。易中天的崛起是电视的功劳,易写了许多也是相当有趣的著作,却并不流行,电视的平台将易中天变成了新的偶像。没有电视,就不可能有易中天的火爆。易的讲课有点“说书”的淋漓痛快的风致,又有一点教书先生的博雅,可以提供和一般感性满足不同的有趣的电视经验。我们总是议论电视搞不了文化,读书节目总是办办停停。易中天以学者现身说法,崛起为电视明星,的确是个奇迹。现在看来,电视不是不能走“文化”路线,只是这文化路线自然有其自己的限制,当年的读书节目的困扰其实就是没有找到自己和观众结合的点,也就是没有“浅思维”的发挥。
⑥然而在今天,电视里的名声却仍然需要“后小资”的“草根”在互联网上的追捧才可能广为流传,网络的“草根”的支持才使得易中天成了今天最为引人瞩目的明星。当然原来作为电视观众的较老的一代还有自己的原来的影响,但毕竟是新的“草根”的作用让易中天脱颖而出,在文化市场上有了这么引人瞩目的表现。
⑦这种“浅思维”的文化,自有其独特的价值,也有值得反思的问题。但它在今天的流行毫无疑问说明了当下文化本身的丰富性,值得我们深入探究。
17.下列判断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当年的读书节目没有“浅思维”的发挥,没有找到自己和观众的结合点,可以想象这类节目往往陷入困境。
B.从易中天成为电视明星的例子看来,电视走“文化”路线的局限性是可以突破的,关键问题是把握好媒体的特性。
C.今天的“后小资”的“草根”们需要每种“有用”的“知性”的文化,而“超女”“好男儿”的感官满足是没有用的。
D.易中天讲课的风致和博雅,可以提供和我们习惯的电视剧或者歌星的演出一样的感性满足所不同的有趣的电视经验。
18.请联系③④段内容概括“浅思维”的两个关键点。
19.文末作者说“这种‘浅思维’的文化,自有其独特的价值,也有值得反思的问题”,请另举一例,说说可“反思”的问题是什么?并作简要分析。
阅读答案:
17.B
18.先秦儒道互补,以儒为主,都处于低谷;魏晋儒道互补,以道为主;唐代儒道佛同尊共奉。
19.①孔学起于“礼崩乐坏”的春秋时期,孔子为复兴礼乐而倡导仁学,到西汉为建立封建秩序和特定社会关系而兴盛;②宋儒(宋理学)则是为了制约君权、训导百姓提出并兴盛的;③新儒学是因为近代中国被动挨打的局面刺激造成的。
解析:
17.B(A项西汉时期并没有“完成”;C项文中第四段指出“理学汲取了唐代盛行的佛教”,可见C项说法不正确;D项“但个人生活态度仍以儒为主”,文中并没有谈到这一内容。)
18.先秦、魏晋、唐代三个时期各有特点,围绕儒道的关系来回答。
19.就文章的观点而言,作者是主张辨证地看待浅思维的。因此,我们可以从这几个方面入手:儒道的兴衰(几起几落)来归纳。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试题。
易中天:浅思维的成功
①最近,易中天成了一个新的引人瞩目的文化热点。他从一位学者突然变成了超级明星,受到追捧。易中天确实是红透了半边天,人们对于易中天的成功有不同的解释,在我看来,易中天的成功正是一种“浅思维”的成功。
②“浅思维”是八十年代中期刘心武创造的一个词,他当时用这个词指计划经济后期,不少青年的简单化思维方式。到今天,这个词早已被忘记了。不过我觉得它的字面的意义还是很有用的。我用它来指一种不同于感性的生活经验,又不同于理性的思考的特殊的思考。我觉得这种“浅思维”有点接近康德的“知性”的观念。它相当切近我们的日常生活,不是学院的高高在上的学理诉求,也不是一般大众文化的感性的诉求。它让我们从“知识”中获得用来应对人生的具体而微的策略和行为方式。它不需要太高蹈的分析,却自有其值得回味的妙处,它不需要高深的学理的展开,却要在感性和理性之间找到一块自己的独特的园地。其实这种“浅思维”文化的兴起是一个新的时代的标志,这里的“浅”并无褒贬的意思,仅仅是和“深”不同的东西而已,没有高下之分。
③这种“浅思维”其实有两个关键点:首先,这种浅思维乃是对知识的巧妙的“软”性处理,将知识变为有趣的叙述和充满具体可感的素材,故事是这类思考的核心,浅层的人生哲理和处世之道是这类思考的支柱。只需浅出无需深入,只要攻其一点,当然不及其余。引人入胜的趣味和漂亮的表达是这些浅思维的外壳。形式当然大于内容,也必然让这样的文化形态有其完全不同于传统知识分子的宏大叙述的新的特点。传道启蒙自然已被和大众的热闹的互动所取代,高高在上的宣讲已被热热闹闹的签售所替代,现代的大叙事已被后现代的碎片所覆盖。
④其次,这些“浅思维”的思路其实也切切实实地契合了当下的问题,今天的“后小资”的“草根”们并不仅仅需要感性的宣泄和满足。他们其实相当见多识广,通过互联网知道许多事情,文化水准比起当年计划经济时代的“群众”高多了,所以他们今天需要每种“有用”的“知性”的文化,光靠“超女”“好男儿”的感官满足还是不够的。用“浅思维”的文化来启悟自己的人生,迎接市场化下让人感到相当严峻的挑战是易中天流行的大背景。“浅思维”的好处在于切近生活经验,有感而发,局限在于康德所说到,它是“幻觉的家乡,在这里有许多浓雾和许多迅速溶化的冰山,造成了远方有海岸的假象,不断以空幻的希望迷惑喜欢冒险的水手。”当然也会帮助大家交流,让人在饭桌上和酒吧里避免成为没有话题的乏味之人,这也是另一个方面的价值。
⑤浅思维的运作依赖电视的有力传播。易中天的崛起是电视的功劳,易写了许多也是相当有趣的著作,却并不流行,电视的平台将易中天变成了新的偶像。没有电视,就不可能有易中天的火爆。易的讲课有点“说书”的淋漓痛快的风致,又有一点教书先生的博雅,可以提供和一般感性满足不同的有趣的电视经验。我们总是议论电视搞不了文化,读书节目总是办办停停。易中天以学者现身说法,崛起为电视明星,的确是个奇迹。现在看来,电视不是不能走“文化”路线,只是这文化路线自然有其自己的限制,当年的读书节目的困扰其实就是没有找到自己和观众结合的点,也就是没有“浅思维”的发挥。
⑥然而在今天,电视里的名声却仍然需要“后小资”的“草根”在互联网上的追捧才可能广为流传,网络的“草根”的支持才使得易中天成了今天最为引人瞩目的明星。当然原来作为电视观众的较老的一代还有自己的原来的影响,但毕竟是新的“草根”的作用让易中天脱颖而出,在文化市场上有了这么引人瞩目的表现。
⑦这种“浅思维”的文化,自有其独特的价值,也有值得反思的问题。但它在今天的流行毫无疑问说明了当下文化本身的丰富性,值得我们深入探究。
17.下列判断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当年的读书节目没有“浅思维”的发挥,没有找到自己和观众的结合点,可以想象这类节目往往陷入困境。
B.从易中天成为电视明星的例子看来,电视走“文化”路线的局限性是可以突破的,关键问题是把握好媒体的特性。
C.今天的“后小资”的“草根”们需要每种“有用”的“知性”的文化,而“超女”“好男儿”的感官满足是没有用的。
D.易中天讲课的风致和博雅,可以提供和我们习惯的电视剧或者歌星的演出一样的感性满足所不同的有趣的电视经验。
18.请联系③④段内容概括“浅思维”的两个关键点。
19.文末作者说“这种‘浅思维’的文化,自有其独特的价值,也有值得反思的问题”,请另举一例,说说可“反思”的问题是什么?并作简要分析。
阅读答案:
17.B
18.先秦儒道互补,以儒为主,都处于低谷;魏晋儒道互补,以道为主;唐代儒道佛同尊共奉。
19.①孔学起于“礼崩乐坏”的春秋时期,孔子为复兴礼乐而倡导仁学,到西汉为建立封建秩序和特定社会关系而兴盛;②宋儒(宋理学)则是为了制约君权、训导百姓提出并兴盛的;③新儒学是因为近代中国被动挨打的局面刺激造成的。
解析:
17.B(A项西汉时期并没有“完成”;C项文中第四段指出“理学汲取了唐代盛行的佛教”,可见C项说法不正确;D项“但个人生活态度仍以儒为主”,文中并没有谈到这一内容。)
18.先秦、魏晋、唐代三个时期各有特点,围绕儒道的关系来回答。
19.就文章的观点而言,作者是主张辨证地看待浅思维的。因此,我们可以从这几个方面入手:儒道的兴衰(几起几落)来归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