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标题下「听海」可快速关注
前几天,《穹顶之下》大热,有人提出过一个问题,是应该从柴静来看雾霾,还是应该从雾霾来看柴静呢?
“两会”召开,有同样的问题,究竟是应该从“两会”来看“四个全面”,还是应该从“四个全面”来看“两会”?
3月3日,政协开幕。光明网当天吹响号角,刊发《四个全面:吹响两会新号角》,文中提醒,“一个值得注意的信号是,与往年两会前夕,包括人民日报等在内的主流媒体都惯例式对过去一年的成就进行总结报道所不同,今年两会前,这一惯例被淡化,取而代之的是,自2月25日起,人民日报连续刊发《协调推进‘四个全面’》系列评论。”
打破惯例在光明网看来,“绝非是偶然性的”:因为“这一成熟的治国理政总体框架的部署与落实,显然离不开两会这一参政议政的平台…凝聚共识,形成具体的解决方案。”
理论、共识、落实,逻辑既然清晰,那么就来看看当天下午俞正声所做的政协工作报告吧。
“首秀”政协报告
4日,人民日报头版头条刊发开幕消息,俞正声在报告中就2015年政协工作布局时,果然有提到“四个全面”。
大公网的解读及时到来,两会特派员木春山在《“四个全面”首现两会,习总威仪听报告》中认为:“这显示政协报告的与时俱进,同时也显示‘四个全面’对中国政治的特殊意义不言而喻。”
这位特派员还配有特写,看上去似乎颇有深意:“在俞正声宣布报告的全程,习近平一直笔直的坐着,偶尔翻看一下桌子上早已准备好的报告打印稿,大家鼓掌后他才随着鼓掌,基本上全程严肃,显得威仪十足。”
《从俞正声的报告,看习近平对政协的要求》,这是人民日报旗下微信公众号“学习小组”的解读,按照规矩,政协主席的这份大会工作报告,毫无疑问是要经过政治局讨论通过,常委会最终审定的。“学习小组”透露:“2015年政协工作总体要求突出‘四个全面’”。
首现、突出等字眼,呈现了“四个全面”的“首秀”POSE。
一份新的任务
会场内外,步调一致。
政协开幕当天,人民网刊发评论《奏响“四个全面”的两会和声》开门见山地提出:“热点话题无不统一于‘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从国家层面为‘四个全面’凝聚更为广泛的共识,汇集更加坚定的改革发展合力,无疑是今年两会最为重磅的主题。期待广大代表委员可以为各项改革发展部署充分建言献策、协商共议,为推进‘四个全面’寻求最大公约数、增进最大共识度。”
光有和声显然还是不够,署名“国平”的文章《奏响“四个全面”的两会主旋律》要为这部“交响曲”增添更多音符,“国平”非常肯定的表述道,“可以想见,‘四个全面’必将成为两会的最大热点议题。奏响‘四个全面’的主旋律,今年两会就有了灵魂和方向,亿万人民就有了凝心聚力的思想武器。”
“两会”代表们于是就有了一份新的任务,那即是“国平”所说的:“最广泛凝聚‘四个全面’共识,最大限度激发推进‘四个全面’的力量,确保当代中国这艘航船行稳致远。”
半月谈网则从历史长河的维度,继续为代表委员们打气:“相对于其他主体,代表委员应当具有更强的意义自觉,惟其如此,才能有神圣感、使命感与存在感。”
心动不如行动。中国社会科学网今日首页刊发《学界委员献计“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这篇出自中国社会科学报的报道,由委员们为“四个全面”送上热烈的掌声:“全国政协委员、西安交通大学教授王元评价道,‘这表明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治国理政的总体框架更加完整和成熟’”、“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文联副主席冯骥才认为,‘今年的两会既是深入研读认识‘四个全面’的重要场合,也是凝聚力量,推动落实‘四个全面’的宽广平台。”
会进人大报告吗?
承上所述,“四个全面”已经首秀政协报告,从这个政治层面分析,“四个全面”已经成为国家级大会的纲领性指针,是本届“两会”所承担的任务。
那么接下来的问题是,在5日将开幕的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四个全面”是否也将会写入报告,并成为人大今后工作的要求和指针吗?
针对这个问题,新华网曾在4日刊发《共同谱写“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新篇章》,“共同”二字,似有深意:“一年来,全国人大充分发挥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中的重要作用…我们衷心期待全国人大代表忠实履行宪法和法律赋予的责任,紧紧围绕‘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从政协到人大,擘画“四个全面”的图景,两者都不可或缺。
对此,微信公众号“人民日报政文”的意思表述更为直接:“我们且期待通过代表审议、委员热议,将‘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从‘规划图’走向‘施工图’”,更从党的主张化为国家意志和人民意愿,凝聚起民族复兴的伟力。”
听海,听中南海的声音。回复关键字如“20150302”提取往期内容。
点击标题下「听海」可快速关注
前几天,《穹顶之下》大热,有人提出过一个问题,是应该从柴静来看雾霾,还是应该从雾霾来看柴静呢?
“两会”召开,有同样的问题,究竟是应该从“两会”来看“四个全面”,还是应该从“四个全面”来看“两会”?
3月3日,政协开幕。光明网当天吹响号角,刊发《四个全面:吹响两会新号角》,文中提醒,“一个值得注意的信号是,与往年两会前夕,包括人民日报等在内的主流媒体都惯例式对过去一年的成就进行总结报道所不同,今年两会前,这一惯例被淡化,取而代之的是,自2月25日起,人民日报连续刊发《协调推进‘四个全面’》系列评论。”
打破惯例在光明网看来,“绝非是偶然性的”:因为“这一成熟的治国理政总体框架的部署与落实,显然离不开两会这一参政议政的平台…凝聚共识,形成具体的解决方案。”
理论、共识、落实,逻辑既然清晰,那么就来看看当天下午俞正声所做的政协工作报告吧。
“首秀”政协报告
4日,人民日报头版头条刊发开幕消息,俞正声在报告中就2015年政协工作布局时,果然有提到“四个全面”。
大公网的解读及时到来,两会特派员木春山在《“四个全面”首现两会,习总威仪听报告》中认为:“这显示政协报告的与时俱进,同时也显示‘四个全面’对中国政治的特殊意义不言而喻。”
这位特派员还配有特写,看上去似乎颇有深意:“在俞正声宣布报告的全程,习近平一直笔直的坐着,偶尔翻看一下桌子上早已准备好的报告打印稿,大家鼓掌后他才随着鼓掌,基本上全程严肃,显得威仪十足。”
《从俞正声的报告,看习近平对政协的要求》,这是人民日报旗下微信公众号“学习小组”的解读,按照规矩,政协主席的这份大会工作报告,毫无疑问是要经过政治局讨论通过,常委会最终审定的。“学习小组”透露:“2015年政协工作总体要求突出‘四个全面’”。
首现、突出等字眼,呈现了“四个全面”的“首秀”POSE。
一份新的任务
会场内外,步调一致。
政协开幕当天,人民网刊发评论《奏响“四个全面”的两会和声》开门见山地提出:“热点话题无不统一于‘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从国家层面为‘四个全面’凝聚更为广泛的共识,汇集更加坚定的改革发展合力,无疑是今年两会最为重磅的主题。期待广大代表委员可以为各项改革发展部署充分建言献策、协商共议,为推进‘四个全面’寻求最大公约数、增进最大共识度。”
光有和声显然还是不够,署名“国平”的文章《奏响“四个全面”的两会主旋律》要为这部“交响曲”增添更多音符,“国平”非常肯定的表述道,“可以想见,‘四个全面’必将成为两会的最大热点议题。奏响‘四个全面’的主旋律,今年两会就有了灵魂和方向,亿万人民就有了凝心聚力的思想武器。”
“两会”代表们于是就有了一份新的任务,那即是“国平”所说的:“最广泛凝聚‘四个全面’共识,最大限度激发推进‘四个全面’的力量,确保当代中国这艘航船行稳致远。”
半月谈网则从历史长河的维度,继续为代表委员们打气:“相对于其他主体,代表委员应当具有更强的意义自觉,惟其如此,才能有神圣感、使命感与存在感。”
心动不如行动。中国社会科学网今日首页刊发《学界委员献计“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这篇出自中国社会科学报的报道,由委员们为“四个全面”送上热烈的掌声:“全国政协委员、西安交通大学教授王元评价道,‘这表明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治国理政的总体框架更加完整和成熟’”、“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文联副主席冯骥才认为,‘今年的两会既是深入研读认识‘四个全面’的重要场合,也是凝聚力量,推动落实‘四个全面’的宽广平台。”
会进人大报告吗?
承上所述,“四个全面”已经首秀政协报告,从这个政治层面分析,“四个全面”已经成为国家级大会的纲领性指针,是本届“两会”所承担的任务。
那么接下来的问题是,在5日将开幕的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四个全面”是否也将会写入报告,并成为人大今后工作的要求和指针吗?
针对这个问题,新华网曾在4日刊发《共同谱写“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新篇章》,“共同”二字,似有深意:“一年来,全国人大充分发挥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中的重要作用…我们衷心期待全国人大代表忠实履行宪法和法律赋予的责任,紧紧围绕‘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从政协到人大,擘画“四个全面”的图景,两者都不可或缺。
对此,微信公众号“人民日报政文”的意思表述更为直接:“我们且期待通过代表审议、委员热议,将‘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从‘规划图’走向‘施工图’”,更从党的主张化为国家意志和人民意愿,凝聚起民族复兴的伟力。”
听海,听中南海的声音。回复关键字如“20150302”提取往期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