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红楼梦》中林黛玉的《葬花吟》诗通过自诉的形式,表现了林黛玉在封建势力的压迫下 挣扎、反抗、孤傲不屈的性格和贵族叛逆者看不到出路的悲观、伤感情绪。该诗是分析和了解林黛玉典型性格的重要材料。 关键词:红楼梦;林黛玉;葬花吟;赏析 作者简介:敖忠生(1947.6-),男,汉族,江西高安人,江西师范大学文学学士,副教授,从事中国古典文学和口才学研究 。 [中图分类号]: 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3)-1-0-01 《红楼梦》是我国古典文学中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品。其中第二十七回“黛玉葬花”一节写的看似平常小事,其实意味深长。该文重点在后面的林黛玉一边哭一边吟的那首《葬花吟》诗。该诗是研究《红楼梦》主要人物和主题及了解林黛玉典型性格的重要材料。 《葬花吟》全诗感情深沉,想象丰富,是林黛玉感叹身世遭遇和全部哀音的代表。它与贾宝玉的《芙蓉女儿誺》一样,是作者着力塑造林黛玉、贾宝玉这一对贵族叛逆青年的典型材料。风格上仿效初唐的歌行体,叙事简洁,抒情淋漓尽致,议论集中精炼。全诗以花自喻,以葬花的过程和情感为线索贯穿始终,把感情一层一层逐层推高,最后达到顶峰,揭示全诗的主旨,深刻展示了林黛玉复杂的内心世界和绝世的艺术才华。 全诗有七个小节,每小节都有一个中心,既相对独立,又互相关联。 第一节: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 。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 闺中女儿惜春暮,愁绪满怀无处诉。手把花锄出绣帘,忍踏落花来复去。 开头写林黛玉扛着花锄走出绣阁去葬桃花。情随景移。她首先看到的暮春景象是花谢了,花飞了。与其说是埋葬落花,不如说是埋葬她的青春和理想。从她踏着落花来回地走,可见她内心的矛盾和惆怅。 第二节: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岁闺中知有谁?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太无情!明朝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倾。 这一节承上,由花及人,以花自喻,表达了她对封建统治势力破坏她美好爱情,阻碍她个性发展的愤慨。”柳丝榆荚”喻别人,“桃李”喻自己,意思是:贾府中那些唯命是从、百般奉承的人只管自己花儿开得那么鲜艳,而百般嫉妒像林黛玉这样具有反抗意识的青年的才华和理想抱负,丝毫不顾及她的感受。在此,她向世人发出了撼人心肺的控诉:这些人何等龌龊、残忍!这社会何等黑暗无情!这正是《红楼梦》所要表达的主题。 第三节: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漂泊难寻觅。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闷杀葬花人。独倚花锄泪暗洒,洒上空枝见血痕。 这一节情感开始上升。她虽然在贾府过着优裕的物质生活,饭来张口,衣来伸手,但有谁知道她的精神上何其痛苦!何其孤独!除了贾宝玉有谁理解她?贾府的政治和生活环境犹如“风刀霜剑”,每天都在逼迫、欺凌着她。她意识到,一个女子的美貌能保持多久呢?一旦容颜凋谢、花落漂泊,就难寻找了。所以,多愁善感的她只好独倚花锄暗暗洒泪,那泪水洒在空枝上却渗出了心灵的血痕。 第四节:杜鹃无语正黄昏,荷锄归去掩重门。青灯照壁人初睡,冷雨敲门被未温。怪侬底事倍伤神,半为怜春半恼春。怜春忽至恼忽去,至又无言去不闻。 这一节写葬花归来所见所感,表现她对春天又恼又怜想留又想去的矛盾心情。“青灯照壁”,“冷雨敲窗”,一幅多么冷酷凄凉的情景!这正是林黛玉此时孤身无助悲凉心境的写照。对春的如此感伤,难道不是对自己青春易逝、人生苦短的感叹和忧伤? 第五节:昨宵庭外悲歌发,知是花魂与鸟魂?花魂鸟魂总难留,鸟自无言花自羞。愿奴肋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天尽头,何处有香丘? 这一节情感继续上升,写自己的幻想。以花魂鸟魄比喻自己的精神世界,幻想自己肋下生出翅膀,随花飞到那个自由、干净的“天尽头”,从此完全脱离这个冷酷的世界。然而冷静地想想,她幻想的理想世界中是不是真有那干净的“香丘”呢?这里写出了统治阶级内部出身的叛逆者的一般经历和结局。这也有点类似英国的拜伦和俄国的普希金,他们也是贵族出身的叛逆者,追求过理想却未能实现。 第六节: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净土掩风流。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尔今死去奴收葬,未卜奴身何日丧?奴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奴知是谁? 这一节是明志,感情升华到了顶峰,喷发而出。她在表白自己不甘受辱,不愿向封建制度低头,始终要保持自己纯洁的品质的信念与意志。显然,她是在向封建统治势力宣战!表明她战斗到底的决绝态度。但她想到自己不为人理解,所以未免多了几分伤感。这一节是全诗的诗眼,是高潮,是表达主题的关键所在。她从内心深处发出了要求自由幸福和平等生活的呼声。她希望挣脱封建枷锁,自由翱翔在生活的天空。纵使不能实现,也决不低头。这就是林黛玉“宁可玉碎,不愿瓦 全”的个性。 第七节: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最后收束情感。由春残花落联想到自己“红颜老死”。伤感之情,溢于言表。所以她哭得如此伤心!林黛玉毕竟是一位封建贵族家庭的小姐,到最后她只能是带有宿命的感伤和裹着失落的痛苦。她找不到出路,看不到自己未来的前途。所以这种伤感总是有几分消极、悲观和无奈。能做到这些就了不起了!我们不能用现代青年的思想去要求她,也不能用今天作家的思想去苛求作者。她用自己的生命对封建制度进行了最后的反抗。所以,林黛玉是个悲壮的叛逆者的形象。 综上所述,这首《葬花吟》是林黛玉第一次用诗歌形式直接抒发胸臆的重要作品。在这首血泪和悲愤凝成的诗 里,作者用高度的艺术概括写出了林黛玉的孤傲不屈的鲜明个性 ,也表现了《红楼梦》揭示封建制度必然灭亡的历史趋势的主题。她看不到出路在哪里,除了以死抗争来保持自己的高洁外,最后只能喊出“花落人亡两不知”这样悲观失望的诗句。这首诗,字字泪、声声痛,总基调是伤感的,低沉的,不过悲凉中也透露出几分积极振作和无奈。这正是封建势力的压迫下贵族叛逆青年挣扎反抗而又找不到出路、看不到前途的真实写照。该诗是塑造林黛玉典型性格的重要部分之一。所以,无论从思想内容,还是从艺术角度来看,这首诗绝对是一首脍炙人口的杰作。
摘 要:《红楼梦》中林黛玉的《葬花吟》诗通过自诉的形式,表现了林黛玉在封建势力的压迫下 挣扎、反抗、孤傲不屈的性格和贵族叛逆者看不到出路的悲观、伤感情绪。该诗是分析和了解林黛玉典型性格的重要材料。 关键词:红楼梦;林黛玉;葬花吟;赏析 作者简介:敖忠生(1947.6-),男,汉族,江西高安人,江西师范大学文学学士,副教授,从事中国古典文学和口才学研究 。 [中图分类号]: 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3)-1-0-01 《红楼梦》是我国古典文学中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品。其中第二十七回“黛玉葬花”一节写的看似平常小事,其实意味深长。该文重点在后面的林黛玉一边哭一边吟的那首《葬花吟》诗。该诗是研究《红楼梦》主要人物和主题及了解林黛玉典型性格的重要材料。 《葬花吟》全诗感情深沉,想象丰富,是林黛玉感叹身世遭遇和全部哀音的代表。它与贾宝玉的《芙蓉女儿誺》一样,是作者着力塑造林黛玉、贾宝玉这一对贵族叛逆青年的典型材料。风格上仿效初唐的歌行体,叙事简洁,抒情淋漓尽致,议论集中精炼。全诗以花自喻,以葬花的过程和情感为线索贯穿始终,把感情一层一层逐层推高,最后达到顶峰,揭示全诗的主旨,深刻展示了林黛玉复杂的内心世界和绝世的艺术才华。 全诗有七个小节,每小节都有一个中心,既相对独立,又互相关联。 第一节: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 。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 闺中女儿惜春暮,愁绪满怀无处诉。手把花锄出绣帘,忍踏落花来复去。 开头写林黛玉扛着花锄走出绣阁去葬桃花。情随景移。她首先看到的暮春景象是花谢了,花飞了。与其说是埋葬落花,不如说是埋葬她的青春和理想。从她踏着落花来回地走,可见她内心的矛盾和惆怅。 第二节: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岁闺中知有谁?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太无情!明朝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倾。 这一节承上,由花及人,以花自喻,表达了她对封建统治势力破坏她美好爱情,阻碍她个性发展的愤慨。”柳丝榆荚”喻别人,“桃李”喻自己,意思是:贾府中那些唯命是从、百般奉承的人只管自己花儿开得那么鲜艳,而百般嫉妒像林黛玉这样具有反抗意识的青年的才华和理想抱负,丝毫不顾及她的感受。在此,她向世人发出了撼人心肺的控诉:这些人何等龌龊、残忍!这社会何等黑暗无情!这正是《红楼梦》所要表达的主题。 第三节: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漂泊难寻觅。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闷杀葬花人。独倚花锄泪暗洒,洒上空枝见血痕。 这一节情感开始上升。她虽然在贾府过着优裕的物质生活,饭来张口,衣来伸手,但有谁知道她的精神上何其痛苦!何其孤独!除了贾宝玉有谁理解她?贾府的政治和生活环境犹如“风刀霜剑”,每天都在逼迫、欺凌着她。她意识到,一个女子的美貌能保持多久呢?一旦容颜凋谢、花落漂泊,就难寻找了。所以,多愁善感的她只好独倚花锄暗暗洒泪,那泪水洒在空枝上却渗出了心灵的血痕。 第四节:杜鹃无语正黄昏,荷锄归去掩重门。青灯照壁人初睡,冷雨敲门被未温。怪侬底事倍伤神,半为怜春半恼春。怜春忽至恼忽去,至又无言去不闻。 这一节写葬花归来所见所感,表现她对春天又恼又怜想留又想去的矛盾心情。“青灯照壁”,“冷雨敲窗”,一幅多么冷酷凄凉的情景!这正是林黛玉此时孤身无助悲凉心境的写照。对春的如此感伤,难道不是对自己青春易逝、人生苦短的感叹和忧伤? 第五节:昨宵庭外悲歌发,知是花魂与鸟魂?花魂鸟魂总难留,鸟自无言花自羞。愿奴肋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天尽头,何处有香丘? 这一节情感继续上升,写自己的幻想。以花魂鸟魄比喻自己的精神世界,幻想自己肋下生出翅膀,随花飞到那个自由、干净的“天尽头”,从此完全脱离这个冷酷的世界。然而冷静地想想,她幻想的理想世界中是不是真有那干净的“香丘”呢?这里写出了统治阶级内部出身的叛逆者的一般经历和结局。这也有点类似英国的拜伦和俄国的普希金,他们也是贵族出身的叛逆者,追求过理想却未能实现。 第六节: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净土掩风流。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尔今死去奴收葬,未卜奴身何日丧?奴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奴知是谁? 这一节是明志,感情升华到了顶峰,喷发而出。她在表白自己不甘受辱,不愿向封建制度低头,始终要保持自己纯洁的品质的信念与意志。显然,她是在向封建统治势力宣战!表明她战斗到底的决绝态度。但她想到自己不为人理解,所以未免多了几分伤感。这一节是全诗的诗眼,是高潮,是表达主题的关键所在。她从内心深处发出了要求自由幸福和平等生活的呼声。她希望挣脱封建枷锁,自由翱翔在生活的天空。纵使不能实现,也决不低头。这就是林黛玉“宁可玉碎,不愿瓦 全”的个性。 第七节: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最后收束情感。由春残花落联想到自己“红颜老死”。伤感之情,溢于言表。所以她哭得如此伤心!林黛玉毕竟是一位封建贵族家庭的小姐,到最后她只能是带有宿命的感伤和裹着失落的痛苦。她找不到出路,看不到自己未来的前途。所以这种伤感总是有几分消极、悲观和无奈。能做到这些就了不起了!我们不能用现代青年的思想去要求她,也不能用今天作家的思想去苛求作者。她用自己的生命对封建制度进行了最后的反抗。所以,林黛玉是个悲壮的叛逆者的形象。 综上所述,这首《葬花吟》是林黛玉第一次用诗歌形式直接抒发胸臆的重要作品。在这首血泪和悲愤凝成的诗 里,作者用高度的艺术概括写出了林黛玉的孤傲不屈的鲜明个性 ,也表现了《红楼梦》揭示封建制度必然灭亡的历史趋势的主题。她看不到出路在哪里,除了以死抗争来保持自己的高洁外,最后只能喊出“花落人亡两不知”这样悲观失望的诗句。这首诗,字字泪、声声痛,总基调是伤感的,低沉的,不过悲凉中也透露出几分积极振作和无奈。这正是封建势力的压迫下贵族叛逆青年挣扎反抗而又找不到出路、看不到前途的真实写照。该诗是塑造林黛玉典型性格的重要部分之一。所以,无论从思想内容,还是从艺术角度来看,这首诗绝对是一首脍炙人口的杰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