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关于《诗经》中的兴,历来解说分歧众多。兴表现形式多样,除了明兴、暗兴、正兴外,还存在较多的反兴。后人在诗歌创作中继承并发扬了这一艺术传统,体现出其强大的艺术生命力和感染力,是《诗经》研究中不可忽视的一种艺术手法,而历来述及甚少,有较高的研究价值。
关键词: 《诗经》 反兴 作用 影响
一
兴是《诗经》中的重要艺术表现手法。朱熹释兴为“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在他物与所咏之辞之间,有两类,一是不取义,二是取义,《诗经》中的兴绝大部分是取义的,不取义的相当少。根据兴与正文之间的关系,可分为正兴和反兴,所谓正兴,就是兴与正文在意义取向上是一致的、相同的,而反兴是“他物”与所咏之辞即正文之间在意义取向上是相反的。正兴在《诗经》中较常见,而反兴也不可忽视。古今各《诗经》注本中屡见反兴提法。从《毛传》始,注家或直言反兴,或未提反兴字样但释义上与反兴之义如出一辙。刘熙载《艺概・诗概》中说:“兴与比有阔狭之分。盖比有正而无反,兴兼反正故也。”[1](P83)提出了兴有正反之分。元代刘玉汝《诗缵绪》卷十二释《角弓》一诗说:“反兴兴辞,盖诗之托兴,多以彼然兴此不然,此(指《角弓》)以彼不然,兴此当然,故曰反兴。”[2]也解释了反兴手法。另元许谦《诗集传名物钞》卷六,明朱明瑛《读诗略记》卷一,清朱鹤龄《诗经通义》、陈启源《毛诗稽古编》、姚炳《诗识名解》、顾栋高《毛诗类释》、黄中松《诗疑辨证》、姜炳璋《诗序补义》、牛运震《诗志》、张其焕《毛诗述正》、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胡承珙《毛诗后笺》、马其昶《诗毛氏学》等著作中均注意到了《诗经》中的反兴手法。现各家《诗经》注本中也可见反兴之说。但“诗无达诂”,古今各家在诗义的理解上有些偏差,所以具体诗篇是否运用了反兴还存在一些分歧。
我以程俊英《诗经注析》[3]本为主,结合各家注本,粗略统计了一下,基本上认同运用反兴手法的诗篇有:《国风》中共有17篇共36章运用了反兴,有《邶风・凯风》、《邶风・谷风》、《邶风・新台》、《�风・柏舟》、《�风・鹑之奔奔》、《王风・黍离》、《王风・葛�》、《郑风・山有扶苏》、《郑风・风雨》、《唐风・�杜》、《唐风・有�之杜》、《唐风・葛生》、《秦风・黄鸟》、《秦风・晨风》、《陈风・防有鹊巢》、《桧风・隰有苌楚》、《豳风・狼跋》等;《小雅》中的有15篇共34章,有《�杜》、《沔水》、《鹤鸣》、《节南山》、《小宛》、《小弁》、《蓼莪》、《四月》、《鸳鸯》、《菀柳》、《白华》、《绵蛮》、《苕之华》、《何草不黄》等,共计32篇70章。朱熹《诗集传》305篇共1141章中,标明“兴”的为265章。[4]按这数字计算,运用反兴占近30%。反兴在《大雅》中不多见,“三颂”中没有运用。这也不难理解。《大雅》和“三颂”中用兴的诗篇本就不多。朱熹《诗集传》标注“兴”的265章中,国风484章有“兴”131章,颂诗71章中只有4章“兴”。[4]《大雅》中运用兴的诗,按《毛传》共4篇,虽清胡承珙《毛诗后笺》[5]中称《大雅・�朴》章首二句只依《毛传》作反兴为是,但现代学者认为还是一颂诗。在这些诗篇中,起兴的先言之物主要有植物、动物,或以风雪雨露、流水、器具等起兴。
以植物反兴的,如:
苕之华,芸其黄矣。心之忧矣,维其伤矣。(《小雅・苕之华》首章)
山有扶苏,隰有荷华。不见子都,乃见狂且。(《郑风・山有扶苏》首章)
《小雅・苕之华》首章,诗人感于花开得黄盛,叹人反憔悴,自伤不幸。《郑风・山有扶苏》首章前两句是起兴,诗人以山上大树、隰地荷花各得其所,反兴自己得不到如意的对象,是一女子牢骚之言。
以动物来反兴的,如:
交交黄鸟,止于棘。谁从穆公?子车奄息。(《秦风・黄鸟》首章)
有鸟高飞,亦傅于天。彼人之心,于何其臻?曷予靖之,居以凶矜?(《小雅・菀柳》三章)[4]
《秦风・黄鸟》首章,飞来飞去的黄鸟尚且有栖身之地,而国之良人子车氏却要被无辜殉葬,通过鲜明的对比,烘托出人们对三良殉葬从死的惋惜和哀悼。《小雅・菀柳》以鸟之高飞在天尚可测度,兴周王变化无常,令人莫测。将大臣有功而获罪的怨恨之情发泄出来,读来让人同情。这无疑是反兴这种手法造成的艺术效果。
也有以风雪雨露、行云流水等自然现象反兴的,如《邶风・谷风》中:“习习谷风,以阴以雨,黾勉同心,不宜有怒。”牛运震《诗志》说:“风雨之和,兴夫妇之不宜有怒,此反兴也。”[6]
这种反兴,所借助的外物与正兴一样,大多为自然界中所存在的物或现象。这些物或现象与下文所咏之辞间有着某种意义上的相反、相比照的关系。但与对比还是有区别的。对比是“从理性的认知出发再附着于具体意象,而反兴的出发点则是先由具体的意象再生发出反面的联想来”。[7](P363)反兴体现出诗人由此及彼的联想,而对比则是将两个物放在同一平面来作比较,没有一个由此及彼的思维联想过程。
反兴中往往也含有比义,冯浩菲《历代诗经论说述评》[8]总结反兴诗时认为,所谓反兴,是指本体从反面取喻体所喻之义。换言之,本体取义与喻体取义是反方向的。喻体言美,本体取恶意。喻体言有定规,本体取无定规之义,如此等等。并且还提出诗经中有正反兼用的兴诗,可详参看。
从以上众例分析,可以看出:第一,反兴手法在《诗经》中运用广泛,技巧已经很成熟,对我们了解比兴之别有很大帮助。《诗经》中的兴句,大部分含有比义,“比的运用,是以彼物比此物,二者之间有一定的相似性,总是以好比好,以不好比不好。但兴含比义时,除了正兴以外,有时也以好兴不好,以不好兴好,起反衬作用,而这种特点,则是兴区别于比的一个明显标志”。[3](P135)清方东树《昭昧詹言》曰:“兴而兼比者,亦终取兴不取比也。若夫兴在象外,则虽比而亦兴。然则兴,最诗之要用也。”[9]如《�风・鹑之奔奔》首章,诗人看见鹌鹑、喜鹊尚且有自己固定的配偶,联想到卫国君主的荒淫无耻,觉得他连禽兽都不如,以好兴不好,表达了对卫国君主的讽刺、责骂。第二,《诗经》中纯用反兴手法的诗篇很少,《小雅・白华》共八章,兴笔全为反兴。但这类诗篇还是非常少,大都为与正兴及赋、比等综合运用,共同为主题服务。如《小雅・四月》每章首二句都是比兴,有含赋作用的兴,如“秋日凄凄,百卉俱腓”,萧瑟的秋景与悲凉心情相结合,以景衬情。第六章运用反兴,第八章亦为兴笔。整首诗中既有反兴,又有赋兼兴,较复杂。第三,反兴手法一般见于怨刺诗、婚恋诗中,《国风》及《小雅》中较多。因为《国风》与《小雅》诗较集中地反映下层人民的生活和情感。在古代阶级社会中,靠近下层的诗多怨,运用反兴手法,隐含对比及反衬,能更好地抒发下层百姓的怨情。“三颂”为庙堂之歌,是歌功颂德的,常用赋笔,没有兴诗和比诗。
二
反兴同正兴一样,都因感于外物而生情,起到烘托渲染气氛,或协调音韵,或隐喻下文。但反兴还含有对照之义,所以比正兴抒情味更强,人物性格更显明,增加了艺术感染力。
首先,可准确把握全诗的情感基调。诗歌发端起情,是欢乐还是忧伤的,往往在兴当中就奠定了,所以反兴也奠定了全诗的情感基调。“知比兴之所起,即知志之所之。”如《�风・柏舟》首章,程俊英评说:“这二句诗人以柏舟飘荡不定兴自己爱情坚贞和身世飘零。与《邶风・柏舟》相比,这首诗用的是奔迸的表情法,是情感突变,一烧烧到白热度,用极简单的语句,把极真的感情尽量表出。(梁启超中国韵文里头所表现的情感)此诗全是直陈,将毫无隐瞒的情感,迸裂到字句之中。”[3]此诗表现激烈,能很快激起人们共鸣。
其次,反兴通过两相对照,能起到“文已尽而意有余”(钟嵘,《诗品》)的效果。如《郑风・风雨》诗三章,每章以风雨、鸡鸣起兴,这些兼有赋景作用的兴句,渲染出一幅寒凉阴暗、鸡声四起的背景,最易勾起离情别绪。而诗中的女子竟在此刻重逢了久别的丈夫,可想而知其欣喜之情,凄风苦雨则置之脑后了。正如王夫之《姜斋诗话》中所说的:“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让人回味无穷。
再次,更好地烘托诗歌主题。诗人触物以抒情,将客观事物与主观世界相关联,将内心感受的极大反差衬托出来,从而烘托诗歌主题。《邶风・凯风》是一首儿子颂母并自责的诗。朱熹《诗集传》注曰:“言黄鸟犹能好其音以悦人,而我七子不能慰悦母心哉。”其中隐含了一种反衬关系,以相反事物来衬托主题思想。
最后,从章法布局上,反兴手法也造成了诗歌结构上的跌宕起伏。如《小雅・小弁》,前人称赞其是“情来之调”,是“情文兼到之作”。姚际恒《诗经通论》评说:“此诗尤哀怨痛切之甚,异于他诗者。”令读者为之动容,它能产生如此强的艺术魅力,其中之一是全诗布局的精巧。全诗八章,其中兴体之使用最为多样。反兴,最得后人好评。方玉润《诗经原始》评说:“至其布局精巧,整中有散,正中离奇,如握奇率;然离奇变幻,令人莫测。”[10]
诸如此类,皆可说明,诗经起兴艺术已经相当成熟,多处出现的反兴手法,体现了周代诗人独到的艺术匠心,值得细细体味。
三
反兴手法在后世诗篇中获得了发展,为人们提供了大量的艺术财富。从屈原的香草美人之喻,到汉魏晋五言诗,再到诗歌繁荣的唐宋时期,陈子昂提出的“风雅”、“兴寄”,等等,在理论及创作实践上,诗人们都从《诗经》中汲取了大量的营养,创作了优秀作品。屈原《怀沙》:“滔滔孟夏兮,草木莽莽,伤怀永哀兮,汩徂南土。”王逸注曰:“草木之类,莫不莽莽盛茂。自伤不蒙君惠,而独放弃,曾不若草木也。”[11](P24)一乐景一悲情,正反相映,收到了很好的抒情效果。《古诗十九首》中也可见到反兴的运用。如《青青陵上柏》首二句:“青青陵上柏,磊磊涧中石。”张庚注曰:“陵上柏,涧中石,物之可久者,反兴人生之不久。”[12](P72)张玉谷在《古诗十九首赏析》中也说:“首四以柏石常存,反兴人生如远行之客,不可久留,即引起及时行乐意。”[12](P109)曹操《却东西门行》:“鸿雁出塞北,乃在无人乡。”托鸿雁起兴,强调其孤寂寥落,突出其归乡主题,反衬将士有家难归的悲苦,是反兴。曹丕《燕歌行》:“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群雁迟归燕南翔。”借自然景物描写衬托女主人公内心世界。张玉谷《古诗赏析》说:“首三,突叙秋景,即将燕北雁南皆知时序,反兴而起,笔势飘忽。”[12]写景抒情相结合。韩愈《青青水中蒲》三首诗是韩愈游凤翔时寄给妻子卢氏的,是诗人代妻子抒写怀念丈夫之情,第一首:“青青水中蒲,下有一双鱼。君今上陇去,我在与谁居?”诗以青青的水中蒲草起兴,又以鱼儿的成双成对与“我”作对比,反衬“我”的独居寂寞。何焯《批韩诗》曰:“此是反兴。”[13](P1672)杜甫《绝句六首》:“江动月移石,溪虚云傍花。乌栖知故道,帆过宿谁家。”萧涤非注:“是说鸟在夜间,尚知循旧路回巢栖息,反兴人之不如鸟。”[14](P217)
可见,《诗经》中的反兴手法在后世得到了继承被广泛运用,历代诗人均从中获得艺术灵感而创出佳作。我们也由此更深入理解了《诗经》作为中国文学发展的源头对后世文学产生的巨大影响力。
参考文献:
[1]刘熙载.艺概[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2]刘玉汝.诗缵绪[M].钦定四库全书经部诗类.
[3]程俊英,蒋见元.诗经注析[M].北京:中华书局,1999.
[4]滕志贤.诗经引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6.
[5]胡承珙.毛诗后笺[M].合肥:黄山书社,1999.
[6]牛运震.诗志[M].道光间重订空山堂刊本.
[7]张其俊.诗歌创作与品赏百法[M].中国青年出版社,1996.
[8]冯浩菲.历代诗经论说述评[M].北京:中华书局,2003.
[9]方东树.昭昧詹言[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
[10]方玉润.诗经原始[M].北京:中华书局,1986.
[11]洪兴祖.楚辞补注[M].江苏:凤凰出版社,2007.
[12]隋树森.古诗十九首集释[M].北京:中华书局,1955.
[13]陈伯海.唐诗汇评[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6.
[14]萧涤非.杜甫诗选注[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
摘 要: 关于《诗经》中的兴,历来解说分歧众多。兴表现形式多样,除了明兴、暗兴、正兴外,还存在较多的反兴。后人在诗歌创作中继承并发扬了这一艺术传统,体现出其强大的艺术生命力和感染力,是《诗经》研究中不可忽视的一种艺术手法,而历来述及甚少,有较高的研究价值。
关键词: 《诗经》 反兴 作用 影响
一
兴是《诗经》中的重要艺术表现手法。朱熹释兴为“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在他物与所咏之辞之间,有两类,一是不取义,二是取义,《诗经》中的兴绝大部分是取义的,不取义的相当少。根据兴与正文之间的关系,可分为正兴和反兴,所谓正兴,就是兴与正文在意义取向上是一致的、相同的,而反兴是“他物”与所咏之辞即正文之间在意义取向上是相反的。正兴在《诗经》中较常见,而反兴也不可忽视。古今各《诗经》注本中屡见反兴提法。从《毛传》始,注家或直言反兴,或未提反兴字样但释义上与反兴之义如出一辙。刘熙载《艺概・诗概》中说:“兴与比有阔狭之分。盖比有正而无反,兴兼反正故也。”[1](P83)提出了兴有正反之分。元代刘玉汝《诗缵绪》卷十二释《角弓》一诗说:“反兴兴辞,盖诗之托兴,多以彼然兴此不然,此(指《角弓》)以彼不然,兴此当然,故曰反兴。”[2]也解释了反兴手法。另元许谦《诗集传名物钞》卷六,明朱明瑛《读诗略记》卷一,清朱鹤龄《诗经通义》、陈启源《毛诗稽古编》、姚炳《诗识名解》、顾栋高《毛诗类释》、黄中松《诗疑辨证》、姜炳璋《诗序补义》、牛运震《诗志》、张其焕《毛诗述正》、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胡承珙《毛诗后笺》、马其昶《诗毛氏学》等著作中均注意到了《诗经》中的反兴手法。现各家《诗经》注本中也可见反兴之说。但“诗无达诂”,古今各家在诗义的理解上有些偏差,所以具体诗篇是否运用了反兴还存在一些分歧。
我以程俊英《诗经注析》[3]本为主,结合各家注本,粗略统计了一下,基本上认同运用反兴手法的诗篇有:《国风》中共有17篇共36章运用了反兴,有《邶风・凯风》、《邶风・谷风》、《邶风・新台》、《�风・柏舟》、《�风・鹑之奔奔》、《王风・黍离》、《王风・葛�》、《郑风・山有扶苏》、《郑风・风雨》、《唐风・�杜》、《唐风・有�之杜》、《唐风・葛生》、《秦风・黄鸟》、《秦风・晨风》、《陈风・防有鹊巢》、《桧风・隰有苌楚》、《豳风・狼跋》等;《小雅》中的有15篇共34章,有《�杜》、《沔水》、《鹤鸣》、《节南山》、《小宛》、《小弁》、《蓼莪》、《四月》、《鸳鸯》、《菀柳》、《白华》、《绵蛮》、《苕之华》、《何草不黄》等,共计32篇70章。朱熹《诗集传》305篇共1141章中,标明“兴”的为265章。[4]按这数字计算,运用反兴占近30%。反兴在《大雅》中不多见,“三颂”中没有运用。这也不难理解。《大雅》和“三颂”中用兴的诗篇本就不多。朱熹《诗集传》标注“兴”的265章中,国风484章有“兴”131章,颂诗71章中只有4章“兴”。[4]《大雅》中运用兴的诗,按《毛传》共4篇,虽清胡承珙《毛诗后笺》[5]中称《大雅・�朴》章首二句只依《毛传》作反兴为是,但现代学者认为还是一颂诗。在这些诗篇中,起兴的先言之物主要有植物、动物,或以风雪雨露、流水、器具等起兴。
以植物反兴的,如:
苕之华,芸其黄矣。心之忧矣,维其伤矣。(《小雅・苕之华》首章)
山有扶苏,隰有荷华。不见子都,乃见狂且。(《郑风・山有扶苏》首章)
《小雅・苕之华》首章,诗人感于花开得黄盛,叹人反憔悴,自伤不幸。《郑风・山有扶苏》首章前两句是起兴,诗人以山上大树、隰地荷花各得其所,反兴自己得不到如意的对象,是一女子牢骚之言。
以动物来反兴的,如:
交交黄鸟,止于棘。谁从穆公?子车奄息。(《秦风・黄鸟》首章)
有鸟高飞,亦傅于天。彼人之心,于何其臻?曷予靖之,居以凶矜?(《小雅・菀柳》三章)[4]
《秦风・黄鸟》首章,飞来飞去的黄鸟尚且有栖身之地,而国之良人子车氏却要被无辜殉葬,通过鲜明的对比,烘托出人们对三良殉葬从死的惋惜和哀悼。《小雅・菀柳》以鸟之高飞在天尚可测度,兴周王变化无常,令人莫测。将大臣有功而获罪的怨恨之情发泄出来,读来让人同情。这无疑是反兴这种手法造成的艺术效果。
也有以风雪雨露、行云流水等自然现象反兴的,如《邶风・谷风》中:“习习谷风,以阴以雨,黾勉同心,不宜有怒。”牛运震《诗志》说:“风雨之和,兴夫妇之不宜有怒,此反兴也。”[6]
这种反兴,所借助的外物与正兴一样,大多为自然界中所存在的物或现象。这些物或现象与下文所咏之辞间有着某种意义上的相反、相比照的关系。但与对比还是有区别的。对比是“从理性的认知出发再附着于具体意象,而反兴的出发点则是先由具体的意象再生发出反面的联想来”。[7](P363)反兴体现出诗人由此及彼的联想,而对比则是将两个物放在同一平面来作比较,没有一个由此及彼的思维联想过程。
反兴中往往也含有比义,冯浩菲《历代诗经论说述评》[8]总结反兴诗时认为,所谓反兴,是指本体从反面取喻体所喻之义。换言之,本体取义与喻体取义是反方向的。喻体言美,本体取恶意。喻体言有定规,本体取无定规之义,如此等等。并且还提出诗经中有正反兼用的兴诗,可详参看。
从以上众例分析,可以看出:第一,反兴手法在《诗经》中运用广泛,技巧已经很成熟,对我们了解比兴之别有很大帮助。《诗经》中的兴句,大部分含有比义,“比的运用,是以彼物比此物,二者之间有一定的相似性,总是以好比好,以不好比不好。但兴含比义时,除了正兴以外,有时也以好兴不好,以不好兴好,起反衬作用,而这种特点,则是兴区别于比的一个明显标志”。[3](P135)清方东树《昭昧詹言》曰:“兴而兼比者,亦终取兴不取比也。若夫兴在象外,则虽比而亦兴。然则兴,最诗之要用也。”[9]如《�风・鹑之奔奔》首章,诗人看见鹌鹑、喜鹊尚且有自己固定的配偶,联想到卫国君主的荒淫无耻,觉得他连禽兽都不如,以好兴不好,表达了对卫国君主的讽刺、责骂。第二,《诗经》中纯用反兴手法的诗篇很少,《小雅・白华》共八章,兴笔全为反兴。但这类诗篇还是非常少,大都为与正兴及赋、比等综合运用,共同为主题服务。如《小雅・四月》每章首二句都是比兴,有含赋作用的兴,如“秋日凄凄,百卉俱腓”,萧瑟的秋景与悲凉心情相结合,以景衬情。第六章运用反兴,第八章亦为兴笔。整首诗中既有反兴,又有赋兼兴,较复杂。第三,反兴手法一般见于怨刺诗、婚恋诗中,《国风》及《小雅》中较多。因为《国风》与《小雅》诗较集中地反映下层人民的生活和情感。在古代阶级社会中,靠近下层的诗多怨,运用反兴手法,隐含对比及反衬,能更好地抒发下层百姓的怨情。“三颂”为庙堂之歌,是歌功颂德的,常用赋笔,没有兴诗和比诗。
二
反兴同正兴一样,都因感于外物而生情,起到烘托渲染气氛,或协调音韵,或隐喻下文。但反兴还含有对照之义,所以比正兴抒情味更强,人物性格更显明,增加了艺术感染力。
首先,可准确把握全诗的情感基调。诗歌发端起情,是欢乐还是忧伤的,往往在兴当中就奠定了,所以反兴也奠定了全诗的情感基调。“知比兴之所起,即知志之所之。”如《�风・柏舟》首章,程俊英评说:“这二句诗人以柏舟飘荡不定兴自己爱情坚贞和身世飘零。与《邶风・柏舟》相比,这首诗用的是奔迸的表情法,是情感突变,一烧烧到白热度,用极简单的语句,把极真的感情尽量表出。(梁启超中国韵文里头所表现的情感)此诗全是直陈,将毫无隐瞒的情感,迸裂到字句之中。”[3]此诗表现激烈,能很快激起人们共鸣。
其次,反兴通过两相对照,能起到“文已尽而意有余”(钟嵘,《诗品》)的效果。如《郑风・风雨》诗三章,每章以风雨、鸡鸣起兴,这些兼有赋景作用的兴句,渲染出一幅寒凉阴暗、鸡声四起的背景,最易勾起离情别绪。而诗中的女子竟在此刻重逢了久别的丈夫,可想而知其欣喜之情,凄风苦雨则置之脑后了。正如王夫之《姜斋诗话》中所说的:“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让人回味无穷。
再次,更好地烘托诗歌主题。诗人触物以抒情,将客观事物与主观世界相关联,将内心感受的极大反差衬托出来,从而烘托诗歌主题。《邶风・凯风》是一首儿子颂母并自责的诗。朱熹《诗集传》注曰:“言黄鸟犹能好其音以悦人,而我七子不能慰悦母心哉。”其中隐含了一种反衬关系,以相反事物来衬托主题思想。
最后,从章法布局上,反兴手法也造成了诗歌结构上的跌宕起伏。如《小雅・小弁》,前人称赞其是“情来之调”,是“情文兼到之作”。姚际恒《诗经通论》评说:“此诗尤哀怨痛切之甚,异于他诗者。”令读者为之动容,它能产生如此强的艺术魅力,其中之一是全诗布局的精巧。全诗八章,其中兴体之使用最为多样。反兴,最得后人好评。方玉润《诗经原始》评说:“至其布局精巧,整中有散,正中离奇,如握奇率;然离奇变幻,令人莫测。”[10]
诸如此类,皆可说明,诗经起兴艺术已经相当成熟,多处出现的反兴手法,体现了周代诗人独到的艺术匠心,值得细细体味。
三
反兴手法在后世诗篇中获得了发展,为人们提供了大量的艺术财富。从屈原的香草美人之喻,到汉魏晋五言诗,再到诗歌繁荣的唐宋时期,陈子昂提出的“风雅”、“兴寄”,等等,在理论及创作实践上,诗人们都从《诗经》中汲取了大量的营养,创作了优秀作品。屈原《怀沙》:“滔滔孟夏兮,草木莽莽,伤怀永哀兮,汩徂南土。”王逸注曰:“草木之类,莫不莽莽盛茂。自伤不蒙君惠,而独放弃,曾不若草木也。”[11](P24)一乐景一悲情,正反相映,收到了很好的抒情效果。《古诗十九首》中也可见到反兴的运用。如《青青陵上柏》首二句:“青青陵上柏,磊磊涧中石。”张庚注曰:“陵上柏,涧中石,物之可久者,反兴人生之不久。”[12](P72)张玉谷在《古诗十九首赏析》中也说:“首四以柏石常存,反兴人生如远行之客,不可久留,即引起及时行乐意。”[12](P109)曹操《却东西门行》:“鸿雁出塞北,乃在无人乡。”托鸿雁起兴,强调其孤寂寥落,突出其归乡主题,反衬将士有家难归的悲苦,是反兴。曹丕《燕歌行》:“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群雁迟归燕南翔。”借自然景物描写衬托女主人公内心世界。张玉谷《古诗赏析》说:“首三,突叙秋景,即将燕北雁南皆知时序,反兴而起,笔势飘忽。”[12]写景抒情相结合。韩愈《青青水中蒲》三首诗是韩愈游凤翔时寄给妻子卢氏的,是诗人代妻子抒写怀念丈夫之情,第一首:“青青水中蒲,下有一双鱼。君今上陇去,我在与谁居?”诗以青青的水中蒲草起兴,又以鱼儿的成双成对与“我”作对比,反衬“我”的独居寂寞。何焯《批韩诗》曰:“此是反兴。”[13](P1672)杜甫《绝句六首》:“江动月移石,溪虚云傍花。乌栖知故道,帆过宿谁家。”萧涤非注:“是说鸟在夜间,尚知循旧路回巢栖息,反兴人之不如鸟。”[14](P217)
可见,《诗经》中的反兴手法在后世得到了继承被广泛运用,历代诗人均从中获得艺术灵感而创出佳作。我们也由此更深入理解了《诗经》作为中国文学发展的源头对后世文学产生的巨大影响力。
参考文献:
[1]刘熙载.艺概[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2]刘玉汝.诗缵绪[M].钦定四库全书经部诗类.
[3]程俊英,蒋见元.诗经注析[M].北京:中华书局,1999.
[4]滕志贤.诗经引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6.
[5]胡承珙.毛诗后笺[M].合肥:黄山书社,1999.
[6]牛运震.诗志[M].道光间重订空山堂刊本.
[7]张其俊.诗歌创作与品赏百法[M].中国青年出版社,1996.
[8]冯浩菲.历代诗经论说述评[M].北京:中华书局,2003.
[9]方东树.昭昧詹言[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
[10]方玉润.诗经原始[M].北京:中华书局,1986.
[11]洪兴祖.楚辞补注[M].江苏:凤凰出版社,2007.
[12]隋树森.古诗十九首集释[M].北京:中华书局,1955.
[13]陈伯海.唐诗汇评[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6.
[14]萧涤非.杜甫诗选注[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