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眼中的孔子

我眼中的孔子

09级1班 孟思宇 指导老师;闫研

内容提要:孔子真正意义上的文化英雄。相比老子的高深莫测,庄子的漂渺遁世,只有勇于入世、至情至性、在黑暗的世界里坚持为理想而奋争的孔子最为可亲可敬。这就是孔子,穿越几千年的时光河流,我们可以看到一个真实鲜活的孔子,看到他的豁达、风趣、积极、率性、无私,看到一个真性情的不朽的孔子。

孔子是中国人不可能绕过的一个人。每个时代,几乎无可避免地要拿孔子来说事儿。从惶惶周游列国到确立一家之说,从儒术独尊,圣人师表,到打倒孔家店,大型祭孔活动,孔子就被装扮成各色人等登场,或神化或妖魔化。去后种种褒贬热闹,与孔子其人究竟何干且放置一边,单说我对孔子的态度,六个字便可概括:信其道,敬其人。这两句,为因果关系,顺序不可颠倒。

孔子一生,办成了三件大事:教书育人、传播学说、修撰典籍。孔子学说的核心是"仁",即爱人,方法是推己及人,曾子对此有所延伸,他说:"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梁漱溟先生则说:"孔门之学乃为己之学,而己又是仁以为己任的己,此所以孔子周游列国,席不暇暖。"孔子之所以将整整十四年时间都花费于周游列国,虽凄凄惶惶,席不暇暖,却执著一念,从未畏难停步,明知难为而为之,是想以此创立一个富足和谐、文明有序的理想社会。"童年之苦寒、成长之艰辛、游说之落魄、晚年之孤寂"构成了孔子的生命色彩。

孔子,无疑是一个失意的理想主义者。然而,落空的理想并未让孔子放弃宣扬自己的学说,"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孔子的杰出正在身处困境仍能心怀天下。从政理想这扇门被关上了,十四年的努力打了水漂,不过,孔子却幸运地打开了教书育人这扇窗。

孔子晚年致力于私人讲学,有教无类。他主张士人贤者干政,他的很多弟子因此都走上了从政的道路,开战国时期及秦以后的"布衣卿相"之局,这在中国的教育、政治和文化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郭沫若曾言:孔子是由奴隶社会变成封建社会的那个上行阶级中的先驱者。孔子立场顺乎时代的潮流,同情人民解放。这样的见解,是中肯而客观的。

有了孔子,所以我们的并不孤独;有了夫子,所以我们并不空虚;有了这位精神导师,我们才时时刻刻感到温暖和清爽。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孔子。我们可以看到一个真实鲜活的孔子,看到他的豁达、风趣、积极、率性、无私,看到一个真性情的不朽的孔子。

孔子的豁达

孔子出身贫贱,身份卑微,算是社会的最底层。《史记》记载:鲁国的季氏举办宴会,孔子与一些士人前去参加,被一个叫阳虎的人大骂“季氏款待士人,你没有资格来”,于是“孔子由是退”。

“孔子由是退”这一句话很妙,孔子当时年少气盛,受此污辱,却并未争辩、气恼,只是默然退出。少年孔子已经初露大度从容的儒家风范。

孔子后来立志恢复周礼,规范人们的沦理道德行为准则,但四处碰壁,甚至几处险境,但都能达观地对待。

孔子在郑国和弟子们失散了。子贡去找孔子,这时有个郑国人对子贡说:“东门那里站着一个人,一副疲惫倒霉的样子,真像个丧家之犬。”子贡把这些话告诉孔子,孔子乐了,说:“嘿嘿,说得真对啊,我就像个丧家之犬啊。”

孔子的幽默

孔子是个充满幽默细胞的人,他的一言一行常常不自觉地流露出幽默达观的风范。

孔子周游列国时,由于误会,曾被匡人围攻追打,五天后孔子才和颜回重逢,可谓生离死别,孔子一见到他就惊喜地说,“哎呀,我还以为你死了呢”,颜回也回敬说,“老师还活着,我怎么敢死呢”。 孔子曾经说“惟女子与小人难养也,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其实这句话并没有对女性的恶意的歧视,只是孔子与弟子之间的戏谑之言,我们不知道孔子受了什么刺激发此感概,但是“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确实惟妙惟肖地概括了女子部分的心理特征,让人哭笑不得。

《史记》上还记载了孔子的一件让人忍俊不禁的事。阳货当时是位权臣,孔子看不惯他。但阳货去见孔子并给孔子送了礼。孔子虽然讨厌他,却认为“来而不住非礼也”,于是他想出一个万全之策,决定在阳

货不在家的时候去拜访他,这样既避免了和阳货见面,又做到了有礼。谁知道,孔子很倒霉地就在路上碰见了阳货。阳货于是居高临下地批叛了孔子的学说,孔子也乐呵呵地敷衍附合,并未争辩,懒得对牛弹琴。孔子大度友善的形象跃然纸上。

他在论语第一篇里就说过,“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人们不了解我我不生气,这句话看似简单,其实有谁能真正做到?你的苦心没有人了解,你的满腹经纶没有人看到,你能做到不愠吗?

孔子的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老庄是无为而无不为,孔子却是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孔子一生都在为了实现他心目中的理想社会而奋争,在天下无道、礼崩乐坏的社会里,他四处飘游,向人们宣扬“仁义”、“爱人”、“以德治国”,他明知不可行,却拚却一生的心血,飞蛾扑火,直落得贫老落魄,仍痴心不改,其精诚之至,足以让逃避现实、独善其身、浑浑噩噩的人汗颜。

孔子和子路曾在路上迷路,向两位种田的人打听,得知是孔子后,其中一位耕者说道,“天下的坏东西像滔滔洪水一样多,你管得过来吗?还不如像我们一样过隐世的生活。”孔子失望又绝决地说道:“正因为天下无道,我才出来,如果天下太平了,我也会过隐世的生活。”

孔子不愧为万世知识分子“敢为天下先”的楷模,这种“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强烈的责任感让人唏嘘不已。

倔强的孔子也有多次绝望的时候,他曾愤闷悲哀地感叹:“我的主张行不通了,我将乘桴浮于海了!”“我衰老得多么厉害啊!好久好久没有梦到周公了。”“凤凰不来了,黄河也没有图出现,我这一生也快完了吧!”

我们仿佛可以听到一个理想主义者无奈的呐喊。

孔子的随性自然

孔子曾坦言自己喜欢富贵的生活,但是要以平常心对待,不能强求,更不能通过不义的手段来达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而即使是清贫的生活,孔子也会乐在其中,生活得有滋有味,“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孔子还说可以通过任何正当的途径追求富贵的生活,他甚至愿意去做赶马车的营生。“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孔子在齐国闻《韶》乐,一下子痴然入迷,浑然忘我,身心处于一种最宁静最舒适的境界,竟达到“三月不知肉味”的程度,其纯真的赤子之心可见一斑。这也是孔子一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的写照。

敢爱敢恨的孔子平日的孔子平易近人,随和达观,知错就改,但孔子也是敢爱敢恨的人,也有气极败坏的时候。因为他说过“唯仁者能爱人,能恶人。”这句话闪着多少人性的光辉啊,因为只有仁者才不惧怕恶的方面,才敢能向恶的一方挑战。他曾大骂兴起陪葬风俗的人会断子绝孙,对白天屡次睡觉的弟子也恨铁不成钢地骂道:“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污也。”

而孔子心爱的学生颜回死了,孔子大恸,哭得肝肠寸断,“天丧予!天丧予!”

有一次孔子家的马厩失火,孔子慌急地问有没有伤人,而不过问马伤了没有。孔子是个充满人情味的人。 这就是孔子,穿越几千年的时光河流,我们可以看到他一生的风尘仆仆,出身卑贱,尔后自强不息,背负“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鸿志,学而不厌;开中国私学教育之先河,诲人不倦;为了万民苍生的福祉,向各统治者宣扬“仁义”、“礼乐”、“德治教化”;整理编纂六经文献„„他就这样不停地走啊走,给我们留下了万世的文化,也造就了泱泱中华“文明礼仪之邦”的盛誉。

实际上,我们每一个人身上都流淌着儒家思想,我们的细胞里都跳跃着儒家思想的因子;我们用儒家的仁爱之心去关爱他人;我们用快乐的心态来学习和思考;我们用儒家的道德观点去判断;我们更在用儒家的思想来管理;我们无时不刻地在不自觉地用孔子的思想去指导我们的言行。因此,我特别理解100年前的中国知识分子们“捣毁孔家店”的冲动;我也理解伟大领袖为什么要鼓动“红卫兵”们批林的时候还要批孔;因为,儒家思想就像任何事物一样都有他消极的一面,;所有五四以来的"打倒孔家店",以及鲁迅骂过的孔子,都不是针对孔子本人,针对的是孔子学说中被统治者歪曲、利用的封建礼教。尽管如此,我知道,这种因为有缺陷的思想所带来的遗憾与根本就没有文化、没有历史、没有传承的大缺憾是完全不一样的!

如果你有读过足够的儒家经典,那么你又能够留心观察,你会看到,我们其实都是孔子思想的后人。孔子虽然两千年前离开了我们,但是他的思想并没有离开我们,我们似乎随时都可以在日常生活中看到孔子的身影。

这就是儒家文化的魅力!

我眼中的孔子

09级1班 孟思宇 指导老师;闫研

内容提要:孔子真正意义上的文化英雄。相比老子的高深莫测,庄子的漂渺遁世,只有勇于入世、至情至性、在黑暗的世界里坚持为理想而奋争的孔子最为可亲可敬。这就是孔子,穿越几千年的时光河流,我们可以看到一个真实鲜活的孔子,看到他的豁达、风趣、积极、率性、无私,看到一个真性情的不朽的孔子。

孔子是中国人不可能绕过的一个人。每个时代,几乎无可避免地要拿孔子来说事儿。从惶惶周游列国到确立一家之说,从儒术独尊,圣人师表,到打倒孔家店,大型祭孔活动,孔子就被装扮成各色人等登场,或神化或妖魔化。去后种种褒贬热闹,与孔子其人究竟何干且放置一边,单说我对孔子的态度,六个字便可概括:信其道,敬其人。这两句,为因果关系,顺序不可颠倒。

孔子一生,办成了三件大事:教书育人、传播学说、修撰典籍。孔子学说的核心是"仁",即爱人,方法是推己及人,曾子对此有所延伸,他说:"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梁漱溟先生则说:"孔门之学乃为己之学,而己又是仁以为己任的己,此所以孔子周游列国,席不暇暖。"孔子之所以将整整十四年时间都花费于周游列国,虽凄凄惶惶,席不暇暖,却执著一念,从未畏难停步,明知难为而为之,是想以此创立一个富足和谐、文明有序的理想社会。"童年之苦寒、成长之艰辛、游说之落魄、晚年之孤寂"构成了孔子的生命色彩。

孔子,无疑是一个失意的理想主义者。然而,落空的理想并未让孔子放弃宣扬自己的学说,"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孔子的杰出正在身处困境仍能心怀天下。从政理想这扇门被关上了,十四年的努力打了水漂,不过,孔子却幸运地打开了教书育人这扇窗。

孔子晚年致力于私人讲学,有教无类。他主张士人贤者干政,他的很多弟子因此都走上了从政的道路,开战国时期及秦以后的"布衣卿相"之局,这在中国的教育、政治和文化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郭沫若曾言:孔子是由奴隶社会变成封建社会的那个上行阶级中的先驱者。孔子立场顺乎时代的潮流,同情人民解放。这样的见解,是中肯而客观的。

有了孔子,所以我们的并不孤独;有了夫子,所以我们并不空虚;有了这位精神导师,我们才时时刻刻感到温暖和清爽。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孔子。我们可以看到一个真实鲜活的孔子,看到他的豁达、风趣、积极、率性、无私,看到一个真性情的不朽的孔子。

孔子的豁达

孔子出身贫贱,身份卑微,算是社会的最底层。《史记》记载:鲁国的季氏举办宴会,孔子与一些士人前去参加,被一个叫阳虎的人大骂“季氏款待士人,你没有资格来”,于是“孔子由是退”。

“孔子由是退”这一句话很妙,孔子当时年少气盛,受此污辱,却并未争辩、气恼,只是默然退出。少年孔子已经初露大度从容的儒家风范。

孔子后来立志恢复周礼,规范人们的沦理道德行为准则,但四处碰壁,甚至几处险境,但都能达观地对待。

孔子在郑国和弟子们失散了。子贡去找孔子,这时有个郑国人对子贡说:“东门那里站着一个人,一副疲惫倒霉的样子,真像个丧家之犬。”子贡把这些话告诉孔子,孔子乐了,说:“嘿嘿,说得真对啊,我就像个丧家之犬啊。”

孔子的幽默

孔子是个充满幽默细胞的人,他的一言一行常常不自觉地流露出幽默达观的风范。

孔子周游列国时,由于误会,曾被匡人围攻追打,五天后孔子才和颜回重逢,可谓生离死别,孔子一见到他就惊喜地说,“哎呀,我还以为你死了呢”,颜回也回敬说,“老师还活着,我怎么敢死呢”。 孔子曾经说“惟女子与小人难养也,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其实这句话并没有对女性的恶意的歧视,只是孔子与弟子之间的戏谑之言,我们不知道孔子受了什么刺激发此感概,但是“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确实惟妙惟肖地概括了女子部分的心理特征,让人哭笑不得。

《史记》上还记载了孔子的一件让人忍俊不禁的事。阳货当时是位权臣,孔子看不惯他。但阳货去见孔子并给孔子送了礼。孔子虽然讨厌他,却认为“来而不住非礼也”,于是他想出一个万全之策,决定在阳

货不在家的时候去拜访他,这样既避免了和阳货见面,又做到了有礼。谁知道,孔子很倒霉地就在路上碰见了阳货。阳货于是居高临下地批叛了孔子的学说,孔子也乐呵呵地敷衍附合,并未争辩,懒得对牛弹琴。孔子大度友善的形象跃然纸上。

他在论语第一篇里就说过,“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人们不了解我我不生气,这句话看似简单,其实有谁能真正做到?你的苦心没有人了解,你的满腹经纶没有人看到,你能做到不愠吗?

孔子的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老庄是无为而无不为,孔子却是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孔子一生都在为了实现他心目中的理想社会而奋争,在天下无道、礼崩乐坏的社会里,他四处飘游,向人们宣扬“仁义”、“爱人”、“以德治国”,他明知不可行,却拚却一生的心血,飞蛾扑火,直落得贫老落魄,仍痴心不改,其精诚之至,足以让逃避现实、独善其身、浑浑噩噩的人汗颜。

孔子和子路曾在路上迷路,向两位种田的人打听,得知是孔子后,其中一位耕者说道,“天下的坏东西像滔滔洪水一样多,你管得过来吗?还不如像我们一样过隐世的生活。”孔子失望又绝决地说道:“正因为天下无道,我才出来,如果天下太平了,我也会过隐世的生活。”

孔子不愧为万世知识分子“敢为天下先”的楷模,这种“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强烈的责任感让人唏嘘不已。

倔强的孔子也有多次绝望的时候,他曾愤闷悲哀地感叹:“我的主张行不通了,我将乘桴浮于海了!”“我衰老得多么厉害啊!好久好久没有梦到周公了。”“凤凰不来了,黄河也没有图出现,我这一生也快完了吧!”

我们仿佛可以听到一个理想主义者无奈的呐喊。

孔子的随性自然

孔子曾坦言自己喜欢富贵的生活,但是要以平常心对待,不能强求,更不能通过不义的手段来达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而即使是清贫的生活,孔子也会乐在其中,生活得有滋有味,“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孔子还说可以通过任何正当的途径追求富贵的生活,他甚至愿意去做赶马车的营生。“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孔子在齐国闻《韶》乐,一下子痴然入迷,浑然忘我,身心处于一种最宁静最舒适的境界,竟达到“三月不知肉味”的程度,其纯真的赤子之心可见一斑。这也是孔子一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的写照。

敢爱敢恨的孔子平日的孔子平易近人,随和达观,知错就改,但孔子也是敢爱敢恨的人,也有气极败坏的时候。因为他说过“唯仁者能爱人,能恶人。”这句话闪着多少人性的光辉啊,因为只有仁者才不惧怕恶的方面,才敢能向恶的一方挑战。他曾大骂兴起陪葬风俗的人会断子绝孙,对白天屡次睡觉的弟子也恨铁不成钢地骂道:“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污也。”

而孔子心爱的学生颜回死了,孔子大恸,哭得肝肠寸断,“天丧予!天丧予!”

有一次孔子家的马厩失火,孔子慌急地问有没有伤人,而不过问马伤了没有。孔子是个充满人情味的人。 这就是孔子,穿越几千年的时光河流,我们可以看到他一生的风尘仆仆,出身卑贱,尔后自强不息,背负“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鸿志,学而不厌;开中国私学教育之先河,诲人不倦;为了万民苍生的福祉,向各统治者宣扬“仁义”、“礼乐”、“德治教化”;整理编纂六经文献„„他就这样不停地走啊走,给我们留下了万世的文化,也造就了泱泱中华“文明礼仪之邦”的盛誉。

实际上,我们每一个人身上都流淌着儒家思想,我们的细胞里都跳跃着儒家思想的因子;我们用儒家的仁爱之心去关爱他人;我们用快乐的心态来学习和思考;我们用儒家的道德观点去判断;我们更在用儒家的思想来管理;我们无时不刻地在不自觉地用孔子的思想去指导我们的言行。因此,我特别理解100年前的中国知识分子们“捣毁孔家店”的冲动;我也理解伟大领袖为什么要鼓动“红卫兵”们批林的时候还要批孔;因为,儒家思想就像任何事物一样都有他消极的一面,;所有五四以来的"打倒孔家店",以及鲁迅骂过的孔子,都不是针对孔子本人,针对的是孔子学说中被统治者歪曲、利用的封建礼教。尽管如此,我知道,这种因为有缺陷的思想所带来的遗憾与根本就没有文化、没有历史、没有传承的大缺憾是完全不一样的!

如果你有读过足够的儒家经典,那么你又能够留心观察,你会看到,我们其实都是孔子思想的后人。孔子虽然两千年前离开了我们,但是他的思想并没有离开我们,我们似乎随时都可以在日常生活中看到孔子的身影。

这就是儒家文化的魅力!


相关文章

  • 孔子眼中的颜回
  • "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这就是孔子眼中的颜回.能够忍受别人人受不了的穷困清苦,必然意味着心灵深处对人生的清醒顿悟,意味着美好的人格修养:能够耐得住陋巷的寂寞,必然意味着包容天下,无所在并无所 ...查看


  • 孔子眼中的颜回导学案
  • 导学案 学习目标: 1.积累古汉语常用字词(孰.亡.省.堪.惰.与--): 2.了解孔子眼中的颜回: 3.学习客观理性地评价人物的方法. 学习重难点: 1.了解孔子眼中的颜回: 2.学习客观理性地评价人物的方法. 一.导(导入新课) 猜一猜 ...查看


  • 孔子研究性学习
  • 我眼中的孔子 指导教师: 研究主要涉及学科:语文.历史.政治 所属班级 一. 研究背景 孔子是儒家学说的代表人物,是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他提出了一整套仁学理论,创立了中国思想史上第一个富有人文特色的哲学体系,从而在很大程度上确立了在中国哲 ...查看


  • 孔子眼中:宰我是好学生还是坏学生?
  • 孔子眼中:宰我是好学生还是坏学生?(2009-03-11 16:57:52) 标签:孔子 宰我 朽木不可雕 喜欢的学生 邻家老人形象 文化  分类:寻找文化经典 有一阵子未读<论语了>,很多东西也记不很清楚了.这样也好,毫无杂念 ...查看


  • 我眼中的孔子和孟子
  • 我眼中的孔子和老子 08小教普本 04 赵静 当今世界距离孔孟时期已经有几千年了,人类社会早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孔孟之道"的精髓,仍然在有形和无形之中,对我们起着规范的作用. 当今社会竞争激烈,人际复杂,不少人 ...查看


  • "他的文化视野甚为宽阔"--外国政要和媒体眼中的习近平
  • "他的文化视野甚为宽阔" --外国政要和媒体眼中的习近平 作者:柯岩 来源:学习时报 字数:4458 最近在美国出版的<习近平时代>一书称,"从习近平自己述及的长长的'书单'来看,他的文化视野甚为宽 ...查看


  • 不义而富且贵导学案
  • 5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学习目标]: 1.熟悉<论语>相关语句中出现的文言现象 2.了解孔子眼中"义"的内涵. 本文主要阐述的是孔子的义利观,孔子强调的是义重于利,告诫世人要在不违背道义的基础之上来获取 ...查看


  • 不义而富且贵公开课配套PPT教案实用
  •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教案(修改稿) 孙丽芹 教学目标 ⑴知识和能力目标:借助注释.工具书.参考资料自主学习,正确把握文章内容和观点,提高学生阅读古文的能力. ⑵过程和方法目标:整体感知课文,把握重点词句在本文的使用,了解 ...查看


  • 雅斯贝尔斯眼中的"大哲学家"--读[大哲学家]
  • <全国新书目>:雅斯贝尔斯眼中的"大哲学家"--读<大哲学家> 作者:全国新书    文章来源:全国新书    点击数:null    更新时间:2006-7-10 文/李超杰 <大哲学家&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