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新城]日本筑波科学城得与失

日本筑波科学城是世界范围内产业新城的典型案例之一,与新加坡的裕廊岛以及我国的苏州工业园都属于国家层面自上而下推动的结果,有很多可以相互印证比较的地方。下面我们就来看一下,这个著名产业新城的得与失,尤其是存在的问题方面,很值得我们深思警戒。楼上那位刚刚宣布要开始打造智慧产业新城的北科建君,也要认真研究研究了。

筑波科学城成功的要素

1. 筑波大学成为联系各个科研机构的纽带

筑波大学的前身是东京教育大学,东京教育大学即是1872 年成立的东京师范学校。

1973 年日本众院文教委通过“筑波大学法案”。同年10 月1 日筑波大学开学,新校区占地3700 亩,大大拓展了学校的办学空间。

筑波大学的诞生主要有两个原因:

一是东京大学的校园扩张。至1962 年,学校主校区只有8.4 公顷(126 亩)土地,狭小的办学空间严重阻碍了学校的进一步发展。

二是筑波科学城计划的建立。筑波大学是被当作日本“头脑城市”——筑波科学城的中心来建立的。

在实际城市发展中,筑波大学很好的发挥了作为各个科学研究机构纽带的作用。科学城以筑波大学为中心,加强科学园内各研究机构的相互合作和有机联系,从而使筑波地区成为一个综合的研究都市。同时,筑波大学也为各个研究机构输送了大量优秀的后备人才。

2. 采用健全的立法保障和大量优惠政策

筑波科学城建设的法规相当健全,可以说是世界上新城建设立法最多的城市。这些法律法规大体上分为两类:一是专门针对高新技术产业地区制定的法律;二是与高新技术产业区相关的国家科技经济乃至社会方面的法律法规,其中第一类法律更集中有力,这是筑波科学城建设的一个突出特点。

《筑波研究学园都市建设法》分章对“研究学园地区建设计划”、“周围开发地区正被计划”、“基于研究学园地区建设计划及周围开发地区整备计划的事业实施”等作以明确说明。《研究交流促进法》允许私人企业使用国家院所的设施,并可促进国家院所与私人企业之间的人才交流和专利共享,现在筑波已有近250 家私营研究机构。而其《实施令》则就“研究学园地区的区域”即“公共利用的设施”等作了具体规定。同时,还通过立法等手段,采取多种优惠政策和措施,对房地产租赁、设备折旧、税收、信贷、外资引进等多方优惠,有力保障和促进了科学城区的发展。

3. 保护环境协调发展的规划理念

筑波科学城北倚日本关东名峰筑波山。东邻日本第二大淡水湖霞个浦。南接关东有名的池沼牛久沼。小贝河、樱河和谷田河穿境而过。山地森林平地人工林、农田(旱田和水田)以及公园绿地等占其总面积的65%以上,特别水?绿一体的绿色回廊。更是名闻遐迩。被誉为人和绿色共存的田园都市。

在筑波山及周边地区为山地自然林保护区。在牛久沼及其周边地区为天然河岸林和湿地植被保护区;稻敷台地则是平地人工林和自然原野:城区是公园片林(公园内栽植的成片状分布树林);研究和教育机构为敷地林(包括其周边的保护林带及其自然保护林)道路河流沿线形成了多带式复层结构的绿色廊道。

筑波科学城建设之初的规划理念就是“科学城的建设应该尽可能的是各种活动达到有机的联系,与此同时,通过保护自然环境和历史遗产使科学城的建设能让居民保持健康和文明的生活”,并且一直以建立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生态型城市为目标,经过40 多年的建设和发展,筑波科学城现有绿地面积1031 8.47hm ,人均绿地水平达到59 58 hm,成为世人所

公认的生态型科学城。

4.1985 年筑波世界博览会促进了筑波的城市发展

1985 年日本筑波世界博览会,3 月17 日开馆,9 月16 日结束,历时184 天。主题:居住与环境。参观人数超过2000 万,组织者投入费用为1178 亿日元(约合4.938 亿美元,按照1985 年日元兑美元平均汇率238053 计算)。

日本政府在筑波举办世博会的首要目标是提高该市作为“筑波科学城”的声誉,使筑波成为国际级高科技研究中心。通过举办世博会使全世界目光聚焦到这座新兴城市,为世博会而建造的设备与基础设施,将有助于该市发挥潜能,逐步成为日本乃至亚洲科研机构和企业的研究与开发中心。

1)较快推动基础设施建设

基础设施具有投资大、建设周期长、成本回收慢、受经济发展形势影响大等特点,如果按照正常建设周期,基础设施的完善需要较长的时间,从而影响到城市发展的速度,甚至会使城市错过发展的契机。因此,对于一个城市,基础设施是否完善往往会成为进一步发展的瓶径。

筑波科学城建设初期,因为基础设施建设跟不上,导致居住工作环境不完善,城市发展缓慢,难以发挥预期作用。通过举办世界博览会,集中国家大量资本,在短时间内建成了一批对城市发展至关重要的基础设施,为城市进一步完善创造了基本条件。

2)城市功能的完善

城市功能之间具有相辅相成的关系,功能过于单调不利于城市健康发展。筑波科学城是科学研究的基地,在建设初期因为商业等配套设施少,很多研究人员仅仅将其作为工作场所,而不愿意在这里定居。因为常住人口少,商业、饮食业不发达,形成恶性循环,这也是筑波科学城起步比较慢的原因。博览会举办之际,建成了商业街、百货大楼、食品街、信息中心、宾馆等设施,刺激了商品消费,促使筑波科学城功能结构趋向合理化。

3)城市环境美化

除了室内场馆以外,筑波世界博览会还占用了大量室外用地用于陈列产品和进行相关活动。博览会结束后,所占用的室外用地除了一部分被用于企业发展用地外,大部分建设为公园绿地。这些公园绿地与步行专用道路、广场一起,形成了城市的开敞空间系统。开敞空间与商业、交通、文化、食宿设施相连接,在景观、绿化设计方面下了很大工夫,形成了高度人性化、优美的城市环境。

4)城市知名度和国际交流

筑波科学城存在的问题

1. 没有达到缓解东京人口压力的目的

(1)城市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缺乏,对居住人口没有吸引力

1985 年举办的世博会在一定程度上完善了筑波的基础设施建设,但是随着城市的发展,人口的增多,原先的设施并不能满足现有居民的需求。90 年代日本进入了长时间的萧条期,在社会各个方面的私人投资都大幅减少,筑波也不例外。没有了政府和私人投资的的强有力支持,筑波的配套设施步伐严重滞后于社会的发展。

下面是1998 年一项筑波市居民对生活环境满意度调查报告。考虑通常的生活情况,70%的居民满意他们每日的生活,65%的居民满意他们的工作。关于生活环境的抱怨主要包括“不良的交通方式”,“购物不方便”和“娱乐设施的缺乏”。

关于生活环境的抱怨

分类选择比率

工作 12.6

工作时的人际关系 12.2

家庭人际关系 2.1

同家庭成员分居 5.1

儿童抚育和教育 10.6

居住区人际关系 4.3

交通方式 37.3

疾病 7.8

家务 4.7

购物 15.9

孤独 4.5

娱乐设施 19.7

文化设施 15.3

其他 5.7

(2)与东京较近的交通距离阻碍了人们离开发达的东京

建设筑波科学城时是有意地把一些设施部局在东京之外,但筑波城离东京太近,而且与东京有高速列车相联系,一个小时就可以到达东京。本来这是优势,但是却成为筑波科学城发展的主要限制因素。

很多人虽然在筑波工作,但是却不愿意住在筑波。政府职员和职业工人不愿意抛弃他们在东京原有的住房,他们的孩子不愿意离开东京上学,因为在东京可以上名牌学校,毕业后可以在企业或政府中找到好职业。所以很多家长在周末坐高速列车回到东京,而在工作的一周内住在筑波的单身宿舍。

很多工人考虑到保证退休后的工作机会,也不愿意离开东京,因为筑波科学城的私有企业很少,而在国有企业工作的工人60 岁退休后需要到私人企业中寻找工作,这样的退休制度使他们感到与东京公司保持联系的重要性,也不愿意彻底离开东京。

2. 投入产出不成比例

截止到1998 年日本政府投入了约2.4 万亿日元,然而投入产出不成比例,筑波的产值并不高,主要靠农业产出。1999 年总产值仅为7000 亿日元。

原因有以下:

1)高新技术开发机制落后

由于筑波科学城是由政府主导建立的,其科研机构绝大多数都是政府的下属部门,带有浓厚的政府管制色彩,技术开发首先要立项、审批,经过层层官僚机构,然后才能进行。在筑波,从具有开发意向到最后出成果一般需要10 年,这个时间实在是很长,按照世界科技发展的速度,10 年科学技术的发展已经过了一个时代,也就是说,已经远远落后于世界了。而且在筑波,政府作为投资主体,根本不了解市场,作为投资代理人的政府官员也没有激励机制去了解市场、了解技术。再加上在筑波,所有的一切都是隶属政府的,包括研究成果,该项成果创造的价值与研发人员本身的收入并无直接的联系,研发人员缺乏激励动机关心其成果的产业化与应用价值。在这种机制之下,研发人员缺乏一定的激励机制,科研项目得不到应有的重视,科技水平下降。

2)政府直接管理模式的弊端

筑波科学城是采用的政府直接管理的模式,政府直接管理,给科学城提供庞大的资金支持,提供给科学城赖以生存的基础研究和培训所需的设施,制定一系列的政策吸引公司到园区来,在必要的情况下,政府还参与了科学城的工业生产,和私人资本一起建立合资公司。日本政府给予了筑波科学城广大的支持,从很大程度上推动了科学城的发展,可以说没有政府的大力支持,筑波科学城是不可能建立起来的。

但是,这种不以市场模式为主的管理模式是一种简单机械的政府嫁接,没有和当地很好的融合,也没有促成科学城与当地经济的和谐发展,筑波的经济来源依然以农业为主,这不能不说是对筑波科学城的一个讽刺。

政府管理模式带来了另一个问题就是,科学城经常越过当地政府直接与上级政府联系,在消耗了大量的资源的同时,并没有促进当地经济与科学城的共同发展,反而加剧了科学城和地方政府的敌对情绪,根本不利于科学城的健康发展。

3)科学城里没有形成健康的园区文化

由于日本的文化底蕴的原因,在筑波科学城里,官僚机构的作风被带了进来,事事论资排辈,抑制人的创造性。

对于一个科学城的发展而言,资金与技术是高技术产业区成长的必要条件,是非常重要的,但是,文化的建设同样是一个重要但经常被忽视的方面,管理模式的单一,政府的过度规划,带来了一度的繁荣,但是同样带来了科学城对政府的过度依赖,而技术开发机制的不健全又导致了激励机制的不完善,从而形成了一种不健康的园区文化,抑制了个人的发挥,从总体上抑制了科学城的进一步发展。

发展高科技园区,资金和技术固然重要,但是如何实现技术向生产力的转化,营造鼓励创新、有利于创业的氛围和环境才是更为重要的因素,这里面也就指出了健康向上的园区文化的重要性,而在筑波,这一点却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

日本筑波科学城是世界范围内产业新城的典型案例之一,与新加坡的裕廊岛以及我国的苏州工业园都属于国家层面自上而下推动的结果,有很多可以相互印证比较的地方。下面我们就来看一下,这个著名产业新城的得与失,尤其是存在的问题方面,很值得我们深思警戒。楼上那位刚刚宣布要开始打造智慧产业新城的北科建君,也要认真研究研究了。

筑波科学城成功的要素

1. 筑波大学成为联系各个科研机构的纽带

筑波大学的前身是东京教育大学,东京教育大学即是1872 年成立的东京师范学校。

1973 年日本众院文教委通过“筑波大学法案”。同年10 月1 日筑波大学开学,新校区占地3700 亩,大大拓展了学校的办学空间。

筑波大学的诞生主要有两个原因:

一是东京大学的校园扩张。至1962 年,学校主校区只有8.4 公顷(126 亩)土地,狭小的办学空间严重阻碍了学校的进一步发展。

二是筑波科学城计划的建立。筑波大学是被当作日本“头脑城市”——筑波科学城的中心来建立的。

在实际城市发展中,筑波大学很好的发挥了作为各个科学研究机构纽带的作用。科学城以筑波大学为中心,加强科学园内各研究机构的相互合作和有机联系,从而使筑波地区成为一个综合的研究都市。同时,筑波大学也为各个研究机构输送了大量优秀的后备人才。

2. 采用健全的立法保障和大量优惠政策

筑波科学城建设的法规相当健全,可以说是世界上新城建设立法最多的城市。这些法律法规大体上分为两类:一是专门针对高新技术产业地区制定的法律;二是与高新技术产业区相关的国家科技经济乃至社会方面的法律法规,其中第一类法律更集中有力,这是筑波科学城建设的一个突出特点。

《筑波研究学园都市建设法》分章对“研究学园地区建设计划”、“周围开发地区正被计划”、“基于研究学园地区建设计划及周围开发地区整备计划的事业实施”等作以明确说明。《研究交流促进法》允许私人企业使用国家院所的设施,并可促进国家院所与私人企业之间的人才交流和专利共享,现在筑波已有近250 家私营研究机构。而其《实施令》则就“研究学园地区的区域”即“公共利用的设施”等作了具体规定。同时,还通过立法等手段,采取多种优惠政策和措施,对房地产租赁、设备折旧、税收、信贷、外资引进等多方优惠,有力保障和促进了科学城区的发展。

3. 保护环境协调发展的规划理念

筑波科学城北倚日本关东名峰筑波山。东邻日本第二大淡水湖霞个浦。南接关东有名的池沼牛久沼。小贝河、樱河和谷田河穿境而过。山地森林平地人工林、农田(旱田和水田)以及公园绿地等占其总面积的65%以上,特别水?绿一体的绿色回廊。更是名闻遐迩。被誉为人和绿色共存的田园都市。

在筑波山及周边地区为山地自然林保护区。在牛久沼及其周边地区为天然河岸林和湿地植被保护区;稻敷台地则是平地人工林和自然原野:城区是公园片林(公园内栽植的成片状分布树林);研究和教育机构为敷地林(包括其周边的保护林带及其自然保护林)道路河流沿线形成了多带式复层结构的绿色廊道。

筑波科学城建设之初的规划理念就是“科学城的建设应该尽可能的是各种活动达到有机的联系,与此同时,通过保护自然环境和历史遗产使科学城的建设能让居民保持健康和文明的生活”,并且一直以建立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生态型城市为目标,经过40 多年的建设和发展,筑波科学城现有绿地面积1031 8.47hm ,人均绿地水平达到59 58 hm,成为世人所

公认的生态型科学城。

4.1985 年筑波世界博览会促进了筑波的城市发展

1985 年日本筑波世界博览会,3 月17 日开馆,9 月16 日结束,历时184 天。主题:居住与环境。参观人数超过2000 万,组织者投入费用为1178 亿日元(约合4.938 亿美元,按照1985 年日元兑美元平均汇率238053 计算)。

日本政府在筑波举办世博会的首要目标是提高该市作为“筑波科学城”的声誉,使筑波成为国际级高科技研究中心。通过举办世博会使全世界目光聚焦到这座新兴城市,为世博会而建造的设备与基础设施,将有助于该市发挥潜能,逐步成为日本乃至亚洲科研机构和企业的研究与开发中心。

1)较快推动基础设施建设

基础设施具有投资大、建设周期长、成本回收慢、受经济发展形势影响大等特点,如果按照正常建设周期,基础设施的完善需要较长的时间,从而影响到城市发展的速度,甚至会使城市错过发展的契机。因此,对于一个城市,基础设施是否完善往往会成为进一步发展的瓶径。

筑波科学城建设初期,因为基础设施建设跟不上,导致居住工作环境不完善,城市发展缓慢,难以发挥预期作用。通过举办世界博览会,集中国家大量资本,在短时间内建成了一批对城市发展至关重要的基础设施,为城市进一步完善创造了基本条件。

2)城市功能的完善

城市功能之间具有相辅相成的关系,功能过于单调不利于城市健康发展。筑波科学城是科学研究的基地,在建设初期因为商业等配套设施少,很多研究人员仅仅将其作为工作场所,而不愿意在这里定居。因为常住人口少,商业、饮食业不发达,形成恶性循环,这也是筑波科学城起步比较慢的原因。博览会举办之际,建成了商业街、百货大楼、食品街、信息中心、宾馆等设施,刺激了商品消费,促使筑波科学城功能结构趋向合理化。

3)城市环境美化

除了室内场馆以外,筑波世界博览会还占用了大量室外用地用于陈列产品和进行相关活动。博览会结束后,所占用的室外用地除了一部分被用于企业发展用地外,大部分建设为公园绿地。这些公园绿地与步行专用道路、广场一起,形成了城市的开敞空间系统。开敞空间与商业、交通、文化、食宿设施相连接,在景观、绿化设计方面下了很大工夫,形成了高度人性化、优美的城市环境。

4)城市知名度和国际交流

筑波科学城存在的问题

1. 没有达到缓解东京人口压力的目的

(1)城市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缺乏,对居住人口没有吸引力

1985 年举办的世博会在一定程度上完善了筑波的基础设施建设,但是随着城市的发展,人口的增多,原先的设施并不能满足现有居民的需求。90 年代日本进入了长时间的萧条期,在社会各个方面的私人投资都大幅减少,筑波也不例外。没有了政府和私人投资的的强有力支持,筑波的配套设施步伐严重滞后于社会的发展。

下面是1998 年一项筑波市居民对生活环境满意度调查报告。考虑通常的生活情况,70%的居民满意他们每日的生活,65%的居民满意他们的工作。关于生活环境的抱怨主要包括“不良的交通方式”,“购物不方便”和“娱乐设施的缺乏”。

关于生活环境的抱怨

分类选择比率

工作 12.6

工作时的人际关系 12.2

家庭人际关系 2.1

同家庭成员分居 5.1

儿童抚育和教育 10.6

居住区人际关系 4.3

交通方式 37.3

疾病 7.8

家务 4.7

购物 15.9

孤独 4.5

娱乐设施 19.7

文化设施 15.3

其他 5.7

(2)与东京较近的交通距离阻碍了人们离开发达的东京

建设筑波科学城时是有意地把一些设施部局在东京之外,但筑波城离东京太近,而且与东京有高速列车相联系,一个小时就可以到达东京。本来这是优势,但是却成为筑波科学城发展的主要限制因素。

很多人虽然在筑波工作,但是却不愿意住在筑波。政府职员和职业工人不愿意抛弃他们在东京原有的住房,他们的孩子不愿意离开东京上学,因为在东京可以上名牌学校,毕业后可以在企业或政府中找到好职业。所以很多家长在周末坐高速列车回到东京,而在工作的一周内住在筑波的单身宿舍。

很多工人考虑到保证退休后的工作机会,也不愿意离开东京,因为筑波科学城的私有企业很少,而在国有企业工作的工人60 岁退休后需要到私人企业中寻找工作,这样的退休制度使他们感到与东京公司保持联系的重要性,也不愿意彻底离开东京。

2. 投入产出不成比例

截止到1998 年日本政府投入了约2.4 万亿日元,然而投入产出不成比例,筑波的产值并不高,主要靠农业产出。1999 年总产值仅为7000 亿日元。

原因有以下:

1)高新技术开发机制落后

由于筑波科学城是由政府主导建立的,其科研机构绝大多数都是政府的下属部门,带有浓厚的政府管制色彩,技术开发首先要立项、审批,经过层层官僚机构,然后才能进行。在筑波,从具有开发意向到最后出成果一般需要10 年,这个时间实在是很长,按照世界科技发展的速度,10 年科学技术的发展已经过了一个时代,也就是说,已经远远落后于世界了。而且在筑波,政府作为投资主体,根本不了解市场,作为投资代理人的政府官员也没有激励机制去了解市场、了解技术。再加上在筑波,所有的一切都是隶属政府的,包括研究成果,该项成果创造的价值与研发人员本身的收入并无直接的联系,研发人员缺乏激励动机关心其成果的产业化与应用价值。在这种机制之下,研发人员缺乏一定的激励机制,科研项目得不到应有的重视,科技水平下降。

2)政府直接管理模式的弊端

筑波科学城是采用的政府直接管理的模式,政府直接管理,给科学城提供庞大的资金支持,提供给科学城赖以生存的基础研究和培训所需的设施,制定一系列的政策吸引公司到园区来,在必要的情况下,政府还参与了科学城的工业生产,和私人资本一起建立合资公司。日本政府给予了筑波科学城广大的支持,从很大程度上推动了科学城的发展,可以说没有政府的大力支持,筑波科学城是不可能建立起来的。

但是,这种不以市场模式为主的管理模式是一种简单机械的政府嫁接,没有和当地很好的融合,也没有促成科学城与当地经济的和谐发展,筑波的经济来源依然以农业为主,这不能不说是对筑波科学城的一个讽刺。

政府管理模式带来了另一个问题就是,科学城经常越过当地政府直接与上级政府联系,在消耗了大量的资源的同时,并没有促进当地经济与科学城的共同发展,反而加剧了科学城和地方政府的敌对情绪,根本不利于科学城的健康发展。

3)科学城里没有形成健康的园区文化

由于日本的文化底蕴的原因,在筑波科学城里,官僚机构的作风被带了进来,事事论资排辈,抑制人的创造性。

对于一个科学城的发展而言,资金与技术是高技术产业区成长的必要条件,是非常重要的,但是,文化的建设同样是一个重要但经常被忽视的方面,管理模式的单一,政府的过度规划,带来了一度的繁荣,但是同样带来了科学城对政府的过度依赖,而技术开发机制的不健全又导致了激励机制的不完善,从而形成了一种不健康的园区文化,抑制了个人的发挥,从总体上抑制了科学城的进一步发展。

发展高科技园区,资金和技术固然重要,但是如何实现技术向生产力的转化,营造鼓励创新、有利于创业的氛围和环境才是更为重要的因素,这里面也就指出了健康向上的园区文化的重要性,而在筑波,这一点却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


相关文章

  • 国外新区建设研究及对天府新区建设的启示
  • 摘要:随着各国经济的发展及城镇化成都的不断提高,城市人口越来越多,城市规模越来越大,于是就出现了人口拥挤.堵车等"城市病",各国为了解决城市病,纷纷开始在各主要城市周边建设新城,目的就是为了缓解主城的压力,分散一部分人口 ...查看


  • 2015年海外城市更新房地产行业分析报告
  • 2015年海外城市更新房地产行业分析报告 2015年8月 目 录 一.城市更新:内涵不断扩展的百年议题 ............................................ 4 1.城市更新理论 ............ ...查看


  • 国外高科技园区发展情况
  • 海外高科技园区发展情况概览 高科技园区是通过实行一定的优惠政策,在一定时间内形成的,科学.技术.人力.物力.财力上相对集中的,以开发高新技术.培育高科技产业集群.形成规模效益为目标的区域.它是科学园.科学城.技术园.技术城.科学工业园.硅谷 ...查看


  • 国际城市空间扩展模式
  • 作者:肖亦卓 城市问题 2003年10期 [中图分类号]TU984.11 3 [文献标识码]B 国际城市,又称世界城市,即在经济.政治.文化等多方面,对世界或大多数国家均有重大影响的城市.20世纪60年代末,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尤其是 ...查看


  • 硅谷与筑波高科技园区启示录_新文
  • 分类号:B H 4 市场报/2001年/03月/03日/第003版/ 中关村概念 硅谷与筑波 高科技园区启示录 新文 突飞猛进的硅谷 硅谷是美国加利福尼亚州面临太平洋的一块约80多公里长的条状形平坦谷地, 面积约1500平方公里, 现有人口 ...查看


  • 东京产业结构变化及产业转型对上海的启示
  • ∃上海经济研究∃ 2010年第11期 东京产业结构变化 * 及产业转型对上海的启示 雷新军 春 燕 (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 200020) 内容摘要:未来的 十二五 将是上海实现产业转型和跨越提升的关键时期, 如何实现行业内的资本.劳动 ...查看


  • 日本远洋渔业发展现状及趋势
  • 世寥震业V/odd A酣cuIture2013.5(总409) 日本远洋渔业发展现状及趋势 ◇乐家华 摘要:本文介绍了日本远洋渔业生产海域缩小.渔获量下降.作业方式变换的现状以及目前存在的问题,日本采取了加快远洋渔业统一经营.强化远洋渔船技 ...查看


  • 东亚人文地理概况
  • 东亚2 下面是乌兰巴托.平壤.东京三城市的气候资料,读后回答问题. (1)A 城市名称是 , B 城市名称是 , C 城市名称是 . (2)城市A 的气候类型是 ,其最高气温出现在8月,说明该地气候受 的影响较大. (3)城市B 的气候类型 ...查看


  • 教育部认可的日本大学名单
  • 教育部认可的日本大学名单-国立大学 一.基本情况 日本的高等教育包括专科.本科和研究生教育.专科2-3年:本科一般4年,医科(含牙医.兽医)6年(毕业后可报考博士课程研究生,学制4年):硕士2年:博士3年.研究生教育阶段,有些学校硕士课程和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