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卫东语文人生3

语文人生3:师从靳家彦先生学习语文教育

文/李卫东

靳家彦先生是我国当代小学语文四大名师之一,在语文教学上有自己独到的思想和风格。他教学四十多年,在课堂教学领域进行开创性的探索,创立并倡导“小学语文导读法”。他的语文课体现了语文教育的本质,充满生命气息和人文情怀,达到很高的境界,在语文教坛享有很高的声望。

从我用心钻研语文教学的时候起,就被靳先生的语文教学所吸引,特别想得到他的指点。1995年,经过于淑敏老师介绍,我终于有机会向靳先生问课,靳先生多次听我的课,并进行具体指导。在这个过程中,靳先生深邃的思想、渊博的学识、儒雅的气质、谦逊的品格,以及他独具魅力的课堂教学艺术令我叹服。我逐渐转变了原先对小学教师这一行的粗浅认识,暗下决心,将来也要成为向靳先生这样的小学语文教师。于是,我向靳先生表达了拜师的愿望。

1997年9月10日,在南开区庆祝教师节大会上,我恭恭敬敬地给靳家彦先生举了三个躬,从此正式进入靳氏师门,跟随先生学习语文教育。

听课——学习语文教学的技艺

最初的学习是以听课为主,除了少数现场听课,更多的是看先生的教学录像。每天吃过晚饭,我便打开电视,把录像带放进放像机,拿出记录本,认认真真地听课、学习。每有心得,随时记下。第二天晚上,还是那一课的录像,回过头来再看,再记下心得。就这样,一堂课往往从不同的角度听上许多遍,如,教学环节的设计,训练点的安排,对学生的评价反馈,板书的设计,范读课文的艺术,指导朗读的方法,等等。我感到,靳先生的课就是一部语文教学思想和艺术的百科全书,可以学习的东西真是太丰富了。我看得最多的课是《跳水》《田忌赛马》《松坊溪的冬天》《松鼠》《伟大的友谊》《翠鸟》等课。

靳先生的导读艺术扎实朴实、生动活泼。记得在《松鼠》一课的教学中,靳老师是这样引导学生学习松鼠搭窝一段的:

师:松鼠是怎样搭窝的,请你读这一部分课文,小声读两遍。(学生自由读“搭窝”一段,教师指名读这一段。)

师:请你找一找表示搭窝顺序的词,有几个?

生:第一个是“先”:“先搬来一些小树枝,交错着放在一起”;第二个词是“再”:“再找一些干苔藓铺在上面”;第三个词是“然后”:“然后把苔藓压紧,踏平”;第四个词是“还”:“还在上面加一个盖,把整个窝遮蔽起来”。

师:(板书:先、再、然后、还)现在请你自己按着这个顺序来操作。你们把铅笔当作小树枝,找一些东西当作干苔藓,拿你们的书当盖儿。你们一边搭一边说这个过程:先干什么,再干什什么,然后干什么,还干什么。

(学生合作,模仿松鼠搭窝,练习叙述。)

师: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话来说说搭窝的过程,用上表示顺序的这四个词。 生:松鼠先找来一些干树枝,交错着放在一起;再找一些干苔藓铺在上面;然后把苔藓压紧,踏平。窝搭好了,还在上面加一个盖。这样,窝就不怕风吹雨打了,住在里面又有暖和有安全。

师:这样说,条理就很清楚。现在请你们用上这四个表示顺序的词,说一说这一段我们是怎样学习的。

生:(思考后)我们是这样学习这一段的:先朗诵了课文,再找出了表示顺序的词语“先”“然后”“再”和“还”,然后按顺序操作松鼠搭窝的过程,还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松鼠搭窝的过程。

这个让学生掌握叙述顺序的训练,用读、找、做、说四个步骤来完成,把学习难度分解消化在一个个小环节中,学生学起来不觉得困难;靳先生的简笔画和学生的动手操作,使整个教学过程生动活泼,学生兴致盎然;教学的目标明确、环环相扣、过程扎实、效果明显。这节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的阅读课,对当今语文教学的改革仍然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经典的魅力是永恒的。

靳先生的教学艺术给我最深的印象是,他是把整个身心投入课堂。听他的课,每时每刻都让人感受到那种源自心灵深处的人文情怀。记得听《董存瑞舍身炸暗

堡》一课,他对学生说:“同学们,当我们看到董存瑞牺牲的一刹那,我们有没有想到,他只有十九岁啊!也就是我们今天上高三或者上大学一年级的大哥哥那么大。他为了新中国,为了我们,献出了最宝贵的生命和最美好的青春„„”靳先生那么动情,声音近乎哽咽。那种发自内心的对高贵生命的礼赞、对美丽青春消逝的哀叹,震撼着礼堂里的每一个人。类似这样的情景,在许多课上一幕一幕地出现,令人回味不尽。靳老师的语文课的魅力何在?我想,除了先进的教育理念、纯熟的教学技艺之外,更重要的是他对语文教育的爱,是一个语文教师真性情的自然流露。这是真正的大家气象。靳先生的语文课浸润在真情里,没有丝毫的虚伪和矫情。真爱,真性情,一切发于肺腑。

给我感受深刻的,还有那些教学细节。《松坊溪的冬天》这堂课的录制时间是1994年。这堂课中有一个环节是教师范读课文。只见靳先生从课桌下面拿出一台老式录音机,轻轻放在桌上,按动开关按钮,音乐响起,先生开始范读课文„„可是,我却发现那录音机没有连着电线。后来,我问起靳先生这个细节的内情。先生说,当时是在和平区的一所学校的礼堂里做课,由于对那里的设备不太了解,为防止万一,就提前买了八节2号电池装在自己的录音机里,这样即使礼堂里的设备出了问题,甚至停电了,课也照上不误。

我观摩《田忌赛马》一课的录像。当时的教学多数是使用老式投影仪辅助教学,指导学生朗读投影上的文字时,需要一根小教鞭。多数老师是使用抽拉式的金属教鞭,教鞭的顶端是圆帽的形状,而靳先生用的教鞭却是一根削尖了的竹筷子。靳先生告诉我,用金属教鞭时,那个圆帽的形状会夸张地呈现在幕布上,学生看到这个形象后立即会猜测老师使用的是哪一种教鞭,这就无形中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课堂上,学生思维的浪费是最大的浪费。为了避免学生分心,教师应尽量采用形状普通的教鞭。

从这些细节里,我学到的是靳先生对教学的精心准备,对教学规律和学生心理的深刻把握,这些细节带给我的影响绝不亚于那一个个精彩的导读教学环节。

这些教学录像看的次数多了,靳先生的教学语言都熟记在心里,再看的时候,就在心里跟着先生同步地说着,时间一长,这些语言,甚至连先生说话的语调,

都对我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有听过我的课的老师在课后跟我说:“你的声音怎么跟靳家彦老师一样,连语调都相似。”每每遇到这种时候,我总会开心地笑一笑,这可能是我那时看录像听课的一个意外效果吧。

问道——领悟语文教育的真谛

对语文教育,对学生,对教师,靳先生有着独到而深刻的认识。跟随靳先生学习的过程中,常常能够聆听先生的思考,有时是在靳先生的家中,有时是在外出讲学的间隙。

小学语文教育的本质是什么?这是我一直思索的问题。我就此问过靳先生。他总是这样回答:“小学语文教育的本质,是在儿童学习掌握语文的过程中造就素质全面发展的人。”这句话是他用一生的语文教育实践诠释的,符合素质教育的理念。这是语文教育的实质,也是“导读式教学”的实质,导读法中提出的“语思统一,口书并重,内外相同,以读为本”的教学原则,都体现这个思想。在这样的思想下,他进一步提出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六个要素——以情励学、以趣激学、调动参与、启迪创造、注重内化、求精求活。

靳先生对我说:“我们过去教语文,常常从“术”的方面入手,怎么教字词句篇,怎么教语修逻文,心里想的是教学流程,先干什么,再干什么,后干什么。我觉得这样做就缺失了教学的灵气,教学的本真。我上课心里有路数,但全力关注的是学生的学习状态。学生一举手一投足、一颦一笑、一仰一俯、一眨眼一皱眉,都是他们心声的反映。我就根据学生当时的状态因势利导,把孩子作为人的灵气、灵感向开掘金矿一样地把它开掘出来。这很难。因为我们是教师,我们要改变的是人的素养。我们无法深入到学生的内部去改变他们,我们只有用语言来影响他们,用行动来熏陶他们,用活动来培养他们。这样,我们的语文课就会有一个大的甚至是质的改变。当然这是一个渐进的、漫长的过程。”

靳先生对语文教育本质的思考对我影响很深,我领悟到,语文课不只是知识、技能的传授,更是立人的过程。

与认识语文教育相关的是如何认识学生。在几次讲座中,靳先生都说起过这样一段话:“站在讲台上,我感受最深的是对生命的敬畏。在你的面前是50个鲜活的生命。哪怕他们只有六、七岁,哪怕他们还拖着鼻涕,哪怕他们字写得扭扭曲曲,哪怕他们考试只得了十来分,但作为人类的一代,他们像长江一样,从远古走来,又向未来奔去。在他们背后,是50万年人类进化发展的历史,在他们前面,是无限广阔的未来社会。他们有着独特的不完全为我们所了解的世界——儿童的世界。作为他们的教师,我们不能不时时警醒。我主张教师应该心里时时装着学生,装着学生每天的生活,他们什么时候喜,什么时候怒,什么时候恼,什么时候悲,什么时候得意忘形,什么时候厌烦,什么时候敢怒不敢言„„如果我们不了解我们的教育对象,不理解我们的教育对象,不像熟悉自己身体的每一部位那样熟悉我们的教育对象,我们怎么教育学生,怎么教好语文课?”

学生是什么?为什么要关注学生?怎么去关注学生?从哲理层面,到原则层面,到方法层面,靳先生的话都对我产生深刻的影响。

就教学中的预设与生成的关系,我问先生“您怎么看语文教学中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靳先生说:“上课之前,我也要备课,要做到对教学内容心中有数,要思考教学环节步骤,要对学生情况烂熟于胸。但我上课时不会只想着我的教学设计,我上课时全力以赴对待的是学生情感的变化。我上课除了必须要用的教具外,不带任何东西。这样做的好处是我没有‘羁绊’,能够与学生心相印、情相通。小学课堂上涉及的那点知识并不高深,难的是我们怎样把这些知识让学生愉快地掌握。教师课前要做大量的工作,选择一条让学生学起来既有兴趣、掌握起来又牢靠的路。我决不会以教案为牵引我和学生的‘蓝本’,唯一引导教学进程的是课堂上鲜活的生命。教师不是为了完成教案,教学是为了学生的发展服务,落脚点就在学生的发展上。”

靳先生举了个例子。一次上公开课,一位女学生说全班都排斥她,眼泪哗哗流下来。靳先生不是想怎样教育她、引导她,而是想她为什么哭。先生一边跟她交谈,一边思考要不要将这个问题引向深入。这个问题涉及全班对她的看法,不

能放置一旁。所以先生试探着问:“你问过同学吗?”“同学们听到她的心声了吗?”“她说得对吗?”引导大家一起来谈一谈对她的看法,消除她的心理障碍和孤独感。靳先生的语言也很调侃,当学生说同学们给她起外号是因为她胖、喜欢她时,先生说:“心胸要宽广,做个阳光女孩。你们说我胖,胖又怎么了,你们还胖不了呢!”经过真诚对话,这个女孩终于卸下了思想包袱:“听了同学的话,我的心也快乐起来,不像以前那么孤单,被阴影笼罩了。现在,我的心里洒满了阳光!”这就不是预设出来的,而是全心关注学生情感的变化,用心去开启心灵的大门,师生共创、共享的一段独特的生命历程。

靳先生曾经思考过什么是一名语文教师的神韵,也就是说一名好的语文教师应该是什么样的,到底有没有标准。思考的结果,靳先生认为,很难量化。但他却有一段对好的语文教师的形象描述:“一笔好字,一口标准的普通话,一腔与学生融为一体的热情,一颗真挚而善良的心。所有这些,才能构成一位语文教师的神韵。教师不是诗人,但要有诗人的气质;教师不是演员,但要有演员的才能;教师不是哲人,但要有哲人的思考;教师不是将军,但要有指挥千军的气概。”

做这样的语文老师,不仅要有扎实的基本功,更重要的是要有丰厚的文化底蕴,而文化底子薄又是当今多数教师的致命伤,如何快速提升自己的文化底蕴,成为多数教师的眼前的课题。我问先生:“您觉得文化底蕴对一位语文教师来说意味着什么?怎么才能逐渐丰厚自己呢?

靳先生说:“教语文,学养是第一位的,技术是第二位的。教师要有文化,这个文化不是知识,不是学历,而是一种文化积淀。教师只从‘术’的方面去研究教学,而不从‘学’的方面去积淀自己,是舍本逐末。你要教学生读,你首先要会读、多读,有深刻的读书感悟;你要教学生写,你首先要爱写、能写,有独到的写作体验;你要教学生说,你首先要勤说、善说,有高超的口语表达才能;你要教学生成长为一个大写的人,你首先要是一个大写的人。因为教语文说到底是教做人。语文课堂要充满文化气息,文而不野,雅而不俗,活而不乱,情趣盎然。语文课堂要有书卷气,要有翰墨香,因为语文教学,说到底是一种文化现象,是浸润在文化积淀中的社会行为。今天的青年老师,首先是应力戒浮躁,把功夫

用在实处,而不要做虚功;另外,作为语文教师应该多读书,不断丰富自身的文化底蕴。”

天长日久,耳濡目染,先生的这些教诲让我受益无穷。

聆听——感受语文人生的魅力

靳先生的语文功底深厚,令人钦佩不已。有一次跟先生聊天,我问到:“靳先生,您的语文功底是怎么练就的?”

靳先生听我这么一问,就慢慢地谈起了他苦读的经历:“这首先跟家学渊源有些关系。我的父亲是一名书法家。四岁时,父亲就教我读古诗文、习毛笔字。每天早晨,天刚蒙蒙亮,我家姐弟三人就已经坐在院子里朗朗读书了。《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在童年时就烂熟于胸。我的伯父饱读诗书又去德国、美国留学,家中有大量藏书。我没事就跑到伯父的书房里去看书,有时读得如醉如痴。《论语》《老子》《诗经》《左传》《三国志》等大量中国古典名著的阅读,为我打下了比较扎实的语文功底。

“读师范时正遇上三年‘自然灾害’,我每天都吃不饱肚子。但我却把读书当作唯一的精神支柱,用读书来忘记饥饿。学校图书馆里有恨多藏书,我在三年时间里几乎读完了图书馆里有价值的藏书。刘大杰的《中国文学发展史》、马卡连柯的《教育诗》、余冠英的《诗经选译》等书都是在这段时间里读的。我认为,少年时代是人记忆的黄金时期,对读过的书记忆深刻,儿时读一些名著可以滋养人的一生。我现在拥有的文化素养,基本上得益于少年时代饥不择食般的苦读。”

正是少年和青年时代的苦读,使他如今能够“一身书卷气,出手翰墨香”。做了教师,靳先生仍然坚持苦读。仅以读教材为例,靳先生曾将小学语文四省市合编版十二册319篇课文全部背下,包括篇幅较长的契诃夫的《凡卡》、安徒生的《卖火柴的小女孩》等,全都烂熟于胸。他说:“备课就包括‘背’课。”所以,他上语文课从来不用拿书,把全部精力都用于关注学情。学生读课文读错了一个字,他都能听出来。记得他讲《松坊溪的冬天》一课时,让一位学生朗读课文中的一段话。那位学生站起身来忽然找不到那句话的位置,站在那里很尴尬地

翻看着课本。靳先生轻轻地跟他说:“175页倒数第2行,读吧。”听课的老师无不叹服。

是啊,虽然人的天资有别,但那些成就一番事业的大家,有哪一个人的才学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呢。我接着问先生:“依您的才学,作大学和中学老师也是绰绰有余,您怎么就选择了当小学教员呢?”

靳先生说:“这还得从少年时代说起。记得上小学一年级至六年级,有一位教语文的女老师,是从辅仁大学家政系毕业的,叫张凤女。每个周末,她总是带我们到他家去排话剧,内容大多是苏联卫国战争时期的故事。我很喜欢她,不知不觉地,就把她当作我的楷模了。

“就在我三年级那年冬天,父亲病故了,我才9岁。母亲望着我们挨肩的姐弟三人,哭干了眼泪。就在我幼小的心比冰还冷的时候,张老师来到了我的家里。她对母亲说:‘天无绝人之路。把三个孩子养大,让他们成才,我会尽最大力量帮助你们。’良言一句三冬暖,我的泪水像断了线的珠子,簌簌地落下来。从那以后,不论酷暑严寒,不管大事小情,她都无微不至地关心着我,学习上严格要求,生活上嘘寒问暖,经济上多次接济。记得那时家里太穷了,买不起雨伞和胶鞋,下雨天我就冒雨去上学。她看见我被大雨淋得湿透,心疼地把我领到办公室,拿出旧运动服给我换上,我立时就不冷了。她还从家里拿来伞和雨鞋送给我。从此,再遇到下雨天我就不挨雨淋了。就这样,直至我被保送上了天津一中,还在用那把伞。这真挚的爱生之情,让我幼小的心灵许下一个愿:长大,做她那样的好老师!

“小学毕业后,我被保送天津一中、天津师范学校、天津教育学院,踏上了教书这一行。在四十多年的教师生涯中,我对穷学生格外厚爱,奉上一片真挚的师情。不是图什么回报,我知道穷人的孩子多需要关爱。”

这段经历靳先生平时很少提起,这一定是他内心最珍贵的一段记忆。在谈及他教书生涯的时候,靳先生提到最多的一个人是他的恩师——北京第一实验小学的王企贤先生。

有一次,他深情地回忆起师从王企贤先生的经历:“在教书生涯中,对我影响最深的人是王企贤先生。三十多年前,正是文革那颠倒黑白的年代,一些丑类肆意诬蔑、陷害广大教师,一时间黑云压顶、是非混淆。正是在这令人迷茫的时刻,我的恩师王企贤先生来到天津,来到我的身边。他不但听了我的课,还欣然应允我拜师学艺。从那时起,我有了一位德高业精的师傅,这是我人生道路上的一大幸事。那时我每月工资37元,坐火车去北京请教,慢车票价2.4元,快车票价2.9元,一趟来回就是五、六元,我拿不起,先生就负担我的车费,让我一两个月去北京一次。先生管吃管住,我跟他睡一张床。他给我细细地讲解中国的教育发展,从清末、民国、解放区、国统区,一直到文革,讲教学的发展,教材的变化。先生对我要求极为严格,从师德到教艺,从备课到上课,从读书到科研,从热爱学生到深入学生心灵,他都言传身教,率先垂范。就以钻研教材为例,他常以‘一词未解烟受难,半句不通茶遭瘟’的苦学苦钻精神要求我做到:字求其训,句求其旨,言出有据,烂熟于胸。对学生的了解,他更强调不但要眼中有学生,还要做到心中有学生,更要做到心中有每一位学生。

“记得粉碎‘四人帮’之后,我去北京他的家中请教教学问题,他对我说起,他本是河北农村一名贫苦的农家子弟。1927年10月从保定第二师范毕业,只身到北京谋求一个小学教师的职位。历尽人间沧桑,却坚守为师之道。恩师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堪称教师楷模。从他做教师起,直至2003年以97岁高龄辞世,从事小学教育整整75年!仅此一点,足以让我高山仰止。我从事小学语文教学40多年,担任校长十几年,先后在天津师大二附小、天津南开小学的教师、副校长、校长等岗位上工作,但始终没离开我钟爱的语文教学。在我做小学语文教师的过程中,有多次机会调到中学或其它行业去:南开中学、南开教育局以及一家报社都要过我,我从没动摇。有一次参加一个中学教师培训班,结业后所有人都分到了中学,只有我一人打报告,坚决要求回小学去。要说那时候小学跟中学比,不仅工资低,而且当时很重要的一项待遇“口粮标准”都要低一些。因为我认识到小学是小孩子打基础的阶段,小学教育对一个人的一生都有重要影响。每当我和孩子们在一起读书,我就感到活力焕发。即使后来我当了小学校长,仍然坚持上课、听课。这一切,不能不说是王企贤先生对我的影响。”

正是因为这样的经历,靳先生才对语文、对语文教育如此挚爱。正是从先生的经历中,我更加深刻的理解了“当一名语文教师,第一位的是学养,第二位的是技术”这句话的含义。

这些教诲,先生一字一句地讲给我听,是财富,是幸运,是幸福,让我享用不尽。

异构——师徒同教《两小儿辩日》

在语文教学上,靳先生对我的指导,不是告诉我教学环节的处理方法,而是让我按照自己的想法设计教学,他在听取我的想法之后,只在我教学的要害处点上一句。这种方法让我在教学上较快成熟的同时,逐渐形成自己的思考方式和教学特色。我想,这可能就是靳先生的用心所在吧。

2004年3月29日,北京东方北师教育培训中心组织了一场“小学语文新老互动同教一篇文”教学观摩活动,要求做课的新老教师必须是师徒关系,而且师徒二人要以不同的教学设计执教同一篇课文。中国当代小学语文四大名师支玉恒、于永正、贾志敏、靳家彦,携各自的弟子在活动中做课,并参与教学研讨。这样一个非常有意义、有创意的活动,是对我多年向靳先生学习取得效果的一次检验。

那次活动中,我和靳先生以一篇古文《两小儿辩日》作为教学篇目,采用了既有共性又各具特点的不同设计进行教学,都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我在这课教学中首创并采用文白对读感悟法。我让学生先读一篇白话文(课文《两小儿辩日》的译文),学生在5、6分钟内就读懂了。然后,我对学生说:“白话文写这个故事用了200多字,两千多年前,古人用文言文来写这个故事,只用了117个字。你再看看文言文是怎么说这个故事的。”学生用文白对读法,自学了文言文,对文言文中的词汇能很快理解,对文言文的特点、韵味有了独特的感受。

师:通过对比阅读,你感觉文言文和白话文有哪些不一样的地方?

生1:文言文表达比白话文字数少,简洁。

生2:文言文中“之”“乎”“者”“也”特别多。

生3:文言文里有些词跟现代文不一样。比如,文言文里的“曰”就是白话文里的“说”。

生4:文言文朗读时感觉韵味和白话文不一样。

生5:我觉得读白话文像吃一个大白面包,而读文言文就像吃一个小汉堡包。因为白话文比较直白地把意思表达出来,外边里边没有明显的不同。而文言文表达很精练,内容很丰富,所以读起来像吃汉堡包。(众笑)

师:你的见解很独特!但如果你读那些非常好的白话文,也一样能咀嚼出很香甜的滋味来。(众笑)

学生的感悟丰富多彩,深浅不一,但都是真实的生命感受,值得珍视。这种对比阅读,使学生的阅读成为接触、感受、发现文言文的过程,化解了文言文教学的难点,激发了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

那天,担任评课的是北京著名特级教师赵景瑞老师。赵老师分析说:“我们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的教学设计首先要创新。靳家彦老师和李卫东老师,上的都是同一节课,在教学中都出现了三种文章:现代文、文言文、科普文,但两位老师却有不同的处理,李老师是先给现代文,再出文言文,最后给科普文,靳老师却是文言文——现代文——科普文,教法各不相同。”

接着,赵老师让靳先生和我分别就教学思路作简要的说明。靳先生说:“阅读课要读书,文言文的阅读更要读,这是我和卫东一脉相承的思想。我的课环绕着文言文,‘潜心会本文,入境始与亲’,现代文是为了让学生大体了解文言文的意思,科学文是让学生大体知道科学道理。”

我介绍说:“小学生学习文言文是为中学打基础、作铺垫,学到什么程度是次要的,重要的是让学生感受一下文言文是什么样子,文言文读起来是什么味道。

所以我把这课的教学定位在让学生感受一下文言文。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感受文言文,同时也为了降低学生初次学习文言文的难度,我采用了先读现代文,再读文言文,最后读科普文这样的设计。”

赵老师让靳先生就这两节课的教学思路作些评述,靳先生说:“我和卫东的教学设计中始终环绕着一个点,就是‘学生的学’。‘学生的学’是出发点,也是落脚点。以学生做为学习的主体,做为学习的主人,真正体现学生在学。由这个点引出一条线,即学习古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还有一条线,就是过程和方法。不论是由现代文入手进入古文的学习,还是有古文入手,有现代文辅助,都是让学生品读,让学生感悟,让学生感受古文的学习。不仅如此,我们的课还有一条线,就是‘情感、态度、价值观’。这就是三维、立体地设计教学目标和教学过程,就像在牛奶中加入水再加入糖,把这三者水乳交融地融和在一起,已经分不出哪是水,哪是牛奶,哪是糖了。我们的教学过程可归为四个层面,就是:理念决定设计,设计决定呈现,呈现决定效果。”靳先生的精彩评述获得了满堂掌声。

赵景瑞老师说:“我用三句话来概括自己的感受。第一句:名师出高徒。名师能带出高徒;要成高徒必须借助名师。所以青年教师的培养,确实需要这两个层面。长江后浪推前浪,这是必然的趋势。促长江后浪接前浪,也是我们老教师的责任。第二句:‘学我者活,似我者死。’这是齐白石先生的话,这里我们不谈生死的问题,关键是“似”,像师傅又不是师傅。通过今天的课,我们一方面看到了李卫东老师是怎么向靳老师学习的,学习什么;另一方面,我们也看到了靳老师是怎么带徒弟的,教什么。大家看,靳老师所教的,李卫东老师所学的,不是皮毛,而是灵魂。我感到教得好,学得也好。第三句: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有法,优在得法。方法再变,不能脱离学生的发展,得让学生真正得到东西。最重要的是方法创新,我们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的教学设计首先要创新。这是今天听课总的感受。”

赵老师的话确实深刻。

一上午的活动,在愉快的笑声和热烈的掌声中结束。

代课——我执教《一个小村庄的故事》

《一个小村庄的故事》是人教版九年制义务教育教材第十一册中的一篇课文,讲的是一个河边的小村庄,由于村民们长期乱砍滥伐,破坏了植被,最终被洪水卷走的故事。文章短小精悍,含意深刻,发人深省。这篇课文,我讲过三次,前后跨度达10年。

第一次教学《一个小村庄的故事》是在1997年5月。一天下午下班时,校长通知我,第二天区里的专家要来学校听课,要我做一节课,并说专家中有靳先生。晚上,我根据教学进度选择了《一个小村庄的故事》这篇课文,并作了必要的准备。

在第二天的课上,我引导学生在初读课文、了解大意之后,抓住文中关键词句,体会村民没有环保意识的做法和危害,就阅读感受展开交流,课堂十分活跃。教学过后,我请靳先生对我的课进行指导。靳先生肯定了我的教学设计,对交流感受的环节提出了改进的意见。他鼓励我继续尝试,不断改进,把这堂课上更精彩。

1998年,靳先生将这篇课文的题目改为《有这样一个小村庄》,在课文的第一自然段中添加了一段描写小村庄景色的文字,把教学年级降为四年级,设计了一堂精彩的阅读课,在全国语文教坛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许多语文教育专家对这堂课给予高度评价,如北京的杨丽娜老师的文章《变厌学为乐学的教学艺术策略》,广西黄亢美老师的文章《有这样一节语文课——靳家彦〈有这样一个小村庄〉教学赏析》等,均对这堂课进行了较全面的剖析和系统的评价。

我学习了靳先生的《有这样一个小村庄》一课后,深深为先生对语文教学的认识所折服,也被他驾轻就熟的教学艺术所倾倒。那一课的光盘,反复地观摩,从中领悟到不少教学智慧。有一次,我观摩第一自然段教学时,忽然想到了另一种思路。文中有一句话:“早先,在一片河坡上,有过一个很像样的小村庄。”靳先生在这里补充的一段文字是:“清澈的河水从村前流过,村后的山坡上,郁郁葱葱的树林好像一道巨大的屏障,这里的空气格外清新,庄稼长得很好。”我的想法是:为学生提供小村庄图片,引导学生抓住原文中的“很像样”一词,看图写出小村庄的景色,将对文章言语的理解和自己对美丽村庄的想象,以小练笔

的形式表达出来。除此之外,还对其它环节的设计产生了不少新的想法。我把这些想法整合起来,完成了一个新的教学设计,并在自己的班上进行教学,效果很理想。这就是我第二次教学《一个小村庄的故事》。

事后,我将自己的设计和教学情况详细地讲给靳先生。靳先生听后感到非常欣慰,对我的教学方法给以肯定,并鼓励我不仅要在教学方法上进行尝试,更要在教学思路,甚至在教学思想上进行探索,只有这样,语文教学才会取得突破。

此后,我在“小学语文感悟式教学”的理论和实践方面大胆探索,形成了自己的语文教学思想。这与先生对我的教育是分不开的。

2006年10月,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和北京东方北师培训中心,联合在北京航天二院礼堂举行“贾志敏、支玉恒、于永正、靳家彦四大名师教学艺术观摩研讨活动”,四位在全国教坛德高望重的小学语文教学名师将与来自全国各地的一千多位教师交流语文教育艺术、回味语文教育人生。活动主办者进行了长时间的精心准备,各地教师也对这次活动期待已久。遗憾的是,这时的靳先生却因肾病病情加剧而卧床在家,不能出席这次活动。为了保证活动照常进行,总策划庞玉先生和靳先生商定,由我代先生在活动中做课,还是讲《一个小村庄的故事》这篇课文,而且要我重新设计。这样安排,一是因为这是靳先生的代表课,二是因为要体现靳先生的教学思想、教学方法、教学风格正在被青年教师继承和发展,三是体现我与靳先生十余年的师徒情谊。我知道,这样安排,不仅是先生对我的鼓励,也包含先生对我的信任。

我根据“感悟式教学”的理念和引导实践、指导练习、诱发感悟相结合的教学过程,重新设计了《一个小村庄的故事》这篇课文的教学。

10月21日这一天上午,活动如期举行,简短的开幕式之后,我走上台,对着台下一千多位教师深深地鞠一躬,说:“老师们,今天,本来应该由我的师傅靳家彦先生做课,可是靳先生因为身体原因不能出席这次活动。先生要求我代他做一堂课,而且就讲《一个小村庄的故事》。现在我就谨尊师命。”那天的课,我引导学生了解故事的内容,感受言语的内涵,咀嚼言语的滋味,体验文字的感情,领悟文中的道理,学习品读的技法,体现了我对阅读教学的认识和探索的成

果。课后,我和支玉恒、于永正、贾志敏、吴琳老师一起坐在台上,向现场教师介绍靳先生的语文教育理念和他的语文教育人生。我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回顾了靳先生多年来对我的培育和爱护,介绍了先生对语文教育的执著探求和对弟子的真挚感情。靳先生还把电话打到现场,对大家致以深深的歉意和问候。现场教师无不深受感动,不少教师流下热泪。

上午的活动结束时,著名特级教师霍懋征、周一贯等均对我的课给予肯定。支玉恒老师认真地对我说:“课上得好,有你师傅的影子,也有你自己的东西。”四位名师之间的关系非常好,三位师伯对我也是爱护有加,我向他们问课时,他们会毫不客气地提出修改意见,就像对自己的弟子一样。我觉得,支老师这句话既是评我,也是评我的师傅。

三次教学《一个小村庄的故事》,记录了靳先生对我的教导和激励,记录了我在语文教育方面的成长,凝聚了师徒间的深情厚谊。

编书——既是保留经典也是系统学习

在全国众多的语文教师心目中,靳家彦先生的语文公开课不仅理念先进,而且教学艺术已臻化境,他上的《跳水》《田忌赛马》《有这样一个小村庄》等课更是老师们耳熟能详的经典。靳先生出版过《导读式教学新探》《导读原理与艺术》《导读理论与实践》《小学语文导读论》等专著、编著20余部,但是,却没有一本系统整理他一生经典课堂的著作,这不能不说是个很大的缺憾。

2003年10月,我跟随靳家彦、支玉恒、于永正三位名师赴河北省海兴县做课、讲学。其间,支老师建议靳老师以自己的课堂教学为内容编一本书。靳老师表示因时间和精力的限制,一时难以完成这个工作,只能以后再作考虑。从海兴回津后,我向靳老师提出由我来编这本书的想法。靳老师听后,欣然答应。

我提出这个想法主要出于三个方面的考虑。首先,我在靳老师门下学习语文教育理论和教学技艺已有十多年。靳老师极富魅力的教育思想、精湛的教学艺术和深厚的文化底蕴给我很深的影响,但是,我却一直没有对靳老师的课堂教学进行过全面系统的整理和学习。这本书的编写,使我能有机会完成这个工作,使我能以更宽的视野和更丰富的层面来了解和感受靳老师的语文教育智慧。其次,先

生培育我十多年,我一直心存感激,真希望能为先生做一些事情。但靳先生在做人上对自己要求很严,他从来不愿给别人添麻烦,对自己的弟子也是如此,所以这份恩情我一直无以为报。支老师的建议提示了我,由我编这本书,可以省去先生的一些劳苦,遣去我心中的那份久存的愧欠。第三,在先生百余弟子中,我是先生花费心力和投入情感最多的一个,同时,我对先生的语文教育思想和教学艺术感受了解得也比较多。况且我可以经常接触先生,交流很方便。如果在这些弟子中选一位来完成这件事,我肯定是最佳人选。与其说是我选择做这件事,还不如说是这件事选择了我。

为了支持我编写这本书,靳老师提供了珍藏多年的课堂教学音像资料。对于同一课书的教学,他还搜集多种不同的音像资料,保证了资料的齐备。在编书的过程中,靳老师也在多个方面给以具体指导。我感受到这是靳老师在以一种新的方式课徒,编书的过程完全成为我学习和思考的过程,使我受益良多。

两年的时间里,我将休息日和寒暑假全部用来查找资料、编辑文稿、联系出版和印刷等事宜。2006年6月,《靳家彦经典语文课研究》一书终于付梓。

这本书以研究课堂教学案例的形式反映了靳先生深刻而丰富的语文教育思想和精湛的课堂教学艺术。书中收入靳先生从1982年至2004年间执教的18堂语文公开课的资料,每一堂课均按教材原文、设计理念、教学设计、教学实录和专家评课的体例编写。这18堂课,教学时间前后跨度长达23年,都是靳老师结合当时小学语文教育研究的热点问题去设计的。因此,这些资料就生动地记录了靳老师对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进行探索的过程和成果;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这一段时间里我国小学语文教育研究与发展的大致脉络。专家评课中的文章多从书籍、报刊中选取,我也撰写了评课和评述文章,忝列于诸位专家的文章之中。

于永正老师在《〈靳家彦经典语文课研究〉一书评介》一文中写道:“经典的课例、多角度的解读、新颖的编写体例,是本书的三个特点。”“这18个课例以教学设计时间的先后为顺序编排,展现了上个世纪80年代、90年代以及新课程实施以来不同时期经典语文课的风貌,清晰地折射出20多年里我国小学语文教学在实践研究上取得的成果和发展脉络。它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思维框

架,可以使今天的青年教师了解到这20多年来语文教学是怎样一路走过来的,从而进一步思考如何搞好语文课程改革实验。”

就在这本书出版之前,靳先生因患肾病住进医院。经过多次治疗,病情有所缓解,但先生要靠透析治疗维持日常生活。一代名师,不得不离开他钟爱一生的语文课堂。

华中师范大学杨再隋教授看到我送给他的《靳家彦经典语文课研究》一书后,感慨地对我说:“这是对宝贵财富的抢救啊!”是啊,如果这本书再晚编一两年,语文教育中的这份宝贵财富可能会成为空白,这对先生,对我,更是对语文教育,都会是一种遗憾。

立说——先生激励我走自己的路

“小学语文导读法”是我国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教学流派,靳先生是“小学语文导读法”的创立者和积极倡导者。1997年,教育部和人民教育出版社编选《中国著名特级级教师教学思想录·小学语文卷》一书,11位特级教师的教学思想入选,其中就包括靳先生的“小学语文导读法”。2004年,《中国当代著名教学流派丛书》出版,其中包括《靳家彦和小学语文导读法》一书。可以说,“小学语文导读法”凝聚了靳先生对语文教育的主要思考。

按常理说,我作为靳先生的弟子,应是“小学语文导读法”的主要实践者。但是,靳先生却从没有这样要求自己的弟子。在十余年的课徒过程中,他一方面传授他的教学思想,另一方面提醒弟子不要囿于“导读法”的思维框架和认识成果,激励弟子独立思考,不断创新。他曾对我说过这样的话:“语文教学研究,总得有点儿新东西。”

1998年,靳先生的专著《小学语文导读法》出版,这部书比较全面地概括了导读法的教学思想、教学原则、教学策略、教学方法和教学案例。一天,在靳先生家里,先生取出一本《小学语文导读法》送给我,并在书的扉页上写下一句话:“卫东吾徒细读,走自己的路。”我细细地品味着先生的话,觉得这是先生激励我要不断创新,甚至在激励我超越他自己。我为有这样的师傅感到由衷庆幸,

同时也觉得自己在学习的同时更肩负了一份责任,为先生多年的培育,也为语文教育的发展,我应该拿出自己的研究成果。

2000年,我将自己的教学经验总结成一种语文教学的模式,但由于对语文教育的把握还欠功力,我就请靳先生帮我提炼一下。先生看了我撰写的材料,根据我的教学特色和语文教学的研究重点,帮助我进行概括。这一年的11月25日,在天津市南开区名师名法展示会上,我提出了“小学语文‘读·悟·练’教学模式”,第一次完成了对自己语文教学模式的构建,也为后来的“小学语文感悟式教学”的理论构建积累了材料和经验。

从1997年至2002年,我针对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种种弊端,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改革进行了系统的思考和全方位的探索,于2002年提出了“小学语文感悟式教学”的理论。2002年9月,出版了40万字的科研专著《小学语文感悟式教学》(天津教育出版社出版)。该书系统地介绍了“感悟式教学”的产生背景、基本理念、理论构建、教学模式、操作方法、教学艺术以及我国著名语文教学专家对“感悟式教学”的理论及课堂教学的评价。

该书出版前夕,靳先生忍着酷暑,通览全部书稿,对书中的问题提出具体的修改意见,又以对弟子的真挚情谊和对语文教育的严谨思考,撰写了三千余字的评论文章《构建充满生命活力的语文教学理论》。靳先生在文中说:“李卫东老师创立的小学语文“感悟式教学”是他长期学习、积累、实践、创新的成果,凝聚着李老师日积月累广泛而浓厚的个人修养品质,经受了实践的检验,收到了良好的实际效果。‘感悟式教学’的特色体现在:能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在语文教学中充分体现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从整体上考虑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维度,正确地处理了基本素养与创新能力的关系,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语文教学规律选择教学策略,在教学评价上也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靳先生当年送我的那本《小学语文导读法》,一直放在书柜中我随手可以拿到的地方。先生在扉页上写下的那句话,一直激励着我独立思考,不断探索,一步步走出自己的语文教育研究之路。

语文人生3:师从靳家彦先生学习语文教育

文/李卫东

靳家彦先生是我国当代小学语文四大名师之一,在语文教学上有自己独到的思想和风格。他教学四十多年,在课堂教学领域进行开创性的探索,创立并倡导“小学语文导读法”。他的语文课体现了语文教育的本质,充满生命气息和人文情怀,达到很高的境界,在语文教坛享有很高的声望。

从我用心钻研语文教学的时候起,就被靳先生的语文教学所吸引,特别想得到他的指点。1995年,经过于淑敏老师介绍,我终于有机会向靳先生问课,靳先生多次听我的课,并进行具体指导。在这个过程中,靳先生深邃的思想、渊博的学识、儒雅的气质、谦逊的品格,以及他独具魅力的课堂教学艺术令我叹服。我逐渐转变了原先对小学教师这一行的粗浅认识,暗下决心,将来也要成为向靳先生这样的小学语文教师。于是,我向靳先生表达了拜师的愿望。

1997年9月10日,在南开区庆祝教师节大会上,我恭恭敬敬地给靳家彦先生举了三个躬,从此正式进入靳氏师门,跟随先生学习语文教育。

听课——学习语文教学的技艺

最初的学习是以听课为主,除了少数现场听课,更多的是看先生的教学录像。每天吃过晚饭,我便打开电视,把录像带放进放像机,拿出记录本,认认真真地听课、学习。每有心得,随时记下。第二天晚上,还是那一课的录像,回过头来再看,再记下心得。就这样,一堂课往往从不同的角度听上许多遍,如,教学环节的设计,训练点的安排,对学生的评价反馈,板书的设计,范读课文的艺术,指导朗读的方法,等等。我感到,靳先生的课就是一部语文教学思想和艺术的百科全书,可以学习的东西真是太丰富了。我看得最多的课是《跳水》《田忌赛马》《松坊溪的冬天》《松鼠》《伟大的友谊》《翠鸟》等课。

靳先生的导读艺术扎实朴实、生动活泼。记得在《松鼠》一课的教学中,靳老师是这样引导学生学习松鼠搭窝一段的:

师:松鼠是怎样搭窝的,请你读这一部分课文,小声读两遍。(学生自由读“搭窝”一段,教师指名读这一段。)

师:请你找一找表示搭窝顺序的词,有几个?

生:第一个是“先”:“先搬来一些小树枝,交错着放在一起”;第二个词是“再”:“再找一些干苔藓铺在上面”;第三个词是“然后”:“然后把苔藓压紧,踏平”;第四个词是“还”:“还在上面加一个盖,把整个窝遮蔽起来”。

师:(板书:先、再、然后、还)现在请你自己按着这个顺序来操作。你们把铅笔当作小树枝,找一些东西当作干苔藓,拿你们的书当盖儿。你们一边搭一边说这个过程:先干什么,再干什什么,然后干什么,还干什么。

(学生合作,模仿松鼠搭窝,练习叙述。)

师: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话来说说搭窝的过程,用上表示顺序的这四个词。 生:松鼠先找来一些干树枝,交错着放在一起;再找一些干苔藓铺在上面;然后把苔藓压紧,踏平。窝搭好了,还在上面加一个盖。这样,窝就不怕风吹雨打了,住在里面又有暖和有安全。

师:这样说,条理就很清楚。现在请你们用上这四个表示顺序的词,说一说这一段我们是怎样学习的。

生:(思考后)我们是这样学习这一段的:先朗诵了课文,再找出了表示顺序的词语“先”“然后”“再”和“还”,然后按顺序操作松鼠搭窝的过程,还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松鼠搭窝的过程。

这个让学生掌握叙述顺序的训练,用读、找、做、说四个步骤来完成,把学习难度分解消化在一个个小环节中,学生学起来不觉得困难;靳先生的简笔画和学生的动手操作,使整个教学过程生动活泼,学生兴致盎然;教学的目标明确、环环相扣、过程扎实、效果明显。这节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的阅读课,对当今语文教学的改革仍然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经典的魅力是永恒的。

靳先生的教学艺术给我最深的印象是,他是把整个身心投入课堂。听他的课,每时每刻都让人感受到那种源自心灵深处的人文情怀。记得听《董存瑞舍身炸暗

堡》一课,他对学生说:“同学们,当我们看到董存瑞牺牲的一刹那,我们有没有想到,他只有十九岁啊!也就是我们今天上高三或者上大学一年级的大哥哥那么大。他为了新中国,为了我们,献出了最宝贵的生命和最美好的青春„„”靳先生那么动情,声音近乎哽咽。那种发自内心的对高贵生命的礼赞、对美丽青春消逝的哀叹,震撼着礼堂里的每一个人。类似这样的情景,在许多课上一幕一幕地出现,令人回味不尽。靳老师的语文课的魅力何在?我想,除了先进的教育理念、纯熟的教学技艺之外,更重要的是他对语文教育的爱,是一个语文教师真性情的自然流露。这是真正的大家气象。靳先生的语文课浸润在真情里,没有丝毫的虚伪和矫情。真爱,真性情,一切发于肺腑。

给我感受深刻的,还有那些教学细节。《松坊溪的冬天》这堂课的录制时间是1994年。这堂课中有一个环节是教师范读课文。只见靳先生从课桌下面拿出一台老式录音机,轻轻放在桌上,按动开关按钮,音乐响起,先生开始范读课文„„可是,我却发现那录音机没有连着电线。后来,我问起靳先生这个细节的内情。先生说,当时是在和平区的一所学校的礼堂里做课,由于对那里的设备不太了解,为防止万一,就提前买了八节2号电池装在自己的录音机里,这样即使礼堂里的设备出了问题,甚至停电了,课也照上不误。

我观摩《田忌赛马》一课的录像。当时的教学多数是使用老式投影仪辅助教学,指导学生朗读投影上的文字时,需要一根小教鞭。多数老师是使用抽拉式的金属教鞭,教鞭的顶端是圆帽的形状,而靳先生用的教鞭却是一根削尖了的竹筷子。靳先生告诉我,用金属教鞭时,那个圆帽的形状会夸张地呈现在幕布上,学生看到这个形象后立即会猜测老师使用的是哪一种教鞭,这就无形中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课堂上,学生思维的浪费是最大的浪费。为了避免学生分心,教师应尽量采用形状普通的教鞭。

从这些细节里,我学到的是靳先生对教学的精心准备,对教学规律和学生心理的深刻把握,这些细节带给我的影响绝不亚于那一个个精彩的导读教学环节。

这些教学录像看的次数多了,靳先生的教学语言都熟记在心里,再看的时候,就在心里跟着先生同步地说着,时间一长,这些语言,甚至连先生说话的语调,

都对我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有听过我的课的老师在课后跟我说:“你的声音怎么跟靳家彦老师一样,连语调都相似。”每每遇到这种时候,我总会开心地笑一笑,这可能是我那时看录像听课的一个意外效果吧。

问道——领悟语文教育的真谛

对语文教育,对学生,对教师,靳先生有着独到而深刻的认识。跟随靳先生学习的过程中,常常能够聆听先生的思考,有时是在靳先生的家中,有时是在外出讲学的间隙。

小学语文教育的本质是什么?这是我一直思索的问题。我就此问过靳先生。他总是这样回答:“小学语文教育的本质,是在儿童学习掌握语文的过程中造就素质全面发展的人。”这句话是他用一生的语文教育实践诠释的,符合素质教育的理念。这是语文教育的实质,也是“导读式教学”的实质,导读法中提出的“语思统一,口书并重,内外相同,以读为本”的教学原则,都体现这个思想。在这样的思想下,他进一步提出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六个要素——以情励学、以趣激学、调动参与、启迪创造、注重内化、求精求活。

靳先生对我说:“我们过去教语文,常常从“术”的方面入手,怎么教字词句篇,怎么教语修逻文,心里想的是教学流程,先干什么,再干什么,后干什么。我觉得这样做就缺失了教学的灵气,教学的本真。我上课心里有路数,但全力关注的是学生的学习状态。学生一举手一投足、一颦一笑、一仰一俯、一眨眼一皱眉,都是他们心声的反映。我就根据学生当时的状态因势利导,把孩子作为人的灵气、灵感向开掘金矿一样地把它开掘出来。这很难。因为我们是教师,我们要改变的是人的素养。我们无法深入到学生的内部去改变他们,我们只有用语言来影响他们,用行动来熏陶他们,用活动来培养他们。这样,我们的语文课就会有一个大的甚至是质的改变。当然这是一个渐进的、漫长的过程。”

靳先生对语文教育本质的思考对我影响很深,我领悟到,语文课不只是知识、技能的传授,更是立人的过程。

与认识语文教育相关的是如何认识学生。在几次讲座中,靳先生都说起过这样一段话:“站在讲台上,我感受最深的是对生命的敬畏。在你的面前是50个鲜活的生命。哪怕他们只有六、七岁,哪怕他们还拖着鼻涕,哪怕他们字写得扭扭曲曲,哪怕他们考试只得了十来分,但作为人类的一代,他们像长江一样,从远古走来,又向未来奔去。在他们背后,是50万年人类进化发展的历史,在他们前面,是无限广阔的未来社会。他们有着独特的不完全为我们所了解的世界——儿童的世界。作为他们的教师,我们不能不时时警醒。我主张教师应该心里时时装着学生,装着学生每天的生活,他们什么时候喜,什么时候怒,什么时候恼,什么时候悲,什么时候得意忘形,什么时候厌烦,什么时候敢怒不敢言„„如果我们不了解我们的教育对象,不理解我们的教育对象,不像熟悉自己身体的每一部位那样熟悉我们的教育对象,我们怎么教育学生,怎么教好语文课?”

学生是什么?为什么要关注学生?怎么去关注学生?从哲理层面,到原则层面,到方法层面,靳先生的话都对我产生深刻的影响。

就教学中的预设与生成的关系,我问先生“您怎么看语文教学中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靳先生说:“上课之前,我也要备课,要做到对教学内容心中有数,要思考教学环节步骤,要对学生情况烂熟于胸。但我上课时不会只想着我的教学设计,我上课时全力以赴对待的是学生情感的变化。我上课除了必须要用的教具外,不带任何东西。这样做的好处是我没有‘羁绊’,能够与学生心相印、情相通。小学课堂上涉及的那点知识并不高深,难的是我们怎样把这些知识让学生愉快地掌握。教师课前要做大量的工作,选择一条让学生学起来既有兴趣、掌握起来又牢靠的路。我决不会以教案为牵引我和学生的‘蓝本’,唯一引导教学进程的是课堂上鲜活的生命。教师不是为了完成教案,教学是为了学生的发展服务,落脚点就在学生的发展上。”

靳先生举了个例子。一次上公开课,一位女学生说全班都排斥她,眼泪哗哗流下来。靳先生不是想怎样教育她、引导她,而是想她为什么哭。先生一边跟她交谈,一边思考要不要将这个问题引向深入。这个问题涉及全班对她的看法,不

能放置一旁。所以先生试探着问:“你问过同学吗?”“同学们听到她的心声了吗?”“她说得对吗?”引导大家一起来谈一谈对她的看法,消除她的心理障碍和孤独感。靳先生的语言也很调侃,当学生说同学们给她起外号是因为她胖、喜欢她时,先生说:“心胸要宽广,做个阳光女孩。你们说我胖,胖又怎么了,你们还胖不了呢!”经过真诚对话,这个女孩终于卸下了思想包袱:“听了同学的话,我的心也快乐起来,不像以前那么孤单,被阴影笼罩了。现在,我的心里洒满了阳光!”这就不是预设出来的,而是全心关注学生情感的变化,用心去开启心灵的大门,师生共创、共享的一段独特的生命历程。

靳先生曾经思考过什么是一名语文教师的神韵,也就是说一名好的语文教师应该是什么样的,到底有没有标准。思考的结果,靳先生认为,很难量化。但他却有一段对好的语文教师的形象描述:“一笔好字,一口标准的普通话,一腔与学生融为一体的热情,一颗真挚而善良的心。所有这些,才能构成一位语文教师的神韵。教师不是诗人,但要有诗人的气质;教师不是演员,但要有演员的才能;教师不是哲人,但要有哲人的思考;教师不是将军,但要有指挥千军的气概。”

做这样的语文老师,不仅要有扎实的基本功,更重要的是要有丰厚的文化底蕴,而文化底子薄又是当今多数教师的致命伤,如何快速提升自己的文化底蕴,成为多数教师的眼前的课题。我问先生:“您觉得文化底蕴对一位语文教师来说意味着什么?怎么才能逐渐丰厚自己呢?

靳先生说:“教语文,学养是第一位的,技术是第二位的。教师要有文化,这个文化不是知识,不是学历,而是一种文化积淀。教师只从‘术’的方面去研究教学,而不从‘学’的方面去积淀自己,是舍本逐末。你要教学生读,你首先要会读、多读,有深刻的读书感悟;你要教学生写,你首先要爱写、能写,有独到的写作体验;你要教学生说,你首先要勤说、善说,有高超的口语表达才能;你要教学生成长为一个大写的人,你首先要是一个大写的人。因为教语文说到底是教做人。语文课堂要充满文化气息,文而不野,雅而不俗,活而不乱,情趣盎然。语文课堂要有书卷气,要有翰墨香,因为语文教学,说到底是一种文化现象,是浸润在文化积淀中的社会行为。今天的青年老师,首先是应力戒浮躁,把功夫

用在实处,而不要做虚功;另外,作为语文教师应该多读书,不断丰富自身的文化底蕴。”

天长日久,耳濡目染,先生的这些教诲让我受益无穷。

聆听——感受语文人生的魅力

靳先生的语文功底深厚,令人钦佩不已。有一次跟先生聊天,我问到:“靳先生,您的语文功底是怎么练就的?”

靳先生听我这么一问,就慢慢地谈起了他苦读的经历:“这首先跟家学渊源有些关系。我的父亲是一名书法家。四岁时,父亲就教我读古诗文、习毛笔字。每天早晨,天刚蒙蒙亮,我家姐弟三人就已经坐在院子里朗朗读书了。《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在童年时就烂熟于胸。我的伯父饱读诗书又去德国、美国留学,家中有大量藏书。我没事就跑到伯父的书房里去看书,有时读得如醉如痴。《论语》《老子》《诗经》《左传》《三国志》等大量中国古典名著的阅读,为我打下了比较扎实的语文功底。

“读师范时正遇上三年‘自然灾害’,我每天都吃不饱肚子。但我却把读书当作唯一的精神支柱,用读书来忘记饥饿。学校图书馆里有恨多藏书,我在三年时间里几乎读完了图书馆里有价值的藏书。刘大杰的《中国文学发展史》、马卡连柯的《教育诗》、余冠英的《诗经选译》等书都是在这段时间里读的。我认为,少年时代是人记忆的黄金时期,对读过的书记忆深刻,儿时读一些名著可以滋养人的一生。我现在拥有的文化素养,基本上得益于少年时代饥不择食般的苦读。”

正是少年和青年时代的苦读,使他如今能够“一身书卷气,出手翰墨香”。做了教师,靳先生仍然坚持苦读。仅以读教材为例,靳先生曾将小学语文四省市合编版十二册319篇课文全部背下,包括篇幅较长的契诃夫的《凡卡》、安徒生的《卖火柴的小女孩》等,全都烂熟于胸。他说:“备课就包括‘背’课。”所以,他上语文课从来不用拿书,把全部精力都用于关注学情。学生读课文读错了一个字,他都能听出来。记得他讲《松坊溪的冬天》一课时,让一位学生朗读课文中的一段话。那位学生站起身来忽然找不到那句话的位置,站在那里很尴尬地

翻看着课本。靳先生轻轻地跟他说:“175页倒数第2行,读吧。”听课的老师无不叹服。

是啊,虽然人的天资有别,但那些成就一番事业的大家,有哪一个人的才学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呢。我接着问先生:“依您的才学,作大学和中学老师也是绰绰有余,您怎么就选择了当小学教员呢?”

靳先生说:“这还得从少年时代说起。记得上小学一年级至六年级,有一位教语文的女老师,是从辅仁大学家政系毕业的,叫张凤女。每个周末,她总是带我们到他家去排话剧,内容大多是苏联卫国战争时期的故事。我很喜欢她,不知不觉地,就把她当作我的楷模了。

“就在我三年级那年冬天,父亲病故了,我才9岁。母亲望着我们挨肩的姐弟三人,哭干了眼泪。就在我幼小的心比冰还冷的时候,张老师来到了我的家里。她对母亲说:‘天无绝人之路。把三个孩子养大,让他们成才,我会尽最大力量帮助你们。’良言一句三冬暖,我的泪水像断了线的珠子,簌簌地落下来。从那以后,不论酷暑严寒,不管大事小情,她都无微不至地关心着我,学习上严格要求,生活上嘘寒问暖,经济上多次接济。记得那时家里太穷了,买不起雨伞和胶鞋,下雨天我就冒雨去上学。她看见我被大雨淋得湿透,心疼地把我领到办公室,拿出旧运动服给我换上,我立时就不冷了。她还从家里拿来伞和雨鞋送给我。从此,再遇到下雨天我就不挨雨淋了。就这样,直至我被保送上了天津一中,还在用那把伞。这真挚的爱生之情,让我幼小的心灵许下一个愿:长大,做她那样的好老师!

“小学毕业后,我被保送天津一中、天津师范学校、天津教育学院,踏上了教书这一行。在四十多年的教师生涯中,我对穷学生格外厚爱,奉上一片真挚的师情。不是图什么回报,我知道穷人的孩子多需要关爱。”

这段经历靳先生平时很少提起,这一定是他内心最珍贵的一段记忆。在谈及他教书生涯的时候,靳先生提到最多的一个人是他的恩师——北京第一实验小学的王企贤先生。

有一次,他深情地回忆起师从王企贤先生的经历:“在教书生涯中,对我影响最深的人是王企贤先生。三十多年前,正是文革那颠倒黑白的年代,一些丑类肆意诬蔑、陷害广大教师,一时间黑云压顶、是非混淆。正是在这令人迷茫的时刻,我的恩师王企贤先生来到天津,来到我的身边。他不但听了我的课,还欣然应允我拜师学艺。从那时起,我有了一位德高业精的师傅,这是我人生道路上的一大幸事。那时我每月工资37元,坐火车去北京请教,慢车票价2.4元,快车票价2.9元,一趟来回就是五、六元,我拿不起,先生就负担我的车费,让我一两个月去北京一次。先生管吃管住,我跟他睡一张床。他给我细细地讲解中国的教育发展,从清末、民国、解放区、国统区,一直到文革,讲教学的发展,教材的变化。先生对我要求极为严格,从师德到教艺,从备课到上课,从读书到科研,从热爱学生到深入学生心灵,他都言传身教,率先垂范。就以钻研教材为例,他常以‘一词未解烟受难,半句不通茶遭瘟’的苦学苦钻精神要求我做到:字求其训,句求其旨,言出有据,烂熟于胸。对学生的了解,他更强调不但要眼中有学生,还要做到心中有学生,更要做到心中有每一位学生。

“记得粉碎‘四人帮’之后,我去北京他的家中请教教学问题,他对我说起,他本是河北农村一名贫苦的农家子弟。1927年10月从保定第二师范毕业,只身到北京谋求一个小学教师的职位。历尽人间沧桑,却坚守为师之道。恩师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堪称教师楷模。从他做教师起,直至2003年以97岁高龄辞世,从事小学教育整整75年!仅此一点,足以让我高山仰止。我从事小学语文教学40多年,担任校长十几年,先后在天津师大二附小、天津南开小学的教师、副校长、校长等岗位上工作,但始终没离开我钟爱的语文教学。在我做小学语文教师的过程中,有多次机会调到中学或其它行业去:南开中学、南开教育局以及一家报社都要过我,我从没动摇。有一次参加一个中学教师培训班,结业后所有人都分到了中学,只有我一人打报告,坚决要求回小学去。要说那时候小学跟中学比,不仅工资低,而且当时很重要的一项待遇“口粮标准”都要低一些。因为我认识到小学是小孩子打基础的阶段,小学教育对一个人的一生都有重要影响。每当我和孩子们在一起读书,我就感到活力焕发。即使后来我当了小学校长,仍然坚持上课、听课。这一切,不能不说是王企贤先生对我的影响。”

正是因为这样的经历,靳先生才对语文、对语文教育如此挚爱。正是从先生的经历中,我更加深刻的理解了“当一名语文教师,第一位的是学养,第二位的是技术”这句话的含义。

这些教诲,先生一字一句地讲给我听,是财富,是幸运,是幸福,让我享用不尽。

异构——师徒同教《两小儿辩日》

在语文教学上,靳先生对我的指导,不是告诉我教学环节的处理方法,而是让我按照自己的想法设计教学,他在听取我的想法之后,只在我教学的要害处点上一句。这种方法让我在教学上较快成熟的同时,逐渐形成自己的思考方式和教学特色。我想,这可能就是靳先生的用心所在吧。

2004年3月29日,北京东方北师教育培训中心组织了一场“小学语文新老互动同教一篇文”教学观摩活动,要求做课的新老教师必须是师徒关系,而且师徒二人要以不同的教学设计执教同一篇课文。中国当代小学语文四大名师支玉恒、于永正、贾志敏、靳家彦,携各自的弟子在活动中做课,并参与教学研讨。这样一个非常有意义、有创意的活动,是对我多年向靳先生学习取得效果的一次检验。

那次活动中,我和靳先生以一篇古文《两小儿辩日》作为教学篇目,采用了既有共性又各具特点的不同设计进行教学,都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我在这课教学中首创并采用文白对读感悟法。我让学生先读一篇白话文(课文《两小儿辩日》的译文),学生在5、6分钟内就读懂了。然后,我对学生说:“白话文写这个故事用了200多字,两千多年前,古人用文言文来写这个故事,只用了117个字。你再看看文言文是怎么说这个故事的。”学生用文白对读法,自学了文言文,对文言文中的词汇能很快理解,对文言文的特点、韵味有了独特的感受。

师:通过对比阅读,你感觉文言文和白话文有哪些不一样的地方?

生1:文言文表达比白话文字数少,简洁。

生2:文言文中“之”“乎”“者”“也”特别多。

生3:文言文里有些词跟现代文不一样。比如,文言文里的“曰”就是白话文里的“说”。

生4:文言文朗读时感觉韵味和白话文不一样。

生5:我觉得读白话文像吃一个大白面包,而读文言文就像吃一个小汉堡包。因为白话文比较直白地把意思表达出来,外边里边没有明显的不同。而文言文表达很精练,内容很丰富,所以读起来像吃汉堡包。(众笑)

师:你的见解很独特!但如果你读那些非常好的白话文,也一样能咀嚼出很香甜的滋味来。(众笑)

学生的感悟丰富多彩,深浅不一,但都是真实的生命感受,值得珍视。这种对比阅读,使学生的阅读成为接触、感受、发现文言文的过程,化解了文言文教学的难点,激发了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

那天,担任评课的是北京著名特级教师赵景瑞老师。赵老师分析说:“我们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的教学设计首先要创新。靳家彦老师和李卫东老师,上的都是同一节课,在教学中都出现了三种文章:现代文、文言文、科普文,但两位老师却有不同的处理,李老师是先给现代文,再出文言文,最后给科普文,靳老师却是文言文——现代文——科普文,教法各不相同。”

接着,赵老师让靳先生和我分别就教学思路作简要的说明。靳先生说:“阅读课要读书,文言文的阅读更要读,这是我和卫东一脉相承的思想。我的课环绕着文言文,‘潜心会本文,入境始与亲’,现代文是为了让学生大体了解文言文的意思,科学文是让学生大体知道科学道理。”

我介绍说:“小学生学习文言文是为中学打基础、作铺垫,学到什么程度是次要的,重要的是让学生感受一下文言文是什么样子,文言文读起来是什么味道。

所以我把这课的教学定位在让学生感受一下文言文。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感受文言文,同时也为了降低学生初次学习文言文的难度,我采用了先读现代文,再读文言文,最后读科普文这样的设计。”

赵老师让靳先生就这两节课的教学思路作些评述,靳先生说:“我和卫东的教学设计中始终环绕着一个点,就是‘学生的学’。‘学生的学’是出发点,也是落脚点。以学生做为学习的主体,做为学习的主人,真正体现学生在学。由这个点引出一条线,即学习古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还有一条线,就是过程和方法。不论是由现代文入手进入古文的学习,还是有古文入手,有现代文辅助,都是让学生品读,让学生感悟,让学生感受古文的学习。不仅如此,我们的课还有一条线,就是‘情感、态度、价值观’。这就是三维、立体地设计教学目标和教学过程,就像在牛奶中加入水再加入糖,把这三者水乳交融地融和在一起,已经分不出哪是水,哪是牛奶,哪是糖了。我们的教学过程可归为四个层面,就是:理念决定设计,设计决定呈现,呈现决定效果。”靳先生的精彩评述获得了满堂掌声。

赵景瑞老师说:“我用三句话来概括自己的感受。第一句:名师出高徒。名师能带出高徒;要成高徒必须借助名师。所以青年教师的培养,确实需要这两个层面。长江后浪推前浪,这是必然的趋势。促长江后浪接前浪,也是我们老教师的责任。第二句:‘学我者活,似我者死。’这是齐白石先生的话,这里我们不谈生死的问题,关键是“似”,像师傅又不是师傅。通过今天的课,我们一方面看到了李卫东老师是怎么向靳老师学习的,学习什么;另一方面,我们也看到了靳老师是怎么带徒弟的,教什么。大家看,靳老师所教的,李卫东老师所学的,不是皮毛,而是灵魂。我感到教得好,学得也好。第三句: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有法,优在得法。方法再变,不能脱离学生的发展,得让学生真正得到东西。最重要的是方法创新,我们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的教学设计首先要创新。这是今天听课总的感受。”

赵老师的话确实深刻。

一上午的活动,在愉快的笑声和热烈的掌声中结束。

代课——我执教《一个小村庄的故事》

《一个小村庄的故事》是人教版九年制义务教育教材第十一册中的一篇课文,讲的是一个河边的小村庄,由于村民们长期乱砍滥伐,破坏了植被,最终被洪水卷走的故事。文章短小精悍,含意深刻,发人深省。这篇课文,我讲过三次,前后跨度达10年。

第一次教学《一个小村庄的故事》是在1997年5月。一天下午下班时,校长通知我,第二天区里的专家要来学校听课,要我做一节课,并说专家中有靳先生。晚上,我根据教学进度选择了《一个小村庄的故事》这篇课文,并作了必要的准备。

在第二天的课上,我引导学生在初读课文、了解大意之后,抓住文中关键词句,体会村民没有环保意识的做法和危害,就阅读感受展开交流,课堂十分活跃。教学过后,我请靳先生对我的课进行指导。靳先生肯定了我的教学设计,对交流感受的环节提出了改进的意见。他鼓励我继续尝试,不断改进,把这堂课上更精彩。

1998年,靳先生将这篇课文的题目改为《有这样一个小村庄》,在课文的第一自然段中添加了一段描写小村庄景色的文字,把教学年级降为四年级,设计了一堂精彩的阅读课,在全国语文教坛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许多语文教育专家对这堂课给予高度评价,如北京的杨丽娜老师的文章《变厌学为乐学的教学艺术策略》,广西黄亢美老师的文章《有这样一节语文课——靳家彦〈有这样一个小村庄〉教学赏析》等,均对这堂课进行了较全面的剖析和系统的评价。

我学习了靳先生的《有这样一个小村庄》一课后,深深为先生对语文教学的认识所折服,也被他驾轻就熟的教学艺术所倾倒。那一课的光盘,反复地观摩,从中领悟到不少教学智慧。有一次,我观摩第一自然段教学时,忽然想到了另一种思路。文中有一句话:“早先,在一片河坡上,有过一个很像样的小村庄。”靳先生在这里补充的一段文字是:“清澈的河水从村前流过,村后的山坡上,郁郁葱葱的树林好像一道巨大的屏障,这里的空气格外清新,庄稼长得很好。”我的想法是:为学生提供小村庄图片,引导学生抓住原文中的“很像样”一词,看图写出小村庄的景色,将对文章言语的理解和自己对美丽村庄的想象,以小练笔

的形式表达出来。除此之外,还对其它环节的设计产生了不少新的想法。我把这些想法整合起来,完成了一个新的教学设计,并在自己的班上进行教学,效果很理想。这就是我第二次教学《一个小村庄的故事》。

事后,我将自己的设计和教学情况详细地讲给靳先生。靳先生听后感到非常欣慰,对我的教学方法给以肯定,并鼓励我不仅要在教学方法上进行尝试,更要在教学思路,甚至在教学思想上进行探索,只有这样,语文教学才会取得突破。

此后,我在“小学语文感悟式教学”的理论和实践方面大胆探索,形成了自己的语文教学思想。这与先生对我的教育是分不开的。

2006年10月,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和北京东方北师培训中心,联合在北京航天二院礼堂举行“贾志敏、支玉恒、于永正、靳家彦四大名师教学艺术观摩研讨活动”,四位在全国教坛德高望重的小学语文教学名师将与来自全国各地的一千多位教师交流语文教育艺术、回味语文教育人生。活动主办者进行了长时间的精心准备,各地教师也对这次活动期待已久。遗憾的是,这时的靳先生却因肾病病情加剧而卧床在家,不能出席这次活动。为了保证活动照常进行,总策划庞玉先生和靳先生商定,由我代先生在活动中做课,还是讲《一个小村庄的故事》这篇课文,而且要我重新设计。这样安排,一是因为这是靳先生的代表课,二是因为要体现靳先生的教学思想、教学方法、教学风格正在被青年教师继承和发展,三是体现我与靳先生十余年的师徒情谊。我知道,这样安排,不仅是先生对我的鼓励,也包含先生对我的信任。

我根据“感悟式教学”的理念和引导实践、指导练习、诱发感悟相结合的教学过程,重新设计了《一个小村庄的故事》这篇课文的教学。

10月21日这一天上午,活动如期举行,简短的开幕式之后,我走上台,对着台下一千多位教师深深地鞠一躬,说:“老师们,今天,本来应该由我的师傅靳家彦先生做课,可是靳先生因为身体原因不能出席这次活动。先生要求我代他做一堂课,而且就讲《一个小村庄的故事》。现在我就谨尊师命。”那天的课,我引导学生了解故事的内容,感受言语的内涵,咀嚼言语的滋味,体验文字的感情,领悟文中的道理,学习品读的技法,体现了我对阅读教学的认识和探索的成

果。课后,我和支玉恒、于永正、贾志敏、吴琳老师一起坐在台上,向现场教师介绍靳先生的语文教育理念和他的语文教育人生。我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回顾了靳先生多年来对我的培育和爱护,介绍了先生对语文教育的执著探求和对弟子的真挚感情。靳先生还把电话打到现场,对大家致以深深的歉意和问候。现场教师无不深受感动,不少教师流下热泪。

上午的活动结束时,著名特级教师霍懋征、周一贯等均对我的课给予肯定。支玉恒老师认真地对我说:“课上得好,有你师傅的影子,也有你自己的东西。”四位名师之间的关系非常好,三位师伯对我也是爱护有加,我向他们问课时,他们会毫不客气地提出修改意见,就像对自己的弟子一样。我觉得,支老师这句话既是评我,也是评我的师傅。

三次教学《一个小村庄的故事》,记录了靳先生对我的教导和激励,记录了我在语文教育方面的成长,凝聚了师徒间的深情厚谊。

编书——既是保留经典也是系统学习

在全国众多的语文教师心目中,靳家彦先生的语文公开课不仅理念先进,而且教学艺术已臻化境,他上的《跳水》《田忌赛马》《有这样一个小村庄》等课更是老师们耳熟能详的经典。靳先生出版过《导读式教学新探》《导读原理与艺术》《导读理论与实践》《小学语文导读论》等专著、编著20余部,但是,却没有一本系统整理他一生经典课堂的著作,这不能不说是个很大的缺憾。

2003年10月,我跟随靳家彦、支玉恒、于永正三位名师赴河北省海兴县做课、讲学。其间,支老师建议靳老师以自己的课堂教学为内容编一本书。靳老师表示因时间和精力的限制,一时难以完成这个工作,只能以后再作考虑。从海兴回津后,我向靳老师提出由我来编这本书的想法。靳老师听后,欣然答应。

我提出这个想法主要出于三个方面的考虑。首先,我在靳老师门下学习语文教育理论和教学技艺已有十多年。靳老师极富魅力的教育思想、精湛的教学艺术和深厚的文化底蕴给我很深的影响,但是,我却一直没有对靳老师的课堂教学进行过全面系统的整理和学习。这本书的编写,使我能有机会完成这个工作,使我能以更宽的视野和更丰富的层面来了解和感受靳老师的语文教育智慧。其次,先

生培育我十多年,我一直心存感激,真希望能为先生做一些事情。但靳先生在做人上对自己要求很严,他从来不愿给别人添麻烦,对自己的弟子也是如此,所以这份恩情我一直无以为报。支老师的建议提示了我,由我编这本书,可以省去先生的一些劳苦,遣去我心中的那份久存的愧欠。第三,在先生百余弟子中,我是先生花费心力和投入情感最多的一个,同时,我对先生的语文教育思想和教学艺术感受了解得也比较多。况且我可以经常接触先生,交流很方便。如果在这些弟子中选一位来完成这件事,我肯定是最佳人选。与其说是我选择做这件事,还不如说是这件事选择了我。

为了支持我编写这本书,靳老师提供了珍藏多年的课堂教学音像资料。对于同一课书的教学,他还搜集多种不同的音像资料,保证了资料的齐备。在编书的过程中,靳老师也在多个方面给以具体指导。我感受到这是靳老师在以一种新的方式课徒,编书的过程完全成为我学习和思考的过程,使我受益良多。

两年的时间里,我将休息日和寒暑假全部用来查找资料、编辑文稿、联系出版和印刷等事宜。2006年6月,《靳家彦经典语文课研究》一书终于付梓。

这本书以研究课堂教学案例的形式反映了靳先生深刻而丰富的语文教育思想和精湛的课堂教学艺术。书中收入靳先生从1982年至2004年间执教的18堂语文公开课的资料,每一堂课均按教材原文、设计理念、教学设计、教学实录和专家评课的体例编写。这18堂课,教学时间前后跨度长达23年,都是靳老师结合当时小学语文教育研究的热点问题去设计的。因此,这些资料就生动地记录了靳老师对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进行探索的过程和成果;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这一段时间里我国小学语文教育研究与发展的大致脉络。专家评课中的文章多从书籍、报刊中选取,我也撰写了评课和评述文章,忝列于诸位专家的文章之中。

于永正老师在《〈靳家彦经典语文课研究〉一书评介》一文中写道:“经典的课例、多角度的解读、新颖的编写体例,是本书的三个特点。”“这18个课例以教学设计时间的先后为顺序编排,展现了上个世纪80年代、90年代以及新课程实施以来不同时期经典语文课的风貌,清晰地折射出20多年里我国小学语文教学在实践研究上取得的成果和发展脉络。它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思维框

架,可以使今天的青年教师了解到这20多年来语文教学是怎样一路走过来的,从而进一步思考如何搞好语文课程改革实验。”

就在这本书出版之前,靳先生因患肾病住进医院。经过多次治疗,病情有所缓解,但先生要靠透析治疗维持日常生活。一代名师,不得不离开他钟爱一生的语文课堂。

华中师范大学杨再隋教授看到我送给他的《靳家彦经典语文课研究》一书后,感慨地对我说:“这是对宝贵财富的抢救啊!”是啊,如果这本书再晚编一两年,语文教育中的这份宝贵财富可能会成为空白,这对先生,对我,更是对语文教育,都会是一种遗憾。

立说——先生激励我走自己的路

“小学语文导读法”是我国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教学流派,靳先生是“小学语文导读法”的创立者和积极倡导者。1997年,教育部和人民教育出版社编选《中国著名特级级教师教学思想录·小学语文卷》一书,11位特级教师的教学思想入选,其中就包括靳先生的“小学语文导读法”。2004年,《中国当代著名教学流派丛书》出版,其中包括《靳家彦和小学语文导读法》一书。可以说,“小学语文导读法”凝聚了靳先生对语文教育的主要思考。

按常理说,我作为靳先生的弟子,应是“小学语文导读法”的主要实践者。但是,靳先生却从没有这样要求自己的弟子。在十余年的课徒过程中,他一方面传授他的教学思想,另一方面提醒弟子不要囿于“导读法”的思维框架和认识成果,激励弟子独立思考,不断创新。他曾对我说过这样的话:“语文教学研究,总得有点儿新东西。”

1998年,靳先生的专著《小学语文导读法》出版,这部书比较全面地概括了导读法的教学思想、教学原则、教学策略、教学方法和教学案例。一天,在靳先生家里,先生取出一本《小学语文导读法》送给我,并在书的扉页上写下一句话:“卫东吾徒细读,走自己的路。”我细细地品味着先生的话,觉得这是先生激励我要不断创新,甚至在激励我超越他自己。我为有这样的师傅感到由衷庆幸,

同时也觉得自己在学习的同时更肩负了一份责任,为先生多年的培育,也为语文教育的发展,我应该拿出自己的研究成果。

2000年,我将自己的教学经验总结成一种语文教学的模式,但由于对语文教育的把握还欠功力,我就请靳先生帮我提炼一下。先生看了我撰写的材料,根据我的教学特色和语文教学的研究重点,帮助我进行概括。这一年的11月25日,在天津市南开区名师名法展示会上,我提出了“小学语文‘读·悟·练’教学模式”,第一次完成了对自己语文教学模式的构建,也为后来的“小学语文感悟式教学”的理论构建积累了材料和经验。

从1997年至2002年,我针对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种种弊端,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改革进行了系统的思考和全方位的探索,于2002年提出了“小学语文感悟式教学”的理论。2002年9月,出版了40万字的科研专著《小学语文感悟式教学》(天津教育出版社出版)。该书系统地介绍了“感悟式教学”的产生背景、基本理念、理论构建、教学模式、操作方法、教学艺术以及我国著名语文教学专家对“感悟式教学”的理论及课堂教学的评价。

该书出版前夕,靳先生忍着酷暑,通览全部书稿,对书中的问题提出具体的修改意见,又以对弟子的真挚情谊和对语文教育的严谨思考,撰写了三千余字的评论文章《构建充满生命活力的语文教学理论》。靳先生在文中说:“李卫东老师创立的小学语文“感悟式教学”是他长期学习、积累、实践、创新的成果,凝聚着李老师日积月累广泛而浓厚的个人修养品质,经受了实践的检验,收到了良好的实际效果。‘感悟式教学’的特色体现在:能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在语文教学中充分体现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从整体上考虑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维度,正确地处理了基本素养与创新能力的关系,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语文教学规律选择教学策略,在教学评价上也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靳先生当年送我的那本《小学语文导读法》,一直放在书柜中我随手可以拿到的地方。先生在扉页上写下的那句话,一直激励着我独立思考,不断探索,一步步走出自己的语文教育研究之路。


相关文章

  • 语文教师必读书目
  • 上传: 祝红星     更新时间:2012-12-19 22:34:37 语文教师修养要目 01.<接受反应论>,金元浦,山东教育出版社,1998. 02.<语用学与语文教学>,王建华,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0年版 ...查看


  • 听名师讲课心得体会
  • 听名师讲课心得体会 听名师讲课心得体会一:听名师讲课的心得体会 11月来,我去聆听了"绿城之秋"的多节语文.教学课,回想每一位老师的课,真的是受益匪浅.人们常说:听名师讲课是一种艺术享受,他们在课堂上并非单纯作为教师在讲 ...查看


  • 最好的陪伴不是一朝一夕(1)
  • "最好的陪伴不是一朝一夕,而是在他们心里埋下向上的种子.我的学生就曾说过:我的老师这么优秀,我怎么可能不努力--这,就是我最有成就感的时候."记者眼前的龙岗区平冈中学语文教师王雪娟开朗.热诚,如一道阳光让人感觉温暖. 作 ...查看


  • 文本教学:不能"三过家门而不入"
  • 大禹治水,曾经"三过家门而不入",千古传颂,因为那是大禹公而忘私,竭尽全力治理洪水,来解除民众受水患之苦的崇高行为.但是,如果我们的语文教学尤其是文本教学,也像大禹一样"三过家门而不入",那又将是一种 ...查看


  • 中学语文教学杂志2011年第6期目录
  • 2011年第6期 ---------------------------------------------------------------------------- 卷首语 中学语文教育的任务不是培养天才 陶东风 1 理念·观点 深度 ...查看


  • 大气者成大器
  • <孙子兵法>之<始计篇>开篇就讲:"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孙子告诉后人,战争是国家的头等大事,关 ...查看


  • "对话",为我赢得了成功
  • 作者:冯卫东 语文学习 2000年11期 坚持与学生"对话",是我作文教学的基本方略. "对话"不是玩噱头:不是偶有所得即兴发挥:也不是"作坊式"的技术传授.它是人格对等基础上的灵 ...查看


  • 作文指导报30年报庆征文启事
  • 庆祝<作文指导报> 创刊30周年征文启事 1985年春,<作文与指导>在河南南阳创刊,由南阳教育学院和南阳语文教学研究会主办,在南阳地区发行.1998年秋,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作文与指导>更名为&l ...查看


  • "小兄弟"忘没忘?
  • 鲁迅先生创作的<风筝>一文,意蕴丰厚,结构精巧,入选了多家新课标语文教材.它叙述了儿时的"我"毁坏弟弟苦心孤诣去做而尚未完工的风筝,在成年后想要弥补过错却难以弥补的悲哀.所述事情发生在旧中国,世事变迁,文中涉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