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西林壁写作背景及大意

题西林壁写作背景及大意 译文及注释 译文 从正面、侧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我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人身处在庐山之中。 注释 题西林壁: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西林寺在庐山西麓。 题:书写,题写。 西林:西林寺,在江西庐山。 横看:从正面看。庐山总是南北走向,横看就是从东。 创作背景 苏轼于神宗元丰七年(1084年)由黄州(治所在今湖北黄冈)贬所改迁汝州(治所在今河南临汝) 团练副使,赴汝州时经过九江,与友人参寥同游庐山。瑰丽的山水触发逸兴壮思,于是写下了若干首庐山记游诗。《题西林壁》是游观庐山后的总结。据南宋施宿《东坡先生年谱》记载可知此诗约作于元丰七年五月间。▼ 作者介绍

苏轼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论画主张神似,提倡“士人画”。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题西林壁写作背景及大意 译文及注释 译文 从正面、侧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我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人身处在庐山之中。 注释 题西林壁: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西林寺在庐山西麓。 题:书写,题写。 西林:西林寺,在江西庐山。 横看:从正面看。庐山总是南北走向,横看就是从东。 创作背景 苏轼于神宗元丰七年(1084年)由黄州(治所在今湖北黄冈)贬所改迁汝州(治所在今河南临汝) 团练副使,赴汝州时经过九江,与友人参寥同游庐山。瑰丽的山水触发逸兴壮思,于是写下了若干首庐山记游诗。《题西林壁》是游观庐山后的总结。据南宋施宿《东坡先生年谱》记载可知此诗约作于元丰七年五月间。▼ 作者介绍

苏轼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论画主张神似,提倡“士人画”。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相关文章

  • 题西林壁教学设计过程
  • 教材说明: 这首诗是作者苏轼在元丰七年(1084年)春末夏初畅游庐山时,书写在庐山西林寺墙壁上的.作者通过写观察庐山的各种不同感受,提示出一个带有哲理性的问题.尤其是后两句诗历来为人们赞赏.因为作者在人们十分熟悉.司空见惯的事物中,巧妙地说 ...查看


  • [题西林壁]的教学设计
  • <题西林壁>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诵古诗,会默写古诗. 2.正确理解诗句的意思,联系生活体会诗中所蕴涵的哲理. 3.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鉴赏能力,练习仿写. 教学重点 借助以前学过的读诗方法,理解诗句的意思,感悟 ...查看


  • 三年级上册国学教案
  • 小学三年级国学 上 册 教 案 清 平 小 学 罗 远 云 2012年8月29日 国学经典教学全册备课 一. 指导思想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它是古老文化的精华,是中国文化和中华民族精神形成的基本根源,也是我们应该生生不息传播的瑰 ...查看


  • 语文教案-古诗两首(望天门山题西林壁)
  • 语文教案-古诗两首(望天门山 题西林壁) 1.学会本课1个生字 2.了解每首诗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意境,和诗人思想感情,激发对祖国山河喜爱之情. 3.背诵第一首诗<望天门山> 教学重点,难点: 1. 理解诗中重点词语"断 ...查看


  • 语文教案-古诗两首(望天门山 题西林壁) 1
  • 1.学会本课1个生字 2.了解每首诗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意境,和诗人思想感情,激发对祖国山河喜爱之情. 3.背诵第一首诗<望天门山> 教学重点,难点: 1.  理解诗中重点词语"断.开.流.回" 2.  体会诗 ...查看


  • 二题西林壁
  • 二.一.教学目标: 1.学会背诵<题西林壁>. 2.在明白古诗意思的基础上理解诗中所含的哲理:观察角度不同,观察效果不同. 3.通过学习古诗教给学生学习古诗的方法. 二.教学重点难点:理解苏轼富有哲理的话"不识庐山真面 ...查看


  • 己亥杂诗写作背景及大意
  • 己亥杂诗写作背景及大意 译文及注释 译文只有狂雷炸响般的巨大力量才能使中国大地发出勃勃生机,然而朝野臣民噤口不言终究是一种悲哀.我奉劝皇上能重新振作精神,不要拘守一定规格选取更多的人才. 注释1.这是<己亥杂诗>中的第二百二十首 ...查看


  • 饮湖上初晴后雨写作背景及大意
  • 饮湖上初晴后雨写作背景及大意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在灿烂的阳光照耀下,西湖水微波粼粼,波光艳丽,看起来很美:雨天时,在雨幕的笼罩下,西湖周围的群山迷迷茫茫,若有若无,也显得非常奇妙.若把西湖比作古美女西施,淡妆浓抹都是那么得十分适宜. 注释 ...查看


  • 示儿写作背景及大意
  • 示儿写作背景及大意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我本来知道,当我死后,人间的一切就都和我无关了:但唯一使我痛心的,就是我没能亲眼看到祖国的统一.因此,当大宋军队收复了中原失地的那一天到来之时,你们举行家祭,千万别忘把这好消息告诉你们的父亲! 注释 1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