颐和园铜牛的传说
传说一:七孔桥头说铜牛
颐和园昆明湖东堤岸边,十七孔桥桥头不远处,有一只神态生动、栩栩如生的镀金铜牛,它昂首安卧于岸边。令游人流连忘返,合影留念。是牛的力大无比,勤劳朴实,温顺善良,平和自
如,使游人陶醉;另一层意思,是镀金铜牛的故事,多少年来,吸引了千千万万游人。
传说二:禹治水铸铁牛
“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这是海内外炎黄子孙人人皆知的故事。大禹,传说中的夏后氏部落长、炎黄部落联盟领袖、夏朝的创始者。姒姓。亦称大禹、夏禹、戎禹。鲧之子。奉舜命治理洪水,接受鲧治水失败的教训,立足于疏导,终于治平水患。据传说,大禹每治好一处水患,
便铸造一条铁牛沉入河底,认为牛识水性,可防河水泛滥。
传说三:乾隆皇帝铸铜牛
到了唐代,经过长期沿袭,人们不再把铁牛投入河中,而是把牛放置在河岸边。清代高宗皇帝弘历,好大喜功,仿盛唐而自比尧舜禹,袭古人而又标新立异,于乾隆二十年(1755),沿用大禹治水的传说,仿唐朝铁牛上岸的做法,命匠人铸造了一只铜牛,为了表示大清王朝的繁荣强盛,铜牛全身镀金,并在金牛背上用篆文铸了《金牛铭》,其全文是:“夏禹治河,铁牛传颂,义重安澜,后人景从。制寓刚戊,象取厚坤。蛟龙远避,讵数鼍 (音驮,一种爬行动物)鼋(音元,俗儿鼋)。 (音湾)此昆明,潴流万顷。金写神牛,用镇悠永。巴邱淮水,共贯同条。人称汉武,我慕唐尧,瑞应之符,逮于西海。敬兹降祥,乾隆乙亥。” 乾隆皇帝一生好大喜功,但毕竟是一代较有作为的君主。铸造镀金铜牛,放置在昆明湖岸边,还能起到考查昆明湖水水位的作用。据科学考证,昆明湖的东堤,比故宫的地基高约10米。以前,遇到大雨之年,昆明湖一带便成水患之地,为了防止昆明湖东堤决口,殃及紫禁城受害,在此设置铜牛,观察湖水水位线
随时知道水位比皇宫的城墙高多少,以便加强防护,免使皇宫遭受洪水之灾。
传说四:天上人间话铜牛
铜牛是天上牛郎的象征。乾隆皇帝把自己比作天上的玉皇大帝,把昆明湖比作为天河。在天河两侧必有牛郎和织女。昆明湖东堤岸边设置了“牛郎”,那么织女又在何方?据有关史料记载,昆明湖西侧有“织耕图”,以此象征“织女”。据民间传说,在昆明湖西墙外某一菜园里,曾发现了“织耕图”,的踪迹。有一汉白玉石碑,上刻有三个字“织耕图”和乾隆御笔的方印,这织女如何在西墙外?据分析,在1860和1900年,因为晚清府腐败无能,颐和园 遭帝国主义列强两次劫难,很多珍贵文物遭受破坏,被偷盗哄抢很多,有一些流失园外,也就不足为奇了。 乾隆把自己比作玉皇大帝,晚清贪图享乐的慈禧太后,则把自己比作天上国母王母娘娘。在扩奸建颐和园,她曾传下御旨,要将颐和园修成“天上人间”。佛香阁 象征天宫,昆明湖好比天河,八方亭和龙王庙一带便是人间了。既然有天宫天河,当然要有牛郎和织女了。为此,她见昆明湖东堤已经安置了铜牛,能够象征牛郎,所以又在石舫的旁边,建起了织女亭。铜牛的身子朝东,头扭向西北,正好冲着织女亭所在方向,以昆明湖(天河)为界,便暗合了牛郎和织女美丽动人的故事传说。
传说五:铜牛遭难民相救
1860年,英法侵略军攻入北京城,侵占了颐和园。侵略者贪婪无度,掠夺成性,破坏园林,抢夺文物。镀金铜牛身上的金箔,也成为他们抢的目标。这伙儿魔鬼竟在光天化日之下,一块一块剥金箔。铜牛在哭泣,湖水在落泪,手无寸铁的当地居民一个个义愤填膺,怒气冲天。后来又听说,金箔剥完之后,这伙魔鬼还打算将铜牛运出颐和园化铜卖钱,合伙分赃。民众们经过商议,决定挑选十个身强体壮的大汉,趁天黑夜静之时,带上工具,潜入颐和园,将铜牛沉入了昆明湖底。这一夜,狂风大作,暴雨如注,昆明湖东堤留下一点痕迹。第二天,附近居民纷纷传说,铜牛被大风刮跑了,洋鬼子寻不到破绽,真以为是上帝的安排,也就没有再寻找。由于人民的保护,
时至今日,铜牛才得以在昆明湖东堤岸边,向广大游人展示。
传说六:铜牛的铸造
颐和园铜牛,是我国古代用拨蜡法铸造的代表作。我国古代雕刻,是以写意见长,这只铜牛,却用了写实的手法,它不仅造形生动,而且和周围环境融为一体。置于昆明湖东堤岸边,十七孔桥桥头不远处,好似回首惊顾,若有所闻。炯炯目光注视着昆明湖的西北方向。它神态自若,造型逼真、反映了我国当时的铸造艺术水平,是我国现存最大的古代镀金铜牛,也是颐和园内一处
重要的人文景观。
瓮山的来历
颐和园里有一座万寿山。在乾隆十六年以前,这万寿山原来叫做“瓮山”。提起瓮山的名字,在北
京西郊还有一段有趣的传说。
在很早很早以前,瓮山一带平地出泉,是一片沼泽水洼,当地的人都以打鱼摸虾、垒砖烧窑、做小买卖为生。除去几家财主以外,老百姓生活很苦,常常是吃了上顿没下顿,家家户户为填包肚子四处奔波。 瓮山的半山腰里,有一座又破又小的财神庙,庙里供奉的是财神爷赵公元
帅。老人们说:“赵公元帅心善,他要每年四月十五这天显灵,周济一户穷人。”
果然,接连几年,每到四月十五赶庙会时,总有一个穷人发了财:先是扛活的赵老黑挖出一瓮元宝;后是卖豆浆的王瞎子捡了一瓮珍珠。这些事传到有钱人耳朵里,那些财主和大官们可就急红了眼!到四月十五这天,他们也穿起破衣烂衫,腰里系根杂布绳,肩上搭个捎马子,假装穷人,在庙会上晃来晃去,妄想让赵公元帅度化他。在瓮山西南有一家大财主,叫王有财。他家有一顷水地、两顷旱地,北京城里还有几座买卖铺子。王有财贪心不足,还想发大财,就在四月十五这天,穿上他家长工的一身破衣裳,到瓮山上去赶庙会。他在人群里走过来闯过去,嘴里还不停地嘟囔着:“善心的财神爷度化度化我吧!我家有八十老母,都饿病啦!”他从东走到西,从南念到北,转了六六三十六圈,还是没有遇到那位宽衣大袖、鹤发童颜的财神爷!他累得腰酸腿痛,
口干舌燥,没精打采地回家去了。
王有财到家后,喝了两杯茶,倒在炕上就睡着了。他梦见,从瓮山财神庙走出来两个小孩,一胖一瘦,个头一般高,都穿着一身红兜肚,一蹦一跳地往后山走去。那个胖小孩说:“师傅叫咱俩今天晚上,把那一瓮金豆度化给一个最穷的人,咱们快去挖金豆吧!”瘦小孩问:“那个最穷的人是谁?”胖小孩说:“咱师傅访察了一年才找到他。这个人住在山西边,叫大老李;他有个小
孩,眉尖上长着一颗痦子。师傅让咱们把金豆埋在他家西屋旮旯儿里。”这两个小孩走到山后一棵松树底下,一锹又一锹,挖出来一个鬼脸青色的小瓮来,细脖大肚子,盛满了光闪闪的金豆。瘦小孩提起小瓮就要走,不小心掰下来一块瓦碴儿,他把瓦片扔在地上,抱起小青瓮就走了。王有财见把金豆拿走了,急得大声喊起来。这一喊,把他自己喊醒了。原来是做了一个梦。
王有财急醒以后,跳下炕就往瓮山跑。他找到那棵松树,果然在树底下发现了一块破瓦片,跟他梦里看见瘦小孩扔的那块一模一样。他捡起来揣在衣袋里,盘算着怎样才能找到大老李,想
办法去那瓮金豆。
第二天一大早,王有财来到瓮山西边青龙桥一带,到处转悠。见到小孩就看人家眉尖上有没有痦子。找了半天也没找到,就垂头丧气地往家走。在青龙桥村西,遇到一个卖切糕,就搭起话来,问:“你贵姓?”卖切糕的说:“我姓李,人家都叫我大老李。”王有财一听说他就是大老李,就别提多高兴了,又接着问:“你家孩子有多大了?”大老李叹了口气说:“不瞒你说,我打了半
辈子光棍,四十岁才娶亲,快五十岁了,还没尝过当爹的滋味呢!”
正说到这儿,从街里跑过来一个小孩,喘着粗气喊:“李大叔,我大婶生了个小胖子!”大老李一听,拔腿就往家跑,连切糕车和王有财都忘掉了。等他料理好家里的事,再来推切糕车时,王有财还站在那里帮他看车呢!王有财问:“你大喜啦!孩子长得很富态吧?”大老李笑着说:“长得又胖又壮实,一脸福相啊!喜眉笑眼,眉尖上还有一颗痦子。”王有财想:果然就是他家!连忙奉承说:“这就是喜鹊(雀)登梅(眉)嘛!”大老李推着切糕车回家去了。王有财跟在他后边
认准了家门。
过了几天,王有财提着饽饽匣子和两瓶白酒,到大老李家去贺喜。大老李也留他在家吃饭。
以后,两人越混越熟,经常来往。
一次下大雨,大老李家的房子塌了。王有财说:“我家祖坟的几间房归你住,你这房就归我
啦!行不行?”大老李说:“那敢情好,我们全家就谢谢您啦!”
大老李前脚搬走,王有财后脚就迈进家门,到西屋墙旮旯去挖金豆。挖来挖去,果然挖出来一个鬼脸青的缺沿小瓮。他从兜里掏出那块瓮片一对,正好对上。他刚一提起瓮盖,就从瓮里钻
出几条毒蛇来,紧紧地把他缠住,有咬得他浑身是伤,不久就死了。
后来,大老李有搬回青龙桥,他在重新盖房时,也挖出了一个鬼脸青的小瓮,瓮里盛满了金
豆。因为这一瓮金豆,是从山坡上松树底下挖出来的,这座山就叫做“瓮山”了。
慈禧在颐和园内的日常生活
西太后晚年驻跸颐和园,生活上极尽享乐之能事。溥雪斋在《晚清见闻琐记》一文中,讲述了西太后在颐和园内一天的生活情况。西太后每天按定起床(宫中叫作“请驾”),起床后为梳洗时间,这时各处的供差太监等,皆侍候着皇太后梳洗。梳洗完毕后,室内太监喊“打帘子”,专供开帘的
“殿上太监”便应声将帘子打开。这时鹄立等候的太监等跪满殿内和庭中,同时高呼“老祖宗吉祥”,真是一呼百应,大有声震屋瓦之概。西太后走出外屋,先披阅全国各处报来的奏折,看完即到仁寿殿传见臣工,当时叫作“见起”,又称为
颐和园逐渐平静下来。这就是西太后平时在颐和园一天的生活。
清宫膳食
按时清宫制度,帝后膳食的管理机构由内务府和光禄寺两个衙门负责。内务府下设的御茶膳房是直接为帝后服务的。慈禧个人的寿膳房在大戏楼之东,有八个院落,108间房,由128人操作。
光绪另有膳房。
膳食所需的供应由“掌关防管理内管领事务处”负责。这个机构有官员70人,使用苏拉4950人。 “处”以下设有:(一)“官三仓”掌管存制粮食和糖类原料。(二)“内饽饽房”、“外饽饽房”负责制作点心。(三)“酒醋局”制酒、醋、酱和酱菜。(四)“菜库”专供瓜菜。另外由内务府广储司的茶库供茶,掌仪司供果,广丰司供羊肉和牛奶。宫中饮水取自玉泉山泉水,大米来自玉泉、汤泉和全国各地。同时,盛京将军、盛京佐领、盛京三旗网户、打牲乌拉、张家口外牛羊群各总管还要按照不同的地方特产,每年按规定数量上交鹿、狍、鹿尾、鹿舌、鹿筋、熊、野猪、野鸭、虎骨、鹅、腊猪、咸鱼、鲟鳇鱼、鲈鱼、栾色鱼、乳酒、乳油、大乳饼等蒙古王公要进献黄羊等。
其他燕窝、鱼翅、海参等由其他各处进贡。总之山珍海味应有尽有。
帝后每天膳食原材料供应订有不同的标准。皇帝每天的副食份例:盘肉22斤、汤肉5斤、猪肉1斤、羊2只、鸡5只、鸭3只、白菜菠菜香菜韭菜共19斤、各种萝卜60个,各种瓜各种瓜每种1 个、苤蓝及闭蕹菜6斤、葱6斤、酱和清酱各3斤玉泉酒4两、醋2斤、牛奶100斤、乳油1斤、香油1斤、芝麻1合5勺、澄沙3合、白糖核桃仁黑枣各12两、玉泉山水12罐。以上是每天的份例,不管用不用,天天照数供应。且份例外山珍海味要什么有什么。按宫里的制
度,皇帝的份例是最高的,但对慈禧恐怕就是另当别论了
下面记录了冬十月慈禧一餐的菜谱
火锅二品:羊肉炖豆腐、炉鸭炖白菜
大碗菜四品:燕窝“福”字锅烧鸭子、燕窝“寿”字白鸭丝、燕窝“万”字红白鸭子、燕窝“年”字
什锦攒丝
中碗菜四品:燕窝肥鸭丝、溜鲜虾、三鲜鸽蛋、烩鸭腰
喋菜六品:燕窝炒熏鸡丝、肉片炒翅子、口蘑炒鸡片、溜野鸭丸子、果子酱、碎溜鸡
片盘二品:挂炉鸭子、挂炉猪
饽饽四品:百寿糕、百福捧寿糕、寿意白糖糕、寿意苜蓿糕, 燕窝鸭条汤、鸡丝面。 此外,慈禧还随时指定某厨师专做特殊品种的菜。寿膳房有谢二、王玉山、张永祥等各厨师。王玉山善作“抓炒”,被称为“四大抓”--抓炒里几、抓炒鱼片、抓炒腰花、抓炒虾。此人后在园内颐和饭庄工作,直到1952年)。寿膳房将酥造肉和剥皮鸡蛋四个放在一起上屉蒸,鸡蛋一半
露在外,像和尚头,慈禧赏此菜名
清宫制度每天早晚二餐,早餐在辰刻,晚餐在午刻,于是晚上再吃小吃,各种片盘以及多种多样点心,任意挑选。关于点心的名称也各取吉祥,如为慈禧生日上献的点心有:万字饼、寿字饼、福字饼、禄字饼、吉祥饼、福寿饼、长春饼、鹤年饼、七星饼、松寿饼、如意饼、百花酥、三桃酥、花桃酥、松仁酥种种。然而慈禧反而要吃园外大有庄一位李姓师傅制作的民间食品炸糕。 慈禧不止是吃鲜果干果,而且要摆果闻香。 这里再把光绪二十三年慈禧及帝、后三人所用干
鲜果清单照录如下:
苹果158320个 秋梨111750个 棠梨77300个 红肖梨53295个 柿子2275个 文官果2400个 石榴310个 甜桃4344。5筐 酸桃302。5筐 樱桃429筐 李子920筐 杏694筐 沙果491筐 槟子770筐 葡萄16385斤 鲜山楂16663斤 核桃、栗子、红枣、黑枣、白果、榛子、晒山梨、英俄瓣共计仓石2356石7斗7升5合7勺。 上述清单只是部分数额,未包括柑、桔、龙眼、荔枝、西瓜等。仅苹果一种。一年多达158000多个,平均每天430多
个。可以看出,她不只是在尽情享受,而且也百般浪费。
西太后在颐和园内用膳
西太后在颐和园内用膳是颇为讲究的,可以说在中外历史上罕见。颐和园专有一座供西太后享用的“寿膳房”,地处仁寿北殿的后身,大戏楼东侧,共有八个大院,一百多间房子。专门为她烹调饮食的首领太监、厨役、菜役等有一百二十八人之多,比乾隆时期的御膳房多二十余人。膳房下
设五局:
一、荤菜局。 专做烹、炒、炸、熘、蒸、炖各种山珍海味、鸡、鸭、鱼、肉等荤菜。
二、素菜局。 专用豆腐、面筋等素菜做各种炒菜、炸菜、熘菜等。
三、饭局。 专做饭、粥、馒头、花卷、烙饼、面条等各种主食。仅每顿要做的粥就有:绿
豆粥、小米粥、肉粥、薏米仁粥、大麦粥、大米粥等。
四、点心局。专做早点、午后点心,还有夜宵所有的各种蒸、煮、炸、烙点心。
五、饽食局。专做酥皮饽饽、酥盒子、奶油琪子、小炸食、萨其玛等点心。
西太后膳房的太监、名厨等,不管皇太后到哪里巡幸,都要随驾侍奉。颐和园“寿膳房”的太监、名厨中的有不少是从故宫“西膳房”调来的。 关于厨师随驾伺候的事,曾发生过这样一件事。有一位名厨师叫谢二,是一位首领太监的弟弟,因油炸糕做得好,被传入宫中效力。他做的烧麦皮薄如纸,馅美可口,特别受到“老佛爷”赏识。有一次西太后去东陵祭祀,谢二没有随驾,到了东陵西太后要吃烧麦,吃完后感到味道不对,问是什么缘故,手下人说谢二没随驾,是刘大做的,
结果一怒之下,打了刘大四十大板,并立即传旨命谢二火速赶到了东陵。
在西太后爱吃的菜品中,有一个菜叫“酿豆芽”。这道菜做起来非常费功夫,必须挑选挺直肥大的豆芽,先用手将头尾掐去,只留中段,再用细铜丝将其挖空,然后再将事先用鸡肉或其它佐料调好的馅塞进去,上锅蒸熟。就这一个菜,十个人做一天也够忙累的。在她爱吃的面食里有一种
四千样,各种上等高级食品如燕窝、鱼翅、熊掌等应有尽有。
西太后用膳每天有固定时间,一般早膳六点,午膳十二点,晚膳下午六点。另外还有晚点。传膳前,各局将做好的菜食一律装入菜食盒中,放在廊下几案上。盛菜的用具是淡黄色的绘有二龙戏珠的木制膳盒,膳盒底部有一个用锡制成的底座,座内装有热水,外包棉垫,能保温较长时间,一般情况下,西太后在乐寿堂用膳,乐寿堂离寿膳房一百多米,每次进膳前,乐寿堂正厅内临时用几张桌子拼成一张大餐桌。只有当首领太监发出“传膳”时,所有的膳食才能从寿膳房向乐寿堂运送。传膳时,膳房学徒的小太监有几百人之多。当传膳太监传旨开膳时,小太监每人把自己的膳食盒搭在右肩上,管膳太监和首领太监领着这些小太监依次而入,再由内侍太监把菜食放在膳桌上。这时总管太监李莲英用银筷子试尝,他认为安全可靠后才请皇太后用膳。西太后每天的膳食费一百两白银,比乾隆规定的六十两还高。在当时,一百两白银可买大米一万二千斤。按当时一般农民的正常用粮每人每年三百斤计算,可够一人吃四十年的。那真
是“帝后一顿饭,百姓数年粮”。
西太后在颐和园消夏如何吃冷食。慈禧常吃的是一种叫“甜碗子”的冷食。系用莲子、藕、各色瓜果,加上冰糖,经过冰镇之后食用。据说西太后很爱吃,宫女、太监如若能够被赏赐吃上一碗,那是莫大的幸事了。晚清就用上冰箱了,但那时的冰箱不是机械制冷,而是用天然冰块冰镇的。冰箱的外形呈斗状,即四方形,上面略比底大,由下往上渐大。大冰箱有高八十多厘米者,体积容量不小,冰箱的下面都做有流水孔,盖面上留有气孔,便于放出冷气,可使室内降温。皇宫冰箱多用红木制作,也有的用珐琅制作。其表面多有雕刻或镶嵌纹饰,也是极好
的工艺品。
看不懂的颐和园
一、 仁寿殿前的古树为何两面派
走近颐和园的仁寿殿,细心的人们就会发现,仁寿殿前的古树竟然都是两面派,树的一面是完好无缺的,而树的另一面却是伤痕累累,树皮都已剥落,这是为什么呢?这要说起1860年英法联军侵华,一把大火烧了颐和园,虽然后来颐和园的建筑被重修和恢复,而这些树便成了那场大火的见证者,也成为了英法联军侵华的罪证。那些剥落的树皮就是由于树靠近建筑,而火势太大,成为了一道道无法愈合的伤口。
二、 昆明湖畔高耸入云为何物
走进乐寿堂的游客抬头仰望天空都会发现一个高耸入云的杆子,从乐寿堂出来,便发现这根杆子就矗立在昆明湖畔,那这高耸入云的杆子是何物呢。其实,它就是一个探海灯杆,每次老佛爷游完湖,便在此下船,直接走进她的住处乐寿堂。可能您会问了,这有必要建这么高吗?当然,这灯杆上挂的是一排灯笼,而这灯笼就是信号灯,每每一到晚上灯亮起来,就是提醒周围居住的百姓老佛爷在此居住呢,不得大声喧哗。
颐和园铜牛的传说
传说一:七孔桥头说铜牛
颐和园昆明湖东堤岸边,十七孔桥桥头不远处,有一只神态生动、栩栩如生的镀金铜牛,它昂首安卧于岸边。令游人流连忘返,合影留念。是牛的力大无比,勤劳朴实,温顺善良,平和自
如,使游人陶醉;另一层意思,是镀金铜牛的故事,多少年来,吸引了千千万万游人。
传说二:禹治水铸铁牛
“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这是海内外炎黄子孙人人皆知的故事。大禹,传说中的夏后氏部落长、炎黄部落联盟领袖、夏朝的创始者。姒姓。亦称大禹、夏禹、戎禹。鲧之子。奉舜命治理洪水,接受鲧治水失败的教训,立足于疏导,终于治平水患。据传说,大禹每治好一处水患,
便铸造一条铁牛沉入河底,认为牛识水性,可防河水泛滥。
传说三:乾隆皇帝铸铜牛
到了唐代,经过长期沿袭,人们不再把铁牛投入河中,而是把牛放置在河岸边。清代高宗皇帝弘历,好大喜功,仿盛唐而自比尧舜禹,袭古人而又标新立异,于乾隆二十年(1755),沿用大禹治水的传说,仿唐朝铁牛上岸的做法,命匠人铸造了一只铜牛,为了表示大清王朝的繁荣强盛,铜牛全身镀金,并在金牛背上用篆文铸了《金牛铭》,其全文是:“夏禹治河,铁牛传颂,义重安澜,后人景从。制寓刚戊,象取厚坤。蛟龙远避,讵数鼍 (音驮,一种爬行动物)鼋(音元,俗儿鼋)。 (音湾)此昆明,潴流万顷。金写神牛,用镇悠永。巴邱淮水,共贯同条。人称汉武,我慕唐尧,瑞应之符,逮于西海。敬兹降祥,乾隆乙亥。” 乾隆皇帝一生好大喜功,但毕竟是一代较有作为的君主。铸造镀金铜牛,放置在昆明湖岸边,还能起到考查昆明湖水水位的作用。据科学考证,昆明湖的东堤,比故宫的地基高约10米。以前,遇到大雨之年,昆明湖一带便成水患之地,为了防止昆明湖东堤决口,殃及紫禁城受害,在此设置铜牛,观察湖水水位线
随时知道水位比皇宫的城墙高多少,以便加强防护,免使皇宫遭受洪水之灾。
传说四:天上人间话铜牛
铜牛是天上牛郎的象征。乾隆皇帝把自己比作天上的玉皇大帝,把昆明湖比作为天河。在天河两侧必有牛郎和织女。昆明湖东堤岸边设置了“牛郎”,那么织女又在何方?据有关史料记载,昆明湖西侧有“织耕图”,以此象征“织女”。据民间传说,在昆明湖西墙外某一菜园里,曾发现了“织耕图”,的踪迹。有一汉白玉石碑,上刻有三个字“织耕图”和乾隆御笔的方印,这织女如何在西墙外?据分析,在1860和1900年,因为晚清府腐败无能,颐和园 遭帝国主义列强两次劫难,很多珍贵文物遭受破坏,被偷盗哄抢很多,有一些流失园外,也就不足为奇了。 乾隆把自己比作玉皇大帝,晚清贪图享乐的慈禧太后,则把自己比作天上国母王母娘娘。在扩奸建颐和园,她曾传下御旨,要将颐和园修成“天上人间”。佛香阁 象征天宫,昆明湖好比天河,八方亭和龙王庙一带便是人间了。既然有天宫天河,当然要有牛郎和织女了。为此,她见昆明湖东堤已经安置了铜牛,能够象征牛郎,所以又在石舫的旁边,建起了织女亭。铜牛的身子朝东,头扭向西北,正好冲着织女亭所在方向,以昆明湖(天河)为界,便暗合了牛郎和织女美丽动人的故事传说。
传说五:铜牛遭难民相救
1860年,英法侵略军攻入北京城,侵占了颐和园。侵略者贪婪无度,掠夺成性,破坏园林,抢夺文物。镀金铜牛身上的金箔,也成为他们抢的目标。这伙儿魔鬼竟在光天化日之下,一块一块剥金箔。铜牛在哭泣,湖水在落泪,手无寸铁的当地居民一个个义愤填膺,怒气冲天。后来又听说,金箔剥完之后,这伙魔鬼还打算将铜牛运出颐和园化铜卖钱,合伙分赃。民众们经过商议,决定挑选十个身强体壮的大汉,趁天黑夜静之时,带上工具,潜入颐和园,将铜牛沉入了昆明湖底。这一夜,狂风大作,暴雨如注,昆明湖东堤留下一点痕迹。第二天,附近居民纷纷传说,铜牛被大风刮跑了,洋鬼子寻不到破绽,真以为是上帝的安排,也就没有再寻找。由于人民的保护,
时至今日,铜牛才得以在昆明湖东堤岸边,向广大游人展示。
传说六:铜牛的铸造
颐和园铜牛,是我国古代用拨蜡法铸造的代表作。我国古代雕刻,是以写意见长,这只铜牛,却用了写实的手法,它不仅造形生动,而且和周围环境融为一体。置于昆明湖东堤岸边,十七孔桥桥头不远处,好似回首惊顾,若有所闻。炯炯目光注视着昆明湖的西北方向。它神态自若,造型逼真、反映了我国当时的铸造艺术水平,是我国现存最大的古代镀金铜牛,也是颐和园内一处
重要的人文景观。
瓮山的来历
颐和园里有一座万寿山。在乾隆十六年以前,这万寿山原来叫做“瓮山”。提起瓮山的名字,在北
京西郊还有一段有趣的传说。
在很早很早以前,瓮山一带平地出泉,是一片沼泽水洼,当地的人都以打鱼摸虾、垒砖烧窑、做小买卖为生。除去几家财主以外,老百姓生活很苦,常常是吃了上顿没下顿,家家户户为填包肚子四处奔波。 瓮山的半山腰里,有一座又破又小的财神庙,庙里供奉的是财神爷赵公元
帅。老人们说:“赵公元帅心善,他要每年四月十五这天显灵,周济一户穷人。”
果然,接连几年,每到四月十五赶庙会时,总有一个穷人发了财:先是扛活的赵老黑挖出一瓮元宝;后是卖豆浆的王瞎子捡了一瓮珍珠。这些事传到有钱人耳朵里,那些财主和大官们可就急红了眼!到四月十五这天,他们也穿起破衣烂衫,腰里系根杂布绳,肩上搭个捎马子,假装穷人,在庙会上晃来晃去,妄想让赵公元帅度化他。在瓮山西南有一家大财主,叫王有财。他家有一顷水地、两顷旱地,北京城里还有几座买卖铺子。王有财贪心不足,还想发大财,就在四月十五这天,穿上他家长工的一身破衣裳,到瓮山上去赶庙会。他在人群里走过来闯过去,嘴里还不停地嘟囔着:“善心的财神爷度化度化我吧!我家有八十老母,都饿病啦!”他从东走到西,从南念到北,转了六六三十六圈,还是没有遇到那位宽衣大袖、鹤发童颜的财神爷!他累得腰酸腿痛,
口干舌燥,没精打采地回家去了。
王有财到家后,喝了两杯茶,倒在炕上就睡着了。他梦见,从瓮山财神庙走出来两个小孩,一胖一瘦,个头一般高,都穿着一身红兜肚,一蹦一跳地往后山走去。那个胖小孩说:“师傅叫咱俩今天晚上,把那一瓮金豆度化给一个最穷的人,咱们快去挖金豆吧!”瘦小孩问:“那个最穷的人是谁?”胖小孩说:“咱师傅访察了一年才找到他。这个人住在山西边,叫大老李;他有个小
孩,眉尖上长着一颗痦子。师傅让咱们把金豆埋在他家西屋旮旯儿里。”这两个小孩走到山后一棵松树底下,一锹又一锹,挖出来一个鬼脸青色的小瓮来,细脖大肚子,盛满了光闪闪的金豆。瘦小孩提起小瓮就要走,不小心掰下来一块瓦碴儿,他把瓦片扔在地上,抱起小青瓮就走了。王有财见把金豆拿走了,急得大声喊起来。这一喊,把他自己喊醒了。原来是做了一个梦。
王有财急醒以后,跳下炕就往瓮山跑。他找到那棵松树,果然在树底下发现了一块破瓦片,跟他梦里看见瘦小孩扔的那块一模一样。他捡起来揣在衣袋里,盘算着怎样才能找到大老李,想
办法去那瓮金豆。
第二天一大早,王有财来到瓮山西边青龙桥一带,到处转悠。见到小孩就看人家眉尖上有没有痦子。找了半天也没找到,就垂头丧气地往家走。在青龙桥村西,遇到一个卖切糕,就搭起话来,问:“你贵姓?”卖切糕的说:“我姓李,人家都叫我大老李。”王有财一听说他就是大老李,就别提多高兴了,又接着问:“你家孩子有多大了?”大老李叹了口气说:“不瞒你说,我打了半
辈子光棍,四十岁才娶亲,快五十岁了,还没尝过当爹的滋味呢!”
正说到这儿,从街里跑过来一个小孩,喘着粗气喊:“李大叔,我大婶生了个小胖子!”大老李一听,拔腿就往家跑,连切糕车和王有财都忘掉了。等他料理好家里的事,再来推切糕车时,王有财还站在那里帮他看车呢!王有财问:“你大喜啦!孩子长得很富态吧?”大老李笑着说:“长得又胖又壮实,一脸福相啊!喜眉笑眼,眉尖上还有一颗痦子。”王有财想:果然就是他家!连忙奉承说:“这就是喜鹊(雀)登梅(眉)嘛!”大老李推着切糕车回家去了。王有财跟在他后边
认准了家门。
过了几天,王有财提着饽饽匣子和两瓶白酒,到大老李家去贺喜。大老李也留他在家吃饭。
以后,两人越混越熟,经常来往。
一次下大雨,大老李家的房子塌了。王有财说:“我家祖坟的几间房归你住,你这房就归我
啦!行不行?”大老李说:“那敢情好,我们全家就谢谢您啦!”
大老李前脚搬走,王有财后脚就迈进家门,到西屋墙旮旯去挖金豆。挖来挖去,果然挖出来一个鬼脸青的缺沿小瓮。他从兜里掏出那块瓮片一对,正好对上。他刚一提起瓮盖,就从瓮里钻
出几条毒蛇来,紧紧地把他缠住,有咬得他浑身是伤,不久就死了。
后来,大老李有搬回青龙桥,他在重新盖房时,也挖出了一个鬼脸青的小瓮,瓮里盛满了金
豆。因为这一瓮金豆,是从山坡上松树底下挖出来的,这座山就叫做“瓮山”了。
慈禧在颐和园内的日常生活
西太后晚年驻跸颐和园,生活上极尽享乐之能事。溥雪斋在《晚清见闻琐记》一文中,讲述了西太后在颐和园内一天的生活情况。西太后每天按定起床(宫中叫作“请驾”),起床后为梳洗时间,这时各处的供差太监等,皆侍候着皇太后梳洗。梳洗完毕后,室内太监喊“打帘子”,专供开帘的
“殿上太监”便应声将帘子打开。这时鹄立等候的太监等跪满殿内和庭中,同时高呼“老祖宗吉祥”,真是一呼百应,大有声震屋瓦之概。西太后走出外屋,先披阅全国各处报来的奏折,看完即到仁寿殿传见臣工,当时叫作“见起”,又称为
颐和园逐渐平静下来。这就是西太后平时在颐和园一天的生活。
清宫膳食
按时清宫制度,帝后膳食的管理机构由内务府和光禄寺两个衙门负责。内务府下设的御茶膳房是直接为帝后服务的。慈禧个人的寿膳房在大戏楼之东,有八个院落,108间房,由128人操作。
光绪另有膳房。
膳食所需的供应由“掌关防管理内管领事务处”负责。这个机构有官员70人,使用苏拉4950人。 “处”以下设有:(一)“官三仓”掌管存制粮食和糖类原料。(二)“内饽饽房”、“外饽饽房”负责制作点心。(三)“酒醋局”制酒、醋、酱和酱菜。(四)“菜库”专供瓜菜。另外由内务府广储司的茶库供茶,掌仪司供果,广丰司供羊肉和牛奶。宫中饮水取自玉泉山泉水,大米来自玉泉、汤泉和全国各地。同时,盛京将军、盛京佐领、盛京三旗网户、打牲乌拉、张家口外牛羊群各总管还要按照不同的地方特产,每年按规定数量上交鹿、狍、鹿尾、鹿舌、鹿筋、熊、野猪、野鸭、虎骨、鹅、腊猪、咸鱼、鲟鳇鱼、鲈鱼、栾色鱼、乳酒、乳油、大乳饼等蒙古王公要进献黄羊等。
其他燕窝、鱼翅、海参等由其他各处进贡。总之山珍海味应有尽有。
帝后每天膳食原材料供应订有不同的标准。皇帝每天的副食份例:盘肉22斤、汤肉5斤、猪肉1斤、羊2只、鸡5只、鸭3只、白菜菠菜香菜韭菜共19斤、各种萝卜60个,各种瓜各种瓜每种1 个、苤蓝及闭蕹菜6斤、葱6斤、酱和清酱各3斤玉泉酒4两、醋2斤、牛奶100斤、乳油1斤、香油1斤、芝麻1合5勺、澄沙3合、白糖核桃仁黑枣各12两、玉泉山水12罐。以上是每天的份例,不管用不用,天天照数供应。且份例外山珍海味要什么有什么。按宫里的制
度,皇帝的份例是最高的,但对慈禧恐怕就是另当别论了
下面记录了冬十月慈禧一餐的菜谱
火锅二品:羊肉炖豆腐、炉鸭炖白菜
大碗菜四品:燕窝“福”字锅烧鸭子、燕窝“寿”字白鸭丝、燕窝“万”字红白鸭子、燕窝“年”字
什锦攒丝
中碗菜四品:燕窝肥鸭丝、溜鲜虾、三鲜鸽蛋、烩鸭腰
喋菜六品:燕窝炒熏鸡丝、肉片炒翅子、口蘑炒鸡片、溜野鸭丸子、果子酱、碎溜鸡
片盘二品:挂炉鸭子、挂炉猪
饽饽四品:百寿糕、百福捧寿糕、寿意白糖糕、寿意苜蓿糕, 燕窝鸭条汤、鸡丝面。 此外,慈禧还随时指定某厨师专做特殊品种的菜。寿膳房有谢二、王玉山、张永祥等各厨师。王玉山善作“抓炒”,被称为“四大抓”--抓炒里几、抓炒鱼片、抓炒腰花、抓炒虾。此人后在园内颐和饭庄工作,直到1952年)。寿膳房将酥造肉和剥皮鸡蛋四个放在一起上屉蒸,鸡蛋一半
露在外,像和尚头,慈禧赏此菜名
清宫制度每天早晚二餐,早餐在辰刻,晚餐在午刻,于是晚上再吃小吃,各种片盘以及多种多样点心,任意挑选。关于点心的名称也各取吉祥,如为慈禧生日上献的点心有:万字饼、寿字饼、福字饼、禄字饼、吉祥饼、福寿饼、长春饼、鹤年饼、七星饼、松寿饼、如意饼、百花酥、三桃酥、花桃酥、松仁酥种种。然而慈禧反而要吃园外大有庄一位李姓师傅制作的民间食品炸糕。 慈禧不止是吃鲜果干果,而且要摆果闻香。 这里再把光绪二十三年慈禧及帝、后三人所用干
鲜果清单照录如下:
苹果158320个 秋梨111750个 棠梨77300个 红肖梨53295个 柿子2275个 文官果2400个 石榴310个 甜桃4344。5筐 酸桃302。5筐 樱桃429筐 李子920筐 杏694筐 沙果491筐 槟子770筐 葡萄16385斤 鲜山楂16663斤 核桃、栗子、红枣、黑枣、白果、榛子、晒山梨、英俄瓣共计仓石2356石7斗7升5合7勺。 上述清单只是部分数额,未包括柑、桔、龙眼、荔枝、西瓜等。仅苹果一种。一年多达158000多个,平均每天430多
个。可以看出,她不只是在尽情享受,而且也百般浪费。
西太后在颐和园内用膳
西太后在颐和园内用膳是颇为讲究的,可以说在中外历史上罕见。颐和园专有一座供西太后享用的“寿膳房”,地处仁寿北殿的后身,大戏楼东侧,共有八个大院,一百多间房子。专门为她烹调饮食的首领太监、厨役、菜役等有一百二十八人之多,比乾隆时期的御膳房多二十余人。膳房下
设五局:
一、荤菜局。 专做烹、炒、炸、熘、蒸、炖各种山珍海味、鸡、鸭、鱼、肉等荤菜。
二、素菜局。 专用豆腐、面筋等素菜做各种炒菜、炸菜、熘菜等。
三、饭局。 专做饭、粥、馒头、花卷、烙饼、面条等各种主食。仅每顿要做的粥就有:绿
豆粥、小米粥、肉粥、薏米仁粥、大麦粥、大米粥等。
四、点心局。专做早点、午后点心,还有夜宵所有的各种蒸、煮、炸、烙点心。
五、饽食局。专做酥皮饽饽、酥盒子、奶油琪子、小炸食、萨其玛等点心。
西太后膳房的太监、名厨等,不管皇太后到哪里巡幸,都要随驾侍奉。颐和园“寿膳房”的太监、名厨中的有不少是从故宫“西膳房”调来的。 关于厨师随驾伺候的事,曾发生过这样一件事。有一位名厨师叫谢二,是一位首领太监的弟弟,因油炸糕做得好,被传入宫中效力。他做的烧麦皮薄如纸,馅美可口,特别受到“老佛爷”赏识。有一次西太后去东陵祭祀,谢二没有随驾,到了东陵西太后要吃烧麦,吃完后感到味道不对,问是什么缘故,手下人说谢二没随驾,是刘大做的,
结果一怒之下,打了刘大四十大板,并立即传旨命谢二火速赶到了东陵。
在西太后爱吃的菜品中,有一个菜叫“酿豆芽”。这道菜做起来非常费功夫,必须挑选挺直肥大的豆芽,先用手将头尾掐去,只留中段,再用细铜丝将其挖空,然后再将事先用鸡肉或其它佐料调好的馅塞进去,上锅蒸熟。就这一个菜,十个人做一天也够忙累的。在她爱吃的面食里有一种
四千样,各种上等高级食品如燕窝、鱼翅、熊掌等应有尽有。
西太后用膳每天有固定时间,一般早膳六点,午膳十二点,晚膳下午六点。另外还有晚点。传膳前,各局将做好的菜食一律装入菜食盒中,放在廊下几案上。盛菜的用具是淡黄色的绘有二龙戏珠的木制膳盒,膳盒底部有一个用锡制成的底座,座内装有热水,外包棉垫,能保温较长时间,一般情况下,西太后在乐寿堂用膳,乐寿堂离寿膳房一百多米,每次进膳前,乐寿堂正厅内临时用几张桌子拼成一张大餐桌。只有当首领太监发出“传膳”时,所有的膳食才能从寿膳房向乐寿堂运送。传膳时,膳房学徒的小太监有几百人之多。当传膳太监传旨开膳时,小太监每人把自己的膳食盒搭在右肩上,管膳太监和首领太监领着这些小太监依次而入,再由内侍太监把菜食放在膳桌上。这时总管太监李莲英用银筷子试尝,他认为安全可靠后才请皇太后用膳。西太后每天的膳食费一百两白银,比乾隆规定的六十两还高。在当时,一百两白银可买大米一万二千斤。按当时一般农民的正常用粮每人每年三百斤计算,可够一人吃四十年的。那真
是“帝后一顿饭,百姓数年粮”。
西太后在颐和园消夏如何吃冷食。慈禧常吃的是一种叫“甜碗子”的冷食。系用莲子、藕、各色瓜果,加上冰糖,经过冰镇之后食用。据说西太后很爱吃,宫女、太监如若能够被赏赐吃上一碗,那是莫大的幸事了。晚清就用上冰箱了,但那时的冰箱不是机械制冷,而是用天然冰块冰镇的。冰箱的外形呈斗状,即四方形,上面略比底大,由下往上渐大。大冰箱有高八十多厘米者,体积容量不小,冰箱的下面都做有流水孔,盖面上留有气孔,便于放出冷气,可使室内降温。皇宫冰箱多用红木制作,也有的用珐琅制作。其表面多有雕刻或镶嵌纹饰,也是极好
的工艺品。
看不懂的颐和园
一、 仁寿殿前的古树为何两面派
走近颐和园的仁寿殿,细心的人们就会发现,仁寿殿前的古树竟然都是两面派,树的一面是完好无缺的,而树的另一面却是伤痕累累,树皮都已剥落,这是为什么呢?这要说起1860年英法联军侵华,一把大火烧了颐和园,虽然后来颐和园的建筑被重修和恢复,而这些树便成了那场大火的见证者,也成为了英法联军侵华的罪证。那些剥落的树皮就是由于树靠近建筑,而火势太大,成为了一道道无法愈合的伤口。
二、 昆明湖畔高耸入云为何物
走进乐寿堂的游客抬头仰望天空都会发现一个高耸入云的杆子,从乐寿堂出来,便发现这根杆子就矗立在昆明湖畔,那这高耸入云的杆子是何物呢。其实,它就是一个探海灯杆,每次老佛爷游完湖,便在此下船,直接走进她的住处乐寿堂。可能您会问了,这有必要建这么高吗?当然,这灯杆上挂的是一排灯笼,而这灯笼就是信号灯,每每一到晚上灯亮起来,就是提醒周围居住的百姓老佛爷在此居住呢,不得大声喧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