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被确定的节气。冬至这天日短至,也就是说白昼时间最短,而正午时的日影却是一年中最长的。大概追求最大值是人的本能,于是冬至点最早被确定下来,之后夏至、春分、秋分这几个标志性最为明显的节气日逐渐确立,也就是日长至和昼夜平分的重要日期被确定下来。春秋以前,人们就以冬至为基点,测得两个冬至日之间相隔365又1/4天,称之为“岁实”,也就是地球围绕太阳公转一周所用的时间。因此,当时就是以冬至作为一年的开始。而以立春作为一年的开始则是二十四节气完全确立之后的事。
杜甫曾这样描写冬至:“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刺绣五纹添弱线,吹葭六琯动浮灰。岸容待腊将舒柳,山意冲寒欲放梅。云物不殊乡国异,教儿且覆掌中杯。”可见古人是非常重视冬至的,并有“冬至大似年”的说法,从这天开始,白昼逐渐增长,同时也增长了人们劳作的时间,哪怕只是“刺绣五纹添弱线”也很可贵。诗中还谈到用“律管飞灰”候气的典故,古人讲历法是把它和音乐放在一起讨论的。《礼记.月令》说“仲冬之月,律中黄钟”,冬至值仲冬之月,而黄钟正是十二律之始,古以冬至为岁首可见一斑。古人候气是用“吹灰”的方法,用苇膜之灰堵于律管上口,根据阴阳之气距地面深浅,依次埋于地中,其月气至,则灰飞管通。今人认为此办法没有科学依据。这可能是后人还没有完全知道古人运用这种方法的所用条件和全过程,有可能或因传说有讹,或因记载不详,而导致了该方法的失传。因此,与其把我们今天尚未掌握的古人的一些方法武断地排斥在科学之外,还不如将其暂时当作有待了解和继承的一笔遗产,当完全搞清楚后再做判定,并努力将一些曲解还以原貌。
自古以来,我国历法阴阴合历,独具匠心。所用传统历法中的阳历,即干支历,不同于西方的公历。它的年长为一回归年,即365又1/4天,用二十四节气划分出十二个月,以立春节气作为一年之始。二十四节气属阳历系统,配合朔望月同步使用,使阳历符合四季的更替,又使阴历反映出月相的变化,而立春节气恰恰不离腊正之际正是这一理念的体现。
冬至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被确定的节气。冬至这天日短至,也就是说白昼时间最短,而正午时的日影却是一年中最长的。大概追求最大值是人的本能,于是冬至点最早被确定下来,之后夏至、春分、秋分这几个标志性最为明显的节气日逐渐确立,也就是日长至和昼夜平分的重要日期被确定下来。春秋以前,人们就以冬至为基点,测得两个冬至日之间相隔365又1/4天,称之为“岁实”,也就是地球围绕太阳公转一周所用的时间。因此,当时就是以冬至作为一年的开始。而以立春作为一年的开始则是二十四节气完全确立之后的事。
杜甫曾这样描写冬至:“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刺绣五纹添弱线,吹葭六琯动浮灰。岸容待腊将舒柳,山意冲寒欲放梅。云物不殊乡国异,教儿且覆掌中杯。”可见古人是非常重视冬至的,并有“冬至大似年”的说法,从这天开始,白昼逐渐增长,同时也增长了人们劳作的时间,哪怕只是“刺绣五纹添弱线”也很可贵。诗中还谈到用“律管飞灰”候气的典故,古人讲历法是把它和音乐放在一起讨论的。《礼记.月令》说“仲冬之月,律中黄钟”,冬至值仲冬之月,而黄钟正是十二律之始,古以冬至为岁首可见一斑。古人候气是用“吹灰”的方法,用苇膜之灰堵于律管上口,根据阴阳之气距地面深浅,依次埋于地中,其月气至,则灰飞管通。今人认为此办法没有科学依据。这可能是后人还没有完全知道古人运用这种方法的所用条件和全过程,有可能或因传说有讹,或因记载不详,而导致了该方法的失传。因此,与其把我们今天尚未掌握的古人的一些方法武断地排斥在科学之外,还不如将其暂时当作有待了解和继承的一笔遗产,当完全搞清楚后再做判定,并努力将一些曲解还以原貌。
自古以来,我国历法阴阴合历,独具匠心。所用传统历法中的阳历,即干支历,不同于西方的公历。它的年长为一回归年,即365又1/4天,用二十四节气划分出十二个月,以立春节气作为一年之始。二十四节气属阳历系统,配合朔望月同步使用,使阳历符合四季的更替,又使阴历反映出月相的变化,而立春节气恰恰不离腊正之际正是这一理念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