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的雅量

  一个人心胸开阔,能容人容物,我们称其为有气量,古人称之为有“雅量”。近读《史记》,感觉到古人比我们现代人更有气量。   萧何与曹参跟随刘邦打天下,两人一文一武,一个在后方主管粮草,一个在前线冲锋陷阵,都建立了不朽的功勋,是刘邦不可或缺的左右两臂。开国后,英雄排座次,萧、曹二人势均力敌,难分伯仲,最后,刘邦用“功狗”“功人”的理论说服了众人,推萧何为第一功臣,并把他送上大汉相国的权利巅峰。曹参虽然身经百战,战功赫赫,但没有居功自傲,而是默默地接受了这个事实。汉惠帝二年,萧何去世,临终前向年轻的皇帝举荐曹参继任相国位。继任后,曹参不是对前任制定的法令制度进行改弦更张,而是“萧规曹随”,一切按萧何先前的政令和制度治理朝政,问他缘由,他说:“萧何主政时,法令严明,制度完善,天下太平,我的才能不及他,因此,遵守已有的法令制度,让这种完善的制度延续下去才是我应该做的事。”   两位相国,一先一后,为了稳定天下,一个根据国情制定法令制度,一个延续法令制度,都符合汉朝开国时 “与民休息”的国策。他们共同为文景时代的繁荣昌盛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想想古人,我们现在有些人不是显得气量狭小吗?为了个人名利,不择手段,争得面红耳赤,弄得鱼死网破的有之;采用卑鄙手段陷害对手欲使其遗臭万年的有之;雇佣杀手置对手于死地的有之;一朝得势,为了标榜自己英明,一笔抹杀前任政绩,全盘否定前任做法,这种现象也是屡见不鲜。   古人的胸襟要比我们开阔得多,其气量要比我们大得多。当年论功行赏,曹参确实不服气,经历战役百余场,身遭战伤七十多处,攻城略地不知多少座,可如今,功和位都在文墨笔吏之下,你叫谁能咽得下这口气?可是,曹参顾全大局,服从安排,欣然到齐地任丞相,把一个拥有七十座城池的齐国治理得国泰民安,被人称为贤相;继任汉朝相国,不搞打击报复,也不诋毁死者,更不为了显得自己高明而全盘否定前任的政绩,推翻前任的既定法令制度;相反,在皇帝面前对前任称赞有加,并自愧不如其贤。这种气量,这种胸襟,实在令人肃然起敬。   而萧何呢,并不因自己位高权重就傲视对手,更不因为两人有隔阂而一心想拔去“眼中钉”。萧何举荐曹参,《史记》中只有寥寥数语,却非常真实感人:何素不与曹参相能,及何病,孝惠自临视相国病,因问曰:“君即百岁后,谁可代君者?”对曰:“知臣莫如主。”孝惠曰:“曹参何如?”何顿首曰:“帝得之矣!臣死不恨矣!”君臣所想一致,不谋而合,曹参继任,乃是朝廷有幸,国家有幸,百姓有幸,萧何因此临死顿首,带着欣慰瞑目。临终荐贤,而且举荐的是“素不与相能”的人,这种胸襟,几人能有?   说到底,一个人如果多公心,少私欲,心底就坦荡,胸襟就宽阔,才会顾全大局,牺牲个人名利。萧何、曹参正是心中有朝廷,胸中有百姓,排除个人私见,惺惺相惜,心灵相通,前后接力,才推出了一个繁荣昌盛的“文景之治”。   希望我们现代人不要愧对古人。

  一个人心胸开阔,能容人容物,我们称其为有气量,古人称之为有“雅量”。近读《史记》,感觉到古人比我们现代人更有气量。   萧何与曹参跟随刘邦打天下,两人一文一武,一个在后方主管粮草,一个在前线冲锋陷阵,都建立了不朽的功勋,是刘邦不可或缺的左右两臂。开国后,英雄排座次,萧、曹二人势均力敌,难分伯仲,最后,刘邦用“功狗”“功人”的理论说服了众人,推萧何为第一功臣,并把他送上大汉相国的权利巅峰。曹参虽然身经百战,战功赫赫,但没有居功自傲,而是默默地接受了这个事实。汉惠帝二年,萧何去世,临终前向年轻的皇帝举荐曹参继任相国位。继任后,曹参不是对前任制定的法令制度进行改弦更张,而是“萧规曹随”,一切按萧何先前的政令和制度治理朝政,问他缘由,他说:“萧何主政时,法令严明,制度完善,天下太平,我的才能不及他,因此,遵守已有的法令制度,让这种完善的制度延续下去才是我应该做的事。”   两位相国,一先一后,为了稳定天下,一个根据国情制定法令制度,一个延续法令制度,都符合汉朝开国时 “与民休息”的国策。他们共同为文景时代的繁荣昌盛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想想古人,我们现在有些人不是显得气量狭小吗?为了个人名利,不择手段,争得面红耳赤,弄得鱼死网破的有之;采用卑鄙手段陷害对手欲使其遗臭万年的有之;雇佣杀手置对手于死地的有之;一朝得势,为了标榜自己英明,一笔抹杀前任政绩,全盘否定前任做法,这种现象也是屡见不鲜。   古人的胸襟要比我们开阔得多,其气量要比我们大得多。当年论功行赏,曹参确实不服气,经历战役百余场,身遭战伤七十多处,攻城略地不知多少座,可如今,功和位都在文墨笔吏之下,你叫谁能咽得下这口气?可是,曹参顾全大局,服从安排,欣然到齐地任丞相,把一个拥有七十座城池的齐国治理得国泰民安,被人称为贤相;继任汉朝相国,不搞打击报复,也不诋毁死者,更不为了显得自己高明而全盘否定前任的政绩,推翻前任的既定法令制度;相反,在皇帝面前对前任称赞有加,并自愧不如其贤。这种气量,这种胸襟,实在令人肃然起敬。   而萧何呢,并不因自己位高权重就傲视对手,更不因为两人有隔阂而一心想拔去“眼中钉”。萧何举荐曹参,《史记》中只有寥寥数语,却非常真实感人:何素不与曹参相能,及何病,孝惠自临视相国病,因问曰:“君即百岁后,谁可代君者?”对曰:“知臣莫如主。”孝惠曰:“曹参何如?”何顿首曰:“帝得之矣!臣死不恨矣!”君臣所想一致,不谋而合,曹参继任,乃是朝廷有幸,国家有幸,百姓有幸,萧何因此临死顿首,带着欣慰瞑目。临终荐贤,而且举荐的是“素不与相能”的人,这种胸襟,几人能有?   说到底,一个人如果多公心,少私欲,心底就坦荡,胸襟就宽阔,才会顾全大局,牺牲个人名利。萧何、曹参正是心中有朝廷,胸中有百姓,排除个人私见,惺惺相惜,心灵相通,前后接力,才推出了一个繁荣昌盛的“文景之治”。   希望我们现代人不要愧对古人。


相关文章

  • 什么傲组词
  • 二.组词: 放( ) 赶( ) 队( )很( ) 收( ) 起( ) 认( )跟( ) 别( ) 那( ) 虾( ) 问(到( ) 都( ) 吓( )间( 话( ) 沙( ) 请( ) 进(活( ) 妙( ) 清( ) 近( 一年级下册生字 ...查看


  • 第九章 魏晋南北朝小说
  • - 第九章 魏晋南北朝小说 中国古代小说有两个系统,即文言小说系统和白话小说系统.魏晋南北朝时期,只是文言小说.这时的小说可以统称之为笔记体小说,采用文言,篇幅短小,记叙社会上流传的奇异故事,人物的逸闻轶事或其只言片语.在故事情节的叙述.人 ...查看


  • 曾国藩的处世之道
  • 曾国藩,晚清重臣,湘军之父,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者.清朝军事家.理学家.政治家.书法家,文学家,晚清散文"湘乡派"创立人.晚清"中兴四大名臣"之一,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作为晚清重臣,曾 ...查看


  • [谢万石雅量]阅读答案
  • 谢万石雅量 支道林还东,时贤并送于征虏亭.蔡子叔前至,坐近林公:谢万石后来,坐小远.蔡暂起,谢移就其处.蔡还,见谢在焉,因合褥①举谢掷地,自复坐.谢冠帻②倾脱,乃徐起,振衣就席,神意甚平,不觉瞠③沮.坐定,谓蔡曰:"卿奇人,殆④坏 ...查看


  • 魏晋风度(复习)[1][1]
  • 一.魏晋风度的性质: 魏晋风度指的是在中国魏晋时代产生的一种人格精神与生活方式的统一体. 它既是名士的精神贵族的产物,也是凭借经济与政治上的特权而形成的. 首先,人格思想行为又极为自信风流萧散.不滞于物.不拘礼节,放达出格,有悖常理. 再次 ...查看


  • 「其待人也輕以約」--寬容的故事
  • 古語云:「古之君子,其責己也重以周,其待人也輕以約.」指古之君子對自己要求嚴格而全面,這樣就能及時改過,不斷向上:對別人寬容而平易,使別人樂於為善.寬容是一種智慧,是道義堅守中的包容,是對他人的關愛和負責,它需要有寬廣的胸襟和與人為善的心態 ...查看


  • 规范干部选拔任用初始提名工作的对策建议
  • 用人之道 规范干部选拔任用初始提名工作 ●陈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规范干部任用提名制度".干部任用初始提名是干部选拔任用的初始程序,也是决定干部任用工作质量的重要环节.规范干部选拔任用初始提名工作,是进一步深化干部人 ...查看


  • [世说新语]的文学成就
  • 发布时间: 2007-3-16 来源: 摘自<中国文学史> <世说新语>又称<世说>.<世说新书>,卷帙门类亦有不同.今存最早刊本为宋绍兴八年董弅所刻三卷本,共36门.其上卷为"德行 ...查看


  • 林肯的雅量
  • 在美国众多总统中,亚伯拉罕・林肯是唯一出身于贫民阶层的总统,他为反对奴隶制度奋斗了一生,深受美国人民敬仰.由于他在美国历史上所起的进步作用,被人们誉为"新时代国家统治者的楷模".作为一个出身卑微的人,林肯之所以能够取得成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