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拥有生命力

教材拥有生命力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在课程内容和教材编排方式上都作了更新,为教师选择、重组、用好教材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其实教材无论如何更新,恐怕都不能适用于所有学生,“材”要为特定的人所用。因此,只有教师的教育智慧充分发挥,不断更新教学观念,对教材不断拓展、补充与创新,提升教学内容的生命性,才能使教材真正为教学所用,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所用。

一、实现“书本世界”与学生现实生活的沟通

1.让学生在生活情景中建立“原型”,抽象知识

数学知识尽管表现为形式化的符号,但它可视为具体生活经验和常识的系统化,可以在学生的生活背景中找到实体模型。如在教学有余数除法时,我们为这一数学知识找到了一个合适的生活“原型”——让学生用自己手里的小棒摆自己喜欢的图形,最多能摆几个,还剩几根?

8根小棒:8÷3=2……2

10根小棒:10÷4=2……2

10根小棒:10÷3=3……1

……

在学生明白了上面这些算式中每部分的含义后,教师拿出一把小棒,提出问题:如果用这一把小棒摆△,猜一猜最后会剩几根?

猜完结果后,全体同学用手里的小棒摆△,说出每人剩余的根数,对上述猜测进行验证。

在此基础上,老师使问题进一步深化,又增加了一把小棒,提出:

(1)这时会有新的可能性出现吗?

(2)用这些小棒摆☆或猜一猜会剩几根?

然后抽象出:

□÷5

□÷10余数可能是几?

孩子们理解“余数要比除数小”这个道理是借助了摆小棒这一活动:“如果所剩的小棒根数能够摆一个图形还要继续再摆,直到不够摆一个为止”。这个活动对学生理解余数、余数与除数的关系是一个很好的生活“原型”,唤起了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建立起数学知识与生活原型的内在联系,感受内在与其中的数学思想和方法,这样将凝固的、符号化的书本知识“激活”,使知识恢复到鲜活的“生命态”。

2.让学生在生活情景中应用数学,产生需求

我们应该将数学抽象的内容附着在现实的背景中,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应用和发展数学。例如,在教学“连乘应用题”后,布置学生课外实践活动,四人一小组,分组活动,实地考察,统计前幢教学楼内的物品。

汇报时,大部分列成账单式的,如:

日光灯4×9×11=396盏

电风扇4×9×2=72台

课桌椅4×9×32=1152套

扫把4×9×6=216把

电视机4×9×1=36台

垃圾斗4×9×2=72个

广播4×9×2=72个

问:你们每个式里的4、9表示什么意思?其他各数又表示什么?也有写成表格式的:

他们通过观察,收集数据,运用所学的知识,共同合作解决了现实生活中一个又一个的数学问题,使学生在课内所学的数学知识在课外得到扩展和延续。让学生真切体会到数学来自生活,又服务于生活,产生学习数学的需要。

二、重新构建适应学生多种学习方式的教材体系

在提倡学习方式多样化的今天,任何一种单一的学习方式,都会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窒息学生思维的创造性。基于这种理念,教师必须重新建构教材,以适应学生多种学习方式。

1.以探究发现的意识用教材

以探究发现的意识对教材进行加工和处理,是把数学教科书中以符号为主要载体的现成知识按其被人们发现和认识的过程进行还原,努力使学生经历和体验数学知识创生和发展的过程。

例如,“能被3整除的数”一课,教材呈现的是一幅3的倍数图,并指出这些数都能被3整除,要求学生找出这些数的特征,并提示学生想:每个能被3整除的数中个位上的数加起来所得的和有什么特征?教材虽没有把结论直接“奉送”给学生,但学生却是被牵着鼻子走的。因而教学时,我们不能“以本为本”,而应从学生发展的角度对教材进行处理。一位老师是这样处理的:复习能被2、5整除的数的特征;①猜一猜能被3整除的数可能会有什么特征?(大多数学生认为个位上是3、6、9的数能被3整除)举例验证正确吗?②提出问题(能被3整除的数到底有什么特征?)合作探究从0到9十个数字中选3个,组成一个能被3整除的三位数,思考讨论:a与数字排列的顺序有无关系?b与各个数位上数字的“和、差、积、商”有无关系?③初步结论,推广验证。④形成结论,体验成功。这样的设计,学生经历了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实现数学知识的“再创造”。

2.以学生的学习需要和认知规律用教材

教师在教学时必须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结构,选择适宜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的有意义建构。

如一年级上册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形”时,我通过课前调查知道小朋友在幼儿园已经认识这四种图形。于是我这样设计:

①出示让学生将机器人中

的平面图形分类并说说分类的理由。

②从学具中根据要求找各类图形,看一看,折一折,你发现了什么?(动手操作、探索)。

③同桌交流,全班汇报(合作交流)。

④借助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画出长方形、正方形、圆形(感悟面在体上)。

⑤同桌合作用手中的各种图形创造美丽的图案,并进行展示(拓展创新,共享资源)。

不同的知识有不同的教育价值,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学习方式,数学教育必须体现丰富多彩的一面,使全体学生形成“乐学”的学习态度和情感。

三、改变教材内容的呈现方式,关注数学知识整体、内在结构的沟通

不同的学生,他们的生活与数学知识、背景、数学活动经验,所处的文化环境,自身思维方式都会有所不同,因此,数学内容的呈现形式应多样化,以保证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整个学习过程,使他们的数学学习活动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1.以整体结构的意识用教材

数学是一个整体,其不同的分支之间存在着实质性联系,包括同一个领域内容之间的相互连接、不同知识领域之间的实质性关联。因此,在教学与一个知识结构相关的内容,教师要打破原来一个知识点一个例题的教学方式,做出整体规划与综合设计。如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这两个内容,教材分别编排在第七册和第八册。有一位老师在上课时,根据学生提供的材料,同时呈现这两个内容并同时研究。先让同桌同学交换座位结果不变,引导学生产生疑问,这种交换位置结果不变的现象在我们数学知识中有没有呢?你能举一个或几个例子来说明吗?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板书:

47+121=121+47

9×4=4×9

12×10=10×12

100+200=200+100

46+54=54+46

15×20=20×15

然后引导学生按一定的标准将算式分成两类:一类加法算式,另一类乘法算式。通过观察,学生发现规律,再用事例验证,最后应用。这位老师使学生主动把握贯穿单元教学前后的知识结构,使学生因结构的支撑而乐于善于主动地猜

想、类比与思维,形成主动学习的心态与能力。

2.以融合渗透的意识用教材

以融合渗透的意识“用”教材,就是对数学书中以“点”为单位的符号系统进行融合。通过有主有从的有机渗透,使学生形成灵活判断与主动选择的意识与能力。

如在教学“两位数加两位数”时,先出示主题图:

让学生仔细观察:

(1)两个班合乘一辆车,有几种乘法?

(2)再出示“限乘70人”,估一估哪两个班可以合乘一辆车?

(3)再告诉学生,为了安全,我们要严格遵守交通规则,光估算还不行,我们得知道准确的人数,怎么办?

(4)学生自觉地运用口算或笔算进行计算。

教材拥有生命力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在课程内容和教材编排方式上都作了更新,为教师选择、重组、用好教材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其实教材无论如何更新,恐怕都不能适用于所有学生,“材”要为特定的人所用。因此,只有教师的教育智慧充分发挥,不断更新教学观念,对教材不断拓展、补充与创新,提升教学内容的生命性,才能使教材真正为教学所用,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所用。

一、实现“书本世界”与学生现实生活的沟通

1.让学生在生活情景中建立“原型”,抽象知识

数学知识尽管表现为形式化的符号,但它可视为具体生活经验和常识的系统化,可以在学生的生活背景中找到实体模型。如在教学有余数除法时,我们为这一数学知识找到了一个合适的生活“原型”——让学生用自己手里的小棒摆自己喜欢的图形,最多能摆几个,还剩几根?

8根小棒:8÷3=2……2

10根小棒:10÷4=2……2

10根小棒:10÷3=3……1

……

在学生明白了上面这些算式中每部分的含义后,教师拿出一把小棒,提出问题:如果用这一把小棒摆△,猜一猜最后会剩几根?

猜完结果后,全体同学用手里的小棒摆△,说出每人剩余的根数,对上述猜测进行验证。

在此基础上,老师使问题进一步深化,又增加了一把小棒,提出:

(1)这时会有新的可能性出现吗?

(2)用这些小棒摆☆或猜一猜会剩几根?

然后抽象出:

□÷5

□÷10余数可能是几?

孩子们理解“余数要比除数小”这个道理是借助了摆小棒这一活动:“如果所剩的小棒根数能够摆一个图形还要继续再摆,直到不够摆一个为止”。这个活动对学生理解余数、余数与除数的关系是一个很好的生活“原型”,唤起了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建立起数学知识与生活原型的内在联系,感受内在与其中的数学思想和方法,这样将凝固的、符号化的书本知识“激活”,使知识恢复到鲜活的“生命态”。

2.让学生在生活情景中应用数学,产生需求

我们应该将数学抽象的内容附着在现实的背景中,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应用和发展数学。例如,在教学“连乘应用题”后,布置学生课外实践活动,四人一小组,分组活动,实地考察,统计前幢教学楼内的物品。

汇报时,大部分列成账单式的,如:

日光灯4×9×11=396盏

电风扇4×9×2=72台

课桌椅4×9×32=1152套

扫把4×9×6=216把

电视机4×9×1=36台

垃圾斗4×9×2=72个

广播4×9×2=72个

问:你们每个式里的4、9表示什么意思?其他各数又表示什么?也有写成表格式的:

他们通过观察,收集数据,运用所学的知识,共同合作解决了现实生活中一个又一个的数学问题,使学生在课内所学的数学知识在课外得到扩展和延续。让学生真切体会到数学来自生活,又服务于生活,产生学习数学的需要。

二、重新构建适应学生多种学习方式的教材体系

在提倡学习方式多样化的今天,任何一种单一的学习方式,都会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窒息学生思维的创造性。基于这种理念,教师必须重新建构教材,以适应学生多种学习方式。

1.以探究发现的意识用教材

以探究发现的意识对教材进行加工和处理,是把数学教科书中以符号为主要载体的现成知识按其被人们发现和认识的过程进行还原,努力使学生经历和体验数学知识创生和发展的过程。

例如,“能被3整除的数”一课,教材呈现的是一幅3的倍数图,并指出这些数都能被3整除,要求学生找出这些数的特征,并提示学生想:每个能被3整除的数中个位上的数加起来所得的和有什么特征?教材虽没有把结论直接“奉送”给学生,但学生却是被牵着鼻子走的。因而教学时,我们不能“以本为本”,而应从学生发展的角度对教材进行处理。一位老师是这样处理的:复习能被2、5整除的数的特征;①猜一猜能被3整除的数可能会有什么特征?(大多数学生认为个位上是3、6、9的数能被3整除)举例验证正确吗?②提出问题(能被3整除的数到底有什么特征?)合作探究从0到9十个数字中选3个,组成一个能被3整除的三位数,思考讨论:a与数字排列的顺序有无关系?b与各个数位上数字的“和、差、积、商”有无关系?③初步结论,推广验证。④形成结论,体验成功。这样的设计,学生经历了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实现数学知识的“再创造”。

2.以学生的学习需要和认知规律用教材

教师在教学时必须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结构,选择适宜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的有意义建构。

如一年级上册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形”时,我通过课前调查知道小朋友在幼儿园已经认识这四种图形。于是我这样设计:

①出示让学生将机器人中

的平面图形分类并说说分类的理由。

②从学具中根据要求找各类图形,看一看,折一折,你发现了什么?(动手操作、探索)。

③同桌交流,全班汇报(合作交流)。

④借助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画出长方形、正方形、圆形(感悟面在体上)。

⑤同桌合作用手中的各种图形创造美丽的图案,并进行展示(拓展创新,共享资源)。

不同的知识有不同的教育价值,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学习方式,数学教育必须体现丰富多彩的一面,使全体学生形成“乐学”的学习态度和情感。

三、改变教材内容的呈现方式,关注数学知识整体、内在结构的沟通

不同的学生,他们的生活与数学知识、背景、数学活动经验,所处的文化环境,自身思维方式都会有所不同,因此,数学内容的呈现形式应多样化,以保证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整个学习过程,使他们的数学学习活动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1.以整体结构的意识用教材

数学是一个整体,其不同的分支之间存在着实质性联系,包括同一个领域内容之间的相互连接、不同知识领域之间的实质性关联。因此,在教学与一个知识结构相关的内容,教师要打破原来一个知识点一个例题的教学方式,做出整体规划与综合设计。如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这两个内容,教材分别编排在第七册和第八册。有一位老师在上课时,根据学生提供的材料,同时呈现这两个内容并同时研究。先让同桌同学交换座位结果不变,引导学生产生疑问,这种交换位置结果不变的现象在我们数学知识中有没有呢?你能举一个或几个例子来说明吗?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板书:

47+121=121+47

9×4=4×9

12×10=10×12

100+200=200+100

46+54=54+46

15×20=20×15

然后引导学生按一定的标准将算式分成两类:一类加法算式,另一类乘法算式。通过观察,学生发现规律,再用事例验证,最后应用。这位老师使学生主动把握贯穿单元教学前后的知识结构,使学生因结构的支撑而乐于善于主动地猜

想、类比与思维,形成主动学习的心态与能力。

2.以融合渗透的意识用教材

以融合渗透的意识“用”教材,就是对数学书中以“点”为单位的符号系统进行融合。通过有主有从的有机渗透,使学生形成灵活判断与主动选择的意识与能力。

如在教学“两位数加两位数”时,先出示主题图:

让学生仔细观察:

(1)两个班合乘一辆车,有几种乘法?

(2)再出示“限乘70人”,估一估哪两个班可以合乘一辆车?

(3)再告诉学生,为了安全,我们要严格遵守交通规则,光估算还不行,我们得知道准确的人数,怎么办?

(4)学生自觉地运用口算或笔算进行计算。


相关文章

  • 生命教育教材分析
  • <生命教育>七年级(上)教材浅析(一) 作者:肖爱民 文章来源:全国中小学生命教育实验教学网 点击数: 833 更新时间:2007-5-9 湖北咸宁温泉中学 肖爱民 七年级<生命教育>是<生命教育>系列教 ...查看


  • 对小学第三学段语文教材的编写建议
  • 第4章 对小学第三学段语文教材的编写建议 对小学第三阶段语文教材编写的建议,主要是针对教材选文上进一步丰富爱国主义教育内涵和编写校本教材以完善国标教材两个方面提出的. 4.1教材选文要进一步丰富爱国主义教育内涵 教材选文既要从内容上侧重增加 ...查看


  • 安全说课稿
  • 交通安全伴我行 苏山中学 徐家伟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 <交通安全>是中学生安全教育读本<我的安全我知道>中的一个主题,教材的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极为密切,交通安全与每一位学生息息相关,今天,我就来说一说< ...查看


  • 政治:21公民最基本的权利(教案)湘教版八年级下
  •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第二单元 <关注我们的人身权利> 课程标准:使学生体会我们社会主义国家特别重视公民的人身权利,从人权的视角增进中学生对社会主义的认同.维护公民的人生自由和生命健 ...查看


  • 珍爱生命教案说课稿教学反思
  • <珍爱生命,拒绝毒品>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毒品和毒品对生命,对社会的危害,知道吸食毒品和拥有毒品是违法行为. 2.憎恶毒品,在面对毒品时有一定的自我约束能力. 3.对生命有一种负责的态度,自觉远离毒品. 教学准备: 1.学 ...查看


  • 三年级下册生命与健康常识教学计划
  • 三年级下册生命与健康常识教学计划 一.学生情况分析: 本班绝大部分同学的学习习惯很好,个人卫生较好,大多养成了好的卫生习惯.但由于独生子女的原因,很多学生受到家长的溺爱,以我为中心,集体意识不强, 心理素质较差,经不住打击,应加强心理健康教 ...查看


  • 简述中学语文课文对生命的诠释
  • 简述中学语文课文对生命的诠释 对中学生进行"生命教育",即是对生命的诞生.生命的过程.意义和价值的综合认识,这有利于中学生认识生命.尊重生命.礼赞生命.提升生命的质量.作为中学语文教师,以教材为媒介对中学生进行生命的教育 ...查看


  • 让学生拥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
  • 让学生拥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内容提要:语文老师在语文教学中有意识地加强审美教育,将可以帮助学生建立起健全的人格,更好地实现<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所提出的语文教学目标.那么,如何培养和提高学生审美能 ...查看


  • 学规范演讲稿
  • 生命因奉献与坚持而美丽 山的伟大在于峻峭,海的伟大在于浩瀚.人的伟大呢?人的伟大在于他能像山一样顶天立地,像海一样兼容并蓄,而这伟大的根源就是一个字--爱.爱,不是索取,是给予:不是等价交换,而是无私奉献! 2009年对我来说,是不平凡且难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