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哲人史铁生

作家哲人史铁生

作者:马未都

来源:《课外阅读》2011年第10期

知道作家史铁生先生去世的消息迟了,这仍让我在桌前愣了许久,当时耳边响起一支歌——《我的遥远的清平湾》。这是一篇小说,也是史铁生的成名作,我记得发在1982年我供职的《青年文学》上,回首一算已近30年矣。

当年读过《我的遥远的清平湾》的读者都应该50岁以上了,这篇小说在当时文坛上影响很大,作者把艰苦的农村插队生活写得如诗如画,充满了情感。一个身体残疾的作家能有这样的文笔与心态,让我们编辑非常震惊。

这篇小说的责任编辑叫牛志强,自打我离开编辑部再也没遇见过他。牛志强先生是当时我们《青年文学》“文革”前大学生中最年轻的,所以大家都叫他小牛。记得有一天,他兴冲冲地对我说,抓到了一篇好稿子,上头条,让我抽空先看看。按当时文学期刊的地位,在《青年文学》上头条跟今天大片票房过3亿元似的,让人兴奋加得意。我们那时在编辑部都称老陈老赵小牛小马的,没人称官称,也没人称老师,这类称谓的毛病都是这些年慢慢染上的。

记得有一天中午在食堂,牛志强大呼小叫地喊我,我看见他推着轮椅,轮椅上坐着一脸笑容的史铁生,我赶忙过去寒喧。面对史铁生这样的残疾人,我总不知如何说是好,话轻了,显得麻木;话重了,怕有闪失;不轻不重又拿捏不好,只好以笑对笑,偏过头去跟牛志强打岔。 我那时年轻,刚到编辑部也不久,以我的人生经验,残疾人弱者都是一脸苦难,而强者又总是一副深沉的样子。可史铁生不是这样,其笑容灿烂至今仍清晰定格在我的脑海中,挥之不去。他丝毫没有怨天尤人的迹象,言谈举止平和。那天编辑部留他在食堂吃饭,我们编辑部能围过来的都围过来了,挤得桌子上都伸不开筷子。

后来史铁生因这篇小说不仅被文坛关注,还让许多读者关注。他“下乡”时的不幸致使下肢瘫痪,使他的作品比常人多了一层思考。这层思考,与我们那个时代常常教育的身残志坚不同,更多的是有关生命的含义。

我和史铁生先生并不熟,那时编辑部对作家都是责任编辑制。牛志强是史铁生的责任编辑,他一提起史铁生就兴奋得像个孩子,笑声成串,永远说不尽各类相关的话题。记得有一次他带我去史铁生地坛附近的家,房间拥挤不堪,轮椅出入还需要人抬,十分不便,史铁生坐在轮椅上总是仰着头看我们,这让我揪心并尽快坐下来。临近饭口,史铁生非要留我们在家吃饭,那时还不兴去餐馆,我们再三推辞才走出他那间低矮的小屋。我当时感受多多,只是今天反倒说不出什么了。再后来我离开了《青年文学》,再想看史铁生只好看他的作品了。上世纪80年代,作家和作协到处都充盈着神圣感,山门一说是作家会让人肃然起敬。那时候明星都不如作家受欢迎,靠脸蛋儿的不如靠脑子的是社会的共识。可惜这共识到90年代就分道扬镳

了,金钱至上的社会价值观让作家们一个个下海,不下海也羡慕下海的。作家的神圣光环逐渐褪去了,趾高气扬的作家们开始低头耷脑了,社会地位渐渐走低,于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们也踏上了红尘滚滚的道路。

史铁生由于摇着轮椅,落在了后面。古人常说福祸相倚,瘫痪这祸到了这会儿竟然成了史铁生的福分。生命含义的这层思考,让他比正常人更能清晰地知晓写作的含义,让他更加放不下手中的这支笔。

史铁生在最苦闷的日子里会去地坛“默坐呆想”,任何一个身体健康的作家不会如此苦行。一个瘫痪、每周透析三次的人命若琴弦,离死亡有多远恐怕只有身临其境才能知晓,史铁生以平静的口吻说:“死是一件无须乎着急去做的事,是一件无论怎样耽搁也不会错过了的事,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

作家哲人史铁生

作者:马未都

来源:《课外阅读》2011年第10期

知道作家史铁生先生去世的消息迟了,这仍让我在桌前愣了许久,当时耳边响起一支歌——《我的遥远的清平湾》。这是一篇小说,也是史铁生的成名作,我记得发在1982年我供职的《青年文学》上,回首一算已近30年矣。

当年读过《我的遥远的清平湾》的读者都应该50岁以上了,这篇小说在当时文坛上影响很大,作者把艰苦的农村插队生活写得如诗如画,充满了情感。一个身体残疾的作家能有这样的文笔与心态,让我们编辑非常震惊。

这篇小说的责任编辑叫牛志强,自打我离开编辑部再也没遇见过他。牛志强先生是当时我们《青年文学》“文革”前大学生中最年轻的,所以大家都叫他小牛。记得有一天,他兴冲冲地对我说,抓到了一篇好稿子,上头条,让我抽空先看看。按当时文学期刊的地位,在《青年文学》上头条跟今天大片票房过3亿元似的,让人兴奋加得意。我们那时在编辑部都称老陈老赵小牛小马的,没人称官称,也没人称老师,这类称谓的毛病都是这些年慢慢染上的。

记得有一天中午在食堂,牛志强大呼小叫地喊我,我看见他推着轮椅,轮椅上坐着一脸笑容的史铁生,我赶忙过去寒喧。面对史铁生这样的残疾人,我总不知如何说是好,话轻了,显得麻木;话重了,怕有闪失;不轻不重又拿捏不好,只好以笑对笑,偏过头去跟牛志强打岔。 我那时年轻,刚到编辑部也不久,以我的人生经验,残疾人弱者都是一脸苦难,而强者又总是一副深沉的样子。可史铁生不是这样,其笑容灿烂至今仍清晰定格在我的脑海中,挥之不去。他丝毫没有怨天尤人的迹象,言谈举止平和。那天编辑部留他在食堂吃饭,我们编辑部能围过来的都围过来了,挤得桌子上都伸不开筷子。

后来史铁生因这篇小说不仅被文坛关注,还让许多读者关注。他“下乡”时的不幸致使下肢瘫痪,使他的作品比常人多了一层思考。这层思考,与我们那个时代常常教育的身残志坚不同,更多的是有关生命的含义。

我和史铁生先生并不熟,那时编辑部对作家都是责任编辑制。牛志强是史铁生的责任编辑,他一提起史铁生就兴奋得像个孩子,笑声成串,永远说不尽各类相关的话题。记得有一次他带我去史铁生地坛附近的家,房间拥挤不堪,轮椅出入还需要人抬,十分不便,史铁生坐在轮椅上总是仰着头看我们,这让我揪心并尽快坐下来。临近饭口,史铁生非要留我们在家吃饭,那时还不兴去餐馆,我们再三推辞才走出他那间低矮的小屋。我当时感受多多,只是今天反倒说不出什么了。再后来我离开了《青年文学》,再想看史铁生只好看他的作品了。上世纪80年代,作家和作协到处都充盈着神圣感,山门一说是作家会让人肃然起敬。那时候明星都不如作家受欢迎,靠脸蛋儿的不如靠脑子的是社会的共识。可惜这共识到90年代就分道扬镳

了,金钱至上的社会价值观让作家们一个个下海,不下海也羡慕下海的。作家的神圣光环逐渐褪去了,趾高气扬的作家们开始低头耷脑了,社会地位渐渐走低,于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们也踏上了红尘滚滚的道路。

史铁生由于摇着轮椅,落在了后面。古人常说福祸相倚,瘫痪这祸到了这会儿竟然成了史铁生的福分。生命含义的这层思考,让他比正常人更能清晰地知晓写作的含义,让他更加放不下手中的这支笔。

史铁生在最苦闷的日子里会去地坛“默坐呆想”,任何一个身体健康的作家不会如此苦行。一个瘫痪、每周透析三次的人命若琴弦,离死亡有多远恐怕只有身临其境才能知晓,史铁生以平静的口吻说:“死是一件无须乎着急去做的事,是一件无论怎样耽搁也不会错过了的事,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


相关文章

  • 初中必读书目 1
  • 效实中学课余学生阅读推荐书目 推荐书目中某些书,可用该作家的类似作品替换,如周国平的<人生哲思语编>可以用其<守望的距离><爱与孤独><周国平哲理美文>等替换. 推荐书目中没有涉及的作家,如闻 ...查看


  • 史铁生作文素材积累
  • 史铁生,1951年1月4日出生于北京,河北涿县(今涿州市)人,.是中国电影编剧,著名小说家,文学家.生前曾任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驻会作家,中国作家协会第五.六.七届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国残疾人作家协会副主席.1958年入北京东城区王大人胡同小 ...查看


  • 史铁生祭:一个健康的中国作家去了
  • 一个健康的中国作家去了 史铁生祭 赵国君 一 <法学教授及其夫人>是史铁生的第一篇小说,1978年,正值解冻之际,"之死先生"与"之死夫人"的心理错综复杂,欲言又止,欲说不能,小说写得很伤 ...查看


  • 史铁生去世器官将捐献 家属不举行遗体告别仪式
  • 2010-12-31 14:40:00 来源: 中国新闻网(北京) 跟贴 5 条 手机看新闻 核心提示:著名作家史铁生12月30日下午突发脑溢血去世.根据史铁生生前遗愿,他的脊椎.大脑将捐给医学研究:他的肝脏将捐给有需要的患者.史铁生夫人表 ...查看


  • [秋天的怀念]学案 1
  • <秋天的怀念>学案 一.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梳理文章脉络,初步领悟文章表达特色,潜心含义,提高阅读能力.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文中深沉无私的母爱和所蕴含的自强不息.热爱生活的精神. 二. ...查看


  • 初中毕业生学1
  • 初中毕业生学业(升学)考试训练题 语文(三)试题卷 (全卷总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姓名: 年级: 学号: 一.积累与运用(30分) 1.汉字积累--下列词语中加点字读音完全相同的一项是(3分)( ) A.参加 人参 参差 参天 ...查看


  • [人为什么活着]作业]
  • 史铁生存在状态及为什么活着的思考 王赛 土资1201 摘要:史铁生是一位思考型作家.在纸与笔的世界里, 他从个体出发构建了人本困境下的精神家园, 历经精神炼狱, 从容地完成了形而上的艰难求索, 从而以理性与智慧发掘出"过程即目的& ...查看


  • 史铁生的精神空间
  • 第3期 №3 宜宾学院学报 JournalofYibinUniversity March.2009 29 史铁生的精神空间 程志军 (广西师范学院文学院,南宁摘要:史铁生是一位思考型作家.在纸与笔的世界里,,,从容地完成了形而上的艰难求索, ...查看


  • 心态篇作文素材
  • "心态"作文素材 (一) 一位业务员在体检后,被医生宣判得了癌症,只有三个月的寿命了.惊慌之余,他冷静地思考如何安排剩下的时日.他终于下定决心,打算不动声色,平静地过完最后的人生旅程,留下一个好名声.于是在公司忠于职守,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