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五年计划"看中国的区域经济战略

  摘要:在我国各个发展阶段实施的“五年计划”中,区域经济发展战略都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从“一五计划”到“十二五规划”,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经历了均衡发展、非均衡发展、统筹协调发展的历史变迁,对中国经济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均衡发展 非均衡发展 协调发展      中国继2009年经济成功保持8%增长后,2010年国民经济呈快速增长态势,在“十一五”顺利实施之后又迎来了新的起点,即“十二五规划”。当前我国正面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在这样的两个“时期”如何统筹好两个大局,把握好两个市场,实现全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各区域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有效改善民生,关键就在于我们将实施什么样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纵观中国经济的发展历程,每一阶段不但包含具体的“五年计划”的制定实施,而且也反映了不同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   一、“一五”至“五五”时期的区域经济均衡发展战略   新中国成立之初,全国70%以上的工业集中在国土面积不到12%的东部沿海地区,而辽阔的内地,尤其是西部地区,几乎没有什么近代工业。为尽快实现工业化,同时为了备战,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根据当时国内、国际形势,以平衡发展为指导,制定了区域经济均衡发展战略,即把生产力落后的内地作为经济建设的重点,通过生产力的均衡布局,缩小沿海与内地的差距,追求地区的同步发展和自成体系。   从“一五”计划(1953―1957年)到“五五”(1976―1980年)计划,经济发展战略的主导思想是优先发展重工业,尽快实现工业化,当时所实施的“区域经济均衡发展”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重点加强内地投资建设,改变生产力区域分布不均的状况。二是强调建立区域独立的工业体系。“一五”时期,国家兴建的694个工业建设项目中,有472个分布在内地,占总额的68%。“二五”时期再增加了10%。三是以“三线”建设为重点,战略布局急剧向西转移。20世纪60年代初,中苏关系恶化,出于战略考虑,“三五”计划做出了全国按照一、二、三线进行整体布局,集中力量建设“三线”地区的决策,全国将近1500家大型企业,40%以上分布在三线地区。三线建设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中国生产力布局,打下了西部现代工业的基础。   二、“六五”至“八五”时期的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战略   20世纪70年代初,我国对外关系开始改善,面临的国际环境发生了较大变化,沿海一些省份的投资有较大回升,投资集中于“大三线”的强度有所减缓。改革开始,邓小平提出了“让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和“沿海和内地两个大局”的区域发展模式,在我国实施了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战略:即优先发展沿海发达地区,在一定时间内保持地区之间适度的经济差距,然后有次序地发展中西部地区,最终实现全国经济的共同发展。   “六五”(1981―1985)计划明确提出要积极利用沿海地区的基础,充分发挥其特长,带动内地经济发展,并开始采取措施向沿海地区倾斜。“七五”计划首次明确地体现了效率优先、非均衡发展的战略思想,并且第一次把全国划分为东、中、西部三大经济地带,优先发展东部,以东部发展带动中、西部发展,使生产力和区域经济布局由东向西逐步作梯度推移。由于国家在投资和政策上的双重倾斜,加之沿海省区较好的发展条件,以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为中心的两大区域经济增长中心迅速形成。   三、“九五”至“十五”时期的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   非均衡发展战略带来经济的高速增长,但日趋扩大的地区差距也成为我国经济进一步发展的制约。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最终确立,东、中、西之间的发展差距进一步拉大。为了缩小这种差距,保持经济健康、持续发展,国家开始实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即在继续保持东部沿海地区旺盛发展势头的前提下,重点开发西部。   “九五”计划中明确提出:把“坚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逐步缩小地区发展差异”作为今后区域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针,以全方位对外开放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为主要特征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开始形成。“九五”计划强调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和区域内在联系以及自然地理的特点,以交通要道和中心城市为依托,逐步形成长江三角洲、环渤海地区、东南沿海地区、西南和华南部分省区、东北地区、中部五省区和西北地区等7个跨省区市的经济区域,并对缩小地区差距问题出台了具体措施。1999年9月,党的十五届四中全会正式提出西部大开发战略,2000年3月,九届人大三次会议对西部大开发作了重要战略部署,西部大开发正式实施并产生巨大影响,这也为科学发展观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系统的实践经验。   四、“十一五”与“十二五”时期的区域统筹协调发展战略   相对于1990年代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可以将现阶段及未来五年的战略称为区域经济统筹协调发展战略。这一战略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突出了“五个统筹”,突出了加强经济社会发展的薄弱环节,突出了人民群众关注的切身利益问题,突出了民生工程建设。   “十一五”规划关于区域经济发展的总体方针是“坚持实施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并且要“逐步形成主体功能定位清晰,东中西良性互动,公共服务和人民生活水平差距趋向缩小的区域协调发展格局”。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的区域统筹协调发展战略的独特性在于:   (一)区域发展要重视“五个统筹”   第一,统筹城乡发展。我国城市正在成为区域经济的增长极,城乡差别加大,统筹城乡发展显得更为迫切。第二,统筹区域发展,就是要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发展基础和潜力,按照发挥比较优势、加强薄弱环节、享受均等化基本公共服务的要求,逐步形成东中西部差距趋向缩小的区域协调发展格局。第三,统筹经济社会发展,就是要解决经济与社会发展不协调的问题,如:经济增长快而社会事业发展慢,经济增长与收入分配不同步等。第四,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就是要解决人口增长与自然环境承载的矛盾,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第五,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就是要在新的发展阶段,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和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和竞争,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二)主体功能区的划分是一大创新   “十一五规划”将我国全部国土空间划分为优先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四类主体功能区。优先开发区域要成为全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龙头和我国参与经济全球化的主体区域,重点开发区域要成为支撑全国经济发展和人口集聚的重要载体,限制开发区域要成为全国或区域性的重要生态功能区,禁止开发区域严禁不符合主体功能定位的开发活动。就东、中、西三大区域内部差异来说,每个区域内部都可划分面积不等的四类主体功能区。但从宏观区域规划的角度看,东部沿海地区应属于优先开发区域,中部地区应属于重点开发区域,西部地区应属于限制开发区域,各类自然保护区、世界自然和文化遗产、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森林公园和地质公园是属于禁止开发区域。可以说,这是国家根据历史发展的经验教训、区域经济建设的成败得失,运用多种学科理论,遵循几十年来的社会实践,科学规划国土资源的一个典范。   (三)改善民生成为“十二五”的重点   中国正处于经济社会的转型期,科学发展将仍是经济发展的主题。 “十二五”时期的发展是经济社会的统筹发展,人和自然的进一步和谐发展,城乡差距进一步缩小发展,国内外求同存异,积极合作的发展,各个区域团结协作、优势互补的发展的深化。因此,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自然成为重点,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成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建设节约型社会、环境友好型社会是着力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人民追求的目标点。此外“十二五”规划最大的亮点就是实现“民富”,这是对过去的十一个“五年计划”所强调的“国富”目标的改变。“十二五”规划强调要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充分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以人为本”思想,经济增长和发展的目的不仅仅是让国家的综合实力不断增强,更重要的是让人得以全面协调发展,改善民生就是为了让人民得到更多的实惠,进而实现全面发展,这也充分体现了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公平”性。当然,保障和改善民生不是不发展,而是要建立在增长方式转变基础上的科学发展,是追求经济效率和社会效益的发展。从当前的全国经济建设的部署看,十二五期间,中国的区域经济发展将是科学发展指导下的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①梁剑峰. 毛泽东区域经济均衡发展战略简论[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2008(1):55―56.   ②张映芹. 邓小平区域经济思想探析[J].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2005(2)68-69.   ③秦朝军. 从非均衡发展到协调发展―简析江泽民的区域经济思想[J].三峡大学学报,2004(6):77   ④张小艳. 从平衡到科学发展―中国区域经济政策的伟大实践[J].喀什师范学院学报,2009(5)   (张小艳,1976年生,甘肃庆阳人,喀什师范学院法政系讲师。研究方向:区域经济规划与管理)

  摘要:在我国各个发展阶段实施的“五年计划”中,区域经济发展战略都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从“一五计划”到“十二五规划”,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经历了均衡发展、非均衡发展、统筹协调发展的历史变迁,对中国经济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均衡发展 非均衡发展 协调发展      中国继2009年经济成功保持8%增长后,2010年国民经济呈快速增长态势,在“十一五”顺利实施之后又迎来了新的起点,即“十二五规划”。当前我国正面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在这样的两个“时期”如何统筹好两个大局,把握好两个市场,实现全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各区域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有效改善民生,关键就在于我们将实施什么样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纵观中国经济的发展历程,每一阶段不但包含具体的“五年计划”的制定实施,而且也反映了不同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   一、“一五”至“五五”时期的区域经济均衡发展战略   新中国成立之初,全国70%以上的工业集中在国土面积不到12%的东部沿海地区,而辽阔的内地,尤其是西部地区,几乎没有什么近代工业。为尽快实现工业化,同时为了备战,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根据当时国内、国际形势,以平衡发展为指导,制定了区域经济均衡发展战略,即把生产力落后的内地作为经济建设的重点,通过生产力的均衡布局,缩小沿海与内地的差距,追求地区的同步发展和自成体系。   从“一五”计划(1953―1957年)到“五五”(1976―1980年)计划,经济发展战略的主导思想是优先发展重工业,尽快实现工业化,当时所实施的“区域经济均衡发展”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重点加强内地投资建设,改变生产力区域分布不均的状况。二是强调建立区域独立的工业体系。“一五”时期,国家兴建的694个工业建设项目中,有472个分布在内地,占总额的68%。“二五”时期再增加了10%。三是以“三线”建设为重点,战略布局急剧向西转移。20世纪60年代初,中苏关系恶化,出于战略考虑,“三五”计划做出了全国按照一、二、三线进行整体布局,集中力量建设“三线”地区的决策,全国将近1500家大型企业,40%以上分布在三线地区。三线建设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中国生产力布局,打下了西部现代工业的基础。   二、“六五”至“八五”时期的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战略   20世纪70年代初,我国对外关系开始改善,面临的国际环境发生了较大变化,沿海一些省份的投资有较大回升,投资集中于“大三线”的强度有所减缓。改革开始,邓小平提出了“让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和“沿海和内地两个大局”的区域发展模式,在我国实施了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战略:即优先发展沿海发达地区,在一定时间内保持地区之间适度的经济差距,然后有次序地发展中西部地区,最终实现全国经济的共同发展。   “六五”(1981―1985)计划明确提出要积极利用沿海地区的基础,充分发挥其特长,带动内地经济发展,并开始采取措施向沿海地区倾斜。“七五”计划首次明确地体现了效率优先、非均衡发展的战略思想,并且第一次把全国划分为东、中、西部三大经济地带,优先发展东部,以东部发展带动中、西部发展,使生产力和区域经济布局由东向西逐步作梯度推移。由于国家在投资和政策上的双重倾斜,加之沿海省区较好的发展条件,以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为中心的两大区域经济增长中心迅速形成。   三、“九五”至“十五”时期的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   非均衡发展战略带来经济的高速增长,但日趋扩大的地区差距也成为我国经济进一步发展的制约。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最终确立,东、中、西之间的发展差距进一步拉大。为了缩小这种差距,保持经济健康、持续发展,国家开始实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即在继续保持东部沿海地区旺盛发展势头的前提下,重点开发西部。   “九五”计划中明确提出:把“坚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逐步缩小地区发展差异”作为今后区域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针,以全方位对外开放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为主要特征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开始形成。“九五”计划强调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和区域内在联系以及自然地理的特点,以交通要道和中心城市为依托,逐步形成长江三角洲、环渤海地区、东南沿海地区、西南和华南部分省区、东北地区、中部五省区和西北地区等7个跨省区市的经济区域,并对缩小地区差距问题出台了具体措施。1999年9月,党的十五届四中全会正式提出西部大开发战略,2000年3月,九届人大三次会议对西部大开发作了重要战略部署,西部大开发正式实施并产生巨大影响,这也为科学发展观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系统的实践经验。   四、“十一五”与“十二五”时期的区域统筹协调发展战略   相对于1990年代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可以将现阶段及未来五年的战略称为区域经济统筹协调发展战略。这一战略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突出了“五个统筹”,突出了加强经济社会发展的薄弱环节,突出了人民群众关注的切身利益问题,突出了民生工程建设。   “十一五”规划关于区域经济发展的总体方针是“坚持实施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并且要“逐步形成主体功能定位清晰,东中西良性互动,公共服务和人民生活水平差距趋向缩小的区域协调发展格局”。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的区域统筹协调发展战略的独特性在于:   (一)区域发展要重视“五个统筹”   第一,统筹城乡发展。我国城市正在成为区域经济的增长极,城乡差别加大,统筹城乡发展显得更为迫切。第二,统筹区域发展,就是要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发展基础和潜力,按照发挥比较优势、加强薄弱环节、享受均等化基本公共服务的要求,逐步形成东中西部差距趋向缩小的区域协调发展格局。第三,统筹经济社会发展,就是要解决经济与社会发展不协调的问题,如:经济增长快而社会事业发展慢,经济增长与收入分配不同步等。第四,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就是要解决人口增长与自然环境承载的矛盾,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第五,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就是要在新的发展阶段,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和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和竞争,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二)主体功能区的划分是一大创新   “十一五规划”将我国全部国土空间划分为优先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四类主体功能区。优先开发区域要成为全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龙头和我国参与经济全球化的主体区域,重点开发区域要成为支撑全国经济发展和人口集聚的重要载体,限制开发区域要成为全国或区域性的重要生态功能区,禁止开发区域严禁不符合主体功能定位的开发活动。就东、中、西三大区域内部差异来说,每个区域内部都可划分面积不等的四类主体功能区。但从宏观区域规划的角度看,东部沿海地区应属于优先开发区域,中部地区应属于重点开发区域,西部地区应属于限制开发区域,各类自然保护区、世界自然和文化遗产、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森林公园和地质公园是属于禁止开发区域。可以说,这是国家根据历史发展的经验教训、区域经济建设的成败得失,运用多种学科理论,遵循几十年来的社会实践,科学规划国土资源的一个典范。   (三)改善民生成为“十二五”的重点   中国正处于经济社会的转型期,科学发展将仍是经济发展的主题。 “十二五”时期的发展是经济社会的统筹发展,人和自然的进一步和谐发展,城乡差距进一步缩小发展,国内外求同存异,积极合作的发展,各个区域团结协作、优势互补的发展的深化。因此,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自然成为重点,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成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建设节约型社会、环境友好型社会是着力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人民追求的目标点。此外“十二五”规划最大的亮点就是实现“民富”,这是对过去的十一个“五年计划”所强调的“国富”目标的改变。“十二五”规划强调要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充分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以人为本”思想,经济增长和发展的目的不仅仅是让国家的综合实力不断增强,更重要的是让人得以全面协调发展,改善民生就是为了让人民得到更多的实惠,进而实现全面发展,这也充分体现了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公平”性。当然,保障和改善民生不是不发展,而是要建立在增长方式转变基础上的科学发展,是追求经济效率和社会效益的发展。从当前的全国经济建设的部署看,十二五期间,中国的区域经济发展将是科学发展指导下的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①梁剑峰. 毛泽东区域经济均衡发展战略简论[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2008(1):55―56.   ②张映芹. 邓小平区域经济思想探析[J].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2005(2)68-69.   ③秦朝军. 从非均衡发展到协调发展―简析江泽民的区域经济思想[J].三峡大学学报,2004(6):77   ④张小艳. 从平衡到科学发展―中国区域经济政策的伟大实践[J].喀什师范学院学报,2009(5)   (张小艳,1976年生,甘肃庆阳人,喀什师范学院法政系讲师。研究方向:区域经济规划与管理)


相关文章

  • 从韩国申遗看中国文化
  • 从韩国申遗看中国文化 摘要:韩国申遗项目有盗用中华文化的嫌疑,引发了国内关于中华文化的热议和反思.对比韩国对待传统文化的积极保护和传承态度,国内的文化保护却显得单薄无力.特别是在全球化的今天,在外来文化的冲击下,人们开始淡忘了中华文化的深层 ...查看


  • 钱兴坤:看中国石油如何"以绿色的方式生产清洁能源"
  • 帮助 中国石油经济技术研究院(ETRI)党委书记钱兴坤在代表中国石油发表的演讲中,以"奉献能源,创造和谐"为题阐释了中国石油绿色发展实践.现摘录核心内容如下: 1实施绿色发展战略,彰显责任担当 作为国有能源企业,保护祖国 ...查看


  • 如何看中国国际地位新变化
  • 如何看中国国际地位新变化.txt你出生的时候,你哭着,周围的人笑着:你逝去的时候,你笑着,而周围的人在哭!喜欢某些人需要一小时,爱上某些人只需要一天,而忘记一个人得用一生如何看中国国际地位新变化 徐 步 国际地位是指一个国家在国际体系中所处 ...查看


  • 从睦邻政策看中国在南海问题上的立场和主张_郭渊
  • 2004年12月 第14卷 第4期中国边疆史地研究China.sBorderlandHistoryandGeographyStudiesDec12004Vol114No14从睦邻政策看中国在南海问题上的立场和主张 郭 渊 中国在南海问题上所 ...查看


  • 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及其政策取向_朱瑞博
  • MACROECONOMY 宏观经济 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 * 及其政策取向 Chinese Strategic Emerging Industries' Cultivating and Policy Tropism 朱瑞博 内容提要 全球 ...查看


  • 为何世界500强药企都看中杭州这块风水宝地?
  • 为何世界500强药企都看中杭州这块风水宝地? [提要] 继世界500强企业法国赛诺菲集团首席执行官魏巴赫来杭之后,经过近期紧锣密鼓地洽谈对接,好戏连台上演:4月15日,世界500强企业,以生产抗癌等药物闻名的瑞士罗氏制药集团亚洲区总裁卢克· ...查看


  • 2015年城市发展重庆分析报告
  • 2015 分析报告 2015年7月 年城市发展重庆 目 录 一.重庆发生了什么变化 ........................................................................ 5 1.这 ...查看


  • 傅涛:世界环保产业 还要看中国
  • 文章导读 中国的环保产业开放了所有环节,政.企界面的不断上移,推动了环境治理需求的大量释放,推动了环境服务企业的发展壮大.同时,中国的资本市场认可A方阵.B方阵企业的价值,助推了企业与产业的快速发展. 来源:中国水网  作者:肖琼 北控用1 ...查看


  • 中国和平崛起的新道路
  • 如何看待中国的崛起?国际社会对此议论纷纷.在此,我就"中国和平崛起新道路"这个总命题,从以下三个方面阐述我的一些思考:--怎样看中国的发展,--怎样看中国的崛起道路,--怎样看中国崛起与中欧关系.(一)第一个方面,怎样看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