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观察与理论的关系问题上都有哪几种观点?我们如何去看待这二者的关系问题?
关于观察过程中是否能排除理论影响的问题存在两种不同的认识。
一种观点认为,必须把观察和理论严格区分开来,观察不应受任何理论因素和主观想法的干扰,而保持它绝对的客观性。(只承认观察的客观性,而否定其主观性)
17世纪的培根主张要进行不受理论制约的纯粹的观察;
现代西方科学哲学中的逻辑经验主义学派提出不受任何理论影响的中性观察;
另一种观点认为,观察渗透着理论,观察离不开理论的指导
现代科学哲学家波普尔、汉森、库恩等人
他们认为纯粹的中性观察是根本不存在的
爱因斯坦也认为:“是理论决定我们能够观察到的东西„„只有理论,即只有关于自然规律的知识,才能使我们从感觉印象中推论出基本现象来”
从具体的科学研究过程来看,观察是离不开理论指导的,观察渗透着理论,具体表现为:
① 理论对观察有定向作用。观察实验的构思与设计是在一定的理论知识指导下进行的。
② 观察者要受到背景知识影响。观察不仅仅是获取信息的过程,还有对信息的选择、加工和提取问题。对于同一个被观察对象,由于观察者原有的理论、知识和经验不同,因而对于信息的分析和提取也可能不同。
俗话说:“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对同一张CT 胸卡,病人看到的内容与医生看到的差别就很大。
③ 对观察结果的陈述渗透着理论。任何观察结果都要通过观察语言来记录和表达,而最终进入科学理论中。观察语言是一种客观描述,但也有主观解释的成分。 如:当临床医生用血栓概念来陈述其观察结果时,这时临床观察实际上已走进病理学的框架之内,要受到已有的病理学理论知识的支配和影响。
坚持观察的客观性和强调观察离不开理论的指导,二者在本质上一致的。正确的理论对人们的认识活动有一定的指导作用,如果我们硬要把观察与理论割裂开来,那这种观察只能是一种盲目的、没有科学性的观察。
谈谈历史上对于观察的几种错误观点,及观察的主观性和客观性? 历史上有两种错误观点
⒈否定观察的客观性
①古希腊柏拉图的理念论
他把世界分为可知世界和可见世界,认为观察到的具体事物是不真实的,只有通过理性认识到的“理念”才是永恒不变、唯一真实绝对存在的
②中世纪一些经院哲学家
他们只相信书中的教条,而不相信观察到的事实
③近代唯理论者笛卡儿
他认为观察不可靠,只有理念才是可靠的
⒉否定观察的主观性
①经验论者和一些科学家
主要代表是培根、洛克、赫胥黎
②逻辑经验主义
他们把科学分为观察层次和理论层次,把这两个层次截然分开了,违背了可观察性原理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观察的过程实际上是主体(观察者)与客体(被观察对象)相互作用的过程。
观察的主观性
观察的主观性是由观察的概念(即观察是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和主体感知的特性所决定的,主要表现为:
⒈感觉的局限性和错觉
感官都有一定的感觉阀值,只能接收有限范围的信息;感官的反应速度有限,难以及时、准确地观察和记录高速运动或瞬间出现地自然现象;对运动极慢的物体也很难观察;感官的感觉灵敏度也不高,不能进行较精确的定量观察。而且感官的局限性容易产生错觉。
主要例子有:
灰色的幽灵,爱宾毫斯错觉,庞佐错觉,黑灵错觉,厄任斯错觉
⒉知觉地选择性
在观察过程种,对同一现象,由于知觉的选择性和主动性往往会得到完全不同的主体印象
例:
人头和花瓶双关图,少女与老妇双关图,变幻立方体
⒊背景知识
背景知识决定了主体能够观察到什么。如果没有经过一定的科学训练,没有必要背景知识,就往往导致观察失误,甚至视而不见。(X 光片、化石、听外语)
⒋观察仪器
观察仪器对观察的影响具有二重性
一方面是人的感官的延长,大大扩大了人的视野,提高了观察的精确度,克服了直接观察的局限性、主观性和模糊性;另一方面,观察仪器又会引起观察失误 例:在望远镜刚发明时,由于像差和色差的缘故,使开普勒看到的火星显方形
观察的客观性
观察的客观性指:人们通过观察实验所获得的科学事实的客观性(即这些科学事实是对客观事物的正确反映) 。
⒈观察必须具有可重复性
从科学角度看,可重复即为真。可重复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严格的科学检验 例:1969年韦伯经过上千次的观察和测量后才发现了引力波
⒉观察必须以正确理论为指导
观察总是渗透着理论的, 在观察中如果以正确反映客观事物本质的理论为指导, 则在一定程度上保证观察的客观性; 相反, 当不完备甚至错误的理论或观点渗透到观察之中时, 就会导致错误观察
主要表现:先入为主、无意过失
例:米歇尔参量ρ的测量 ρ=0.75
《严新气功现象》镅(Am )-241的衰变计算率因受气功影响上升0.28%或下降
1.35%,实验误差为0.19%(没遵循双盲法则)
⒊观察必须全面、系统
这就是说,应当从事物的空间分布上,观察事物的各个方面和全体;从事物本身的关系及其与其他事物的相互关系上,观察事物的整体特征及其在环境中的表现;从事物的时间演化上,观察事物变化发展的各个阶段或全过程。 例:竺可桢的《物候学》和《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
1974-1978年,美国天文学家泰勒等;射电脉冲双星的发现(PSR1913+16)经上千次观测,发现其轨道周期减少率为万亿分之三,从而间接地验证了引力波的存在
⒋必须选择典型的观察对象和条件
由于客观事物往往非常复杂,其本质常常被纷繁的现象所掩盖,所以,要想顺利揭示事物的本质,就必须暂时撇开与当前观察无关的内容,撇开次要过程和干扰因素,使事物的自然状态变成比较纯粹的形态,让其主要过程充分暴露出来。 例:1676年,丹麦天文学家雷默选择木星作为观察对象,测定光速 1909年,美国的摩尔根选择了果蝇作为研究遗传学的实验材料
开普勒选择火星作为研究对象,从而发现行星运动三定律
⒌必须选用完备、先进的观测技术和仪器
现代仪器越来越完备、先进,其精度越来越高,可观察范围越来越大,这样就能更准确、更客观地记录客观的运动状态。而且,由于先进技术、自动化设备和计算机地运用,观察者所观察到的已不是原始的图像和数据,而是经过计算机处理过的数据。这样,即扩大了观察的视野,又避免了某些主观差错。
在观察与理论的关系问题上都有哪几种观点?我们如何去看待这二者的关系问题?
关于观察过程中是否能排除理论影响的问题存在两种不同的认识。
一种观点认为,必须把观察和理论严格区分开来,观察不应受任何理论因素和主观想法的干扰,而保持它绝对的客观性。(只承认观察的客观性,而否定其主观性)
17世纪的培根主张要进行不受理论制约的纯粹的观察;
现代西方科学哲学中的逻辑经验主义学派提出不受任何理论影响的中性观察;
另一种观点认为,观察渗透着理论,观察离不开理论的指导
现代科学哲学家波普尔、汉森、库恩等人
他们认为纯粹的中性观察是根本不存在的
爱因斯坦也认为:“是理论决定我们能够观察到的东西„„只有理论,即只有关于自然规律的知识,才能使我们从感觉印象中推论出基本现象来”
从具体的科学研究过程来看,观察是离不开理论指导的,观察渗透着理论,具体表现为:
① 理论对观察有定向作用。观察实验的构思与设计是在一定的理论知识指导下进行的。
② 观察者要受到背景知识影响。观察不仅仅是获取信息的过程,还有对信息的选择、加工和提取问题。对于同一个被观察对象,由于观察者原有的理论、知识和经验不同,因而对于信息的分析和提取也可能不同。
俗话说:“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对同一张CT 胸卡,病人看到的内容与医生看到的差别就很大。
③ 对观察结果的陈述渗透着理论。任何观察结果都要通过观察语言来记录和表达,而最终进入科学理论中。观察语言是一种客观描述,但也有主观解释的成分。 如:当临床医生用血栓概念来陈述其观察结果时,这时临床观察实际上已走进病理学的框架之内,要受到已有的病理学理论知识的支配和影响。
坚持观察的客观性和强调观察离不开理论的指导,二者在本质上一致的。正确的理论对人们的认识活动有一定的指导作用,如果我们硬要把观察与理论割裂开来,那这种观察只能是一种盲目的、没有科学性的观察。
谈谈历史上对于观察的几种错误观点,及观察的主观性和客观性? 历史上有两种错误观点
⒈否定观察的客观性
①古希腊柏拉图的理念论
他把世界分为可知世界和可见世界,认为观察到的具体事物是不真实的,只有通过理性认识到的“理念”才是永恒不变、唯一真实绝对存在的
②中世纪一些经院哲学家
他们只相信书中的教条,而不相信观察到的事实
③近代唯理论者笛卡儿
他认为观察不可靠,只有理念才是可靠的
⒉否定观察的主观性
①经验论者和一些科学家
主要代表是培根、洛克、赫胥黎
②逻辑经验主义
他们把科学分为观察层次和理论层次,把这两个层次截然分开了,违背了可观察性原理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观察的过程实际上是主体(观察者)与客体(被观察对象)相互作用的过程。
观察的主观性
观察的主观性是由观察的概念(即观察是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和主体感知的特性所决定的,主要表现为:
⒈感觉的局限性和错觉
感官都有一定的感觉阀值,只能接收有限范围的信息;感官的反应速度有限,难以及时、准确地观察和记录高速运动或瞬间出现地自然现象;对运动极慢的物体也很难观察;感官的感觉灵敏度也不高,不能进行较精确的定量观察。而且感官的局限性容易产生错觉。
主要例子有:
灰色的幽灵,爱宾毫斯错觉,庞佐错觉,黑灵错觉,厄任斯错觉
⒉知觉地选择性
在观察过程种,对同一现象,由于知觉的选择性和主动性往往会得到完全不同的主体印象
例:
人头和花瓶双关图,少女与老妇双关图,变幻立方体
⒊背景知识
背景知识决定了主体能够观察到什么。如果没有经过一定的科学训练,没有必要背景知识,就往往导致观察失误,甚至视而不见。(X 光片、化石、听外语)
⒋观察仪器
观察仪器对观察的影响具有二重性
一方面是人的感官的延长,大大扩大了人的视野,提高了观察的精确度,克服了直接观察的局限性、主观性和模糊性;另一方面,观察仪器又会引起观察失误 例:在望远镜刚发明时,由于像差和色差的缘故,使开普勒看到的火星显方形
观察的客观性
观察的客观性指:人们通过观察实验所获得的科学事实的客观性(即这些科学事实是对客观事物的正确反映) 。
⒈观察必须具有可重复性
从科学角度看,可重复即为真。可重复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严格的科学检验 例:1969年韦伯经过上千次的观察和测量后才发现了引力波
⒉观察必须以正确理论为指导
观察总是渗透着理论的, 在观察中如果以正确反映客观事物本质的理论为指导, 则在一定程度上保证观察的客观性; 相反, 当不完备甚至错误的理论或观点渗透到观察之中时, 就会导致错误观察
主要表现:先入为主、无意过失
例:米歇尔参量ρ的测量 ρ=0.75
《严新气功现象》镅(Am )-241的衰变计算率因受气功影响上升0.28%或下降
1.35%,实验误差为0.19%(没遵循双盲法则)
⒊观察必须全面、系统
这就是说,应当从事物的空间分布上,观察事物的各个方面和全体;从事物本身的关系及其与其他事物的相互关系上,观察事物的整体特征及其在环境中的表现;从事物的时间演化上,观察事物变化发展的各个阶段或全过程。 例:竺可桢的《物候学》和《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
1974-1978年,美国天文学家泰勒等;射电脉冲双星的发现(PSR1913+16)经上千次观测,发现其轨道周期减少率为万亿分之三,从而间接地验证了引力波的存在
⒋必须选择典型的观察对象和条件
由于客观事物往往非常复杂,其本质常常被纷繁的现象所掩盖,所以,要想顺利揭示事物的本质,就必须暂时撇开与当前观察无关的内容,撇开次要过程和干扰因素,使事物的自然状态变成比较纯粹的形态,让其主要过程充分暴露出来。 例:1676年,丹麦天文学家雷默选择木星作为观察对象,测定光速 1909年,美国的摩尔根选择了果蝇作为研究遗传学的实验材料
开普勒选择火星作为研究对象,从而发现行星运动三定律
⒌必须选用完备、先进的观测技术和仪器
现代仪器越来越完备、先进,其精度越来越高,可观察范围越来越大,这样就能更准确、更客观地记录客观的运动状态。而且,由于先进技术、自动化设备和计算机地运用,观察者所观察到的已不是原始的图像和数据,而是经过计算机处理过的数据。这样,即扩大了观察的视野,又避免了某些主观差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