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对中国经济的影响研究

  摘要: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简称TPP)是当前对世界经济和中国经济格局潜在影响最大的区域一体化安排。2015年10月,TPP谈判各方终于达成贸易协定,同意大幅降低投资、贸易壁垒和确立新的商业规则,并希望以此为样本重塑亚太乃至全球贸易规则。由美国主导的TPP作为另一竞争性的地区自由贸易机制参与到亚太自贸区建设当中,挑战了亚太区域原有地区合作机制的地位和作用。本文简要叙述TPP的发展历程,揭示美国主导TPP的动机,分析TPP发展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并提出了战略性的发展对策。   关键词: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中国经济;影响   一、TPP的发起和最新进展   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Trans-Pacific Partnership Agreement,TPP)是由亚太经济合作会议成员国中的新西兰、新加坡、智利和文莱四国发起,从2002年开始酝酿的一组多边自由贸易协定,原名亚太自由贸易区,旨在促进亚太地区的贸易自由化。四国在2006年缔结P4协定。   美国于2008年2月宣布加入,2009年11月,美国正式提出扩大跨太平洋伙伴关系计划。美国借助TPP的已有协议,开始推行自己的贸易议题,全方位主导TPP谈判。   2015年,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12个谈判国(文莱、智利、新西兰、新加坡、美国、澳大利亚、秘鲁、马来西亚、越南、墨西哥、加拿大、日本)达成基本协议,同意进行自由贸易,并在投资及知识产权等广泛领域统一规范。12个成员国GDP之和接近全球GDP的40%,其贸易总额占全球贸易额的50%,直接投资总额占全球的30%。TPP将成为世界最大的自由贸易区,对东亚一体化进程和中国将产生重要影响。   TPP的最终目标是要建成亚太地区市场准入水平更高、竞争政策范围更广、知识产权保护力度更大、劳工和环境标准更严、争端解决约束力更强的高标准自由区。该协议覆盖了原产地原则、贸易救济、动植物检疫、技术贸易壁垒、服务贸易、知识产权、政府采购和竞争政策等广泛议题,是高规格、高标准的自由贸易协定。   二、美国主导TPP的战略目的   1、摆脱自身经济困境   美国2015年9月季调后CPI月率仅为-0.2%,远低于美联储2%的目标水平。扣除能源与食品价格后的核心通胀年率在9月也低于2%。在2015年第二季度,美国经济增长了3.9%,但目前大多数经济学家预计美国经济在第三季度仅增长1%①。由此可见,美国在经济危机后并未明显走向复苏,并且随着全球经济增长放缓,美国经济可能会受到其他国家的拖累。   亚太地区一直是美国制造业产品、农产品和服务业的主要出口市场。亚太地区人口数占全球的40%,占全球贸易总额的45%。据亚太经社会发表的报告显示,亚太发展中经济体的增长在2015年将出现上扬,预计平均增长率为5.8%②,这意味着亚太地区有巨大的市场潜力。2010年初,奥巴马签署了“国家出口行动计划”(National Export Initiative)行政令,提出在今后5年的时间内使美国出口额翻一番的目标,这将为美国创造200万个就业机会,而亚太地区是实现这一目标的主要地方。但有迹象显示,近年来亚太地区主要是东亚地区内部贸易增长很快,美国在这个地区的贸易份额呈缩小趋势。美国担心自己有可能被排斥在亚太地区巨大的贸易市场之外,这将使美国每年蒙受250亿美元的出口损失。奥巴马声称TPP将“促进美国的就业与经济繁荣”,并认为加入TPP的最终目标是“形成一个拥有广泛成员的区域贸易协定”,即通过吸收更多国家而形成亚太自由贸易区(FTAAP)。   2、制约东亚一体化进程,重返亚太   近年来,东亚一体化进程年年有显著进展,并形成了以东盟为核心、中国为主要推手的10+3合作机制(东盟10国+中日韩3国),这一框架包含了全球第二、第三大经济体,以及东亚主要国家。而且中日韩三国也自2008年起开展领导人峰会,开始走上了制度化的区域合作轨道。这些合作框架都将美国排斥在外,并且中国在亚洲的崛起也制衡了美国在亚太地区的主导性。这些迹象无疑引起了美国的高度重视和警惕。美国担心一旦东亚地区的合作成熟,美国将面临被边缘化的危险,政治、经济利益都将受到极大威胁。为了防范东亚一体化的出现对自己构成威胁,弱化中国等新兴经济体在亚太地区不断扩大的影响力,美国力图通过TPP不断参与东亚经济事务,并将东亚区域经济合作纳入到以其为主导的亚太区域一体化进程中。   3、重新构建贸易秩序   随着“多哈回合”谈判陷入僵局,美国通过WTO推行其全球贸易战略的阻力越来越大。美国欲通过TPP越过充满争议且效率低的WTO,再建一个更高标准、更深入的多边自贸协定,进入其曾被排除在外的经济区,为美国商品进一步打开市场创造条件。美国希望通过高标准和高质量的贸易协议,与理念相同的国家结成伙伴,在这一协议确立的范围内占有主导地位。而这些高标准也代表了未来国家间、地区间合作的发展方向,美国越早占有主导权则越有助于其将来在更广的区域拥有主动权。   三、TPP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1、贸易创造和贸易转移效应减少中国出口份额   TPP接近自由贸易协定,而且标准更高,成员国内部实行自由贸易,使国内成本高的产品被伙伴国成本低的产品所替代,原来由本国生产,现在从伙伴国进口,由此,新贸易被“创造”出来了,这就是“贸易创造”效应。从各成员国情况看,消费者节约了消费开支,提高了福利;从整个协议区域看,生产从高成本国家转移到低成本国家,资源利用更有效率。   成员国之间签署了自由贸易协议后,从外部进口减少,转为从伙伴国进口,使贸易方向发生转变,这就是“贸易转移”效应。   TPP中的东盟、拉美国家与我国的产业结构及要素分配趋同,在产品出口的市场和结构方面存在强烈的竞争,而我国近年来要素成本持续上升,制造业优势逐渐减弱,TPP成员国如越南、墨西哥会挤占中国原有的很大部分出口份额。以纺织品为例,中国和越南纺织品出口结构类似,彼此具有较直接的竞争关系:中国纺织品出口总金额中成衣和半成衣的占比分别为37%和36%,而越南的占比分别为38%和46%。TPP签署后,成员国之间的纺织品进出口关税将被取消,越南凭借廉价劳动力优势,将会是纺织业最大的受益国。   另外还要看到,TPP所包含的高标准诸如劳工与环保标准、动植物检疫标准等均对中国出口不利。目前中国在很多方面还无法达标,所出口的产品自然会被排斥在外。因此,TPP带来的贸易创造和转移将对我国出口贸易产生较大的冲击。   2、阻碍中国参与的东亚地区合作进程,削弱中国的影响力   一直以来,以东盟为核心、联手中日韩三国的10+3合作机制被认为是东亚振兴之路。如今,美国利用TPP吸纳东亚国家陆续加入,重新整合其在东亚地区的战略资源,巩固其与这些国家之间的关系,改变东亚地区现有的合作机制,降低东亚地区对美国的离心趋势,同时削弱东亚国家对中国经济的依赖性,压缩中国的权力空间,稀释中国的影响力。   10+3框架外的中日韩三国领导人峰会自2008年开启,每年一次,会议签署并发表了《三国伙伴关系联合声明》,首次明确了三国伙伴关系定位,会议还通过了《国际金融和经济问题的联合声明》、《三国灾害管理联合声明》和《推动中日韩三国合作行动计划》,确定了三国合作的方向和原则。但自2012年,三国因中日钓鱼岛争端及中韩就日本不正视战争历史而暂停了峰会。随后日本于2013年加入TPP谈判,而韩国也对TPP表示出了加入意向,这些举动无疑会降低日韩两国参与三边合作的热情度,从而推延三国的合作进程。   近些年来,随着中国经济高速增长,“中国威胁论”充斥着世界舆论界。不仅美国担心中国会取代其世界霸主的地位,中国周边国家也对中国崛起有着不同程度的担心,恐惧未来中国会对东亚拥有绝对的控制权,对其他国家造成威胁。因此,东亚各国对美国参与亚太事务持开放、默许甚至欢迎的态度。英国金融时报专栏作家戴维皮林认为,没人会公开提出TPP规定的“高标准”的真实意图就是将中国拒之门外,但至少部分是出于政治的目标,建立一个“把中国排除在外的亚太集团”。由此可见,TPP不仅扩大了美国的经济利益,而且还有可能达到“遏制中国崛起”的战略目标。   3、客观上加快了中国经济改革的步伐   TPP所涉及内容广泛、标准极高,即使美国不带有排斥态度,在很多方面,如国有企业行为、环境和劳工标准、知识产权等,中国目前也达不到参与的要求。   以国有企业为例,TPP主张国有企业应同私营企业一道公开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公司治理结构和与政府相关的信息,取消对国有企业的政策支持、财政补贴和其他福利待遇的贸易条款,阻止部分国家通过税制和补贴等给予国有企业特殊保护,实现国有企业和外资企业在平等条件下的竞争。现阶段,中国的经济结构和发展模式决定了与政府密切相关的国有企业在大宗贸易和海外投资领域的主体地位,并被认为是国家竞争力的主要来源。不管中国是否加入TPP的谈判,都将不可避免地受到其条款的约束。一旦这一条款执行开来,有可能会被参与国带入其他经济合作框架内,届时中国的国有企业终将直接面对这一压力。因此,中国国企改革是必然选择。   另外,环境保护和劳工权益等方面中国也欠缺较多。TPP主张在生物和贸易多样性、多边环境公约、环境保护分歧领域、海洋渔业捕捞等方面提出高标准要求,而目前中国环保方面只顾及到污染治理的层面。TPP注重劳工在商品生产中的工资待遇和环境条件,强调劳工的价值关注和企业对环境、消费者的人文关怀。众所周知,现阶段中国劳动者的工作环境和作息时间均得不到保障,劳动者权益保护距离TPP标准还有相当大的距离。中国过去的经济竞争力很大一部分是建立在低廉的劳动力和环境成本基础之上的。如何提高中国工人劳动待遇、保护好生态环境同时又不损害中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这对中国是一个巨大的考验。   这些TPP所涉及的高标准对于中国来说可谓是一把“双刃剑”,中国借此可以看清未来贸易与投资制度的发展走向,认识到自身的不足,将其视为改革的动力和机遇。   四、中国应采取的应对措施   1、积极维护并推进与TPP各成员国的双边及多边合作   目前,正在谈判的12个TPP国家中,中国已经和新西兰、智利、秘鲁、澳大利亚签署了自由贸易协定;中国与东盟也有自由贸易协定,文莱、越南、马来西亚、新加坡均归属其中。中国应当继续巩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机制,深化贸易协定安排,加大关税削减幅度,吸引东南亚国家更多参与同中国的双边贸易。   2012年中日韩最后一次峰会上,三国一致同意启动自由贸易区谈判并签署三国投资协定,有消息称中日韩三国峰会有望恢复,中国应该加强对三国自由贸易的可行性研究,利用这一机会加紧推进其进入实质性的谈判。中日韩自由贸易区一旦形成,预计北美自由贸易区、欧盟、中日韩贸易区的贸易量将达到均衡,形成三足鼎立的态势,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抵消TPP对中国的影响。   即使是美国,目前也正在和中国进行中美双边投资协定(BIT)谈判。如此算来,12个国家之中有10个国家正在与中国开展自由贸易或投资协定。因此,中国对于12国就TPP谈判达成一致意见不必感到过于恐慌,更不必因此被打乱节奏,只需按部就班维系好并视机会推动与各国的现有经贸合作即可。   2、广泛开展与其他地区的经贸合作   目前,中国在建的自由贸易区为19个,涉及32个国家和地区。中国已签署自贸协定14个,涉及22个国家和地区,分别是中国与东盟、新加坡、巴基斯坦、新西兰、智利、秘鲁、哥斯达黎加、冰岛、瑞士、韩国和澳大利亚的自贸协定,内地与香港、澳门更紧密的经贸关系安排(CEPA),以及大陆与台湾的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ECFA)③。除韩国、澳大利亚以外,自贸协定均已实施。其中,中韩自贸协定于2015年6月1日签署,是中国迄今对外签署的覆盖议题范围最广、涉及国别贸易额最大的自贸协定。根据协定,在开放水平方面,双方货物贸易自由化比例均超过税目的90%、贸易额的85%。协定范围涵盖货物贸易、服务贸易、投资和规则共17个领域,包含电子商务、竞争政策、政府采购、环境等“21世纪经贸议题”。中韩两国的紧密关系对于中日韩三边合作有积极的推动作用,有助于中国在东亚事务中保持影响力。   中国要形成自己的自由贸易区域网络,才能拥有应对TPP的新筹码。中国于2013年提出的“一带一路”战略目的在于与欧亚非沿线60余国家推进贸易和投资便利化,深化经济技术合作,最终形成欧亚非大市场。“一带一路”既涉及西欧、日韩等发达国家,也涉及中亚、东欧等转型国家,同时还涉及南亚、西亚、非洲等第三世界国家。借助与沿路国家在经贸、基础设施等领域的合作,有利于中国企业及个人扩大对外投资,推动过剩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向外转移;也有利于拓宽中国油气资源的进口渠道,为中国经济后续发展解决后顾之忧;双边或区域协定建立起安全保障合作机制,确保中国在海陆两方面对外经贸交往的安全性和稳定性,提升政治经济影响力。因此,中国应通过“一带一路”战略构建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新格局和国际合作新架构,以应对美国TPP带来的冲击。   3、加快国内经济改革以适应国际趋势   暂且不论中国未来是否加入TPP,至少目前TPP的高标准让我们认识到在知识产权、环境与劳工等方面中国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中国不应站在与TPP对立的角度看待这些差距,而是要积极弥补不足。不可否认,这些涉及知识产权、环境、劳工等内容的高标准的确是未来国家产业结构发展的正确方向。以劳工标准为例,中国改革开放后一直借助低工资、人口资源丰富的优势参与国际分工,一跃而成为制造大国、世界工厂。但随着中国经济实力提升、生活水平提高以及社会老龄化程度加深,2012年我国15―59岁劳动年龄人口在相当长时期里第一次出现了绝对下降,比上年减少345万人④,中国的人口红利正在逐渐消失。而且长期以来制造业的繁荣是建立在工人加班超长、劳动环境恶劣(与有害物质、高热、低温、辐射为伍)、工资待遇低下的基础上的,“血汗工厂”一词于中国并不陌生,这并非健康的发展模式,不符合可持续战略原则。这些现状都反映出旧的发展模式难以为继,是时候向高层次制造模式转型了。改善劳工待遇的确会抬高制造成本,但相对提升了工人的身体素质和生产效率,有助于制造业向技术密集型升级。中国近年来越来越重视可持续发展,这与TPP的标准在大方向上吻合,因此要深入研究TPP标准,对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进行必要的补充。   目前,中国以国有企业为主体的方式也与未来市场开放和竞争的要求不符,打破国企垄断是我国经济转型的必需工作。中国经济不能较快地转型,不能尽快地淘汰落后过剩的产能,与落后过剩产能蕴藏于垄断的国企之中有很大的关系。一方面,效率低下的国企借助政府庇护享受各种优待条件,另一方面,与之对应的是那些本该为市场经济注入活力的中小企业却举步维艰。在这个节点上,推进国企改革将对国内市场经济体制健康发展起到极为关键的作用。   我国在积极开展对外经贸交流合作的同时,还要逐步转变经济增长对出口的依赖,注重扩大内需,必须以国内消费为拉动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目前来看,我国内需增幅尚不足以弥补出口低迷带来的不利影响,但有迹象显示,其对中国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愈发重要。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5年1―8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90809亿元,同比增长10.5%,同期的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速在7%左右⑤。唯有不断提高国内最终需求水平,改变长期以来经济增长对净出口的过度依赖,中国才能够摆脱对国际市场的依赖,保证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   注释   ① 数字引自中金网,参见http://news.cngold.com.cn/20151016   d1702n55419110.html.   ② 数字引自中国新闻网:2015年亚太经济增长将适度上扬 前景乐观,参见http://www.chinanews.com/gj/2015/01-14/6966   587.shtml.   ③ 数字引自新华网:中国自贸区朋友圈不断扩大 开放步伐从未停止,参见http://news.xinhuanet.com/fortune/2015-10/07/   c_1116748179.htm.   ④ 数字引自人民网:劳动年龄人口首次下降,参见http://nb.people.com.cn/n/2013/0119/c200890-18045444.html.   ⑤ 数字引自新华网,8月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0.8%,参见http://news.xinhuanet.com/fortune/2015-09/13/c_   1116546271.htm.   参考文献   [1] 吕有志、张伟鹏: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发展动向及其对中国的影响[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4(8).   [2] 刘柏:TPP冲击下亚太新秩序整合的中国对策[J].东北亚论坛,2014(2).   [3] 赵金龙:美国TPP战略动机及其对东北亚经济一体化的影响研究[J].东北亚论坛,2012(6).   [4] 陆建人:美国加入TPP的动因分析[J].国际贸易问题,2011(1).   [5] 刘昌黎:泛太平洋战略经济伙伴关系协定的发展与困境[J].国际贸易,2011(1).   (责任编辑:刘冰冰)

  摘要: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简称TPP)是当前对世界经济和中国经济格局潜在影响最大的区域一体化安排。2015年10月,TPP谈判各方终于达成贸易协定,同意大幅降低投资、贸易壁垒和确立新的商业规则,并希望以此为样本重塑亚太乃至全球贸易规则。由美国主导的TPP作为另一竞争性的地区自由贸易机制参与到亚太自贸区建设当中,挑战了亚太区域原有地区合作机制的地位和作用。本文简要叙述TPP的发展历程,揭示美国主导TPP的动机,分析TPP发展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并提出了战略性的发展对策。   关键词: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中国经济;影响   一、TPP的发起和最新进展   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Trans-Pacific Partnership Agreement,TPP)是由亚太经济合作会议成员国中的新西兰、新加坡、智利和文莱四国发起,从2002年开始酝酿的一组多边自由贸易协定,原名亚太自由贸易区,旨在促进亚太地区的贸易自由化。四国在2006年缔结P4协定。   美国于2008年2月宣布加入,2009年11月,美国正式提出扩大跨太平洋伙伴关系计划。美国借助TPP的已有协议,开始推行自己的贸易议题,全方位主导TPP谈判。   2015年,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12个谈判国(文莱、智利、新西兰、新加坡、美国、澳大利亚、秘鲁、马来西亚、越南、墨西哥、加拿大、日本)达成基本协议,同意进行自由贸易,并在投资及知识产权等广泛领域统一规范。12个成员国GDP之和接近全球GDP的40%,其贸易总额占全球贸易额的50%,直接投资总额占全球的30%。TPP将成为世界最大的自由贸易区,对东亚一体化进程和中国将产生重要影响。   TPP的最终目标是要建成亚太地区市场准入水平更高、竞争政策范围更广、知识产权保护力度更大、劳工和环境标准更严、争端解决约束力更强的高标准自由区。该协议覆盖了原产地原则、贸易救济、动植物检疫、技术贸易壁垒、服务贸易、知识产权、政府采购和竞争政策等广泛议题,是高规格、高标准的自由贸易协定。   二、美国主导TPP的战略目的   1、摆脱自身经济困境   美国2015年9月季调后CPI月率仅为-0.2%,远低于美联储2%的目标水平。扣除能源与食品价格后的核心通胀年率在9月也低于2%。在2015年第二季度,美国经济增长了3.9%,但目前大多数经济学家预计美国经济在第三季度仅增长1%①。由此可见,美国在经济危机后并未明显走向复苏,并且随着全球经济增长放缓,美国经济可能会受到其他国家的拖累。   亚太地区一直是美国制造业产品、农产品和服务业的主要出口市场。亚太地区人口数占全球的40%,占全球贸易总额的45%。据亚太经社会发表的报告显示,亚太发展中经济体的增长在2015年将出现上扬,预计平均增长率为5.8%②,这意味着亚太地区有巨大的市场潜力。2010年初,奥巴马签署了“国家出口行动计划”(National Export Initiative)行政令,提出在今后5年的时间内使美国出口额翻一番的目标,这将为美国创造200万个就业机会,而亚太地区是实现这一目标的主要地方。但有迹象显示,近年来亚太地区主要是东亚地区内部贸易增长很快,美国在这个地区的贸易份额呈缩小趋势。美国担心自己有可能被排斥在亚太地区巨大的贸易市场之外,这将使美国每年蒙受250亿美元的出口损失。奥巴马声称TPP将“促进美国的就业与经济繁荣”,并认为加入TPP的最终目标是“形成一个拥有广泛成员的区域贸易协定”,即通过吸收更多国家而形成亚太自由贸易区(FTAAP)。   2、制约东亚一体化进程,重返亚太   近年来,东亚一体化进程年年有显著进展,并形成了以东盟为核心、中国为主要推手的10+3合作机制(东盟10国+中日韩3国),这一框架包含了全球第二、第三大经济体,以及东亚主要国家。而且中日韩三国也自2008年起开展领导人峰会,开始走上了制度化的区域合作轨道。这些合作框架都将美国排斥在外,并且中国在亚洲的崛起也制衡了美国在亚太地区的主导性。这些迹象无疑引起了美国的高度重视和警惕。美国担心一旦东亚地区的合作成熟,美国将面临被边缘化的危险,政治、经济利益都将受到极大威胁。为了防范东亚一体化的出现对自己构成威胁,弱化中国等新兴经济体在亚太地区不断扩大的影响力,美国力图通过TPP不断参与东亚经济事务,并将东亚区域经济合作纳入到以其为主导的亚太区域一体化进程中。   3、重新构建贸易秩序   随着“多哈回合”谈判陷入僵局,美国通过WTO推行其全球贸易战略的阻力越来越大。美国欲通过TPP越过充满争议且效率低的WTO,再建一个更高标准、更深入的多边自贸协定,进入其曾被排除在外的经济区,为美国商品进一步打开市场创造条件。美国希望通过高标准和高质量的贸易协议,与理念相同的国家结成伙伴,在这一协议确立的范围内占有主导地位。而这些高标准也代表了未来国家间、地区间合作的发展方向,美国越早占有主导权则越有助于其将来在更广的区域拥有主动权。   三、TPP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1、贸易创造和贸易转移效应减少中国出口份额   TPP接近自由贸易协定,而且标准更高,成员国内部实行自由贸易,使国内成本高的产品被伙伴国成本低的产品所替代,原来由本国生产,现在从伙伴国进口,由此,新贸易被“创造”出来了,这就是“贸易创造”效应。从各成员国情况看,消费者节约了消费开支,提高了福利;从整个协议区域看,生产从高成本国家转移到低成本国家,资源利用更有效率。   成员国之间签署了自由贸易协议后,从外部进口减少,转为从伙伴国进口,使贸易方向发生转变,这就是“贸易转移”效应。   TPP中的东盟、拉美国家与我国的产业结构及要素分配趋同,在产品出口的市场和结构方面存在强烈的竞争,而我国近年来要素成本持续上升,制造业优势逐渐减弱,TPP成员国如越南、墨西哥会挤占中国原有的很大部分出口份额。以纺织品为例,中国和越南纺织品出口结构类似,彼此具有较直接的竞争关系:中国纺织品出口总金额中成衣和半成衣的占比分别为37%和36%,而越南的占比分别为38%和46%。TPP签署后,成员国之间的纺织品进出口关税将被取消,越南凭借廉价劳动力优势,将会是纺织业最大的受益国。   另外还要看到,TPP所包含的高标准诸如劳工与环保标准、动植物检疫标准等均对中国出口不利。目前中国在很多方面还无法达标,所出口的产品自然会被排斥在外。因此,TPP带来的贸易创造和转移将对我国出口贸易产生较大的冲击。   2、阻碍中国参与的东亚地区合作进程,削弱中国的影响力   一直以来,以东盟为核心、联手中日韩三国的10+3合作机制被认为是东亚振兴之路。如今,美国利用TPP吸纳东亚国家陆续加入,重新整合其在东亚地区的战略资源,巩固其与这些国家之间的关系,改变东亚地区现有的合作机制,降低东亚地区对美国的离心趋势,同时削弱东亚国家对中国经济的依赖性,压缩中国的权力空间,稀释中国的影响力。   10+3框架外的中日韩三国领导人峰会自2008年开启,每年一次,会议签署并发表了《三国伙伴关系联合声明》,首次明确了三国伙伴关系定位,会议还通过了《国际金融和经济问题的联合声明》、《三国灾害管理联合声明》和《推动中日韩三国合作行动计划》,确定了三国合作的方向和原则。但自2012年,三国因中日钓鱼岛争端及中韩就日本不正视战争历史而暂停了峰会。随后日本于2013年加入TPP谈判,而韩国也对TPP表示出了加入意向,这些举动无疑会降低日韩两国参与三边合作的热情度,从而推延三国的合作进程。   近些年来,随着中国经济高速增长,“中国威胁论”充斥着世界舆论界。不仅美国担心中国会取代其世界霸主的地位,中国周边国家也对中国崛起有着不同程度的担心,恐惧未来中国会对东亚拥有绝对的控制权,对其他国家造成威胁。因此,东亚各国对美国参与亚太事务持开放、默许甚至欢迎的态度。英国金融时报专栏作家戴维皮林认为,没人会公开提出TPP规定的“高标准”的真实意图就是将中国拒之门外,但至少部分是出于政治的目标,建立一个“把中国排除在外的亚太集团”。由此可见,TPP不仅扩大了美国的经济利益,而且还有可能达到“遏制中国崛起”的战略目标。   3、客观上加快了中国经济改革的步伐   TPP所涉及内容广泛、标准极高,即使美国不带有排斥态度,在很多方面,如国有企业行为、环境和劳工标准、知识产权等,中国目前也达不到参与的要求。   以国有企业为例,TPP主张国有企业应同私营企业一道公开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公司治理结构和与政府相关的信息,取消对国有企业的政策支持、财政补贴和其他福利待遇的贸易条款,阻止部分国家通过税制和补贴等给予国有企业特殊保护,实现国有企业和外资企业在平等条件下的竞争。现阶段,中国的经济结构和发展模式决定了与政府密切相关的国有企业在大宗贸易和海外投资领域的主体地位,并被认为是国家竞争力的主要来源。不管中国是否加入TPP的谈判,都将不可避免地受到其条款的约束。一旦这一条款执行开来,有可能会被参与国带入其他经济合作框架内,届时中国的国有企业终将直接面对这一压力。因此,中国国企改革是必然选择。   另外,环境保护和劳工权益等方面中国也欠缺较多。TPP主张在生物和贸易多样性、多边环境公约、环境保护分歧领域、海洋渔业捕捞等方面提出高标准要求,而目前中国环保方面只顾及到污染治理的层面。TPP注重劳工在商品生产中的工资待遇和环境条件,强调劳工的价值关注和企业对环境、消费者的人文关怀。众所周知,现阶段中国劳动者的工作环境和作息时间均得不到保障,劳动者权益保护距离TPP标准还有相当大的距离。中国过去的经济竞争力很大一部分是建立在低廉的劳动力和环境成本基础之上的。如何提高中国工人劳动待遇、保护好生态环境同时又不损害中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这对中国是一个巨大的考验。   这些TPP所涉及的高标准对于中国来说可谓是一把“双刃剑”,中国借此可以看清未来贸易与投资制度的发展走向,认识到自身的不足,将其视为改革的动力和机遇。   四、中国应采取的应对措施   1、积极维护并推进与TPP各成员国的双边及多边合作   目前,正在谈判的12个TPP国家中,中国已经和新西兰、智利、秘鲁、澳大利亚签署了自由贸易协定;中国与东盟也有自由贸易协定,文莱、越南、马来西亚、新加坡均归属其中。中国应当继续巩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机制,深化贸易协定安排,加大关税削减幅度,吸引东南亚国家更多参与同中国的双边贸易。   2012年中日韩最后一次峰会上,三国一致同意启动自由贸易区谈判并签署三国投资协定,有消息称中日韩三国峰会有望恢复,中国应该加强对三国自由贸易的可行性研究,利用这一机会加紧推进其进入实质性的谈判。中日韩自由贸易区一旦形成,预计北美自由贸易区、欧盟、中日韩贸易区的贸易量将达到均衡,形成三足鼎立的态势,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抵消TPP对中国的影响。   即使是美国,目前也正在和中国进行中美双边投资协定(BIT)谈判。如此算来,12个国家之中有10个国家正在与中国开展自由贸易或投资协定。因此,中国对于12国就TPP谈判达成一致意见不必感到过于恐慌,更不必因此被打乱节奏,只需按部就班维系好并视机会推动与各国的现有经贸合作即可。   2、广泛开展与其他地区的经贸合作   目前,中国在建的自由贸易区为19个,涉及32个国家和地区。中国已签署自贸协定14个,涉及22个国家和地区,分别是中国与东盟、新加坡、巴基斯坦、新西兰、智利、秘鲁、哥斯达黎加、冰岛、瑞士、韩国和澳大利亚的自贸协定,内地与香港、澳门更紧密的经贸关系安排(CEPA),以及大陆与台湾的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ECFA)③。除韩国、澳大利亚以外,自贸协定均已实施。其中,中韩自贸协定于2015年6月1日签署,是中国迄今对外签署的覆盖议题范围最广、涉及国别贸易额最大的自贸协定。根据协定,在开放水平方面,双方货物贸易自由化比例均超过税目的90%、贸易额的85%。协定范围涵盖货物贸易、服务贸易、投资和规则共17个领域,包含电子商务、竞争政策、政府采购、环境等“21世纪经贸议题”。中韩两国的紧密关系对于中日韩三边合作有积极的推动作用,有助于中国在东亚事务中保持影响力。   中国要形成自己的自由贸易区域网络,才能拥有应对TPP的新筹码。中国于2013年提出的“一带一路”战略目的在于与欧亚非沿线60余国家推进贸易和投资便利化,深化经济技术合作,最终形成欧亚非大市场。“一带一路”既涉及西欧、日韩等发达国家,也涉及中亚、东欧等转型国家,同时还涉及南亚、西亚、非洲等第三世界国家。借助与沿路国家在经贸、基础设施等领域的合作,有利于中国企业及个人扩大对外投资,推动过剩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向外转移;也有利于拓宽中国油气资源的进口渠道,为中国经济后续发展解决后顾之忧;双边或区域协定建立起安全保障合作机制,确保中国在海陆两方面对外经贸交往的安全性和稳定性,提升政治经济影响力。因此,中国应通过“一带一路”战略构建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新格局和国际合作新架构,以应对美国TPP带来的冲击。   3、加快国内经济改革以适应国际趋势   暂且不论中国未来是否加入TPP,至少目前TPP的高标准让我们认识到在知识产权、环境与劳工等方面中国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中国不应站在与TPP对立的角度看待这些差距,而是要积极弥补不足。不可否认,这些涉及知识产权、环境、劳工等内容的高标准的确是未来国家产业结构发展的正确方向。以劳工标准为例,中国改革开放后一直借助低工资、人口资源丰富的优势参与国际分工,一跃而成为制造大国、世界工厂。但随着中国经济实力提升、生活水平提高以及社会老龄化程度加深,2012年我国15―59岁劳动年龄人口在相当长时期里第一次出现了绝对下降,比上年减少345万人④,中国的人口红利正在逐渐消失。而且长期以来制造业的繁荣是建立在工人加班超长、劳动环境恶劣(与有害物质、高热、低温、辐射为伍)、工资待遇低下的基础上的,“血汗工厂”一词于中国并不陌生,这并非健康的发展模式,不符合可持续战略原则。这些现状都反映出旧的发展模式难以为继,是时候向高层次制造模式转型了。改善劳工待遇的确会抬高制造成本,但相对提升了工人的身体素质和生产效率,有助于制造业向技术密集型升级。中国近年来越来越重视可持续发展,这与TPP的标准在大方向上吻合,因此要深入研究TPP标准,对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进行必要的补充。   目前,中国以国有企业为主体的方式也与未来市场开放和竞争的要求不符,打破国企垄断是我国经济转型的必需工作。中国经济不能较快地转型,不能尽快地淘汰落后过剩的产能,与落后过剩产能蕴藏于垄断的国企之中有很大的关系。一方面,效率低下的国企借助政府庇护享受各种优待条件,另一方面,与之对应的是那些本该为市场经济注入活力的中小企业却举步维艰。在这个节点上,推进国企改革将对国内市场经济体制健康发展起到极为关键的作用。   我国在积极开展对外经贸交流合作的同时,还要逐步转变经济增长对出口的依赖,注重扩大内需,必须以国内消费为拉动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目前来看,我国内需增幅尚不足以弥补出口低迷带来的不利影响,但有迹象显示,其对中国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愈发重要。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5年1―8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90809亿元,同比增长10.5%,同期的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速在7%左右⑤。唯有不断提高国内最终需求水平,改变长期以来经济增长对净出口的过度依赖,中国才能够摆脱对国际市场的依赖,保证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   注释   ① 数字引自中金网,参见http://news.cngold.com.cn/20151016   d1702n55419110.html.   ② 数字引自中国新闻网:2015年亚太经济增长将适度上扬 前景乐观,参见http://www.chinanews.com/gj/2015/01-14/6966   587.shtml.   ③ 数字引自新华网:中国自贸区朋友圈不断扩大 开放步伐从未停止,参见http://news.xinhuanet.com/fortune/2015-10/07/   c_1116748179.htm.   ④ 数字引自人民网:劳动年龄人口首次下降,参见http://nb.people.com.cn/n/2013/0119/c200890-18045444.html.   ⑤ 数字引自新华网,8月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0.8%,参见http://news.xinhuanet.com/fortune/2015-09/13/c_   1116546271.htm.   参考文献   [1] 吕有志、张伟鹏: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发展动向及其对中国的影响[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4(8).   [2] 刘柏:TPP冲击下亚太新秩序整合的中国对策[J].东北亚论坛,2014(2).   [3] 赵金龙:美国TPP战略动机及其对东北亚经济一体化的影响研究[J].东北亚论坛,2012(6).   [4] 陆建人:美国加入TPP的动因分析[J].国际贸易问题,2011(1).   [5] 刘昌黎:泛太平洋战略经济伙伴关系协定的发展与困境[J].国际贸易,2011(1).   (责任编辑:刘冰冰)


相关文章

  • 全球自贸区发展新态势下中国自贸区的推进战略_
  • 2015年1月 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学报 Jan.2015第22卷第1期 Journal of SUIBE Vol.22 No.1 经济学研究 doi:10.16060/j.cnki.issn2095-8072.2015.01.004 全球自贸 ...查看


  • 我国当前自贸区发展的几个问题
  • (来源:人民网,作者:商务部副部长王受文) 我国自贸区建设起步于2002年,党的十七大提出"实施自贸区战略",把自贸区建设提升到了国家战略层面,党的十八大明确要求"加快实施自贸区战略",党的十八届三中 ...查看


  • 中日韩自贸协定
  • 中日韩自贸协定 历经10年研讨,2003年始启的中日韩三国自由贸易协定(FTA)谈判开始进入正式协商阶段.3月26-28日,三国在首尔举行中日韩FTA首次协商,在此次副部级首轮实务协商中,三方将就商品.原产地.贸易救济.服务投资.知识产权等 ...查看


  • 区域贸易协定是全球化的推手 还是逆全球化的政治工具?|界面·天下
  • 2016年6月20日,日本东京港的工人卸下集装箱.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很多人都在问同一个问题:"为什么要全球化?对我有好处吗?"从20世纪晚期计算机和互联网兴起带来第三次工业革命算起,逆全球化和孤立主义的思潮从未像如今这 ...查看


  • 国际多边机制面临新挑战
  • 英智库发布<2016年战略调查> 当地时间9月27日,英国国际战略研究所在伦敦发布<2016年战略调查>(Strategic Survey 2016).报告认为,目前一系列全球地缘政治与地缘经济趋势削弱了一些国际机构 ...查看


  • 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聚焦G20杭州峰会)
  • 推动形成全球贸易与投资合作的新共识.新机制与新议程 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聚焦G20杭州峰会) < 人民日报 >( 2016年08月23日   23 版) 在巴基斯坦的拉合尔市,由中国海尔集团和当地公司合作经营设立的冰箱生产车间. ...查看


  • 论蒙古国与美国的双边关系
  • 论蒙古国与美国的双边关系 娜琳 2012-10-23 10:19:53 来源:<当代亚太>(京)2007年2期 作者简介:娜琳,内蒙古大学蒙古学学院周边国家研究所研究员 内容提要:自20世纪90年代起蒙美互称邻国,到2005年美 ...查看


  • 一带一路战略实施对我国的经济影响分析
  • 对外贸易 "一带一路"战略实施对我国的经济影响分析 魏 鉴 刘建刚 )(河北大学,河北保定071002 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殯 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殯 & ...查看


  • 1997年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新发展
  • 作者:王树春赵昕 东欧中亚研究 1998年07期 冷战结束后,中俄两国关系顺利地完成了由中苏关系向中俄关系的过渡,并没有出现大的波动和倒退.相反,在中俄两国领导人的共同努力下,两国关系不断地向前发展,接连升级. 1991年12月27日,中俄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