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无贼》以后,“某某不高兴,后果很严重”成为流行的幽默语。其实,一不高兴,就要让别人后果很严重,至少需要两个条件:第一,有实力;第二,有睚眦必报的豪迈气概。除此之外,一般人生气,一般也就没有什么后果。比如我在敲打这些字时,我在广州白云机场,飞机又晚点了,我也不高兴,但是,航空公司根本不可能因为我的不高兴而有什么后果,只是我自己憋屈罢了。康德说,生气是拿别人的缺点来惩罚自己。航空公司有问题,我已受过一层伤害,再因此而生气,那还不是双重的伤害?
但是,我不是一个修养很高的人,我还要常常生气。比如,当年《中国可以说不》甚嚣尘上的时候,我正在为一件事生气。我的一个学生,在某一个学校教书,校长想占她的便宜,她说“不”,结果是校长给她穿一双又一双没完没了的小鞋。她没有办法,想调走摆脱,到另一个学校去工作。找了好多关系,花了很多钱,那个学校终于同意接收她,可是等她提出要调走,她的那位下流校长用下流的眼神洋洋得意地看着她,也对她说了一个“不”——“不”放你,你走不了。
她无奈,只好继续穿着无尽的小鞋屈辱地在原来的学校呆下去。半年以后,校长打听到那个准备要她的学校已经调入新的人,不再要她了,校长把她叫去,还是用下流的眼神得意洋洋地看着她,又对她说了一个“不”——现在“不”要你了,你马上走。
她当然无路可走。
所以,我当时想的问题和《中国可以说“不”》的作者不同。他们想的是中国可以对国际社会说“不”,我想的是:我们什么时候可以对主宰我们命运的身边的哪怕一个小科长说“不”?如果我们对小科长都不能说“不”,中国对国际社会发出的那个气壮山河的“不”声,到底是谁发出的?
其实,康翁的话还可以作一项重要或者说是极必要的补充。即是,我们往往发现,有不少人不是因别人的缺点而生气,而是因别人的优点而生气。
别人比他好,他生气,别人比他强,他生气,别人比他有实力,他生气,别人比他文明,比他进步,比他发达,他都生气。如果这样的别人再指出他的缺点,给他一些建议,他就更生气了——他认为别人干涉了他的自主和权利。
这是一种过度防御心理,是一种受害者心理,以至于受虐狂心理。
这种心理在日常生活中虽然不普遍,却也常见,但一般心理学家似乎都不曾注意过。倒是韩非子说过这类事:一个郑国人家中的围墙塌了一角,邻居劝他早日修好,以免为盗贼所乘。他不屑一顾,嗤之以鼻。后来果然因此家中失窃。此时这个郑人不恨贼,不恨己,偏偏恨邻人,甚至疑心指出他家围墙有缺口的邻人就是贼。真是极奇怪的心理。
一个人也好,一个国家也好,一个民族也好,如果老是用怀疑、惧怕、敌意的眼光看他人,看他国,看他族,会有好的心境吗?会有好的环境吗?会有好的未来吗?别人又会怎样看他呢?
现在,《中国不高兴》又锣鼓喧天地推出了。有人说这是煽动民族主义情绪,有人说这是利用民族主义情绪发大财,这我就不说了。我不明白的是,为什么他们总是以“中国”的名义说话呢?动不动就中国如何如何,谁给他们的代表权的呢?比如我,以及我身边的很多人,我们好歹也是公民吧?我们没有推荐你们代表我们啊!说句实在话,就是打死我们,我们也不会把我们的“中国”交给这几个十几年前没脑子十几年后又极具商业头脑的垃圾贩卖者。
一边利用极端民族主义情绪大发其财,一边损害民族的判断力,侮辱人民的良知,还动不动就绑架“中国”,俨然以全国人民的代言人身份代表中国说话,是可恶,还是可笑?
当《中国可以说“不”》出版时,我问他们的话是:在中国,有几个人可以对身边掌握权力的“自己人”说不呢?现在,我想问他们的是:中国不高兴,谁的中国?你们的吗?你不高兴,吓唬谁呢?谁的后果很严重呢?
缺少对自己缺点的认知和承认,对一切正当和合理的批评和建议报以仇恨,最终,不但不能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发现自己的问题,而且还无端地造成普遍的恶意与仇恨。
只有魔鬼才在人与人之间播撒和制造仇恨,并利用这种仇恨达到自己的目的。
我奉劝某些人,不要动不动就把我们神圣的“中国”二字当成商标盗用,把“中国”印在你们制造的垃圾上,蒙骗消费者。
《天下无贼》以后,“某某不高兴,后果很严重”成为流行的幽默语。其实,一不高兴,就要让别人后果很严重,至少需要两个条件:第一,有实力;第二,有睚眦必报的豪迈气概。除此之外,一般人生气,一般也就没有什么后果。比如我在敲打这些字时,我在广州白云机场,飞机又晚点了,我也不高兴,但是,航空公司根本不可能因为我的不高兴而有什么后果,只是我自己憋屈罢了。康德说,生气是拿别人的缺点来惩罚自己。航空公司有问题,我已受过一层伤害,再因此而生气,那还不是双重的伤害?
但是,我不是一个修养很高的人,我还要常常生气。比如,当年《中国可以说不》甚嚣尘上的时候,我正在为一件事生气。我的一个学生,在某一个学校教书,校长想占她的便宜,她说“不”,结果是校长给她穿一双又一双没完没了的小鞋。她没有办法,想调走摆脱,到另一个学校去工作。找了好多关系,花了很多钱,那个学校终于同意接收她,可是等她提出要调走,她的那位下流校长用下流的眼神洋洋得意地看着她,也对她说了一个“不”——“不”放你,你走不了。
她无奈,只好继续穿着无尽的小鞋屈辱地在原来的学校呆下去。半年以后,校长打听到那个准备要她的学校已经调入新的人,不再要她了,校长把她叫去,还是用下流的眼神得意洋洋地看着她,又对她说了一个“不”——现在“不”要你了,你马上走。
她当然无路可走。
所以,我当时想的问题和《中国可以说“不”》的作者不同。他们想的是中国可以对国际社会说“不”,我想的是:我们什么时候可以对主宰我们命运的身边的哪怕一个小科长说“不”?如果我们对小科长都不能说“不”,中国对国际社会发出的那个气壮山河的“不”声,到底是谁发出的?
其实,康翁的话还可以作一项重要或者说是极必要的补充。即是,我们往往发现,有不少人不是因别人的缺点而生气,而是因别人的优点而生气。
别人比他好,他生气,别人比他强,他生气,别人比他有实力,他生气,别人比他文明,比他进步,比他发达,他都生气。如果这样的别人再指出他的缺点,给他一些建议,他就更生气了——他认为别人干涉了他的自主和权利。
这是一种过度防御心理,是一种受害者心理,以至于受虐狂心理。
这种心理在日常生活中虽然不普遍,却也常见,但一般心理学家似乎都不曾注意过。倒是韩非子说过这类事:一个郑国人家中的围墙塌了一角,邻居劝他早日修好,以免为盗贼所乘。他不屑一顾,嗤之以鼻。后来果然因此家中失窃。此时这个郑人不恨贼,不恨己,偏偏恨邻人,甚至疑心指出他家围墙有缺口的邻人就是贼。真是极奇怪的心理。
一个人也好,一个国家也好,一个民族也好,如果老是用怀疑、惧怕、敌意的眼光看他人,看他国,看他族,会有好的心境吗?会有好的环境吗?会有好的未来吗?别人又会怎样看他呢?
现在,《中国不高兴》又锣鼓喧天地推出了。有人说这是煽动民族主义情绪,有人说这是利用民族主义情绪发大财,这我就不说了。我不明白的是,为什么他们总是以“中国”的名义说话呢?动不动就中国如何如何,谁给他们的代表权的呢?比如我,以及我身边的很多人,我们好歹也是公民吧?我们没有推荐你们代表我们啊!说句实在话,就是打死我们,我们也不会把我们的“中国”交给这几个十几年前没脑子十几年后又极具商业头脑的垃圾贩卖者。
一边利用极端民族主义情绪大发其财,一边损害民族的判断力,侮辱人民的良知,还动不动就绑架“中国”,俨然以全国人民的代言人身份代表中国说话,是可恶,还是可笑?
当《中国可以说“不”》出版时,我问他们的话是:在中国,有几个人可以对身边掌握权力的“自己人”说不呢?现在,我想问他们的是:中国不高兴,谁的中国?你们的吗?你不高兴,吓唬谁呢?谁的后果很严重呢?
缺少对自己缺点的认知和承认,对一切正当和合理的批评和建议报以仇恨,最终,不但不能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发现自己的问题,而且还无端地造成普遍的恶意与仇恨。
只有魔鬼才在人与人之间播撒和制造仇恨,并利用这种仇恨达到自己的目的。
我奉劝某些人,不要动不动就把我们神圣的“中国”二字当成商标盗用,把“中国”印在你们制造的垃圾上,蒙骗消费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