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上册劳动与技术计划
一、教学理念
(一) 在动手与动脑的紧密结合中促进学生技术素养的形成
劳动与技术教育以学生的操作性学习为主要特征, 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做中学”和“学中做”。但劳动与技术教育的主旨并不仅仅停留在一般的“操作”层面, 它强调学生通过人与物的作用、人与人的互动来从事操作性学习, 强调学生技术操作过程中技术意识的形成技术思维的培养、技术能力与态度等方面的发展, 强调规范操作与技术创新意识的统一。学生的操作学习过程是富有生机、充满探究的学习过程, 是手脑并用的过程。
(二) 用作品引导学生的劳动与技术学习活动
小学三年级学生的思维活动以形象思维为主。顺应这一年龄阶段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征, 提倡用可感而形象的技术作品来引导、来组织学生的劳动与技术学习活动。技术作品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 可以是一个模型、一件工艺品, 也可以是一盘菜、一个生长着的作物等。通过作品的制作, 学生可以获得材料认识、工具运用、操作程序、技术要领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 还可以通过作品引导学生的设计、评价以及作品宣传等活动。 二、教学目标
1、了解劳动世界, 理解劳动意义, 形成正确的劳动观点和热爱劳动的思想感情 ·通过技术实践活动, 丰富自己的劳动体验, 形成对劳动的初步认识。
·培养认真负责、遵章守纪、团结互助、爱护公物以及爱惜劳动成果的品质, 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
2、注重生活中的技能学习, 学会生活自理, 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 ·掌握生活必备的技术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 学会生活自理。 ·建立生活中的主体意识, 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 3、积极参与技术实践, 掌握基本的技术知识与技能
·认识日常生活和周围环境中的常见材料, 学会使用一些基本的工具。
·了解设计与制作的基本程序和方法, 并进行简单的工艺品和技术作品的设计与制作。
三、教学原则
1、注重基础
小学三年级劳动与技术教育是基础教育阶段学生劳动与技术能力培养的基础, 也是学生终身发展的基础。因此, 在实施过程中, 必须注重学生劳动与技术方面基础能力和基本态度的培养, 应以体现义务教育的普及性、基础性, 服从且服务于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主动发展、生动活泼的发展为根本出发点。 2、体现综合
一是注意劳动与技术教育各个实施途径的沟通与结合。劳动与技术的课堂学习要与课外活动、常规指导、社会实践、家庭教育等途径相沟通相结合, 以实现其教育目标。如学校生活中的值日活动、环境整理, 可与劳动教育结合起来。 二是注意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各领域学习活动的统筹规划和有机协调。 三是注意劳动与技术教育各个具体项目之间的联系与衔接。 3、讲究科学
劳动与技术教育的实施在方式和内容上应充分考虑到小学生的生理、心理发展水平和年龄阶段特征。 4、注重实效
劳动与技术教育的实施有一定的条件要求, 而各地的现有条件和资源优势, 千差万别。因此, 应从本地区、本校的实际情况出发, 从教育的实际效果出发, 选取内容, 确定方式, 安排实施计划。在实现基本目标的前提下, 尽可能发挥各地资源优势, 形成本地区、本学校劳动与技术教育的传统和特色。 四、教学评价 1、评价原则
劳动与技术学习的评价以发展性评价、激励性评价为根本宗旨。凡参与劳动与技术的学习与实践活动, 完成或基本完成所规定的学习任务, 都应当予以肯定。对那些劳动与技术学习表现突出, 成绩优异, 或有所发明与创造的应给予特别鼓励。劳动与技术学习的考核等级一般分为优秀、合格、不合格三种。 2、评价内容
劳动与技术学习的评价是对学生多方面发展目标的整体性评价。评价内容主要有劳动态度与劳动习惯、知识的学习及其应用、设计与操作技能、实践与创造能力、学习的成果质量等。在全面评价的同时, 尤其要注意学生的态度与习惯、学生的技术意识形成等方面的评价。
3、评价方式
劳动与技术学习的评价过程本身就是学生受教育的过程, 同时也是学生主动学习的过程。评价中可采取自我评价、相互评价、小组评价、班级评价等多种方式。要吸引教师、家长以及其他人员积极参与评价工作。劳动与技术学习的评价应当注意结果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相结合, 既要关注学生技术学习与技术操作的结果, 也要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发展和变化;既要关注学生在知识和技能方面的习得与创新, 又要关注学生学习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态度和情感的进步与发展。评价应当删繁就简, 方法应当灵活多样。可以采用产品展示、作品评定、撰写心得体会、相互交流、专题活动、日常观察、学期考核等多种形式。 五、教学安排
三年级上册劳动与技术计划
一、教学理念
(一) 在动手与动脑的紧密结合中促进学生技术素养的形成
劳动与技术教育以学生的操作性学习为主要特征, 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做中学”和“学中做”。但劳动与技术教育的主旨并不仅仅停留在一般的“操作”层面, 它强调学生通过人与物的作用、人与人的互动来从事操作性学习, 强调学生技术操作过程中技术意识的形成技术思维的培养、技术能力与态度等方面的发展, 强调规范操作与技术创新意识的统一。学生的操作学习过程是富有生机、充满探究的学习过程, 是手脑并用的过程。
(二) 用作品引导学生的劳动与技术学习活动
小学三年级学生的思维活动以形象思维为主。顺应这一年龄阶段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征, 提倡用可感而形象的技术作品来引导、来组织学生的劳动与技术学习活动。技术作品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 可以是一个模型、一件工艺品, 也可以是一盘菜、一个生长着的作物等。通过作品的制作, 学生可以获得材料认识、工具运用、操作程序、技术要领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 还可以通过作品引导学生的设计、评价以及作品宣传等活动。 二、教学目标
1、了解劳动世界, 理解劳动意义, 形成正确的劳动观点和热爱劳动的思想感情 ·通过技术实践活动, 丰富自己的劳动体验, 形成对劳动的初步认识。
·培养认真负责、遵章守纪、团结互助、爱护公物以及爱惜劳动成果的品质, 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
2、注重生活中的技能学习, 学会生活自理, 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 ·掌握生活必备的技术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 学会生活自理。 ·建立生活中的主体意识, 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 3、积极参与技术实践, 掌握基本的技术知识与技能
·认识日常生活和周围环境中的常见材料, 学会使用一些基本的工具。
·了解设计与制作的基本程序和方法, 并进行简单的工艺品和技术作品的设计与制作。
三、教学原则
1、注重基础
小学三年级劳动与技术教育是基础教育阶段学生劳动与技术能力培养的基础, 也是学生终身发展的基础。因此, 在实施过程中, 必须注重学生劳动与技术方面基础能力和基本态度的培养, 应以体现义务教育的普及性、基础性, 服从且服务于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主动发展、生动活泼的发展为根本出发点。 2、体现综合
一是注意劳动与技术教育各个实施途径的沟通与结合。劳动与技术的课堂学习要与课外活动、常规指导、社会实践、家庭教育等途径相沟通相结合, 以实现其教育目标。如学校生活中的值日活动、环境整理, 可与劳动教育结合起来。 二是注意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各领域学习活动的统筹规划和有机协调。 三是注意劳动与技术教育各个具体项目之间的联系与衔接。 3、讲究科学
劳动与技术教育的实施在方式和内容上应充分考虑到小学生的生理、心理发展水平和年龄阶段特征。 4、注重实效
劳动与技术教育的实施有一定的条件要求, 而各地的现有条件和资源优势, 千差万别。因此, 应从本地区、本校的实际情况出发, 从教育的实际效果出发, 选取内容, 确定方式, 安排实施计划。在实现基本目标的前提下, 尽可能发挥各地资源优势, 形成本地区、本学校劳动与技术教育的传统和特色。 四、教学评价 1、评价原则
劳动与技术学习的评价以发展性评价、激励性评价为根本宗旨。凡参与劳动与技术的学习与实践活动, 完成或基本完成所规定的学习任务, 都应当予以肯定。对那些劳动与技术学习表现突出, 成绩优异, 或有所发明与创造的应给予特别鼓励。劳动与技术学习的考核等级一般分为优秀、合格、不合格三种。 2、评价内容
劳动与技术学习的评价是对学生多方面发展目标的整体性评价。评价内容主要有劳动态度与劳动习惯、知识的学习及其应用、设计与操作技能、实践与创造能力、学习的成果质量等。在全面评价的同时, 尤其要注意学生的态度与习惯、学生的技术意识形成等方面的评价。
3、评价方式
劳动与技术学习的评价过程本身就是学生受教育的过程, 同时也是学生主动学习的过程。评价中可采取自我评价、相互评价、小组评价、班级评价等多种方式。要吸引教师、家长以及其他人员积极参与评价工作。劳动与技术学习的评价应当注意结果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相结合, 既要关注学生技术学习与技术操作的结果, 也要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发展和变化;既要关注学生在知识和技能方面的习得与创新, 又要关注学生学习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态度和情感的进步与发展。评价应当删繁就简, 方法应当灵活多样。可以采用产品展示、作品评定、撰写心得体会、相互交流、专题活动、日常观察、学期考核等多种形式。 五、教学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