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淤泥而不染--对西厢记的品读

出淤泥而不染——对西厢记的品读

临安市横溪小学 周建炉

7月8日下午,杭师大的陈根民副教授为我们作了题为《古代戏曲小说》的讲座。整个下午,陈教授以《西厢记》为切入点,分别介绍了历代文豪对《西厢记》故事的流变,传承文化的发展。元稹发轫,首创之功;董氏鼎新,改良之功;王集大成,总结之功;后世演绎,发扬之功。

初读《红楼梦》,我就为其所陶醉。当读到贾宝玉和林黛玉一起看《西厢记》,一个赞叹“真是好文章”,另一个感慨“但觉词句警人,余香满口”的时候,我不禁产生了一个疑问:难道在《红楼梦》之前,还有这样一部迷人的作品吗?如今,通过古代文学史的学习,特别是品读了《西厢记》后,我想说,它确实是一部体现元代杂剧最高水平的伟大作品。

王实甫的“王西厢”故事,最早起源于唐传奇《莺莺传》。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将始乱终弃的西厢故事改成大团圆结局,突出了反封建主题。元代杂剧是公元十三世纪到十四世纪时中国主要的艺术形式之一,它主要用唱词和形体动作来表演故事,是当时演唱、舞蹈艺术的综合体。它的特点是:第一、一本戏限用四折,如四折不够,可以在开头或折与折之间垫一场戏,叫做“楔子”;第二、一折包括由同一宫调的若干曲牌按规定联成的一套曲子,这一套曲子必须由正末或正旦独唱到底,不能由几个角色分唱。然而,王实甫在《西厢记》的体例上进行创造性地改造:第一、他虽然基本上遵守一本四折的规

律,但由于一本戏不够全面铺开西厢故事,所以他叠五本为一部。第

二、他虽然基本遵守每折由正末或正旦独唱的规律,但在需要时候,他也打破了这种限制,比如第四本第四折由张生、莺莺分唱。一切优秀的文学作品都是建立在深刻地反映社会性矛盾的冲突上,优秀的戏剧作品更是如此。没有冲突,就没有戏剧。《西厢记》细节布置巧妙,情节波澜起伏,矛盾冲突环环相扣。从一开始崔、张邂逅于普救寺而彼此相慕,就陷入一种困境;而后孙飞虎兵围普救寺,张生在老夫人许婚的条件下飞书解围,似乎使这一矛盾得到解决;然而紧接着又是老夫人赖婚,再度形成困境。此后崔、张在红娘的帮助下暗相沟通,却又因莺莺的疑惧而好事多磨,使张生病卧相思床,眼见得好梦成空;忽然莺莺夜访,两人私自同居,出现爱情的高潮。此后幽情败露,老夫人发威大怒,又使剧情变得紧张;而红娘据理力争并抓住老夫人的弱点加以要挟,使得她不得不认可既成事实,矛盾似乎又得到解决。然而老夫人提出相府不招“白衣女婿”的附加条件,又迫使张生赴考,造成有情人的伤感别离。在可能是后人续作的第五本中,直到大团圆之前,还出现同莺莺原有婚约的郑恒的骗婚,再度横生枝节。这样山重水复、萦回曲折的复杂情节,使得故事富于变化,而且经过不断的磨难,使得主人公的爱情不断得到强化和淋漓尽致的表现。

如果“长亭送别”给人以深沉的美感享受,那“草桥惊梦”则令人领略到元杂剧奇异华美的艺术手笔。作者在“惊梦”中展开了想象的翅膀,让离别莺莺上京考举的张生旅宿草桥店做了个梦,梦中莺莺追赶他,最终夫妻两人相逢。艺术梦境在推动情节发展,增强戏剧艺

术的方面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倩女离魂》、《汉宫秋》等剧作品里的梦境安排设置在元杂剧中具有一定地位。通过梦境来形象揭示人物心理的表现手法,为后来我国许多古代戏曲作家所运用。明代剧作家汤显祖说“从来剧园中说梦者,始于西厢草桥。草桥,梦之实者也。”他的代表作《牡丹亭》中“游园惊梦”与“草桥惊梦”一样因情而起。应该说《牡丹亭》艺术梦境设置的成功不是偶然的。从“草桥惊梦”到“倩女离魂”到“游园惊梦”可以看出其明显的发展线索。

曾经有不少人主张《西厢记》应该止于“惊梦”。金圣叹就认为莺莺这一尤物不妖他人,必妖其身,她最终该得到的是“始乱终弃”的结果。《西厢记》还曾一度被封建卫教士贬为淫书。如今我们站在时代的高度,去重新认识这一故事结局,发现《西厢记》的大团圆结局是符合历史的真实。元代青年男女深受封建礼教的束缚,他们渴望呼吸自由的空气。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元代杂剧的大团圆结局是广大民众的愿望所在。同时,大团圆的结局在当时历史时代有一定的进步意义。它起到了鼓舞青年男女为冲破封建罗网,争取自由婚姻而斗争的作用,也是对封建礼教、门第观念的攻击和嘲笑。只有具有积极高尚健康的精神力量的作品,才是真正的艺术,流芳百世。

《西厢记》不论在体例还是语言、思想内涵上皆能体现元杂剧所特有的特色,并在众多杂剧中,影响最广、最深。在经过了时间的不断洗磨冲刷,王实甫与他的《西厢记》这部作品犹如一枝荷花,出淤泥而不染,仍以优雅的姿态,与《红楼梦》、《牡丹亭》等著作一起站立在中国优秀古代文学作品之林。

出淤泥而不染——对西厢记的品读

临安市横溪小学 周建炉

7月8日下午,杭师大的陈根民副教授为我们作了题为《古代戏曲小说》的讲座。整个下午,陈教授以《西厢记》为切入点,分别介绍了历代文豪对《西厢记》故事的流变,传承文化的发展。元稹发轫,首创之功;董氏鼎新,改良之功;王集大成,总结之功;后世演绎,发扬之功。

初读《红楼梦》,我就为其所陶醉。当读到贾宝玉和林黛玉一起看《西厢记》,一个赞叹“真是好文章”,另一个感慨“但觉词句警人,余香满口”的时候,我不禁产生了一个疑问:难道在《红楼梦》之前,还有这样一部迷人的作品吗?如今,通过古代文学史的学习,特别是品读了《西厢记》后,我想说,它确实是一部体现元代杂剧最高水平的伟大作品。

王实甫的“王西厢”故事,最早起源于唐传奇《莺莺传》。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将始乱终弃的西厢故事改成大团圆结局,突出了反封建主题。元代杂剧是公元十三世纪到十四世纪时中国主要的艺术形式之一,它主要用唱词和形体动作来表演故事,是当时演唱、舞蹈艺术的综合体。它的特点是:第一、一本戏限用四折,如四折不够,可以在开头或折与折之间垫一场戏,叫做“楔子”;第二、一折包括由同一宫调的若干曲牌按规定联成的一套曲子,这一套曲子必须由正末或正旦独唱到底,不能由几个角色分唱。然而,王实甫在《西厢记》的体例上进行创造性地改造:第一、他虽然基本上遵守一本四折的规

律,但由于一本戏不够全面铺开西厢故事,所以他叠五本为一部。第

二、他虽然基本遵守每折由正末或正旦独唱的规律,但在需要时候,他也打破了这种限制,比如第四本第四折由张生、莺莺分唱。一切优秀的文学作品都是建立在深刻地反映社会性矛盾的冲突上,优秀的戏剧作品更是如此。没有冲突,就没有戏剧。《西厢记》细节布置巧妙,情节波澜起伏,矛盾冲突环环相扣。从一开始崔、张邂逅于普救寺而彼此相慕,就陷入一种困境;而后孙飞虎兵围普救寺,张生在老夫人许婚的条件下飞书解围,似乎使这一矛盾得到解决;然而紧接着又是老夫人赖婚,再度形成困境。此后崔、张在红娘的帮助下暗相沟通,却又因莺莺的疑惧而好事多磨,使张生病卧相思床,眼见得好梦成空;忽然莺莺夜访,两人私自同居,出现爱情的高潮。此后幽情败露,老夫人发威大怒,又使剧情变得紧张;而红娘据理力争并抓住老夫人的弱点加以要挟,使得她不得不认可既成事实,矛盾似乎又得到解决。然而老夫人提出相府不招“白衣女婿”的附加条件,又迫使张生赴考,造成有情人的伤感别离。在可能是后人续作的第五本中,直到大团圆之前,还出现同莺莺原有婚约的郑恒的骗婚,再度横生枝节。这样山重水复、萦回曲折的复杂情节,使得故事富于变化,而且经过不断的磨难,使得主人公的爱情不断得到强化和淋漓尽致的表现。

如果“长亭送别”给人以深沉的美感享受,那“草桥惊梦”则令人领略到元杂剧奇异华美的艺术手笔。作者在“惊梦”中展开了想象的翅膀,让离别莺莺上京考举的张生旅宿草桥店做了个梦,梦中莺莺追赶他,最终夫妻两人相逢。艺术梦境在推动情节发展,增强戏剧艺

术的方面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倩女离魂》、《汉宫秋》等剧作品里的梦境安排设置在元杂剧中具有一定地位。通过梦境来形象揭示人物心理的表现手法,为后来我国许多古代戏曲作家所运用。明代剧作家汤显祖说“从来剧园中说梦者,始于西厢草桥。草桥,梦之实者也。”他的代表作《牡丹亭》中“游园惊梦”与“草桥惊梦”一样因情而起。应该说《牡丹亭》艺术梦境设置的成功不是偶然的。从“草桥惊梦”到“倩女离魂”到“游园惊梦”可以看出其明显的发展线索。

曾经有不少人主张《西厢记》应该止于“惊梦”。金圣叹就认为莺莺这一尤物不妖他人,必妖其身,她最终该得到的是“始乱终弃”的结果。《西厢记》还曾一度被封建卫教士贬为淫书。如今我们站在时代的高度,去重新认识这一故事结局,发现《西厢记》的大团圆结局是符合历史的真实。元代青年男女深受封建礼教的束缚,他们渴望呼吸自由的空气。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元代杂剧的大团圆结局是广大民众的愿望所在。同时,大团圆的结局在当时历史时代有一定的进步意义。它起到了鼓舞青年男女为冲破封建罗网,争取自由婚姻而斗争的作用,也是对封建礼教、门第观念的攻击和嘲笑。只有具有积极高尚健康的精神力量的作品,才是真正的艺术,流芳百世。

《西厢记》不论在体例还是语言、思想内涵上皆能体现元杂剧所特有的特色,并在众多杂剧中,影响最广、最深。在经过了时间的不断洗磨冲刷,王实甫与他的《西厢记》这部作品犹如一枝荷花,出淤泥而不染,仍以优雅的姿态,与《红楼梦》、《牡丹亭》等著作一起站立在中国优秀古代文学作品之林。


相关文章

  • [品读[文选]]鲁灵光殿赋(东汉/王延寿)
  • 品读参考:<文选鲁灵光殿赋>作者王延寿(约140-约165年),字文考,一字子山,南郡宜城(今湖北襄阳宜城)人,辞赋家.<楚辞章句>撰者王逸之子.王延寿自幼好学,有俊才.少时随父游鲁,到泰山从鲍子真学算.20余岁时, ...查看


  • 乐书阅读答案
  •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乐书 ①多年以前,读过一首<四时读书乐>,现在只记得四句:"读书之乐乐何如?绿满窗前草不除.„读书之乐乐无穷,瑶琴一曲来熏风."这是春夏的情景,也是读书的乐境,这种乐境只有在读书时才会有 ...查看


  • 读[西厢记]有感
  • 读<西厢记>有感 总有一卷执手沧海的誓言停在心里,多少才子佳人的爱情,深深浅浅摹画在心脏里,噗嗤噗嗤一直鲜活着:总有一段"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爱恋,在历史的沉沦里煜煜生辉,散发着独特的光芒:总有一树光彩照人 ...查看


  • 5.苏幕遮
  • 5.<苏幕遮> 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感受诗词创造的意象和丰富意境,品味诗意. (2)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鉴赏诗歌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作者,体会词中作者的情感. 教学重点:分析诗词的意象及意境,从而 ...查看


  • 中西方戏剧对比有感
  • 中西方戏剧对比有感 --以<哈姆雷特>和<窦娥冤>为例 亢菲 2012级教育学一班 摘要: 通过对<哈姆雷特>和<窦娥冤>的解读,剖析出我个人对于中西方戏剧不同处的看法,同时也提出我对于戏剧未 ...查看


  • 国学经典名句500句
  • 国学经典名句 500句 有句话叫做"大道为简",国学其实是人类对大自然最简单质朴的认知和总结.学习国学可以慢慢从这些最质朴的认知中找到生活工作中难以解决的各种思想问题. 诸如唐诗宋词有好多很有意境和工整的诗词,细细品读, ...查看


  • 红楼梦重要情节整理
  • <红楼梦>导读 ●第一回 甄士隐梦幻识通灵 贾雨村风尘怀闺秀 女娲氏炼石补天之时,于大荒山无稽崖练成高经十二丈,方经二十四丈顽石三万六千五百零一.但只用了三万六千五百块,只单单剩了一块未用,便弃在此山青埂峰下.谁知此石自经煅炼之 ...查看


  • 城南旧事教学设计
  • <城南旧事>阅读指导课教学设计 邯郸县春光小学 史蓓 教学目标: 1.激发学生阅读<城南旧事>一书的兴趣: 2.以阅读<城南旧事>为例,渗透阅读整本书的一些方法: 3.初步感知<城南旧事>的主 ...查看


  • 醉花阴教案
  • 李清照词两首-<醉花阴>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李清照的生平与创作. 2.鉴赏李清照作品的婉约派风格. 二.能力目标 1.把握词人的思想情怀,提高古典词的鉴赏能力. 2.疏通词意,体味词作中的意象和由意象营造的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