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事变中的不可控因素 摘要:西安事变,又称“双十二事变”,是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和杨虎城为了达到劝谏蒋介石改变“攘外必先安内”的既定国策,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目的,在西安发动“兵谏”的历史事件。
1936年12月25日,在中共中央和周恩来主导下,以蒋介石接受“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的主张而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准备了必要的前提,成为由国内战争走向抗日民族战争的转折点。
事变发生时蒋介石居住在临潼骊山,东北军奉张学良、杨虎城之命到华清池捉拿蒋介石,蒋介石从卧室窗户跳出,摔伤后背,躲在一块大石头后面,被发现活捉。当时东北军枪杀蒋的侍卫30余名,华清池至今仍有枪战所遗留下的弹孔。在事变过程中,有许多不稳定性因素,例如,蒋被意外枪杀;东北军并没有发现蒋,让其逃跑。下面我们将大胆预测这两种情况下西安事变的结果。
正文:
一、西安事变
1、背景
国际
1935年7、8月间,共产国际在莫斯科召开第七次代表会议,着重讨论有关建立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问题。1936年8月15日,共产国际致电中共要求停止反蒋介石的号召,与其进行和谈,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国内
1931年9月18日,关东军南满铁道守卫队炸毁沈阳附近柳条沟铁轨九一八事变爆发,中国东北三省在一百天内全部被日本关东军占领。中日矛盾成为当时中国主要矛盾。 1935年12月9日,一二九运动爆发,学生游行呼吁“停止内战一致对外”,全中国人的爱国抗日热情高涨,国民党“攘外必先安内”政策受到巨大压力。
中共确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1935年8月1日,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陈绍禹(王明),以中华苏维埃政府人民委员会及中共中央委员会的名义发出《八一宣言》,呼吁停止内战、集中一切力量抗日。宣言中对于国民党及蒋介石认识诋毁但只是表面文章。1936年4月及5月,中共连发此类宣言。约在1936年秋中共代表周恩来与国民党陈立夫于南京谈判,互不妥协,未果。
张学良受日本侮辱五年,又不得已游历欧洲八个月,1934年归来任鄂、豫、皖三省“剿匪”副司令。1935年中央红军抵达陕北根据地,其时张学良的东北军已沦为杂牌军,与红军接触连遭败绩。中共将被俘官兵训练后全部释放,送信对张学良说蒋介石是借剿共之名使东北军
与红军两败俱伤,唯有联合抗日,东北军方有返回故乡之日。九年来中央军终未剿尽红军,更何况东北军,加之军费较少,西北贫瘠,剿共失利,将士意志动摇,张学良信其词。1936年6月,张与周恩来会于延安商谈确定联蒋抗日,开始与中共合作,接济大量银两、棉服。其时中共物资只够支持一个月,这无疑是雪中送炭。十七路军指挥杨虎城与张学良合流。
1936年9月,张学良亲至太原与阎锡山商谈。10月,阎邀张学良去洛阳,请蒋停止剿共,蒋严词拒绝。1936年11月,张学良连电告蒋,所部不稳,陕西情势奇急。12月3日,张复来洛阳,恳请蒋去西安,蒋不顾劝阻于次日抵达。蒋对张提出的两个方案均非其所愿。12月7日,张再谏停止剿共一致抗日,被蒋严厉责备。当晚,张与杨虎城密议“兵谏”。12月9日,西安学生游行请愿,张与蒋言语冲突。10日蒋介石召开中央将领会议,派蒋鼎文为西北“剿匪”前敌总司令,谣传东北军将改编,张、杨决定行动。
2. 过程
12月12日拂晓,张部围攻蒋的驻在地临潼,枪杀侍卫人员约30名,蒋险遭不测,遂被劫持。
3. 结果和影响
1936年12月24日,蒋介石签订六项协议,被迫接受停止内战,联合抗日的主张。12月26日,蒋介石最后获得释放回到南京。
西安事变后,张学良送蒋介石回南京秘密软禁起采,由大陆到台湾,失去了自由; 杨虎城被蒋介石长期囚禁,1949年9月17日在重庆惨遭杀害。东北军被分拆瓦解,十七路军被取消。
西安事变后蒋介石停止了”安内攘外“政策,迫使国民政府进行国共第二次合作,建立了苏联所期望的抗日统一战线。
各大媒体、组织,包括苏联报纸,在西安事变发生后纷纷谴责张学良。张不堪重压,于12月25日下午亲送蒋飞回南京,随即被监禁。西安事变和平解决。
1937年1月5日蒋介石撤掉西北剿匪总司令部。接下来,蒋改组政府,去掉亲日分子,加强与美,苏,英的联络。欲将红军改编入正规军,令中共取消苏维埃政府,停止阶级斗争。 东北军少壮派军人因蒋不能回陕,迁怒于东北高级将领及中共营救不力,1937年2月2日,谋杀军长王以哲。中央军入驻西安,东北军被拆散改编,杨虎城去职。
中共的陕北苏区随之扩大,中共中央自保安移至延安。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成为事实。
二、不可控因素
1、蒋介石在事变中死亡
兵谏当晚发生了激烈的枪战,蒋的侍卫人员被枪杀了三十余名。华清池蒋的起居室的玻璃和墙壁上至今留有当时的弹孔,蒋极有可能在枪战中被杀害。故蒋在事变过程中被误伤有极大的可能。
2. 蒋介石逃脱
兵谏当晚,蒋介石翻墙上山,躲在一片山石间,华清池地形复杂,东北军进行地毯式搜索很难找到蒋,故蒋有可能会成功逃脱。
三、预测结果
1. 如果蒋在事变中死亡,事变将演化成激烈的内战,日本也将乘机侵占更多领土。
蒋被抓后,以何应钦为首的国民党官员积极部署讨伐张学良、杨虎城,而宋美龄、宋子文等则希望和平解决保蒋性命。如果蒋在事件中死亡,由于失去了蒋介石强有力的领导,左右派分明的国民党或将分裂。南京政府的讨伐派有了口实,大规模的内战必然爆发。何应钦等必将借为蒋报仇、严明军法之名,讨伐张学良、杨虎城。
各地方军阀失去了蒋介石的统一领导,必然各自为营,先求自保,或许有些会加入国民党的某一派别。
对于中国共产党来说,国民党右派的剿共将不会停止,张学良也无法继续提供物资支持,共产党的生存将更加艰难,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目标将无法实现。
综上,中国局势将会十分混乱,激烈的内战将无法避免,除了蒋复生没有人可以短时间内控制住局势,毛泽东虽然很有才华但中国共产党实力太弱了。
对于日本来说,中国的内战无疑是继续进图中国内陆的大好机会,中国各方没有抗日统一战线将很难阻止日本的步伐。
2. 蒋在西安事变中成功逃脱
此时共产党实力虚弱,在加上蒋的报复心理。蒋会组织一场大规模的剿共希望一次成功,但最后发现根本无力实现这一目标。当意识到日本进一步侵略会对国民政府不利之后,果断放弃原有的剿共政策主动与共党谈判共同抗日。这是国民党内部的必然趋势,第一蒋有和谈的想法,第二国民党内部实力派,即以宋美龄、宋子文、孔祥熙为首的亲美、英派是主张避免内战,第三当时在南京的国民党左派,如冯玉祥等人是能够看清大局的,也主张避免内战共同抗日,第四国民党内部最有实力的地方实力派主张避免内战如韩复榘、刘湘、李宗仁等认为内战必致亡国,无待赘言,政治解决。在国民党内部尽管有何应钦等亲日派和某些地方实力派为了自己的利益,企图发动内战,但他们只是矛盾次要方面,不占主导地位。
这种情况类似于西安事变的结果,但蒋占有主导地位采用缓兵之计同时可以更好地配合红军物资补给、作战方面更加主动,使抗日时间有效缩短。
西安事变中的不可控因素 摘要:西安事变,又称“双十二事变”,是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和杨虎城为了达到劝谏蒋介石改变“攘外必先安内”的既定国策,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目的,在西安发动“兵谏”的历史事件。
1936年12月25日,在中共中央和周恩来主导下,以蒋介石接受“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的主张而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准备了必要的前提,成为由国内战争走向抗日民族战争的转折点。
事变发生时蒋介石居住在临潼骊山,东北军奉张学良、杨虎城之命到华清池捉拿蒋介石,蒋介石从卧室窗户跳出,摔伤后背,躲在一块大石头后面,被发现活捉。当时东北军枪杀蒋的侍卫30余名,华清池至今仍有枪战所遗留下的弹孔。在事变过程中,有许多不稳定性因素,例如,蒋被意外枪杀;东北军并没有发现蒋,让其逃跑。下面我们将大胆预测这两种情况下西安事变的结果。
正文:
一、西安事变
1、背景
国际
1935年7、8月间,共产国际在莫斯科召开第七次代表会议,着重讨论有关建立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问题。1936年8月15日,共产国际致电中共要求停止反蒋介石的号召,与其进行和谈,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国内
1931年9月18日,关东军南满铁道守卫队炸毁沈阳附近柳条沟铁轨九一八事变爆发,中国东北三省在一百天内全部被日本关东军占领。中日矛盾成为当时中国主要矛盾。 1935年12月9日,一二九运动爆发,学生游行呼吁“停止内战一致对外”,全中国人的爱国抗日热情高涨,国民党“攘外必先安内”政策受到巨大压力。
中共确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1935年8月1日,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陈绍禹(王明),以中华苏维埃政府人民委员会及中共中央委员会的名义发出《八一宣言》,呼吁停止内战、集中一切力量抗日。宣言中对于国民党及蒋介石认识诋毁但只是表面文章。1936年4月及5月,中共连发此类宣言。约在1936年秋中共代表周恩来与国民党陈立夫于南京谈判,互不妥协,未果。
张学良受日本侮辱五年,又不得已游历欧洲八个月,1934年归来任鄂、豫、皖三省“剿匪”副司令。1935年中央红军抵达陕北根据地,其时张学良的东北军已沦为杂牌军,与红军接触连遭败绩。中共将被俘官兵训练后全部释放,送信对张学良说蒋介石是借剿共之名使东北军
与红军两败俱伤,唯有联合抗日,东北军方有返回故乡之日。九年来中央军终未剿尽红军,更何况东北军,加之军费较少,西北贫瘠,剿共失利,将士意志动摇,张学良信其词。1936年6月,张与周恩来会于延安商谈确定联蒋抗日,开始与中共合作,接济大量银两、棉服。其时中共物资只够支持一个月,这无疑是雪中送炭。十七路军指挥杨虎城与张学良合流。
1936年9月,张学良亲至太原与阎锡山商谈。10月,阎邀张学良去洛阳,请蒋停止剿共,蒋严词拒绝。1936年11月,张学良连电告蒋,所部不稳,陕西情势奇急。12月3日,张复来洛阳,恳请蒋去西安,蒋不顾劝阻于次日抵达。蒋对张提出的两个方案均非其所愿。12月7日,张再谏停止剿共一致抗日,被蒋严厉责备。当晚,张与杨虎城密议“兵谏”。12月9日,西安学生游行请愿,张与蒋言语冲突。10日蒋介石召开中央将领会议,派蒋鼎文为西北“剿匪”前敌总司令,谣传东北军将改编,张、杨决定行动。
2. 过程
12月12日拂晓,张部围攻蒋的驻在地临潼,枪杀侍卫人员约30名,蒋险遭不测,遂被劫持。
3. 结果和影响
1936年12月24日,蒋介石签订六项协议,被迫接受停止内战,联合抗日的主张。12月26日,蒋介石最后获得释放回到南京。
西安事变后,张学良送蒋介石回南京秘密软禁起采,由大陆到台湾,失去了自由; 杨虎城被蒋介石长期囚禁,1949年9月17日在重庆惨遭杀害。东北军被分拆瓦解,十七路军被取消。
西安事变后蒋介石停止了”安内攘外“政策,迫使国民政府进行国共第二次合作,建立了苏联所期望的抗日统一战线。
各大媒体、组织,包括苏联报纸,在西安事变发生后纷纷谴责张学良。张不堪重压,于12月25日下午亲送蒋飞回南京,随即被监禁。西安事变和平解决。
1937年1月5日蒋介石撤掉西北剿匪总司令部。接下来,蒋改组政府,去掉亲日分子,加强与美,苏,英的联络。欲将红军改编入正规军,令中共取消苏维埃政府,停止阶级斗争。 东北军少壮派军人因蒋不能回陕,迁怒于东北高级将领及中共营救不力,1937年2月2日,谋杀军长王以哲。中央军入驻西安,东北军被拆散改编,杨虎城去职。
中共的陕北苏区随之扩大,中共中央自保安移至延安。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成为事实。
二、不可控因素
1、蒋介石在事变中死亡
兵谏当晚发生了激烈的枪战,蒋的侍卫人员被枪杀了三十余名。华清池蒋的起居室的玻璃和墙壁上至今留有当时的弹孔,蒋极有可能在枪战中被杀害。故蒋在事变过程中被误伤有极大的可能。
2. 蒋介石逃脱
兵谏当晚,蒋介石翻墙上山,躲在一片山石间,华清池地形复杂,东北军进行地毯式搜索很难找到蒋,故蒋有可能会成功逃脱。
三、预测结果
1. 如果蒋在事变中死亡,事变将演化成激烈的内战,日本也将乘机侵占更多领土。
蒋被抓后,以何应钦为首的国民党官员积极部署讨伐张学良、杨虎城,而宋美龄、宋子文等则希望和平解决保蒋性命。如果蒋在事件中死亡,由于失去了蒋介石强有力的领导,左右派分明的国民党或将分裂。南京政府的讨伐派有了口实,大规模的内战必然爆发。何应钦等必将借为蒋报仇、严明军法之名,讨伐张学良、杨虎城。
各地方军阀失去了蒋介石的统一领导,必然各自为营,先求自保,或许有些会加入国民党的某一派别。
对于中国共产党来说,国民党右派的剿共将不会停止,张学良也无法继续提供物资支持,共产党的生存将更加艰难,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目标将无法实现。
综上,中国局势将会十分混乱,激烈的内战将无法避免,除了蒋复生没有人可以短时间内控制住局势,毛泽东虽然很有才华但中国共产党实力太弱了。
对于日本来说,中国的内战无疑是继续进图中国内陆的大好机会,中国各方没有抗日统一战线将很难阻止日本的步伐。
2. 蒋在西安事变中成功逃脱
此时共产党实力虚弱,在加上蒋的报复心理。蒋会组织一场大规模的剿共希望一次成功,但最后发现根本无力实现这一目标。当意识到日本进一步侵略会对国民政府不利之后,果断放弃原有的剿共政策主动与共党谈判共同抗日。这是国民党内部的必然趋势,第一蒋有和谈的想法,第二国民党内部实力派,即以宋美龄、宋子文、孔祥熙为首的亲美、英派是主张避免内战,第三当时在南京的国民党左派,如冯玉祥等人是能够看清大局的,也主张避免内战共同抗日,第四国民党内部最有实力的地方实力派主张避免内战如韩复榘、刘湘、李宗仁等认为内战必致亡国,无待赘言,政治解决。在国民党内部尽管有何应钦等亲日派和某些地方实力派为了自己的利益,企图发动内战,但他们只是矛盾次要方面,不占主导地位。
这种情况类似于西安事变的结果,但蒋占有主导地位采用缓兵之计同时可以更好地配合红军物资补给、作战方面更加主动,使抗日时间有效缩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