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小农家的暮
一、诗歌整体内容赏析示例:
《一个小农家的暮》写于1921年的伦敦,在西方现代化的都市里,诗人思念着祖国,回想农村的生活情景,从中可以看出诗人对祖国、故乡、农村、农民的深情。或许这首诗也代表了诗人对故乡江阴浓郁的怀念之情吧?
这首诗以叙事的笔调朴实无华地写了一个小农家的傍晚生活。
黄昏时分,下了田的丈夫回到家里,妻子在灶下烧饭,丈夫在这个空儿里,逗逗狗、探探牛,问一声新酿的酒怎样了;月亮出来了,孩子们数着星,看着月,唱着,跳着,戏耍着。一幅多么安详和乐的农家生活图。
这首诗最感动人的是它的亲切、真实。每一个住过农村的孩子,心中都有这份甜美的回忆。城市里长大的人,透过诗人忠实的描写,也能想象体会出这份安详的幸福。这一首诗的调子自然、流畅。诗的描写不仅感人,而且是美丽的。 第一段“嫣红的火光”“殷红的脸”“闪红”的“青布衣裳”,透过“颜色”的处理,美化了诗境。读者情不自禁地要认定,这妻子的容貌是美丽的,这妻子的性情是温柔的,这妻子的心地是善良的。
妻子如此,丈夫呢?透过“便坐在稻床上/调弄着只亲人的狗”,以及踱到栏里去看牛,回过头问声“怎样了——/我们新酿的酒?”等“动作”的处理,也表现了他的温柔善良与可亲,读者同时也认定这丈夫是强烈地关爱着这个家的。
最后诗人描写孩子们的歌唱——
“地上人多心不平,
天上星多月不亮。”
世间的人啊心常不平,心不平的人啊哪有快乐?
二、问题探究
1、作者为什么把在军阀统治下的农村生活写得如此诗情画意?
这首诗写的是被诗人理想化了的农村生活。诗人以欣赏的态度,跳荡的旋律,便于表现欢快情绪的“阳”韵,描写一个农家的傍晚——年轻的女主人和她的丈夫、孩子,荡漾着幸福、和谐与欢乐的生活。描写平淡,而诗意盎然。有的论者说,诗人所写的是现实中不曾有的“世外桃源”,美化了军阀统治下的农村生活。这是一种误解。刘半农当时并非不知道农村的贫富对立,也并非不知道农民生活的苦楚。应从生活的多样化去理解这种“农家乐”。这大概是一个能够自给自足的农家,两夫妻在劳作之后晚炊时,享受一下小家庭的融融和和,也不是不可能的。
之所以这样写,也与作者此时在国外,思念头祖国、思念故乡的情怀有关。距离,使诗人把记忆中的农村生活的表象修缮了,变得更加美好,更加让人思念。
2、结尾孩子们唱:“地上人多心不平,/天上星多月不亮。”这话有
什么深意?
这两句普通
的江阴民谚,如果说单从孩子的口里唱出来的话,只能说明它是一种流传的歌谣,孩子只是把它哼唱出来。那么,从字面上,从传播的广度看,它代表大众的心声,对地上苍生的艰难生活的申诉。另外,也体现出诗人当时大力提倡写作民歌、儿歌,从各地方言中吸取精华用于诗歌创作的诗歌理念。
秋歌——给暖暖
诗歌整体内容赏析示例:
这的确是一曲秋天之歌。痖弦是那种“轻盈型”的诗人,正如这首诗,它是以轻盈的旋律、节奏和姿态步入我们的艺术想象的。实际上,也可以将它看做一首经过“剪辑”后的诗,线条由复杂归于简单,氛围由喧闹进入静谧,包括那七月、南国、北方、山径、寺院和秋天等,都显然呈现出极其单纯的品质来。
随着“落叶”“狄花”“砧声”“雁子”的陆续消失,“什么也没留下”的秋天似乎又要触动诗人伤感的神经,然而,诗歌最终却没有落入“悲秋”的俗套。因为秋天留下了“一个暖暖”,初读《秋歌——给暖暖》,还以为“暖暖”是一个“女孩”的名字。如果诗人写的不是寒暑交替季节变迁,而是写在秋天(自然的秋天或者人生的秋天)的一段人生经历甚至感情经历,当然可以把“暖暖”理解为诗人的一位“朋友”,从诗歌文本上直接解读,两种都完全是“合理的”。因此,诗要表达的东西,不是在诗内,而是在诗外,是在语言之外,或者是在你的想象之外。
痖弦是在古典诗词与西方现代主义、超现实主义总的背景下开始诗歌艺术追求的,在技巧和方法上具有一定的前卫性。“暖暖”的非特指性正是符合了诗歌的“无理而妙”。所谓“无理而妙”的“理”不过只指人类的理性逻辑而已。诗歌却正是由于超越这些理性逻辑而获得自己的生命,无理而有情,所以才妙。
诗中的“落叶”“荻花”“砧声”的消失和远去,“雁子”“秋空”和“十四行”的联想,无一不指向一种对美好事物的甜美回忆。在甜美的情感回味之余,固然也难免某种沧桑之变的感叹。然而,一切皆因“只留下一个暖暖/一切便都留下了”。常规的音乐性与非常规的“诗家语”形成鲜明对比,也增加了这首诗的艺术效果。这首诗还具有古典韵味,特别是第三个诗节中的语言和意象,显示出诗人深厚的古典诗歌修养。
华尔华兹说诗是宁静中的回忆。读这首诗时,引导学生对美好事物回忆时的细节联想,什么是变和不变,什么是短暂与恒久,什么是爱情的真谛等等,便都会得到诗意的解答
一个小农家的暮
一、诗歌整体内容赏析示例:
《一个小农家的暮》写于1921年的伦敦,在西方现代化的都市里,诗人思念着祖国,回想农村的生活情景,从中可以看出诗人对祖国、故乡、农村、农民的深情。或许这首诗也代表了诗人对故乡江阴浓郁的怀念之情吧?
这首诗以叙事的笔调朴实无华地写了一个小农家的傍晚生活。
黄昏时分,下了田的丈夫回到家里,妻子在灶下烧饭,丈夫在这个空儿里,逗逗狗、探探牛,问一声新酿的酒怎样了;月亮出来了,孩子们数着星,看着月,唱着,跳着,戏耍着。一幅多么安详和乐的农家生活图。
这首诗最感动人的是它的亲切、真实。每一个住过农村的孩子,心中都有这份甜美的回忆。城市里长大的人,透过诗人忠实的描写,也能想象体会出这份安详的幸福。这一首诗的调子自然、流畅。诗的描写不仅感人,而且是美丽的。 第一段“嫣红的火光”“殷红的脸”“闪红”的“青布衣裳”,透过“颜色”的处理,美化了诗境。读者情不自禁地要认定,这妻子的容貌是美丽的,这妻子的性情是温柔的,这妻子的心地是善良的。
妻子如此,丈夫呢?透过“便坐在稻床上/调弄着只亲人的狗”,以及踱到栏里去看牛,回过头问声“怎样了——/我们新酿的酒?”等“动作”的处理,也表现了他的温柔善良与可亲,读者同时也认定这丈夫是强烈地关爱着这个家的。
最后诗人描写孩子们的歌唱——
“地上人多心不平,
天上星多月不亮。”
世间的人啊心常不平,心不平的人啊哪有快乐?
二、问题探究
1、作者为什么把在军阀统治下的农村生活写得如此诗情画意?
这首诗写的是被诗人理想化了的农村生活。诗人以欣赏的态度,跳荡的旋律,便于表现欢快情绪的“阳”韵,描写一个农家的傍晚——年轻的女主人和她的丈夫、孩子,荡漾着幸福、和谐与欢乐的生活。描写平淡,而诗意盎然。有的论者说,诗人所写的是现实中不曾有的“世外桃源”,美化了军阀统治下的农村生活。这是一种误解。刘半农当时并非不知道农村的贫富对立,也并非不知道农民生活的苦楚。应从生活的多样化去理解这种“农家乐”。这大概是一个能够自给自足的农家,两夫妻在劳作之后晚炊时,享受一下小家庭的融融和和,也不是不可能的。
之所以这样写,也与作者此时在国外,思念头祖国、思念故乡的情怀有关。距离,使诗人把记忆中的农村生活的表象修缮了,变得更加美好,更加让人思念。
2、结尾孩子们唱:“地上人多心不平,/天上星多月不亮。”这话有
什么深意?
这两句普通
的江阴民谚,如果说单从孩子的口里唱出来的话,只能说明它是一种流传的歌谣,孩子只是把它哼唱出来。那么,从字面上,从传播的广度看,它代表大众的心声,对地上苍生的艰难生活的申诉。另外,也体现出诗人当时大力提倡写作民歌、儿歌,从各地方言中吸取精华用于诗歌创作的诗歌理念。
秋歌——给暖暖
诗歌整体内容赏析示例:
这的确是一曲秋天之歌。痖弦是那种“轻盈型”的诗人,正如这首诗,它是以轻盈的旋律、节奏和姿态步入我们的艺术想象的。实际上,也可以将它看做一首经过“剪辑”后的诗,线条由复杂归于简单,氛围由喧闹进入静谧,包括那七月、南国、北方、山径、寺院和秋天等,都显然呈现出极其单纯的品质来。
随着“落叶”“狄花”“砧声”“雁子”的陆续消失,“什么也没留下”的秋天似乎又要触动诗人伤感的神经,然而,诗歌最终却没有落入“悲秋”的俗套。因为秋天留下了“一个暖暖”,初读《秋歌——给暖暖》,还以为“暖暖”是一个“女孩”的名字。如果诗人写的不是寒暑交替季节变迁,而是写在秋天(自然的秋天或者人生的秋天)的一段人生经历甚至感情经历,当然可以把“暖暖”理解为诗人的一位“朋友”,从诗歌文本上直接解读,两种都完全是“合理的”。因此,诗要表达的东西,不是在诗内,而是在诗外,是在语言之外,或者是在你的想象之外。
痖弦是在古典诗词与西方现代主义、超现实主义总的背景下开始诗歌艺术追求的,在技巧和方法上具有一定的前卫性。“暖暖”的非特指性正是符合了诗歌的“无理而妙”。所谓“无理而妙”的“理”不过只指人类的理性逻辑而已。诗歌却正是由于超越这些理性逻辑而获得自己的生命,无理而有情,所以才妙。
诗中的“落叶”“荻花”“砧声”的消失和远去,“雁子”“秋空”和“十四行”的联想,无一不指向一种对美好事物的甜美回忆。在甜美的情感回味之余,固然也难免某种沧桑之变的感叹。然而,一切皆因“只留下一个暖暖/一切便都留下了”。常规的音乐性与非常规的“诗家语”形成鲜明对比,也增加了这首诗的艺术效果。这首诗还具有古典韵味,特别是第三个诗节中的语言和意象,显示出诗人深厚的古典诗歌修养。
华尔华兹说诗是宁静中的回忆。读这首诗时,引导学生对美好事物回忆时的细节联想,什么是变和不变,什么是短暂与恒久,什么是爱情的真谛等等,便都会得到诗意的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