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汉宫秋]故事情节概述及其艺术特色分析

关于《汉宫秋》故事情节概述及其艺术特色分析

《汉宫秋》作为元曲四大悲剧之一,以其丰富精致的故事情节以及塑造的经典丰满的人物形象给后世读者留下了深刻而永存的印象。

一、故事情节概述

楔子单于王势强欲和亲毛延寿谄帝选宫娃

久居朔漠,独霸北方的胡人以其势力的不断增长对汉室的统治带来了一定的威胁,其首领单于想通过与汉室和亲达到两国和平相处。而此时的汉室奸佞当道,宵小之徒兴风作浪,中大夫毛延寿便是其中一员,他对汉元帝一味溜须,百般谄媚,为取得汉元帝的充分信任,对其提议筛选天下美女充裕后宫,汉元帝应允,并让毛延寿将选中者作画,他将按画中女子的样貌来选择临幸。

第一折毛延寿心狠使毒计王昭君冷宫巧封妃

毛延寿领着圣旨,遍行天下筛选室女,他所选中的那些女子当中,唯有王昭君没有用金钱贿赂他,一因她家中贫困,二则是因为王墙本就是倾国倾城的样貌,不肯行贿。而毛延寿却因此对王昭君怀恨在心,并将王昭君的美人图点上瑕疵,这使得王昭君被发配到冷宫中,无缘见到皇帝。而在一天晚上汉元帝巡视后宫时,意外地听到从冷宫中传来哀怨惆怅的琵琶声并被其吸引,从而见到了屈居长巷的王昭君,两人情投意合,汉元帝对王昭君宠爱有加,并将她册封为明妃。

第二折韩单于仗势索明妃王昭君和番显大义

由于在王昭君的美人图上作坏,毛延寿被汉元帝加刑惩罚,却被他逃了出去。而此时,由于汉室公主年幼,汉元帝没有同意将公主和亲给单于王,单于王内心不自在,逃出去的毛延寿无处投奔,于是给单于献上王昭君的美人图,单于一眼便相中王昭君的绝色,在毛延寿的嗾使下,单于像汉室索要王昭君。而此刻的汉元帝在进退两难之际,一面是自己的宠妃,一面是自己的江山,而文武百官的众口一词——都希望汉元帝能够割断情爱,以美人换取和平,这让汉元帝彻底陷入绝望之中。另一边,王昭君在知这个消息之后如晴天霹雳,但她为了保住大汉江山,即使内心有千万中对汉元帝的不舍,也只能委曲求全,答应了和番。 第三折汉元帝苦恨别佳人王昭君念情投黑江

汉元帝对自己的宠妃依依不舍,在灞桥上和王昭君依依惜别,并多声叮嘱王昭君爱护自己,一对金鸳鸯就此分开,汉元帝痛苦不堪,他想为昭君多留片刻,却也被身边的人阻止。王昭君虽身体跟随单于的脚步,但她的内心却无法抛下家国,她知道南边是汉,北边是番,对汉元帝深深的无法割舍的爱情,让她毫不犹豫地投入黑江之中,至此一缕红颜消散。 第四折汉元帝思念寄幽梦毛延寿问斩祭明妃

昭君和番,人去楼空,汉元帝日渐消沉,他无法割舍对王昭君的怜惜和爱恋,于是将王昭君的美人图挂起,看着图中的画像,思念着心中的人儿。睡着之后,在他的梦中,昭君归来,他欣喜至极;而醒来之后,发现却是个泡影,他怅然若失。另一方面,毛延寿的叛国败盟,使得单于将其绑送至汉并被斩首,以此祭献王昭君。而也因昭君之死,汉胡两国讲和。

二、艺术特色分析

《汉宫秋》的艺术特色主要集中在以下三点:一、以历史题材抒写现实生活;二、通过对比手法,突出人物形象;三、以凄凉之景,写悲苦之人。

众所周知,马致远处于宋末元初的特殊历史时期,而《汉宫秋》里汉室受到北方胡人欺辱的历史题材,与当时的社会现状相类似,都是处于社会动荡不安的背景之下,这便是其中的一个艺术特色,即以历史题材抒写诗人的现实生活感受。

第二,剧中描写了毛延寿的贪婪无耻、叛国求荣以及汉朝文武百官众口一词地劝汉元帝断情保江山,这些情节体现了他们懦弱无能、虚伪败坏的形象,而这些描写与王昭君柔弱却不软弱、为国奉献和牺牲的伟大品质形成对比,并鲜明地烘托出王昭君这一光辉形象的伟大

之处。

最后,《汉宫秋》里多处描写了空旷冷漠的塞北风光和寂寥萧瑟的宫中秋景,由此烘托出一种凄凉悲婉的情景氛围,进一步地衬托出汉元帝与王昭君的离别之恨和相思之苦。也为其悲剧性埋下伏笔。

关于《汉宫秋》故事情节概述及其艺术特色分析

《汉宫秋》作为元曲四大悲剧之一,以其丰富精致的故事情节以及塑造的经典丰满的人物形象给后世读者留下了深刻而永存的印象。

一、故事情节概述

楔子单于王势强欲和亲毛延寿谄帝选宫娃

久居朔漠,独霸北方的胡人以其势力的不断增长对汉室的统治带来了一定的威胁,其首领单于想通过与汉室和亲达到两国和平相处。而此时的汉室奸佞当道,宵小之徒兴风作浪,中大夫毛延寿便是其中一员,他对汉元帝一味溜须,百般谄媚,为取得汉元帝的充分信任,对其提议筛选天下美女充裕后宫,汉元帝应允,并让毛延寿将选中者作画,他将按画中女子的样貌来选择临幸。

第一折毛延寿心狠使毒计王昭君冷宫巧封妃

毛延寿领着圣旨,遍行天下筛选室女,他所选中的那些女子当中,唯有王昭君没有用金钱贿赂他,一因她家中贫困,二则是因为王墙本就是倾国倾城的样貌,不肯行贿。而毛延寿却因此对王昭君怀恨在心,并将王昭君的美人图点上瑕疵,这使得王昭君被发配到冷宫中,无缘见到皇帝。而在一天晚上汉元帝巡视后宫时,意外地听到从冷宫中传来哀怨惆怅的琵琶声并被其吸引,从而见到了屈居长巷的王昭君,两人情投意合,汉元帝对王昭君宠爱有加,并将她册封为明妃。

第二折韩单于仗势索明妃王昭君和番显大义

由于在王昭君的美人图上作坏,毛延寿被汉元帝加刑惩罚,却被他逃了出去。而此时,由于汉室公主年幼,汉元帝没有同意将公主和亲给单于王,单于王内心不自在,逃出去的毛延寿无处投奔,于是给单于献上王昭君的美人图,单于一眼便相中王昭君的绝色,在毛延寿的嗾使下,单于像汉室索要王昭君。而此刻的汉元帝在进退两难之际,一面是自己的宠妃,一面是自己的江山,而文武百官的众口一词——都希望汉元帝能够割断情爱,以美人换取和平,这让汉元帝彻底陷入绝望之中。另一边,王昭君在知这个消息之后如晴天霹雳,但她为了保住大汉江山,即使内心有千万中对汉元帝的不舍,也只能委曲求全,答应了和番。 第三折汉元帝苦恨别佳人王昭君念情投黑江

汉元帝对自己的宠妃依依不舍,在灞桥上和王昭君依依惜别,并多声叮嘱王昭君爱护自己,一对金鸳鸯就此分开,汉元帝痛苦不堪,他想为昭君多留片刻,却也被身边的人阻止。王昭君虽身体跟随单于的脚步,但她的内心却无法抛下家国,她知道南边是汉,北边是番,对汉元帝深深的无法割舍的爱情,让她毫不犹豫地投入黑江之中,至此一缕红颜消散。 第四折汉元帝思念寄幽梦毛延寿问斩祭明妃

昭君和番,人去楼空,汉元帝日渐消沉,他无法割舍对王昭君的怜惜和爱恋,于是将王昭君的美人图挂起,看着图中的画像,思念着心中的人儿。睡着之后,在他的梦中,昭君归来,他欣喜至极;而醒来之后,发现却是个泡影,他怅然若失。另一方面,毛延寿的叛国败盟,使得单于将其绑送至汉并被斩首,以此祭献王昭君。而也因昭君之死,汉胡两国讲和。

二、艺术特色分析

《汉宫秋》的艺术特色主要集中在以下三点:一、以历史题材抒写现实生活;二、通过对比手法,突出人物形象;三、以凄凉之景,写悲苦之人。

众所周知,马致远处于宋末元初的特殊历史时期,而《汉宫秋》里汉室受到北方胡人欺辱的历史题材,与当时的社会现状相类似,都是处于社会动荡不安的背景之下,这便是其中的一个艺术特色,即以历史题材抒写诗人的现实生活感受。

第二,剧中描写了毛延寿的贪婪无耻、叛国求荣以及汉朝文武百官众口一词地劝汉元帝断情保江山,这些情节体现了他们懦弱无能、虚伪败坏的形象,而这些描写与王昭君柔弱却不软弱、为国奉献和牺牲的伟大品质形成对比,并鲜明地烘托出王昭君这一光辉形象的伟大

之处。

最后,《汉宫秋》里多处描写了空旷冷漠的塞北风光和寂寥萧瑟的宫中秋景,由此烘托出一种凄凉悲婉的情景氛围,进一步地衬托出汉元帝与王昭君的离别之恨和相思之苦。也为其悲剧性埋下伏笔。


相关文章

  • 政法干警民法学重点
  • 1.民法的概念: 民法是调整平等民事主体的自然人.法人及其他非法人组织之间人生关系和财产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是法律体系中的一个独立的法律部门. 2.民法的基本原则: 自愿原则:平等原则:公平原则:等价有偿原则:诚实信用原则: 3.民事法律 ...查看


  • 元曲四大悲剧初探
  • 元曲四大悲剧初探 [摘 要]: 本文通过分析西方悲剧观念的形成和发展,认为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悲剧观具有广泛和普遍的概括意义,并以此对元曲四大悲剧试加分析与探索. [关键词]: 元曲 悲剧 悲剧观念 悲剧价值 日常用语的"悲剧&quo ...查看


  • 量子论和古代文学对立统一的概述
  • 古代文学复习资料 一.填空题 1.王禹偁的散文< 黄州新建小竹楼记>,用竹楼含蓄地表现出一种愤懑不平的心情,表达了他遭贬之后恬淡自适的生活态度和居陋自持的情操志趣. 2.文学史上"宋初三体"是指白体.晚唐体和 ...查看


  • 古代文学史笔记
  • 名词解释: 1. 话本:原是"说话"艺人的底本,是随着民间"说话" 伎艺发展起来的一种文学形式. 2. 拟话本:明代中叶以后,随着话本小说的流行,一些文人在润色,加工宋元明旧篇的同时,开始有意识地模仿 ...查看


  • 中国古代文学史二(简答与论述题)
  • 简答题: 1.简述张炎的词风及其在词史上的意义. (1)张炎创作了词学理论著作<词源>,在理论和创作实践上继承了姜夔的清空.骚雅乃至疏宕的词风: (2)在创作上注重形式技巧和音律,同时将词的创作引向了兴寄一面: (3)张炎上承白 ...查看


  • 西方文学史整理
  • 古希腊文学 古罗马文学 早期基督教文学 两希文化 希腊文化 人是万物的尺度/世俗的人本主义 非宗教的人本主义/希伯莱文化 摩西十诫/宗 教的人本主义/信仰上帝VS信仰自己 来世VS现世/理性.信仰压抑原欲VS情感与放纵原 欲/轻视VS看重个 ...查看


  • 北师大学中文系古代文学专业历年考研试题
  • 北师大学中文系古代文学专业历年考研试题 北京师大2010年中文试题 古代文学部分 名词解释: 古诗十九首.词别是一家说.宫体诗.拟话本.桐城派 简答题: 1<战国策>的寓言运用有什么样的特色? 2分析大历诗风的特色. 论述题 1 ...查看


  • 第三十三章 杂剧
  • 第三十三章 杂剧 一.名词解释 1.旦本.末本:元杂剧中男主角称为末,女主角称为旦,根据主唱者角色的不同,分为旦本.末本.一本戏只能由一人主唱,其他人一般只能说白. 2.元曲四大家:指的是元代的四位著名的杂剧作家,即关汉卿.白朴.马致远.郑 ...查看


  • 戏剧艺术概论上
  • 戏剧艺术概论 (上编:戏剧史概述) 第一章 戏剧的起源 第一节 西方戏剧的起源 一.西方戏剧的起源 戏剧的雏形是两个, 一个是原始的舞蹈, 一个是原始的宗教. 戏剧的起源不在四大文明古国, 而在古希腊. 请记住这样几个关键的概念: 酒神节.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