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国传统绘画中看中国传统雕塑之意象表达

  摘要:本文以分析中国传统雕塑的意象表达,主要浅析中国传统绘画艺术对中国传统雕塑艺术的影响。   关键词:传统绘画;传统雕塑;意象表达   中图分类号:J3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2)15-0036-02   意象是中国传统绘画美学的特点,中国古代雕塑的意象造型观也是从此衍生而来。中国传统雕塑艺术是没有专门的美学理论的,一般是从绘画理论中借鉴。   一、写意性   中国传统绘画无论工笔画还是写意画,都不像西洋画那样追求肖似,而是强调“迁想妙得”。主要美学要求是:依据观察体验所得的印象,再加上想象,经过主观加工美化而成艺术形象,和客观对象保有相当距离,所谓“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就是此意。   追求“意”和“象”的融合统一,体现着主观与客观的完满结合。这个创作过程,要求先对事物进行观察,叫做“实对”,再进行形象思维。从而达到“迁想妙得”。所以,意象造型观既不单纯强调对自然的模仿又保留了对自然的关注。既不单纯强调以主观情感为核心,又强调主观情感的重要作用,失去了“物”与“我”二者融合的哪一方面都不可能有意象的完美呈现。这种不偏不倚的兼顾方式和辨证方式正好与传统儒家思想的“中庸之道”相一致,所以说,意象审美是东方哲学在美学方面最为重要的概念。   中国传统艺术把注意力和重点放在物象的“神韵”表现上,各个传统门类艺术形式都是这样,这一要素贯穿了整个古代雕塑史。西安秦始皇陵兵马俑的造型虽然表现出高于其他时代的写实性,但那也仅仅集中在俑的头部刻画上,而且形象也只是分为几种类型,并不是每一件都各不相同,身体部分则无一例外是十分写意的。其他如汉唐的陶俑、霍去病墓前石刻、历代的宗教造像等无不显示出意象造型的特点。关于中国传统雕塑意象造型法则运用的典型范例还有很多,我们可以清晰地感受到中国传统雕塑在美术史的不同时期所展示出的意象造型之美。借用绘画中的“写意”理论来研究雕塑,这本身就是中国文化的传统。“意象理论”虽然来自中国古代哲学、诗学,它的理论色彩更浓,涵盖的范围更大,运用也似乎更广。但是经过当今不少研究者的整理、研究,目前人们比较倾向于将“意象”与“具象”和“抽象”并列,并特别强调“意象”的中国身份和中国色彩。但是意象更注重的是主观的提炼。   二、传神性   中西雕塑在写意方面的区别还在于,就人物形象而言,西方雕塑更注重的是人体结构的表现力和精确,通过人体的变化来传达某种情绪,因此人的形体动作、转折变化尤其显得重要。而中国雕塑则更注重面部的表情和内在。中国人习惯于从面部、依靠眉目来判断感情,与绘画一样,强调的是:“传神写照,正在阿堵(眼睛中。对人物眼神的千变万化不遗余力,精心塑造,使一尊尊栩栩如生的形象脱壁而出,达到了观其眸子夕可以知人”(蒋济语转引自《世说新语》)的艺术高度。南禅寺的佛和菩萨,佛光寺、崇福寺的天王、金刚以及其它许多彩塑人物的眼睛,或昂首挺胸,极目远望夕或左顾右盼,侧目而视,观其双目,总能找到一个具体位置和他们“悟对通神”,似乎可以达到某种思想感情上的交流。古代艺术家巧妙地借助塑像眼神的刻画,拉近了塑像同观者的距离,极大地增强了塑像或亲切感人或咄咄逼人的艺术效果。正如我国传统的戏曲表演艺术,也是讲究亮相的瞬间雕塑美。眼神和身段都从动中取静,从而给人难以磨灭的艺术形象。   我们的传统绘画,对于肖像画,不叫肖像画,而叫做“传神”。传神是整个绘画和美学的中心思想。东晋的顾恺之最早提出了这个“传神论”。他以为“神”是艺术的最高要求。“神”与“形”又是辨证关系。所以就产生了“以形写神”的美学追求。在中国古代,绘画和雕塑基本是同一美学要求。“塑绘不分”、“塑容绘质”是中国雕塑的一个重要特点。中国人并不注重雕塑和绘画在表现形式上的区别,中国雕塑常常表现出许多与绘画在表现形式上的相同或相似的因素。这一点在很多作品上都有体现。宋代郭若虚在《图画见闻志》中说:“至今画家有轻拂丹青者,谓之吴装,雕塑之家,亦有吴装。”这是就风格而言的,所谓“吴装”指绘画上出现的“吴带当风”的画风,受其影响,雕塑中也出现了这种风格的雕塑,在雕像衣饰上表现出来。   中国雕塑不管是表现人物还是动物,都不刻意追求表现对象在外形上的酷肖,不刻意追求比例和解剖的精确。在一些古代的雕塑中我们可以看到,其实许多古代雕塑家也具有很高的写实能力,在造型上做到与对象酷肖和精确也并不困难,但许多时候并没有这样做,中国雕塑在总体上不求对表现对象的方方面面做全面、细致的刻画,而是突出重点,力求把握对象的内在精神。要做一个高度的提炼。艺术创作要从生活的矿石中提炼出钢来,如果把挖到的矿石不经过提炼就拿出来,那样矿石仍然是矿石,即使矿石的品位再高,质量再好,也还是矿石。所以要经过一个去粗存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一番提炼。例如汉代的《李冰像》、《说唱俑》,如果用严格的比例和外形的酷肖是远不够准确的,然而就表现人物的神采和意蕴而言则是相当成功的。在传神地表现对象的神韵这一方面,收到较好的写意效果。汉代霍去病墓前石雕与西方雕塑注重比例、解剖、透视的精确也不大吻合。中国雕塑有时候甚至还故意突出、夸张人体的某些部分,使之异于常态。历史传说刘备双手过膝两耳垂肩,民间流行的“身长腿短是贵人”的说法,等等。就常常可在雕塑中得到反映。这都是主观思维在艺术创作中的体现,也是历代追求人物品藻思潮的产物。   结语:意象思维在艺术创作中的运用,可以使直觉体验和感悟变到即细致又丰富,同时也强调了审美意识在艺术创作中的地位,有了意象艺术对美学思想的辅佐,我们的创作可以在无意挥洒中获得极高的创造性。这些分析,肯定积极的因素结合世界各民族艺术之精华,来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雕塑艺术。      参考文献:   [1]吴为山.传义.中国佛教艺术[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8.   [2]叶朗.意象[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3]张乾元.象外之意[M].北京,中国书店出版社,2006.   [4]牟群.意象概念的定位[J].西安,意象艺术国际研讨论文集,1991.   [5]袁有根.顾恺之研究[M].成都,民族出版社,2005.   [6]王德峰.艺术哲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P153.   [7]吴为山.王月清.中国佛教文化艺术[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2,P63.

  摘要:本文以分析中国传统雕塑的意象表达,主要浅析中国传统绘画艺术对中国传统雕塑艺术的影响。   关键词:传统绘画;传统雕塑;意象表达   中图分类号:J3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2)15-0036-02   意象是中国传统绘画美学的特点,中国古代雕塑的意象造型观也是从此衍生而来。中国传统雕塑艺术是没有专门的美学理论的,一般是从绘画理论中借鉴。   一、写意性   中国传统绘画无论工笔画还是写意画,都不像西洋画那样追求肖似,而是强调“迁想妙得”。主要美学要求是:依据观察体验所得的印象,再加上想象,经过主观加工美化而成艺术形象,和客观对象保有相当距离,所谓“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就是此意。   追求“意”和“象”的融合统一,体现着主观与客观的完满结合。这个创作过程,要求先对事物进行观察,叫做“实对”,再进行形象思维。从而达到“迁想妙得”。所以,意象造型观既不单纯强调对自然的模仿又保留了对自然的关注。既不单纯强调以主观情感为核心,又强调主观情感的重要作用,失去了“物”与“我”二者融合的哪一方面都不可能有意象的完美呈现。这种不偏不倚的兼顾方式和辨证方式正好与传统儒家思想的“中庸之道”相一致,所以说,意象审美是东方哲学在美学方面最为重要的概念。   中国传统艺术把注意力和重点放在物象的“神韵”表现上,各个传统门类艺术形式都是这样,这一要素贯穿了整个古代雕塑史。西安秦始皇陵兵马俑的造型虽然表现出高于其他时代的写实性,但那也仅仅集中在俑的头部刻画上,而且形象也只是分为几种类型,并不是每一件都各不相同,身体部分则无一例外是十分写意的。其他如汉唐的陶俑、霍去病墓前石刻、历代的宗教造像等无不显示出意象造型的特点。关于中国传统雕塑意象造型法则运用的典型范例还有很多,我们可以清晰地感受到中国传统雕塑在美术史的不同时期所展示出的意象造型之美。借用绘画中的“写意”理论来研究雕塑,这本身就是中国文化的传统。“意象理论”虽然来自中国古代哲学、诗学,它的理论色彩更浓,涵盖的范围更大,运用也似乎更广。但是经过当今不少研究者的整理、研究,目前人们比较倾向于将“意象”与“具象”和“抽象”并列,并特别强调“意象”的中国身份和中国色彩。但是意象更注重的是主观的提炼。   二、传神性   中西雕塑在写意方面的区别还在于,就人物形象而言,西方雕塑更注重的是人体结构的表现力和精确,通过人体的变化来传达某种情绪,因此人的形体动作、转折变化尤其显得重要。而中国雕塑则更注重面部的表情和内在。中国人习惯于从面部、依靠眉目来判断感情,与绘画一样,强调的是:“传神写照,正在阿堵(眼睛中。对人物眼神的千变万化不遗余力,精心塑造,使一尊尊栩栩如生的形象脱壁而出,达到了观其眸子夕可以知人”(蒋济语转引自《世说新语》)的艺术高度。南禅寺的佛和菩萨,佛光寺、崇福寺的天王、金刚以及其它许多彩塑人物的眼睛,或昂首挺胸,极目远望夕或左顾右盼,侧目而视,观其双目,总能找到一个具体位置和他们“悟对通神”,似乎可以达到某种思想感情上的交流。古代艺术家巧妙地借助塑像眼神的刻画,拉近了塑像同观者的距离,极大地增强了塑像或亲切感人或咄咄逼人的艺术效果。正如我国传统的戏曲表演艺术,也是讲究亮相的瞬间雕塑美。眼神和身段都从动中取静,从而给人难以磨灭的艺术形象。   我们的传统绘画,对于肖像画,不叫肖像画,而叫做“传神”。传神是整个绘画和美学的中心思想。东晋的顾恺之最早提出了这个“传神论”。他以为“神”是艺术的最高要求。“神”与“形”又是辨证关系。所以就产生了“以形写神”的美学追求。在中国古代,绘画和雕塑基本是同一美学要求。“塑绘不分”、“塑容绘质”是中国雕塑的一个重要特点。中国人并不注重雕塑和绘画在表现形式上的区别,中国雕塑常常表现出许多与绘画在表现形式上的相同或相似的因素。这一点在很多作品上都有体现。宋代郭若虚在《图画见闻志》中说:“至今画家有轻拂丹青者,谓之吴装,雕塑之家,亦有吴装。”这是就风格而言的,所谓“吴装”指绘画上出现的“吴带当风”的画风,受其影响,雕塑中也出现了这种风格的雕塑,在雕像衣饰上表现出来。   中国雕塑不管是表现人物还是动物,都不刻意追求表现对象在外形上的酷肖,不刻意追求比例和解剖的精确。在一些古代的雕塑中我们可以看到,其实许多古代雕塑家也具有很高的写实能力,在造型上做到与对象酷肖和精确也并不困难,但许多时候并没有这样做,中国雕塑在总体上不求对表现对象的方方面面做全面、细致的刻画,而是突出重点,力求把握对象的内在精神。要做一个高度的提炼。艺术创作要从生活的矿石中提炼出钢来,如果把挖到的矿石不经过提炼就拿出来,那样矿石仍然是矿石,即使矿石的品位再高,质量再好,也还是矿石。所以要经过一个去粗存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一番提炼。例如汉代的《李冰像》、《说唱俑》,如果用严格的比例和外形的酷肖是远不够准确的,然而就表现人物的神采和意蕴而言则是相当成功的。在传神地表现对象的神韵这一方面,收到较好的写意效果。汉代霍去病墓前石雕与西方雕塑注重比例、解剖、透视的精确也不大吻合。中国雕塑有时候甚至还故意突出、夸张人体的某些部分,使之异于常态。历史传说刘备双手过膝两耳垂肩,民间流行的“身长腿短是贵人”的说法,等等。就常常可在雕塑中得到反映。这都是主观思维在艺术创作中的体现,也是历代追求人物品藻思潮的产物。   结语:意象思维在艺术创作中的运用,可以使直觉体验和感悟变到即细致又丰富,同时也强调了审美意识在艺术创作中的地位,有了意象艺术对美学思想的辅佐,我们的创作可以在无意挥洒中获得极高的创造性。这些分析,肯定积极的因素结合世界各民族艺术之精华,来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雕塑艺术。      参考文献:   [1]吴为山.传义.中国佛教艺术[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8.   [2]叶朗.意象[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3]张乾元.象外之意[M].北京,中国书店出版社,2006.   [4]牟群.意象概念的定位[J].西安,意象艺术国际研讨论文集,1991.   [5]袁有根.顾恺之研究[M].成都,民族出版社,2005.   [6]王德峰.艺术哲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P153.   [7]吴为山.王月清.中国佛教文化艺术[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2,P63.


相关文章

  • 专题讲座美术鉴赏
  • 专题讲座 高中"美术鉴赏"模块分析与教学实施建议 何墨荣(北京市东城区教师研修中心美术教研员,中学高级) 教师的困惑: 怎样实现教学目标?必修模块<美术鉴赏>课程多,知识量大.知识点多,课时少,如何解决? 高 ...查看


  • 美术鉴赏及其意义
  • <美术鉴赏及其意义>教学案 重点:掌握美术鉴赏的一般方法. 难点:美术的主要分类方法,美术鉴赏的概念,美术鉴赏的一般过程. J 一 美术鉴赏 1 定义:运用视觉感知.视觉经验和相关知识对美术作品进行归类.分析.判断.体验. 联想 ...查看


  • 对客观世界的主观表达(用
  • 对客观世界的主观表达----走进意象艺术> 的 教学设计 上传: 任少鹏 更新时间:2014-1-14 21:49:40 课前工作:老师提前一天发放本课的<预习感知案>,学生做完后,老师收起,查看预习情况后,课前发给学生. ...查看


  • 2016艺术与审美-智慧树期末考试答案整理版
  • [单选题] 1. 下面哪一项关于人生境界的说法不正确? A.一个人的审美趣味.审美追求,从他的艺术爱好,一直到他的穿着打扮,都体现一个人的审美观.价值观和人生追求: B.一个人的日常生活,衣.食.住.行,包括一些生活细节,都能反映他的精神境 ...查看


  • 大道真言,东方之既白
  • 他出身于北京的一个世代书香门第,15岁已深感宇宙传神的生动.上世纪80年代由中国美术馆在主大厅为其主办个人画展并收藏其作品.28岁,他成为中国最年轻的国家一级美术师和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90年代初,又由中国文化部.中国美术家协会联合为其主办 ...查看


  • 论艺术作品的多层次结构
  • 2008年11月第10卷第6期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ofSoutheastUniversity(PhilosophyandSocialScience) Nov12008Vol110No.6 论艺术作品的多层次结构 ...查看


  • 解读亨利·摩尔及他的雕塑作品
  • 作者:王端廷 日期:07-01-16 17:09:00 访问点击: 20413 1969年的亨利·摩尔 亨利·摩尔(HenryMoore,1898-1986)曾先后进入利兹美术学校和伦敦皇家美术学院学习,严格的学院派训练使他获得了扎实的雕塑 ...查看


  • [美术鉴赏]说课试讲教案全套
  • 第1课<培养审美的眼睛> 各位评委老师好! 今天我试讲的内容是人教版中学美术第 册第 课< >(板书课题) ,课型是 .这一课我设计的教学理念是采用 . 教学法(板书出来) 在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为学生的思维活动提 ...查看


  • 绘画艺术的分类及特点定稿
  • 第二章 绘画艺术的分类及发展概况 第一节 绘画艺术的一般分类及审美特征 一. 绘画艺术的一般分类 绘画艺术的分类是个比较复杂的问题,目前有各种各样的分法,一般是按照地域划分为东方绘画.西方绘画两大体系.同时也可以根据绘画使用的物质材料的不同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