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R4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1)11-0157-01
静脉输液是临床上是最常见的一项护理操作,操作中要求一次排气成功,确保治疗效果和输液安全。输液器的终端过滤器是阻止液体中不溶性微粒进入人体的关键部件[1],但在临床输液操作中,排气后过滤器内往往会出现残留少量小气泡,随着病人翻身,输液管的移动,输液加温和大气压力作用等,微小气泡会连续进入人体内,易导致静脉空气栓塞,少量气泡 为了排除静脉输液排气时小气泡的产生,根据我的临床经验和反复试验,从2011年1月――2011年9月,经过450次试验,实验组和对照组统一采用山东新华安得医疗用品有限公司生产的同一批号,7号头皮针的输液器,由同一名护士,使用同一种液体,采用一定的方法可以有效地将输液管过滤器中小气泡排除。
1 输液排气时过滤器内小气泡产生的原因
一次性输液管的过滤器是整个输液器组成中直径最大的部分,其功能主要是对液体进行过滤,排除液体中可能存在的杂质或固体物,确保输液的安全。过滤器呈扁圆形,中间的过滤膜不透明,进出口又设在两半圆的中心,气体易隐藏其中不被发现,且传统排气法忽略了过滤球这一重要结构[4]。采取常规的排气方法,一般比较容易将输液管中的气体排除,但过滤器中残存的小气泡却不容易排除。操作时,我们常常是左手持茂菲氏滴管,倒置滴管,待液体流入茂菲氏滴管1/3~1/2时,迅速将滴管直立,同时打开调节器,右手持过滤器和头皮针,水平放置或乳头向下以排除气体,并将持针柄的手放低至腰部水平,当液体流经过滤器进入前端头皮针管后,会发现过滤器中仍残留少许小气泡,原因是当水平持过滤器时,液体不能充满过滤器(上端仍有残腔),就会流进前端的头皮针管内。使过滤器内残留小气泡不能排出,如果乳头朝下,液体流经过滤器时,还未将管径较粗的过滤器充满,便流入过滤器前端的头皮针管内,两者都容易造成过滤器中的有残存的气泡不易排除,致使小气泡滞留,有时固定不动,有时会随药液流动间断排出,这时就需要护士反复弹出气泡,这样既浪费了液体又耽误时间。或排气后未检查出小气泡的存在,随着输液过程中体位改变,残留小气泡融合、游离到过滤器乳头排出口,随药液流动进入血液内,造成危险,影响正常输液效果,也对患者造成压力。
2 过滤器中的小气泡排除法
将输液瓶挂在输液架上,保持输液瓶液面距地面高度约80-90cm,将输液器与头皮针旋紧(防止穿刺时产生小气泡或脱离),调节器关2/3(防止液体流速过快,管腔产生气泡),右手固定过滤器及前端头皮针针柄,左手倒转茂菲氏管,当茂菲氏管内液体流入1/2~2/3满时,立即顺转进行排气,在排气过程中,排到过滤器部分时,应稍提输液管前端(与操作者视线平),缓慢开放调节器,从而控制液体流速,使其缓慢进入过滤器,同时将过滤器横截面与地面水平,乳头端朝上,保证液体从下至上逐渐充满整个过滤器,用液体将过滤器中的空气全部驱出,流至头皮针头处,关闭调节器,排气一次性成功。
3 排除气泡的原理分析
由于液体的密度大于气体的密度,且液体与气体都具有流动性。因此,在气液共存的容器中,液体由于密度大总是处于容器的下部空间,气体因密度小而处于容器的上部空间。当液体流入处于水平方向或向下的过滤器时,由于其直径较大,再加上过滤网要对液体进行过滤,于是液体不能迅速、完全充满整个过滤器,原先过滤器中的气体就会滞留在液体上方,过滤器中出现气液共存的状况。这些无法有效排除的气体,会随药液流动进入血液而造成危险。
依据流体力学原理可知,同一高度下同一截面积管腔中,其流速与压强成反比,液体的流速越大,压强越小。当液体的流速过大时,其中的气体会因空吸作用而出现气液混杂的现象,气体会随液体流出。因此,需要控制好液体流速,缓慢旋开调节器,以保证不会出现气液混杂现象。液体缓慢进入过滤器,充满过滤器的整个空间,能够有效将气体排出。保持过滤器横截面与地面水平,乳头朝上,由于空气比重轻,利用浮力的原理,会浮在液体的上面,有利于液体将气体全部排出,也便于观察液体是否充满过滤器。
4 结论
静脉输液排气时,将过滤器横截面与地面水平,乳头向上,并保持过滤器与操作者视线平,同时控制调节器,调节液体缓慢流动,使液体在流经过滤器时可缓慢充满调节器,这样便避免了排气时过滤器内有残存小气泡的问题,既保证了输液安全,缓解了患者的压力,也不造成药液浪费,大大提高了输液效率,临床实用效果非常满意,也增强了患者对护士操作的信任度和满意度,提高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 陈贵新,张玉武,王臻.一次性输液器滤除微粒能力的考察[J].中国药事,2000,16(1):22
[2] 金静芬,陈海莲,陈等.静脉输液一次排气成功率的影响因素[J],护理杂志,2001,16(2):72
[3] 秦红梅,苏丽华,甘燕敏.静脉输液时消除微量空气进入静脉的实验研究.护士进修杂志,1998.13(1):11
[4] 李晓寒,商少梅.基础护理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287.290
作者单位:041000 临汾市人民医院口眼科
【中图分类号】R4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1)11-0157-01
静脉输液是临床上是最常见的一项护理操作,操作中要求一次排气成功,确保治疗效果和输液安全。输液器的终端过滤器是阻止液体中不溶性微粒进入人体的关键部件[1],但在临床输液操作中,排气后过滤器内往往会出现残留少量小气泡,随着病人翻身,输液管的移动,输液加温和大气压力作用等,微小气泡会连续进入人体内,易导致静脉空气栓塞,少量气泡 为了排除静脉输液排气时小气泡的产生,根据我的临床经验和反复试验,从2011年1月――2011年9月,经过450次试验,实验组和对照组统一采用山东新华安得医疗用品有限公司生产的同一批号,7号头皮针的输液器,由同一名护士,使用同一种液体,采用一定的方法可以有效地将输液管过滤器中小气泡排除。
1 输液排气时过滤器内小气泡产生的原因
一次性输液管的过滤器是整个输液器组成中直径最大的部分,其功能主要是对液体进行过滤,排除液体中可能存在的杂质或固体物,确保输液的安全。过滤器呈扁圆形,中间的过滤膜不透明,进出口又设在两半圆的中心,气体易隐藏其中不被发现,且传统排气法忽略了过滤球这一重要结构[4]。采取常规的排气方法,一般比较容易将输液管中的气体排除,但过滤器中残存的小气泡却不容易排除。操作时,我们常常是左手持茂菲氏滴管,倒置滴管,待液体流入茂菲氏滴管1/3~1/2时,迅速将滴管直立,同时打开调节器,右手持过滤器和头皮针,水平放置或乳头向下以排除气体,并将持针柄的手放低至腰部水平,当液体流经过滤器进入前端头皮针管后,会发现过滤器中仍残留少许小气泡,原因是当水平持过滤器时,液体不能充满过滤器(上端仍有残腔),就会流进前端的头皮针管内。使过滤器内残留小气泡不能排出,如果乳头朝下,液体流经过滤器时,还未将管径较粗的过滤器充满,便流入过滤器前端的头皮针管内,两者都容易造成过滤器中的有残存的气泡不易排除,致使小气泡滞留,有时固定不动,有时会随药液流动间断排出,这时就需要护士反复弹出气泡,这样既浪费了液体又耽误时间。或排气后未检查出小气泡的存在,随着输液过程中体位改变,残留小气泡融合、游离到过滤器乳头排出口,随药液流动进入血液内,造成危险,影响正常输液效果,也对患者造成压力。
2 过滤器中的小气泡排除法
将输液瓶挂在输液架上,保持输液瓶液面距地面高度约80-90cm,将输液器与头皮针旋紧(防止穿刺时产生小气泡或脱离),调节器关2/3(防止液体流速过快,管腔产生气泡),右手固定过滤器及前端头皮针针柄,左手倒转茂菲氏管,当茂菲氏管内液体流入1/2~2/3满时,立即顺转进行排气,在排气过程中,排到过滤器部分时,应稍提输液管前端(与操作者视线平),缓慢开放调节器,从而控制液体流速,使其缓慢进入过滤器,同时将过滤器横截面与地面水平,乳头端朝上,保证液体从下至上逐渐充满整个过滤器,用液体将过滤器中的空气全部驱出,流至头皮针头处,关闭调节器,排气一次性成功。
3 排除气泡的原理分析
由于液体的密度大于气体的密度,且液体与气体都具有流动性。因此,在气液共存的容器中,液体由于密度大总是处于容器的下部空间,气体因密度小而处于容器的上部空间。当液体流入处于水平方向或向下的过滤器时,由于其直径较大,再加上过滤网要对液体进行过滤,于是液体不能迅速、完全充满整个过滤器,原先过滤器中的气体就会滞留在液体上方,过滤器中出现气液共存的状况。这些无法有效排除的气体,会随药液流动进入血液而造成危险。
依据流体力学原理可知,同一高度下同一截面积管腔中,其流速与压强成反比,液体的流速越大,压强越小。当液体的流速过大时,其中的气体会因空吸作用而出现气液混杂的现象,气体会随液体流出。因此,需要控制好液体流速,缓慢旋开调节器,以保证不会出现气液混杂现象。液体缓慢进入过滤器,充满过滤器的整个空间,能够有效将气体排出。保持过滤器横截面与地面水平,乳头朝上,由于空气比重轻,利用浮力的原理,会浮在液体的上面,有利于液体将气体全部排出,也便于观察液体是否充满过滤器。
4 结论
静脉输液排气时,将过滤器横截面与地面水平,乳头向上,并保持过滤器与操作者视线平,同时控制调节器,调节液体缓慢流动,使液体在流经过滤器时可缓慢充满调节器,这样便避免了排气时过滤器内有残存小气泡的问题,既保证了输液安全,缓解了患者的压力,也不造成药液浪费,大大提高了输液效率,临床实用效果非常满意,也增强了患者对护士操作的信任度和满意度,提高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 陈贵新,张玉武,王臻.一次性输液器滤除微粒能力的考察[J].中国药事,2000,16(1):22
[2] 金静芬,陈海莲,陈等.静脉输液一次排气成功率的影响因素[J],护理杂志,2001,16(2):72
[3] 秦红梅,苏丽华,甘燕敏.静脉输液时消除微量空气进入静脉的实验研究.护士进修杂志,1998.13(1):11
[4] 李晓寒,商少梅.基础护理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287.290
作者单位:041000 临汾市人民医院口眼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