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卷 第4期 2014年7月
宁 波 大 学 学 报(人 文 科 学 版)
JOURNAL OF NINGBO UNIVERSITY(LIBERAL ARTS EDITION) Vol. 27 No.4 July 2014
网络募捐:时尚背后的困境
——以宁波市为例 汪 丹,于立平
(1. 宁波大学 法学院,浙江 宁波 315211;2. 宁波市社科院,浙江 宁波 315000)
1
2
摘要: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与普及,网络募捐进入公众视野,其所彰显的“微公益”“全民慈善”理念也正改变着人们对慈善事业的认识和理解,慈善正走入普通公民的视野并成为普通公民尤其是年轻网民热衷青睐的时尚。然而繁华背后也有着辛酸与尴尬,网络募捐仍然存在着诸多问题,主要包括募捐信息真假难辨、发起人地位模糊不清、善款使用和管理不透明、网络慈善组织发展问题,以及网络募捐监管等问题。因此,推进宁波网络募捐的可持续发展要求网络募捐的各个要件是良性的发展模式。 关键词:慈善;网络募捐;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C91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 - 5124(2014)04 - 0122 - 05
随着网络的日趋发达,特别是互联网技术及web2.0的发展使得各种网站、SNS 社区、微博等成为慈善组织发展的新载体,网络慈善以其繁荣的姿态走入公众视野,并促使传统慈善事业模式向社会多元主体互动参与的全民慈善模式的转变。网络募捐作为一种新型的社会救助方式,已经被全国各大基金会广泛使用,它弥补了我国慈善组织数量不足和捐赠方式单一的缺陷,弥补了我国社会救助网络欠缺和机制僵化所带来的缺
[1]31
陷。目前,以网络募捐等形式进行的网络慈善活动无论其是否存在于法律秩序内,不可否认其已经具有一定的社会合法性,且正以其独特的优势在我国社会救助体系中发挥着独特的社会救济效应。然而,在网络迅速成为民间公益慈善活动的重要阵地,网络募捐受到极大关注和热衷的同时,也频频出现了利用网络“骗捐”“诈捐”“重复捐赠”等现象,由于善款使用问题引起的捐款人要求退款现象,基于善款余款引发的法律纠纷等现象常常遭到网友猛烈“拍砖”。如2013年芦山地震,壹基金成为一匹黑马,一鸣惊人,更有人称“不是人们有多么喜欢壹基金,而是可——————————————
收稿日期:2013 -11 -22
基金项目:2013年宁波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G13-2-11)
选择的太少”,这些都促使我们必须认真思考、
慎重对待网络慈善募捐的发展问题。
一、网络募捐的特点 网络募捐,简单地说就是借助网络这一媒介而实施的慈善募捐行为。它既有着传统慈善募捐的特征,如自愿性、无偿性、公益性、公开性等,又有着基于网络交互性强、社会性广、信息传递速度快等独有的优势和特点。
(一)网络募捐的低成本高效率性 募捐者只要通过一个网络终端,就能获得全世界爱心网民的关注并有机会募集到来自全世界的善款,相比较传统的就近捐赠模式来说,影响更为广泛更为及时。如通过简单的鼠标点击或邮件往来,身处A 地的募捐者就可以通过网络为全世界任何一个求助者募集善款,来自世界各地的捐赠者也可以通过网络提供捐赠。点击鼠标上传文字和影像资料公布账号即可完成劝募,几
①
乎可能“零成本”。网络的募捐信息,图文并茂,在论坛、微博、网络游戏和各类网站中出现,
②
还有一些企业以“善因营销”的形式加入网络慈善的行列。这种形式突破了传统慈善只能捐赠
第一作者简介:汪丹(1980-),女,浙江富阳人,讲师,主要研究方向:高校教育管理、公共管理。E-mail: [email protected]
第4期 汪丹等:网络募捐:时尚背后的困境 123
金钱和物质的模式,把网民的时间、精力和智力
也可以转化为金钱和物质,网络使得募捐者劝募形式和手段更为多样化。众多募捐者通过网络,
③
开展针对个人的募捐活动,这就像春苗助学网的简介中所讲述的一样,网络慈善“将分散的‘爱心资本’收集起来,透过专业的、问责性的‘爱心投资’,让募款通过公益机构,有效地流向需要关爱的各个角落,实现爱心‘效益’最大化”。可见,网络募捐这种新型的捐赠方式不仅能多渠道吸引万千网民的慷慨解囊,对于求助者来说是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
(二)网络募捐的草根性
根据现有的法律法规规定,通常只有红十字会、各级慈善会和具有公募资格的基金会三类政府认可的社会团体具有公募资格。《广州募捐条例》《上海募捐条例》对公募主体进行了调整,调整后因扶老、助残、救孤、济困或赈灾目的而设立的公益性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和非营利性事业单位经申请取得募捐许可后,在许可范围和期限内可以开展募捐活动,针对不特定人群的募捐如和有资质的公募组织联合也可开展募
[2]215
捐活动。但是还是存在众多个人和团体绕过政府认可的公募机构,自行在网上募款。在新浪微博、天涯社区等网站,每天都有大量个人和团体发布募捐信息,类似的还有不计其数的网络慈善组织。他们所进行的网络募捐行为在理论上是不合法的,政府可以取缔,但现实中往往因为这些组织做的是公益慈善事业,政府一般不会去管,且这些组织分散于各种网站、论坛或者QQ 群等网络空间,政府也较难监管。
(三)网络募捐的虚拟性 网络具有虚拟性的特征,网络募捐也相应地具有虚拟性,表现为一定的隐蔽性和不确定性。网络上的求助信息有真有假,普通的网民无法对求助事件的真实性进行考证。募捐发起者基于对网络传播性质的思考,或是夸大渲染求助者及其事件的弱势与无助程度,或是隐瞒不利因素,或是求助动机不纯,甚至是非法分子利用网民的同情之心编造一些子虚乌有的事情“骗捐”,诸如此类的行为不仅伤害了网民的爱心,而且直接危害着网络慈善的生态环境。如轰动全国的陈易“卖身救母”事件,陈易在网上发起募捐,万千
网民慷慨解囊,但后来网友“八分斋”调查公布陈易求助信息中隐瞒其母享受医保和所在单位为其母捐款等部分重要信息,网民的怜悯之心一时被欺骗和愤怒的情绪所代替,后来演化成一场无法控制的一“网”谩骂和声讨,陈易最终捐出剩余的善款并迫于巨大的舆论和心理压力而休学回家。
(四)网络募捐根基的脆弱性
网民的捐与不捐以及捐多少完全依赖于他对求助事件信息和募捐发起人的信任和信心,而这种信任和信心在网络世界中的水平相对于熟人社会间的信任和信心是最低的,且网络世界中求助者与救助者之间的交往是一种间接的、虚拟的、符号化的关系,他们之间是很难短时间内形成一种十分稳定的信任关系,且这种信任关系是极其脆弱的。网络募捐的这一特点源于网络募捐的虚拟性,一旦捐助人或者公众发现求助者信息或者善款使用存在瑕疵,就会导致信任关系的破裂,甚至这种不信任状态会蔓延得更广、更深,最终直接影响公众对整个网络募捐不信任。
二、宁波网络募捐的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 “爱心城市”是宁波的一张名片,数不清的爱心故事正诠释着宁波这个大爱之城的城市内涵。随着微公益、平民公益等进入人们的视线,网络正成为宁波人捐资行善的重要平台,网络募捐在宁波慈善事业的发展中正发挥着日益令人瞩目的作用,如宁波爱心同盟、余姚爱心之家等依托网络自由发展、逐渐成长起来的民间公益团体,自组建以来筹集资金,开展各种公益活动,帮助最需要帮助的和被社会忽视的弱势人群,不断影响着宁波爱心人士和爱心单位参与慈善,弘扬慈善事业。但是在现有的制度环境下,宁波网络募捐也存在诸多网络募捐发展的通病,有人利用网络募捐进行诈骗,有人将善款用于他用,爱心滥用伤害了捐赠人的利益,导致真正需要帮助的人得不到帮助,而且动摇本已十分脆弱的网络募捐根基,影响网络募捐的公信力。
(一)网络慈善组织在夹缝中成长,合法主体资格获得之路依然漫长
以宁波爱心同盟为例。宁波爱心同盟是一个非营利性的民间公益慈善组织,2008年2月发起人凭借1500元启动资金和一个QQ 群成立,5
124 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2014
年以来不断壮大,开展了大病救助、敬老、助学、应急献血服务队、“心连心”支教公益项目、关注自闭症孩子的“音为爱”公益项目、倡导绿色环保的“绿色竹篮工程”项目等,开设了民间公益淘宝店和民间公益实体店“爱心坊”,创办了《爱心同盟》公益杂志。目前已有实名登记的注册义工3200多人,网站注册7000多人,团体会员达到60多家。5年来共组织各类公益活动500多场次,参加者2万多人次,帮助家境困难的重大病患者43名,资助贫困学生246名,结对孤寡老人34名,并一次次向中西部地区送上来自宁波的温暖。截至2012年11月底,通过宁波爱心同盟联名账户的共募爱心资金2585329.64元,支出
[3]
2293639.83元,募集的各物品价值100多万。 然而,宁波爱心同盟所组织开展的网络募捐,严格地说政府可以取缔,但现实中往往因为类似于此类的公益慈善募捐行为,政府一般不会去管,且类似于爱心同盟的组织分散于各种网站、论坛或者QQ 群等网络空间,政府也较难监管。如爱心同盟的网络慈善组织要具备合法的公募资格,首先要登记注册,但是网络慈善组织由于其本身的分散性特点,其成员基本为兼职且可能遍布全国各地,甚至还可能是境外或国外,根据现行的《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的注册登记条件是较为困难的。如“青海格桑花教育救助会”是由非青海籍的网友发起和管理的,成员遍布全国各地,而与注册要求其会员必须以青海省本地人为主,活动范围在本省境内产生矛盾,如要获得成功注册,只能变通甚至是会员造假。因此宁波爱心同盟要获得合法的公募身份,在仅有《宁波市慈善事业促进条例》和现有法律法规的制度环境下,需要突破得更多。
(二)网络募捐求助信息缺少源头的可信度考量机制,捐赠人难辨求助信息真假
网络募捐的求助信息难辨真假直观上来看主要是因为网络的虚拟性所致,但网络的背后是一个或者一群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具有对募捐成功抱有无限欲望的人,当这些人和人群在趋利性的诱导下所发起的募捐行为一旦缺少外在约束力而可以随意发起之时,募捐信息的真实性就可能大打折扣,甚至成为不法分子的“生财之道”。可见,之所以会产生捐助者对求助信息难
[4]
辨真假本质上来讲是由于网络募捐发起的随意性,
缺少必要的源头监管,表现为网络募捐主体的多元化及主体资格的模糊不清,网络募捐市场的乱象。
总体来说,宁波对于网络募捐主体资格的规范相对缺少制度上的设计和实践中的监督,落后于广州、上海等慈善事业发展较快的城市,网络募捐市场中“人人都可以进行网络募捐”普遍存在,这种模式某种程度上来说非可持续发展之路。在网络募捐较为集中的东方论坛、天一论坛,以及分散在淘宝、天涯、qq群、微博等募捐主体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且法律地位参差不齐。一是个人为自身或为他人发起的募捐。这是一种个人向社会寻求帮助的行为,前者不违法,后者不合法。这两类主体发起募捐最为随意,往往具有即时性和偶发性的特点,发起主体往往根据临时需要,在网络上发帖或者通过微博、微信等方式进行求助,从源头上监管这些信息的真实性难度较大。二是公益性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非营利性事业单位等民间组织根据《宁波市慈善事业促进条例》的规定,可以委托或者联合慈善组织在向募捐地民政部门备案后在特定的时间和地域范围内以规定的方式单独开展募捐活动。这是公募权向民间组织的开放的举措。但是根据该条例的规定所募得的财产需纳入慈善组织管理,这使得众多的民间组织放弃“联姻”而游离于法律制度之外进行募捐。三是慈善会、红十字会、基金会具有合法的网络募捐主体资格,虽然这些传统的“官”方募捐主体在善款募集中一直具有绝对的垄断优势,但在慈善募捐方式与策略开发方面显得十分被动,在网络中针对特定人物或特定事件进行募捐的动力、能力、精力均显不足,因此,对网络募捐良好生态环境的形成没有发挥好主力军的作用,这客观上为其他网络募捐组织和个人进行网络募捐让渡了部分空间。无论是哪一类募捐主体发起的募捐信息,在现有的制度环境中通常不受外在的约束,其信息的真实性主要依赖于发起人或组织的道德自律。
(三)网络募捐善款使用及流向监管缺位,慈善募捐公信力提升困难重重
“老馋猫”曾经是一个集正义和爱心于一身的宁波乃至全国的网络红人,通过发起网络募捐,帮助了包括白血病女孩婷婷、被毁容的流浪
第4期 汪丹等:网络募捐:时尚背后的困境 125
女孩、白血病患儿苗苗等人,曾经被授予“2008
年十大感动宁波事件和个人”,全国许多知名媒体也对他的事迹进行了多次报道。然而就在此时,有网友对他的身份和所发起的几次慈善捐款充满疑惑,要求回应善款去向却无一一回应,最后演化成网络公共事件,甚至连曾经被他救助的对象,也反过来成为了“打猫派”中的一员。这一事件让我们认识到善款使用公开透明是保证网络募捐公信力的关键,同时善款的何去何从仅凭受助人的意志或是网民公众的监督是远远不够的,“老馋猫诈捐门”事件只是宁波网络募捐的一个缩影,一定程度上暴露了宁波网络募捐善款的使用和流向监管所存在的问题。
一方面善款使用信息公开的随意性。虽然相关制度规定应当公开募捐财产的使用情况,但是由于网络募捐主体资格的模糊不清,众多的网络募捐主体因为游离于法律制度之外进行网络募捐,在缺少信息公开的强制约束力的前提下对信息公开较为随意,包括是否公开信息的随意性、公开形式的随意性、公开时空的随意性等。面对诸如此类的随意性,或者相关部门因为制度上的欠缺而导致监管的底气不足,或者由于网络募捐分布广泛监管部门精力有限从而导致监管的能力不足。《上海市募捐条例》规定募捐组织应当在信息服务平台上向社会公开募集财产的使用情况,这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监管部门及公众监督的难度,但并非对所有网络募捐主体都具有较强的约束力。另一方面是善款专款专用以及剩余善款监管的缺位。目前,如何保证网络募捐的善款专款专用,如何保证善款余款的使用不违背捐赠人的意志,尚无相关制度和办法。
三、推进宁波网络募捐可持续发展的对策思考 网络募捐的可持续发展要求网络募捐的各个要件是良性的发展模式,意指依托网络媒介,对每一求助者、募捐发起者(部分募捐发起人即为求助者本人)、捐赠者所构成小系统内信息对称、公开、透明,募捐者募得善款,求助者得到帮助,善款使用符合捐赠者意思。任何小系统中的不良因素都将影响到整个网络募捐良好生态的形成与发展,因此,网络募捐的可持续发展之道就是如何保障网络募捐各个要件的良性发展,而目前针对宁波网络募捐的现状关键是要解决
好网络募捐所存在的问题,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建章立制,促进网络慈善的良好生态环境的形成
尽快完善网络慈善立法和政策落实,为网络慈善提供更为清晰、宽松的制度环境。对宁波网络慈善事业的发展要在法律制度上给予明确规定,针对网络慈善进行专门立法,改变网络募捐仅仅停留在社会合法性的阶段,尽快进入法律合法性阶段。对网络慈善的登记注册制度、网络慈善行为、善款使用信息公开披露、网络慈善组织的内部管理、违法处罚措施等方面做出详细的规定,进一步明确网络慈善发起者、捐赠者与受赠者的权利和义务,落实网络慈善事业相关法律法规和配套措施,尤其是相关税收制度的配套改革。探索建立起包括第三方评估机构、行业自律组织、媒体监督、捐赠人和公众监督在内的社会
[5]
监督体系和项目评估机制。全民网络慈善意识的提高和网络道德素质是网络慈善可持续发展的最为基础性的因素,如有学者提倡网络围观公募基金会能弘扬中国慈善文化,培育公民参与意
[6]
识,重塑和提振中国慈善事业的公信力。 (二)健全和完善网络募捐主体资格相关制度,加强网络募捐源头监管
针对网络募捐不同主体分别定制,尤其是遵循公募权不断放开的趋势,降低网络慈善的准入门槛,加强对网络募捐的审批和管理,引导、保障网络募捐主体的合法性。基于社会安全管理的需要,坚决排除自然人成为网络募捐活动发起主体,自然人应寻找具有公募权的组织。尽快落实网络慈善组织的注册制度,处理好网络慈善组织实体注册与网络虚拟性间的矛盾,对在网络社区、论坛版主、微博空间等出现的网络募捐行为进行有效的限定,以便对网络欺诈行为进行有效的监管。 (三)建立统一的宁波网络慈善募捐平台,加强对网络慈善行为的引导和监督
改变目前网络慈善募捐平台的建设较为“混乱”的局面,打造一个权威网络募捐平台。借鉴目前建设较好的国内知名民间慈善公益组织的网络平台,搭建一个安全且功能完善的网络募捐平台,使得网络募捐平台成为政府主管部门、慈善组织、网络善客和志愿者等组织和个人衔接的
126 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2014
平台。政府负责做好网络募捐平台的技术支持和公信力提高工程。在网络募捐平台中不仅有募捐发布、善款捐赠、善款使用跟踪,更有相关慈善组织的财务信息公开,以便公众可以随时随地获得权威的慈善募捐相关信息。
(四)加强网络慈善组织建设,提升网络慈善组织的募捐能力
政府要以更宽容的姿态引导和扶持网络慈善组织的发展,有选择、有规划地为网络慈善组织提供资金、技术支持,为网络慈善组织积极培养或引进福利服务的专业化人才提供支持,同时加强对网络慈善募捐行为的规范性监管,尤其加强对网络募捐的源头监管和善款使用的监管。网络慈善组织要加强自身建设,加强对慈善组织发展的战略规划,提升慈善资源动员能力,完善善款使用披露机制,严密组织治理结构,注重组织人力资源管理与发展,最为关键的是加强财务管理能力建设和公信力建设。同时加强对网络慈善组织领导者的培养,促使这些组织的领导者能够成熟地分析组织未来的发展方向,成熟地管理组织内部,成熟地认识和处理政府与网络慈善组织的关系以及向政府和社会争取资源的能力。
注释:
① 零成本针对完成募捐这一过程而言。当然为了保证所发募捐信
息的真实性,众多慈善组织在核实求助信息的过程中也会产生一定的成本。罗伦斯认为“零成本”慈善适合中国国情。因为中国目前还不具备发展大规模职业化、产业化慈善的条件,提
出在中国慈善还是应从初级阶段做起,应当先鼓励“零成本”慈善,即富人自己充当职业慈善家,其本人成为慈善事业经理人。认为“非富人办慈善”“穷人办慈善”是不值得提倡的。鼓励先经过“富人办慈善”这样一个初级阶段,才能慢慢完成相应的人才储备、制度建设和社会信任积累,从而走向更现代的产业化慈善阶段(http://view.news.qq.com/a/20111220/ 000026. htm 2013年3月12日访问)。
② 善因营销是指企业与慈善组织相结合,将产品销售与公益事业
相结合,企业在资助的同时实现企业利润,改善企业的社会形象。如免费行善、点击慈善、鼠标善客等,即网民点击捐款企业,企业就向慈善组织捐款或者网民在网站完成类似于某调查问卷等任务后,该网站就像慈善组织捐款或捐物。
③ 主要集中于网络慈善组织所进行的网络募捐活动,如四川“春
苗助学网”,由退休职工罗耀奎2000年创办的民间公益助学志愿者组织,通过网站上发布待捐助学生的信息,结成一对一或多对一的资助关系,切实帮助到个人,也可以即时追踪到受捐助学生的信息。
参考文献
[1] 彭建梅,刘佑平. 2012年度中国慈善捐助报告[M]. 北京:中
国社会出版社,2013.
[2] 杨团. 慈善蓝皮书:中国慈善发展报告(2013)[M]. 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
[3] 爵士乐. 宁波爱心同盟成立5年来的数字[EB/OL]. [2013-
11-09]. http://www.nbaxtm.com/forum.php?mod=viewthr ead&tid =5714&extra=page%3D2.
[4] 果佳,阚萍,马梦溪. 从“格桑花”危机透视中国网络慈善
组织的可持续发展问题[J]. 中国行政管理,2012(11):64-66.
[5] 张书明. 关于网络募捐的监管问题[J].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4):139-142.
[6] 施昌奎. 网络围观公募基金会的形成机理与作用分析[J]. 经
济界,2012(3):70-75.
The Dilemma behind the Fashionable Network Donation as Exemplified by Ningbo Municipality
WANG Dan1,YU Li-ping2
(1. School of Law, Ningbo University, Ningbo315211, China; 2. Ningbo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Ningbo, 315000, China)
Abstract: Along with the development and popularization of network technology, network donations come into the public view.
The idea of “micro-charity ” and “Nationwide Charity ” is also changing people's awareness and understanding of the charity. Charity is coming into the ordinary citizen and becoming the popular fashion of ordinary citizen especially young netizens. On the contrary, behind the prosperity is bitterness and awkwardness. Problems abound in network donation, i.e., the difficulty in distinguishing genuine information from the false, the ambiguity in the status of the initiators, the opacity in the donation employment and management the problems on the development of Cyber-grassroots organization etc. So promoting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network donations in Ningbo requires the benign development of its components.
Keywords: charity; network donations;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责任编辑 王 抒)
第27卷 第4期 2014年7月
宁 波 大 学 学 报(人 文 科 学 版)
JOURNAL OF NINGBO UNIVERSITY(LIBERAL ARTS EDITION) Vol. 27 No.4 July 2014
网络募捐:时尚背后的困境
——以宁波市为例 汪 丹,于立平
(1. 宁波大学 法学院,浙江 宁波 315211;2. 宁波市社科院,浙江 宁波 315000)
1
2
摘要: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与普及,网络募捐进入公众视野,其所彰显的“微公益”“全民慈善”理念也正改变着人们对慈善事业的认识和理解,慈善正走入普通公民的视野并成为普通公民尤其是年轻网民热衷青睐的时尚。然而繁华背后也有着辛酸与尴尬,网络募捐仍然存在着诸多问题,主要包括募捐信息真假难辨、发起人地位模糊不清、善款使用和管理不透明、网络慈善组织发展问题,以及网络募捐监管等问题。因此,推进宁波网络募捐的可持续发展要求网络募捐的各个要件是良性的发展模式。 关键词:慈善;网络募捐;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C91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 - 5124(2014)04 - 0122 - 05
随着网络的日趋发达,特别是互联网技术及web2.0的发展使得各种网站、SNS 社区、微博等成为慈善组织发展的新载体,网络慈善以其繁荣的姿态走入公众视野,并促使传统慈善事业模式向社会多元主体互动参与的全民慈善模式的转变。网络募捐作为一种新型的社会救助方式,已经被全国各大基金会广泛使用,它弥补了我国慈善组织数量不足和捐赠方式单一的缺陷,弥补了我国社会救助网络欠缺和机制僵化所带来的缺
[1]31
陷。目前,以网络募捐等形式进行的网络慈善活动无论其是否存在于法律秩序内,不可否认其已经具有一定的社会合法性,且正以其独特的优势在我国社会救助体系中发挥着独特的社会救济效应。然而,在网络迅速成为民间公益慈善活动的重要阵地,网络募捐受到极大关注和热衷的同时,也频频出现了利用网络“骗捐”“诈捐”“重复捐赠”等现象,由于善款使用问题引起的捐款人要求退款现象,基于善款余款引发的法律纠纷等现象常常遭到网友猛烈“拍砖”。如2013年芦山地震,壹基金成为一匹黑马,一鸣惊人,更有人称“不是人们有多么喜欢壹基金,而是可——————————————
收稿日期:2013 -11 -22
基金项目:2013年宁波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G13-2-11)
选择的太少”,这些都促使我们必须认真思考、
慎重对待网络慈善募捐的发展问题。
一、网络募捐的特点 网络募捐,简单地说就是借助网络这一媒介而实施的慈善募捐行为。它既有着传统慈善募捐的特征,如自愿性、无偿性、公益性、公开性等,又有着基于网络交互性强、社会性广、信息传递速度快等独有的优势和特点。
(一)网络募捐的低成本高效率性 募捐者只要通过一个网络终端,就能获得全世界爱心网民的关注并有机会募集到来自全世界的善款,相比较传统的就近捐赠模式来说,影响更为广泛更为及时。如通过简单的鼠标点击或邮件往来,身处A 地的募捐者就可以通过网络为全世界任何一个求助者募集善款,来自世界各地的捐赠者也可以通过网络提供捐赠。点击鼠标上传文字和影像资料公布账号即可完成劝募,几
①
乎可能“零成本”。网络的募捐信息,图文并茂,在论坛、微博、网络游戏和各类网站中出现,
②
还有一些企业以“善因营销”的形式加入网络慈善的行列。这种形式突破了传统慈善只能捐赠
第一作者简介:汪丹(1980-),女,浙江富阳人,讲师,主要研究方向:高校教育管理、公共管理。E-mail: [email protected]
第4期 汪丹等:网络募捐:时尚背后的困境 123
金钱和物质的模式,把网民的时间、精力和智力
也可以转化为金钱和物质,网络使得募捐者劝募形式和手段更为多样化。众多募捐者通过网络,
③
开展针对个人的募捐活动,这就像春苗助学网的简介中所讲述的一样,网络慈善“将分散的‘爱心资本’收集起来,透过专业的、问责性的‘爱心投资’,让募款通过公益机构,有效地流向需要关爱的各个角落,实现爱心‘效益’最大化”。可见,网络募捐这种新型的捐赠方式不仅能多渠道吸引万千网民的慷慨解囊,对于求助者来说是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
(二)网络募捐的草根性
根据现有的法律法规规定,通常只有红十字会、各级慈善会和具有公募资格的基金会三类政府认可的社会团体具有公募资格。《广州募捐条例》《上海募捐条例》对公募主体进行了调整,调整后因扶老、助残、救孤、济困或赈灾目的而设立的公益性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和非营利性事业单位经申请取得募捐许可后,在许可范围和期限内可以开展募捐活动,针对不特定人群的募捐如和有资质的公募组织联合也可开展募
[2]215
捐活动。但是还是存在众多个人和团体绕过政府认可的公募机构,自行在网上募款。在新浪微博、天涯社区等网站,每天都有大量个人和团体发布募捐信息,类似的还有不计其数的网络慈善组织。他们所进行的网络募捐行为在理论上是不合法的,政府可以取缔,但现实中往往因为这些组织做的是公益慈善事业,政府一般不会去管,且这些组织分散于各种网站、论坛或者QQ 群等网络空间,政府也较难监管。
(三)网络募捐的虚拟性 网络具有虚拟性的特征,网络募捐也相应地具有虚拟性,表现为一定的隐蔽性和不确定性。网络上的求助信息有真有假,普通的网民无法对求助事件的真实性进行考证。募捐发起者基于对网络传播性质的思考,或是夸大渲染求助者及其事件的弱势与无助程度,或是隐瞒不利因素,或是求助动机不纯,甚至是非法分子利用网民的同情之心编造一些子虚乌有的事情“骗捐”,诸如此类的行为不仅伤害了网民的爱心,而且直接危害着网络慈善的生态环境。如轰动全国的陈易“卖身救母”事件,陈易在网上发起募捐,万千
网民慷慨解囊,但后来网友“八分斋”调查公布陈易求助信息中隐瞒其母享受医保和所在单位为其母捐款等部分重要信息,网民的怜悯之心一时被欺骗和愤怒的情绪所代替,后来演化成一场无法控制的一“网”谩骂和声讨,陈易最终捐出剩余的善款并迫于巨大的舆论和心理压力而休学回家。
(四)网络募捐根基的脆弱性
网民的捐与不捐以及捐多少完全依赖于他对求助事件信息和募捐发起人的信任和信心,而这种信任和信心在网络世界中的水平相对于熟人社会间的信任和信心是最低的,且网络世界中求助者与救助者之间的交往是一种间接的、虚拟的、符号化的关系,他们之间是很难短时间内形成一种十分稳定的信任关系,且这种信任关系是极其脆弱的。网络募捐的这一特点源于网络募捐的虚拟性,一旦捐助人或者公众发现求助者信息或者善款使用存在瑕疵,就会导致信任关系的破裂,甚至这种不信任状态会蔓延得更广、更深,最终直接影响公众对整个网络募捐不信任。
二、宁波网络募捐的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 “爱心城市”是宁波的一张名片,数不清的爱心故事正诠释着宁波这个大爱之城的城市内涵。随着微公益、平民公益等进入人们的视线,网络正成为宁波人捐资行善的重要平台,网络募捐在宁波慈善事业的发展中正发挥着日益令人瞩目的作用,如宁波爱心同盟、余姚爱心之家等依托网络自由发展、逐渐成长起来的民间公益团体,自组建以来筹集资金,开展各种公益活动,帮助最需要帮助的和被社会忽视的弱势人群,不断影响着宁波爱心人士和爱心单位参与慈善,弘扬慈善事业。但是在现有的制度环境下,宁波网络募捐也存在诸多网络募捐发展的通病,有人利用网络募捐进行诈骗,有人将善款用于他用,爱心滥用伤害了捐赠人的利益,导致真正需要帮助的人得不到帮助,而且动摇本已十分脆弱的网络募捐根基,影响网络募捐的公信力。
(一)网络慈善组织在夹缝中成长,合法主体资格获得之路依然漫长
以宁波爱心同盟为例。宁波爱心同盟是一个非营利性的民间公益慈善组织,2008年2月发起人凭借1500元启动资金和一个QQ 群成立,5
124 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2014
年以来不断壮大,开展了大病救助、敬老、助学、应急献血服务队、“心连心”支教公益项目、关注自闭症孩子的“音为爱”公益项目、倡导绿色环保的“绿色竹篮工程”项目等,开设了民间公益淘宝店和民间公益实体店“爱心坊”,创办了《爱心同盟》公益杂志。目前已有实名登记的注册义工3200多人,网站注册7000多人,团体会员达到60多家。5年来共组织各类公益活动500多场次,参加者2万多人次,帮助家境困难的重大病患者43名,资助贫困学生246名,结对孤寡老人34名,并一次次向中西部地区送上来自宁波的温暖。截至2012年11月底,通过宁波爱心同盟联名账户的共募爱心资金2585329.64元,支出
[3]
2293639.83元,募集的各物品价值100多万。 然而,宁波爱心同盟所组织开展的网络募捐,严格地说政府可以取缔,但现实中往往因为类似于此类的公益慈善募捐行为,政府一般不会去管,且类似于爱心同盟的组织分散于各种网站、论坛或者QQ 群等网络空间,政府也较难监管。如爱心同盟的网络慈善组织要具备合法的公募资格,首先要登记注册,但是网络慈善组织由于其本身的分散性特点,其成员基本为兼职且可能遍布全国各地,甚至还可能是境外或国外,根据现行的《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的注册登记条件是较为困难的。如“青海格桑花教育救助会”是由非青海籍的网友发起和管理的,成员遍布全国各地,而与注册要求其会员必须以青海省本地人为主,活动范围在本省境内产生矛盾,如要获得成功注册,只能变通甚至是会员造假。因此宁波爱心同盟要获得合法的公募身份,在仅有《宁波市慈善事业促进条例》和现有法律法规的制度环境下,需要突破得更多。
(二)网络募捐求助信息缺少源头的可信度考量机制,捐赠人难辨求助信息真假
网络募捐的求助信息难辨真假直观上来看主要是因为网络的虚拟性所致,但网络的背后是一个或者一群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具有对募捐成功抱有无限欲望的人,当这些人和人群在趋利性的诱导下所发起的募捐行为一旦缺少外在约束力而可以随意发起之时,募捐信息的真实性就可能大打折扣,甚至成为不法分子的“生财之道”。可见,之所以会产生捐助者对求助信息难
[4]
辨真假本质上来讲是由于网络募捐发起的随意性,
缺少必要的源头监管,表现为网络募捐主体的多元化及主体资格的模糊不清,网络募捐市场的乱象。
总体来说,宁波对于网络募捐主体资格的规范相对缺少制度上的设计和实践中的监督,落后于广州、上海等慈善事业发展较快的城市,网络募捐市场中“人人都可以进行网络募捐”普遍存在,这种模式某种程度上来说非可持续发展之路。在网络募捐较为集中的东方论坛、天一论坛,以及分散在淘宝、天涯、qq群、微博等募捐主体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且法律地位参差不齐。一是个人为自身或为他人发起的募捐。这是一种个人向社会寻求帮助的行为,前者不违法,后者不合法。这两类主体发起募捐最为随意,往往具有即时性和偶发性的特点,发起主体往往根据临时需要,在网络上发帖或者通过微博、微信等方式进行求助,从源头上监管这些信息的真实性难度较大。二是公益性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非营利性事业单位等民间组织根据《宁波市慈善事业促进条例》的规定,可以委托或者联合慈善组织在向募捐地民政部门备案后在特定的时间和地域范围内以规定的方式单独开展募捐活动。这是公募权向民间组织的开放的举措。但是根据该条例的规定所募得的财产需纳入慈善组织管理,这使得众多的民间组织放弃“联姻”而游离于法律制度之外进行募捐。三是慈善会、红十字会、基金会具有合法的网络募捐主体资格,虽然这些传统的“官”方募捐主体在善款募集中一直具有绝对的垄断优势,但在慈善募捐方式与策略开发方面显得十分被动,在网络中针对特定人物或特定事件进行募捐的动力、能力、精力均显不足,因此,对网络募捐良好生态环境的形成没有发挥好主力军的作用,这客观上为其他网络募捐组织和个人进行网络募捐让渡了部分空间。无论是哪一类募捐主体发起的募捐信息,在现有的制度环境中通常不受外在的约束,其信息的真实性主要依赖于发起人或组织的道德自律。
(三)网络募捐善款使用及流向监管缺位,慈善募捐公信力提升困难重重
“老馋猫”曾经是一个集正义和爱心于一身的宁波乃至全国的网络红人,通过发起网络募捐,帮助了包括白血病女孩婷婷、被毁容的流浪
第4期 汪丹等:网络募捐:时尚背后的困境 125
女孩、白血病患儿苗苗等人,曾经被授予“2008
年十大感动宁波事件和个人”,全国许多知名媒体也对他的事迹进行了多次报道。然而就在此时,有网友对他的身份和所发起的几次慈善捐款充满疑惑,要求回应善款去向却无一一回应,最后演化成网络公共事件,甚至连曾经被他救助的对象,也反过来成为了“打猫派”中的一员。这一事件让我们认识到善款使用公开透明是保证网络募捐公信力的关键,同时善款的何去何从仅凭受助人的意志或是网民公众的监督是远远不够的,“老馋猫诈捐门”事件只是宁波网络募捐的一个缩影,一定程度上暴露了宁波网络募捐善款的使用和流向监管所存在的问题。
一方面善款使用信息公开的随意性。虽然相关制度规定应当公开募捐财产的使用情况,但是由于网络募捐主体资格的模糊不清,众多的网络募捐主体因为游离于法律制度之外进行网络募捐,在缺少信息公开的强制约束力的前提下对信息公开较为随意,包括是否公开信息的随意性、公开形式的随意性、公开时空的随意性等。面对诸如此类的随意性,或者相关部门因为制度上的欠缺而导致监管的底气不足,或者由于网络募捐分布广泛监管部门精力有限从而导致监管的能力不足。《上海市募捐条例》规定募捐组织应当在信息服务平台上向社会公开募集财产的使用情况,这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监管部门及公众监督的难度,但并非对所有网络募捐主体都具有较强的约束力。另一方面是善款专款专用以及剩余善款监管的缺位。目前,如何保证网络募捐的善款专款专用,如何保证善款余款的使用不违背捐赠人的意志,尚无相关制度和办法。
三、推进宁波网络募捐可持续发展的对策思考 网络募捐的可持续发展要求网络募捐的各个要件是良性的发展模式,意指依托网络媒介,对每一求助者、募捐发起者(部分募捐发起人即为求助者本人)、捐赠者所构成小系统内信息对称、公开、透明,募捐者募得善款,求助者得到帮助,善款使用符合捐赠者意思。任何小系统中的不良因素都将影响到整个网络募捐良好生态的形成与发展,因此,网络募捐的可持续发展之道就是如何保障网络募捐各个要件的良性发展,而目前针对宁波网络募捐的现状关键是要解决
好网络募捐所存在的问题,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建章立制,促进网络慈善的良好生态环境的形成
尽快完善网络慈善立法和政策落实,为网络慈善提供更为清晰、宽松的制度环境。对宁波网络慈善事业的发展要在法律制度上给予明确规定,针对网络慈善进行专门立法,改变网络募捐仅仅停留在社会合法性的阶段,尽快进入法律合法性阶段。对网络慈善的登记注册制度、网络慈善行为、善款使用信息公开披露、网络慈善组织的内部管理、违法处罚措施等方面做出详细的规定,进一步明确网络慈善发起者、捐赠者与受赠者的权利和义务,落实网络慈善事业相关法律法规和配套措施,尤其是相关税收制度的配套改革。探索建立起包括第三方评估机构、行业自律组织、媒体监督、捐赠人和公众监督在内的社会
[5]
监督体系和项目评估机制。全民网络慈善意识的提高和网络道德素质是网络慈善可持续发展的最为基础性的因素,如有学者提倡网络围观公募基金会能弘扬中国慈善文化,培育公民参与意
[6]
识,重塑和提振中国慈善事业的公信力。 (二)健全和完善网络募捐主体资格相关制度,加强网络募捐源头监管
针对网络募捐不同主体分别定制,尤其是遵循公募权不断放开的趋势,降低网络慈善的准入门槛,加强对网络募捐的审批和管理,引导、保障网络募捐主体的合法性。基于社会安全管理的需要,坚决排除自然人成为网络募捐活动发起主体,自然人应寻找具有公募权的组织。尽快落实网络慈善组织的注册制度,处理好网络慈善组织实体注册与网络虚拟性间的矛盾,对在网络社区、论坛版主、微博空间等出现的网络募捐行为进行有效的限定,以便对网络欺诈行为进行有效的监管。 (三)建立统一的宁波网络慈善募捐平台,加强对网络慈善行为的引导和监督
改变目前网络慈善募捐平台的建设较为“混乱”的局面,打造一个权威网络募捐平台。借鉴目前建设较好的国内知名民间慈善公益组织的网络平台,搭建一个安全且功能完善的网络募捐平台,使得网络募捐平台成为政府主管部门、慈善组织、网络善客和志愿者等组织和个人衔接的
126 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2014
平台。政府负责做好网络募捐平台的技术支持和公信力提高工程。在网络募捐平台中不仅有募捐发布、善款捐赠、善款使用跟踪,更有相关慈善组织的财务信息公开,以便公众可以随时随地获得权威的慈善募捐相关信息。
(四)加强网络慈善组织建设,提升网络慈善组织的募捐能力
政府要以更宽容的姿态引导和扶持网络慈善组织的发展,有选择、有规划地为网络慈善组织提供资金、技术支持,为网络慈善组织积极培养或引进福利服务的专业化人才提供支持,同时加强对网络慈善募捐行为的规范性监管,尤其加强对网络募捐的源头监管和善款使用的监管。网络慈善组织要加强自身建设,加强对慈善组织发展的战略规划,提升慈善资源动员能力,完善善款使用披露机制,严密组织治理结构,注重组织人力资源管理与发展,最为关键的是加强财务管理能力建设和公信力建设。同时加强对网络慈善组织领导者的培养,促使这些组织的领导者能够成熟地分析组织未来的发展方向,成熟地管理组织内部,成熟地认识和处理政府与网络慈善组织的关系以及向政府和社会争取资源的能力。
注释:
① 零成本针对完成募捐这一过程而言。当然为了保证所发募捐信
息的真实性,众多慈善组织在核实求助信息的过程中也会产生一定的成本。罗伦斯认为“零成本”慈善适合中国国情。因为中国目前还不具备发展大规模职业化、产业化慈善的条件,提
出在中国慈善还是应从初级阶段做起,应当先鼓励“零成本”慈善,即富人自己充当职业慈善家,其本人成为慈善事业经理人。认为“非富人办慈善”“穷人办慈善”是不值得提倡的。鼓励先经过“富人办慈善”这样一个初级阶段,才能慢慢完成相应的人才储备、制度建设和社会信任积累,从而走向更现代的产业化慈善阶段(http://view.news.qq.com/a/20111220/ 000026. htm 2013年3月12日访问)。
② 善因营销是指企业与慈善组织相结合,将产品销售与公益事业
相结合,企业在资助的同时实现企业利润,改善企业的社会形象。如免费行善、点击慈善、鼠标善客等,即网民点击捐款企业,企业就向慈善组织捐款或者网民在网站完成类似于某调查问卷等任务后,该网站就像慈善组织捐款或捐物。
③ 主要集中于网络慈善组织所进行的网络募捐活动,如四川“春
苗助学网”,由退休职工罗耀奎2000年创办的民间公益助学志愿者组织,通过网站上发布待捐助学生的信息,结成一对一或多对一的资助关系,切实帮助到个人,也可以即时追踪到受捐助学生的信息。
参考文献
[1] 彭建梅,刘佑平. 2012年度中国慈善捐助报告[M]. 北京:中
国社会出版社,2013.
[2] 杨团. 慈善蓝皮书:中国慈善发展报告(2013)[M]. 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
[3] 爵士乐. 宁波爱心同盟成立5年来的数字[EB/OL]. [2013-
11-09]. http://www.nbaxtm.com/forum.php?mod=viewthr ead&tid =5714&extra=page%3D2.
[4] 果佳,阚萍,马梦溪. 从“格桑花”危机透视中国网络慈善
组织的可持续发展问题[J]. 中国行政管理,2012(11):64-66.
[5] 张书明. 关于网络募捐的监管问题[J].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4):139-142.
[6] 施昌奎. 网络围观公募基金会的形成机理与作用分析[J]. 经
济界,2012(3):70-75.
The Dilemma behind the Fashionable Network Donation as Exemplified by Ningbo Municipality
WANG Dan1,YU Li-ping2
(1. School of Law, Ningbo University, Ningbo315211, China; 2. Ningbo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Ningbo, 315000, China)
Abstract: Along with the development and popularization of network technology, network donations come into the public view.
The idea of “micro-charity ” and “Nationwide Charity ” is also changing people's awareness and understanding of the charity. Charity is coming into the ordinary citizen and becoming the popular fashion of ordinary citizen especially young netizens. On the contrary, behind the prosperity is bitterness and awkwardness. Problems abound in network donation, i.e., the difficulty in distinguishing genuine information from the false, the ambiguity in the status of the initiators, the opacity in the donation employment and management the problems on the development of Cyber-grassroots organization etc. So promoting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network donations in Ningbo requires the benign development of its components.
Keywords: charity; network donations;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责任编辑 王 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