螳螂捕蝉第二课时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直奔中心

读了这个成语故事,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

二、整合资源,巧妙入境

过渡:是啊,凡是不能只想眼前的利益,而忽视利益背后所隐伏的祸患。应三思而后行,切忌一意孤行。请大家读下面这个小故事:

有一年,吴王准备出兵攻打楚国,遭到了一些大臣的反对。大臣们认为,攻打楚国虽然取胜的希望很大,但如果其他诸侯国乘虚而入,后果不堪设想。可是吴王固执地说:“谁敢来劝阻我,我就处死他!”

1、读过这个故事后吴王给你留下什么印象?从哪里看得出来?

2、如何理解“固执”,读一读吴王的这句话“谁敢来劝阻我,我就处死他!”。

3、交流:反复朗读,吴王的眼前的利益是什么?(引出“乘虚而入”“不堪设想”两个词语,其中就暗含了所隐伏的祸患)

4、想象说话:你觉得“不堪设想”的后果可能是什么?

三、追根溯源,感召生命

这件事的最终结果怎样?请同学们快速地流览课文找一找。

1、出示:听了少年的这番话,吴王恍然大悟,他说:“你讲得太有道理了!”于是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

2、“你讲得太有道理了!”少年是怎样“讲”的,是一种简单的讲吗? 请小组内分角色读课文2---11节,并想想少年说的“一件挺有意思的事”是指?

交流:A、指名一个小组分角色读,其他小组听并想一想少年说的“一件挺有意思的事”是指?

B、指名学生说。

C、自由读读这个故事,想一想蝉、螳螂、黄雀,他们的相似之处是什么? 它们眼前的利益是„„身后的后患是„„

E、少年真的在给吴王绘声绘色的讲故事吗?

注意前后对照着读,完成填空。

吴王攻打楚国,正如 ;正如 ;正如 。您只看到眼前的利益,却没有看到身后隐伏的祸患,后果真是不堪设想。

(7)、出示《春秋列国图》,联系螳螂捕蝉的故事,从这幅春秋形势图上看,假如你是吴王,你从中明白了什么?会说些什么?(打消念头)

(8)、什么是恍然大悟,“悟”又是什么意思,你有恍然大悟的体验吗?说说看。(指导造句)

(9)、想一想:吴王从中“悟”到了什么?你从中“悟”到了什么?用一两句话写下你“悟”到的东西。

四、通读全文,整体建构

默读全文思考1、少年的劝与大臣们的劝有何区别?为什么少年会成功了?

2、请试着用自己的语言评价一下吴王和少年。

吴王:(1)固执 、(2)知错就改 (我们看待任何一个人都应该一分为二,正确地看待。)

少年:机智、聪明。他用“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个故事劝吴王,让固执的吴王听了恍然大悟,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

五、畅谈收获,揭示道理

通过这篇文章的学习,我从少年身上学到了( );从吴王的身上得到的教训是( );从螳螂捕蝉的这则寓言中得到的启示是( )。

六、模拟情景,复述课文

吴王听了少年的话恍然大悟,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可是他已经下了死命令了,那么第二天上早朝的时候,他会对大臣们怎样解释这一新决定呢?如果你是吴王会怎样说?

七、拓展阅读,布置作业

1、完成补充习题古文部分。

2、讲述这则故事。

3、推荐 《伊索寓言》《克雷洛夫寓言》《中国古代寓言》

板书设计:

10、 螳螂捕蝉

吴王―――楚国 (赵国在后)

螳螂―――蝉 (黄雀在后)

只顾眼前利益 身后隐伏祸患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直奔中心

读了这个成语故事,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

二、整合资源,巧妙入境

过渡:是啊,凡是不能只想眼前的利益,而忽视利益背后所隐伏的祸患。应三思而后行,切忌一意孤行。请大家读下面这个小故事:

有一年,吴王准备出兵攻打楚国,遭到了一些大臣的反对。大臣们认为,攻打楚国虽然取胜的希望很大,但如果其他诸侯国乘虚而入,后果不堪设想。可是吴王固执地说:“谁敢来劝阻我,我就处死他!”

1、读过这个故事后吴王给你留下什么印象?从哪里看得出来?

2、如何理解“固执”,读一读吴王的这句话“谁敢来劝阻我,我就处死他!”。

3、交流:反复朗读,吴王的眼前的利益是什么?(引出“乘虚而入”“不堪设想”两个词语,其中就暗含了所隐伏的祸患)

4、想象说话:你觉得“不堪设想”的后果可能是什么?

三、追根溯源,感召生命

这件事的最终结果怎样?请同学们快速地流览课文找一找。

1、出示:听了少年的这番话,吴王恍然大悟,他说:“你讲得太有道理了!”于是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

2、“你讲得太有道理了!”少年是怎样“讲”的,是一种简单的讲吗? 请小组内分角色读课文2---11节,并想想少年说的“一件挺有意思的事”是指?

交流:A、指名一个小组分角色读,其他小组听并想一想少年说的“一件挺有意思的事”是指?

B、指名学生说。

C、自由读读这个故事,想一想蝉、螳螂、黄雀,他们的相似之处是什么? 它们眼前的利益是„„身后的后患是„„

E、少年真的在给吴王绘声绘色的讲故事吗?

注意前后对照着读,完成填空。

吴王攻打楚国,正如 ;正如 ;正如 。您只看到眼前的利益,却没有看到身后隐伏的祸患,后果真是不堪设想。

(7)、出示《春秋列国图》,联系螳螂捕蝉的故事,从这幅春秋形势图上看,假如你是吴王,你从中明白了什么?会说些什么?(打消念头)

(8)、什么是恍然大悟,“悟”又是什么意思,你有恍然大悟的体验吗?说说看。(指导造句)

(9)、想一想:吴王从中“悟”到了什么?你从中“悟”到了什么?用一两句话写下你“悟”到的东西。

四、通读全文,整体建构

默读全文思考1、少年的劝与大臣们的劝有何区别?为什么少年会成功了?

2、请试着用自己的语言评价一下吴王和少年。

吴王:(1)固执 、(2)知错就改 (我们看待任何一个人都应该一分为二,正确地看待。)

少年:机智、聪明。他用“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个故事劝吴王,让固执的吴王听了恍然大悟,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

五、畅谈收获,揭示道理

通过这篇文章的学习,我从少年身上学到了( );从吴王的身上得到的教训是( );从螳螂捕蝉的这则寓言中得到的启示是( )。

六、模拟情景,复述课文

吴王听了少年的话恍然大悟,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可是他已经下了死命令了,那么第二天上早朝的时候,他会对大臣们怎样解释这一新决定呢?如果你是吴王会怎样说?

七、拓展阅读,布置作业

1、完成补充习题古文部分。

2、讲述这则故事。

3、推荐 《伊索寓言》《克雷洛夫寓言》《中国古代寓言》

板书设计:

10、 螳螂捕蝉

吴王―――楚国 (赵国在后)

螳螂―――蝉 (黄雀在后)

只顾眼前利益 身后隐伏祸患


相关文章

  • [螳螂捕蝉]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 之一 泗港小学 赵建华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寓言故事,讲的是一位少年以树上的螳螂欲捕蝉,却不知被身后的黄雀即将啄食的故事,劝诫吴王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顾不到身后的隐患是危险的.全文分"准备攻打楚国→少年巧妙劝说→打消攻打念头&q ...查看


  • [螳螂捕蝉]第一课时教后反思
  • <螳螂捕蝉>第一课时教后反思 大丰市三龙镇第三中心小学 吴玉春 <螳螂捕蝉>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一册中的一篇寓言,讲的是春秋战国时期,吴王决定攻打楚国并不准别人来劝阻,在这千钧一发之际,一位少年巧妙地用"螳 ...查看


  • [螳螂捕蝉]教学设计
  • 之一 佚名 教学要求: 1. 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 能联系上下文说出"自由自在"."恍然大悟"的意思,并能用这两个词语造句. 3.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4. 能 ...查看


  • [螳螂捕蝉]第二课时教案
  • <螳螂捕蝉>第二课时教案 [教学目标] 1. 能用简洁的语言讲述"螳螂捕蝉"这则寓言故事. 2. 理解"蝉.螳螂.黄雀,它们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 有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明白 ...查看


  • 螳螂捕蝉的第二课时教学设计(1)
  • <螳螂捕蝉>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龙庄小学 李佳佳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寓言故事.课文讲述了一个少年用"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故事说服吴王打消攻打出国的念头的故事,说明了"不能只顾眼前利益"的 ...查看


  • 螳螂捕蝉(第二课时) 1
  • 螳螂捕蝉 宁海小学 乔玲 教学内容: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螳螂捕蝉>(第二课时). 一.设计思路 指导思想:课堂是语文学习的主渠道.主阵地,而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自身对文本钻研的程度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的效果. ...查看


  • [精品][螳螂捕蝉]教学反思
  • 篇一: <螳螂捕蝉>教学反思 语文教学,要以学生实践为主,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 ...查看


  • 第3课时有趣的食物链
  • 第3课时 有趣的食物链 教材分析 <有趣的食物链>是本单元第三课,这课在<共同的家园>这单元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既是前两课的延伸与拓展,又是下一课的基础.本课主要包括两部分内容:研究生物间的食物关系及破坏自然界中食 ...查看


  • 螳螂捕蝉教学设计及反思
  • <螳螂捕蝉>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展开想象,创造性地复述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在考虑问题和处理事情时,不要只顾眼前利益,要考虑周全,通盘谋划. 教学重点.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懂得故事的寓意,展开想象创造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