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对小学第三学段语文教材的编写建议
对小学第三阶段语文教材编写的建议,主要是针对教材选文上进一步丰富爱国主义教育内涵和编写校本教材以完善国标教材两个方面提出的。
4.1教材选文要进一步丰富爱国主义教育内涵
教材选文既要从内容上侧重增加中华传统文化,补充少数民族风情,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章,对学生渗透爱国主义教育。也要聘请专家参与审定教材选文,以期选取优秀的课文收录在小学教材之中。
第一,侧重增加反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课文。
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是爱国主义教育的基础。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民族精神的凝聚,是民族立足的根本。中华传统文化具有凝聚力,而优秀的传统文化是整个民族保持生命力的重要保障。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教育是对小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载体。在教学教材中,小学生们可以从古今圣贤那里,得到爱国主义思想的强烈启迪。无论是岳飞、杜甫、毛泽东、鲁迅、以及老舍、钱学森等等,他们在不同的领域中用自己的行为向我们传递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他们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
在小学教材中适当增加反应中华优秀文化的课文还包括增加经典名著的篇幅适当减少外国文化的内容。这是《指导纲要》的要求,同时也是为了迎合高考制度改革方案的要求。高考改革方案中提出要求语文学科要加强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考察,充分体现语文的基础性和作为母语学科的重要地位,分值将由150分提高到180分。
第二,补充反映少数民族风情文化的课文。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少数民族的习俗都是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少数民族的建筑等都是我国的物质文化遗产, 这是我们文化的多样性,需要尊重,并使之在自己的民族中得到流传。在小学第三学段中加强对于少数民族风情文化的课文不仅是为了让小学生们了解少数民族的习俗,更是为了让学生在懂得尊重少数民族文化的同时,增加学生产生对于国家文化丰富多彩的自豪感,更愿意保护少数民族优秀文化。这不仅能够体现语文作为教科书的文化特性与功能,更能使之反应我们的民族文化传统以及国家文化政策等。我们应当保持一种兼容并进的思想,在接受我国古老多样的文化的同时从中汲取强大的精神动力与民族自信心,增强我国的民族凝聚力。
第三,适当增加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课文。
2013年12月23日,《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提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这24个字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基本遵循。”
其中,爱国主义是我们民族精神的核心,它需要我们将国家的历史、地理、文化整合进自己的个人价值与生活意义的构建; 需要我们充分肯定自己国家发展的成就,坚持有本国特色的理论、道路和制度。结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1][1]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S].2013.
年版) 》中关于“教材编写的相关建议”的论述,笔者认为,融入小学语文教科书的爱国主义就是“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有助于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爱国主义感情”的内容。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针对选材和内容上来看,应该更加关注现实生活情况,从而主动引导社会的价值取向。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三学段教材中对于爱国主人公的人物形象和伟大事迹包括李大钊、毛主席、周总理、狼牙山五壮士、詹天佑等。都是从近现代革命时期出发的,都是在突出集体形象、描写集体事件。语文教材要发挥其重要的思想政治引导作用,引导小学生学会如何在当下为人处世,怎么论事论人,从而真正的将语文教材中的爱国主义引导作用发挥出来,形成可靠正确的价值观。因此,语文教科书的教育价值观应该注重现实生活、实际情况,以积极的态度面对社会上存在的问题,多取材于一些生活中紧密联系的人和事。对社会产生较大影响的积极事件,如汶川地震全国人民共同救灾,当下社会中的具有特殊性的事例来编写进教材中。从当前社会上存在的问题来看,孩子的思想政治观念是要从小把握的。只有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才能保证孩子的健康成长,才能将爱国主义情感深深植根于孩子心中。
第四,邀请中国传统文化方面专家参与语文教材的修订。
无论是在生活还是学习中对于传统文化知识一定要有准确性,这就要求在教材的编写中需要邀请专家对中国的传统文化内容把关,提高语文教材中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内容的科学性。通过教材的学习不仅能够保证对于语文学科做为母语传递的知识和内涵,对本民族的文化传统和文化积淀有充分的了解和认识,并将这种了解和认识转化为个人的精神支柱,为爱国主义教育提供载体。 [2]
4.2编写校本教材,作为国标教材的有效补充
4.2.1弥补国标教材修订周期长的弊端
国标教材集中体现一个国家的意志。它是依据未来国家公民所要达到的共同素质而设计、开发的课程,即根据不同阶段教育的性质与基本任务,制订各个学科或领域的课程标准及据此编写教科书。
校本教材的编写主要是依据党的教育方针、国家或地方的课程计划、学校教育哲学,学生需要评估以及学校的课程资源。
建国后的六十多年以教材变革为依据细分为四个代表时期:教材摸索时期(1949——1965) 、教材突破时期(1977——1986) 、稳步发展时期(1987——2000) 和新课程改革时期(2001——至今) 。在这四个代表时期中各选出1956年版、1978年版、1993年版、2001年版四套教材作为依据,可以看出每一次对国标教材的修订都不只需要做好材料收集工作和教材修葺工作,还包括对不能准确表达实际国情和达到国家期待的国民素质课程的删减。
而编写了校本教材可以有效的填补国标教材修订周期长的缺点,就人教版的小学语文教材的发行时间来看:
从1951年秋,发行了人教版第一套全国通用的小学语文教材。
1982年秋,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写出版的十二年制中小学教科书是人教版第六套全国通用的中小学教材。
1987年秋,人民教育出版社根据新颁布教学大纲,对中小学教材进行全面修订、改编后开始陆续出版,这是人教版第七套全国通用的中小学教材。 [3][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3]但媛. 建国后小学语文教材主题史研究[D ]. 南京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
1990年秋季,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写的九年义务教育实验教材出版,这是人教版第八套全国通用的中小学教材。
1993年秋,人民教育出版社按照新大纲重新编写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教科书,开始供应全国。这是人教版第九套全国通用的中小学教材,前后共使用了十几年。
现行的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被称为“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这也是人教社编辑出版的第十套教材。该教材根据2001年5月教育部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课程计划和各学科课程标准(实验稿)编订。
根据发行间隔的时间上看,国标教材修订的时间周期大多为三年、五年、八年不等,时间较长,不能保证给学生最新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校本教材可以根据各个学校、年级的不同以及学业压力大小等方面进行调节,能够最大程度的达到学生的需求。如农村地区与城市地区学生的生活环境不同,虽然使用相同的国标教材,但是,有许多课程中使用的投影仪、幻灯片等设备,农村地区并不能够提供,所以难免对课文的理解不够全面透彻,如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中的《开国大典》一课,城市地区学生可以在学习课文后通过观看电影更直观的理解其中的爱国之情,这是农村地区所达不到的。但是农村地区的学校可以根据自己学校自身的情况、学生主体的情况,进行适合本学校的编写,是国标教材的优秀补充。
4.2.2拓宽爱国主义教育途径,增加学生阅读量
学生受爱国主义教育的途径是有一定的局限性的,学校是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主要场所,课堂和课外活动是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渠道,为了能够突破爱国主义教育的局限性,达到《小学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的要求“扩展阅读面,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可以在校本课程中增加爱国主义内涵的文章,既能增加学生的阅读量,又能使教师从适合自己学生的校本教材中找到薄弱点,着重对学生进行关于爱国主义的思想政治教育。
4.2.3突出校本教材中凸显地方文化的优势
校本教材并不只是教材,它将学生、教师与学校三者紧密联系在一起。校本课程开发中,“以校为本”是课程开发的首要宗旨。校本教材可在帮助学生了解家乡本土文化、当地风俗、有代表性的地方文学作品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校本教材的编写不单要从教材教育出发,更要从学校的内外环境以及地方文化的发展趋势着手。学校的内外部环境包括地理环境、教材设施、师生状况等方面,对其分析越客观准确,对教材的分析就越专业越有帮助。这样不仅能够把握学校的整体背景,更能够充分整合利用学校各方面的资源,为校本教材的编写打下坚实基础。学校的内外部环境是一个变量,每间隔一段时间就要对其进行一次重新收集与分析,这样才能实时把握学校的最新情况。
以东北地区为例,可以适当为教材中增加一定具有地方特色的课文,如传统的雪上运动项目陀螺、冰车等,能够帮助学生加深对地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也能够丰富学生的见识。
4.2.4提高教师作为课程建设者的主体意识与地位
长久以来,只有国家教育委员会才拥有选择教科书的权利,各级地方和学校并没有选择的权利,至1986年成立教材审定委员会以实行竞编选用的审定后,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及有条件的学校才拥有对教科书进行选用的权利,而国家教育委员会只负责对教材合格水平的审定。1993年国家教育委员会发布的《关于九年义务教育小学、初级中学教材选用工作的意见》明确规定:“九年义务教育小学和初级中学教材经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审查通过的,由国家教委列入中
小学教育用书目录,供全国各地选择使用;经省、自治区、直辖市教委、教育厅(局)组织专门机构审查通过的,列入本省、自治区、直辖市中小学教学用书目录,只供本地学校选用。教材的选用全应该逐步下放。从当前看,小学各科教材一般可由县级教育行政部门负责选用。初中各科教材可由省或地(市)一级教育行政部门负责选用。对有条件的小学或初级中学,可赋予选用教材的权利,并逐步扩大这类学校。”
面对当下教科书选用制度的发展趋势:鼓励地方或学校和教师参加,赋予教师和教科书使用者在教科书选用中更大的自主性。教师拥有足够的权利和义务来编写校本教材,这就对教师有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使校本教材中关于爱国主义教育的文章能够在数量上达到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又要弥补国标类教材中对于爱国主义教育渗透不全面的部分。这就要求教师要在仔细研读课程标准的情况下也要注重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在课堂教学中加大对于爱国主义教育的力度,在课前预习与课后练习的活动中也要用简明易懂的方式使爱国主义教育深入人心。 [4]
[4]国家教育委员会. 关于九年义务教育小学、初级中学教材选用工作的意见[S]. 课程. 教材. 教法,1993
第5章 结语
5.1研究结论
本文是通过笔者对小学第三学段的语文教材中爱国主义教育的研究得出的结论:小学语文教材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是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是塑造一代新人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必要标准。小学阶段,既要重视学生的智力培养,又要重视培养学生树立规范的行为习惯和国民公德,旨在使学生身心健康的成长,成为现代化建设的接班人。语文学科和思想品德教育是辩证统一的,在传授学科知识和培养学生能力的过程中有重要作用。经过一段时间对人教版小学第三学段语文教材的研究,能够看出其中对爱国主义的教育仍存在未达到国家规定标准、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比重较少、文学经典比重不足等问题,还有可以提升和修改的空间。通过改进,进一步充分发挥语文教材对爱国主义教育工具性及人文性的作用。本文的创新点在于对人教版小学第三学段语文教材的爱国主义教育呈现形式、内容进行全面地分析,以期对教学中爱国主义教育提供更加明确的数据及教学建议,最大限度地发挥小学语文教学的爱国主义教育功效,以期达到加强小学语文教材中对爱国主义教育的学习力度。
5.2不足与展望
本文在研究中为了使课题更专业、更有说服性,只是分析了人教版小学第三学段的语文教材,并没有涉猎到第一、二学段的语文教材中对爱国主义教育的研究。本研究只是在理论方面提出关于小学语文教材中关于爱国主义教育的研究,包括其获得的值得肯定的成就和些许可以更加完善的问题及其对策。国标教材及校本教材的编写制订方面还需要一系列的实证研究来检验其效果,对于校本教材的编写体例也没有给出更科学、具体的建议。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才是此次课题的最终目的。在以后的研究过程中,笔者会以此为重点,对小学语文教材中爱国主义教育的渗透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
第4章 对小学第三学段语文教材的编写建议
对小学第三阶段语文教材编写的建议,主要是针对教材选文上进一步丰富爱国主义教育内涵和编写校本教材以完善国标教材两个方面提出的。
4.1教材选文要进一步丰富爱国主义教育内涵
教材选文既要从内容上侧重增加中华传统文化,补充少数民族风情,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章,对学生渗透爱国主义教育。也要聘请专家参与审定教材选文,以期选取优秀的课文收录在小学教材之中。
第一,侧重增加反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课文。
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是爱国主义教育的基础。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民族精神的凝聚,是民族立足的根本。中华传统文化具有凝聚力,而优秀的传统文化是整个民族保持生命力的重要保障。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教育是对小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载体。在教学教材中,小学生们可以从古今圣贤那里,得到爱国主义思想的强烈启迪。无论是岳飞、杜甫、毛泽东、鲁迅、以及老舍、钱学森等等,他们在不同的领域中用自己的行为向我们传递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他们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
在小学教材中适当增加反应中华优秀文化的课文还包括增加经典名著的篇幅适当减少外国文化的内容。这是《指导纲要》的要求,同时也是为了迎合高考制度改革方案的要求。高考改革方案中提出要求语文学科要加强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考察,充分体现语文的基础性和作为母语学科的重要地位,分值将由150分提高到180分。
第二,补充反映少数民族风情文化的课文。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少数民族的习俗都是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少数民族的建筑等都是我国的物质文化遗产, 这是我们文化的多样性,需要尊重,并使之在自己的民族中得到流传。在小学第三学段中加强对于少数民族风情文化的课文不仅是为了让小学生们了解少数民族的习俗,更是为了让学生在懂得尊重少数民族文化的同时,增加学生产生对于国家文化丰富多彩的自豪感,更愿意保护少数民族优秀文化。这不仅能够体现语文作为教科书的文化特性与功能,更能使之反应我们的民族文化传统以及国家文化政策等。我们应当保持一种兼容并进的思想,在接受我国古老多样的文化的同时从中汲取强大的精神动力与民族自信心,增强我国的民族凝聚力。
第三,适当增加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课文。
2013年12月23日,《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提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这24个字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基本遵循。”
其中,爱国主义是我们民族精神的核心,它需要我们将国家的历史、地理、文化整合进自己的个人价值与生活意义的构建; 需要我们充分肯定自己国家发展的成就,坚持有本国特色的理论、道路和制度。结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1][1]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S].2013.
年版) 》中关于“教材编写的相关建议”的论述,笔者认为,融入小学语文教科书的爱国主义就是“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有助于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爱国主义感情”的内容。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针对选材和内容上来看,应该更加关注现实生活情况,从而主动引导社会的价值取向。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三学段教材中对于爱国主人公的人物形象和伟大事迹包括李大钊、毛主席、周总理、狼牙山五壮士、詹天佑等。都是从近现代革命时期出发的,都是在突出集体形象、描写集体事件。语文教材要发挥其重要的思想政治引导作用,引导小学生学会如何在当下为人处世,怎么论事论人,从而真正的将语文教材中的爱国主义引导作用发挥出来,形成可靠正确的价值观。因此,语文教科书的教育价值观应该注重现实生活、实际情况,以积极的态度面对社会上存在的问题,多取材于一些生活中紧密联系的人和事。对社会产生较大影响的积极事件,如汶川地震全国人民共同救灾,当下社会中的具有特殊性的事例来编写进教材中。从当前社会上存在的问题来看,孩子的思想政治观念是要从小把握的。只有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才能保证孩子的健康成长,才能将爱国主义情感深深植根于孩子心中。
第四,邀请中国传统文化方面专家参与语文教材的修订。
无论是在生活还是学习中对于传统文化知识一定要有准确性,这就要求在教材的编写中需要邀请专家对中国的传统文化内容把关,提高语文教材中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内容的科学性。通过教材的学习不仅能够保证对于语文学科做为母语传递的知识和内涵,对本民族的文化传统和文化积淀有充分的了解和认识,并将这种了解和认识转化为个人的精神支柱,为爱国主义教育提供载体。 [2]
4.2编写校本教材,作为国标教材的有效补充
4.2.1弥补国标教材修订周期长的弊端
国标教材集中体现一个国家的意志。它是依据未来国家公民所要达到的共同素质而设计、开发的课程,即根据不同阶段教育的性质与基本任务,制订各个学科或领域的课程标准及据此编写教科书。
校本教材的编写主要是依据党的教育方针、国家或地方的课程计划、学校教育哲学,学生需要评估以及学校的课程资源。
建国后的六十多年以教材变革为依据细分为四个代表时期:教材摸索时期(1949——1965) 、教材突破时期(1977——1986) 、稳步发展时期(1987——2000) 和新课程改革时期(2001——至今) 。在这四个代表时期中各选出1956年版、1978年版、1993年版、2001年版四套教材作为依据,可以看出每一次对国标教材的修订都不只需要做好材料收集工作和教材修葺工作,还包括对不能准确表达实际国情和达到国家期待的国民素质课程的删减。
而编写了校本教材可以有效的填补国标教材修订周期长的缺点,就人教版的小学语文教材的发行时间来看:
从1951年秋,发行了人教版第一套全国通用的小学语文教材。
1982年秋,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写出版的十二年制中小学教科书是人教版第六套全国通用的中小学教材。
1987年秋,人民教育出版社根据新颁布教学大纲,对中小学教材进行全面修订、改编后开始陆续出版,这是人教版第七套全国通用的中小学教材。 [3][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3]但媛. 建国后小学语文教材主题史研究[D ]. 南京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
1990年秋季,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写的九年义务教育实验教材出版,这是人教版第八套全国通用的中小学教材。
1993年秋,人民教育出版社按照新大纲重新编写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教科书,开始供应全国。这是人教版第九套全国通用的中小学教材,前后共使用了十几年。
现行的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被称为“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这也是人教社编辑出版的第十套教材。该教材根据2001年5月教育部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课程计划和各学科课程标准(实验稿)编订。
根据发行间隔的时间上看,国标教材修订的时间周期大多为三年、五年、八年不等,时间较长,不能保证给学生最新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校本教材可以根据各个学校、年级的不同以及学业压力大小等方面进行调节,能够最大程度的达到学生的需求。如农村地区与城市地区学生的生活环境不同,虽然使用相同的国标教材,但是,有许多课程中使用的投影仪、幻灯片等设备,农村地区并不能够提供,所以难免对课文的理解不够全面透彻,如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中的《开国大典》一课,城市地区学生可以在学习课文后通过观看电影更直观的理解其中的爱国之情,这是农村地区所达不到的。但是农村地区的学校可以根据自己学校自身的情况、学生主体的情况,进行适合本学校的编写,是国标教材的优秀补充。
4.2.2拓宽爱国主义教育途径,增加学生阅读量
学生受爱国主义教育的途径是有一定的局限性的,学校是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主要场所,课堂和课外活动是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渠道,为了能够突破爱国主义教育的局限性,达到《小学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的要求“扩展阅读面,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可以在校本课程中增加爱国主义内涵的文章,既能增加学生的阅读量,又能使教师从适合自己学生的校本教材中找到薄弱点,着重对学生进行关于爱国主义的思想政治教育。
4.2.3突出校本教材中凸显地方文化的优势
校本教材并不只是教材,它将学生、教师与学校三者紧密联系在一起。校本课程开发中,“以校为本”是课程开发的首要宗旨。校本教材可在帮助学生了解家乡本土文化、当地风俗、有代表性的地方文学作品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校本教材的编写不单要从教材教育出发,更要从学校的内外环境以及地方文化的发展趋势着手。学校的内外部环境包括地理环境、教材设施、师生状况等方面,对其分析越客观准确,对教材的分析就越专业越有帮助。这样不仅能够把握学校的整体背景,更能够充分整合利用学校各方面的资源,为校本教材的编写打下坚实基础。学校的内外部环境是一个变量,每间隔一段时间就要对其进行一次重新收集与分析,这样才能实时把握学校的最新情况。
以东北地区为例,可以适当为教材中增加一定具有地方特色的课文,如传统的雪上运动项目陀螺、冰车等,能够帮助学生加深对地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也能够丰富学生的见识。
4.2.4提高教师作为课程建设者的主体意识与地位
长久以来,只有国家教育委员会才拥有选择教科书的权利,各级地方和学校并没有选择的权利,至1986年成立教材审定委员会以实行竞编选用的审定后,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及有条件的学校才拥有对教科书进行选用的权利,而国家教育委员会只负责对教材合格水平的审定。1993年国家教育委员会发布的《关于九年义务教育小学、初级中学教材选用工作的意见》明确规定:“九年义务教育小学和初级中学教材经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审查通过的,由国家教委列入中
小学教育用书目录,供全国各地选择使用;经省、自治区、直辖市教委、教育厅(局)组织专门机构审查通过的,列入本省、自治区、直辖市中小学教学用书目录,只供本地学校选用。教材的选用全应该逐步下放。从当前看,小学各科教材一般可由县级教育行政部门负责选用。初中各科教材可由省或地(市)一级教育行政部门负责选用。对有条件的小学或初级中学,可赋予选用教材的权利,并逐步扩大这类学校。”
面对当下教科书选用制度的发展趋势:鼓励地方或学校和教师参加,赋予教师和教科书使用者在教科书选用中更大的自主性。教师拥有足够的权利和义务来编写校本教材,这就对教师有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使校本教材中关于爱国主义教育的文章能够在数量上达到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又要弥补国标类教材中对于爱国主义教育渗透不全面的部分。这就要求教师要在仔细研读课程标准的情况下也要注重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在课堂教学中加大对于爱国主义教育的力度,在课前预习与课后练习的活动中也要用简明易懂的方式使爱国主义教育深入人心。 [4]
[4]国家教育委员会. 关于九年义务教育小学、初级中学教材选用工作的意见[S]. 课程. 教材. 教法,1993
第5章 结语
5.1研究结论
本文是通过笔者对小学第三学段的语文教材中爱国主义教育的研究得出的结论:小学语文教材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是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是塑造一代新人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必要标准。小学阶段,既要重视学生的智力培养,又要重视培养学生树立规范的行为习惯和国民公德,旨在使学生身心健康的成长,成为现代化建设的接班人。语文学科和思想品德教育是辩证统一的,在传授学科知识和培养学生能力的过程中有重要作用。经过一段时间对人教版小学第三学段语文教材的研究,能够看出其中对爱国主义的教育仍存在未达到国家规定标准、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比重较少、文学经典比重不足等问题,还有可以提升和修改的空间。通过改进,进一步充分发挥语文教材对爱国主义教育工具性及人文性的作用。本文的创新点在于对人教版小学第三学段语文教材的爱国主义教育呈现形式、内容进行全面地分析,以期对教学中爱国主义教育提供更加明确的数据及教学建议,最大限度地发挥小学语文教学的爱国主义教育功效,以期达到加强小学语文教材中对爱国主义教育的学习力度。
5.2不足与展望
本文在研究中为了使课题更专业、更有说服性,只是分析了人教版小学第三学段的语文教材,并没有涉猎到第一、二学段的语文教材中对爱国主义教育的研究。本研究只是在理论方面提出关于小学语文教材中关于爱国主义教育的研究,包括其获得的值得肯定的成就和些许可以更加完善的问题及其对策。国标教材及校本教材的编写制订方面还需要一系列的实证研究来检验其效果,对于校本教材的编写体例也没有给出更科学、具体的建议。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才是此次课题的最终目的。在以后的研究过程中,笔者会以此为重点,对小学语文教材中爱国主义教育的渗透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