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衡散文创作独具一格,在中国当代文坛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其散文有写景散文、政治散文、文化散文等,笔者在阅读这些散文作品时,发觉其文化散文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和魅力。阅读这些浸透着历史、人文情怀的篇章,读者的思绪随作者遨游,情绪为之激动不已。这些散文除了具有启心益智的理趣美之外,更有对读者的精神引领和价值追寻的启迪作用。“文化散文”出现于20世纪八九十年代,由一批从事人文学科或社会科学研究的学者写作,在取材和行文上表现出鲜明的文化意识和理性思考色彩,风格上大多较为节制,有着深厚的人文情怀和对生命的终极追问。文化散文在历史文化与散文之间找到了一块交界地带,用文学的形象和情感来唤醒沉睡的历史文化,用历史文化的精神维度来丰富散文的深度。文化散文的作者大都为学者,如余秋雨、张中行、陈平原、马步升等,而梁衡除了学者身份之外,还有两重身份―记者、文化官员。记者的足迹,游历更为广泛,写作视角更为多样;文化官员的平台,视野更为开阔,接触生活的横断面更为纵深。学者、记者、文化官员的身份,决定了梁衡文化散文的与众不同,可产生多重启示。
读万卷书 行万里路
梁衡的足迹踏遍中国大地及世界各地,他的文化散文写作,大都与其亲自行走、丈量的每一寸土地相关联。梁衡以记者敏锐的嗅觉,以散文家宽广的胸怀,找寻历史的踪迹和历史人物的过往。在其文化散文创作中,“行千里路”显得尤为突出,他的人物散文大多是在“行走中”产生创作灵感,然后下笔成文的。清代钱泳在《履园丛话》中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二者不可偏废。”这话适合于每一位作家,对于记者出身的梁衡来说更为贴切。通过阅读梁衡的文化散文,读者可以体悟到,他的每一篇文化散文创作都是在阅读史料的基础上踏遍千山万水、寻访人文古迹之后完成的。作者甚至反复多次到同一人文胜地,寻找创作的灵感与契机。通过实地考察,加深对人物、历史、文化、地理的考究,这是梁衡写作的显著特点,也是其散文高人一筹的原因之一。文化散文强调行走,强调在场与现场感,用自己的脚印去追寻前人的脚印,在现在与过去之间建立某种精神应答。余秋雨将自己的第一部文化散文集命名为《文化苦旅》,就是最好的诠释。梁衡先生也是如此。例如,在写作《心中的桃花源―解读》一文前,作者两次去陶渊明的故乡―九江,寻找感觉,不仅找到了创作的感觉,而且写出了脍炙人口的美文。《左公柳,西北天际的一抹绿云》写清末名臣左宗棠在西征、收复新疆时,在西北栽种柳树的故事。作者循着左宗棠的足迹,由西安进入甘肃境内,再次来到甘肃平凉,在柳湖畔思索,抒发了左宗棠在生态建设方面的丰功伟绩及其人格魅力。梁衡在行走中,以敏锐的嗅觉嗅出文化气息,丝毫不放过任何创作的契机。作者在川藏交界的康定,了解到著名歌曲《康定情歌》的发现整理者是吴文季,吴文季乃福建惠安人。此后作者心里总是惦记着这件事,几年来到处搜求与吴文季有关的资料。当作者的足迹踏上惠安这片土地的时候,便开始踏访、寻找吴文季生活过的蛛丝马迹,写出了《你怎么就是得不到爱》一文。文章苍凉悲慨,将吴文季悲剧的一生写得感人至深,写出了个体生命在强大的体制面前的无奈与脆弱,写出了对被历史所遗忘和抛弃的人物的怜悯与关爱之情,写出了像吴文季一样的艺术家苍凉而悲怆的人生遭际。
在谈及梁衡“行走”的重要性的同时,我们不能忽略其扎实的阅读功底。在《我的阅读与写作》一书中,作者专门探讨了自己阅读与写作的历程,从多个角度阐释了阅读对于写作的重要性。
情动辞发 不落窠臼
散文写作最能反映作者的精神、性情和情感,正如林语堂所言:“凡方寸中一种心境,一点佳意,一股牢骚,一把幽情,皆可听其由笔端流露出来。”1而这一切的前提是“情动”。唯有“情动”,才能“辞发”,才能写出脍炙人口、感人至深的美文。刘勰在《文心雕龙・知音》中认为:“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这就是说,作家的创作,总是由内而外,即先有客观现实的感发而后产生内在的情态。情不动,找不到感觉,是无法进入写作状态的。梁衡的文化散文创作,完全是建立在情动的基础之上的。他在《为文第一要激动》一文中,专门阐释了散文写作是以“激动”为前提条件的:“写作就是一种感情和思想的喷发。你可以在学识、技巧各方面已有足够的准备,但是没有一个契机,它还是不能成文。就像一座火山要等百年千年才喷一次……”这种激动,是创作灵感的爆发,是文章写作的契机,也是立意新颖的出发点。范仲淹、柳永、辛弃疾、李清照、林则徐、韩愈等,是大家非常熟悉的历史文化名人,他们的文学成就、人生经历,经过多年的演绎,早已为民众耳熟能详。在对这些历史人物进行散文创作时,怎样才能不落窠臼,写出新意,并能真正反映出他们的艺术成就和人格魅力?这是摆在写作者面前的一个难题,也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梁衡在这方面进行了深度的思索,并写出了富有新意的散文名篇《把栏杆拍遍》《乱世中的美神―李清照解读》《追寻那遥远的美丽》等。
《把栏杆拍遍》以辛弃疾一生郁郁不得志为主线,以武功不能施展,反而造就一代词坛巨擘为主旨,写出了人物在历史中的悲剧与无奈,映照出辛弃疾傲岸而又不屈的灵魂,是一篇别有新意的佳作。辛弃疾的一生大都是在被抛弃的感叹与无奈中度过的,梁衡认为“要是为辛弃疾造像,最贴切的题目就是‘把栏杆拍遍’”。让我们闭上眼睛细细沉思:当年意气奋发的辛弃疾,率领一万多士卒投奔南宋朝廷,一腔“收拾旧山河”的雄心壮志被搁浅,空有一腔热血、一身武功,国破家亡,报国无门,只能“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这是一幅多么悲怆、伤感而又无奈的画面啊!这一画面已经牢牢地定格在历史的画卷中,梁衡紧紧抓住这一画面,写出了《把栏杆拍遍》,成为脍炙人口的美文,这是作者的匠心所在,也是其散文的闪光点所在。对于辛弃疾所经历的人世沧桑与多重的不如意,作者以“把栏杆拍遍”为契机,将辛弃疾心中的孤独、愤懑、无奈、抑郁进行最大限度的挥发与阐释,让读者体会到个人遭际、命运在时代中的不如意,唯一能遣怀、排解心中之忧的就只有诗词了。这些熠熠生辉的诗词,映照了词人不屈的灵魂和高昂的头颅,这是个体生命在精神方面的成果,也是个体生命在时代中的碾压下发出的呐喊!这发自内心深处的沉重的叹息,成为激励后人的精神食粮和最为宝贵的财富,也成为支撑起民族脊梁的重要组成部分。梁衡在对历史人物命运、心灵的阐释中,使读者不仅得到心灵的净化,同时也受到文学艺术、语言文字之美的陶冶。 《乱世中的美神―李清照解读》写的是李清照一生的欢乐和磨难。作者将李清照的后半生归纳为“三大磨难”:第一大磨难就是再婚又离婚,遭遇感情生活的痛苦;第二大磨难是颠沛流离,四处逃亡;第三大磨难是超越时空的孤独。在对第一大磨难的写作中,作者对李清照给予无限的同情,并站在当代文明的高点上,对史上给予李清照不平等、不公正的评价,诸如“不终晚节”“无节操”“晚节流荡无归”等进行纠正,写出了李清照敢爱、敢恨、追求个性独立和解放的精神气质。在对李清照悲剧的剖析中,作者认为:“李清照的悲剧就在于她是生在封建时代的一个有文化的女人。作为女人,她处在封建社会的底层;作为知识分子,她又处在社会思想的制高点。她看到了许多别人看不到的事情,追求着许多别人不追求的境界,这难免有孤独的悲哀。”这段话深刻揭示了李清照卓尔不群的才华,她那高于时代的见识,是其孤独与悲哀的根源所在。因此,她将胸中旷世的愁苦转化为词的境界之美,“于哀怨缠绵之中有执着坚韧的阳刚之气”。梁衡对李清照婉约与阳刚并兼的词风,通过其人生经历和心灵高度进行阐释,这是作者创作这篇散文的独到之处,达到了“情动辞发,不落窠臼”的艺术效果。
知性为文 理趣之美
英国作家毛姆说:“要把散文写好,有赖于好的教养。散文和诗不同,原是一种文雅的艺术。有人说过,好的散文应该像斯文人的谈吐。”2所谓“斯文人的谈吐”,就是不偏激、不僵硬,即富有“知性美”的写作。 知性美是一种淡定的美、成熟的美。知性美介于感性和理性的中间。知性的意义在于使人由不知到知,由无知到有知,由浅知到深知,由知其表到知其里,由知其一到知其二、知其三乃至知其万物。知性美需要有超越利害的纯粹求知态度,需要有尊重公理、尊重逻辑的精神,需要有一种容忍不同见解的雅量。梁衡在散文创作中深谙此道,他的文化散文尽管天马行空、纵横捭阖,但却绝不是一味地随心所欲,而是有所节制,是一种“知性”的表达。在创作过程中,梁衡的感性偏向热情、理性偏向冷静,他的写作风格是智慧型的,可以启发人们不断地思考。这种知性美文,以比较丰厚的知识底蕴为基础,体现出作者在思想、观念、性格、爱好等方面的性情,形成了某种具有文化气息的气质和风格,并在行文中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使读者能感受到其深厚的文化背景,这是梁衡文化散文知性美的主要特征。
《岳阳楼记》是千百年来脍炙人口的美文,梁衡在《永恒的岳阳楼―解读》中,以知性思考为前提,重点突出该文的思想含量,即“人格思想”“政治思想”和“艺术思想”,与此对应的分别是“教我们怎样做人―独立、理性、牺牲的人格之美”“教我们怎样做官―忧民、忧君、忧政的为官之道”“教我们怎样做文章―文章达到的’三境’之美”。没有读过梁衡这篇散文的读者,看到笔者上面的归纳后,一定会武断地认为这是一篇说教文章。但细读这篇文章之后就可感觉到,在知性之中包含着理趣之美,激荡在文字中间的是一股浩然正气和一腔爱国济世的情怀。文章以史实为前提、为依据、为参照,在富有文学意味的叙事中兼顾相关的问题辨析与本事考证。《永恒的岳阳楼―解读》不是以生硬的说理为主,而是将人物传记、历史典故、人文情怀等糅合在字里行间,给读者以心灵的震撼与启迪。我们从范仲淹这位人物身上看到其闪光的一面,范仲淹也成为当代人尤其是为官者良知拷问的一面镜子。从这个意义上讲,梁衡散文具有启心益智的理趣之美,这是其散文与一般学者散文相比的最大不同点。
结 语
文化散文以历史文化为承载对象,将学术知识和理性思考融入表达之中,在给读者带来审美愉悦的同时,也是使普通读者获取历史文化知识的重要渠道。梁衡文化散文多次重刊,内容涉及面广,既有对中外历史人物的抒写,也有对当下文化现象的剖析,更有对经典文章《桃花源记》《岳阳楼记》《记承天寺夜游》等的诠释。他的这些文化散文不是掉书袋式的卖弄,而是通过对历史文化现象的解读、阐释,来启发当代人的思考,为当下社会价值观、人生观提供一份正面参考,起到了精神导向和文化引领的作用。梁衡文化散文具有大格局、大视野、大境界,是“文以载道”“文以化人”的典型范例。梁衡文化散文是“文人文章”和“道德文章”的有机结合,既有激情澎湃的情感抒发,也有对历史与现实的深沉思索,更有对当下民众精神的引领启迪作用,这是梁衡散文的价值所在。
1林语堂:《论小品文笔调》,俞元桂主编:《中国现代散文理论》,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67页。
2转引自余光中:《情人的血特别红》,《余光中自选集》,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5年,第392页。
[作者单位:兰州交通大学文学与国际汉学院]
梁衡散文创作独具一格,在中国当代文坛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其散文有写景散文、政治散文、文化散文等,笔者在阅读这些散文作品时,发觉其文化散文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和魅力。阅读这些浸透着历史、人文情怀的篇章,读者的思绪随作者遨游,情绪为之激动不已。这些散文除了具有启心益智的理趣美之外,更有对读者的精神引领和价值追寻的启迪作用。“文化散文”出现于20世纪八九十年代,由一批从事人文学科或社会科学研究的学者写作,在取材和行文上表现出鲜明的文化意识和理性思考色彩,风格上大多较为节制,有着深厚的人文情怀和对生命的终极追问。文化散文在历史文化与散文之间找到了一块交界地带,用文学的形象和情感来唤醒沉睡的历史文化,用历史文化的精神维度来丰富散文的深度。文化散文的作者大都为学者,如余秋雨、张中行、陈平原、马步升等,而梁衡除了学者身份之外,还有两重身份―记者、文化官员。记者的足迹,游历更为广泛,写作视角更为多样;文化官员的平台,视野更为开阔,接触生活的横断面更为纵深。学者、记者、文化官员的身份,决定了梁衡文化散文的与众不同,可产生多重启示。
读万卷书 行万里路
梁衡的足迹踏遍中国大地及世界各地,他的文化散文写作,大都与其亲自行走、丈量的每一寸土地相关联。梁衡以记者敏锐的嗅觉,以散文家宽广的胸怀,找寻历史的踪迹和历史人物的过往。在其文化散文创作中,“行千里路”显得尤为突出,他的人物散文大多是在“行走中”产生创作灵感,然后下笔成文的。清代钱泳在《履园丛话》中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二者不可偏废。”这话适合于每一位作家,对于记者出身的梁衡来说更为贴切。通过阅读梁衡的文化散文,读者可以体悟到,他的每一篇文化散文创作都是在阅读史料的基础上踏遍千山万水、寻访人文古迹之后完成的。作者甚至反复多次到同一人文胜地,寻找创作的灵感与契机。通过实地考察,加深对人物、历史、文化、地理的考究,这是梁衡写作的显著特点,也是其散文高人一筹的原因之一。文化散文强调行走,强调在场与现场感,用自己的脚印去追寻前人的脚印,在现在与过去之间建立某种精神应答。余秋雨将自己的第一部文化散文集命名为《文化苦旅》,就是最好的诠释。梁衡先生也是如此。例如,在写作《心中的桃花源―解读》一文前,作者两次去陶渊明的故乡―九江,寻找感觉,不仅找到了创作的感觉,而且写出了脍炙人口的美文。《左公柳,西北天际的一抹绿云》写清末名臣左宗棠在西征、收复新疆时,在西北栽种柳树的故事。作者循着左宗棠的足迹,由西安进入甘肃境内,再次来到甘肃平凉,在柳湖畔思索,抒发了左宗棠在生态建设方面的丰功伟绩及其人格魅力。梁衡在行走中,以敏锐的嗅觉嗅出文化气息,丝毫不放过任何创作的契机。作者在川藏交界的康定,了解到著名歌曲《康定情歌》的发现整理者是吴文季,吴文季乃福建惠安人。此后作者心里总是惦记着这件事,几年来到处搜求与吴文季有关的资料。当作者的足迹踏上惠安这片土地的时候,便开始踏访、寻找吴文季生活过的蛛丝马迹,写出了《你怎么就是得不到爱》一文。文章苍凉悲慨,将吴文季悲剧的一生写得感人至深,写出了个体生命在强大的体制面前的无奈与脆弱,写出了对被历史所遗忘和抛弃的人物的怜悯与关爱之情,写出了像吴文季一样的艺术家苍凉而悲怆的人生遭际。
在谈及梁衡“行走”的重要性的同时,我们不能忽略其扎实的阅读功底。在《我的阅读与写作》一书中,作者专门探讨了自己阅读与写作的历程,从多个角度阐释了阅读对于写作的重要性。
情动辞发 不落窠臼
散文写作最能反映作者的精神、性情和情感,正如林语堂所言:“凡方寸中一种心境,一点佳意,一股牢骚,一把幽情,皆可听其由笔端流露出来。”1而这一切的前提是“情动”。唯有“情动”,才能“辞发”,才能写出脍炙人口、感人至深的美文。刘勰在《文心雕龙・知音》中认为:“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这就是说,作家的创作,总是由内而外,即先有客观现实的感发而后产生内在的情态。情不动,找不到感觉,是无法进入写作状态的。梁衡的文化散文创作,完全是建立在情动的基础之上的。他在《为文第一要激动》一文中,专门阐释了散文写作是以“激动”为前提条件的:“写作就是一种感情和思想的喷发。你可以在学识、技巧各方面已有足够的准备,但是没有一个契机,它还是不能成文。就像一座火山要等百年千年才喷一次……”这种激动,是创作灵感的爆发,是文章写作的契机,也是立意新颖的出发点。范仲淹、柳永、辛弃疾、李清照、林则徐、韩愈等,是大家非常熟悉的历史文化名人,他们的文学成就、人生经历,经过多年的演绎,早已为民众耳熟能详。在对这些历史人物进行散文创作时,怎样才能不落窠臼,写出新意,并能真正反映出他们的艺术成就和人格魅力?这是摆在写作者面前的一个难题,也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梁衡在这方面进行了深度的思索,并写出了富有新意的散文名篇《把栏杆拍遍》《乱世中的美神―李清照解读》《追寻那遥远的美丽》等。
《把栏杆拍遍》以辛弃疾一生郁郁不得志为主线,以武功不能施展,反而造就一代词坛巨擘为主旨,写出了人物在历史中的悲剧与无奈,映照出辛弃疾傲岸而又不屈的灵魂,是一篇别有新意的佳作。辛弃疾的一生大都是在被抛弃的感叹与无奈中度过的,梁衡认为“要是为辛弃疾造像,最贴切的题目就是‘把栏杆拍遍’”。让我们闭上眼睛细细沉思:当年意气奋发的辛弃疾,率领一万多士卒投奔南宋朝廷,一腔“收拾旧山河”的雄心壮志被搁浅,空有一腔热血、一身武功,国破家亡,报国无门,只能“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这是一幅多么悲怆、伤感而又无奈的画面啊!这一画面已经牢牢地定格在历史的画卷中,梁衡紧紧抓住这一画面,写出了《把栏杆拍遍》,成为脍炙人口的美文,这是作者的匠心所在,也是其散文的闪光点所在。对于辛弃疾所经历的人世沧桑与多重的不如意,作者以“把栏杆拍遍”为契机,将辛弃疾心中的孤独、愤懑、无奈、抑郁进行最大限度的挥发与阐释,让读者体会到个人遭际、命运在时代中的不如意,唯一能遣怀、排解心中之忧的就只有诗词了。这些熠熠生辉的诗词,映照了词人不屈的灵魂和高昂的头颅,这是个体生命在精神方面的成果,也是个体生命在时代中的碾压下发出的呐喊!这发自内心深处的沉重的叹息,成为激励后人的精神食粮和最为宝贵的财富,也成为支撑起民族脊梁的重要组成部分。梁衡在对历史人物命运、心灵的阐释中,使读者不仅得到心灵的净化,同时也受到文学艺术、语言文字之美的陶冶。 《乱世中的美神―李清照解读》写的是李清照一生的欢乐和磨难。作者将李清照的后半生归纳为“三大磨难”:第一大磨难就是再婚又离婚,遭遇感情生活的痛苦;第二大磨难是颠沛流离,四处逃亡;第三大磨难是超越时空的孤独。在对第一大磨难的写作中,作者对李清照给予无限的同情,并站在当代文明的高点上,对史上给予李清照不平等、不公正的评价,诸如“不终晚节”“无节操”“晚节流荡无归”等进行纠正,写出了李清照敢爱、敢恨、追求个性独立和解放的精神气质。在对李清照悲剧的剖析中,作者认为:“李清照的悲剧就在于她是生在封建时代的一个有文化的女人。作为女人,她处在封建社会的底层;作为知识分子,她又处在社会思想的制高点。她看到了许多别人看不到的事情,追求着许多别人不追求的境界,这难免有孤独的悲哀。”这段话深刻揭示了李清照卓尔不群的才华,她那高于时代的见识,是其孤独与悲哀的根源所在。因此,她将胸中旷世的愁苦转化为词的境界之美,“于哀怨缠绵之中有执着坚韧的阳刚之气”。梁衡对李清照婉约与阳刚并兼的词风,通过其人生经历和心灵高度进行阐释,这是作者创作这篇散文的独到之处,达到了“情动辞发,不落窠臼”的艺术效果。
知性为文 理趣之美
英国作家毛姆说:“要把散文写好,有赖于好的教养。散文和诗不同,原是一种文雅的艺术。有人说过,好的散文应该像斯文人的谈吐。”2所谓“斯文人的谈吐”,就是不偏激、不僵硬,即富有“知性美”的写作。 知性美是一种淡定的美、成熟的美。知性美介于感性和理性的中间。知性的意义在于使人由不知到知,由无知到有知,由浅知到深知,由知其表到知其里,由知其一到知其二、知其三乃至知其万物。知性美需要有超越利害的纯粹求知态度,需要有尊重公理、尊重逻辑的精神,需要有一种容忍不同见解的雅量。梁衡在散文创作中深谙此道,他的文化散文尽管天马行空、纵横捭阖,但却绝不是一味地随心所欲,而是有所节制,是一种“知性”的表达。在创作过程中,梁衡的感性偏向热情、理性偏向冷静,他的写作风格是智慧型的,可以启发人们不断地思考。这种知性美文,以比较丰厚的知识底蕴为基础,体现出作者在思想、观念、性格、爱好等方面的性情,形成了某种具有文化气息的气质和风格,并在行文中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使读者能感受到其深厚的文化背景,这是梁衡文化散文知性美的主要特征。
《岳阳楼记》是千百年来脍炙人口的美文,梁衡在《永恒的岳阳楼―解读》中,以知性思考为前提,重点突出该文的思想含量,即“人格思想”“政治思想”和“艺术思想”,与此对应的分别是“教我们怎样做人―独立、理性、牺牲的人格之美”“教我们怎样做官―忧民、忧君、忧政的为官之道”“教我们怎样做文章―文章达到的’三境’之美”。没有读过梁衡这篇散文的读者,看到笔者上面的归纳后,一定会武断地认为这是一篇说教文章。但细读这篇文章之后就可感觉到,在知性之中包含着理趣之美,激荡在文字中间的是一股浩然正气和一腔爱国济世的情怀。文章以史实为前提、为依据、为参照,在富有文学意味的叙事中兼顾相关的问题辨析与本事考证。《永恒的岳阳楼―解读》不是以生硬的说理为主,而是将人物传记、历史典故、人文情怀等糅合在字里行间,给读者以心灵的震撼与启迪。我们从范仲淹这位人物身上看到其闪光的一面,范仲淹也成为当代人尤其是为官者良知拷问的一面镜子。从这个意义上讲,梁衡散文具有启心益智的理趣之美,这是其散文与一般学者散文相比的最大不同点。
结 语
文化散文以历史文化为承载对象,将学术知识和理性思考融入表达之中,在给读者带来审美愉悦的同时,也是使普通读者获取历史文化知识的重要渠道。梁衡文化散文多次重刊,内容涉及面广,既有对中外历史人物的抒写,也有对当下文化现象的剖析,更有对经典文章《桃花源记》《岳阳楼记》《记承天寺夜游》等的诠释。他的这些文化散文不是掉书袋式的卖弄,而是通过对历史文化现象的解读、阐释,来启发当代人的思考,为当下社会价值观、人生观提供一份正面参考,起到了精神导向和文化引领的作用。梁衡文化散文具有大格局、大视野、大境界,是“文以载道”“文以化人”的典型范例。梁衡文化散文是“文人文章”和“道德文章”的有机结合,既有激情澎湃的情感抒发,也有对历史与现实的深沉思索,更有对当下民众精神的引领启迪作用,这是梁衡散文的价值所在。
1林语堂:《论小品文笔调》,俞元桂主编:《中国现代散文理论》,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67页。
2转引自余光中:《情人的血特别红》,《余光中自选集》,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5年,第392页。
[作者单位:兰州交通大学文学与国际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