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大学生购物结构中小论电商对实体店的生存影响
摘要:回想阿里巴巴,1999年在杭州创立,马云的商业帝国开始筑起,如今很少有人能否定电商改变了自己的购物生活。电商对实体店的影响不可质疑,但这个范围过广,试着从大学生的购物结构中发掘电商对实体店的影响。电商对于实体店,有利有弊,一方面帮助实体店,一方面也损害了其利益。可以说,电商是不会影响实体店的深层次的生存,只是打破又重塑了一个新的生存环境。抓住电商,实体店可以借此升级。也就是马云最近一直在提的“新零售”。
关键词:电子商务 线上支付 实体店 生存影响
注:文中的“电商”,有两种意义,一是电子商务,一是电子商务中获益的商业主。还请分清。
一、吃
一天三顿,主要在食堂吃。下课后,从教学楼离开,便可以直接去附近食堂,优惠而可口,性价比最高的选择。
早上从宿舍离开,在去教学楼路上,顺便在早餐店买点包子、豆浆、油条,而我想说的是其中的付费方式,商铺都会在显眼的地方贴上一张或两张二维码,与某宝和某信相关的二维码。
从最开始的现金到如今的"我身上从来不带钱"只用线上支付,从原本用于电商和消费者提供网上购物的虚拟便捷支付走到现实商铺面对面线上支付。电商改变了实体店的收费方式,影响了付费的便捷性以及安全性。试想,不需要随身携带现金,避免丢失、被扒的危险。就算手机遗失,他人也无法轻易获得破解,如破解指纹,毕竟技术上的要求太高。 学校除了这两种付费方式,还有一种——校园卡。值得一提的是,所有的商铺在店里装刷卡机是与校方有协议的,校方可以收取手续费,尽管比例不清楚,肯定很小,但线上支付把这笔相对于商户来说的损失给尽可能削弱了。
午餐和晚餐大多数学生的选择毋庸置疑在食堂。不过,食堂胜在便捷、优惠、性价比高。他也有一个大竞争对手。校内外餐厅小菜馆,他们的优势是菜品精致、丰富,氛围舒适,满足了校园情侣情调需要,伙伴、小群体、班级等为节日生日等欢庆需要。当然不乏生活质量要求高,生活费充裕,从来不去食堂的学生存在。
校内外餐厅有如此优势,在电商的影响下,最近对学生餐饮市场进一步侵蚀。其中反应最大的就是“外卖禁止入校园”事件:
“武汉科技大学城市学院发布禁令,外卖不能送到学校里。部分高校针对外卖进校园存在的隐患,诸如武汉理工大、华科、华农、武汉体育学院等高校也都出台了类似的禁令。”(12月29日《楚天都市报》)
这只是众多高校中的一些,许多高校都采取了类似措施。那餐厅小饭馆是如何侵入的呢?
如新闻中所示,外卖。各类外卖APP如支付宝口碑、美团、饿了么,几乎每个学生的手机中都有其中的一两个。学生在寝室,提前半个小时在线上订单,支付,稍后便可以在寝室楼下拿到外卖员送来的饭菜。通过一系列的促销活动,打开了市场,学生只需要付出相比食堂贵1-3元的价钱就能坐等食物,彻彻底底的释放了学生的懒惰——懒得穿鞋去食堂。 可以得出,电商扩展了实体店的市场。
水果、零食类消费,水果因为新鲜性,较少人会采取网购,但在我的采访调查中,是有一部分人会在网上买水果的,还给我分享了他的购物记录——小袋苹果。而零食,则是相当多学生会网上购买,原因在于选择多样性,优惠性。
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附近商家的商品进货选择。相应减少这方便的入货。
二、穿
“你花在网购上的钱买的最多的是什么”
“穿的”
不出意料的回答。
唯品会、优衣库、韩都衣舍、蘑菇街等热门服装电商都有自己的APP,更不用提淘宝、天猫、京东、亚马逊、苏宁、网易严选。(无意广告,请谅解)。
学生对网上买衣服是怎么看呢?
首先是优惠、方便,不用瞎逛街。坐在寝室,拿一台手机就可以徜徉于数十家服装店,挑选、比较,不用在意任何人的打扰,尤其是烦死人的店员。
个人去实体店如YYstore、美特斯邦威、森马较为亲民的店逛了下,相比网上的天猫旗舰店,贵了不是一点点。而且网上的优惠活动也更多。毕竟实体店的店面维持成本以及商品进购成本和电商是没有办法竞争的。
其次是选择性丰富,款式、风格多样。在网上看到的一件特别喜欢的夹克,是在实体店逛了不知几次也没有的剪裁;在网上买的一件披肩式如何也不能在附近找到的美丽。更不用说海外淘,代购等购物形式了,逃开大笔关税,便宜的价格购的海外的优质商品。 这些是现在实体店无法提供的。但是我结合逛店经历和数位学生的采访,发现实体店确实受到了影响,但大势仍在。为何?
一是实体店有无法替代的现实性。试衣间可以提供消费者当场着试,比较尺码,是否合身,上身效果如何,是否不如预期.
二是许多人对逛街这一行为不再依附于购物这一目的,逛街变成了一种生活乐趣,一种社交行为。和闺蜜一起逛街,和家长一起逛街,在其中沟通,分享自己。相比电商,其更多是一个人的。
最后,我发现的是,有一个界限使得网购的优势如优惠,便捷,多选择性不被消费者所在意。超过了这个界限,消费者很少会去网购。这个界限就是消费者所拥有的消费自由度。最直接的表现就是有钱没钱。我不在乎那点优惠折扣,为了更佳购物体验,选择实体店。
当然,大部分的同学都是在这个界限之内的。所以可以发现,学校内和附近很少像以前那般有服装店。
三、行,住
最大的体现是在线购票和在线打车软件。行与住对电商与实体店的关系表现不明显几乎无,不做赘述。
上面的一系列阐述充分可以说明电商在大学生购物结构中的比重,不可小觑。电子商务以其交易虚拟化、成本低、效率高,集成性,协调性,交易透明化,优化社会资源配置等特点打破又重塑了一个新的商户生存环境,但是如现在的实际情况一般,没有影响到实体店的深层次的生存。相反,实体店若能抓住电商的优势,化为己用,便能 借此升级“新零售”。
从大学生购物结构中小论电商对实体店的生存影响
摘要:回想阿里巴巴,1999年在杭州创立,马云的商业帝国开始筑起,如今很少有人能否定电商改变了自己的购物生活。电商对实体店的影响不可质疑,但这个范围过广,试着从大学生的购物结构中发掘电商对实体店的影响。电商对于实体店,有利有弊,一方面帮助实体店,一方面也损害了其利益。可以说,电商是不会影响实体店的深层次的生存,只是打破又重塑了一个新的生存环境。抓住电商,实体店可以借此升级。也就是马云最近一直在提的“新零售”。
关键词:电子商务 线上支付 实体店 生存影响
注:文中的“电商”,有两种意义,一是电子商务,一是电子商务中获益的商业主。还请分清。
一、吃
一天三顿,主要在食堂吃。下课后,从教学楼离开,便可以直接去附近食堂,优惠而可口,性价比最高的选择。
早上从宿舍离开,在去教学楼路上,顺便在早餐店买点包子、豆浆、油条,而我想说的是其中的付费方式,商铺都会在显眼的地方贴上一张或两张二维码,与某宝和某信相关的二维码。
从最开始的现金到如今的"我身上从来不带钱"只用线上支付,从原本用于电商和消费者提供网上购物的虚拟便捷支付走到现实商铺面对面线上支付。电商改变了实体店的收费方式,影响了付费的便捷性以及安全性。试想,不需要随身携带现金,避免丢失、被扒的危险。就算手机遗失,他人也无法轻易获得破解,如破解指纹,毕竟技术上的要求太高。 学校除了这两种付费方式,还有一种——校园卡。值得一提的是,所有的商铺在店里装刷卡机是与校方有协议的,校方可以收取手续费,尽管比例不清楚,肯定很小,但线上支付把这笔相对于商户来说的损失给尽可能削弱了。
午餐和晚餐大多数学生的选择毋庸置疑在食堂。不过,食堂胜在便捷、优惠、性价比高。他也有一个大竞争对手。校内外餐厅小菜馆,他们的优势是菜品精致、丰富,氛围舒适,满足了校园情侣情调需要,伙伴、小群体、班级等为节日生日等欢庆需要。当然不乏生活质量要求高,生活费充裕,从来不去食堂的学生存在。
校内外餐厅有如此优势,在电商的影响下,最近对学生餐饮市场进一步侵蚀。其中反应最大的就是“外卖禁止入校园”事件:
“武汉科技大学城市学院发布禁令,外卖不能送到学校里。部分高校针对外卖进校园存在的隐患,诸如武汉理工大、华科、华农、武汉体育学院等高校也都出台了类似的禁令。”(12月29日《楚天都市报》)
这只是众多高校中的一些,许多高校都采取了类似措施。那餐厅小饭馆是如何侵入的呢?
如新闻中所示,外卖。各类外卖APP如支付宝口碑、美团、饿了么,几乎每个学生的手机中都有其中的一两个。学生在寝室,提前半个小时在线上订单,支付,稍后便可以在寝室楼下拿到外卖员送来的饭菜。通过一系列的促销活动,打开了市场,学生只需要付出相比食堂贵1-3元的价钱就能坐等食物,彻彻底底的释放了学生的懒惰——懒得穿鞋去食堂。 可以得出,电商扩展了实体店的市场。
水果、零食类消费,水果因为新鲜性,较少人会采取网购,但在我的采访调查中,是有一部分人会在网上买水果的,还给我分享了他的购物记录——小袋苹果。而零食,则是相当多学生会网上购买,原因在于选择多样性,优惠性。
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附近商家的商品进货选择。相应减少这方便的入货。
二、穿
“你花在网购上的钱买的最多的是什么”
“穿的”
不出意料的回答。
唯品会、优衣库、韩都衣舍、蘑菇街等热门服装电商都有自己的APP,更不用提淘宝、天猫、京东、亚马逊、苏宁、网易严选。(无意广告,请谅解)。
学生对网上买衣服是怎么看呢?
首先是优惠、方便,不用瞎逛街。坐在寝室,拿一台手机就可以徜徉于数十家服装店,挑选、比较,不用在意任何人的打扰,尤其是烦死人的店员。
个人去实体店如YYstore、美特斯邦威、森马较为亲民的店逛了下,相比网上的天猫旗舰店,贵了不是一点点。而且网上的优惠活动也更多。毕竟实体店的店面维持成本以及商品进购成本和电商是没有办法竞争的。
其次是选择性丰富,款式、风格多样。在网上看到的一件特别喜欢的夹克,是在实体店逛了不知几次也没有的剪裁;在网上买的一件披肩式如何也不能在附近找到的美丽。更不用说海外淘,代购等购物形式了,逃开大笔关税,便宜的价格购的海外的优质商品。 这些是现在实体店无法提供的。但是我结合逛店经历和数位学生的采访,发现实体店确实受到了影响,但大势仍在。为何?
一是实体店有无法替代的现实性。试衣间可以提供消费者当场着试,比较尺码,是否合身,上身效果如何,是否不如预期.
二是许多人对逛街这一行为不再依附于购物这一目的,逛街变成了一种生活乐趣,一种社交行为。和闺蜜一起逛街,和家长一起逛街,在其中沟通,分享自己。相比电商,其更多是一个人的。
最后,我发现的是,有一个界限使得网购的优势如优惠,便捷,多选择性不被消费者所在意。超过了这个界限,消费者很少会去网购。这个界限就是消费者所拥有的消费自由度。最直接的表现就是有钱没钱。我不在乎那点优惠折扣,为了更佳购物体验,选择实体店。
当然,大部分的同学都是在这个界限之内的。所以可以发现,学校内和附近很少像以前那般有服装店。
三、行,住
最大的体现是在线购票和在线打车软件。行与住对电商与实体店的关系表现不明显几乎无,不做赘述。
上面的一系列阐述充分可以说明电商在大学生购物结构中的比重,不可小觑。电子商务以其交易虚拟化、成本低、效率高,集成性,协调性,交易透明化,优化社会资源配置等特点打破又重塑了一个新的商户生存环境,但是如现在的实际情况一般,没有影响到实体店的深层次的生存。相反,实体店若能抓住电商的优势,化为己用,便能 借此升级“新零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