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艺讲解稿

《工艺藏珍》

观众朋友,大家好!欢迎参观《工艺藏珍》陈列。本次陈列以馆藏精品文物为主,重点在于体现福建优秀的传统工艺文化。在这里,我们将欣赏到不同时期工艺匠师们巧夺天工的杰作。

▲寿山石雕精彩内容,尽在百度攻略:https://gl.baidu.com

寿山石产于福州市北郊30多公里处的寿山村。 寿山石品质优异,一般认为,根掘矿山的走势,可分为三大系,即高山系,旗山系和月洋系。矿石的品类,可分为五大类:田石、水坑石、山坑石、旗山石和月洋石,总共有136个品种。这些用寿山石雕刻的小石猪,就是从1500年前的南朝墓中出土的。虽然雕刻得根简单,但是形态逼真,生动有趣.是迄今发现的最早的寿山石雕刻品。

清代,寿山石雕进入昌盛时期。由于冠盖众石的珍贵石种田黄石的发现,寿山石更是蛮声海内外。这件罗汉雕像,用的是可与田黄冻石相比美的上等白芙蓉石,石质极为温润细腻。雕工更是高妙,人物雕刻神形兼备,线条处理圆润流畅,衣饰刻划精致瑰丽,是一件有着极高艺术价值和经济价值的作品。

到了清末同治、光绪年问,寿山石雕界出现东门派和西门派两大流派。这方水晶黄冻狮钮印章,材质十分稀罕珍贵,晶莹剔透,温润可人。印钮为一蹲狮,钮下印身浅刻龙凤博古夔纹一周,风格古朴,雕工精细,是一件材质佳、雕工绝的艺术品。 , 西门派的薄意雕刻艺术最有成就,其风格一直流传影响至今。薄意,是寿山石雕独有的艺术表现手法,因雕刻层薄且富有画意而得名。被后人尊称为“西门清”的林清卿,是近代一位杰出的薄意大师。他不仅学习国画,还研究秦砖汉瓦,碑刻画像石和金石篆刻,并将所学融汇贯通,巧妙地运用在薄意艺术上,成为寿山石雕界中杰出的巨匠和大师,他的这些薄意作品,就是一幅幅立意深远、风格隽永的图画,既有笔墨韵味,又有金石雅趣。 新中国成立以来,寿山石雕业更加兴盛,石雕艺人们在继承前人传统技法上推陈出新,创作了许多高水平的佳作。这里展示的三件作品,名为《红色闽西组雕》。1978年,为了纪念中国工农红军入闽与古田会议50周年,由郭功森、林发述、王雷庭等七位著名的石雕艺人集体设计、精心创作,运用圆雕、浮雕、透雕等多种手法,在七块材大色丰的高山石上创作了七组雄伟壮丽的革命圣地作品,被誉为立体的山水画,这是其中的三件作品。 ▲玉器精彩内容,尽在百度攻略:https://gl.baidu.com

明清时期,除宫廷有专门的玉器制作部门外,民间设坊制作玉器非常盛行。技法上除浮雕、半立体雕刻、圆雕、镂空外,还创造了镶嵌,加金等新工艺。这三件明代玉器——发簪和印章,都是福建历史名人叶向高生前使用的。叶向高,字进卿,福建福清人,明朝万历进士,累官至吏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玉簪,玉色白净纯洁,簪顶镂空透雕三朵水仙花,素雅大方,雕工精湛。两方印章,玉色青灰,质地温润,印钮雕刻风格古朴,刀法纯熟。

清代的玉器工艺在乾隆时期达到极盛,玉器原料广泛,品种丰富,多精巧作品。这件白玉如意,是著名的苏州工刻制,玉色白中带灰,纯洁光润。头部正面刻石榴、佛手、寿桃、蝙蝠,柄端刻一蝙蝠,口衔菊花。

白玉柄包金铁刀,刀身为铁制包金,刀脊镶金字“乾隆年制”,楷书,刀柄鞘为白玉制成,鞘口镂刻单螭唧环。白玉纯洁柔润,制工精细,小巧玲珑。精彩内容,尽在百度攻略:https://gl.baidu.com

浮雕山水人物摆件,依天然玉形,浮雕高耸的奇峰怪岩,山间曲径盘绕,幽穴棋布、流泉淙淙。翠木深壑间隐现亭台楼阁,景致清幽。洞穴外雕饰人物形态生动自然。 这件“青芝岫影”山子,玉色翠碧,光润柔和。凭天然玉形,表现层峦叠嶂,山石嶙峋;岩穴密布其间,更显玲珑窈窕。一面正中刻“青芝岫”,下刻铭文一篇,末署“青芝岫

影乾隆辛未润五月之吉御制并书”,另一面刻有蒋溥,刘统勋等人诗文。

▲牙雕精彩内容,尽在百度攻略:https://gl.baidu.com

象牙雕刻品,主要功用在于观赏。明清时期是中国牙雕发展史中的高峰阶段,象牙雕刻品流行全国,宫廷内也设有专门工场,制作供皇家玩赏的牙雕品。清末,福州也有嵌牙薄雕和小件圆雕作品,所刻人物比例准确,表情生动传神,衣袂飘动自然,具有福建木雕的传统风格。这里展示的牙雕以圆雕为主,兼有浮雕。

牙雕插屏,清代作品。在这么一块象牙上雕刻了16个神情各异,活奔乱跳,正在嬉戏玩耍的孩童,他们天真顽皮、活泼好动的天性被生动逼真地刻划出来,令人忍俊不禁,心生怜爱。而中间这棵枝杆虬劲有力、叶蔓婉转多姿、果实累累的葡萄树,又巧妙地将这众多的孩童合理分割,使得作品繁而不乱,错落有致。整件作品十分精致,体现了作者超乎一般的匠心和技艺。

虾莲摆件,民国时期福建优秀民间艺人柯依四的代表作品。他将一只巨虾和蟹、鲎、鱼、蛙及小虫等众多水族类动物同置于一张叶脉清晰、叶边卷曲的大荷叶上,巨虾触须雕刻刚柔相济、错落有致,其他水族也都维妙维肖。整件作品写实生动,情趣盎然。 ▲脱胎漆器精彩内容,尽在百度攻略:https://gl.baidu.com

福州脱胎漆器,已有二百多年历史,其质地坚固轻巧,造型典雅别致,色泽瑰丽鲜艳,装饰精细,结实耐用,有独特的民族风格和浓厚的地方特色,与北京景泰蓝,江西景德镇瓷器并称为中国传统工艺品的“三宝”。据传清乾隆年间,漆匠沈绍安在一座寺庙里发现大门的匾额虽然木头已经朽烂,但是漆灰夏布裱褙的底胚却完好无损。细心的沈绍安从中得到启发,回家后不断琢磨试验,继承发扬了传统漆艺,创造出了最早的脱胎漆器。沈绍安因此成为福州脱胎漆器的鼻祖。脱胎漆器的制作方法分为脱胎和木胎两种。脱胎是以泥土、石膏、木模等为产品的坯胎,然后用夏布(麻布)或绸布和生漆在坯胎上逐层裱褙,待阴干后,敲碎或脱下原胎,留下漆布器形,再经过上灰地、打磨、漆研磨,施以各种装饰纹样,便成了光亮绚丽的“脱胎漆器”了。木胎主要是用楠木、樟木、榉木等坚硬木材为坯,不经过脱胎,直接涂漆,工序与脱胎 布坯相同。一件工艺品的工序多达四五十道,有的甚至达到一百多道。福州脱胎漆器的特点是:质地轻巧坚固,造型典雅大方,纹彩华美艳丽,器表光亮如镜,装饰丰富多彩,具有碰不坏,摔不破,不掉漆,不褪色等优点,耐热、耐酸、耐碱、绝缘等,经受从沸点到冰点的温度,仍可 保持不变形、不脱漆,因此广受欢迎。这里展出的十几件近代脱胎漆器,都出自沈绍安第五代传人沈正镐和沈正恂之手。沈氏兄弟继承和发展了祖传髹漆技艺,制作了大量名扬四海的精品,产品广销海内外,多次在国际博览会上获奖。很多精品还进献朝廷,成为清宫珍品。1910年,沈氏兄弟由于高超的技艺和突出的经商才能,被清朝廷赐封“一等商勋、四品顶戴”。

荷叶瓶,外形呈一片上卷的荷叶,口沿外卷,自然翘曲,呈不规则的连孤形,叶脉清晰。以含苞待放的红色荷花及小荷叶为底座。造型优美,色调高雅,是沈氏代表作品之一。 竹根瓶,瓶身呈竹节状,主节粗壮,外壁攀附小竹根及小竹节,装饰竹叶。构思奇巧,新颖别致,制工精细,是沈氏优秀作品。

提篮仙女,是沈氏的优秀代表作。以精绝的技艺塑造了一位手提鱼篮,仪态万方,翩翩立于荷塘盛开的荷花之上的美丽仙女,从她飘拂的衣袂和婉约的笑容上,我们仿佛昕到了清风掠过荷塘时的沙沙声,闻到了沁人心脾的阵阵荷香。精彩内容,尽在百度攻略:https://gl.baidu.com

著名的漆器艺术家李芝卿在系统总结前人漆器髹饰方法的基础上,制出了百块漆饰样板,不仅公开了许多独创的精湛技法,更为漆器新品种的开发起了可贵作用。

这件仿司母戊大鼎,是李芝卿设计,并携同几位漆器艺人制作的。大家知道,享誉世界的商代司母戊青铜大鼎,出土于河南安阳,重达800多公斤,造型雄伟浑厚,纹样精美,是罕见的国宝,现存南京博物院。1957年4月,李芝卿受命用漆器仿制司母戊大鼎,当时

同行们都认为这是个高难度的任务。经过仔细观察和周密的思考,李芝卿设计出了制作方案。他先请木匠仿制了一个规格相同的木鼎,然后在上面裱褙夏布,上漆灰,打磨后将描摹好的青铜鼎纹饰贴在大漆鼎上,最后经刷漆、刷灰去光,作旧等工序,出色地完成了任务。大漆鼎成功地再现了青铜大鼎古朴风貌,几可乱真。当时大漆鼎制成后,曾请了四个年青人将鼎抬出工作间,他们一见此鼎不敢上前,嚷着叫起重机来吊。李芝卿在旁笑说:“不用怕,四个人不够,我也来参加”。结果,四个年青人用力一抬,犹如失重,惊疑为什么上吨重的青铜鼎一下子变得如此之轻了。精彩内容,尽在百度攻略:https://gl.baidu.com

▲ 德化瓷塑

德化瓷塑工艺,明清时期非常盛行,制作工艺十分高超。这类器物以陈设观赏品为主,多为佛像、神仙及人物造型。制作工艺复杂,要根据不同的对象进行具体设计,采用模印、雕塑、镶嵌等不同技法制成,器物内部往往留有工匠的手印痕迹,可以说每一件人物的造型都是唯一的,体现了古代工匠精湛的技艺。近现代发明了注浆成形之后,这类手工制品基本消失了,留传下来的这些明清瓷塑作品更加珍贵。

明代文昌坐像,作者为明代德化窑最杰出的瓷塑大师何朝宗,坐像背部钤有“何朝宗”印。镜风微坐的文式风貌,身着宽袖长袍,头戴官帽,腰束玉带,右手执玉如意,左手藏于袖内、垂扶于右膝。人物形象端庄稳重,气韵生动,衣褶线条自然流畅。您看它上唇的胡子,惟妙惟肖,就象是自己长出来的。这是怎么做的呢?原来,当时的工匠在制作塑像时就在它的上唇留了小孔,待上釉烧成后,再将胡须装插于小孔,然后加以粘结而成。 明代观音塑像,体态丰盈,面庞俊美,神情慈祥静穆,衣纹深秀洗炼,线条飘逸流畅,可谓形神兼备,动静相乘。釉面光润明亮,白中闪黄,如脂似玉、是典型的“象牙白”。观音背面有何朝宗的葫芦形印及“宣德”方章。精彩内容,尽在百度攻略:https://gl.baidu.com

明代千手佛像,造型别致,华丽无边,让人们都匍匐在他的脚下。佛跌坐于莲花盘上,双手合于胸前,背部两侧各有八对手臂,掌中各执“杂宝”。莲盘下为浪座,左右各浮雕一龙对峙,龙背各立一人,作朝拜状。通体乳白色釉,釉面莹润光亮。

清代达摩立像,造型端庄,清风道骨,器大而优美。达摩赤足立于浪座之上,衣袂随风飘动,仿佛正乘风渡海,破浪前行。表情肃穆严峻,生动传神,极具感染力。通体施白釉,浑厚莹润,微微泛青。

清代酱地青花关羽坐像,关羽身着龙袍,头戴幞巾,胸露甲衣,腹饰玉带,足蹬革履。神态庄严肃穆。面部嵌有须孔。通体施酱釉,缀饰白地青花云龙纹,这在德化瓷塑中少见。精彩内容,尽在百度攻略:https://gl.baidu.com

▲永春纸织画

水春纸织画是一种非常特殊的民间工艺,流传范围仅限于我省的永春县城。据记载明代时纸织画已在永春流传,其技法一直保留到今天。它是画,又不是单纯的画,画好后还需经过特殊的编织过程才能完成。它的制作要经过绘画、裁剪、编织、裱褙等工序。具体作法是:先在宣纸上绘好图画,然后用特制的尖裁刀细心地把画裁成一条条头尾不断、纤细的线,以此作为经线;再将另一张空白的宣纸裁成一条条细线,作为纬线,然后用特制的织纸机如织布一样双梭交穿,将经线和纬线编织在一起,编织好了,还要经过裱褙才能最后完成。

纸织画的画面经纬显现、纸痕交错、设色淡雅,有“隔帘赏月,雾中观花”的朦胧效果,内容有山水、人物、花鸟等。精彩内容,尽在百度攻略:https://gl.baidu.com

▲ 金漆木雕

金漆木雕最初是我国古代的一种建筑装饰艺术,流传到南方后又受到某些地方特色的影响,形成一种木雕流派。它历史悠久,早在明清两代就有很高的艺术水平,历史上分潮州和广州两大类,潮州地区最为著名,因而又通称"潮州木雕"。 它的主要产地在广东东部和福建南部靠近粤东的一些地方。所用木材主要是樟木和杉木。

金漆木雕不但金碧辉煌,还能抗湿防蛀,历久不崩裂,不变形腐朽。传统的雕刻技法有沉雕、浮雕、圆雕和通雕。金漆木雕通常是作为建筑或家具的装饰构件而存在的,它的特点是构图饱满,布局均称,刀法繁而不乱。它的创作题材多取自戏曲故事、神话传说、吉祥动物和花鸟鱼虫等。精彩内容,尽在百度攻略:https://gl.baidu.com

▲木雕

福建木雕作为一种工艺产品,产生于唐宋之际,清代得到空前的发展。主要的品种有黄杨木雕、龙眼木雕和金漆木雕等。龙眼木雕是福建木雕中最具代表性的工艺品,也是我国木雕艺术中独具风格的传统工艺品,因其使用的雕刻材料是福建盛产的龙眼木而得名。龙眼木(即桂元树)材质坚实、木纹细密,色泽柔和,老的龙眼树干,特别是根部,虬根疤节、姿态万状,是木雕的好材料。龙眼木雕在清代已有发展,主要产地由福州发展到莆田、泉州、惠安等。

这几件黄杨木雕人物,是清末民初福州木雕象园派著名艺人柯世仁的杰作。他集前辈艺人的传统技法之大成,刀法娴熟,技艺精绝。雕刻人物形象,造型古雅,形态生动,线条流畅而富于变化,善于表现人物情感,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黄杨木质地坚韧光滑,色黄温润,有象牙效果,非常适于雕刻人物及小件陈设品。精彩内容,尽在百度攻略:https://gl.baidu.com

廖熙,是清代莆田技艺高超的木雕艺人。他们的刀法雄健有力,所刻人物仪真传神。他擅长书画,将中国画的一些技法和民间装饰形式相结合,使木雕作品达到很高的艺术境界。他的创作风格对今天的莆田木雕有深远影响。

这件黄杨木雕文昌坐像,端庄儒雅,表情含蓄,感染力强,雕工十分精细到位,是一件极为优秀的木雕作品。作者谢克章,清乾隆末年南平人,从小爱好雕刻,所雕人物山水花鸟之类,无不形神俱各。他的作品散存于民间,在晚清时,海外古董商人争相抢购。 龙眼木雕以圆雕为主,也有浮雕、镂透雕。作品经打坯、修光、磨光、染色、上漆、擦蜡、装牙眼等十多道工序才能完成。,雕刻工艺相形度势,以天然逼真取胜。这一组圆雕人物,分别表现了“挖鼻孔”、“掏耳朵”、“捶背”和“打喷涕”四种寻常百姓认为充满快意之事,所以取名为“四快”。作者充分利用龙眼木多变的姿态和虬根疤节来表现人物肌肉的质感和褴褛的衣裳,宛若天成。人物造型夸张生动,有强烈的生活气息。 好的树根,也是木雕的良材,比如黄杨木根、茶树根等,都很适合圆雕人物。根雕作品注重利用树根的原生形态及质感纹饰,因材施艺、巧于用刀,审慎取舍,精磋细磨,作品贵在自然,力求神似。这一组清代的黄杨术根雕“八仙”作品,巧妙利用了黄杨木根的天然形态,把八仙塑造得个性鲜明、逼真传神。这组八仙有些特别,它将“刘海”替代了原八仙中的“韩湘子”。刘海是道教故事“刘海戏金蟾”中的主人。这个手拿连线为绳,正在戏钓金蟾的少年就是刘海。金蟾是一只三足青蛙,传说有了它可以发财。

▲蓝印花布精彩内容,尽在百度攻略:https://gl.baidu.com

蓝印花布图案朴素丰满,色彩单纯明快,在过去机印花布还未普及之前,遍布于我国城乡。它虽然很“土”,但是正因为它具有淳朴的“乡土”之美,近年来越来越受到人们喜爱。有的地方,如福建安溪县又开始以传统的手工方式开始生产蓝印花布,并制成各种各样的工艺品,很受欢迎。

具体做法是:用油纸镂刻成花板,在布上刮起石灰、豆粉混合而成的防染浆,然后浸入靛蓝缸内染色,染后刮去灰浆,就成了蓝地白花的花布。如果要印成白地蓝花,则还需要在主纹舨外再加一块副版,以割断若干不需要的线条。

蓝印花布的染色,民间印染坊普遍采用“小青缸”。小青缸中的染色水,除了靛青外,还需要加上适量的石灰和曲糟发酵,以产生氢气和二氧化碳,使靛青还原成靛白,方可上色染布。精彩内容,尽在百度攻略:https://gl.baidu.com

靛蓝染色,一般需要数次浸染,每浸染一次,要晾干,然后再第二次浸染。染浅色的

要二、三次,染深色的则要达七、八次之多。

▲漳绒精彩内容,尽在百度攻略:https://gl.baidu.com

漳绒又称“天鹅绒”,起源于漳州,是我国传统名贵丝织品。它是在元代著名的“丝绵里”剪绒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到明代大量生产,并销往日本、葡萄牙、荷兰、新加坡等地,尤其受日本人喜爱。

这台漳绒织机就是苏州丝绸博物馆根据传统漳绒织机样式为我们复制的,它使我们能在此亲眼目睹古代漳绒的生产过程。它的织造过程大致分为织绒、提花、割绒三部分。织造时至少要二个人,一人织绒,一人要登上约两米高的提花机上提花。

▲剪纸精彩内容,尽在百度攻略:https://gl.baidu.com

剪纸,就是用小剪刀或刻刀对纸进行艺术创造。福建民间剪纸总体来说,风格精细。造型以线为主,注重线和面的构成。传统式样有礼品花、寿花、喜花、刺绣花样等。现在则取材广泛,表现内容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

泉州地区的剪纸多为刻制,装饰性较强,线条流畅,构图精美。李尧宝是泉州刻纸的代表性人物,他的作品题材广泛,线条流畅、挺拔、典雅秀丽,有独特的地方风味和强烈的装饰趣味。

漳浦县是福建有名的剪纸之乡,清代的县志上有“元夕张灯烛,剪彩为花,备极工巧”的记载。当地沿海各村的妇女都会剪,风格古朴淳厚。黄素是漳浦著名的剪纸能手,她的作品构图严谨,风格细腻,多运用排剪法表现纤细的花叶和飞禽的羽毛,作品十分精致。林桃是漳浦一位出色的剪纸艺人,她的作品纯朴笨拙,粗犷奔放,想象丰富,往往突破时空限制,抽象夸张,有着非常独特的艺术风格。精彩内容,尽在百度攻略:https://gl.baidu.com

▲竹编

福建是我国竹编工艺品的主要产区之一,编织技术、造型和装饰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产区遍布全省,以泉州地区最为有名,被称为“泉卅改良竹编”,是泉州主要出口工艺品之

一。泉州改良竹编是1954年李硕卿设计创新的,工艺精细、造型别致,在中国竹编中独树一帜。精彩内容,尽在百度攻略:https://gl.baidu.com

永春漆篮,工艺独特,闻名中外,产品主要供出口。它是用细竹篾编成篮坯后,上底漆,里面再裱褙一层夏布,经细磨后,上底漆,表面彩绘或堆画,最后贴金箔而成。具有古朴浑厚的风格,而且坚固实用,深受人们喜爱。

《工艺藏珍》

观众朋友,大家好!欢迎参观《工艺藏珍》陈列。本次陈列以馆藏精品文物为主,重点在于体现福建优秀的传统工艺文化。在这里,我们将欣赏到不同时期工艺匠师们巧夺天工的杰作。

▲寿山石雕精彩内容,尽在百度攻略:https://gl.baidu.com

寿山石产于福州市北郊30多公里处的寿山村。 寿山石品质优异,一般认为,根掘矿山的走势,可分为三大系,即高山系,旗山系和月洋系。矿石的品类,可分为五大类:田石、水坑石、山坑石、旗山石和月洋石,总共有136个品种。这些用寿山石雕刻的小石猪,就是从1500年前的南朝墓中出土的。虽然雕刻得根简单,但是形态逼真,生动有趣.是迄今发现的最早的寿山石雕刻品。

清代,寿山石雕进入昌盛时期。由于冠盖众石的珍贵石种田黄石的发现,寿山石更是蛮声海内外。这件罗汉雕像,用的是可与田黄冻石相比美的上等白芙蓉石,石质极为温润细腻。雕工更是高妙,人物雕刻神形兼备,线条处理圆润流畅,衣饰刻划精致瑰丽,是一件有着极高艺术价值和经济价值的作品。

到了清末同治、光绪年问,寿山石雕界出现东门派和西门派两大流派。这方水晶黄冻狮钮印章,材质十分稀罕珍贵,晶莹剔透,温润可人。印钮为一蹲狮,钮下印身浅刻龙凤博古夔纹一周,风格古朴,雕工精细,是一件材质佳、雕工绝的艺术品。 , 西门派的薄意雕刻艺术最有成就,其风格一直流传影响至今。薄意,是寿山石雕独有的艺术表现手法,因雕刻层薄且富有画意而得名。被后人尊称为“西门清”的林清卿,是近代一位杰出的薄意大师。他不仅学习国画,还研究秦砖汉瓦,碑刻画像石和金石篆刻,并将所学融汇贯通,巧妙地运用在薄意艺术上,成为寿山石雕界中杰出的巨匠和大师,他的这些薄意作品,就是一幅幅立意深远、风格隽永的图画,既有笔墨韵味,又有金石雅趣。 新中国成立以来,寿山石雕业更加兴盛,石雕艺人们在继承前人传统技法上推陈出新,创作了许多高水平的佳作。这里展示的三件作品,名为《红色闽西组雕》。1978年,为了纪念中国工农红军入闽与古田会议50周年,由郭功森、林发述、王雷庭等七位著名的石雕艺人集体设计、精心创作,运用圆雕、浮雕、透雕等多种手法,在七块材大色丰的高山石上创作了七组雄伟壮丽的革命圣地作品,被誉为立体的山水画,这是其中的三件作品。 ▲玉器精彩内容,尽在百度攻略:https://gl.baidu.com

明清时期,除宫廷有专门的玉器制作部门外,民间设坊制作玉器非常盛行。技法上除浮雕、半立体雕刻、圆雕、镂空外,还创造了镶嵌,加金等新工艺。这三件明代玉器——发簪和印章,都是福建历史名人叶向高生前使用的。叶向高,字进卿,福建福清人,明朝万历进士,累官至吏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玉簪,玉色白净纯洁,簪顶镂空透雕三朵水仙花,素雅大方,雕工精湛。两方印章,玉色青灰,质地温润,印钮雕刻风格古朴,刀法纯熟。

清代的玉器工艺在乾隆时期达到极盛,玉器原料广泛,品种丰富,多精巧作品。这件白玉如意,是著名的苏州工刻制,玉色白中带灰,纯洁光润。头部正面刻石榴、佛手、寿桃、蝙蝠,柄端刻一蝙蝠,口衔菊花。

白玉柄包金铁刀,刀身为铁制包金,刀脊镶金字“乾隆年制”,楷书,刀柄鞘为白玉制成,鞘口镂刻单螭唧环。白玉纯洁柔润,制工精细,小巧玲珑。精彩内容,尽在百度攻略:https://gl.baidu.com

浮雕山水人物摆件,依天然玉形,浮雕高耸的奇峰怪岩,山间曲径盘绕,幽穴棋布、流泉淙淙。翠木深壑间隐现亭台楼阁,景致清幽。洞穴外雕饰人物形态生动自然。 这件“青芝岫影”山子,玉色翠碧,光润柔和。凭天然玉形,表现层峦叠嶂,山石嶙峋;岩穴密布其间,更显玲珑窈窕。一面正中刻“青芝岫”,下刻铭文一篇,末署“青芝岫

影乾隆辛未润五月之吉御制并书”,另一面刻有蒋溥,刘统勋等人诗文。

▲牙雕精彩内容,尽在百度攻略:https://gl.baidu.com

象牙雕刻品,主要功用在于观赏。明清时期是中国牙雕发展史中的高峰阶段,象牙雕刻品流行全国,宫廷内也设有专门工场,制作供皇家玩赏的牙雕品。清末,福州也有嵌牙薄雕和小件圆雕作品,所刻人物比例准确,表情生动传神,衣袂飘动自然,具有福建木雕的传统风格。这里展示的牙雕以圆雕为主,兼有浮雕。

牙雕插屏,清代作品。在这么一块象牙上雕刻了16个神情各异,活奔乱跳,正在嬉戏玩耍的孩童,他们天真顽皮、活泼好动的天性被生动逼真地刻划出来,令人忍俊不禁,心生怜爱。而中间这棵枝杆虬劲有力、叶蔓婉转多姿、果实累累的葡萄树,又巧妙地将这众多的孩童合理分割,使得作品繁而不乱,错落有致。整件作品十分精致,体现了作者超乎一般的匠心和技艺。

虾莲摆件,民国时期福建优秀民间艺人柯依四的代表作品。他将一只巨虾和蟹、鲎、鱼、蛙及小虫等众多水族类动物同置于一张叶脉清晰、叶边卷曲的大荷叶上,巨虾触须雕刻刚柔相济、错落有致,其他水族也都维妙维肖。整件作品写实生动,情趣盎然。 ▲脱胎漆器精彩内容,尽在百度攻略:https://gl.baidu.com

福州脱胎漆器,已有二百多年历史,其质地坚固轻巧,造型典雅别致,色泽瑰丽鲜艳,装饰精细,结实耐用,有独特的民族风格和浓厚的地方特色,与北京景泰蓝,江西景德镇瓷器并称为中国传统工艺品的“三宝”。据传清乾隆年间,漆匠沈绍安在一座寺庙里发现大门的匾额虽然木头已经朽烂,但是漆灰夏布裱褙的底胚却完好无损。细心的沈绍安从中得到启发,回家后不断琢磨试验,继承发扬了传统漆艺,创造出了最早的脱胎漆器。沈绍安因此成为福州脱胎漆器的鼻祖。脱胎漆器的制作方法分为脱胎和木胎两种。脱胎是以泥土、石膏、木模等为产品的坯胎,然后用夏布(麻布)或绸布和生漆在坯胎上逐层裱褙,待阴干后,敲碎或脱下原胎,留下漆布器形,再经过上灰地、打磨、漆研磨,施以各种装饰纹样,便成了光亮绚丽的“脱胎漆器”了。木胎主要是用楠木、樟木、榉木等坚硬木材为坯,不经过脱胎,直接涂漆,工序与脱胎 布坯相同。一件工艺品的工序多达四五十道,有的甚至达到一百多道。福州脱胎漆器的特点是:质地轻巧坚固,造型典雅大方,纹彩华美艳丽,器表光亮如镜,装饰丰富多彩,具有碰不坏,摔不破,不掉漆,不褪色等优点,耐热、耐酸、耐碱、绝缘等,经受从沸点到冰点的温度,仍可 保持不变形、不脱漆,因此广受欢迎。这里展出的十几件近代脱胎漆器,都出自沈绍安第五代传人沈正镐和沈正恂之手。沈氏兄弟继承和发展了祖传髹漆技艺,制作了大量名扬四海的精品,产品广销海内外,多次在国际博览会上获奖。很多精品还进献朝廷,成为清宫珍品。1910年,沈氏兄弟由于高超的技艺和突出的经商才能,被清朝廷赐封“一等商勋、四品顶戴”。

荷叶瓶,外形呈一片上卷的荷叶,口沿外卷,自然翘曲,呈不规则的连孤形,叶脉清晰。以含苞待放的红色荷花及小荷叶为底座。造型优美,色调高雅,是沈氏代表作品之一。 竹根瓶,瓶身呈竹节状,主节粗壮,外壁攀附小竹根及小竹节,装饰竹叶。构思奇巧,新颖别致,制工精细,是沈氏优秀作品。

提篮仙女,是沈氏的优秀代表作。以精绝的技艺塑造了一位手提鱼篮,仪态万方,翩翩立于荷塘盛开的荷花之上的美丽仙女,从她飘拂的衣袂和婉约的笑容上,我们仿佛昕到了清风掠过荷塘时的沙沙声,闻到了沁人心脾的阵阵荷香。精彩内容,尽在百度攻略:https://gl.baidu.com

著名的漆器艺术家李芝卿在系统总结前人漆器髹饰方法的基础上,制出了百块漆饰样板,不仅公开了许多独创的精湛技法,更为漆器新品种的开发起了可贵作用。

这件仿司母戊大鼎,是李芝卿设计,并携同几位漆器艺人制作的。大家知道,享誉世界的商代司母戊青铜大鼎,出土于河南安阳,重达800多公斤,造型雄伟浑厚,纹样精美,是罕见的国宝,现存南京博物院。1957年4月,李芝卿受命用漆器仿制司母戊大鼎,当时

同行们都认为这是个高难度的任务。经过仔细观察和周密的思考,李芝卿设计出了制作方案。他先请木匠仿制了一个规格相同的木鼎,然后在上面裱褙夏布,上漆灰,打磨后将描摹好的青铜鼎纹饰贴在大漆鼎上,最后经刷漆、刷灰去光,作旧等工序,出色地完成了任务。大漆鼎成功地再现了青铜大鼎古朴风貌,几可乱真。当时大漆鼎制成后,曾请了四个年青人将鼎抬出工作间,他们一见此鼎不敢上前,嚷着叫起重机来吊。李芝卿在旁笑说:“不用怕,四个人不够,我也来参加”。结果,四个年青人用力一抬,犹如失重,惊疑为什么上吨重的青铜鼎一下子变得如此之轻了。精彩内容,尽在百度攻略:https://gl.baidu.com

▲ 德化瓷塑

德化瓷塑工艺,明清时期非常盛行,制作工艺十分高超。这类器物以陈设观赏品为主,多为佛像、神仙及人物造型。制作工艺复杂,要根据不同的对象进行具体设计,采用模印、雕塑、镶嵌等不同技法制成,器物内部往往留有工匠的手印痕迹,可以说每一件人物的造型都是唯一的,体现了古代工匠精湛的技艺。近现代发明了注浆成形之后,这类手工制品基本消失了,留传下来的这些明清瓷塑作品更加珍贵。

明代文昌坐像,作者为明代德化窑最杰出的瓷塑大师何朝宗,坐像背部钤有“何朝宗”印。镜风微坐的文式风貌,身着宽袖长袍,头戴官帽,腰束玉带,右手执玉如意,左手藏于袖内、垂扶于右膝。人物形象端庄稳重,气韵生动,衣褶线条自然流畅。您看它上唇的胡子,惟妙惟肖,就象是自己长出来的。这是怎么做的呢?原来,当时的工匠在制作塑像时就在它的上唇留了小孔,待上釉烧成后,再将胡须装插于小孔,然后加以粘结而成。 明代观音塑像,体态丰盈,面庞俊美,神情慈祥静穆,衣纹深秀洗炼,线条飘逸流畅,可谓形神兼备,动静相乘。釉面光润明亮,白中闪黄,如脂似玉、是典型的“象牙白”。观音背面有何朝宗的葫芦形印及“宣德”方章。精彩内容,尽在百度攻略:https://gl.baidu.com

明代千手佛像,造型别致,华丽无边,让人们都匍匐在他的脚下。佛跌坐于莲花盘上,双手合于胸前,背部两侧各有八对手臂,掌中各执“杂宝”。莲盘下为浪座,左右各浮雕一龙对峙,龙背各立一人,作朝拜状。通体乳白色釉,釉面莹润光亮。

清代达摩立像,造型端庄,清风道骨,器大而优美。达摩赤足立于浪座之上,衣袂随风飘动,仿佛正乘风渡海,破浪前行。表情肃穆严峻,生动传神,极具感染力。通体施白釉,浑厚莹润,微微泛青。

清代酱地青花关羽坐像,关羽身着龙袍,头戴幞巾,胸露甲衣,腹饰玉带,足蹬革履。神态庄严肃穆。面部嵌有须孔。通体施酱釉,缀饰白地青花云龙纹,这在德化瓷塑中少见。精彩内容,尽在百度攻略:https://gl.baidu.com

▲永春纸织画

水春纸织画是一种非常特殊的民间工艺,流传范围仅限于我省的永春县城。据记载明代时纸织画已在永春流传,其技法一直保留到今天。它是画,又不是单纯的画,画好后还需经过特殊的编织过程才能完成。它的制作要经过绘画、裁剪、编织、裱褙等工序。具体作法是:先在宣纸上绘好图画,然后用特制的尖裁刀细心地把画裁成一条条头尾不断、纤细的线,以此作为经线;再将另一张空白的宣纸裁成一条条细线,作为纬线,然后用特制的织纸机如织布一样双梭交穿,将经线和纬线编织在一起,编织好了,还要经过裱褙才能最后完成。

纸织画的画面经纬显现、纸痕交错、设色淡雅,有“隔帘赏月,雾中观花”的朦胧效果,内容有山水、人物、花鸟等。精彩内容,尽在百度攻略:https://gl.baidu.com

▲ 金漆木雕

金漆木雕最初是我国古代的一种建筑装饰艺术,流传到南方后又受到某些地方特色的影响,形成一种木雕流派。它历史悠久,早在明清两代就有很高的艺术水平,历史上分潮州和广州两大类,潮州地区最为著名,因而又通称"潮州木雕"。 它的主要产地在广东东部和福建南部靠近粤东的一些地方。所用木材主要是樟木和杉木。

金漆木雕不但金碧辉煌,还能抗湿防蛀,历久不崩裂,不变形腐朽。传统的雕刻技法有沉雕、浮雕、圆雕和通雕。金漆木雕通常是作为建筑或家具的装饰构件而存在的,它的特点是构图饱满,布局均称,刀法繁而不乱。它的创作题材多取自戏曲故事、神话传说、吉祥动物和花鸟鱼虫等。精彩内容,尽在百度攻略:https://gl.baidu.com

▲木雕

福建木雕作为一种工艺产品,产生于唐宋之际,清代得到空前的发展。主要的品种有黄杨木雕、龙眼木雕和金漆木雕等。龙眼木雕是福建木雕中最具代表性的工艺品,也是我国木雕艺术中独具风格的传统工艺品,因其使用的雕刻材料是福建盛产的龙眼木而得名。龙眼木(即桂元树)材质坚实、木纹细密,色泽柔和,老的龙眼树干,特别是根部,虬根疤节、姿态万状,是木雕的好材料。龙眼木雕在清代已有发展,主要产地由福州发展到莆田、泉州、惠安等。

这几件黄杨木雕人物,是清末民初福州木雕象园派著名艺人柯世仁的杰作。他集前辈艺人的传统技法之大成,刀法娴熟,技艺精绝。雕刻人物形象,造型古雅,形态生动,线条流畅而富于变化,善于表现人物情感,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黄杨木质地坚韧光滑,色黄温润,有象牙效果,非常适于雕刻人物及小件陈设品。精彩内容,尽在百度攻略:https://gl.baidu.com

廖熙,是清代莆田技艺高超的木雕艺人。他们的刀法雄健有力,所刻人物仪真传神。他擅长书画,将中国画的一些技法和民间装饰形式相结合,使木雕作品达到很高的艺术境界。他的创作风格对今天的莆田木雕有深远影响。

这件黄杨木雕文昌坐像,端庄儒雅,表情含蓄,感染力强,雕工十分精细到位,是一件极为优秀的木雕作品。作者谢克章,清乾隆末年南平人,从小爱好雕刻,所雕人物山水花鸟之类,无不形神俱各。他的作品散存于民间,在晚清时,海外古董商人争相抢购。 龙眼木雕以圆雕为主,也有浮雕、镂透雕。作品经打坯、修光、磨光、染色、上漆、擦蜡、装牙眼等十多道工序才能完成。,雕刻工艺相形度势,以天然逼真取胜。这一组圆雕人物,分别表现了“挖鼻孔”、“掏耳朵”、“捶背”和“打喷涕”四种寻常百姓认为充满快意之事,所以取名为“四快”。作者充分利用龙眼木多变的姿态和虬根疤节来表现人物肌肉的质感和褴褛的衣裳,宛若天成。人物造型夸张生动,有强烈的生活气息。 好的树根,也是木雕的良材,比如黄杨木根、茶树根等,都很适合圆雕人物。根雕作品注重利用树根的原生形态及质感纹饰,因材施艺、巧于用刀,审慎取舍,精磋细磨,作品贵在自然,力求神似。这一组清代的黄杨术根雕“八仙”作品,巧妙利用了黄杨木根的天然形态,把八仙塑造得个性鲜明、逼真传神。这组八仙有些特别,它将“刘海”替代了原八仙中的“韩湘子”。刘海是道教故事“刘海戏金蟾”中的主人。这个手拿连线为绳,正在戏钓金蟾的少年就是刘海。金蟾是一只三足青蛙,传说有了它可以发财。

▲蓝印花布精彩内容,尽在百度攻略:https://gl.baidu.com

蓝印花布图案朴素丰满,色彩单纯明快,在过去机印花布还未普及之前,遍布于我国城乡。它虽然很“土”,但是正因为它具有淳朴的“乡土”之美,近年来越来越受到人们喜爱。有的地方,如福建安溪县又开始以传统的手工方式开始生产蓝印花布,并制成各种各样的工艺品,很受欢迎。

具体做法是:用油纸镂刻成花板,在布上刮起石灰、豆粉混合而成的防染浆,然后浸入靛蓝缸内染色,染后刮去灰浆,就成了蓝地白花的花布。如果要印成白地蓝花,则还需要在主纹舨外再加一块副版,以割断若干不需要的线条。

蓝印花布的染色,民间印染坊普遍采用“小青缸”。小青缸中的染色水,除了靛青外,还需要加上适量的石灰和曲糟发酵,以产生氢气和二氧化碳,使靛青还原成靛白,方可上色染布。精彩内容,尽在百度攻略:https://gl.baidu.com

靛蓝染色,一般需要数次浸染,每浸染一次,要晾干,然后再第二次浸染。染浅色的

要二、三次,染深色的则要达七、八次之多。

▲漳绒精彩内容,尽在百度攻略:https://gl.baidu.com

漳绒又称“天鹅绒”,起源于漳州,是我国传统名贵丝织品。它是在元代著名的“丝绵里”剪绒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到明代大量生产,并销往日本、葡萄牙、荷兰、新加坡等地,尤其受日本人喜爱。

这台漳绒织机就是苏州丝绸博物馆根据传统漳绒织机样式为我们复制的,它使我们能在此亲眼目睹古代漳绒的生产过程。它的织造过程大致分为织绒、提花、割绒三部分。织造时至少要二个人,一人织绒,一人要登上约两米高的提花机上提花。

▲剪纸精彩内容,尽在百度攻略:https://gl.baidu.com

剪纸,就是用小剪刀或刻刀对纸进行艺术创造。福建民间剪纸总体来说,风格精细。造型以线为主,注重线和面的构成。传统式样有礼品花、寿花、喜花、刺绣花样等。现在则取材广泛,表现内容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

泉州地区的剪纸多为刻制,装饰性较强,线条流畅,构图精美。李尧宝是泉州刻纸的代表性人物,他的作品题材广泛,线条流畅、挺拔、典雅秀丽,有独特的地方风味和强烈的装饰趣味。

漳浦县是福建有名的剪纸之乡,清代的县志上有“元夕张灯烛,剪彩为花,备极工巧”的记载。当地沿海各村的妇女都会剪,风格古朴淳厚。黄素是漳浦著名的剪纸能手,她的作品构图严谨,风格细腻,多运用排剪法表现纤细的花叶和飞禽的羽毛,作品十分精致。林桃是漳浦一位出色的剪纸艺人,她的作品纯朴笨拙,粗犷奔放,想象丰富,往往突破时空限制,抽象夸张,有着非常独特的艺术风格。精彩内容,尽在百度攻略:https://gl.baidu.com

▲竹编

福建是我国竹编工艺品的主要产区之一,编织技术、造型和装饰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产区遍布全省,以泉州地区最为有名,被称为“泉卅改良竹编”,是泉州主要出口工艺品之

一。泉州改良竹编是1954年李硕卿设计创新的,工艺精细、造型别致,在中国竹编中独树一帜。精彩内容,尽在百度攻略:https://gl.baidu.com

永春漆篮,工艺独特,闻名中外,产品主要供出口。它是用细竹篾编成篮坯后,上底漆,里面再裱褙一层夏布,经细磨后,上底漆,表面彩绘或堆画,最后贴金箔而成。具有古朴浑厚的风格,而且坚固实用,深受人们喜爱。


相关文章

  • [机械制造工艺基础]课程标准
  • [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重点建设专业] 渭南工业学校 数控技术应用专业 <机械制造工艺基础>课程标准与学习情境 主编:张海军 1 目 录 1.课程定位.................................. ...查看


  • 选煤工艺设计与管理 说课稿
  • <选煤工艺设计与管理> 说课稿 一. 分析教材 1.本教材的主要内容 本教材内容主要分为:设计的基本原则和依据.基本建设程序.工艺流程设计.工艺流程的计算.工艺设备的选型与计算.工业场地总平面设计.车间工艺布置.选煤厂设计的技术 ...查看


  • 工业矿物与岩石
  • <工业矿物与岩石> 电子教案 <工业矿物与岩石>课程组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04.6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课程教案 课程名称:工业矿物与岩石 授课对象:材料科学与工程和材料化学专业本科生 主讲教师:白志民 课程 ...查看


  • 车工工艺与技能训练
  • <车工工艺与技能训练>教学大纲 杜智萍 李秀峰 刘月琴 一. 说明 (一)课程基本情况 课程名称:车工工艺与技能训练 课程类别:专业主干课 课程学时:本课程计划一学期,共计170学时,理论教学44学时,实训教学126学时. 课程 ...查看


  • 参观河北习三内画博物馆
  • 与文化同行-- 参观河北习三内画博物馆 河北经贸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会计10级4班 11月26日,为了组织一次形式特别意义丰富的团日活动,我们10级会计4班部分团员来到河北习三内画博物馆参观学习. 河北习三内画博物馆暨河北民间工艺博物馆,位于我 ...查看


  • 实习教学的准备工作
  • 实习教学的准备工作 作者:田刚 来源:<职业·下旬>2012年第02期 要做好实习教学工作,必须认真地做好教学准备工作.做好教学准备工作,是提高教学质量,全面完成教学计划的关键.在实习教学过程中,实习教师为了正确地把教学大纲规定 ...查看


  • 一.二.三级污水处理工艺,超细致讲解!
  • 城市污水处理技术作为环境学科的一个分支 ,就我国目前的状况来看, 整体上已有了很大的进步 ,但还落后于我国城市发展的水平.近些年来, 虽然研究 .开发了一些设备和工艺 ,但总体上主要是借鉴和引进国外的一些先进工艺.经验和设备.以前运用较多和 ...查看


  • 环境工程专业认识实习报告
  • 河南城建学院 环境工程专业认识实习报告 班级学号 姓 名 专 业 环境工程 实习类别 时 间指导教师 前 言 环境与发展是当今世界各国普遍关注的重大问题,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环境科学研究的对象是环境,它是以"人类-环境&q ...查看


  • 干气液化气脱硫脱硫醇工艺讲解
  • 干气.液化气-脱硫.脱硫醇操作讲义 2.4.1. 脱硫岗位的任务 (1) 利用化学吸收原理将干气及液化气中的硫化氢吸收下来,使干气及液化气中硫化氢含量达到质量要求. (2) 采用预碱洗脱硫化氢及催化剂碱液抽提催化氧化脱硫醇工艺,将液化气中的 ...查看


  • 铣工实习报告
  • [篇一:铣工实习报告] 终于等到了实习的时候了,很早以前就从师兄那里打听到了有实习,那时候可以说是急切地期盼着这一天的到来,因为大家再也无法满足于课堂教学,尽管从同学朋友那里了解到实习并非像想象中的那样是一件快乐的事情. 蓦然回首,转眼为期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