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危机干预指导手册
2015-12-18 心理画
第一章
心理危机干预总论
一、灾难事件及其分类
1.灾难事件
对于那些突然发生、无法预料、不可控制,对财产、人的生命安全、心理安全以及肢体 的完整性构成威胁并且产生强烈恐惧、无助、超出个体或整个社区应对能力的、大规模的天 灾和人祸,我们称作为灾难事件。地震、海啸和洪水是常见的自然灾难,自然灾难对人的生活环境和财产的破坏力及其强大,更为值得关注的是在灾难中,幸存者不得不面对灾难带给 身体和心灵靠自身能力无法抵御的极大创伤和危机。
2.灾发灾难事件分类
灾发灾难事件可以分为公共危机事件和个人危机事件两大类。
(1)公共危机事件
自然灾害,如地震等地质灾害、洪涝灾害、台风等。
事故灾害,如交通事故、安全生产事故、火灾、核辐射、环境污染等。
公共卫生事件,如传染病疫情、食物安全、职业危害等严重影响公众健康和生命安全的事件。
社会安全事件,如危机公共安全的刑事事件、恐怖袭击事件、民族宗教事件、经济安全事件等。
(2)个人危机事件
个人危机事件包括自杀、抢劫、性侵害、创业失败而破产、突然死亡、重大疾病等。
3.群体受害者分级
灾难的心理受灾人群大致分为五级人群。第一、二级为高危人群,是干预工作的重点,如不进行心理干预,其中部分人员可能发生长期、严重的心理障碍。
一级受害者:指突发性公共危机事件的直接受害者或死难者家属;
二级受害者:指现场目击者或幸存者;
三级受害者:指参与营救与救护的间接受害人员,主要是医生、护士、战士、警察等; 四级受害者:指突发性公共危机事件区域的其他人员,如居民、记者、二级受害者家属等(也包括参加心理援助的心理咨询师、政府官员、其他学校的学生);
五级受害者:指通过媒体间接了解突发性公共事件的人(主要是那些心理素质比较差的人);
举例:汶川地震灾区心理受害人群分级
第一级人群:地震灾难的直接幸存人员、死难者家属及伤员。
第二级人群:与第一级人群有密切联系的个人和家属,可能有严重的悲哀和内疚反应,需要缓解继发的应激反应;现场救护人员(消防、武警官兵、120救护人员、其它救护人员)。 第三级人群:从事救援或搜寻的非现场工作人员(后援)、帮助进行地震灾难后重建或康复工作的人员或志愿者。
第四级人群:受灾地区以外的社区成员,向受灾者提供物资与援助,对灾难的可能负有一定责任的组织。
第五级人群:在临近灾难场景时心理失控的个体,易感性高,可能表现心理病态的征象。
二、危机干预
1.概念
一般而言,灾后干预应包括两个部分,一为物质干预,二为心理干预。个体的物质损失总能在一段时间后得到恢复,但是心理上的创伤如果不及时干预,那就会伴随个体一生。
心理危机是指由于突然遭受严重灾难、重大生活事件或精神压力,使生活状况发生明显的变化,尤其是出现了用现有的生活条件和经验难以克服的困难,以致使当事人陷于痛苦、不安状态,常伴有绝望、麻木不仁、焦虑,以及植物神经症状和行为障碍。心理危机干预是指针对处于心理危机状态的个人及时给予适当的心理援助,使之尽快摆脱困难。
2.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目标:
防止过激行为,如自杀、自伤、或攻击行为等。
促进交流与沟通,鼓励当事者充分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鼓励其自信心和正确的自我评价,提供适当建议,促使问题解决。
提供适当医疗帮助,处理昏厥、情感休克或激惹状态。
3.心理危机干预指导原则:
与整体救援活动整合在一起进行,及时调整心理救援的重点,配合整个救灾工作的进行; 以社会稳定为前提工作,不给整体救援工作增加负担,减少次级伤害;
综合应用干预技术;
保护接受干预者的隐私,不随便透露个人信息;
明确心理危机干预是医疗救援中的一部分,并不万能。
4.心理危机干预的主要目的:
积极预防、及时控制和减缓灾难的心理社会影响
促进灾后心理健康重建
维护社会稳定,保障公众心理健康
5.危机干预的对象:
创伤性应激事件幸存者
事件目击者
事件当事人的亲人、和救援人员等
不同类型的灾难事件中,需要接受心理危机干预的对象有不同的特点;另外,同一事件中需要心理危机干预的对象在严重性和紧急性方面也有很大差异。心理危机干预应当根据事件类型和人员受害级别多层次、有序进行。
6.危机干预流程:
(1)启动工作团队
(2)危机事件管理
(3)受害人群分级分组
(4)高危人群筛查
(5)心理危机干预方案设置
(6)心理危机干预的实施
(7)总结与督导
7.心理干预者素质
心理危机干预是一项专业性和实践性很强的工作,是对心理咨询师的巨大挑战,与一般心理咨询服务比较,心理危机干预对人员的专业素质要求更高、更科学、更规范。
专业技术
心理危机干预需要综合应用教育、评估、心理疏导、支持性心理治疗、认知矫正、放松训练、
关键事件应激晤谈、个别治疗、快速眼动、催眠等方法。要求心理危机干预者必须掌握心理危机干预相关理论知识,包括灾难后的社会心理反应、应激后心理障碍识别、诊断标准等,同时系统接受常用干预技术的技能培训,才能在现场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应用。
人格特征
沉着冷静。面对灾难现场,控制自己情绪,客观分析问题,制度行动计划;
创新灵活。具体干预工作可能遇到行动困难、条件限制、紧急情况,需要干预者充分发挥创造性和灵活性,利用现有条件想办法解决问题;
精力充沛。因为事件突发,人员众多,情况复杂,所以心理危机干预的工作量和工作强度非常大,有时候条件非常艰苦,需要长时间连续工作,因此要求干预者有良好体力和耐力,平时加强锻炼身体,保持良好心身状态;
快速反应。心理危机干预需要快速反应,有效解决问题。需要干预者具备快速反应的思维和行动能力,以适应现实需要;
人生经验
干预者应具有丰富的生活经历,能够将丰富的人生阅历和成长经验应用于各种实际工作。这有助于他们在危机面前表现得成熟、乐观、坚忍、坚强,有助于他们合理配置自己的心理资源,以更好地帮助危机受害者。
三、危机干预技术
1.心理危机快速干预ABC法
A、心理急救,稳定情绪
B、行为调整,放松训练,晤谈技术(CISD),快速建立信任关系
C、认知调整,情绪减压和哀伤辅导。
2.眼动脱敏技术(EMDR)
眼动脱敏技术,Eye Movement Desensitization and Reprocessing,简称为:EMDR,也被称为“眼动心身重建法”或“二指疗法”,被认为是一个治疗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非常有效果的心理治疗方法,并且是在国外治疗PTSD的方法中使用最广泛的。
EMDR是一种可以在短短数次晤谈之后,便可在不用药物的情形下,有效减轻心理创伤程度及重建希望和信心的治疗方法。可以被减轻的心理创伤症状包括“长期累积的创伤痛苦记忆”、“因创伤引起的高度焦虑和负面的情绪”,及“因创伤引起的生理不适反应”等。因接受EMDR治疗而可以建立起的正面效果,则包括“健康积极的想法”及“健康行为的产生”等。 在一次EMDR的疗程中,通常患者被要求在脑中回想自己所遭遇到的创伤画面、影像、痛苦记忆,及不适的身心反应(包括负面的情绪),然后根据治疗师的指示,让患者的眼球及目光随着治疗师的手指,平行来回移动约15~20秒。完成之后,请患者说明当下脑中的影像及身心感觉。同样的程序再重复,直到痛苦的回忆、及不适的生理反应(例如心跳过快、肌肉紧绷、呼吸急促)被成功地“敏感递减”为止。若要建立正面健康的认知结构,则在程序之中,由治疗师引导,以正面的想法和愉快的心像画面植入患者心中。
EMDR的基本理论假设为:人会遭遇到不幸的事件,但人们也有一种内在的本能去冲淡和平衡不幸事件所带来的冲击,并从中学习使自己成长和茁壮。 虽然EMDR疗法的机治尚未完全明朗,并继续在研究之中,但基本上可能和增进左右半脑之间的神经顺畅运作及沟通有关。根据研究,创伤记忆和负面资讯常被储存,凝滞在大脑右半球的身体知觉区,使大脑本身的调适功能和健康的神经传导受到阻碍,因此造成了想法上的执着和知觉、情绪上的不适。在这样的情形下,让双眼的眼球有规律的移动,可以加速脑内神经传导活动和认知处理的速度,使阻滞的不幸记忆动摇,让正常的神经活动畅通。
EMDR的治疗程序包括了八个阶段,分别为:
(1)“患者病史检验“, 在第一个阶段,要评估患者是否适合接受此一疗法,及订出合理
的治疗目标和可能的疗效。
(2)“准备期“,帮患者预备好进入重温创伤记忆的阶段,教导放松技巧,使患者在疗程之间可以获得足够的休息及平和的情绪。
(3)“评估“,用已发展出的“SUDS量表“,评估患者的创伤影像、想法,和记忆为何,分辨出何者严重,何者较轻。
(4)“敏感递减“,实际操作动眼和敏感递减阶段,以逐步消除创伤记忆。
(5)“植入“,以指导语对患者植入正向自我陈述和光明希望,取代负面、悲观的想法以扩展疗效。
(6)“观照”,把原有的灾难情况画面,和后来植入的正向自我陈述和光明想法,在脑海中连结起来,虚拟练习「以新的力量面对旧有的创伤」。
(7)“结束”,准备结束治疗,若有未及完全处理的情形,以放松技巧、心像、催眠等法来弥补,并说明预后及如何后续保养。
(8)“评估”,总评疗效和治疗目标达成与否,再订定下回治疗目标。
3.稳定化技术
稳定化技术,就是通过引导想象练习帮助当事人在内心世界中构建一个安全的地方,适当远离令人痛苦的情景,并且寻找内心的积极资源,激发内在的生命力,重新激发解决和面对当前困难的能力,促进对未来生活的希望。因此,该技术主要用于危机干预的初始阶段,以帮助当事人将情绪和认知水平恢复为常态,从而接受下一步的治疗措施。
稳定化技术包括三项内容:将负性情绪、负性画面隔开,如屏幕技术、保险箱技术等;创造好的客体、建立积极的内部形象,如内在帮助者、安全岛等;自我抚慰,如放松练习、抚育内在儿童等。下面简单介绍五种主要技术,分别是放松技术、保险箱技术、内在智者技术、遥控器技术和安全岛技术。
放松技术
稳定化技术是借助想象练习来完成的,因此有些技术在使用之前要先进行放松训练。具体的引导词可参考如下话述:
”请尽量放松,聚精会神,和我们一起练习。请选择最舒服的姿势,你可以躺着,也可以坐着,试试看,直到你找到最舒服的姿势为止„„
练习里会有很多画面,请最好闭上眼睛,如果你愿意睁着,我建议你在房间里找一个点,一直盯在那里„„
你每时每刻都可以主宰所发生的一切,如果你想确认这一点,可以让一块肌肉绷紧„„ 请认真考虑,想不想打开内心的知觉„„如果想,就请跟随我的声音;如果不想,就让我的声音飘散„„
现在,请你按你觉得舒服的方式放松自己的身体„„
把你的注意力放到呼吸上来,它平静、均匀、一呼一吸,身体也随之慢慢在动„„注意力胸腔,他缓缓的,一升一降„„肚皮也在一伸一缩„„
仔细体会,你会发现空气顺着鼻腔的内壁,缓缓流过,摩擦着鼻腔,仔细体会,鼻腔对这种微笑的运动有什么感觉„„鼻腔的温度有什么变化„„
体会几秒钟,身体在呼吸时的感觉
想象每次呼气,都是把身体里的压力和紧张释放出来„„每次吸气,都是把外界的能量和养料吸入体内„„
慢慢的,你会从白天的紧张和忙碌中解脱出来,内心变得舒适和安宁„„”
(注:情绪不稳定的当事人,放送时间要短一些,有时甚至可以睁开眼来做。)
保险箱技术
保险箱技术可以看成是想象练习的“第一堂课”,因为第一次接触它就很容易学会,有助于
当事人掌控自己的创伤性经历,或有意识地对之进行排挤,从而使自己——至少是短时间地,从压抑的念头中解放出来。能够把创伤性材料“打包封存”是当事人至少能保留劳动的前提条件(Redemann&Sachsse,1997)。
在保险箱技术中,我们要求当事人将创伤性材料锁进一个保险箱,而钥匙由他自己掌管,并且他可以自己决定,是否愿意以及何时想打开保险箱的们,来探讨相关的内容。具体的引导词可参考如下话术:
“请想象在你面前有一个保险箱,或者某个类似的东西。现在请你仔细地看着这个保险箱:它有多大(多高、多宽、多厚)?它是用什么材料做的?是什么颜色的(外面的,里面的)?壁有多厚?这个保险箱分了格,还是没分格?仔细关注保险箱:箱门好不好打开?关箱门的时候,有没有声音?你会怎么关上它的门?钥匙是什么样的?”
(必要时可以帮助对方想像:锁是密码数字,是挂锁,转盘式的,还是同时有多种锁型?针对年轻人,或是对技术感兴趣地当事人,应该允许他们对“新型的”锁具开展想象,比如遥控式的,或通过电脑操纵的锁。)
“当你看着这个保险箱,并试着关一关,你觉得它是否绝对牢靠?如果不是,请你试着把它改装到你觉得百分之百地可靠。然后,你可以再检查一遍,看看你所选的材料是否正确,壁是否足够结实,锁也足够牢实„„
现在请你打开你的保险箱,把所有你带来的压力的东西,统统装进去„„”
有些当事人一点都不费事,有些则需要帮助,因为他们不知道如何把感觉、可怕的画面等东西装进保险箱。此时,我们应该帮助当事人把心理负担“物质化”,并把他们不费多大力气地放进保险箱。例如:
感觉(比如,对死亡的恐惧)以及躯体不适(比如,疼痛):给这种感觉/躯体不适设定一个外形(比如,巨人、章鱼、乌云、火球等等),尽量使之可以变小,然后把他们放进一个小盒子或类似的容器里,再锁进保险箱里。
念头:在想象中,将某种念头写在一张纸条上(比如,是用某种看不见的神奇墨水,人们只能以后用某种特殊的东西才能使之显行),将纸条放进一个信封封好。
图片:激发想象,与图片有关;必要时可以将之缩小、去除颜色、使之泛黄等,然后装进信封之类的,在放进保险箱。
内在电影:将相关内容设想为一部电影录像带,必要时将之缩小、去除颜色、倒回到开始的地方,再把磁带放进保险箱。
声音:想象把相关的声音录制在磁带上,将音量调低,倒回到开始处,放进保险箱。 气味:比如将气味吸进一个瓶子,用软木塞塞好,再锁好。
“锁好保险箱的门,想想看,你想把钥匙(根据不同类型的锁:写有密码数字的纸条;遥控器等)藏在哪儿。“
从心理卫生的角度讲,最好不要把钥匙或者其它锁具藏在治疗室,也不要把它扔掉或弄丢了,这样,当事人就没有了寻找创伤性材料的途径了。
”请把保险箱放在你认为合适的地方。这地方不应该太近,而应该在你力所能及的范围里尽可能地远一些,并且在你以后想去看这些东西的时候,就可以去。原则上,所有的地方都是可以的,比如,可以把保险箱沉入海底,或发到某个陌生的星球等。但有一点要事先考虑清楚,就是如何能再次找到这个保险箱,比如,使用特殊的工具或某种魔力等。保险箱同样也不适合放在治疗室中,也不要放在别人能找到的地方,比如某位自己讨厌的同事的院子里„„
如果完成了,就请你集中自己的注意力,回到这间房子来。“
内在智者技术
这种技术可以帮助遭受创伤的人在内心构建出一个积极、有力量的帮助者,我称之为“内在
当事人掌控自己的创伤性经历,或有意识地对之进行排挤,从而使自己——至少是短时间地,从压抑的念头中解放出来。能够把创伤性材料“打包封存”是当事人至少能保留劳动的前提条件(Redemann&Sachsse,1997)。
在保险箱技术中,我们要求当事人将创伤性材料锁进一个保险箱,而钥匙由他自己掌管,并且他可以自己决定,是否愿意以及何时想打开保险箱的们,来探讨相关的内容。具体的引导词可参考如下话术:
“请想象在你面前有一个保险箱,或者某个类似的东西。现在请你仔细地看着这个保险箱:它有多大(多高、多宽、多厚)?它是用什么材料做的?是什么颜色的(外面的,里面的)?壁有多厚?这个保险箱分了格,还是没分格?仔细关注保险箱:箱门好不好打开?关箱门的时候,有没有声音?你会怎么关上它的门?钥匙是什么样的?”
(必要时可以帮助对方想像:锁是密码数字,是挂锁,转盘式的,还是同时有多种锁型?针对年轻人,或是对技术感兴趣地当事人,应该允许他们对“新型的”锁具开展想象,比如遥控式的,或通过电脑操纵的锁。)
“当你看着这个保险箱,并试着关一关,你觉得它是否绝对牢靠?如果不是,请你试着把它改装到你觉得百分之百地可靠。然后,你可以再检查一遍,看看你所选的材料是否正确,壁是否足够结实,锁也足够牢实„„
现在请你打开你的保险箱,把所有你带来的压力的东西,统统装进去„„”
有些当事人一点都不费事,有些则需要帮助,因为他们不知道如何把感觉、可怕的画面等东西装进保险箱。此时,我们应该帮助当事人把心理负担“物质化”,并把他们不费多大力气地放进保险箱。例如:
感觉(比如,对死亡的恐惧)以及躯体不适(比如,疼痛):给这种感觉/躯体不适设定一个外形(比如,巨人、章鱼、乌云、火球等等),尽量使之可以变小,然后把他们放进一个小盒子或类似的容器里,再锁进保险箱里。
念头:在想象中,将某种念头写在一张纸条上(比如,是用某种看不见的神奇墨水,人们只能以后用某种特殊的东西才能使之显行),将纸条放进一个信封封好。
图片:激发想象,与图片有关;必要时可以将之缩小、去除颜色、使之泛黄等,然后装进信封之类的,在放进保险箱。
内在电影:将相关内容设想为一部电影录像带,必要时将之缩小、去除颜色、倒回到开始的地方,再把磁带放进保险箱。
声音:想象把相关的声音录制在磁带上,将音量调低,倒回到开始处,放进保险箱。 气味:比如将气味吸进一个瓶子,用软木塞塞好,再锁好。
“锁好保险箱的门,想想看,你想把钥匙(根据不同类型的锁:写有密码数字的纸条;遥控器等)藏在哪儿。“
从心理卫生的角度讲,最好不要把钥匙或者其它锁具藏在治疗室,也不要把它扔掉或弄丢了,这样,当事人就没有了寻找创伤性材料的途径了。
”请把保险箱放在你认为合适的地方。这地方不应该太近,而应该在你力所能及的范围里尽可能地远一些,并且在你以后想去看这些东西的时候,就可以去。原则上,所有的地方都是可以的,比如,可以把保险箱沉入海底,或发到某个陌生的星球等。但有一点要事先考虑清楚,就是如何能再次找到这个保险箱,比如,使用特殊的工具或某种魔力等。保险箱同样也不适合放在治疗室中,也不要放在别人能找到的地方,比如某位自己讨厌的同事的院子里„„
如果完成了,就请你集中自己的注意力,回到这间房子来。“
内在智者技术
这种技术可以帮助遭受创伤的人在内心构建出一个积极、有力量的帮助者,我称之为“内在
智者”,它可以在你感觉不错的时候陪伴你,也可以在你有问题的时候帮助你(Simonton,Simonton&Creighton,1991)。具体的引导词可参考如下话术:
”请把注意力从外部转向你的内部,仔细观察一下自己丰富的内心世界。
现在,请你和你自己的智慧这一部分建立起联系,这听起来似乎有些抽象,但你与自己的内在智者一定有过交道,或许你只是没这么叫过它。
内在的智者只有当你的注意力非常集中的时候,才会察觉到。它能客观的观察和评论此时此刻正在发生的事情,可以说,内在的第三者是一个不会撒谎的裁判,它会告诉你什么是对的、什么是好的、什么是真的。如果暂时想不到,你可以回想一下,是否曾经在做完某件事情之后,就会懊悔的想“天呐,我刚才都做了些什么?”这些都是内在智者发出的声音。
内在智者可以是人,也可以是物,它永远都在你的心理,当你需要的时候,它就会全力帮助你
请让所有的感觉自由地延伸,看一下你的内在智者是什么样子的,你听到了什么,感觉到了什么。请开启你所有的感官,让它自由地出现,然后留住它。
如果有什么不舒服的东西出现,请告诉它,它们不受欢迎,然后把它们送走,你现在只想遇见有用的东西。对于其它的东西,只有在你想跟它们打交道的时候,它们才可以出现(在个别治疗时:如果你想告诉我一些关于你内在智者的事情,那你现在就可以告诉我;如果你想保留自己的经验,也都可以。)
如果你能建立这种关系,你就可以让这位智者为你提供一些建议和帮助,请你想一想,你有哪些重要的问题要问他,或者想请他提供哪些帮助或支持。
请把你的问题或要求提的更加明确清楚一些,请你对每一种回答敞开心怀,不要对它做出太多的评价。
如果你已经得到一些答案,请你对这种友好的帮助表示感谢 。
你也可以设想,经常请这位内在智者来到自己身边;你也可以请求他,经常陪伴他,经常陪伴在你身边。
如果你希望,但到现在还没有和你内在的智者建立联系,就请你常常做这个练习。总有一天,这种联系会建立起来。
现在,请你集中自己的注意力,回到这间房子里来。“
遥控器技术
这种技术是通过在内心构建一个遥控器,从而对危机事件后可能经常闪回的“图像”有着最佳的掌控能力,常和保险箱一起使用,以增加如下话述(参考Lutz Besser):
”你用的电视、新型照相机一定可以对许多图片和照片进行技术处理,比如,画面闪现和消失的方式,焦距的拉长和缩短等。
请你设想一下,现在你的手上拿着一个遥控器,并可以通过它来调整静止的或动态的画面或图像。想一想遥控器的样子,你也可以自己设计一个新的款式。
它是什么样的?是用什么材料做成的?什么颜色?那些按钮是什么颜色的?上面的按钮多还是少?按下按钮时的感觉是什么?是那种软橡胶的还是硬塑料的?遥控器被拿在手上的感觉是什么样的?很轻还是有点重?很合手,还是有什么地方需要在手上做些改进?在想象里,怎么做都可以„„
现在请你再把它拿在手上,感受一下,看看你对它是不是满意,或者你还想做一些调整?如果想调整的话,就再花一点时间。
如果你已经比较满意了,就可以欣赏一下你自己设计的遥控器„„
现在对遥控器的设计已经完成了,但它还应该好用,就是说,你还要在技术性能上再花一点时间„„
为你的遥控器再设置一些你所喜欢和需要的功能,如果你对技术不太在行,我可以提供一些
线索:比如说,有电源呢的开启和关闭,快进和快退,让画面停顿或暂停,使画面更亮或更暗,让对比度更高或更低,变焦效果(拉近或推远),声音调大调小以及静音等功能。 不用着急,悠闲地把你的遥控器设计到你满意为止„„
现在请你找出一段积极的回忆内容(可以是一个小的场景,就像电影里的一个小的片段)„„ 找到这一幕以后,就请你来调适你的遥控器的各种功能。每一次都找出一个特定的功能,留意观察,看看它是否能很好地对画面进行调控。
不要着急,在你练习使用各种画面调节功能时,一定要有足够的耐心(根据当事人的情况不同,可以将引导词发挥的更加具体:“请按下停止键,看看发生了什么?按下开始键,又发生了什么在画面进行的过程中,按下暂停键,发生了什么?现在把焦距调近一点,发生了什么?”等等)。
请你把积极的影片用定格(或暂停键)停止或倒回到最美的一幕再把这一幕或这张图片处理成常规的尺寸,使之能装进一个小巧精美的相框。仔细观察这张画,在把它挂在你家里最漂亮的一个地方,再次仔细观察品味它„„
接下来请继续你的试验,再截取一幕对你来说不太舒服的画面(如果从0-10评分代表主观不适感,0代表没有不适,10代表非常不适,建议:此处画面带来的不适感至少应该为4)。 看到这一幕,还是请你用手上的遥控器对它做一点调整,使得画面不那么流畅清晰,从而也就不那么使你感到难受(比如,快进、降低对比度,使之模糊,静音)。
请把让你不太舒服的那一幕再倒回到开始的地方,取出录像带,把它放进保险箱或其它不太妨碍你,但你又能拿到的地方。(如果是一个保险箱,就锁好箱门,使之不会弄丢,直到什么时候你想和我一起来看它们的时候为止。检查一下你的锁具是否完好,好好考虑你把钥匙藏在那里,或者密码记好了没有。)
请你再次看一下刚才截取的最美的画面,仔细观察一下这张画,直到你能再次清晰地体验到这幅画所带来的积极情绪为止„„
请你把这种良好的情绪保留一会儿,然后,再把注意力集中到这个房间里来„„” 安全岛技术
人在遭遇了危机事件后,情绪上会有剧烈的波动起伏,通过想象安全岛,可以重建内心的安全感,并调节改善情绪。因此,想象的画面并不重要,想象中的体验才是最重要的。安全岛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强化这种体验。具体的引导词可参考如下话述:
“现在,请你在内心世界里找一找,有没有一个安全的地方,可以让你感受到绝对的安全和舒适。他可能存在于你的想象世界里,也可能就在你的附近,无论它在这个世界或者这个宇宙的什么地方„„
你可以给这个地方设置一个界限,这里只属于你一个人,没有你的允许,谁也不能进来。如果你觉得孤单,可以带上友善的、可爱的东西来陪伴你、帮助你、但是,真实的人不能被带到这里来„„
别着急,慢慢考虑,找一找这么个神奇、安全、惬意的地方,直到这个安全岛慢慢在自己的内心清晰、明确起来„„
或许你看见某个画面,或许你感觉到了什么,或许你首先只是在想着这么一个地方。 让它出现,无论出现的是什么,就是它啦„„
如果在你寻找安全岛的过程中,出现了不舒服的画面或者感受,别太大意这些,而是告诉自己,现在你只是想发现好的、愉快的画面——处理不舒服的感受可以等到下次再说。现在,你只是想找一个只有美好的、使你感到舒服的、有利于你恢复心情的地方„„
你可以肯定,肯定有一个地方,你只要需要花一点时间、有一点耐心„„
有时候,要找一个这样的安全岛还有些困难,因为还缺少一些有用的东西。但你要知道,为找到和装备你内心的安全岛,你可以利用你想的到的器具,比如交通工具、日用工具、各种
材料,当然还有魔力、一切有用的东西„„(在个别治疗时,可以说:“当你到达了自己内心的安全到时,就请告诉我。如果你愿意,你可以向我描述这个地方的样子;如果你希望我对此一言不发,也没关系。”)
当事人描述其内心的活动过程中,治疗师应伴随其左右,通过多次提问而使其想象中的画面更加清晰起来:你的眼睛所看见的,让你感到舒服吗?如果是,就留在那里;如果不是,就变换一下,直到你的眼睛真的觉得很舒服为止„„
气温是不是很适宜?如果是,那就这样;如果不是,就调整一下气温,直到你真的觉得很舒服为止„„
你能不能闻到什么气味?舒服吗?如果是,就保留原样;如果不是,就变换一下,知道你真的觉得很舒服为止„„
环顾一下左右,看看这个安全岛是否真的让你感到完全放松、绝对安全、非常惬意。请你用自己的心智检查一下„„
如果有哪里让你不舒服的话,你可以利用各种手段对其作出调整„„看看这里是否还需要添加什么东西,才会让你感觉非常安全和舒适„„
把你的小岛装备好了以后,请你仔细体会,你的身体在这样一个安全的地方,都有哪些感受?你看见了什么?你听见了什么?你闻见了什么?你的皮肤感觉到了什么?你的肌肉有什么感觉?呼吸怎么样?腹部感觉怎么样?
请您尽量仔细地体会现在的感受,这样你就知道,到这个地方的感受是什么样的„„
如果你在这个小岛上感到绝对的安全,就请你用自己的躯体设计一个特殊的姿势或动作。以后,只要你一摆出这个姿势或者一做这个动作,它就能帮你在想象中迅速地回到这个地方来,并且让你感觉到舒服。你可以握拳,或者把手摊开。这个动作可以设计成别人一看就明白的样子,也可以设计成只有你自己才明白的样子。
请你带着这个姿势或者动作,全身心地体会一下,在这个安全岛的感受有多好„„ 撤掉你的这个动作,回到这个房间里来。
如果有愿意搭档的朋友或伙伴,你们可以相互帮助,帮助对方构建自己的安全岛。你也可以请自己的好朋友父母等可靠的人读引导语来帮助你构建自己的安全岛,也可以将这样的引导语用录音机或MP3之类的设备录制下来,然后放给自己听。如果你很认真、明确地完成了自己内在安全岛的构建,就可以在自己情绪状况不好的时候加以使用了。比如,当你很伤心、难过、愤怒、焦躁时,可以让自己进人内在的安全岛,从而重新获得愉悦、平静的心情。“
4.图片——负面情绪打包处理技术
对于那些因经历灾难事件有明显心理痛苦,表现出明显急性应激反应(如强迫性的闪回、反复体验创伤情境、睡眠饮食受到严重影响等)的个体,可以采用图片—负性情绪打包处理技术来处理症状。研究结果表明,该技术能够有针对性地处理急性期容易诱发未来发生PTSD的核心症状闪回、创伤体验等症状,最大程度地降低被干预者未来PTSD的发生率。 具体操作流程如下:
(1)图片—负性情绪联结。各种灾难场景往往以图片的形式出现在被干预者大脑,这些图片会引起很多情绪反应,如恐惧、紧张、悲伤、内疚等。让被干预者想象在”负性情绪处理“时表达的各种创伤场景,以图片的方式进行描述,然后准确体验每个图片背后的情绪,逐个将图片和情绪一一对应联结。
(2)功能分析、图片分离。对大脑中的图片进行功能分析,有些是纯负性的刺激,如分离的残肢、变形的躯体等,保留无益;有些图片是正性的,可以作为成长资源利用的,建议保留;此外,同一幅图片,可能既有负性又有正性的部分,此时要进行细致的功能分析,谨慎地切割分离。在功能分析时,不仅要从专业角度来分析其功能是正性还是负性的,而且更应询问被干预者处理某个画面的意愿。
(3)图片—负性情绪打包。通过功能分析,干预者和被干预者找到统一目标:被干预者反复闯入的刺激性的负性图片,并且这些图片是被干预者想处理的。接下来,要求被干预者把注意力集中在大脑中出现频率最高,最能引起强烈痛苦体验的刺激画面上,让被干预者通过表达或体验与之相关联的负性情绪,从而完成负性情绪与图片的粘合和打包过程。
(4)快速眼动技术。利用快速眼动技术,修通大脑神经通路,阻断创伤记忆与痛苦情感之间的联系。
5)温暖画面与正性理念的植入。利用自身资源,让被干预者找到一个替代性的温暖画面,该画面可以带给他力量。然后,干预者对其进行正性理念的引导、植入,使其对创伤体验的认识更加积极。之后,干预者对被干预者进行评估,如询问其感受,观察面部表情变化等指标,以达到预期效果,结束此次干预。
(6)注意事项。干预过程中,根据被干预者需要,干预者要随时进行放松与评估。此外,若将整个干预过程进行细化的记录和档案保存,可提高干预者的实践水平、积累经验,也有利于提高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的科学性。
5、催眠术
催眠无论是在急性应激状态还是PTSD的治疗中,都占据着重要的地位。通过催眠,可以让求助者快速的放松心身,处理创伤性事件,在催眠状态下结合认知行为矫正、合理信念植入、情绪宣泄、自我重建等,能快速的战胜恐惧、闪回等症状的困扰,有效克服回避、人际障碍的现象。
第二章
危机与灾后的应激反应及以及应激相关障碍
一、心理危机发展的过程和结果
1.心理危机发展的过程
心理危机的发展过程,一般分4个阶段:
(1)冲击期。这个心理反应发生在危机事件爆发当时或不久之后,人们感到震惊、恐慌、不知所措;
(2)防御期。主要表现为人们想恢复心理上的平衡,控制焦虑和情绪紊乱,恢复受到伤害的认知功能,但不知如何做,会出现对不平衡心理的否认或对其加以合理化等反应;
(3)解决期。人们积极采取各种方法接受现实,寻求各种资源努力想方设法解决问题,使焦虑减轻、自信增加、社会功能恢复;
(4)成长期。因为人们经历了危机而在心理上变得更加成熟,并获得了应对危机的技巧,但仍会有人消极地应对而出现种种心理不健康的行为;
2.心理危机的结果
心理危机是一种正常的生活经历,并非疾病或病理过程,每个人在人生不同阶段都会经历这种危机,由于处理危机的方法不同,结果也就不同:
第一种是顺利度过危机,学会处理危机的方法和策略,提高了心理健康水平;
第二种是留下心理创伤,影响今后的社会适应;
第三种是出现自伤行为,承受不住强烈的刺激而出现一过性的自伤行为;
第四种是严重心理障碍,未能度过危机而出现严重的心理障碍;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危机反应无论在程度上还是在时间上,都不会给生活带来永久性或者极端的影响,他们需要的只是时间,加上亲友之间的体谅和支持,就能够逐步恢复对现状和生活的信心。
如果心理危机过强,持续时间过长,就会降低人体的免疫力,出现非常时期的非理性行为。对个人而言,轻则危害身体健康,增加患病的可能,重则会出现攻击性行为和精神损害,其
结果是不仅增加了有效防御和控制灾难的困难,还在无形之中给自己和别人制造了新的恐慌。对社会而言,则会引发更大范围的秩序紊乱,冲击和妨碍正常的社会生活,如出现犯罪增加等问题。
二、心理应激相关障碍的分类、定义及症状表现
心理应激反应不等于心理应激障碍,只有应激反应超出了一定强度或者持续时间超过一定程度,并对个体的社会功能和人际交往产生影响时,才构成心理应激障碍。
1.急性应激障碍
急性应激障碍的特点是“急”,是指遭遇应激性事件后的一过性状况,一般在应激事件刺激后数分钟至数小时内出现,并且在几天内消失,快的几小时可以恢复,出现与否取决于打击严重程度、个体的易感性和应对方式。典型临床表现包括意识改变,行为改变,情绪改变。
2.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
创伤后应激障碍是对异乎寻常的威胁性、灾难性事件的延迟和持久的反应,一般在1-6个月内出现,少数在6个月以后出现,为延迟性PTSD,发生要晚,持续要长,往往持续1个月以上,甚至长达数年。普通人群50%一生至少经历或者目击1次创伤性事件,PTSD患病率大约7-12%,其中女性多于男性。PTSD的危险因素包括:精神病史、童年心理创伤(如问题家庭、父母离异)、性格内向、神经质倾向、有其他创伤性事件同时发生、家境不好、身体健康欠佳等。
主要临床表现:
侵入性的回忆和反复出现的噩梦,反复体验创伤性事件(闪回);
回避与创伤有关的刺激(少数学生不意愿上学),情感麻木并且兴趣下降,除了行为回避的同时,也会出现情感回避状态,这也称为“心理麻木”或“情感麻痹”;
持续性的焦虑和警觉水平增高,如难以入睡、警觉性过高、容易受惊吓、无法专心做事等。大多数PTSD患者一年内可以恢复,少数则持续数年不遇而造成持久的精神负担,有的还可能造成终身精神残疾,再也无法正常生活。
3.适应障碍
适应障碍引起适应障碍的应激事件可以非常强烈,可以是个体长期处在困境中,事件导致一个人的生活的改变,需要进行调整,如果不能适应就导致结果,主要与性格有关。发生比较缓慢,常常在事件后1-3个月发生,临床表现不强烈。成人为情绪异常,如紧张担心,行为改变,如效率下降。儿童为行为异常明显,不能注意,做小动作,上网成瘾,打架厌学。
三、急性应激障碍诊断标准(CCMD-3)
1.症状标准:以异乎寻常的和严重的精神刺激为原因,至少有下列1项:
①有强烈恐惧体验的精神运动性兴奋,行为有一定盲目性;
②有情感迟钝的精神运动性抑制(如反应性木僵),或轻度意识模糊;
2.严重标准:社会功能严重受损;
3.病程标准:受刺激后数分钟至数小时发生,病程短暂,一般持续数小时至1周,一般在1个月内缓解;
4.排除标准:排除癔症、器质性精神障碍、非成瘾物质所致精神障碍及抑郁症;
5.鉴别注意事项:
1)如果表现亚临床水平的焦虑抑郁或其他非特异性症状,可考虑适应障碍;
2)如果症状是既有另外一种精神症状恶化,则不诊断急性应激障碍;
3)如果出现以妄想和严重情绪障碍为主症状,应考虑诊断为急性应激性精神病(急性反应性精神病)。
四、创伤后应激障碍的诊断标准(CCMD-3)
1.症状标准:
①遭受对每个人来说都是异乎寻常的创伤性事件或者处境(如天灾人祸);
②反复重现创伤性体验(病理性重现),并且至少有下列1项;
a.不由自主地回想受打击的经历;
b.反复出现有创伤性内容的噩梦;
c.反复发生错觉、幻觉;
d.反复发生触景生情的精神痛苦,如目睹死者遗物、旧地重游或在周年日等情况下会感到异常痛苦和产生明显的生理反应,如心悸、出汗、面色苍白等;
③持续的警觉性增高,并且至少有下列1项;
a.入睡困难或睡眠不深;
b.易激惹;
c.集中注意力困难;
d.过分担惊受怕;
④与刺激相似或有关情景的回避,并且至少有下列2项;
a.极力回避回忆有关创伤性经历的人与事;
b.避免参加能够引起痛苦回忆的活动,或避免到会引起痛苦回忆的地方;
c.不意与人交往,对亲人变得淡漠;
d.兴趣爱好范围变窄,但对与创伤性经历无关的某些活动仍有兴趣;
e.选择性遗忘;
f.对未来失去希望和信心;
2.严重标准:社会功能受损;
3.病程标准:精神障碍延迟发生(遭受打击后数日或数月出现,罕见半年以后发生),符合症状标准至少已经3个月;
4.排除标准:排除情感障碍,其他应激障碍,神经症,躯体形式障碍灯;
5.PTSD分类:《CCMD-3》和《ICD-10》都未再分亚型。《DSM-IV》将PTSD分为三种类型:急性型,病程短于3个月;慢性型,3个月或更长;迟发型,创伤性事件发生6个月以后才出现症状;
6.有待鉴别的问题:
其他应激相关障碍
其他精神障碍
考虑PTSD诊断时不能忽视器质性的问题
第三章
心理危机干预的团体心理辅导
一、团体心理辅导的概念
团体心理辅导(CISD)是在团体的心理环境下为成员提供心理帮助与指导的一种心理辅导形式,即是以团体为对象,运用适当的辅导策略或方法,通过团体成员的互动,促使个体在人际交往中认识自我,探讨自我,接纳自我,调整和改善与他人的关系,学习新的态度与行为方式,增加进适应能力,以预防或解决问题,并激发个体潜能的干预过程。
CISD的目标是:公开讨论内心感受,支持与安慰,资源动员,帮助当事人在心理上消化创伤体验。通常在伤害事件发生后24-48小时内实施;
CISD的干预者需要受到训练的专业人员实施,如心理卫生工作者,心理咨询师; CISD的时限:根据参加人员的数量,整个过程大约需要2-3小时;
CISD的参与人数:8-12人为宜;
二、心理危机干预团体心理辅导的注意事项
对于那些处于抑郁状况的人或者以消极方式看待晤谈的人,可能会给其他参加者增加负面
影响;
建议晤谈与特定的文化性相一致,有时文化仪式可以替代晤谈(如哀悼仪式);
对于急性悲伤的人,并不适宜参加CISD,因为时机不好,晤谈可能会干扰其认知过程,引发精神错乱。如果参加晤谈,受到高度创伤者可能为同一晤谈整的其他人带来灾难性的创伤;
WHO不支持只在受害者中单次实施;
受害者晤谈结束以后,训练危机干预团队要组织成员急性团队晤谈,以缓解干预人员的压力;
不要强迫被干预者叙述灾难细节;
三、专业技术与操作
1.第一期——介绍期
实施者进行自我介绍,介绍CISD的规则,仔细解释保密原则;
2.第二期——事实期
请参加描述危机事件发生时或者发生后他们自己及事件本身的一些实际情况,询问参加者在这些事件过程中的所在、所闻、所见、所嗅和所为,每个参加者都要发言,最后参加者会感到整个事件由此真相大白;
3.第三期——感受期
询问有关危机事件发生时或发生后的感觉;
4.第四期——症状描述期
请参加者描述自己的应激反应综合症状,询问危机事件发生时或发生后参加者有何不寻常的体验,目前有何不寻常的体验,事件发生后生活有何改变,前参加者讨论其体验对家庭,工作和生活造成的什么影响和改变;
5.第五期——辅导期
介绍正常的反应,介绍正常的应激反应表现,提供准确的信息,讲解事件、应激反应模式,应激反应的常态化,动员自身和团队资源相互支持,强调适应能力,讨论积极的适应与应对方式,提供有关进一步服务的信息,提醒可能的并存在的问题,根据各自情况给出减轻应激的策略,自我识别症状;
6.第六期——恢复期
澄清;总结晤谈过程;回答问题;提供保障;讨论行动计划;重申共同反应;强调小组成员的相互支持;可利用的资源;心理危机干预者总结。整个过程需要2-3小时。
严重事件后数星期或者数月进行随访。
第四章
心理危机干预的具体操作
一、对丧亲者的心理危机干预
1.哀伤反应的三个阶段及干预的基本原则
第一阶段:震惊与逃避期(数小时至数周,甚至数月);建立支持关系,倾听与陪伴,强化社会支持系统,提升安全感,指导照顾日常生活,满足其生理需要。
第二阶段:面对与瓦解期(数月至两年);帮助丧亲者认识,接受,适应丧亲事实;引导其识别,体验和表达不同层次的负面情绪,预防产生适应不良行为及创伤后应激障碍。
第三阶段:接纳与重建期(数月、数年,甚至一生);鼓励丧亲者重新适应逝者不存在的新环境,探索积极应对策略,与外界建立联系,重建生活目标和希望,必要时寻求社会支持。
2.复杂性哀伤的表现
(1)过度否认
(2)持续、长期的哀伤
(3)延迟、压抑、夸大的哀伤
(4)伪装的哀伤
3.主要的干预技术
(1)建立支持性关系
干预者需要了解事件情况,性质,程度,刺激强度等。冷静观察丧亲者目前状况,周围环境,反感程度,然后采取非侵入性的,温暖真诚的态度进行接触。初步接触以满足其生理需要入手,一杯热水,一张纸巾。干预者声音、语气与丧亲者吻合,少说话,多倾听,通过行为语言表达理解和共情。遵循保密原则,避免二次创伤,减少无关人员,提高安全感。如果拒绝求助,需要尊重决定,提供联系方式;
(2)评估丧亲者的心理状况;以开放性提问进行评估
(3)引导丧亲者接受丧亲实事;
帮助丧亲者认识,面对,接受丧亲事实,是成功干预的第一步。开始,丧亲者往往存在否认倾向,为了接受丧亲事实,需要与丧亲者围绕死者去世事件,开放式讨论死者在什么情况下离世,具体情况如何,是否瞻仰遗容,打算如何处理死者遗物,如何安排葬礼,是否已经拜访死者墓地,这些有助于丧亲者接受亲人离世事实。避免说去了天堂,远走了等缺乏现实性词语,而是直接说死亡,去世等词语,有助于增强丧亲者丧亲的现实感。
(4)对丧亲者实施哀伤的心理教育;
面对亲人突然离世,没有任何心理准备,往往出现强烈情绪反应,正常生活模式完全打乱,丧亲者对这些认识不足,看到干预者参与,产生自己要疯狂的或者耻辱感。帮助丧亲者了解什么是正常的哀伤行为,接受自己目前看似异常的正常反应。如果丧亲者在事件后,不沟通,不表达的行为模式,丧亲以后,表面看似平静,但是会把痛苦深深隐藏起来,陷入冲突与逃避的模式,导致身心疲惫,精神崩溃。对那些反复说“我没事”的丧亲者,要重点进行心理辅导,告诉他们丧亲是每一个人都会经历的特别体验,人在悲伤时的痛哭都是自然情感反应,不是脆弱无能的表现,但是内心很痛苦压抑,反倒容易影响自己以后的健康,这些是已故亲人不意愿看到的,只有自己发下防御,认真体验并且正确表达哀伤过程中的感受,才能有助于个体成长;
(5)鼓励丧亲者用言语表达内心感受及对死者的回忆;
如果丧亲者能够清晰具体表达不同层次的情绪感受,有助于顺利渡过哀伤期。丧亲者感到内疚、自责、悔恨、羞愧等情绪,反映自己的哀伤,渴望与其重建关系。干预者需要理解逝者在丧亲者心中那独一无二的,无可替代的重要性,鼓励丧亲者停留在感受层次,进行探索与分担。如果丧亲者还没有奇怪层次的适度表达,不要直接上升到理性层次,不要先告诉对方“你要坚强”,“我诸多你的感受”的表达,这样会给丧亲者压力,阻碍他的感受表达,脆弱表达。需要给丧亲者创造奇怪层次的适度宣泄,一起聊天,表达,痛哭,沉默,回忆;
(6)向死者仪式性的告别
鼓励丧亲者去寻找纪念亲人的标志,仪式性的告别,共同探讨遗物的问题,只要不影响正常的生活就可以保留。向死者写信,烧去,放飞,埋葬,网墓等;
(7)完善社会支持系统
社会支持是个体在应激过程中从社会各方面能够得到的精神和物质的支持。是丧亲者从灾难中恢复的最重要,最有效的方面。
①提供具体的帮助与支持。陪伴,握手,接触,使他不孤独。料理后事,处理遗物,照顾孩子,提醒饮食,也是支持方式;
②构建社会支持网络图。按照亲近程度由近及远,分别写出名字,注明帮助能力,尽可能具体化,是情感支持,信息支持,金钱支持,权利支持等。
③强调社会支持的相互性。当丧亲者的控制力恢复后,恐惧,焦虑就下降。向丧亲者强调社
会支持的相互的,不能只收获,不播种,可以在适当时候为他人提供帮助,增加自我肯定感;
(8)提供积极的应对方式;
①丧亲者感到无路可走,原来应对方式不足。因此,心理危机干预需要使他们重新获得丧亲签的平衡状态,重新获得应对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②回忆既往积极的应对方式。把自我的主观能动性发挥起来,给予肯定强化;
③建立适应性行为。充分睡眠,营养支持,作息规律,他人共处,告诉苦闷,沟通联系,计划未来,适当锻炼,自我安慰,日记音乐;
④问题处理。考虑目前需要做的事情,轻重缓急,安排时间。权衡利弊,分析影响,预见困难;
⑤放松技术。呼吸放松技术,想象放松技术,肌肉放松技术;
⑥识别消极应对方式。有回避他人,回避活动,过度自责,暴力发泄,暴饮暴食,借酒消愁,滥用药物,放任自流,不吃不喝,整天睡觉。
(9)重建有益的思维方式;
①纠正过度自责任。帮助丧亲者分析对自己的要求是否恰当,是否现实,从另外角度看灾难,不可抗拒;
②正视改变,适应生活。自己不是孤独的,不是一无所有的,不是毫无希望的。重新开始新生活;
③展望未来,注入希望。痛苦终将减轻,未来更有意义,生活仍然有积极,幸福一面,总结,肯定,强化,鼓励。
(10)评估转介医疗需要;
复杂性哀伤情绪严重,持续超过4-6周,影响日常生活功能,就需要精神科治疗;
(11)注意事项
①丧亲者的情况千差万别,需要灵活应用;
②协助他们适应亲人离世现实,处理现实问题,不是引出创伤痛苦细节,不能评价性倾听; ③哀伤的内涵,时间,受到家庭,文化,宗教,仪式的影响,需要了解风俗习惯;
④干预者心理需要平和,不能强迫。如果干预太迫切,会遇到阻抗,本着“不指导,不随从,只陪伴”的基本原则,陪伴就是支持和给予;
⑤对强烈愤怒,冲动行为丧亲者,需要建立沟通,适当情感表达,向外进行转移;
⑥尽可能避免向丧亲者提出具体建议,是帮助丧亲者识别积极资源,自己决定应对丧亲后生活;
⑦避免评判丧亲者,不要说“你不应该那么想”„„
二.对儿童和青少年的心理危机干预
1.灾后儿童和青少年容易出现的三类心理问题
生理性(或称生物性)心理问题
情绪性心理问题
精神性心理问题
2.灾后儿童和青少年心理障碍的三种类型
认知障碍
情绪或情感障碍
意志与行为障碍
3.具体操作方法
协助宣泄负面情绪
运用绘画、音乐等媒介,辅助儿童和青少年更自然地表达出痛苦与恐惧
开展生命意义的教育
重塑灾后生存意义、
4.预防问题
防反复性“灾难重现”
防既往创伤经历被诱发
防抑郁绝望情绪大量积累
三、对伤残人员的心理危机干预
1.伤残人员的心理历程
休克期
否定期
抑郁期
依赖期
适应期
2.伤残人员常见的心理反应
自卑感
孤独感
焦虑感
好胜心
3.干预技术
稳定化技术——是创伤后早期常用的治疗技术,同样适用于伤残事件发身后早期阶段的治疗。该技术包括三项内容:将负性情绪、负性画面隔开,如屏幕技术、保险箱技术等;创造好的客体、建立积极的内部形象,如内在帮助者、安全岛等;自我抚慰,如放松练习、抚育内在儿童等。
认知疗法——治疗关键就是帮助伤残者挑战关于事件的不合理信念,形成更合理、更健康的观念和看法。
行为疗法——该疗法认为被干预者的不良行为模式是由于该行为不断受到强化而形成的。通过撤销强化物,可以消除这种行为;对恰当的行为给予正性强化则可以建立新的行为模式。此疗法可用于伤残人员的过度依赖、被动之类的失当行为模式。
叙事疗法——强调展现心灵中积极的、正性的一面,将人与问题分开,人在问题之外像一个旁观者一样看问题,寻找到既往被忽视的解决问题的好方法,从而改写“问题”的故事;可以采用告别信、宣言、证书等积极方式帮助个体迈向新生活。
冥想——在危机干预中运用灵活,在恰当的时间创造性地使用冥想技术。
团体治疗——在与团体成员交流中,学习其他成员面临困境、克服困难的方法,获得支持和理解。团体的同质性和稳定性可以让被干预者感到安全。
放松训练——放松训练可达到使被干预者心理放松,缓解紧张焦虑情绪的目的。
音乐疗法——倾听音乐可以帮助伤残人员表达情感,排解现实的压力,也可转移其注意力,创造新的、美好的自我感觉,改善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
绘画治疗和沙盘治疗——伤残人员可通过这种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感受和内心,这种表达本身就有治疗作用,同事,有利于干预者了解个体,再以此种方式帮助个体寻求改变。对于伤残的儿童来说,此种方式更有利于干预者与其沟通。
精神分析疗法——一般领悟力强、与现实联结较好的个体适合此种疗法。此种方法疗程较长,需要干预者分清个体的问题是由单纯伤残事件造成还是由于人格结构问题导致的,若为前者,可以选择其他疗程短、见效快的治疗方法。
四、对一线救援人员的心理危机干预
1.一线救援人员心理危机干预的目的:
快速恢复工作效能
预防未来PTSD的发生
2.指导原则
快速
简捷
有效
3.具体操作
1)构建危机事件心理动力模型
2)技术破冰
3)负性情绪处理
4)压力与情绪管理
5)图片——负性情绪打包处理
6)干预后的效果跟踪随访
五、心理危机干预中的心理行为训练
1.心理行为训练:
心理行为训练是以心理素质模型为基础,应用行为心理学、认知 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和咨询心理学等学科的基本原理,借助行为训练 作为媒介手段,有针对性地进行训练和培养的一个系统工程,从而提高个体的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水平,促进社会适应和个人发展。
2.基本原理:
体验激发情感
行为改变认知
习惯积淀品质
3.具体操作干预流程
1)收集心理行为训练的相关信息
2)确定心理行为训练的干扰对象
3)制定心理行为训练的干预方案
4)实施心理行为训练干预发案
5)对心理行为训练干预进行总结评估
六、心理危机干预者的自助
灾难发生后,干预者可能会在心理和情绪、认知、行为、躯体等方面出现问题,因此干预者也需要自助。
具体操作:
做好物资、心理方面的准备工作
工作模式有:
以小组的形式进行工作
定期督导
巩固和完善自身的社会支持系统
情绪宣泄
面对与表达情绪,不要隐藏感觉
小组内进行CISD
其他形式,如写日记、写文章、唱歌、绘画等
放松与休闲活动
放松活动,如跑步、游泳等能够让自己放松下来的活动;
放松训练,如呼吸放松、肌肉放松、想象放松等;
饮食有规律、注意睡眠与休息
饮食有规律,可采用少量多餐的方式
注意睡眠,可少了、短期使用药物帮助睡眠
注意休息,以12个小时为最长时限,不要总和受害者或幸存者在一起,避免不必要的心理伤害,若需要,工作后可独处一些时间,但不完全退出社交活动
灾难发生一段时间后的心理调整:
情绪起伏:这种情况是正常的,会随时间推移恢复平静,不要为此感到紧张不安
生活节奏:回到正常工作和生活时,可能会发现难以适应正常的节奏,可以试着接受较为缓慢的节奏
对在灾难的讨论:想与不想都是正常的,无需为此感到压力
心理危机干预指导手册
2015-12-18 心理画
第一章
心理危机干预总论
一、灾难事件及其分类
1.灾难事件
对于那些突然发生、无法预料、不可控制,对财产、人的生命安全、心理安全以及肢体 的完整性构成威胁并且产生强烈恐惧、无助、超出个体或整个社区应对能力的、大规模的天 灾和人祸,我们称作为灾难事件。地震、海啸和洪水是常见的自然灾难,自然灾难对人的生活环境和财产的破坏力及其强大,更为值得关注的是在灾难中,幸存者不得不面对灾难带给 身体和心灵靠自身能力无法抵御的极大创伤和危机。
2.灾发灾难事件分类
灾发灾难事件可以分为公共危机事件和个人危机事件两大类。
(1)公共危机事件
自然灾害,如地震等地质灾害、洪涝灾害、台风等。
事故灾害,如交通事故、安全生产事故、火灾、核辐射、环境污染等。
公共卫生事件,如传染病疫情、食物安全、职业危害等严重影响公众健康和生命安全的事件。
社会安全事件,如危机公共安全的刑事事件、恐怖袭击事件、民族宗教事件、经济安全事件等。
(2)个人危机事件
个人危机事件包括自杀、抢劫、性侵害、创业失败而破产、突然死亡、重大疾病等。
3.群体受害者分级
灾难的心理受灾人群大致分为五级人群。第一、二级为高危人群,是干预工作的重点,如不进行心理干预,其中部分人员可能发生长期、严重的心理障碍。
一级受害者:指突发性公共危机事件的直接受害者或死难者家属;
二级受害者:指现场目击者或幸存者;
三级受害者:指参与营救与救护的间接受害人员,主要是医生、护士、战士、警察等; 四级受害者:指突发性公共危机事件区域的其他人员,如居民、记者、二级受害者家属等(也包括参加心理援助的心理咨询师、政府官员、其他学校的学生);
五级受害者:指通过媒体间接了解突发性公共事件的人(主要是那些心理素质比较差的人);
举例:汶川地震灾区心理受害人群分级
第一级人群:地震灾难的直接幸存人员、死难者家属及伤员。
第二级人群:与第一级人群有密切联系的个人和家属,可能有严重的悲哀和内疚反应,需要缓解继发的应激反应;现场救护人员(消防、武警官兵、120救护人员、其它救护人员)。 第三级人群:从事救援或搜寻的非现场工作人员(后援)、帮助进行地震灾难后重建或康复工作的人员或志愿者。
第四级人群:受灾地区以外的社区成员,向受灾者提供物资与援助,对灾难的可能负有一定责任的组织。
第五级人群:在临近灾难场景时心理失控的个体,易感性高,可能表现心理病态的征象。
二、危机干预
1.概念
一般而言,灾后干预应包括两个部分,一为物质干预,二为心理干预。个体的物质损失总能在一段时间后得到恢复,但是心理上的创伤如果不及时干预,那就会伴随个体一生。
心理危机是指由于突然遭受严重灾难、重大生活事件或精神压力,使生活状况发生明显的变化,尤其是出现了用现有的生活条件和经验难以克服的困难,以致使当事人陷于痛苦、不安状态,常伴有绝望、麻木不仁、焦虑,以及植物神经症状和行为障碍。心理危机干预是指针对处于心理危机状态的个人及时给予适当的心理援助,使之尽快摆脱困难。
2.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目标:
防止过激行为,如自杀、自伤、或攻击行为等。
促进交流与沟通,鼓励当事者充分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鼓励其自信心和正确的自我评价,提供适当建议,促使问题解决。
提供适当医疗帮助,处理昏厥、情感休克或激惹状态。
3.心理危机干预指导原则:
与整体救援活动整合在一起进行,及时调整心理救援的重点,配合整个救灾工作的进行; 以社会稳定为前提工作,不给整体救援工作增加负担,减少次级伤害;
综合应用干预技术;
保护接受干预者的隐私,不随便透露个人信息;
明确心理危机干预是医疗救援中的一部分,并不万能。
4.心理危机干预的主要目的:
积极预防、及时控制和减缓灾难的心理社会影响
促进灾后心理健康重建
维护社会稳定,保障公众心理健康
5.危机干预的对象:
创伤性应激事件幸存者
事件目击者
事件当事人的亲人、和救援人员等
不同类型的灾难事件中,需要接受心理危机干预的对象有不同的特点;另外,同一事件中需要心理危机干预的对象在严重性和紧急性方面也有很大差异。心理危机干预应当根据事件类型和人员受害级别多层次、有序进行。
6.危机干预流程:
(1)启动工作团队
(2)危机事件管理
(3)受害人群分级分组
(4)高危人群筛查
(5)心理危机干预方案设置
(6)心理危机干预的实施
(7)总结与督导
7.心理干预者素质
心理危机干预是一项专业性和实践性很强的工作,是对心理咨询师的巨大挑战,与一般心理咨询服务比较,心理危机干预对人员的专业素质要求更高、更科学、更规范。
专业技术
心理危机干预需要综合应用教育、评估、心理疏导、支持性心理治疗、认知矫正、放松训练、
关键事件应激晤谈、个别治疗、快速眼动、催眠等方法。要求心理危机干预者必须掌握心理危机干预相关理论知识,包括灾难后的社会心理反应、应激后心理障碍识别、诊断标准等,同时系统接受常用干预技术的技能培训,才能在现场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应用。
人格特征
沉着冷静。面对灾难现场,控制自己情绪,客观分析问题,制度行动计划;
创新灵活。具体干预工作可能遇到行动困难、条件限制、紧急情况,需要干预者充分发挥创造性和灵活性,利用现有条件想办法解决问题;
精力充沛。因为事件突发,人员众多,情况复杂,所以心理危机干预的工作量和工作强度非常大,有时候条件非常艰苦,需要长时间连续工作,因此要求干预者有良好体力和耐力,平时加强锻炼身体,保持良好心身状态;
快速反应。心理危机干预需要快速反应,有效解决问题。需要干预者具备快速反应的思维和行动能力,以适应现实需要;
人生经验
干预者应具有丰富的生活经历,能够将丰富的人生阅历和成长经验应用于各种实际工作。这有助于他们在危机面前表现得成熟、乐观、坚忍、坚强,有助于他们合理配置自己的心理资源,以更好地帮助危机受害者。
三、危机干预技术
1.心理危机快速干预ABC法
A、心理急救,稳定情绪
B、行为调整,放松训练,晤谈技术(CISD),快速建立信任关系
C、认知调整,情绪减压和哀伤辅导。
2.眼动脱敏技术(EMDR)
眼动脱敏技术,Eye Movement Desensitization and Reprocessing,简称为:EMDR,也被称为“眼动心身重建法”或“二指疗法”,被认为是一个治疗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非常有效果的心理治疗方法,并且是在国外治疗PTSD的方法中使用最广泛的。
EMDR是一种可以在短短数次晤谈之后,便可在不用药物的情形下,有效减轻心理创伤程度及重建希望和信心的治疗方法。可以被减轻的心理创伤症状包括“长期累积的创伤痛苦记忆”、“因创伤引起的高度焦虑和负面的情绪”,及“因创伤引起的生理不适反应”等。因接受EMDR治疗而可以建立起的正面效果,则包括“健康积极的想法”及“健康行为的产生”等。 在一次EMDR的疗程中,通常患者被要求在脑中回想自己所遭遇到的创伤画面、影像、痛苦记忆,及不适的身心反应(包括负面的情绪),然后根据治疗师的指示,让患者的眼球及目光随着治疗师的手指,平行来回移动约15~20秒。完成之后,请患者说明当下脑中的影像及身心感觉。同样的程序再重复,直到痛苦的回忆、及不适的生理反应(例如心跳过快、肌肉紧绷、呼吸急促)被成功地“敏感递减”为止。若要建立正面健康的认知结构,则在程序之中,由治疗师引导,以正面的想法和愉快的心像画面植入患者心中。
EMDR的基本理论假设为:人会遭遇到不幸的事件,但人们也有一种内在的本能去冲淡和平衡不幸事件所带来的冲击,并从中学习使自己成长和茁壮。 虽然EMDR疗法的机治尚未完全明朗,并继续在研究之中,但基本上可能和增进左右半脑之间的神经顺畅运作及沟通有关。根据研究,创伤记忆和负面资讯常被储存,凝滞在大脑右半球的身体知觉区,使大脑本身的调适功能和健康的神经传导受到阻碍,因此造成了想法上的执着和知觉、情绪上的不适。在这样的情形下,让双眼的眼球有规律的移动,可以加速脑内神经传导活动和认知处理的速度,使阻滞的不幸记忆动摇,让正常的神经活动畅通。
EMDR的治疗程序包括了八个阶段,分别为:
(1)“患者病史检验“, 在第一个阶段,要评估患者是否适合接受此一疗法,及订出合理
的治疗目标和可能的疗效。
(2)“准备期“,帮患者预备好进入重温创伤记忆的阶段,教导放松技巧,使患者在疗程之间可以获得足够的休息及平和的情绪。
(3)“评估“,用已发展出的“SUDS量表“,评估患者的创伤影像、想法,和记忆为何,分辨出何者严重,何者较轻。
(4)“敏感递减“,实际操作动眼和敏感递减阶段,以逐步消除创伤记忆。
(5)“植入“,以指导语对患者植入正向自我陈述和光明希望,取代负面、悲观的想法以扩展疗效。
(6)“观照”,把原有的灾难情况画面,和后来植入的正向自我陈述和光明想法,在脑海中连结起来,虚拟练习「以新的力量面对旧有的创伤」。
(7)“结束”,准备结束治疗,若有未及完全处理的情形,以放松技巧、心像、催眠等法来弥补,并说明预后及如何后续保养。
(8)“评估”,总评疗效和治疗目标达成与否,再订定下回治疗目标。
3.稳定化技术
稳定化技术,就是通过引导想象练习帮助当事人在内心世界中构建一个安全的地方,适当远离令人痛苦的情景,并且寻找内心的积极资源,激发内在的生命力,重新激发解决和面对当前困难的能力,促进对未来生活的希望。因此,该技术主要用于危机干预的初始阶段,以帮助当事人将情绪和认知水平恢复为常态,从而接受下一步的治疗措施。
稳定化技术包括三项内容:将负性情绪、负性画面隔开,如屏幕技术、保险箱技术等;创造好的客体、建立积极的内部形象,如内在帮助者、安全岛等;自我抚慰,如放松练习、抚育内在儿童等。下面简单介绍五种主要技术,分别是放松技术、保险箱技术、内在智者技术、遥控器技术和安全岛技术。
放松技术
稳定化技术是借助想象练习来完成的,因此有些技术在使用之前要先进行放松训练。具体的引导词可参考如下话述:
”请尽量放松,聚精会神,和我们一起练习。请选择最舒服的姿势,你可以躺着,也可以坐着,试试看,直到你找到最舒服的姿势为止„„
练习里会有很多画面,请最好闭上眼睛,如果你愿意睁着,我建议你在房间里找一个点,一直盯在那里„„
你每时每刻都可以主宰所发生的一切,如果你想确认这一点,可以让一块肌肉绷紧„„ 请认真考虑,想不想打开内心的知觉„„如果想,就请跟随我的声音;如果不想,就让我的声音飘散„„
现在,请你按你觉得舒服的方式放松自己的身体„„
把你的注意力放到呼吸上来,它平静、均匀、一呼一吸,身体也随之慢慢在动„„注意力胸腔,他缓缓的,一升一降„„肚皮也在一伸一缩„„
仔细体会,你会发现空气顺着鼻腔的内壁,缓缓流过,摩擦着鼻腔,仔细体会,鼻腔对这种微笑的运动有什么感觉„„鼻腔的温度有什么变化„„
体会几秒钟,身体在呼吸时的感觉
想象每次呼气,都是把身体里的压力和紧张释放出来„„每次吸气,都是把外界的能量和养料吸入体内„„
慢慢的,你会从白天的紧张和忙碌中解脱出来,内心变得舒适和安宁„„”
(注:情绪不稳定的当事人,放送时间要短一些,有时甚至可以睁开眼来做。)
保险箱技术
保险箱技术可以看成是想象练习的“第一堂课”,因为第一次接触它就很容易学会,有助于
当事人掌控自己的创伤性经历,或有意识地对之进行排挤,从而使自己——至少是短时间地,从压抑的念头中解放出来。能够把创伤性材料“打包封存”是当事人至少能保留劳动的前提条件(Redemann&Sachsse,1997)。
在保险箱技术中,我们要求当事人将创伤性材料锁进一个保险箱,而钥匙由他自己掌管,并且他可以自己决定,是否愿意以及何时想打开保险箱的们,来探讨相关的内容。具体的引导词可参考如下话术:
“请想象在你面前有一个保险箱,或者某个类似的东西。现在请你仔细地看着这个保险箱:它有多大(多高、多宽、多厚)?它是用什么材料做的?是什么颜色的(外面的,里面的)?壁有多厚?这个保险箱分了格,还是没分格?仔细关注保险箱:箱门好不好打开?关箱门的时候,有没有声音?你会怎么关上它的门?钥匙是什么样的?”
(必要时可以帮助对方想像:锁是密码数字,是挂锁,转盘式的,还是同时有多种锁型?针对年轻人,或是对技术感兴趣地当事人,应该允许他们对“新型的”锁具开展想象,比如遥控式的,或通过电脑操纵的锁。)
“当你看着这个保险箱,并试着关一关,你觉得它是否绝对牢靠?如果不是,请你试着把它改装到你觉得百分之百地可靠。然后,你可以再检查一遍,看看你所选的材料是否正确,壁是否足够结实,锁也足够牢实„„
现在请你打开你的保险箱,把所有你带来的压力的东西,统统装进去„„”
有些当事人一点都不费事,有些则需要帮助,因为他们不知道如何把感觉、可怕的画面等东西装进保险箱。此时,我们应该帮助当事人把心理负担“物质化”,并把他们不费多大力气地放进保险箱。例如:
感觉(比如,对死亡的恐惧)以及躯体不适(比如,疼痛):给这种感觉/躯体不适设定一个外形(比如,巨人、章鱼、乌云、火球等等),尽量使之可以变小,然后把他们放进一个小盒子或类似的容器里,再锁进保险箱里。
念头:在想象中,将某种念头写在一张纸条上(比如,是用某种看不见的神奇墨水,人们只能以后用某种特殊的东西才能使之显行),将纸条放进一个信封封好。
图片:激发想象,与图片有关;必要时可以将之缩小、去除颜色、使之泛黄等,然后装进信封之类的,在放进保险箱。
内在电影:将相关内容设想为一部电影录像带,必要时将之缩小、去除颜色、倒回到开始的地方,再把磁带放进保险箱。
声音:想象把相关的声音录制在磁带上,将音量调低,倒回到开始处,放进保险箱。 气味:比如将气味吸进一个瓶子,用软木塞塞好,再锁好。
“锁好保险箱的门,想想看,你想把钥匙(根据不同类型的锁:写有密码数字的纸条;遥控器等)藏在哪儿。“
从心理卫生的角度讲,最好不要把钥匙或者其它锁具藏在治疗室,也不要把它扔掉或弄丢了,这样,当事人就没有了寻找创伤性材料的途径了。
”请把保险箱放在你认为合适的地方。这地方不应该太近,而应该在你力所能及的范围里尽可能地远一些,并且在你以后想去看这些东西的时候,就可以去。原则上,所有的地方都是可以的,比如,可以把保险箱沉入海底,或发到某个陌生的星球等。但有一点要事先考虑清楚,就是如何能再次找到这个保险箱,比如,使用特殊的工具或某种魔力等。保险箱同样也不适合放在治疗室中,也不要放在别人能找到的地方,比如某位自己讨厌的同事的院子里„„
如果完成了,就请你集中自己的注意力,回到这间房子来。“
内在智者技术
这种技术可以帮助遭受创伤的人在内心构建出一个积极、有力量的帮助者,我称之为“内在
当事人掌控自己的创伤性经历,或有意识地对之进行排挤,从而使自己——至少是短时间地,从压抑的念头中解放出来。能够把创伤性材料“打包封存”是当事人至少能保留劳动的前提条件(Redemann&Sachsse,1997)。
在保险箱技术中,我们要求当事人将创伤性材料锁进一个保险箱,而钥匙由他自己掌管,并且他可以自己决定,是否愿意以及何时想打开保险箱的们,来探讨相关的内容。具体的引导词可参考如下话术:
“请想象在你面前有一个保险箱,或者某个类似的东西。现在请你仔细地看着这个保险箱:它有多大(多高、多宽、多厚)?它是用什么材料做的?是什么颜色的(外面的,里面的)?壁有多厚?这个保险箱分了格,还是没分格?仔细关注保险箱:箱门好不好打开?关箱门的时候,有没有声音?你会怎么关上它的门?钥匙是什么样的?”
(必要时可以帮助对方想像:锁是密码数字,是挂锁,转盘式的,还是同时有多种锁型?针对年轻人,或是对技术感兴趣地当事人,应该允许他们对“新型的”锁具开展想象,比如遥控式的,或通过电脑操纵的锁。)
“当你看着这个保险箱,并试着关一关,你觉得它是否绝对牢靠?如果不是,请你试着把它改装到你觉得百分之百地可靠。然后,你可以再检查一遍,看看你所选的材料是否正确,壁是否足够结实,锁也足够牢实„„
现在请你打开你的保险箱,把所有你带来的压力的东西,统统装进去„„”
有些当事人一点都不费事,有些则需要帮助,因为他们不知道如何把感觉、可怕的画面等东西装进保险箱。此时,我们应该帮助当事人把心理负担“物质化”,并把他们不费多大力气地放进保险箱。例如:
感觉(比如,对死亡的恐惧)以及躯体不适(比如,疼痛):给这种感觉/躯体不适设定一个外形(比如,巨人、章鱼、乌云、火球等等),尽量使之可以变小,然后把他们放进一个小盒子或类似的容器里,再锁进保险箱里。
念头:在想象中,将某种念头写在一张纸条上(比如,是用某种看不见的神奇墨水,人们只能以后用某种特殊的东西才能使之显行),将纸条放进一个信封封好。
图片:激发想象,与图片有关;必要时可以将之缩小、去除颜色、使之泛黄等,然后装进信封之类的,在放进保险箱。
内在电影:将相关内容设想为一部电影录像带,必要时将之缩小、去除颜色、倒回到开始的地方,再把磁带放进保险箱。
声音:想象把相关的声音录制在磁带上,将音量调低,倒回到开始处,放进保险箱。 气味:比如将气味吸进一个瓶子,用软木塞塞好,再锁好。
“锁好保险箱的门,想想看,你想把钥匙(根据不同类型的锁:写有密码数字的纸条;遥控器等)藏在哪儿。“
从心理卫生的角度讲,最好不要把钥匙或者其它锁具藏在治疗室,也不要把它扔掉或弄丢了,这样,当事人就没有了寻找创伤性材料的途径了。
”请把保险箱放在你认为合适的地方。这地方不应该太近,而应该在你力所能及的范围里尽可能地远一些,并且在你以后想去看这些东西的时候,就可以去。原则上,所有的地方都是可以的,比如,可以把保险箱沉入海底,或发到某个陌生的星球等。但有一点要事先考虑清楚,就是如何能再次找到这个保险箱,比如,使用特殊的工具或某种魔力等。保险箱同样也不适合放在治疗室中,也不要放在别人能找到的地方,比如某位自己讨厌的同事的院子里„„
如果完成了,就请你集中自己的注意力,回到这间房子来。“
内在智者技术
这种技术可以帮助遭受创伤的人在内心构建出一个积极、有力量的帮助者,我称之为“内在
智者”,它可以在你感觉不错的时候陪伴你,也可以在你有问题的时候帮助你(Simonton,Simonton&Creighton,1991)。具体的引导词可参考如下话术:
”请把注意力从外部转向你的内部,仔细观察一下自己丰富的内心世界。
现在,请你和你自己的智慧这一部分建立起联系,这听起来似乎有些抽象,但你与自己的内在智者一定有过交道,或许你只是没这么叫过它。
内在的智者只有当你的注意力非常集中的时候,才会察觉到。它能客观的观察和评论此时此刻正在发生的事情,可以说,内在的第三者是一个不会撒谎的裁判,它会告诉你什么是对的、什么是好的、什么是真的。如果暂时想不到,你可以回想一下,是否曾经在做完某件事情之后,就会懊悔的想“天呐,我刚才都做了些什么?”这些都是内在智者发出的声音。
内在智者可以是人,也可以是物,它永远都在你的心理,当你需要的时候,它就会全力帮助你
请让所有的感觉自由地延伸,看一下你的内在智者是什么样子的,你听到了什么,感觉到了什么。请开启你所有的感官,让它自由地出现,然后留住它。
如果有什么不舒服的东西出现,请告诉它,它们不受欢迎,然后把它们送走,你现在只想遇见有用的东西。对于其它的东西,只有在你想跟它们打交道的时候,它们才可以出现(在个别治疗时:如果你想告诉我一些关于你内在智者的事情,那你现在就可以告诉我;如果你想保留自己的经验,也都可以。)
如果你能建立这种关系,你就可以让这位智者为你提供一些建议和帮助,请你想一想,你有哪些重要的问题要问他,或者想请他提供哪些帮助或支持。
请把你的问题或要求提的更加明确清楚一些,请你对每一种回答敞开心怀,不要对它做出太多的评价。
如果你已经得到一些答案,请你对这种友好的帮助表示感谢 。
你也可以设想,经常请这位内在智者来到自己身边;你也可以请求他,经常陪伴他,经常陪伴在你身边。
如果你希望,但到现在还没有和你内在的智者建立联系,就请你常常做这个练习。总有一天,这种联系会建立起来。
现在,请你集中自己的注意力,回到这间房子里来。“
遥控器技术
这种技术是通过在内心构建一个遥控器,从而对危机事件后可能经常闪回的“图像”有着最佳的掌控能力,常和保险箱一起使用,以增加如下话述(参考Lutz Besser):
”你用的电视、新型照相机一定可以对许多图片和照片进行技术处理,比如,画面闪现和消失的方式,焦距的拉长和缩短等。
请你设想一下,现在你的手上拿着一个遥控器,并可以通过它来调整静止的或动态的画面或图像。想一想遥控器的样子,你也可以自己设计一个新的款式。
它是什么样的?是用什么材料做成的?什么颜色?那些按钮是什么颜色的?上面的按钮多还是少?按下按钮时的感觉是什么?是那种软橡胶的还是硬塑料的?遥控器被拿在手上的感觉是什么样的?很轻还是有点重?很合手,还是有什么地方需要在手上做些改进?在想象里,怎么做都可以„„
现在请你再把它拿在手上,感受一下,看看你对它是不是满意,或者你还想做一些调整?如果想调整的话,就再花一点时间。
如果你已经比较满意了,就可以欣赏一下你自己设计的遥控器„„
现在对遥控器的设计已经完成了,但它还应该好用,就是说,你还要在技术性能上再花一点时间„„
为你的遥控器再设置一些你所喜欢和需要的功能,如果你对技术不太在行,我可以提供一些
线索:比如说,有电源呢的开启和关闭,快进和快退,让画面停顿或暂停,使画面更亮或更暗,让对比度更高或更低,变焦效果(拉近或推远),声音调大调小以及静音等功能。 不用着急,悠闲地把你的遥控器设计到你满意为止„„
现在请你找出一段积极的回忆内容(可以是一个小的场景,就像电影里的一个小的片段)„„ 找到这一幕以后,就请你来调适你的遥控器的各种功能。每一次都找出一个特定的功能,留意观察,看看它是否能很好地对画面进行调控。
不要着急,在你练习使用各种画面调节功能时,一定要有足够的耐心(根据当事人的情况不同,可以将引导词发挥的更加具体:“请按下停止键,看看发生了什么?按下开始键,又发生了什么在画面进行的过程中,按下暂停键,发生了什么?现在把焦距调近一点,发生了什么?”等等)。
请你把积极的影片用定格(或暂停键)停止或倒回到最美的一幕再把这一幕或这张图片处理成常规的尺寸,使之能装进一个小巧精美的相框。仔细观察这张画,在把它挂在你家里最漂亮的一个地方,再次仔细观察品味它„„
接下来请继续你的试验,再截取一幕对你来说不太舒服的画面(如果从0-10评分代表主观不适感,0代表没有不适,10代表非常不适,建议:此处画面带来的不适感至少应该为4)。 看到这一幕,还是请你用手上的遥控器对它做一点调整,使得画面不那么流畅清晰,从而也就不那么使你感到难受(比如,快进、降低对比度,使之模糊,静音)。
请把让你不太舒服的那一幕再倒回到开始的地方,取出录像带,把它放进保险箱或其它不太妨碍你,但你又能拿到的地方。(如果是一个保险箱,就锁好箱门,使之不会弄丢,直到什么时候你想和我一起来看它们的时候为止。检查一下你的锁具是否完好,好好考虑你把钥匙藏在那里,或者密码记好了没有。)
请你再次看一下刚才截取的最美的画面,仔细观察一下这张画,直到你能再次清晰地体验到这幅画所带来的积极情绪为止„„
请你把这种良好的情绪保留一会儿,然后,再把注意力集中到这个房间里来„„” 安全岛技术
人在遭遇了危机事件后,情绪上会有剧烈的波动起伏,通过想象安全岛,可以重建内心的安全感,并调节改善情绪。因此,想象的画面并不重要,想象中的体验才是最重要的。安全岛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强化这种体验。具体的引导词可参考如下话述:
“现在,请你在内心世界里找一找,有没有一个安全的地方,可以让你感受到绝对的安全和舒适。他可能存在于你的想象世界里,也可能就在你的附近,无论它在这个世界或者这个宇宙的什么地方„„
你可以给这个地方设置一个界限,这里只属于你一个人,没有你的允许,谁也不能进来。如果你觉得孤单,可以带上友善的、可爱的东西来陪伴你、帮助你、但是,真实的人不能被带到这里来„„
别着急,慢慢考虑,找一找这么个神奇、安全、惬意的地方,直到这个安全岛慢慢在自己的内心清晰、明确起来„„
或许你看见某个画面,或许你感觉到了什么,或许你首先只是在想着这么一个地方。 让它出现,无论出现的是什么,就是它啦„„
如果在你寻找安全岛的过程中,出现了不舒服的画面或者感受,别太大意这些,而是告诉自己,现在你只是想发现好的、愉快的画面——处理不舒服的感受可以等到下次再说。现在,你只是想找一个只有美好的、使你感到舒服的、有利于你恢复心情的地方„„
你可以肯定,肯定有一个地方,你只要需要花一点时间、有一点耐心„„
有时候,要找一个这样的安全岛还有些困难,因为还缺少一些有用的东西。但你要知道,为找到和装备你内心的安全岛,你可以利用你想的到的器具,比如交通工具、日用工具、各种
材料,当然还有魔力、一切有用的东西„„(在个别治疗时,可以说:“当你到达了自己内心的安全到时,就请告诉我。如果你愿意,你可以向我描述这个地方的样子;如果你希望我对此一言不发,也没关系。”)
当事人描述其内心的活动过程中,治疗师应伴随其左右,通过多次提问而使其想象中的画面更加清晰起来:你的眼睛所看见的,让你感到舒服吗?如果是,就留在那里;如果不是,就变换一下,直到你的眼睛真的觉得很舒服为止„„
气温是不是很适宜?如果是,那就这样;如果不是,就调整一下气温,直到你真的觉得很舒服为止„„
你能不能闻到什么气味?舒服吗?如果是,就保留原样;如果不是,就变换一下,知道你真的觉得很舒服为止„„
环顾一下左右,看看这个安全岛是否真的让你感到完全放松、绝对安全、非常惬意。请你用自己的心智检查一下„„
如果有哪里让你不舒服的话,你可以利用各种手段对其作出调整„„看看这里是否还需要添加什么东西,才会让你感觉非常安全和舒适„„
把你的小岛装备好了以后,请你仔细体会,你的身体在这样一个安全的地方,都有哪些感受?你看见了什么?你听见了什么?你闻见了什么?你的皮肤感觉到了什么?你的肌肉有什么感觉?呼吸怎么样?腹部感觉怎么样?
请您尽量仔细地体会现在的感受,这样你就知道,到这个地方的感受是什么样的„„
如果你在这个小岛上感到绝对的安全,就请你用自己的躯体设计一个特殊的姿势或动作。以后,只要你一摆出这个姿势或者一做这个动作,它就能帮你在想象中迅速地回到这个地方来,并且让你感觉到舒服。你可以握拳,或者把手摊开。这个动作可以设计成别人一看就明白的样子,也可以设计成只有你自己才明白的样子。
请你带着这个姿势或者动作,全身心地体会一下,在这个安全岛的感受有多好„„ 撤掉你的这个动作,回到这个房间里来。
如果有愿意搭档的朋友或伙伴,你们可以相互帮助,帮助对方构建自己的安全岛。你也可以请自己的好朋友父母等可靠的人读引导语来帮助你构建自己的安全岛,也可以将这样的引导语用录音机或MP3之类的设备录制下来,然后放给自己听。如果你很认真、明确地完成了自己内在安全岛的构建,就可以在自己情绪状况不好的时候加以使用了。比如,当你很伤心、难过、愤怒、焦躁时,可以让自己进人内在的安全岛,从而重新获得愉悦、平静的心情。“
4.图片——负面情绪打包处理技术
对于那些因经历灾难事件有明显心理痛苦,表现出明显急性应激反应(如强迫性的闪回、反复体验创伤情境、睡眠饮食受到严重影响等)的个体,可以采用图片—负性情绪打包处理技术来处理症状。研究结果表明,该技术能够有针对性地处理急性期容易诱发未来发生PTSD的核心症状闪回、创伤体验等症状,最大程度地降低被干预者未来PTSD的发生率。 具体操作流程如下:
(1)图片—负性情绪联结。各种灾难场景往往以图片的形式出现在被干预者大脑,这些图片会引起很多情绪反应,如恐惧、紧张、悲伤、内疚等。让被干预者想象在”负性情绪处理“时表达的各种创伤场景,以图片的方式进行描述,然后准确体验每个图片背后的情绪,逐个将图片和情绪一一对应联结。
(2)功能分析、图片分离。对大脑中的图片进行功能分析,有些是纯负性的刺激,如分离的残肢、变形的躯体等,保留无益;有些图片是正性的,可以作为成长资源利用的,建议保留;此外,同一幅图片,可能既有负性又有正性的部分,此时要进行细致的功能分析,谨慎地切割分离。在功能分析时,不仅要从专业角度来分析其功能是正性还是负性的,而且更应询问被干预者处理某个画面的意愿。
(3)图片—负性情绪打包。通过功能分析,干预者和被干预者找到统一目标:被干预者反复闯入的刺激性的负性图片,并且这些图片是被干预者想处理的。接下来,要求被干预者把注意力集中在大脑中出现频率最高,最能引起强烈痛苦体验的刺激画面上,让被干预者通过表达或体验与之相关联的负性情绪,从而完成负性情绪与图片的粘合和打包过程。
(4)快速眼动技术。利用快速眼动技术,修通大脑神经通路,阻断创伤记忆与痛苦情感之间的联系。
5)温暖画面与正性理念的植入。利用自身资源,让被干预者找到一个替代性的温暖画面,该画面可以带给他力量。然后,干预者对其进行正性理念的引导、植入,使其对创伤体验的认识更加积极。之后,干预者对被干预者进行评估,如询问其感受,观察面部表情变化等指标,以达到预期效果,结束此次干预。
(6)注意事项。干预过程中,根据被干预者需要,干预者要随时进行放松与评估。此外,若将整个干预过程进行细化的记录和档案保存,可提高干预者的实践水平、积累经验,也有利于提高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的科学性。
5、催眠术
催眠无论是在急性应激状态还是PTSD的治疗中,都占据着重要的地位。通过催眠,可以让求助者快速的放松心身,处理创伤性事件,在催眠状态下结合认知行为矫正、合理信念植入、情绪宣泄、自我重建等,能快速的战胜恐惧、闪回等症状的困扰,有效克服回避、人际障碍的现象。
第二章
危机与灾后的应激反应及以及应激相关障碍
一、心理危机发展的过程和结果
1.心理危机发展的过程
心理危机的发展过程,一般分4个阶段:
(1)冲击期。这个心理反应发生在危机事件爆发当时或不久之后,人们感到震惊、恐慌、不知所措;
(2)防御期。主要表现为人们想恢复心理上的平衡,控制焦虑和情绪紊乱,恢复受到伤害的认知功能,但不知如何做,会出现对不平衡心理的否认或对其加以合理化等反应;
(3)解决期。人们积极采取各种方法接受现实,寻求各种资源努力想方设法解决问题,使焦虑减轻、自信增加、社会功能恢复;
(4)成长期。因为人们经历了危机而在心理上变得更加成熟,并获得了应对危机的技巧,但仍会有人消极地应对而出现种种心理不健康的行为;
2.心理危机的结果
心理危机是一种正常的生活经历,并非疾病或病理过程,每个人在人生不同阶段都会经历这种危机,由于处理危机的方法不同,结果也就不同:
第一种是顺利度过危机,学会处理危机的方法和策略,提高了心理健康水平;
第二种是留下心理创伤,影响今后的社会适应;
第三种是出现自伤行为,承受不住强烈的刺激而出现一过性的自伤行为;
第四种是严重心理障碍,未能度过危机而出现严重的心理障碍;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危机反应无论在程度上还是在时间上,都不会给生活带来永久性或者极端的影响,他们需要的只是时间,加上亲友之间的体谅和支持,就能够逐步恢复对现状和生活的信心。
如果心理危机过强,持续时间过长,就会降低人体的免疫力,出现非常时期的非理性行为。对个人而言,轻则危害身体健康,增加患病的可能,重则会出现攻击性行为和精神损害,其
结果是不仅增加了有效防御和控制灾难的困难,还在无形之中给自己和别人制造了新的恐慌。对社会而言,则会引发更大范围的秩序紊乱,冲击和妨碍正常的社会生活,如出现犯罪增加等问题。
二、心理应激相关障碍的分类、定义及症状表现
心理应激反应不等于心理应激障碍,只有应激反应超出了一定强度或者持续时间超过一定程度,并对个体的社会功能和人际交往产生影响时,才构成心理应激障碍。
1.急性应激障碍
急性应激障碍的特点是“急”,是指遭遇应激性事件后的一过性状况,一般在应激事件刺激后数分钟至数小时内出现,并且在几天内消失,快的几小时可以恢复,出现与否取决于打击严重程度、个体的易感性和应对方式。典型临床表现包括意识改变,行为改变,情绪改变。
2.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
创伤后应激障碍是对异乎寻常的威胁性、灾难性事件的延迟和持久的反应,一般在1-6个月内出现,少数在6个月以后出现,为延迟性PTSD,发生要晚,持续要长,往往持续1个月以上,甚至长达数年。普通人群50%一生至少经历或者目击1次创伤性事件,PTSD患病率大约7-12%,其中女性多于男性。PTSD的危险因素包括:精神病史、童年心理创伤(如问题家庭、父母离异)、性格内向、神经质倾向、有其他创伤性事件同时发生、家境不好、身体健康欠佳等。
主要临床表现:
侵入性的回忆和反复出现的噩梦,反复体验创伤性事件(闪回);
回避与创伤有关的刺激(少数学生不意愿上学),情感麻木并且兴趣下降,除了行为回避的同时,也会出现情感回避状态,这也称为“心理麻木”或“情感麻痹”;
持续性的焦虑和警觉水平增高,如难以入睡、警觉性过高、容易受惊吓、无法专心做事等。大多数PTSD患者一年内可以恢复,少数则持续数年不遇而造成持久的精神负担,有的还可能造成终身精神残疾,再也无法正常生活。
3.适应障碍
适应障碍引起适应障碍的应激事件可以非常强烈,可以是个体长期处在困境中,事件导致一个人的生活的改变,需要进行调整,如果不能适应就导致结果,主要与性格有关。发生比较缓慢,常常在事件后1-3个月发生,临床表现不强烈。成人为情绪异常,如紧张担心,行为改变,如效率下降。儿童为行为异常明显,不能注意,做小动作,上网成瘾,打架厌学。
三、急性应激障碍诊断标准(CCMD-3)
1.症状标准:以异乎寻常的和严重的精神刺激为原因,至少有下列1项:
①有强烈恐惧体验的精神运动性兴奋,行为有一定盲目性;
②有情感迟钝的精神运动性抑制(如反应性木僵),或轻度意识模糊;
2.严重标准:社会功能严重受损;
3.病程标准:受刺激后数分钟至数小时发生,病程短暂,一般持续数小时至1周,一般在1个月内缓解;
4.排除标准:排除癔症、器质性精神障碍、非成瘾物质所致精神障碍及抑郁症;
5.鉴别注意事项:
1)如果表现亚临床水平的焦虑抑郁或其他非特异性症状,可考虑适应障碍;
2)如果症状是既有另外一种精神症状恶化,则不诊断急性应激障碍;
3)如果出现以妄想和严重情绪障碍为主症状,应考虑诊断为急性应激性精神病(急性反应性精神病)。
四、创伤后应激障碍的诊断标准(CCMD-3)
1.症状标准:
①遭受对每个人来说都是异乎寻常的创伤性事件或者处境(如天灾人祸);
②反复重现创伤性体验(病理性重现),并且至少有下列1项;
a.不由自主地回想受打击的经历;
b.反复出现有创伤性内容的噩梦;
c.反复发生错觉、幻觉;
d.反复发生触景生情的精神痛苦,如目睹死者遗物、旧地重游或在周年日等情况下会感到异常痛苦和产生明显的生理反应,如心悸、出汗、面色苍白等;
③持续的警觉性增高,并且至少有下列1项;
a.入睡困难或睡眠不深;
b.易激惹;
c.集中注意力困难;
d.过分担惊受怕;
④与刺激相似或有关情景的回避,并且至少有下列2项;
a.极力回避回忆有关创伤性经历的人与事;
b.避免参加能够引起痛苦回忆的活动,或避免到会引起痛苦回忆的地方;
c.不意与人交往,对亲人变得淡漠;
d.兴趣爱好范围变窄,但对与创伤性经历无关的某些活动仍有兴趣;
e.选择性遗忘;
f.对未来失去希望和信心;
2.严重标准:社会功能受损;
3.病程标准:精神障碍延迟发生(遭受打击后数日或数月出现,罕见半年以后发生),符合症状标准至少已经3个月;
4.排除标准:排除情感障碍,其他应激障碍,神经症,躯体形式障碍灯;
5.PTSD分类:《CCMD-3》和《ICD-10》都未再分亚型。《DSM-IV》将PTSD分为三种类型:急性型,病程短于3个月;慢性型,3个月或更长;迟发型,创伤性事件发生6个月以后才出现症状;
6.有待鉴别的问题:
其他应激相关障碍
其他精神障碍
考虑PTSD诊断时不能忽视器质性的问题
第三章
心理危机干预的团体心理辅导
一、团体心理辅导的概念
团体心理辅导(CISD)是在团体的心理环境下为成员提供心理帮助与指导的一种心理辅导形式,即是以团体为对象,运用适当的辅导策略或方法,通过团体成员的互动,促使个体在人际交往中认识自我,探讨自我,接纳自我,调整和改善与他人的关系,学习新的态度与行为方式,增加进适应能力,以预防或解决问题,并激发个体潜能的干预过程。
CISD的目标是:公开讨论内心感受,支持与安慰,资源动员,帮助当事人在心理上消化创伤体验。通常在伤害事件发生后24-48小时内实施;
CISD的干预者需要受到训练的专业人员实施,如心理卫生工作者,心理咨询师; CISD的时限:根据参加人员的数量,整个过程大约需要2-3小时;
CISD的参与人数:8-12人为宜;
二、心理危机干预团体心理辅导的注意事项
对于那些处于抑郁状况的人或者以消极方式看待晤谈的人,可能会给其他参加者增加负面
影响;
建议晤谈与特定的文化性相一致,有时文化仪式可以替代晤谈(如哀悼仪式);
对于急性悲伤的人,并不适宜参加CISD,因为时机不好,晤谈可能会干扰其认知过程,引发精神错乱。如果参加晤谈,受到高度创伤者可能为同一晤谈整的其他人带来灾难性的创伤;
WHO不支持只在受害者中单次实施;
受害者晤谈结束以后,训练危机干预团队要组织成员急性团队晤谈,以缓解干预人员的压力;
不要强迫被干预者叙述灾难细节;
三、专业技术与操作
1.第一期——介绍期
实施者进行自我介绍,介绍CISD的规则,仔细解释保密原则;
2.第二期——事实期
请参加描述危机事件发生时或者发生后他们自己及事件本身的一些实际情况,询问参加者在这些事件过程中的所在、所闻、所见、所嗅和所为,每个参加者都要发言,最后参加者会感到整个事件由此真相大白;
3.第三期——感受期
询问有关危机事件发生时或发生后的感觉;
4.第四期——症状描述期
请参加者描述自己的应激反应综合症状,询问危机事件发生时或发生后参加者有何不寻常的体验,目前有何不寻常的体验,事件发生后生活有何改变,前参加者讨论其体验对家庭,工作和生活造成的什么影响和改变;
5.第五期——辅导期
介绍正常的反应,介绍正常的应激反应表现,提供准确的信息,讲解事件、应激反应模式,应激反应的常态化,动员自身和团队资源相互支持,强调适应能力,讨论积极的适应与应对方式,提供有关进一步服务的信息,提醒可能的并存在的问题,根据各自情况给出减轻应激的策略,自我识别症状;
6.第六期——恢复期
澄清;总结晤谈过程;回答问题;提供保障;讨论行动计划;重申共同反应;强调小组成员的相互支持;可利用的资源;心理危机干预者总结。整个过程需要2-3小时。
严重事件后数星期或者数月进行随访。
第四章
心理危机干预的具体操作
一、对丧亲者的心理危机干预
1.哀伤反应的三个阶段及干预的基本原则
第一阶段:震惊与逃避期(数小时至数周,甚至数月);建立支持关系,倾听与陪伴,强化社会支持系统,提升安全感,指导照顾日常生活,满足其生理需要。
第二阶段:面对与瓦解期(数月至两年);帮助丧亲者认识,接受,适应丧亲事实;引导其识别,体验和表达不同层次的负面情绪,预防产生适应不良行为及创伤后应激障碍。
第三阶段:接纳与重建期(数月、数年,甚至一生);鼓励丧亲者重新适应逝者不存在的新环境,探索积极应对策略,与外界建立联系,重建生活目标和希望,必要时寻求社会支持。
2.复杂性哀伤的表现
(1)过度否认
(2)持续、长期的哀伤
(3)延迟、压抑、夸大的哀伤
(4)伪装的哀伤
3.主要的干预技术
(1)建立支持性关系
干预者需要了解事件情况,性质,程度,刺激强度等。冷静观察丧亲者目前状况,周围环境,反感程度,然后采取非侵入性的,温暖真诚的态度进行接触。初步接触以满足其生理需要入手,一杯热水,一张纸巾。干预者声音、语气与丧亲者吻合,少说话,多倾听,通过行为语言表达理解和共情。遵循保密原则,避免二次创伤,减少无关人员,提高安全感。如果拒绝求助,需要尊重决定,提供联系方式;
(2)评估丧亲者的心理状况;以开放性提问进行评估
(3)引导丧亲者接受丧亲实事;
帮助丧亲者认识,面对,接受丧亲事实,是成功干预的第一步。开始,丧亲者往往存在否认倾向,为了接受丧亲事实,需要与丧亲者围绕死者去世事件,开放式讨论死者在什么情况下离世,具体情况如何,是否瞻仰遗容,打算如何处理死者遗物,如何安排葬礼,是否已经拜访死者墓地,这些有助于丧亲者接受亲人离世事实。避免说去了天堂,远走了等缺乏现实性词语,而是直接说死亡,去世等词语,有助于增强丧亲者丧亲的现实感。
(4)对丧亲者实施哀伤的心理教育;
面对亲人突然离世,没有任何心理准备,往往出现强烈情绪反应,正常生活模式完全打乱,丧亲者对这些认识不足,看到干预者参与,产生自己要疯狂的或者耻辱感。帮助丧亲者了解什么是正常的哀伤行为,接受自己目前看似异常的正常反应。如果丧亲者在事件后,不沟通,不表达的行为模式,丧亲以后,表面看似平静,但是会把痛苦深深隐藏起来,陷入冲突与逃避的模式,导致身心疲惫,精神崩溃。对那些反复说“我没事”的丧亲者,要重点进行心理辅导,告诉他们丧亲是每一个人都会经历的特别体验,人在悲伤时的痛哭都是自然情感反应,不是脆弱无能的表现,但是内心很痛苦压抑,反倒容易影响自己以后的健康,这些是已故亲人不意愿看到的,只有自己发下防御,认真体验并且正确表达哀伤过程中的感受,才能有助于个体成长;
(5)鼓励丧亲者用言语表达内心感受及对死者的回忆;
如果丧亲者能够清晰具体表达不同层次的情绪感受,有助于顺利渡过哀伤期。丧亲者感到内疚、自责、悔恨、羞愧等情绪,反映自己的哀伤,渴望与其重建关系。干预者需要理解逝者在丧亲者心中那独一无二的,无可替代的重要性,鼓励丧亲者停留在感受层次,进行探索与分担。如果丧亲者还没有奇怪层次的适度表达,不要直接上升到理性层次,不要先告诉对方“你要坚强”,“我诸多你的感受”的表达,这样会给丧亲者压力,阻碍他的感受表达,脆弱表达。需要给丧亲者创造奇怪层次的适度宣泄,一起聊天,表达,痛哭,沉默,回忆;
(6)向死者仪式性的告别
鼓励丧亲者去寻找纪念亲人的标志,仪式性的告别,共同探讨遗物的问题,只要不影响正常的生活就可以保留。向死者写信,烧去,放飞,埋葬,网墓等;
(7)完善社会支持系统
社会支持是个体在应激过程中从社会各方面能够得到的精神和物质的支持。是丧亲者从灾难中恢复的最重要,最有效的方面。
①提供具体的帮助与支持。陪伴,握手,接触,使他不孤独。料理后事,处理遗物,照顾孩子,提醒饮食,也是支持方式;
②构建社会支持网络图。按照亲近程度由近及远,分别写出名字,注明帮助能力,尽可能具体化,是情感支持,信息支持,金钱支持,权利支持等。
③强调社会支持的相互性。当丧亲者的控制力恢复后,恐惧,焦虑就下降。向丧亲者强调社
会支持的相互的,不能只收获,不播种,可以在适当时候为他人提供帮助,增加自我肯定感;
(8)提供积极的应对方式;
①丧亲者感到无路可走,原来应对方式不足。因此,心理危机干预需要使他们重新获得丧亲签的平衡状态,重新获得应对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②回忆既往积极的应对方式。把自我的主观能动性发挥起来,给予肯定强化;
③建立适应性行为。充分睡眠,营养支持,作息规律,他人共处,告诉苦闷,沟通联系,计划未来,适当锻炼,自我安慰,日记音乐;
④问题处理。考虑目前需要做的事情,轻重缓急,安排时间。权衡利弊,分析影响,预见困难;
⑤放松技术。呼吸放松技术,想象放松技术,肌肉放松技术;
⑥识别消极应对方式。有回避他人,回避活动,过度自责,暴力发泄,暴饮暴食,借酒消愁,滥用药物,放任自流,不吃不喝,整天睡觉。
(9)重建有益的思维方式;
①纠正过度自责任。帮助丧亲者分析对自己的要求是否恰当,是否现实,从另外角度看灾难,不可抗拒;
②正视改变,适应生活。自己不是孤独的,不是一无所有的,不是毫无希望的。重新开始新生活;
③展望未来,注入希望。痛苦终将减轻,未来更有意义,生活仍然有积极,幸福一面,总结,肯定,强化,鼓励。
(10)评估转介医疗需要;
复杂性哀伤情绪严重,持续超过4-6周,影响日常生活功能,就需要精神科治疗;
(11)注意事项
①丧亲者的情况千差万别,需要灵活应用;
②协助他们适应亲人离世现实,处理现实问题,不是引出创伤痛苦细节,不能评价性倾听; ③哀伤的内涵,时间,受到家庭,文化,宗教,仪式的影响,需要了解风俗习惯;
④干预者心理需要平和,不能强迫。如果干预太迫切,会遇到阻抗,本着“不指导,不随从,只陪伴”的基本原则,陪伴就是支持和给予;
⑤对强烈愤怒,冲动行为丧亲者,需要建立沟通,适当情感表达,向外进行转移;
⑥尽可能避免向丧亲者提出具体建议,是帮助丧亲者识别积极资源,自己决定应对丧亲后生活;
⑦避免评判丧亲者,不要说“你不应该那么想”„„
二.对儿童和青少年的心理危机干预
1.灾后儿童和青少年容易出现的三类心理问题
生理性(或称生物性)心理问题
情绪性心理问题
精神性心理问题
2.灾后儿童和青少年心理障碍的三种类型
认知障碍
情绪或情感障碍
意志与行为障碍
3.具体操作方法
协助宣泄负面情绪
运用绘画、音乐等媒介,辅助儿童和青少年更自然地表达出痛苦与恐惧
开展生命意义的教育
重塑灾后生存意义、
4.预防问题
防反复性“灾难重现”
防既往创伤经历被诱发
防抑郁绝望情绪大量积累
三、对伤残人员的心理危机干预
1.伤残人员的心理历程
休克期
否定期
抑郁期
依赖期
适应期
2.伤残人员常见的心理反应
自卑感
孤独感
焦虑感
好胜心
3.干预技术
稳定化技术——是创伤后早期常用的治疗技术,同样适用于伤残事件发身后早期阶段的治疗。该技术包括三项内容:将负性情绪、负性画面隔开,如屏幕技术、保险箱技术等;创造好的客体、建立积极的内部形象,如内在帮助者、安全岛等;自我抚慰,如放松练习、抚育内在儿童等。
认知疗法——治疗关键就是帮助伤残者挑战关于事件的不合理信念,形成更合理、更健康的观念和看法。
行为疗法——该疗法认为被干预者的不良行为模式是由于该行为不断受到强化而形成的。通过撤销强化物,可以消除这种行为;对恰当的行为给予正性强化则可以建立新的行为模式。此疗法可用于伤残人员的过度依赖、被动之类的失当行为模式。
叙事疗法——强调展现心灵中积极的、正性的一面,将人与问题分开,人在问题之外像一个旁观者一样看问题,寻找到既往被忽视的解决问题的好方法,从而改写“问题”的故事;可以采用告别信、宣言、证书等积极方式帮助个体迈向新生活。
冥想——在危机干预中运用灵活,在恰当的时间创造性地使用冥想技术。
团体治疗——在与团体成员交流中,学习其他成员面临困境、克服困难的方法,获得支持和理解。团体的同质性和稳定性可以让被干预者感到安全。
放松训练——放松训练可达到使被干预者心理放松,缓解紧张焦虑情绪的目的。
音乐疗法——倾听音乐可以帮助伤残人员表达情感,排解现实的压力,也可转移其注意力,创造新的、美好的自我感觉,改善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
绘画治疗和沙盘治疗——伤残人员可通过这种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感受和内心,这种表达本身就有治疗作用,同事,有利于干预者了解个体,再以此种方式帮助个体寻求改变。对于伤残的儿童来说,此种方式更有利于干预者与其沟通。
精神分析疗法——一般领悟力强、与现实联结较好的个体适合此种疗法。此种方法疗程较长,需要干预者分清个体的问题是由单纯伤残事件造成还是由于人格结构问题导致的,若为前者,可以选择其他疗程短、见效快的治疗方法。
四、对一线救援人员的心理危机干预
1.一线救援人员心理危机干预的目的:
快速恢复工作效能
预防未来PTSD的发生
2.指导原则
快速
简捷
有效
3.具体操作
1)构建危机事件心理动力模型
2)技术破冰
3)负性情绪处理
4)压力与情绪管理
5)图片——负性情绪打包处理
6)干预后的效果跟踪随访
五、心理危机干预中的心理行为训练
1.心理行为训练:
心理行为训练是以心理素质模型为基础,应用行为心理学、认知 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和咨询心理学等学科的基本原理,借助行为训练 作为媒介手段,有针对性地进行训练和培养的一个系统工程,从而提高个体的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水平,促进社会适应和个人发展。
2.基本原理:
体验激发情感
行为改变认知
习惯积淀品质
3.具体操作干预流程
1)收集心理行为训练的相关信息
2)确定心理行为训练的干扰对象
3)制定心理行为训练的干预方案
4)实施心理行为训练干预发案
5)对心理行为训练干预进行总结评估
六、心理危机干预者的自助
灾难发生后,干预者可能会在心理和情绪、认知、行为、躯体等方面出现问题,因此干预者也需要自助。
具体操作:
做好物资、心理方面的准备工作
工作模式有:
以小组的形式进行工作
定期督导
巩固和完善自身的社会支持系统
情绪宣泄
面对与表达情绪,不要隐藏感觉
小组内进行CISD
其他形式,如写日记、写文章、唱歌、绘画等
放松与休闲活动
放松活动,如跑步、游泳等能够让自己放松下来的活动;
放松训练,如呼吸放松、肌肉放松、想象放松等;
饮食有规律、注意睡眠与休息
饮食有规律,可采用少量多餐的方式
注意睡眠,可少了、短期使用药物帮助睡眠
注意休息,以12个小时为最长时限,不要总和受害者或幸存者在一起,避免不必要的心理伤害,若需要,工作后可独处一些时间,但不完全退出社交活动
灾难发生一段时间后的心理调整:
情绪起伏:这种情况是正常的,会随时间推移恢复平静,不要为此感到紧张不安
生活节奏:回到正常工作和生活时,可能会发现难以适应正常的节奏,可以试着接受较为缓慢的节奏
对在灾难的讨论:想与不想都是正常的,无需为此感到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