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个人对辛亥革命的认识
------纪辛亥革命100周年
文/阳关晨雪 100年过去了,这场轰轰烈烈的革命从未被遗忘过。不管从哪方面看,辛亥革命的历史地位都是值得肯定的。
认为向前看,辛亥革命是一系列20世纪中国革命的开端,而回头看,辛亥革命以前的清前中期曾经有过引人瞩目的成功统治。
纵观世界范围内的革命,大致可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持久革命”,一种是“突发革命”。1789年法国革命、1917年俄国革命,以及1911年辛亥革命,都属于突发革命。辛亥革命发生那一年的春夏之季,就存在这样一个点上,也就是黄花岗起义与武昌起义之间,存在一种心理与意识形态的微妙变化,主要就是满汉关系突然变得紧张起来,排满一时成为舆论的主流。立宪的本来目的之一,就是要缓和满汉矛盾,立宪派希望利用立宪运动废除满清专制,建立汉族多数的统治政府。但这一缓和满汉矛盾的努力却由于载沣建立的皇族内阁而延滞不前。载沣导致革命有了一个很明确的敌人——皇族,而有一个明确的敌人,正是任何一场革命取得成功的首要条件。虽然满汉矛盾由于新政在此问题上的倒退成为辛亥革命爆发的转折点,但是满汉问题的实质却不是一个种族问题、民族问题,而根本上是一个特权问题、政治问题。正是这个问题没有得到解决,所以20世纪中国才会继续发生一系列的革命。 1911年发生的革命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满汉的民族问题,当时国家政权掌握在一小数满清贵族手中,清政府对中国的统治始终面临一个少数民族政权统治一个比它自身的人口大的多的汉族社会的问题,满清入关时主要是凭借八旗军的军力与对反抗势力的残酷镇压,之后大量起用汉族降臣,而按照中国政治历来的统治模式,负责对县以下政权统治末梢的还是以汉族为主的士绅阶层。随着后来八旗军与绿营的腐化堕落,在天平天国运动后,实际上地方上的军事权力已经掌握在曾国藩、李鸿章这些汉族官僚手中,地方汉族官僚的支持成为清政府维系统治的必要条件。而在1908年慈禧太后去世后,以载沣为首的满清皇族实际上面临着统治权威的弱化问题,在此背景下,他们一方面推进立宪,一方面加强自身在政权中的力量,排挤汉族官僚,一直到1911年的皇族内阁,汉族官僚对满清政权彻底丧失了信心,而10月出现的武昌起义正好为其提供了推倒满清贵族,执掌最高的统治权力的机会,作为当时中国的社会的最有权势的力量,他们对清政府和革命力量的态度实际上左右着革命的成败,袁世凯之所以在后来按兵不动,和南方政权联手也是他看清了问题的实质,他可以剿灭武昌革命政权,但绝不能与其他汉族的立宪派官僚士绅为敌。其次是辛亥革命的影响,我认为辛亥革命一举结束了家天下的政权统治模式,以后再不可以由一个家族把持政权的模式丧
失了合法性,以后一直到1949年,中国民国的政权始终是中央与地方军政寡头共享政权,同时辛亥革命开始了全面学习西方的序幕,此后中国的精英阶层彻底抛弃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局限,开始了全面引进西方文化与制度的实践。再次辛亥革命的局限问题,革命的结果是原来掌握政权的边缘化、少数的满清贵族被主流汉族军政要员取代,主要是一种政权更迭,虽然建立的政治体制和原来不一样,但其背后的政治理念与文化是相同的,都是有明显的个人专职色彩,革命影响主要发生在社会上层,而对社会下层特别是农村的治理模式没有触动,这样使得以后中华民国的民主政权徒有虚名,学习西方建立的民主制度实际了带有了太多的中国特色,而民国的政治强人包括袁世凯与蒋介石都缺乏慈禧太后那样的节制地方的权威,导致地方上出现中国历史以往藩镇割据的局面,中国始终没能建立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权,政治局面一直相当混乱,统治者大多忙于掌权夺利,而无暇发展社会经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在这样无休止的战乱的背景下实际上一再被延迟与搁置。一直到1978年中国政府才真正开始心无旁骛的把工作重心放在经济建设上。
浅谈个人对辛亥革命的认识
------纪辛亥革命100周年
文/阳关晨雪 100年过去了,这场轰轰烈烈的革命从未被遗忘过。不管从哪方面看,辛亥革命的历史地位都是值得肯定的。
认为向前看,辛亥革命是一系列20世纪中国革命的开端,而回头看,辛亥革命以前的清前中期曾经有过引人瞩目的成功统治。
纵观世界范围内的革命,大致可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持久革命”,一种是“突发革命”。1789年法国革命、1917年俄国革命,以及1911年辛亥革命,都属于突发革命。辛亥革命发生那一年的春夏之季,就存在这样一个点上,也就是黄花岗起义与武昌起义之间,存在一种心理与意识形态的微妙变化,主要就是满汉关系突然变得紧张起来,排满一时成为舆论的主流。立宪的本来目的之一,就是要缓和满汉矛盾,立宪派希望利用立宪运动废除满清专制,建立汉族多数的统治政府。但这一缓和满汉矛盾的努力却由于载沣建立的皇族内阁而延滞不前。载沣导致革命有了一个很明确的敌人——皇族,而有一个明确的敌人,正是任何一场革命取得成功的首要条件。虽然满汉矛盾由于新政在此问题上的倒退成为辛亥革命爆发的转折点,但是满汉问题的实质却不是一个种族问题、民族问题,而根本上是一个特权问题、政治问题。正是这个问题没有得到解决,所以20世纪中国才会继续发生一系列的革命。 1911年发生的革命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满汉的民族问题,当时国家政权掌握在一小数满清贵族手中,清政府对中国的统治始终面临一个少数民族政权统治一个比它自身的人口大的多的汉族社会的问题,满清入关时主要是凭借八旗军的军力与对反抗势力的残酷镇压,之后大量起用汉族降臣,而按照中国政治历来的统治模式,负责对县以下政权统治末梢的还是以汉族为主的士绅阶层。随着后来八旗军与绿营的腐化堕落,在天平天国运动后,实际上地方上的军事权力已经掌握在曾国藩、李鸿章这些汉族官僚手中,地方汉族官僚的支持成为清政府维系统治的必要条件。而在1908年慈禧太后去世后,以载沣为首的满清皇族实际上面临着统治权威的弱化问题,在此背景下,他们一方面推进立宪,一方面加强自身在政权中的力量,排挤汉族官僚,一直到1911年的皇族内阁,汉族官僚对满清政权彻底丧失了信心,而10月出现的武昌起义正好为其提供了推倒满清贵族,执掌最高的统治权力的机会,作为当时中国的社会的最有权势的力量,他们对清政府和革命力量的态度实际上左右着革命的成败,袁世凯之所以在后来按兵不动,和南方政权联手也是他看清了问题的实质,他可以剿灭武昌革命政权,但绝不能与其他汉族的立宪派官僚士绅为敌。其次是辛亥革命的影响,我认为辛亥革命一举结束了家天下的政权统治模式,以后再不可以由一个家族把持政权的模式丧
失了合法性,以后一直到1949年,中国民国的政权始终是中央与地方军政寡头共享政权,同时辛亥革命开始了全面学习西方的序幕,此后中国的精英阶层彻底抛弃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局限,开始了全面引进西方文化与制度的实践。再次辛亥革命的局限问题,革命的结果是原来掌握政权的边缘化、少数的满清贵族被主流汉族军政要员取代,主要是一种政权更迭,虽然建立的政治体制和原来不一样,但其背后的政治理念与文化是相同的,都是有明显的个人专职色彩,革命影响主要发生在社会上层,而对社会下层特别是农村的治理模式没有触动,这样使得以后中华民国的民主政权徒有虚名,学习西方建立的民主制度实际了带有了太多的中国特色,而民国的政治强人包括袁世凯与蒋介石都缺乏慈禧太后那样的节制地方的权威,导致地方上出现中国历史以往藩镇割据的局面,中国始终没能建立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权,政治局面一直相当混乱,统治者大多忙于掌权夺利,而无暇发展社会经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在这样无休止的战乱的背景下实际上一再被延迟与搁置。一直到1978年中国政府才真正开始心无旁骛的把工作重心放在经济建设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