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经学的发展

汉代经学的发展

——今古文经之争

【摘要】汉武帝把儒学奉为正统学说,这一学说的儒家典籍被定为“经”。围绕着“经”的研究所形成的学问,称为经学。而西东两汉,在古今经文的认识上,各派学者有不一样的见解,而这一文学争辩便是史上著名的“今古文经之争”,在这场文化争辩中,中国的儒家文化也随之有所影响。

【关键词】古今文经 特点 历史意义

(一) 今古文之争从争执中走向相互融合

今文经是指用当时通行的字体(隶书) 记录的儒家经典, 古文经是用先秦六国时流行的字体写成的儒家经典。西汉今文学派在学术上占优势, 汉武帝时所立的博士都属今文派, 西汉中期以后, 今文经学逐渐衰微。一直处于私学地位的古文经学, 随着今文经立为博士以及《孔壁古文》的出现, 向今文经学提出挑战, 两派的分立日渐加深。西汉末期, 王莽利用刘歆提倡的古文经《周礼》作为改制的依据, 提高了古文经学的地位。东汉时期, 由于古文经学派兼采今文经说, 今古文经学之争也就结束了。今古文经学不只是经籍字体书写上存在不同, 而且在文字内容、篇章多寡以及学风等方面也有不同。它们之间的论争, 实际经历了一个彼此对立、消长和融合的过程。

今文经学简单而言就是微言大义地阐发说明孔子的思想,继承和发扬儒家学说。今文经学以《春秋》为孔子为万世立法的“元经”,其主流就是“春秋公羊学”。 公羊学即为《春秋公羊传》里所阐发的

微言大义,主要包括大一统、大居正、大复仇、通三统、统三世、更化改制、兴礼诛贼等。

今文经学的特点, 首先, 在学风上, 今文经学表现为烦琐说经和狭隘的门户之见; 其次, 在学术与政治倾向上, 今文经学主张大一统, 主张独尊儒术, 带有文化专制的色彩; 此外, 今文经学还以谶纬迷信附会经旨, 以及神化孔子, 神化皇权, 迎合统治者的政治诉求, 因而得到官方的支持, 拥有官方的地位。

但同时也应看到, 今文经学的大一统思想适应了历史发展趋势, 自有它的合理性。它的天人感应学说在当时背景下, 仍不失为一种正言曲说的言说方式, 刘向、谷永、蔡邕等人的奏疏, 都曾借以批评时政。

在今古文的论争中, 今文经学也做出了一定的让步。比如, 东汉章帝时, 他让高才生授《古文尚书》、《毛诗》、《谷梁》、《左氏春秋》, 皆擢高第和封爵, 给事廷署。古文经学者, 虽不能立于学官, 但政府承认了他们在政治和学术上的合法地位。同时古经文家为了求得政治上的发言权, 也往往援附于今文经学。因而东汉时期今古文学派之间互相融会, 成为经学发展的一大趋势。

在汉代今古文的斗争中, 古文经学以其较强的理性精神战胜了多诬妄之说的今文经学, 但它同时也吸收了今文经学的不少糟粕。而无论是今文学派, 还是古文学派, 毕竟也还都是儒学, 一样地注重外在政治事功, 较少关注思想的自由和个性的解放。在西汉后期逐渐兴起的玄学思想, 正继起而救当时儒学之偏弊。

古文经学与今文经学在方法上有“笃守师法”与“通训诂,举大

义”的不同。今文经的大师,对文字的训诂和内容的解释,常有个人的见解,与另一传经者不同,便形成有“师法”,弟子按师法讲经,称为“守家法”,故经之传授皆可考。古文家则特重训诂,而经的内容,由学者细心体会,故经之传授不可考。而汉代有名的作家也主要是坚持古文家的立场, 或者较多地同情古文学派的人物, 比如扬雄、班彪、班固、张衡、马融等。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 作为博学通儒的学者, 他们往往没有严格的古、今文学派的界限。

(二) 作为一种与时变化的学术, 经学与自古传承而来的儒家思想既有联系, 又有区别。

经学主要着眼于儒家经典的阐释, 不同的经学派别对儒家经典的解释各有不同, 但是包蕴在儒家经典中的儒家思想, 作为一个客观存在, 本身不会因为阐释者的不同而不同。这是儒家思想能够一脉相承的根本原因。两汉儒学与先秦儒学已有很大的不同, 但这并不意味着先秦儒家的一些基本精神在两汉荡然无存。

汉代儒学经历了初兴、昌明、隆盛和衰变四个时期。东汉后期是汉代儒学的衰变时期。这一时期学术思想的一个重要特点是, 官方经学衰弊, 先秦儒家所固有的基本精神却得到了极大的张扬, 批判意识进一步深化。这一点, 无论是在党锢风潮中, 还是在社会批判思潮中都有体现。王符、荀悦、崔 、仲长统等人的思想不尽同于儒家, 但他们将社会祸乱的根源归之于统治者的昏暗不明, 将治理乱世的希望寄托于明君贤臣, 以及希望统治者尊贤使能, 信忠纳谏, 以达到天下太平。这些观念并未逾出儒家思想的框架。这说明这股社会批判思潮有着深刻的

儒家思想的背景, 它的兴起固然与当时人们对经学的信仰危机有关, 但这并不意味着儒家基本精神的坠失, 而是恰恰相反。可以这样说, 以王符、荀悦、仲长统、崔 为代表所兴起的社会批判思潮, 和党锢诸贤对宦官的斗争, 桴鼓相应, 风云激荡, 他们一个以思想为武器, 一个以政治为武器, 以他们的智慧、胆识, 乃至生命, 在中国儒学史上奏出了最强音。

今古文经学在很多方面存在差别,但是它们都对中国哲学思想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正如周予同先生所指出的:“因经今文学的产生而后中国的社会哲学、政治哲学以明,因经古文学的产生而后中国的文字学、考古学以立,因宋学的产生而后中国的形而上学、伦理学以成

汉代经学的发展

——今古文经之争

【摘要】汉武帝把儒学奉为正统学说,这一学说的儒家典籍被定为“经”。围绕着“经”的研究所形成的学问,称为经学。而西东两汉,在古今经文的认识上,各派学者有不一样的见解,而这一文学争辩便是史上著名的“今古文经之争”,在这场文化争辩中,中国的儒家文化也随之有所影响。

【关键词】古今文经 特点 历史意义

(一) 今古文之争从争执中走向相互融合

今文经是指用当时通行的字体(隶书) 记录的儒家经典, 古文经是用先秦六国时流行的字体写成的儒家经典。西汉今文学派在学术上占优势, 汉武帝时所立的博士都属今文派, 西汉中期以后, 今文经学逐渐衰微。一直处于私学地位的古文经学, 随着今文经立为博士以及《孔壁古文》的出现, 向今文经学提出挑战, 两派的分立日渐加深。西汉末期, 王莽利用刘歆提倡的古文经《周礼》作为改制的依据, 提高了古文经学的地位。东汉时期, 由于古文经学派兼采今文经说, 今古文经学之争也就结束了。今古文经学不只是经籍字体书写上存在不同, 而且在文字内容、篇章多寡以及学风等方面也有不同。它们之间的论争, 实际经历了一个彼此对立、消长和融合的过程。

今文经学简单而言就是微言大义地阐发说明孔子的思想,继承和发扬儒家学说。今文经学以《春秋》为孔子为万世立法的“元经”,其主流就是“春秋公羊学”。 公羊学即为《春秋公羊传》里所阐发的

微言大义,主要包括大一统、大居正、大复仇、通三统、统三世、更化改制、兴礼诛贼等。

今文经学的特点, 首先, 在学风上, 今文经学表现为烦琐说经和狭隘的门户之见; 其次, 在学术与政治倾向上, 今文经学主张大一统, 主张独尊儒术, 带有文化专制的色彩; 此外, 今文经学还以谶纬迷信附会经旨, 以及神化孔子, 神化皇权, 迎合统治者的政治诉求, 因而得到官方的支持, 拥有官方的地位。

但同时也应看到, 今文经学的大一统思想适应了历史发展趋势, 自有它的合理性。它的天人感应学说在当时背景下, 仍不失为一种正言曲说的言说方式, 刘向、谷永、蔡邕等人的奏疏, 都曾借以批评时政。

在今古文的论争中, 今文经学也做出了一定的让步。比如, 东汉章帝时, 他让高才生授《古文尚书》、《毛诗》、《谷梁》、《左氏春秋》, 皆擢高第和封爵, 给事廷署。古文经学者, 虽不能立于学官, 但政府承认了他们在政治和学术上的合法地位。同时古经文家为了求得政治上的发言权, 也往往援附于今文经学。因而东汉时期今古文学派之间互相融会, 成为经学发展的一大趋势。

在汉代今古文的斗争中, 古文经学以其较强的理性精神战胜了多诬妄之说的今文经学, 但它同时也吸收了今文经学的不少糟粕。而无论是今文学派, 还是古文学派, 毕竟也还都是儒学, 一样地注重外在政治事功, 较少关注思想的自由和个性的解放。在西汉后期逐渐兴起的玄学思想, 正继起而救当时儒学之偏弊。

古文经学与今文经学在方法上有“笃守师法”与“通训诂,举大

义”的不同。今文经的大师,对文字的训诂和内容的解释,常有个人的见解,与另一传经者不同,便形成有“师法”,弟子按师法讲经,称为“守家法”,故经之传授皆可考。古文家则特重训诂,而经的内容,由学者细心体会,故经之传授不可考。而汉代有名的作家也主要是坚持古文家的立场, 或者较多地同情古文学派的人物, 比如扬雄、班彪、班固、张衡、马融等。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 作为博学通儒的学者, 他们往往没有严格的古、今文学派的界限。

(二) 作为一种与时变化的学术, 经学与自古传承而来的儒家思想既有联系, 又有区别。

经学主要着眼于儒家经典的阐释, 不同的经学派别对儒家经典的解释各有不同, 但是包蕴在儒家经典中的儒家思想, 作为一个客观存在, 本身不会因为阐释者的不同而不同。这是儒家思想能够一脉相承的根本原因。两汉儒学与先秦儒学已有很大的不同, 但这并不意味着先秦儒家的一些基本精神在两汉荡然无存。

汉代儒学经历了初兴、昌明、隆盛和衰变四个时期。东汉后期是汉代儒学的衰变时期。这一时期学术思想的一个重要特点是, 官方经学衰弊, 先秦儒家所固有的基本精神却得到了极大的张扬, 批判意识进一步深化。这一点, 无论是在党锢风潮中, 还是在社会批判思潮中都有体现。王符、荀悦、崔 、仲长统等人的思想不尽同于儒家, 但他们将社会祸乱的根源归之于统治者的昏暗不明, 将治理乱世的希望寄托于明君贤臣, 以及希望统治者尊贤使能, 信忠纳谏, 以达到天下太平。这些观念并未逾出儒家思想的框架。这说明这股社会批判思潮有着深刻的

儒家思想的背景, 它的兴起固然与当时人们对经学的信仰危机有关, 但这并不意味着儒家基本精神的坠失, 而是恰恰相反。可以这样说, 以王符、荀悦、仲长统、崔 为代表所兴起的社会批判思潮, 和党锢诸贤对宦官的斗争, 桴鼓相应, 风云激荡, 他们一个以思想为武器, 一个以政治为武器, 以他们的智慧、胆识, 乃至生命, 在中国儒学史上奏出了最强音。

今古文经学在很多方面存在差别,但是它们都对中国哲学思想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正如周予同先生所指出的:“因经今文学的产生而后中国的社会哲学、政治哲学以明,因经古文学的产生而后中国的文字学、考古学以立,因宋学的产生而后中国的形而上学、伦理学以成


相关文章

  • 谶纬与汉代经学
  • 谶纬是汉代的一种重要文化现象,是研究汉代思想史和汉代经学不能回避的内容.它以经学的附庸形式出现,通过附会儒家经典获得封建统治者的认可.谶纬在形成和流行的过程中,与经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它吸收利用经学的同时也成为了经学的附庸,对汉代的学术. ...查看


  • [自语堂编藏]杨天宇:略论汉代今古文经学的斗争与融合
  • [自语堂编藏] 略论汉代今古文经学的斗争与融合 杨天宇 一.关于两汉今古文之争的性质 学者一般认为,两汉的今古文之争先后发生过四次,第一次发生在西汉后期,另三次则都发生在东汉.至于争论的性质,或以为是两个不同的学术宗派之争[1],或以为是围 ...查看


  • 郑玄与传注学的新范式
  • [摘要]本文通过考察<隋志>著录的郑玄经学注疏体例,并与<汉志>进行比较研究,认为郑玄代表了传注学的新范式,即面向文本的注疏,这是汉代经典注疏史的新阶段.通过对汉代注疏史的宏观考量,并从中看到今古文经学分野的实质,是 ...查看


  • 汉代文学的新理性
  • 汉代文学的新理性 --张衡赋作对诗骚传统的继承与发展 [摘 要] 诗骚传统内化于汉代文学观念中,对汉代文学产生了深刻影响.作为"汉赋四大家"之一的张衡,其赋作从讽谏意识.现实精神.幽怨玄思和寓情抒怀四方面对诗骚传统进行了 ...查看


  • 两汉经学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 25 [摘要]经学历史悠久,从汉武帝"独尊儒术"开始到清末废科举为止历经两千多年,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汉代又是经学最昌盛的时代,今文经古文经交相辉映,朝野内外诵读经书蔚然成风.<汉书>曰:&q ...查看


  • 东汉马氏的经学
  • 东汉经学世家--马氏 社会发展学院 中国古代史 范黧 M070494 一.总述 在东汉经学中,扶风马氏占有重要的地位.身处经学主流由今文经向古文经过度进而今古文融会贯通的时期,马氏正体现了这一历史的转变,而马融作为古文经的大师,更是起到了一 ...查看


  • 四川省2015年高考语文试卷
  • 201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四川卷) 语文 本试卷分第I卷(单项选择题)和第II卷(非单项选择题).第I卷1至3页,第II卷4至6页,共6页.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考生作答时,须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本试题卷.草稿纸 ...查看


  • 汉大赋的兴盛
  • ? 1994-2009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文 史 哲JOURNAL OF ...查看


  • 由王安石变法谈国家政策导向的力量
  • 由王安石变法谈国家政策导向的力量 2013-11-25 09:03:20 归档在 我的博文 中唐以后,经学的学术风气开始有所转变.像啖助.赵匡.陆淳讲<春秋>就不管<左传>.<公羊传>和<榖梁传&g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