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中的地理知识

http://blog.sina.com.cn/s/blog_bf531dc00102vefe.html

1、“八月秋高风怒号卷,卷我屋上三重茅。”(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此诗表现的是一种由气团和锋面造成的天气变化,展现的是快行冷锋来势之猛,势力之大,令人不寒而栗,过境之前,先出现大风。

2、“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此诗说明冷风云层加厚,让人有“墨云压顶城欲摧”之感。

3、“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此诗写的是大雨天气,锋面过境。

4、“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苏轼《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此诗表现的是地方性阵雨天气:夏日的晴空,突然乌云翻腾,大雨倾盆,一会儿又风吹云散,雨过天晴。

5、“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赵师秀《约客》)

6、“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杜牧《清明》)

此两诗表现的是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梅雨天气:我国江南梅子黄熟时节(六月),夏季风北进,雨带随之移到长江中下游地区,出现阴雨连绵、有时多半月不见太阳的梅雨天气。

7、“梅实迎时雨,苍茫值晚春。”(柳宗元《梅雨》)

此诗点出了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梅雨天气的入梅日期,大约在6月上旬开始。

8、“三时已断黄梅雨,万里初来舶棹风。”(苏轼《船棹风》)

此诗点明了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梅雨天气的出梅日期。“三时”指夏至后半月,“舶棹风”指东南季风,意指七月上旬后半期东南季风盛行时,梅雨期结束。

9、“北风卷地百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此诗描写的是我国北方地区入冬早的气候状况。

10、烨烨震电,不宁不令。百川沸腾,山冢崒崩。高岸为谷,深谷为陵。哀今之人,胡惨莫惩?(《诗经?小雅?十月之交》)

此诗最早记载了我国的地震状况。

11、“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毛泽东《送瘟神》)

此诗涉及到地球自转现象,赤道自转线速度,地球赤道周长约 4万km。

12、“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已亥杂诗》)

此诗涉及到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13、“日中万影正,夕中万影倾。”(傅云《歌》)

此诗直观地描绘了太阳高度的周日变化规律。

14、“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杜甫《春夜喜雨》)

此诗涉及暖风带来的春雨特点。

15、“君不见走马川,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岑参《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此诗形象生动地描绘了大戈壁滩飞沙走石的场面。

16、“海潮随月大,江水应春生。”(刘禹锡《历阳书事七十韵》)

此诗生动简要地刻画了南方海潮及河流涨落的规律。

17、“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之涣《凉州词》)

此诗涉及到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划分,“春风”指的是来自太平洋上的东南季风。

18、“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东坡《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此词中的“阴晴圆缺”指的是月相的变化规律。

19、“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苏轼《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

此词涉及到月球与地球的关系。

20、“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这些诗词都说明我国西高东低的地形大势。正因为我国地形总体上西高东低,所以大部分河流都由西向东流。

21、“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北朝民歌《敕勒歌》)

此诗描述了我国河套平原过去的生态景观。

22、“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张志和《渔歌子》)

此诗表现了桃花讯的特点。

23、“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此诗描绘的是天气特征。

24、“樱桃落尽春归去,蝶翻轻粉双飞。”(李煜《临江仙》)

此诗描绘了晚春初夏特有的“樱桃落尽”“蝶翻轻粉”的景象。

25、“八月涛声吼地来,头高数丈触山回。须臾却入海门去,卷起沙堆似雪堆。”(刘禹锡《浪淘沙》)

此诗表现的是钱塘江涌潮的壮观场面:一条白练从海天相接处滚滚而来,急速推进,潮水猛涨,巨浪滔天,掀起一堵高耸的水墙,气势磅礴。

26、“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李白《早发白帝城》)

此诗涉及到长江三峡的急流、险滩、山重水绕等自然奇景。诗的前两句是说:早晨才乘船离开彩云缭绕的白帝城,远在千里之外的江陵一天之间就回来了。后两句是说:舟在江上驶,猿在岸上啼,只觉得猿声仍在身旁不停地啼着,所坐的小船,却早已飞快地穿过万重山了。

27、“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李商隐《夜雨寄北》)

此诗涉及到“巴山夜雨”的成因。巴山位于四川与陕西交界处,是四川盆地的边缘。一般来说,盆地处于周围山坡的环绕之中,气流不通畅,对流交换弱。白天在强烈阳光照射下,地温急剧增高,影响下层气温;夜间地面散热快,又因冷空气流的下沉,谷底和盆地底部特别寒冷;随着温度的降低,饱和水汽压减小,暖而轻的空气上升到一定高度后,水汽发生凝结而下雨,故“巴山夜雨”会时有发生。

28、“我住江之头,君住江之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一江水。”(李之仪《卜算子》)

此诗说明中南半岛同我国山水相连的山河形势。江头指上游,江尾指下游。长江发源于青藏高原,流经青海、西藏、四川、云南、重庆、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上海等11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注入东海。全长6300千米,湖北宜昌以上为上游,宜昌和江西湖口之间为中游,湖口以下为下游,诗人借共饮长江水来慰藉相思之情。

29、“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白居易《大林寺桃花》)

此诗形象地反映了山地垂直地域水热状况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而变化的规律,即地势每升高1千米,气温就降低6摄氏度左右。因此才会有诗中所说的登山前时届盛夏,属桃花落尽之时,登上高山古寺后不期遇到了桃花开得正盛的春景。

30、“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苏轼《题西林壁》)

此诗反映了庐山地形地貌的特点。庐山是断块体上升的山地,周围多断层、陡壁和狭谷,出现了众多的瀑布。庐山地貌形成与岩层和地质构造有关,砂岸中常夹有松软的页岩和千枚岩,同时岩层平展,垂直节理发育,经风化侵蚀,软的岩层形成了岩洞。仙人洞就是属于这种类型,而且岩洞地处断崖峭壁之上。庐山夏季凉爽,降水量较大,在春夏之交,山上经常是云雾弥漫,山中看不到庐山全貌。夏季太阳辐射强烈,庐山北面和南面分别有长江、九江和鄱阳湖,水汽蒸发旺盛,水汽分子比空气分子轻,暖而湿的空气上升,当空中水汽含量过饱和时,加上凝结核存在,较多的水汽就会形成为云雾。

31、“朝霞不出门,暮霞行千里。”(范大成《晓发飞鸟晨露满天,少倾大雨》)

此诗表现的是朝雨晚晴的天气特点。日出日落的太阳光是红色的,照到云上,就形成红霞(红云)。“朝霞”是指早上太阳在东方天顶或西方,即东方天顶或西方有低云出现。且这种低云慢慢向本地移动,则预示着将有大雨天到来。所以这个时候不能出远门,即使出门也要带上雨伞。反之,晚上西方天顶或东方有红霞,这种低度沉的红霞向东移动,离本地越来越远,即使有雨下,也下不到本地,所以天气是晴朗的。

32、“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李白《将进酒》)

此诗涉及到我国西高东低的地势特点。“天上”是指巴颜喀拉山,“海”是指渤海。此诗原来是说黄河从西方遥远的天边奔腾而来,又滚滚东流入海。现在常用以形容黄河下游的“悬河”现象。“悬河”,是指河床高出两岸地面的河流,又称“地上河”。悬河的成因是,含沙量大的河流,至河谷开阔、水流平缓的河段,泥沙大量堆集,河床不断抬高,水位相应上升,为防止水害,两岸大堤不断加高,天长日久,河床高出两岸地面,成为“悬河”。黄河下游河道每年约有4亿吨泥沙淤积,河床逐年升高,黄河下游成为世界上著名的“悬河”。现在黄河下游的河床,一般比堤外地面高出3-5米,在河南封丘县的曹岗,高出10米之多,真成了“黄河之水天上来了”。

http://blog.sina.com.cn/s/blog_bf531dc00102vefe.html

1、“八月秋高风怒号卷,卷我屋上三重茅。”(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此诗表现的是一种由气团和锋面造成的天气变化,展现的是快行冷锋来势之猛,势力之大,令人不寒而栗,过境之前,先出现大风。

2、“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此诗说明冷风云层加厚,让人有“墨云压顶城欲摧”之感。

3、“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此诗写的是大雨天气,锋面过境。

4、“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苏轼《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此诗表现的是地方性阵雨天气:夏日的晴空,突然乌云翻腾,大雨倾盆,一会儿又风吹云散,雨过天晴。

5、“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赵师秀《约客》)

6、“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杜牧《清明》)

此两诗表现的是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梅雨天气:我国江南梅子黄熟时节(六月),夏季风北进,雨带随之移到长江中下游地区,出现阴雨连绵、有时多半月不见太阳的梅雨天气。

7、“梅实迎时雨,苍茫值晚春。”(柳宗元《梅雨》)

此诗点出了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梅雨天气的入梅日期,大约在6月上旬开始。

8、“三时已断黄梅雨,万里初来舶棹风。”(苏轼《船棹风》)

此诗点明了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梅雨天气的出梅日期。“三时”指夏至后半月,“舶棹风”指东南季风,意指七月上旬后半期东南季风盛行时,梅雨期结束。

9、“北风卷地百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此诗描写的是我国北方地区入冬早的气候状况。

10、烨烨震电,不宁不令。百川沸腾,山冢崒崩。高岸为谷,深谷为陵。哀今之人,胡惨莫惩?(《诗经?小雅?十月之交》)

此诗最早记载了我国的地震状况。

11、“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毛泽东《送瘟神》)

此诗涉及到地球自转现象,赤道自转线速度,地球赤道周长约 4万km。

12、“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已亥杂诗》)

此诗涉及到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13、“日中万影正,夕中万影倾。”(傅云《歌》)

此诗直观地描绘了太阳高度的周日变化规律。

14、“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杜甫《春夜喜雨》)

此诗涉及暖风带来的春雨特点。

15、“君不见走马川,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岑参《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此诗形象生动地描绘了大戈壁滩飞沙走石的场面。

16、“海潮随月大,江水应春生。”(刘禹锡《历阳书事七十韵》)

此诗生动简要地刻画了南方海潮及河流涨落的规律。

17、“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之涣《凉州词》)

此诗涉及到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划分,“春风”指的是来自太平洋上的东南季风。

18、“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东坡《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此词中的“阴晴圆缺”指的是月相的变化规律。

19、“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苏轼《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

此词涉及到月球与地球的关系。

20、“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这些诗词都说明我国西高东低的地形大势。正因为我国地形总体上西高东低,所以大部分河流都由西向东流。

21、“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北朝民歌《敕勒歌》)

此诗描述了我国河套平原过去的生态景观。

22、“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张志和《渔歌子》)

此诗表现了桃花讯的特点。

23、“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此诗描绘的是天气特征。

24、“樱桃落尽春归去,蝶翻轻粉双飞。”(李煜《临江仙》)

此诗描绘了晚春初夏特有的“樱桃落尽”“蝶翻轻粉”的景象。

25、“八月涛声吼地来,头高数丈触山回。须臾却入海门去,卷起沙堆似雪堆。”(刘禹锡《浪淘沙》)

此诗表现的是钱塘江涌潮的壮观场面:一条白练从海天相接处滚滚而来,急速推进,潮水猛涨,巨浪滔天,掀起一堵高耸的水墙,气势磅礴。

26、“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李白《早发白帝城》)

此诗涉及到长江三峡的急流、险滩、山重水绕等自然奇景。诗的前两句是说:早晨才乘船离开彩云缭绕的白帝城,远在千里之外的江陵一天之间就回来了。后两句是说:舟在江上驶,猿在岸上啼,只觉得猿声仍在身旁不停地啼着,所坐的小船,却早已飞快地穿过万重山了。

27、“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李商隐《夜雨寄北》)

此诗涉及到“巴山夜雨”的成因。巴山位于四川与陕西交界处,是四川盆地的边缘。一般来说,盆地处于周围山坡的环绕之中,气流不通畅,对流交换弱。白天在强烈阳光照射下,地温急剧增高,影响下层气温;夜间地面散热快,又因冷空气流的下沉,谷底和盆地底部特别寒冷;随着温度的降低,饱和水汽压减小,暖而轻的空气上升到一定高度后,水汽发生凝结而下雨,故“巴山夜雨”会时有发生。

28、“我住江之头,君住江之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一江水。”(李之仪《卜算子》)

此诗说明中南半岛同我国山水相连的山河形势。江头指上游,江尾指下游。长江发源于青藏高原,流经青海、西藏、四川、云南、重庆、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上海等11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注入东海。全长6300千米,湖北宜昌以上为上游,宜昌和江西湖口之间为中游,湖口以下为下游,诗人借共饮长江水来慰藉相思之情。

29、“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白居易《大林寺桃花》)

此诗形象地反映了山地垂直地域水热状况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而变化的规律,即地势每升高1千米,气温就降低6摄氏度左右。因此才会有诗中所说的登山前时届盛夏,属桃花落尽之时,登上高山古寺后不期遇到了桃花开得正盛的春景。

30、“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苏轼《题西林壁》)

此诗反映了庐山地形地貌的特点。庐山是断块体上升的山地,周围多断层、陡壁和狭谷,出现了众多的瀑布。庐山地貌形成与岩层和地质构造有关,砂岸中常夹有松软的页岩和千枚岩,同时岩层平展,垂直节理发育,经风化侵蚀,软的岩层形成了岩洞。仙人洞就是属于这种类型,而且岩洞地处断崖峭壁之上。庐山夏季凉爽,降水量较大,在春夏之交,山上经常是云雾弥漫,山中看不到庐山全貌。夏季太阳辐射强烈,庐山北面和南面分别有长江、九江和鄱阳湖,水汽蒸发旺盛,水汽分子比空气分子轻,暖而湿的空气上升,当空中水汽含量过饱和时,加上凝结核存在,较多的水汽就会形成为云雾。

31、“朝霞不出门,暮霞行千里。”(范大成《晓发飞鸟晨露满天,少倾大雨》)

此诗表现的是朝雨晚晴的天气特点。日出日落的太阳光是红色的,照到云上,就形成红霞(红云)。“朝霞”是指早上太阳在东方天顶或西方,即东方天顶或西方有低云出现。且这种低云慢慢向本地移动,则预示着将有大雨天到来。所以这个时候不能出远门,即使出门也要带上雨伞。反之,晚上西方天顶或东方有红霞,这种低度沉的红霞向东移动,离本地越来越远,即使有雨下,也下不到本地,所以天气是晴朗的。

32、“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李白《将进酒》)

此诗涉及到我国西高东低的地势特点。“天上”是指巴颜喀拉山,“海”是指渤海。此诗原来是说黄河从西方遥远的天边奔腾而来,又滚滚东流入海。现在常用以形容黄河下游的“悬河”现象。“悬河”,是指河床高出两岸地面的河流,又称“地上河”。悬河的成因是,含沙量大的河流,至河谷开阔、水流平缓的河段,泥沙大量堆集,河床不断抬高,水位相应上升,为防止水害,两岸大堤不断加高,天长日久,河床高出两岸地面,成为“悬河”。黄河下游河道每年约有4亿吨泥沙淤积,河床逐年升高,黄河下游成为世界上著名的“悬河”。现在黄河下游的河床,一般比堤外地面高出3-5米,在河南封丘县的曹岗,高出10米之多,真成了“黄河之水天上来了”。


相关文章

  • 古诗词在地理学习中的妙用
  • 地理教学既是科学也是艺术,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授地理知识和地理技能,而且更重要的是激发学生小学校地理的兴趣,开发学生的智能.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只有"乐之者"才能" ...查看


  • 诗词中的物理知识
  • 诗词中的物理知识 中国的许多诗词中既蕴涵着深刻的哲理,又蕴涵着丰富的物理知识.我们在欣赏这些诗词时,不仅要挖掘诗词的思想内涵,而且应探讨诗词所描述的自然现象与自然规律. 请看唐代诗人白居易的<暮江吟>:"一道残阳铺水中 ...查看


  • 网络环境下的古诗教学
  • 摘 要: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网络技术的应用,传统的教学模式也在逐渐改变,当计算机逐步进入寻常人家,网络成为家庭必不可少的娱乐因素,学生也通过网络接触到课堂以外的知识,因此古诗教学也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并与现行的网络教学相结合,进行新的古诗教学 ...查看


  • 知之不如好之,好之不如乐之
  • 摘 要:笔者对海南省海南中学(以下简称"我校")2004级高中一年级学生在入学一个月后,进行古诗文的兴趣等相关问题的问卷调查.对可能影响古诗文学习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的因素进行了肯德尔相关分析.研究发现:95.92%的学 ...查看


  • 五六年级古诗词竞赛活动总结2
  • "诗词舞台显身手" --南头三鑫学校五六年级古诗词知识竞赛活动 古诗词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精华,源远流长,是一朵镶嵌在世界文坛上的奇葩.为激发同学们热爱古诗词.提高背诵古诗词的兴趣,检阅大家对古诗词知识的掌握程度,力图通 ...查看


  • 关于小学古诗词教学(专题讲座讲稿)
  • 专题讲座 关于小学古诗词教学(讲稿) --苏家湾镇中心学校 黄冬梅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古诗,是中华民族独特审美性格的精灵,蕴涵着博大丰满的精神元素,是我国传统文化之瑰宝.时下小学古诗教学愈来愈引起大家的重视,但古诗教学历来是阅读教学中的一大难 ...查看


  • 教好古诗,传承文化
  • 教好古诗,传承文化 我国是一个诗词的国度,上下五千年,祖先为我们留下了大量璀璨的诗词杰作.诗词灌溉了伟大的民族,抒写了辉煌的历史,浓缩了几千年的文明成果.在我们的小学语文课本中就收录了100多首古诗词.就入选的古诗词来看,多是脍炙人口之作, ...查看


  • 语文新初三试卷分析
  • 启航教育学生心理研究中心-学业分析鉴定部 2011 年启航教育暑期培训阶段统考 八升九语文入学测试分析表 分析教师:邢秋霞 一.本试卷为自编九年级衔接语文试卷,试卷涉及的知识大多为已经接触过的,有部分为九年 级的新知识,目的是为了让九年级学 ...查看


  • 高中古诗文教学方法之思
  • 高中古诗文教学方法之思 作者:陈燕红 来源:<中学教学参考·文综版>2015年第05期 [摘要]在新课程标准下如何更有效地教授古诗文,是语文教师一直努力探索的问题.教师应帮助学生扎实古诗文基础,深刻了解古诗文背景,联系生活实际进 ...查看


  • 语文手抄报:古诗文教学中渗透其他学科
  •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特别强调指出:"应积极提倡语文综合性学习.--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的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