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国上下大力提倡宣传“三农”,关注农业发展的大背景下,作为媒介,党的喉舌,做好“三农”宣传报道,义不容辞。
笔者所在的湖北省十堰市是山区农业大市,下辖五县一市(郧县、郧西县、竹山县、竹溪县、房县、丹江口市),都是国家级贫困县,解决好农民增收、农业增长、农村稳定是当务之急,做好对农宣传?就是要做到“三个用心”:
一、用精心采编的姿态深入基层,采编一手的涉农素材
打造优秀的对农栏目,重点在一线,新闻记者应当敢于、勇于、乐于深入基层农村。
“敢于”。十堰位处鄂西北山区,基层村镇“山陡坡滑路不通”,对于在城市长期生活的记者来说,爬山涉水、深入山区采访,是个不小的挑战,意志薄弱、体力欠佳者多半会打退堂鼓。对于一名有理想、决心为农民朋友办实事的记者来说,敢于踏上艰苦的采访之路,只是第一步。
“能于”。涉农采访,是苦差事,国家级贫困县,资源缺乏,交通条件极差,完全靠国家的投资,杯水车薪,基层群众脱贫致富的愿望又非常迫切,记者在采访前,应扪心自问,自己能否担当为农民兄弟传达呼声的重任。
“乐于”。万事开头难,进入新的采访领域,畏难情绪在所难免,尤其是“三农”题材,涉及面广,调查研究难度大,只有潜心进去,培养对采访对象的兴趣,才可能长期坚持采访,安心扎根基层。
二、用真心负责的心态持续关注,严谨慎重报道涉农事件
国家级贫困县的农民朋友,改善生活的愿望普遍而急切,这也导致对于发展机遇的盲目跟风,一听说某类农产品价格上涨,就动手引进,拥有机遇的同时也伴随风险,农民朋友大多经济基础差,一旦跟风受损,轻则全年无收,重则负债一蹶不振。十堰市曾经火热的“黄姜”种植就是一例。
[1]黄姜是一种药用植物,其根茎含有薯蓣皂素,是合成292种甾体激素类药物的起始原料,每吨皂素的市场价格一度攀升至53万元,堪称“药用黄金”。十堰是黄姜野转家人工种植发源地,是全国分布最广、皂甙含量最高的中心产区。
从1999年底起,外界对黄姜的需求大增,在高价格的诱惑下,出现了一些机关单位、乡村组集体和农户种植黄姜热,某些乡镇甚至给各村下达种植指标。截止2003年,全市种植面积达86万亩,黄姜产业税收占全市县域财政收入的7%以上。[2]据了解,我国年需皂素约3000吨。按亩产黄姜3000公斤计算,1万亩黄姜即可生产皂素100吨,年需黄姜基地30万亩就行了。
此后,黄姜价格从巅峰跌入低谷,姜贱伤农,盲目扩大种植,不仅没有实现当初预想的使农民增效、财政增收的目的,而且蜂拥而上的黄姜加工企业,因为提取皂素排放大量的高浓度酸性废水,对环境造成了大量污染。
在此期间,媒体对于黄姜种植的宣传,更多着眼于挖掘未来的市场潜力,很少有人关注盲目增种可能导致的后果,忽视了“供求平衡”的市场规律,必然导致农民利益受损,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媒体过度宣传,对于哄抬农民种植热情,也起了一定的推波助澜作用。
三、用虚心学习的状态丰富提高,特点鲜明创新涉农节目
报道农业节目,记者要先了解农业、熟悉农村生活,采编人员要虚心向农民求教,耐心和农民交流,因为从头再学的知识太多了。十堰市下辖五县一市,各县地理位置不同,海拔各异,农业发展各有特色、农民需求也有不同,深入农村基层,采编人员应当要多问几个为什么,比如:这个地区农民主要种些啥?这家新引进的桃子品种为啥大量掉果了?那家想问问新的农村医疗合作怎么报销了?很多记者不理解,认为这些小问题无关紧要,不值得策划选题深入采访,不如新农村建设、农业结构调整等宏大命题有深意,但是从农民的角度来看,它们确实需要解决这些实实在在的切身利益问题。为此,记者要与基层农民交流,充分做到“勤跑、勤问、勤记”。
其次,把节目办的有“农味”,“农味”可以理解为“乡土味”,报道形式上,讲究宣传艺术,要采取农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可以在节目中增加一些乡土音乐、民间说唱,也可以让农民自己说自己的事,比如:设立驻乡村通讯员,对于时效性、专业性强的热点问题,记者不能及时反应时,通讯员以电话的方式及时发布到节目中,这就要舍弃对农节目惯常出现的专家式指导。此外,对一些农民朋友关心的身边事,不妨邀请一些富有经验的“农业土专家”“农业技术能手”参加节目,让农民朋友、农技专家和基层群众聚聚头,经常开个田间地头现场会,集中解决眼前发生的普遍问题。
总而言之,与农民相关的栏目,自然要做到让农民认同,喜欢看,核心要直指“农民关心的事儿”,并放心地把话筒交给农民朋友,把镜头时时刻刻对准基层农村,只有这样会获得成功。
参考文献:
[1]陈勇. 与时间赛跑 十堰市疗治黄姜之“痛””[N]. 湖北日报,2006-07-27
[2]陆龙和 ,杨建成. 黄姜种植“热”带给我们的“冷”思考 [R].竹山县经济局,2005
在全国上下大力提倡宣传“三农”,关注农业发展的大背景下,作为媒介,党的喉舌,做好“三农”宣传报道,义不容辞。
笔者所在的湖北省十堰市是山区农业大市,下辖五县一市(郧县、郧西县、竹山县、竹溪县、房县、丹江口市),都是国家级贫困县,解决好农民增收、农业增长、农村稳定是当务之急,做好对农宣传?就是要做到“三个用心”:
一、用精心采编的姿态深入基层,采编一手的涉农素材
打造优秀的对农栏目,重点在一线,新闻记者应当敢于、勇于、乐于深入基层农村。
“敢于”。十堰位处鄂西北山区,基层村镇“山陡坡滑路不通”,对于在城市长期生活的记者来说,爬山涉水、深入山区采访,是个不小的挑战,意志薄弱、体力欠佳者多半会打退堂鼓。对于一名有理想、决心为农民朋友办实事的记者来说,敢于踏上艰苦的采访之路,只是第一步。
“能于”。涉农采访,是苦差事,国家级贫困县,资源缺乏,交通条件极差,完全靠国家的投资,杯水车薪,基层群众脱贫致富的愿望又非常迫切,记者在采访前,应扪心自问,自己能否担当为农民兄弟传达呼声的重任。
“乐于”。万事开头难,进入新的采访领域,畏难情绪在所难免,尤其是“三农”题材,涉及面广,调查研究难度大,只有潜心进去,培养对采访对象的兴趣,才可能长期坚持采访,安心扎根基层。
二、用真心负责的心态持续关注,严谨慎重报道涉农事件
国家级贫困县的农民朋友,改善生活的愿望普遍而急切,这也导致对于发展机遇的盲目跟风,一听说某类农产品价格上涨,就动手引进,拥有机遇的同时也伴随风险,农民朋友大多经济基础差,一旦跟风受损,轻则全年无收,重则负债一蹶不振。十堰市曾经火热的“黄姜”种植就是一例。
[1]黄姜是一种药用植物,其根茎含有薯蓣皂素,是合成292种甾体激素类药物的起始原料,每吨皂素的市场价格一度攀升至53万元,堪称“药用黄金”。十堰是黄姜野转家人工种植发源地,是全国分布最广、皂甙含量最高的中心产区。
从1999年底起,外界对黄姜的需求大增,在高价格的诱惑下,出现了一些机关单位、乡村组集体和农户种植黄姜热,某些乡镇甚至给各村下达种植指标。截止2003年,全市种植面积达86万亩,黄姜产业税收占全市县域财政收入的7%以上。[2]据了解,我国年需皂素约3000吨。按亩产黄姜3000公斤计算,1万亩黄姜即可生产皂素100吨,年需黄姜基地30万亩就行了。
此后,黄姜价格从巅峰跌入低谷,姜贱伤农,盲目扩大种植,不仅没有实现当初预想的使农民增效、财政增收的目的,而且蜂拥而上的黄姜加工企业,因为提取皂素排放大量的高浓度酸性废水,对环境造成了大量污染。
在此期间,媒体对于黄姜种植的宣传,更多着眼于挖掘未来的市场潜力,很少有人关注盲目增种可能导致的后果,忽视了“供求平衡”的市场规律,必然导致农民利益受损,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媒体过度宣传,对于哄抬农民种植热情,也起了一定的推波助澜作用。
三、用虚心学习的状态丰富提高,特点鲜明创新涉农节目
报道农业节目,记者要先了解农业、熟悉农村生活,采编人员要虚心向农民求教,耐心和农民交流,因为从头再学的知识太多了。十堰市下辖五县一市,各县地理位置不同,海拔各异,农业发展各有特色、农民需求也有不同,深入农村基层,采编人员应当要多问几个为什么,比如:这个地区农民主要种些啥?这家新引进的桃子品种为啥大量掉果了?那家想问问新的农村医疗合作怎么报销了?很多记者不理解,认为这些小问题无关紧要,不值得策划选题深入采访,不如新农村建设、农业结构调整等宏大命题有深意,但是从农民的角度来看,它们确实需要解决这些实实在在的切身利益问题。为此,记者要与基层农民交流,充分做到“勤跑、勤问、勤记”。
其次,把节目办的有“农味”,“农味”可以理解为“乡土味”,报道形式上,讲究宣传艺术,要采取农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可以在节目中增加一些乡土音乐、民间说唱,也可以让农民自己说自己的事,比如:设立驻乡村通讯员,对于时效性、专业性强的热点问题,记者不能及时反应时,通讯员以电话的方式及时发布到节目中,这就要舍弃对农节目惯常出现的专家式指导。此外,对一些农民朋友关心的身边事,不妨邀请一些富有经验的“农业土专家”“农业技术能手”参加节目,让农民朋友、农技专家和基层群众聚聚头,经常开个田间地头现场会,集中解决眼前发生的普遍问题。
总而言之,与农民相关的栏目,自然要做到让农民认同,喜欢看,核心要直指“农民关心的事儿”,并放心地把话筒交给农民朋友,把镜头时时刻刻对准基层农村,只有这样会获得成功。
参考文献:
[1]陈勇. 与时间赛跑 十堰市疗治黄姜之“痛””[N]. 湖北日报,2006-07-27
[2]陆龙和 ,杨建成. 黄姜种植“热”带给我们的“冷”思考 [R].竹山县经济局,2005